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李冬老师的介绍,我上网查了一下,关于阿米什有很多资料,最简单的定义是:阿米什人(Amish)是美国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群基督新教再洗礼派门诺会信徒(又称亚米胥派),以拒绝汽车及电力等现代设施,过着简朴的生活而闻名。在美国,阿米什人大约有20万左右,主要聚集在三个州,一个是宾夕法尼亚州,有四万七;一个是印第安纳州,有三万七,另一个就是我所访问的俄亥俄州,有五万五千多,是最多的一个地区。
我一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想去看看。在美国这样一个发达的国家,保持传统简朴的生活,应该是一些很有信仰很有毅力的人。谢老师说她虽然来此地五年了,也没去过;和我一个办公室的杨老师也很想去,我们就越好了一起去。
无奈老天爷不给面子,先是很冷,后来总下雨,极不方便出游。到5月里天气总算暖和了,并且晴朗了,就赶紧和谢老师商量去阿米什的事。谢老师建议说,干脆约在你生日那天去,也算是给你过生日了。我说我的生日是星期三,要上课呢。谢老师说,我听说那个地方就得工作日去,不然什么也看不到。
这么一说,我只好开口和李敏儒老师商量,请他代我上一次课。李老师一口答应。算是送我的生日大礼了。
2011年5月11日,我生日。这是我平生头一回在外过生日,用这个生日去阿米什参观,真可以写一篇《记有意义的一天》了。
我们一早出门,带着老袁烙的山东大饼,接上另外三位老师上路。谢老师开车,她熟悉自己的车;杨胜明老师曾是旅游局长,又是英语系毕业,屈尊担任导游;刘春卉来自成都川大,可兼翻译;唯一的男老师老宋,来自青岛,警察出身,当然是警卫了。这样一来,我这个寿星谱就大了,浩浩荡荡出游。
从哥伦布去阿米什还是挺远的,加上我们路不熟,先根据导航仪指路还走错了,这样花了三个多小时才到达。但一路上风光很好,几个中国老师聚在一起,很畅快地讲着笑话聊着天,也不觉得旅途遥远了。
进入丘陵地带后,感觉就不一样了,起伏的原野很静谧,绿色的草坡和正在翻耕的庄稼地,白色的棠梨花和质朴的木屋,还有一排排晒在太阳下的衣物,都让我们觉得新鲜。在美国你很难见到晒在外面的衣服的,他们都是用烘干机的。
这些景象让我们确定,这里就是阿米什。
我们坐在车里忍不住一次次惊呼,看到了马犁田,一般都是七八匹马拉一架车耕地,那些马喂养的膘肥体壮,显然是他们的主要劳动工具;也看到了马拉车,那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还看到了过去在电影里看到的老旧的房屋和木栅栏。那些房屋都是用原木搭建的,没有任何装饰;我看到一个母亲端着一个木盆,带着一个小男孩儿推开木栅栏回家,真的像电影画面一样。
他们的衣着都是统一的,女人是白色的无檐帽,素色长袍,男人是西部牛仔那样的草帽,白衬衣背带裤。看上去真舒服。
可惜没有熟悉情况的人指点,不知哪些地方是最值得看的,只好急匆匆赶路,最后找到了镇中心。
在镇上,我们随意走进一家家具店参观,大都是纯木头家具。我想买一样作纪念。看到有厨房用的小家什比较好带,勺子铲子什么的,就问,这些东西是阿米什人手工做的吗?店家很诚实地说,我们这个不是,是从外面进的,阿米什人也做这样的家具。
我还是买了一样,像手一样有四个指头的铲子,大概是拌沙拉或者拌面条用的。13.5美元,一点儿不便宜,但毕竟写着made in the USA(在美国买到个美国生产的东西很不易。大部分都是made in China.)
然后我们去了邮局,邮局的外墙上写着BERLIN OHIO(柏林俄亥俄)。原来这个镇叫柏林,这里的阿米什人大多来自德国。而另一个州,宾夕法尼亚州,那里的阿米什人大多来自瑞士荷兰等国。
邮局很小,只有一个工作人员。从这里寄到中国的明信片的邮资是0、9美元。我从这个邮局给自己寄了张明信片,纪念在此度过的难忘的生日。另外还买了些好看的邮票作纪念。
我们正要离开时,进来了一对母女,是阿米什人。母亲穿着素色长袍,带着白色无檐帽,低着头,很难看出年龄,女儿大概五六岁,装束跟妈妈几乎一样,就是长袍的颜色略鲜艳。她紧抓着母亲的衣襟,对我们这些陌生人有些紧张。我不好意思近距离对着她们拍,走到门口才悄悄拍了一张,结果还拍花了。
虽然是阿米什聚居地,但镇上并不是随处都能见到这样的装束。有很多外地人,大概是游客。还有些本地人已经不穿传统服饰了。据说他们也开始出现分歧,有人认为应该与时俱进,适当改变,但有人还是坚持一丝不苟地保持传统。
当车子从那些电影画面里疾驰而过时,我真希望能停下来,走进画面中去细细体味。总以为后面还会有更好的。但是等下午我们在镇上逛完后才知道,上午路过的那些地方,就是最值得看的。心里顿觉非常遗憾。在我来说,可能这辈子不再有机会去那里了。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去过了,亲眼看到了。
离开时,我拍下了镇上的一座钟,上面显示着:
2011.5.11 3:24pm,华氏80°。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