延安记忆-我想延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最后的心声“我想延安”,字迹是那样的熟悉亲切,又是那样的遒劲有力。像一阵号角,又像一声呐喊,是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聚集了全身心所有的能量和情感,用颤抖的手,顽强地书写在一张白纸上的。这是他一生78年革命征途上的一个圆满句号?是他思来想去留给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嘱托?是他回顾生的经历和奋斗,为自己最终选择的人生坐标定位?还是为自己指定的一个生命的最后归宿?“我想延安”,这一句话,这四个字,其中的含义像大海,像高山,足以振聋发聩,引发许多许多的联想,激起许多许多的思考与回忆。“延安”是什么?延安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区划地名,延安也不仅仅是一个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革命遗址。对于一个革命战士,对于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延安永远是一种精神,是一个象征,是一种理想,是一道心中的彩虹。那是如同日月星辰一样富于永恒意义和向心力、感召力的,以致一个人,由延安走出,走遍全中国甚至全世界,走过自己的青年、壮年和老年,在年届九十的时候,在自觉留下的时日已经不多的情况下,还要努力克服种种的阻力与不便,回到延安,那心情,就像即将远行的游子专程回家向母亲告别一样,那一份虔诚与神圣是多么的感人至深。“我想延安”,一个老革命、老延安临终手书的最后话语,如同春雷一样震撼呐喊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这为他一年前的延安之行,做了一个无比丰富深刻的注释,使我们更加理解和敬仰马文瑞这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老人。马老留下了这句话,这四个分量千钧的字,老人家像完成了自己最后的工作,从此处于半昏睡之中,直至生命的最后。2003年11月19日夜间,马老奋力写下“我想延安”,直至2004年1月3日病故,这四个字一直伴随着他,想必他的灵魂果真已是又一次回到了延安,回到了他们那一代人终生深恋着的精神家园。由十六大想到七大2002年11月8日,刚刚度过90周岁生9的马文瑞同志,以特邀代表资格步履稳健地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席台上。这位1925年人团,1926年转党的老资格的共产党人,在78年革命生涯中,有幸伴随着中共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走过了艰辛而辉煌的战斗历程。从1945年的中共七大开始,他这已是第九次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此刻,当他处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中间,处在那些大革命时期人党的为数已经不多的老同志和老战友中间,心情很不平静九十岁高龄九度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这一数字的巧合,其中蕴含着多么丰富精彩的历史内容。全场静穆起立,庄严的国歌奏起来。

    他突然意识到,这座灯火辉煌的殿堂,2134名来自各行各业各族各地的义气风发的党代表团结一心,多像一艘开足了马力乘风破浪驶向茫茫大海的巨轮31945年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当他同751名代表像眼下一样,同心同德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他也曾经想到过那是一条巨船,正在大浪滔天的黄河洪流中破浪前进,驶向胜利的前方。江泽民同志代表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做政治报告。胡锦涛等同志将作为第四代领导人接过舵柄。顺利实现掌舵人的新老交替,这是十六大的首要任务,也将是本次大会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历史贡献。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历史前进的必然。1945年党的七大,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使得七大在党的历史上具有了特别重大的意义。

    此时,全场又一次响起攀声。当年会场上的庄严、热烈的情景又浮现在他的面前。“愚公移山,改造中国”,是毛泽东同志在七大闭幕时向全党发出的伟大号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十六大向全党发出的动员令。当他理解了这个号令在中国未来发展中的深远意义时,有一种精神的力量使他枰然心动,他又一次回想起前不久的延安之行。再回延安圣地1949年离开延安进入西安之后,马文瑞同志已经记不淸回过延安多少次了。延安,对于他们这些长期在那里学习工作和战斗过的老一辈中共党员来讲,尤其是一个神圣而极不寻常的地方。

    他们每一个人,都与延安有着诉说不完的因缘故事,有着刻骨铭心的深情厚谊,毛泽东思想是在延安走向成熟,他们每一个人的革命理想,也是在延安得以升华。延安是他们系统接受马列主义,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确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革命熔炉,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家园,是他们难以割舍的生命源泉。那里的山川草木、蓝天白云和笼白羊肚手巾的老乡永远留在他们的记忆深处,随着岁月的久远和年龄的增长,思念之情也是与日俱增。2002年4月3日,马文瑞同志在《人民日报》上看到江泽民同志再次到陕西到延安视察工作,并全面精辟地论述了延安精神。想到1989年江总书记上任伊始,便奔赴延安,学习革命传统,发出了“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政治宣言。十三年之后,又系统论述和高度评价延安精神,向全党发出永远继承发扬延安精神的号召。那令人兴奋不已的消息像一把火,再次点燃了马老对延安的怀念之情。

    他不顾年迈多病,毅然决定再回延安圣地。2002年9月26日至30日,马文瑞同志风尘仆仆再回延安。山川秀美人更亲火车在婉蜒起伏的塬峁沟壑间穿行。秋阳格外温暖,秋色格外迷人。从1992年西延铁路通车算起,马文瑞同志已经是第四次乘火车回延安了。陕北的黄土山峦,对于他有着与生俱来的特殊魅力。

    他时常会坐在公务列车的客厅里,面对着窗外不停变化着的景色,陷入美好的回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那种幸福愉悦的神情,是平素很少看到的。金秋九月乘车北上,在高原温暖的阳光下,默坐窗前,望着窗外的山川草木,农民和庄稼,望着面貌焕然一新的村庄和城镇,望着蓝天白云和天空中飞过的一群灰鸽子或盘旋着的一只雄鹰……这是陕北最美丽迷人的季节,天空湛蓝湛蓝的,像清水洗过一样。列车驶过富县,洛河川两边的山坡上,可以看到退耕还林的成果,陕北的山川遍披绿色植被,变得更加秀美迷人了。

    他记起了叶帅“满目青山夕照明”的诗句。老人的心情十分的轻松愉快。临离开北京之前,医护人员和子女们都劝说他到西安看看就行了,他是执意要去陕北,要回延安。

    他总是觉得,有一种强大的磁力在吸引着自己,有许多亲切而熟悉的声音在召唤着自己。

    他明白那是强大的精神感召,是无数共同浴血奋战过的早已安眠在那片土地上的战友和同志的英灵在召唤着自己。这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抗拒的一种诱惑,是每过一些时日就像海潮一般聚集起来,猛烈地冲击着他的心扉的一种巨大的感情潜流。像一切远行的老年人踏上回家的路途,他总觉得火车走得太慢。

    他想像着柳林村、七里铺和延河、宝塔,想像着清凉山、凤凰山、枣园、杨家岭、王家坪,还有中共中央西北局驻过的花石砭,想起毛主席、周副主席、朱老总、彭德怀、贺龙,想起刘志丹、谢子长、阎红彦、习仲勋、马明方、贾拓夫,还有刘嫂子……每逢这种时刻,就是他感情最丰富、感觉最幸福的时候。夕阳金红的傍晚,深受西北人民爱戴的革命老前辈终于又一次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延安,回到了魂牵梦绕的革命圣地和精神家园。当他在亲切的乡音之中听着若隐若现的信天游,喝一碗滚滚的米酒,咬一口热腾腾油糕时,那种“回家”的感觉更加浓烈,老人完全地陶醉了。

    他忘记了年已九旬的年龄,忘记了一路的车马劳顿,感到周身充满了生命的激情和青春的活力。平素不苟言笑的老人,突然变得话特别多,笑声也特别的爽朗。延安精神万古长青9月28日下午,按照日程安排,马文瑞同志与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的理事及部分老同志见面。

    在延安宾馆南一楼会议室,他亲切地同大家一一握手,互相问好。说起来也都是熟人,其中大多数是他担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时的地县负责同志。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听取了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的工作汇报后,人们长时间鼓掌欢迎马老讲话。

    他原本没有准备,开始显得有些为难。“我没有准备讲话,感谢大家来跟我会面。你们大家都是延安地区的老同志,对延安这个地方的情况很熟悉,都有工作经验,大家一起议一议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工作很有意义。”会场上又一次响起了热情的掌声。“刚才听了罗士杰同志介绍延安精神研究会的工作情况,我很高兴。长期以来,大家在延安精神的研究、宣传和弘扬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对此我的确感到高兴。由于坚持弘扬延安精神,延安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令人高兴的重大成就。

    在座的同志们,都是长期生活在延安,长期在基层党政领导岗位上工作,可以说都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实践和体会了延安精神对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同志们对延安精神理解最深,也最懂得延安精神的威力,希望大家很好地研究、宣传和运用延安精神,继续帮助延安市党政领导同志做好各项工作,把延安建设成更加令人向往的革命圣地。”讲了上面一段话,会见似乎已经结束。但人们却没有走的意思,掌声再次响起。“大家懂得,延安精神实际上就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总汇。可以说就是我们党有史以来最好的传统和作风的荟萃。江泽民总书记前不久到陕西到延安来,又一次论述了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并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讲得非常精确,非常好,再一次表明了我们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延安精神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坚持发扬延安精神的决心和信心。”大家听得十分认真。许多人都惊讶耳聪目明的老人头脑竟然如此敏捷。1996年10月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在延安举行年会,也就是在这里,大家聆听过马文瑞同志讲新时期弘扬延安精神的问题。整整六年过去了,老人仍然是这样的健康,思维仍然这么清晰,讲话的声音仍然响若洪钟。“实践反复证明,延安精神的确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它的基本内涵到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比如说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团结一致等等,一系列好的传统和作风,都对我们当前的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极其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讲发扬延安精神就是说上述这一系列我们党几代人呕心沥血、流血牺牲创造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好的传统和作风不能丢。假设有一天我们党把延安精神丢了,我们共产党也就不成其为共产党了。这是非常严重的一件大事。决不能认为延安精神的研究、宣传和学习可有可无。即使有一天我们经济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我们还要强调发扬延安精神,强调年轻一代必须学习、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假设那时候,我们党把延安精神丟了,我们的工作不能体现延安精神,那还成个什么共产党呢?所以,希望大家继续研究、学习,很好地体会和运用延安精神,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革命圣地。”全场又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马老停下来,端起面前的茶杯喝一口水,仍然觉得言犹未尽。

    他环顾了一下在座的每一位同志,又说各位虽然离休、退休了,但还要发挥作用,做好工作。我们延安这个地方叫‘革命圣地’。这个革命圣地是真正的革命圣地,不是自己随便夸奖的。你们知道,我们中国革命斗争时期一共是28年,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49年取得胜利,夺取全国政权。这28年,我们党中央、毛主席在陕北地区就生活和战斗了14个年头,13个春秋。讲年头是14个年头,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中国整个革命斗争时期差不多一半时间在这个地方。这是很值得我们感到自豪的。我们党在延安时期的这十多年,在党的历史上又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一一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延安时期走向成熟的。中国革命的两个重要阶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党中央、毛主席在延安运筹椎幄,指挥取得胜利的。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也是在延安培育形成的。由于当时中国革命任务的特殊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延安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创新。那是革命的需要、斗争的需要、战争的需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创新,整风运动是创新,大生产运动是创新,边区政权建设实行‘三三制’是创新,创办大批党校、军政学校和各类干部学校大量培训干部是创新,党政军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是创新。因此,毛主席说,当时的陕甘宁边区,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试验地’。可见,当时所形成的延安精神,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不断创新。这种开拓进取的创新品格,就决定了延安精神作为我们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永远不可能过时。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面临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样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特别是我国加入讯10以后,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这从一定意义上讲,同延安时期一样具有特殊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同样需要我们共产党人发扬延安时期的创新传统,发扬与时俱进的延安精神。抗战胜利之后,在中国革命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的紧要关头,我们党召开了七大,明确了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了新的路线方针和任务,为夺取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提供了组织保证。七大的重大作用已经载人了光荣的史册。目前当我们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时,即将召开党的十六大,将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因此,延安精神的发扬大有作为,也更加紧迫而必要。现在人们讲精神,精神的提法多得很,又是井冈山精神,又是长征精神,又是遵义精神,又是南泥湾精神,还有抗洪精神等等,它们固然都是很好的革命精神,应该很好地学习,但是我认为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不能丢。江泽民同志几次来延安反复强调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讲得完全正确,讲得很好。

    他题词号召:‘延安精神永放光芒’。这对我们更加深人研究、努力学习和大力宣传发扬的延安精神是很大的支持和鼓舞。

    他还为我们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的会刊题写刊名‘中华魂’。可见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延安精神是十分推崇的。希望大家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延安市年轻的党政领导同志把工作做得更好,使得延安这个革命圣地再创辉煌,实现建设秀美山川和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的宏伟目标。我们延安人应该有这个雄心壮志,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这是一段充满激情也颇有见地的话,充满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年逾九旬的老人,话语之中显露出的进取精神是十分感人的。这就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采。不能忘记的历史9月29日上午,马文瑞同志兴致勃勃地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西北革命斗争简史陈列”室。这是拜会历史,更是探望战友。这个陈列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审查批准的,也是在马文瑞同志和许多西北老革命的建议和直接关怀与指导下,由中共陕西省委和中共延安市委负责实施的,填补了中共党史研究宣传和延安革命纪念地建设的一个空凸。

    在实施过程中,马文瑞同志作为特邀顾问之一,曾经逐字逐句地审阅过陈列方案,并应邀为展室题写了展名。这个陈列同时也得到了习仲勋同志的关心和支持。如今,他站立在展室门外的序厅之中,仰头看着老战友习仲勋同志的题字,真是感慨万端。从1934年南梁苏区第一次同仲勋见面,在刘志丹、谢子长的带领下,并肩创造这一段历史,到共同挥笔为这一段历史题写标题,经历了六十年一个甲子。眼下许多的同志与战友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定格,而惟独他们两个还站立着感受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领略着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日新月异。参观陈列展对于九十高龄的老人是一种很沉重的劳动。但一走进这历史的画廊中,马老就觉得有激情在胸中涌动。

    他一再谢绝要自己乘坐轮椅的建议,从“前言”开始,认真地重温着这自己参与创造的一段艰苦卓绝的辉煌历史。久久地伫立在以陕北连绵起伏的山峦为背景的那一组命名为“群山”的雕塑前。那六个人物组合成的群山的背后,站立着千家万户千军万马。历史的回响仿佛还在耳际震响。那是真切而震撼人心的。像电影中的一个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特写镜头,在他面前打开了一道由现实进人历史的通道。那六位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的人物,就像六座独立的又是紧密联系着的山峰。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阎红彦、马文瑞、马明方。这不是人为安排,这是历史前进中最终形成的组合体,峻拔巍哦之中,又充满了温柔与亲切。只是他没有意识到的是,自己也就在这群山之中。想到那些在西北革命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他感受到了悲壮和不安。简史陈列中介绍的一西多位西北革命中著名的中坚和骨干人物,都是他的亲密战友和同志,同样是高耸于西北人民心中的山峰,是矗立在他的心中的山峰,使他在任何时候想起他们都感到欣慰和自豪。“西北革命”是一个特定的党史命题。西北革命这一段历史,在整个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中是重要而独特的。它是地方性的,但又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斗争。它是阶段性的,但其作用又不局限于一个阶段。

    在整个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它的意义和作用是重大而深远的。“简史陈列”概括浓缩地展现了这一段历史,同时也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其重要而深远的历史作用。“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这“两点论”是毛泽东同志概括出来的,精辟而又确切。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又是艰苦卓绝的。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牺牲了许多的优秀儿女,也涌现出一大批深受西北乃至全国人民爱戴的革命战士和革命英烈。这一天,马文瑞同志一连两个多小时固执地站立在展板前,在战友的遗像前,在烈士的遗物前,在每一张图片和说明文字前流连忘返。那神情认真得令人感动。特别是在无定河畔牺牲的六烈士遗像前,他端详了很久,向身边的年轻人讲述着那惊天动地的往事看完了西北革命斗争简史陈列,马文瑞同志兴致仍然很高,他又执意参观了延安革命纪念馆。这一部分内容,他不知参观过多少遍了,但每次回到延安,务必要来看,这一回看得更为仔细认真。

    在休息室休息时,又观看了延安革命纪念馆讲解员演出的节目,最后还应邀挥动彩扇,扭了陕北大秧歌。宝塔山上望北京9月28日上午,九十高龄的马文瑞同志兴致勃勃地登上宝塔山,俯视延安全城。温暖的阳光下,青山环抱中的古城展现出—派欣欣向荣的生机。进入新时期以后,延安城区建起了许多楼房,较之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简直是另一番天地。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旅游山区城市呈现在他的面前。

    他尽力寻找着当年延安的痕迹。凤凰山上的古城墙还在,清凉山上植了许多四季常青树,显得越发富有灵气了。延河和南河上修了好几座桥,远处的新市场经过改造焕然一新。边区政府的旧址,那些当年的石窑还在……往西看,远处是枣园、杨家岭……他在讲解员的指引下,辨认着那些著名旧址。随后又乘车跃上更高的摘星楼。站在山顶的平台上看延安,又是一番景象。山川秀美工程建设的成就开始展现出来,延安变绿了,变秀了。这座具有三百多处革命遗址的古城,可以说处处都留下了革命的足迹,也留下了劳动人民创造的建设业绩。当年党中央、毛主席,就是由延安起步走过黄河,走进北京的。新中国的曙光就是由延安升起照彻全中国的。

    此时,起了一阵小风,秋风荡起老人的衣角,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牵扯着他。

    他站立在高山之巔,恋恋不舍。明天就要离开延安了,这一走,什么时候再能回来呢?老人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惆怅。眼下想着这些,马老是坐在首都北京党的十六大的会场之上,俯视着整个会场。

    他突然感悟到,“上海”一“延安”,“延安”一“北京”,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国革命的两个重要阶段。“北京”——“世界”,中国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挑战和更加宏伟的发展目标。对于共产党员来讲,以延安精神为动力是至关重要的。时值今日,延安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圣地。一个真正有作为的共产党人,无论他走到哪里,延安总应当是装在胸中,延河总应当在心头涌流。这是精神的流动。

    是一代传诸一代的、永不停息的精神传承。于是离开延安了,仍然觉得自己还在延安,永远还在延安。2002年12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