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记忆-颇具特色的美学论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张宝泉同志是具有诗人气质的激情型文艺评论家。

    他以诗意的昂奋与优美语言来写评论文章,这是不知从何时开始被淡化乃至渐渐失缺着的中国传统文论风格的体现。曾几何时,文论枯燥干巴得像腌菜、干肉和罐头鱼一样地失去了鲜活的味道,令人难以卒读。干巴巴地讲着言不由衷或不着边际的廉价好话,这是当今中国文艺评论的一种悲哀。

    开始知道张宝泉,是在报纸上看到了他的署名文章。报纸每天都要发表许多人的文章,因此,对他的文章并没有特别关注。真正注意到他,记得是在一次延安当地作者作品研讨会上听他发言。

    他年轻气盛,陕北宜川人却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滔滔不绝,口无遮拦,敢同权威挑战,敢讲出格之语。很有几分乳虎无畏、童言无忌的架势。这种语言个性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在少年时代大约也有一点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后来得知他还是我的延大校友,毕业后在延安师专任教,便产生了读一读他的文章的兴趣。抽时间阅读了他的一些文章,给我的初步印象是他写文章同发言一样,总有一种诗人的冲动。往往是情之所至,喷涌而出。文笔犀利,思想活跃,论述观点新颖,时有危言警句。“文章写得不错”,我起初是这样评价他的。只是感到有些文章就形式逻辑而言,也还不甚严密,有些文词风格也有几许赶追时兴浪头的蛛丝马迹。以后又发现,他的文章形式虽然“新潮”,但基本的思想观点还是很传统的。这在文艺理论界竞相越轨出格、一味追求形式的标新立异,自由化思潮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倒也显得难能可贵。文艺理论是文学门类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评论不应当成为文学作品的附庸或文学之外纯理性的说论。好的文论,就其内容与形式本身看,就应当是独树一帜的精彩文学作品。中国古代的一些著名文学批评论著,同时也都是不可多得的散文名著。三国时期(魏)的曹丕著有《典论‘论文》一书,大约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专篇论文的开端。

    书中对当时的建安七子的文章诗賦进行了评论,还讨论了文学批评者的态度,指出了两种错误倾向:贵远贱近,向声背实;阍于自见,谓己为贤和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文坛陋习。这些观点在今天读来仍然具有振聋发聩之效。而就其形式而言,形散神凝的结构与优美的文词和精绝佳句至今脍炙人口。“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意物相称,文意相逮,于情与理,均为上乘宏论。南北朝(南齐)时代刘勰的《文心雕龙》则是一部形神兼备的文学理论专著,对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学作品予以分析,条列出文艺创作的各种原理,全书凡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堪称我国文艺批评的开山巨作。书以《原道》开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辅理地之形。”其语言形象之优美可见一斑。西晋陆机的《文陚》,则是典型的论文体之别的批评文章,同样是文采斐然的千古绝唱。文中在谈及创作灵感问题时,极言触景生情以启文势之妙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懍懍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这些微妙状态,绝非干巴论理所能传达。梁时钟嵘的《诗品》,则是诗论之精品。清人袁枚有《随园诗话》,也是读诗心得中的佳作。这些名论,除了内容本身的文论价值外,文章本身就是形象生动、意境奇特的优美散文。这正是这些著作能够得以辉煌传世的一个重要原因。看得出,宝泉同志在写这本论著时,是努力向着“以艺论艺”这个文艺批评的高境界努力的。这无疑是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很高的标杆。张宝泉将他多年来撰写的文学评论文章以―种新颖的架构结集,题名为《走进审美新境界》。清样送我阅读并嘱作序评介,这使得我有幸成为该书第一读者。这是一本很有特色的美学论著。它的特色,首先体现于作者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审美观。这在文艺理论界思想特别活跃也不无混乱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些青年学者盲目远离辩证唯物主义而追求所谓理论创新的情况下,是很值得肯定的。作者从否定唯心主义美学入手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美学观,并以此作为全书的审美基调和旗帜,使得本书具有了不同凡响的理论价值。新颖而深刻的“立意”,则是该书的另一重要特色。作者把全书的立意确定为处在激情岁月中的青年对于美的认识和追求。这在商业化的时代,又是一个大大脱俗了的话题。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对美与审美的态度。作为人类社会中最具活力的青年,其审美热情与趋向代表着社会和时代的文明标识。

    人在青少年时代所接受的美学教育和所养成的审美情趣,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作者正是把握住了“青年审美境界”这样一个在当今社会极具挑战意义的主题展开论述,实现了立论主题的深入开掘。这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使命所在。作者从美学起源和经典作家的审美原则出发揭示审美境界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青年的精神特点出发探索美的根源,又从事物的感性特征和自然形式、结构及性能中寻找当代青年审美意向的本质和规律。这种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解决当代青年审美问题的论述,有利于引导青年走向审美新境界,是极为重大的一个时代命题。我们的当代某些文学作品(包括某些文艺作品),恰恰是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出现令人担忧的缺憾。不少的作家、艺术家在一味地追求张扬个性和表现自我的时候,几乎完全忘记或有意忘却了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忘记了其美育价值,也就等于忘记了高级动物与普通动物之间审美与无审美之间的本质区别。于是出现了许多文学糟粕,甚至文化垃圾,把人的精神追求目标降低到“与狼共舞”的境地,污染着广大青年的精神世界。面对这种危机的困惑与担忧,或许正是作者重新疾呼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口号的本因所在吧。作者深情地感叹:“无限丰富的美学内容和多姿多彩的生动形式,构筑成一个臣大的审美空间。”作者深刻地指出广人类在克服假恶丑,创造真善美,在变兽性为人性、变片面为全面、变低级为高级的精神历程中,所遭遇的艰难和付出的代价,常常会使人失望、悲观、徘徊,产生孤独、虚无、荒诞和流浪的感觉。”“只有在审美的空间里,在美的王国里,人们的心灵才能获得超凡脱俗的高级享受,从世俗的困扰中解脱出来。”“追求生活之美”这个立意显然是崇高而深刻的,在当今之世也是新颖的。无论是艺术之美还是自然之美都是生活之美。正是在这个审美命题之下,作者引经据典,溯古抚今,激情飞扬地尽情展开论述,时有箴言警句脱颖而出。

    在全部的审美世界中,文学无疑是最集中、最精彩、最富有诗情画意和最能打动人心的。作者对此进行了深人论述。

    他从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出发,开始了对美的创造规律的探索。“审美选择”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段。“真是审美选择的第一尺度和第一层次善是作家审美选择的第二尺度和第二层次”;“美是审美选择的最高尺度和最高层次”。这些深人浅出的论断都是新颖而富有创造意味的。然而,审美的创造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世界的结构决定了文艺的位置,因此,“创造”也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展开。就像人类只能在大地上行走一样。“世界平衡与艺术的调节功能”,“情感动力与约束限制外在自由与内在自由”……读着这些章节,使你觉得作者就像一只目光敏锐的鹰,展翅翱翔于万里蓝天之上,洞察古今中外、俯视山川人寰。思想的飞腾与情感的驰骋,令你也感到自己仿佛在借助于作者捕捉与想像的双翼盘旋于思维的高空。作者是浪漫的,又是现实的。每——个重要的论点,都是引经据典、步步为营的。就像鸟儿在高空飞翔,既自由奔放又小心翼翼。纯理性的论述,像一曲精彩音乐。作者努力使每一个音符都像小鸟一样跳跃起来。但整个的论述又像雁阵一样排列有序,结构严密。创作方法一文学主题一一文学批评,“审美”像一条彩练,把它们贯穿起来,形成了一种美的组合方程。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绿。这本美学专著的第三大特色,便是在结构方式上把纯理性的论述与具有生命活力的作品评论从审美角度上有机地连接起来。这便给苍白注人了鲜红的生命的汁液。从《艺术世界的审美思维》一章开始,作者尽力展现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境界,生动地揭示着审美范畴中的一个个重要问题。美不是抽象的,审美思维永远都充满了形象。无论是中国的《红高粱》还是美国的《巴顿将军》,无论是诗歌名著《王贵与李香香》,还是史诗小说《保卫延安》、《白鹿原》,以至延安窑洞画派的一幅油画作品或陕北民间艺术品,无不遵循同样的规律。从生活之美到文学艺术之美是由盐水到盐的结晶。美在文学作品中被强烈地突现出来,在全部的创作历程中作家的审美理想与情趣全面地展现出来。艺术创造的过程正是作家审美理想与情趣的实现过程。作者所揭示的正是美的创造规律,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审美境界,通过作品的典型形象传达给读者,其味无穷。作者对于人民领袖毛泽东有着特殊感情,其中也包含了对中国革命的感情。这在文艺界一些人高叫“否定领袖”、“远离革命”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个特色。这一思想感情是贯穿全书的。毛主席是中国绝大多数人心目中永不沉落的太阳,也是一位千古英才。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史诗性的辉煌乐章,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如同大地和母亲一样的永不过时的主题。

    在审美领域中,毛泽东的审美智慧也是堪称巨人。作者从《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谈起,洋洋数万言,一系列的审美主张到审美实践,令人心悦诚服。这样全面论述毛泽东审美智慧的文章所见不多。这无疑在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领域中,是具有先导意义的创新。书中对于《群山》的论述,对杜鹏程高原情结和“路遥文学方阵”作家作品的论述,也是较有分量的几章。其中有相当的篇章是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用作者的话说,这是耸立在神圣高原的几座审美纪念碑,是“走向东方魅力的审美诗篇”。读着这一组文章,那些火辣辣的文字,仿佛触摸到了作者对于中国革命那一腔滚烫的热情。这在他这样年龄段的人中是极少见的。我为此而被深深感动,从而感受到了来自青年群体中的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另外还有一些短篇文章,也许在写作时并没有考虑到成书的需要,论述的语言风格、主题思想甚至文字分量与全书似乎不大合拍。但作为独立的篇章来看,也还无碍大局,只是觉得书的内容重心是在前半部分。另外有些应景式的评价文章,似也可不必收人书中。这种现象或许也是一种时兴的通病。作者生活在这个时代,他的思想和他的著作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某种世俗烙印。保留几分缺憾,或许更能增添几分真实吧!从审美角度来看,也算是一种缺陷之美。总之,张宝泉作为一名业余作者的努力和勇气我是佩服的,希望他能不断奋发进取,继续努力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探索审美境界问题,必将对我们的文艺和生活,对于我们的青年和人民起到美的导引作用。2002年11月于延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