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文化研究-女娲山与女娲文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女娲山,为传说中三皇之一的女娲氏的治所,山因此得名。《新唐书》地理志四载:“平利,武德元年以故吉安置,大历六年省入西城,长庆初复置。有女娲山。”此山位于陕西省平利县中部,西北距安康市30公里,东距平利县城12公里,交通方便,316国道盘山而过,以车代步,无登临之苦。以女娲山为中心,自1979年起设立陕西省惟一的一个林区乡,即女娲山乡。女娲山主峰海拨984米,山地面积60余平方公里,满山红松覆盖,植被丰厚,四季葱郁,山势蜿蜒如龙,冈峦起伏似波,如道道屏障环绕,山峦参差错落,千岩拱卫,万壑争趋,民间有“五龙捧圣”之说。山南麓为黄洋河,北麓为坝河,东有牛王沟,西为县河,山系纷繁,沟壑纵横,数峰比肩,逶迤而登不觉其高,及凌绝顶,则群山尽收眼底,万壑生层云雾,浩渺成烟海,蔚为十观。山上有女娲庙、玉皇宫、火神庙、舍利塔群、武皇太子坟等遗址。有空军某部雷达站。有稀有植物腊梅,有遐尔闻名的自然风光:女娲云海、女娲日出、中皇雪晴。是观光游览、寻根谒祖、访古探幽的好去处。

    女娲山考古

    新中国成立后,平利经过三次文物普查,在女娲山下发现了多处古文化遗址。其中有山北坝河边属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型的铜盆沟遗址,魏家坝遗址,白土营遗址,妆河边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型的吊篷沟遗址,山南黄洋河边的后湾遗址,稻草街遗址等。这些文化遗存,说明白史前七千年的母系氏族公社到史前两千年的父系氏族公社这一漫长的时期,女娲山周围都有人类活动。先辈们在这里劳动、生产、纺织。遗址出土有大量的各类石器、陶器残片,有人类种植作物和用火的遗迹。上述遗址的文化层都十分丰富,往往迭加有周、秦、汉至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遗址。出土有石斧、陶盆、陶纺轮、战国青铜器,汉初“八千万岁”铭文砖,国内罕见的浮雕龙纹、虎纹、车马仪仗纹、百戏图纹、宝相花纹画像砖,菱纹子母砖,几何纹、花卉纹铺地砖,绳纹板瓦、筒瓦、手印纹砖等。各朝代遗物还发现有大量泥版女娲、伏羲造像及刻符等传说文献,称为“人皇女娲”出土有青铜剑、铎、编钟,铜镜、五铢钱,唐代瓷注等,同时还发现数尊品位极高的唐宋鎏金石佛造像、37幅水陆道场画等国家级重要文物。而现存的清乾隆三年《中皇山女娲庙碑》更是:“于女娲氏传说广征博引,考证精辟,而于中皇山女娲庙的变迁,溯古证今,记述尤详,其文其碑弥足珍贵”。

    上述考古发现不仅充分证明从母系氏族社会起,女娲山就有人类生存,还可以据此推测:其时有一位女性酋长率其部落在女娲山周围繁衍生息,是她们创造了这里的原始文明。此后,山下历代均有人类居住。此地为女娲治所之说,散见于唐宋时期的多种典籍。在整个汉水流域,平利山不甚险,水流平缓,无舟楫之苦,四季分明,气候温润,适宜于各种农作物生长,水旱无灾,是人类理想的家园。考古发现证明,有史以来,每逢战乱,这里都出现相对繁荣的文化。

    女娲庙

    相传,女娲庙始建于夏商之际,从遗址上残存的数十种不同规格的砖瓦,推知为汉以后,是佛教在中国兴盛时的产物。此后,隋、唐、五代、宋、明、清均有增修,最大规模时,有各种建筑10000余平方米,是陕南佛教圣地之一。北宋王存所着地理书《元丰九域志》载:“女娲山,在平利县东,上有祠曰:女娲圣后。”五代蜀臣杜光庭在其所撰的《录异记》中说:“房州上庸界有伏羲女娲庙,云是抟土为人民之所,古迹在焉”,南宋人罗泌在其杂史着作《路史》中记载:“女娲立治于中皇之山,继兴于骊山之下。”清乾隆元年平利县令古沣在《中皇山女娲氏庙碑纪》中写道:“庙东直列三台,台高十数丈,因又名三台寺。”清代光绪《平利县志》中载:“女娲庙在县城西女娲山顶,乾隆元年知县古沣奉旨重修。”自1952年起,庙宇开始毁坏,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女娲氏,华夏之圣母

    有关女娲的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末年成书的《世本八种》:“天皇封弟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西汉初淮南王刘安主编的论文集《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分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烛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是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这是一个奇伟瑰丽的神话故事,它描写了英雄女神女娲上补苍天,下治洪水、除兽害,拯救人类的故事,当人类面临着一场无法抗拒的浩劫时,这位伟大的女神,即人类的母亲,出现了。她灵慧、勇敢、慈祥,承担了炼石补天,杀猛兽、抗洪水、消灾除祸的艰巨任务,而最终把人类从濒于灭绝的境地拯救出来,创造了人类继续生存的条件。这个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战胜大自然的斗争,表现出原始人类不屈而乐观的精神,在英雄女神身上,概括着人类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表现出入类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东汉人应劭所编的《风俗通义》记载有女娲造人的传说:”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这和古希睹人传说的天神普罗米修斯照着自己的样子用黄土捏造人的故事,如出一辙。平利女娲传说也很多,有女娲补天的传说,并有炼石山,踏足处;有磨沟和女娲兄妹成婚的传说,也有女娲杀黑龙治洪水的传说,平利民间还有正月二十日祭女娲娘娘,家家做”印粑“意为补天之习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也。“《资治通鉴·外记·伏羲记》原注:”伏羲氏没,女娲氏代立,号女帝,是为女皇,元年辛未,风姓,蛇身人首,作笙簧,承伏羲制度,无所革造,在位一百三十年。“有关女娲的传说还散见于《楚辞·天问》、《列子》、《史记补》、《太平寰宇记》、《文献通考》、《初学记》、《潜夫论》《华阳国志》等史书中,被尊为中皇,是无可争议的人文始祖。

    女娲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理当受到应有的重视。以平利女娲山为载体,保护、传承、弘扬女娲文化,这一伟大使命,已经落在我们这代人肩上。女娲作为华夏圣母,其感召力,影响力,覆盖全国乃至海外。陕西平利县女娲山,位于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发祥地的过渡地段,其西北的天水已被介定为伏羲故里,东边的随州被定为炎帝治所。从地域上讲,女娲治所女娲山当其中,三地纬度相差无几,横向相距仅千里。有关史料、传说和考古资料已足佐证,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干利女娲山、伏羲山区民间至今还延续保留着正月初七祭女娲、十月初四祭伏羲、腊月初八祭双祖的传统习俗。

    正月初七祭女娲。相传,正月初七是女娲抟土造人之日,民间很早就有”一鸡二犬三羊四豕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麦十豆“的说法。人是女娲所造,故民间又把正月初七圈定为女娲的生日一并纪念,形成传统习俗,年复一年地承传下来。过去,在女娲山庙祀兴旺的时代,每逢公祭之日,女娲山女娲庙都要组织举办盛大庙会。人们公祭女娲的仪式就叫”作道场“。作道场的规模很大,需要参入的人也很多。首先要扎好场子、搭好祭台。其实扎场子、搭祭台也比较简单。用九条长板凳和一张八仙桌依照道场规矩一摆就成了。先用八条长板凳依八方八角在空院场中围成一圈是日”八卦“;再用一板凳顺东西方向直摆在西边与围圈的凳子相接是曰”天桥“;然后将八仙桌摆在圈子中央是曰”祭坛“。据民间道家称这样摆场取的是”九宫八卦“之意。再就是组织好祭祀仪仗队。祭祀仪仗队一般由主祭道长一至三人,道徒士众若干人组成,同时筹备好祭祀专用的”招魂幡、引路幡、三星灯、灵亭、火纸、香表及道场鼓乐器具等,主祭道长还必须佩戴道冠、穿法衣,随带经书、令牌和镇妖剑。一切准备就绪,街祭祀开坛时辰一到,全场爆竹齐鸣,鼓乐喧天,主祭道长身着法衣,手持三星灯和引路幡,仪仗队抬着女娲灵位灵亭紧随其后,吹奏锁呐笙笛,敲着锣鼓响器,款步走向祭坛。等女娲“神灵”上了天桥,主祭道长便开始手舞足蹈,在八卦凳上及圈内呼呼作法,一步一叩将女娲神灵迎放在祭台之上。这时,主祭道长持招魄幡高呼:“女娲圣后归来兮!”众道徒士众大声呼应“归来兮!归来兮!”此刻场内场外一片欢腾,爆竹鼓乐震耳欲聋。经好一阵热闹喧啸之后,便开场正式祭拜女娲神灵。参祭人依次在女娲灵前烧纸上香、叩首祈祷,仪仗队在鼓乐伴奏声中,高唱祭歌。其歌曰:“正月初七。”还有一首祭祀歌名曰《招魂曲》,歌曰:正月初七祭女娲,不知女娲哪里去,无论天东和地西,听唱一首招魂曲。叫声女娲听仔细,上下四方不可去。你莫上天天堂去,天有风云和雷雨;你莫下地地府去,地有阎罗和地狱;你莫朝东东方去,东有大海不见底;你莫向西西方去,西有流沙千万里;你莫往南南方去,南有豺狼和狐狸;你莫到北北方去,北有冰天与雪地。请声女娲回故里,故乡由方好天地,不愁吃饭和穿衣,后辈子孙孝顺您大部分歌词为民间传颂女娲之功德,很多民间歌手也纷纷跻入其中。像赛歌会一样,九腔十八调,你传我接。此起彼落,众歌手们即兴争相演唱,大有意不尽、歌不断、人不散之气势。临近终场,主祭道长再颂“经文”,之后,在热烈庄重的气氛之中,将女娲神灵请下祭坛,连同所有纸扎祭品和剩余香表对天焚烧火化,示以送女娲圣后升天。

    十月初四祭伏羲。距女娲山不远西北方向,有一座平利与安康的界山叫伏羲山,民间也叫高王山。据民间传说伏羲和女娲是兄妹俩,同是人类的祖先,伏羲山就是伏羲生平活动曲地方。同时也有很多古籍史料记载“伏羲为高皇,女娲为中皇”,“女娲山与伏羲山接”,两山相望仅距数十里。在伏羲山很早即建有伏羲高皇庙,历代香火不祭祀不绝。民间传说伏羲生于十月初四,所以便有了十月初四祭伏羲的习俗。其祭祀程序仪式、内容及方法如祭女娲一样,所略有不同的是把祭“女娲圣后”改为祭“高皇大帝”,把祭把歌中“女娲”的名子改成“伏羲”就是了。

    腊月初八祭双祖。有一则民间传说,远古时候,大火与洪水毁灭了世上的一切,仅只剩下伏羲和女娲兄妹俩人。为使人类不致灭绝,女娲同意与伏羲滚磨对天问婚,顺遂天意,兄妹结为夫妻,繁衍延续了人类,成为人类始祖。据说腊月初八就是女娲伏羲兄妹滚磨成婚的日子,民间在这天祭奠双祖,大概就出自这个典故。每逢腊月初八,女娲庙或伏羲庙上,用蒿草扎成两个草人,分别戴上男女脸谱头壳,示为女娲伏羲两位始祖“化身”并立安放在庙祀祭坛上。前来参加祭祀的善男信女们,不仅要向女娲伏羲祈祷跪拜、上香烧纸,还须分别与伏羲女娲的“化身”拥抱一下,再到主持道长那里讨要一道《表符》拿回家里,按《符表》嘱咐或贴于自家墙上,或制做成香荷包一样挂戴在祭祀许愿者的身上,又叫“护身符”。因参入祭祀的人们都要拥抱一下“草人”,所以民间也称祭祀双祖日谓“抱草日”。有祭歌曰:“腊月初八抱草日呀,后辈子孙祭始祖呀。”这一天的祭祀活动除了对唱祭祀歌词内容略有变动之外,其他均与上述无异。

    平时民间祭祀活动。女娲山、伏羲山区一带,对女娲伏羲非常崇拜,且由来已久,人们除了在两山上修建气势宏伟女娲大庙和高皇大庙之外,还在两山支脉或山脚下修建了许多小庙,亦称“脚庙”。仅以女娲山的周围山下就有31座各朝各代各种各样大小不同的寺观庙宇,庙祀内容亦有很多都与山上大庙密切相关,可以想象其庙祀之盛况。平时民间大到建修婚娶丧葬,小到衣食出行,总不免要到女娲庙上香问卦抽签,祈祷神灵护佑,赐以平安幸福。月逢初一、十五,女娲伏羲山上,分外热闹。人们三三两两,邀伴同行,成群结队登上女娲山、伏羲山烧香许愿,祭奉人类祖先。据一些民间老人介绍,女娲山、伏羲山的庙祀兴旺景象直到民国战乱才冷落稀疏下来。在各种祭祀活动中,尽管祭祀者心里各异,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信仰尊崇女娲,托拜圣之福,只要女娲显灵,人间一切都会美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