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记忆-圣地英烈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革命圣地”这个称谓,不知是何人在何种场合第一个提出并采用的。这二独特的称谓,也不知何时开始成为“延安”的代名词的。它常常使我们感到由衷的自豪,感到因自豪而滋生出的那种情不自禁溢于言表的甜蜜。久而久之,我们已经习惯了这个称谓和这种自豪以至喜从中来的甜蜜,却很少有人悉心想—想它的历史内涵及其现实的分量有多沉重。也很少有人认真地想一想,这个称谓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知道,由于中共中央、毛泽东同志当年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这才陚予了这片原本并不富庶的土地以不同寻常的意义。人们更少了解,这块曾经被毛泽东同志称为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和八路军出征抗日“出发点”,以后又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总后方”的红色热土,是如何开辟的。时至今日,对于许多人而言,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仍然是一部鲜为人知的秘史。我们不甚了解,也很难想像在那长达十余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中,有多少人怀着崇高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参加了那场波澜壮阔、如火如荼、开天辟地的伟大斗争。有幸生于斯、长于斯,又长期学习、工作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已经习惯了享有“圣地人”这个光荣的称号。但我们是否想到问问自己,你了解脚下这块土地的开垦史吗?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延安人,我常常登上黄土山峁,面对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想到西北革命的历史和为创造那段历史奇迹而舍生忘死、艰苦奋斗的人们。想到那些前赴后继的革命先烈,想到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阎红彦、马明方、马文瑞、贾拓夫、张达志、贺晋年、吴岱峰、崔田民、崔田夫,以至联想到那些有名的和无名的英雄,那些用鲜血和生命浸润和染红了这片土地的革命先烈。以刘、谢两将军的故乡延安布志丹县和子长县为例。据现有的并不完全的统计,志丹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建过程中,有先烈333人,子长县牺牲的烈士1148人。这绝不是一些简单的数字积累,这是一部厚重无比的史诗。每一位烈士的献身过程,都是一首悲壮激越的诗篇,是在战火硝烟、血雨腥风中用生命创造的感天地、泣鬼神的业绩。女英雄任志贞,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加人中国共产党并迅速成长为英勇的红军指挥员。富有戏剧性的是,她是同自己的丈夫白德胜一起〖白为游击队队长,任为指导员八率领一支红军游击队战年在陕北的千山万壑之中,身经百战,英勇无比。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游击队被打散,她和白德胜不幸负伤被捕,夫妇俩在敌人严刑拷打面前昂首挺胸、威武不屈。敌人无奈,决定处决他们。就义那天,任志贞、白德胜夫妇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戴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当他们并肩走过瓦窑堡街头,送行的群众泣不成声。英雄任志贞笑对敌人的屠刀,毫无惧色。敌人杀害了任志贞夫妇,又用铡刃把两人的头铡下来,高悬在瓦窑堡城门上示众。可任志贞至今还没有一块像样的纪念碑和一座雕像。甚至许多人还不知道她的名字。还有一位曾担任过共青团陕北特委书记的焦维炽烈土。

    他是安定县焦家河人,因叛徒告密被捕之后,大骂敌人,面对严刑拷打,宁死不屈。敌人凶残地割下他的舌头,他怒目而视。敌人惨无人道地剜下他的双目,他挥拳跺足仍然表示反抗。最后,灭绝人性的敌人穷凶极恶地砍去了他的双臂和双腿……为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无数革命先烈,他们的英勇顽强,可以说超过了任何一部影视作品中塑造的英雄。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些烈士,他们的事迹至今鲜为人知。甚至我们广大的青少年连他们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这是令人恐慌不安的现状,是我们当前工作的一种失职。我们今天四五十岁的人,儿童时代唱过的一首歌曲至今难以忘怀:“走过青草坪,翻过小山冈,烈士墓前来了红领巾,举手行队礼,献上花圈表表情。想起当年风雨夜,山冈脚镣响叮当,不是你们洒热血,哪有今天的好光景,我们是革命的接班人,先烈精神代代传……”这首歌伴随着我们的金色童年,伴随着我们一次次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烈士陵园扫墓,举行专题队会,也伴随着我们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这首歌,及其一系列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为我们提供了健康成长的精神营养,奠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坚实的思想基础。我们今天在各级各类岗位上担任骨干的人们,都有过这样一个金色的童年。这正是帝国主义的预言家希望中国改变颜色的美梦破产的根本原因所在。应当承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或多或少地放松了对广大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和革命传统教育。我们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很美满,不少人身体营养过剩,所缺乏的,却是精神的荇养。思想空虚,缺乏远大理想,厌恶政治理论学习,成为普遍现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中国第一代、第二代革命家开创的红色业绩,在第三代、第四代人手中没有改变颜色,以后将会怎么样呢?“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然而不了解、不知道过去,又意味着什么呢?其结果同“背叛”又有什么区别?我们感到了一种沉重的责任:不把先烈的事迹宣传出来,我们深感愧对祖国、愧对先烈,也愧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这片金色的土地,不是用犁铧,而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开垦的。我们要千方百计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了解这片土地的开发史和我们的前辈在这里艰苦奋斗、流血牺牲的历史。“宝塔青山在,延水依旧流”。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间,延安儿女在学习、研究和弘扬革命传统中,创造奉献,各个时期都涌现出了不少英模人物,这更加丰富了我们的共产主义英烈谱,为我们宣传革命传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教材。延安市政协及其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的同志们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怀着对革命英烈极其深厚的感情,组织各县区编成这本荟萃七千多位革命烈士事迹和英名的《延安革命英烈》。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德政工程,是一座纪念碑式的志史工程。该书从延安革命英烈人数众多,相当一些烈士事迹非常感人和对革命贡献大小不尽相同的特点出发,分别不同时期,采取简传、简历与英名录相结合的记载方式,以不同革命历史时期为经,县区行政区为纬,形成经纬交织的系统网络,使众多革命英烈在历史演进的广阔天幕上,口月同辉,群星共烁,足以昭示后人,流芳千秋。

    此项工程,仅仅是一个开头,不周不妥在所难免。望各方各界批评指正,以便不断改进,最终形成一部较为完善的英烈志书。2003年2月27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