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记忆-散文结集自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从自己二十余年间写的散文中精选出一部分结集出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坦白地讲,我对自己写的每一篇东西都不大满意,但又没有勇气舍弃其中的任何一篇。每一段文字都客观地记录着自己生活的见闻,饱含着某一种真实的情感,自以为写得又是异常的严肃认真,于是翻来拣去,总不知道“取舍”的标准应该是什么。结果,原本在五六年前就计划要办的事情一直拖了下来。直至朋友重新鼓动,这才勉强编成了眼下这个集子。散文是我较为偏爱的一种文体。

    在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当代,忙里偷闲阅读篇幅短小、文词优美的散文,是一种文学的陶冶和诗意的享受。仿佛在枯燥无味的生活中加入一点令你轻松愉快的作料。而作为社会工作异常繁忙的业余作者,有空儿写一点散文,也大约是坚持“笔耕不辍”惟一能够做到的了。大部头的小说和激情燃烧的诗,很难作得了。对于文学的关照和奉献仅此而已。这部文集,最终选了一个有趣的角度,即把侧重于写人的散文集中起来,称之为“人物卷”。其实这个选择的标准也是不严格的。文学本来就是反映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轨迹的艺术门类。散文当然也不能例外,只是反映的方式不尽相同。叙事件散文写人,就像画家笔下的肖像素描与人物速写一样,更为直截了当。本集所收人的文章,大约就像绘画中的肖像素描或人物速写,是我的生命荧屏上所留下的图像和故事的一种再现。每一个人都是一尊独立的存在。人世间没有两个外貌和思想完全相同的人。人的外貌特征和个性特质决定了处境与命运的不同。于是留心关注周围的人,或是沿着一个人的生命轨迹去潜心探求某种人生的奥秘,便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至于用文学的笔调随时将这种关注与探求的心得记录下来,便更是一种有意义的工作。大约是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这种严肃纪实文本的传统。这一类文字,无疑应当妇为文学创作的正宗,是人类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眼下的世界是热闹非凡的。文学也像川剧中的“变脸术”一样一时三变,令人眼花缭乱。无论变来变去,也还是“万变不离其宗”。文学关注人的处境与命运的基本功能,永远不会改变。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类首先是要解决了衣食住行诸事困扰,才能谈得上精神需求。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于精神活动的追求层次将会越来越高。人们会由过多的关注客观自然而回过头来仔细关注自我。到那个时候,文学的春天也就降临了。物欲横流与功利的甚嚣尘上,像严冬的暴风雪,淹没了文学的光彩,等到春回大地,才意味着文学的复苏。严肃文学要有信心抵御世俗严寒的肆虐。真正的文学,是很难产生所谓“轰动效应”的。就像旱季里的一场雨,能够解除旱象、滋润万物的,不是雷鸣电闪里的倾盆暴雨,而是轻风吹拂中的蒙蒙细雨。好的散文,正像是一阵播绿染翠的雨,总给你心灵以喜逢甘霖般的耐人寻味的浸润。我们也许永远写不出这样的散文,但总是努力朝着这样的一个标杆跃进。细雨蒙蒙,一种多么动人的生命状态!2002年12月15日于延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