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到哥伦布-跟着谢老师去烧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去美国之前,有几件事是我很期待的,其中之一,就是跟着谢老师去烧瓶。烧瓶这个词是我在网上学的,译自Shopping(购物)。这是音译,如果意译应该叫烧钱。估计女人们都认同。

    之所以还没去就期待着跟谢老师烧瓶,是因为我在她博客上看到一篇文章,题为《疯狂扫货在美国》,对她在美国购物的经历大书特书:刚来时,看到美国人买衣服用车推感到很吃惊,经过半年的历练,我现在已经变得很‘美国’了,最多的一次买了满满一车30多件,这种感觉既爽又过瘾,何曾有过!

    我暗暗高兴:这下好,可以好好享受一把购物了。

    谢老师大名谢振芬,山东青岛人。曾经做过老师,报社记者,公司老总,电视台台长……人生经历很传奇,若要讲清楚得写一本书,还是留给谢老师自己写吧。谢老师和丈夫老袁到美国已经5年了,她在OSU当老师,老袁在家种菜(可参见《老袁的一天》)。最让我佩服的是,谢老师几乎不会英语,却操着一口略带山东口音的普通话,在美国自由自在地过着小日子。

    我到美国第二天,在去学校报到回来的路上,谢老师就把我拉进了超市。因为我的一些生活物品没带全,她马上说带我去买。我当然很乐意,女人一说进商场就兴奋。进了超市,发现货架的摆放和物品种类跟中国差不多,但人非常少,显得很冷清。我们直接去了日用百货区,我正在那里买浴巾呢,谢老师就一头扎进了服装区。中国的大型超市里也有卖服装的,但我从不会在超市买衣服,感觉太不上档次了。但谢老师说,美国超市不一样,一些好牌子的衣服过季了就会撤到超市来卖,所以也可以在超市淘到相当不错的物美价廉的衣服。那天我买了浴巾、雨伞、双肩包,洗发香波等日用品,还买了睡衣和凉鞋,一共花了一百二十美元。感觉不贵。

    以后,购物便成了我和谢老师进行最多的课外活动。我的课是中午的,一点钟就下课了,谢老师是辅导课,更灵活些。所以我们往往一点半就离开学校了,在回家的路上去商场。去的最多的,就是美国非常有名的梅西百货(Macy's)。可以说,哥伦布市的几家梅西百货都被我们光顾过了。

    在我没去之前,老袁对谢老师的疯狂购物很不满,因为谢老师买回的衣服一多半送人了,她自己哪里穿的过来?每次回国都带一大箱。老袁认为她根本不是因为需要购物,纯属为了过瘾。典型的烧钱。虽然烧的不多,但对于踏踏实实过日子的老袁来说,也是不能容忍的。但我去了之后,老袁不好意思反对了,谢老师便理直气壮地带着我去烧钱,我也以衣服带的不多为由,跟着谢老师一起烧。

    记得第一次去梅西百货,老袁早上给我们准备午饭时就说,今天我多给你们带俩饼,逛店逛饿了先垫垫肚子。谢老师说,对对,带上饼,再装瓶水。我当时想,这也太夸张了吧?逛店还要带干粮和水?又不是去长征。结果完全出乎我的预料,我们还真是逛到晚上七点多才到家的。筋疲力尽。如果没有老袁的大饼中途加餐,我肯定会饿得胃疼,走不动路的。

    这里我得实事求是地揭发一下谢老师,我的购物兴趣再怎么浓厚,也赶不上谢老师的一半。往往我都走不动了,恳求谢老师结束活动,谢老师仍不知疲倦地推着手推车在一排排衣架之间穿行,从折扣百分之三十的区域,逛到折扣百分之八十的区域;再从防寒服毛衣逛到吊带裙;我终于明白,谢老师为什么把购物称之为扫货了,的确是扫啊,每次她的推车都堆积如山。而且她还一再说,你来的不是时候,如果是圣诞前来,打折的好东西还要多;关键是,她买的大多数衣服都不是为自己。我经常听见她说,这个我妹可以穿,或者,这个你肯定合适。再或者,这个给我老娘吧。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谢老师是他们家的老大,弟弟妹妹以及弟媳妹夫以及侄儿侄女外甥,统统归她领导,很有领导范儿。我去了,自然也成为她的下属之一,购物时经常得请示她:这件行吗?这个可以买吗?谢老师对美国的行情早已烂熟于心,我只要看上一件上了50美元的衣服,她一定会给我扔回去:太贵了!不合算!或者,先别买,等打折了再说。所以,我们俩购物车上堆积如山的衣服,大多是十几美元到二十几美元的,甚至几个美元(我曾以五美元一条的价格买了三条裤子),很少有超过五十的,更不要说上百了。而且付款时,折扣完了还可以使用优惠劵儿,再减掉50美元不等。那些优惠券是随着广告送到家里的,很实在,面值写了50元一定会给你减掉50元,哪怕你只买了60元的东西。这样的诱惑的确很难抵挡。所以我一直到离开美国,才在一家品牌店买了一套一百多美元的西装(经谢老师批准)。坦率的说,至今没穿过。还是那些便宜货实用。

    除了买衣服,另一个我们常常光顾的就是药店。美国这点和中国很像,就是药店多,而且他们超市里也有专门售药的区域。最初我只是为了给妈妈买治疗关节的药,后来看到有其他药也不错,什么钙片啊,亚麻籽油啊,维生素啊,也会买。但根据谢老师的原则,这些药不能在原价时买,一定要在买一送一时买(谢老师真帮我省了不少钱呢)。我们每次走进药店,就先找那个Buy one get one free(买一送一)的标签。每天总会有几种药是贴了这个标签的,等过几天换了品种,我们再买那几种贴了标签的。比如一瓶钙片原本二十多美元,买一送一,只要十几美元了。相当合算。最最重要的是,质量有保证。

    谢老师英语不行,我也不行,有些药品就看不明白,这可不像衣服,试一下就行了,不看明白不敢乱买,于是谢老师就打电话请外援。我们的外援是两个李老师,一个李敏儒,一个李冬。但求李冬老师的时候比较多,因为李冬是谢老师的好朋友,而且同为女人,她更理解我们的购物欲。李冬老师每次接到电话,都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商场,为我们做现场翻译。如果抽不开身,就在电话里帮我们解难。汗。

    需要补充的是,谢老师虽然英语不来事,但购物方面的单词却说的很溜,张口就是sale(减价),coupons(优惠券儿),或者,Buy one get one free(买一送一),于是我也迅速学会了这几个单词。

    写到这儿不得不总结一下,为什么在美国烧瓶会那么疯狂,我想有如下原因:

    第一,美国商场人少,购物环境很好,累了有专门的休息室,休息室不但有卫生间,还有沙发,饮用水等;第二,经常打折,经常送优惠券,很诱人。尽管每件商品都扣税也不贵;有时候十几件衣服就一百多美元;第三,买衣服也跟买萝卜白菜一样,放到手推车里,选好了一起结账,太方便;第四,商场里到处都有扫描价格的机器,因为经常打折,扫描一下就能知道最新价格,不必去问售货员;第五,美国人都牛高马大,我在那儿买衣服要买小号,感觉自己很苗条,增强了信心;第六,很多衣服都是中国制造,却比国内还便宜;第七,无论买了什么商品,你不想要了,不管过了多少天,只要标签还在小票还在就可以退。不用说理由。所以我跟谢老师常常在第二次购物时,退掉那些一时冲动买下的衣服。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我刚到美国买的那双凉鞋,因为是高跟儿,始终没机会穿,装箱子带回又太占地方,时隔两个多月,竟然也退掉了。这是我对美国购物最欣赏的地方。当然,这个得靠自觉,你不能悄悄穿了用了再退。

    所以,跟着谢老师去烧瓶,就是跟着谢老师去玩儿,乐趣多多。尽管回到家,我们也常常后悔买多了,但购物过程中的快乐,捡到便宜货的快乐,还是很享受的。到后来,购物基本上成了我们的娱乐项目,极大地丰富了我在美国的生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