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文化研究-女娲山三台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平利县中皇山因建有女娲庙而曰女娲山。清乾隆元年,各地奉诏币修复古帝王陵庙,知县古沣申请上宪拨帑修复女娲庙,并在修复告竣之后,撰写了《中皇山女娲氏庙碑记》,碑文引《舆地纪胜)云:“女娲山在平利县东,上有祠曰女娲圣后,唐宋旧祠也。”并说:“在今庙之西数里,遗址尚存,不知何时移建今庙,庙东直列三台,台高数十丈,因又名三台寺。”是三台之建,早在乾隆以前就已存在。

    女娲山三台应当说是很宏伟的建筑,奇怪的是竟未闻有记录传世,成了名副其实的“藏在深山人未知”的遗迹。而女娲山之名却散见于各种典籍,取代了巾皇山,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胜之地。宋《新定元丰九域志·古迹》云:“西城县有伏羲山、女娲山、上有女娲庙”;《路史》注曰:“伏羲山在西城,女娲山羲在平利,与伏羲山接”;《读史方域纪要》亦有兴安州平利县“女娲山,崇峦罗列,形势逶迤,旧有女娲祠”的记载等等,所有经传着录中都没有提到女娲山上三台。三台之名,是“庙东直列三台,台高数十丈”,因称三台寺才叫出来的。乾隆《平利县志》也是人云亦云,引《路史》曰:“女娲始治于中皇之山继兴于郦山之下。中皇山即今女娲山,上多古木萧森,有三台鼎峙。”其实自乾隆以来,三台寺匣取代女娲庙而延称至今,所谓“山高千仞,登探者淑慝纷来;寺号三台,瞻礼者,贤否沓至”,可见女娲山三台,是十分突出的建筑,在地方人的心目中,份量是很重的。然而古人为何在女娲山上堆土筑台,就没有人说的明白了。或曰是为纪念天、地、人三皇而建,所以应叫“三皇台”;或曰是为表现日、月、星三光而建,所以该称“三光台”;或曰是女娲抟土作人所遗之土,后人堆筑成台以彰显女娲功德,可谓“女娲台”……人言各殊,莫衷一是,其实仍是女娲神话的延续,并未说清楚三台由来。访诸地方贤达,则多以为时间既久,文献无征,难言之哉。以致女娲山三台之建,竟成了不解之谜。

    根据女娲山三台的建造,笔者查阅典籍,寻找蛛丝马迹,想破解个中之谜,从而发现古人作台的记录,比比皆是,其中最着名的就是《山海经》所载之众帝之台:

    “共工之臣名臼相繇……禹灭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囚是以为台。”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

    “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响,畏轩辕之台。”

    “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

    以上显然都是中国神话传说之台,不乏人们想象虚构,但是在中国历史化进程中,却有许多关于台的记载:夏有钧台、商有鹿台、周有灵台。在方域上,楚有章华台,晋有九层台、燕有黄金台,吴有姑苏台。甚而地理位置囿如安康市,也有许多关于台的遗迹;如恒口永丰四方台、安康市区翠光台、汉阴城北龙冈下灌台和城西平麓台等等。很显然,我国从远古时候起,就有筑台的习俗,无论是神话传说时代,还是有史可征时代,这种筑台习俗一直延续到唐宋之时。有趣的是,古籍所载和安康发现的筑台遗迹,竟都是四方台形,与美州远古建筑颇多相似之处,如特纳尤卡金字塔就是四方台上的五层建筑。中国祖先传说中的众帝之台,就有“各二台”的说法,据理揆之,应是“各二重”之误,说明台有二层,汉浜区恒口永丰四方台,即是两层式建筑。女娲山“直列三台,台高数十丈”,按照1丈3米多计算,最低即有30余米,如此高的建筑,当是阶层式的四方台形。可惜的是,自乾隆元年迄今,数百年间,风浸雨蚀,台基堕败,昔日三台鼎峙的雄姿已不可见,其竟有多少层就更无法知道。

    至于建台的作用,《尔雅》说是“观四方高曰台”,《谈苑》则“以为林观之景”,并引唐张仲素诗云:“写望临春阁,登高下砌台。”而晋入郭璞却说:“此盖天子巡狩所经过,夷狄摹圣人恩德,辄共筑立台观,以标显其遗迹也”。综合上面的说法,无非是两种,一是登高以观四方,一是标显圣人遗迹。以安康所见台观为例,汉阴县西昔人曾筑平麓台,乾隆汉阴县令田华燠在《游平麓台》诗中写道:“平台欣眺远,翠岭接云低。”则是登高远眺以观四方之台。而安康市区翠光台,有乾隆贡生李鸣冈诗云:“郭灶何年遗故土,翠光之台自今古,”则是标显安康郭尚灶飞升成仙遗迹之台。关于后者,最着名的莫过汉阴北龙冈下的灌台,据说这里曾是周丈人抱瓮处,周丈人抱瓮事出自《庄子·天地篇》人们多有不信。但是汉阴举人茹金却说:“古今人物,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固已究之,信亦有可疑,疑非无可信。”认为“江汉曾被文王之化,终南上接太乙之精,当春秋时,岂无高尚士潜生其间……游是台而发怀古之幽情,不至与漆园寓言疑为荒涉无稽,则古贤哲之遗型芳躅远播宇内,永垂不朽,”从而肯定了灌台的修筑,是为了纪念周丈人抱瓮灌园遗迹的。除了上面归纳的两种作用外,袁珂先生在《山海经》校注中还有一议,即古人筑台是为了“压妖邪者也”。其说亦有道理,观察各地台观的建造,多为一台单列,恐怕就含有“镇压妖邪”的原始用意。后人或登览以释胸襟或附以贤哲之名以彰显其台;又因为其高,离天最近,便有祈福攘灾之举,这便是一般台观的作用吧!

    女娲山三台鼎峙,在国内比较少见,可知者惟四川广汉三星堆一例。堆者,即堆土成台之谓,其文化内涵就远比前面所云几种丰富,绝不是登高释怀,祈福攘灾所能代替。三台之建,只有《五经要义》解释的最为明白:“天子三台,灵台以观天,时台以观四时,圃台以观鸟兽。”女娲是传说时代的三皇之一,《风俗通》云:“伏羲、女娲、神农,是为三皇。”伏羲、女娲山区的人民,就认为女娲是天、地、人三皇的人皇。可印证者,在女娲山北麓坝河发现的画像砖上,即已有“人皇女娲”的画像,画像两侧分别镌刻着“补天”、“作人”的图案。对于“作人”,常璩《华阳国志》谓:“九君抟土作人”,又称“作道”。着名学者刘琳先生校注曰:“九君,《道藏》洞神部伤字号《洞神八帝妙精经》《九皇图》一节载天、地、人三皇又各分初、中、后,谓之九皇君,当即此处所谓九君也,真中女娲为后地皇,古有女娟抟土作人之传说。《御览》卷七八、卷三六引应劭《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务剧,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耕,粗绳)人也,所谓,九君抟土作人当指此”。又引杜光庭《录异记》卷八日:“房州上庸界有伏羲、女娲庙。云是抟土为人民之所,古迹在焉。按上庸即今湖北竹山县,与陕西平利相接,实指一地也。常志所指怍道,当即其地也”。历史上平利县东区曾长时间隶属上庸,刘琳先生《华阳国志校注》所云不误。唐徐坚《初学记》亦曰:“女娲氏,承庖牺制度,亦蛇身人首,一号女希,是为女皇。”在古沣所撰《中皇山女娲氏庙碑记》中,还引用了汉陆贾的话:“天皇封帝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名汝皇。”女娲山东北有汝水注入坝河,陆贾楚人,其说当亦有所据,不能认为是一家之言而否定其论。再者,史有水北为阳之说,亦有水西为阳之例,旬阳县即在旬水之西,故女娲山虽在汝水西南,称为汝水之阳并未错讹。

    历观以上经传所记,虽互有歧异,但女娲为皇则一也。因此女娲山三台,应当就是天子三台,或者人皇女娲氏三台,其与四川广汉三星堆筑台祭祀有诸多类似之处,相信当源于同一种文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