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早在5月,李老师就给我介绍了一个当地华人经营的旅行团。我报了一个美东六日游,看项目介绍,真是物美价廉。但我是一个人,不想和陌生人合住,只好选择单间,享受不到买二送一的优惠了(其实就是夫妻俩可以免费带个孩子)。费用是600多美金,不包括往返机票,不包括饭钱和小费。都加上的话,也不会超过一千美金。
估计所有参加过旅行团的人,都熟悉旅行团的主旋律,就是起早贪黑,从一个景点奔向另一个景点。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停车拍照。我的经历自然也跳不出这个主旋律。我就说点儿中间的小插曲吧。
临出发前,李老师怕我一个人到纽约后与旅行团联系不上出意外,特意打电话到纽约那边问接站情况。对方是个小姑娘,问,她是老年人吗?李老师说,她不是老年人。只是英语交流有一定困难。小姑娘说,她多大?李老师说也就50左右。小姑娘叫到:50岁还不是老年人啊?放心吧,我们肯定会去接的。李老师气坏了,说50岁怎么是老年人呢,我60了都不是老年人!
李老师把这个对话讲给我听,我也是哭笑不得。曾几何时,我们被老年。此为序曲。
说六日游其实是五日。因为第一日就是集合:游客从各地飞到纽约汇合组成旅游团。下机后,接站的中国女孩儿说还有客人,让我先休息等候。我便去找了家华人餐厅吃饭。味道和价格都尚可,但居然不给开水,说没有。我只好四处晃荡去找,终于在一家老美开的咖啡店要到了开水。也许找他们要开水的人太多,他们不胜其烦。但真要如此,可以适当收费嘛。直接拒绝真不近人情。
此为插曲一。
后面的客人到了,是一家三口,俩年轻夫妻带着一个四五岁的男孩儿。中国人。后来我才知道,整个旅行团就我是单人,其他不是家人一起,就是同事,朋友,同学一起。形只影单的我,为掩饰胆怯,便作出清高的样子。
一辆面包车载着我们前往纽约中国城,在一家旅行社楼下集中。太阳很大,大家就这么站在街边等,感觉有点儿业余。导游让大家借此机会去超市买点儿水和干粮,说是以后几天,中饭和晚饭旅行团都有专门时间安排,早餐就保不齐了(后来果然如此,每天早上都是六点左右就起床就出发,在车上随便吃点儿东西当早餐)。我自然很听话地去买了,我是最不经饿的人。点心,水果,饮料,加上巧克力。买好了回到集合地点,忽然发现我挂在包上的太阳镜不见了,只剩下一个空空的眼镜盒。
出师不利先遭贼。此为插曲二。
我们这批游客很多,四部大巴才能坐下。导游给我们编了号,编了座位。我在二号车,53号。同座的是个中国男人,三十多岁,携家人出游,妻子和女儿在我们身后的座位。我们彼此作了最简短的交谈,我得知他是美国某大学毕业的,留在美国工作成家,应该是很常见的吧。我看到一份资料称,在美华人的学历相当高,大学本科的比例甚至不亚于美国人。就是因为他们吧。不过当他得知我来自俄亥俄州哥伦布时,很轻蔑地说了一句,哦,大农村。
以后的几天,我们就没再交谈过了。此为插曲三。
整个旅游团百分之八十是华人,另外百分之二十为印度人,越南人,泰国人,总之都是亚洲人。导游是位三十多岁的女性,广东人,她轮番用英文和中文给大家解说,很流利很熟练。想想这种工作也是够辛苦的。她上车后说,今天晚上可以参观纽约夜景,三小时,自费(所以说是五日游)。我放弃了。一来刚到,人有点儿蒙,有点儿累;二来也想利用晚上看看学生作文。所谓纽约夜景,无非就是登到最高处,看一片灯火辉煌罢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出发了。导游很有经验,说这几个参观点都是热门,必须赶早,不然排队排死。我们果然是第一批到帝国大厦的。帝国大厦是纽约地标,高87层。人们登顶就是为了俯瞰纽约,电梯呼呼地就升上去了,并不能在任何一层参观停留。我也不能免俗,在所有人(包括当年来此的儿子)留影的位置上留了个影,买了纪念品就下来了。
出发时我想,这都六月了,怎么也该热了,所以旅行箱里装的全是夏天衣服,哪知气温一直很低,尤其早上,竟有些哆嗦。从帝国大厦下来,我发现街对面有个小店,便进去买了条长围巾。买围巾时有三个中国小姑娘刚离开,老板娘一边收拾柜台上的物品一边生气地嘟囔着。原来小姑娘让她拿出一大堆商品,翻来覆去折腾,最后一样也没买。我一边付钱一边劝老板娘别生气了,年轻人不懂事,我多买你两样好了。老板娘一下就缓解了(听口音是广东人),很痛快地说,你这个人好,我不收你税了(围巾10美元,加上其他小东西一共花了二十多美元,估计她免了我两三美金的税)。
为此我们俩都很开心,此为插曲四。
之后我们乘坐观光游轮,在哈德逊河上围着自由女神绕了一圈儿,全方位膜拜了女神。所有人都在拼命地拍这个高大粗犷的女神,并以她为背景拍照,不管她是否能眷顾自己。接下来的联合国总部,华尔街,时代广场等,都是蜻蜓点水般地点了一下。最虚晃一枪的是参观世贸遗址,只是路过时让我们瞥了一眼。
跟旅行团就是这样,你没兴趣的不能免,你有兴趣的不能增加。比如大都会博物馆,安排的时间就实在太短了,一个小时左右。匆匆忙忙的看了几个展厅,和埃及有关的,和中国有关的,和艺术有关的。当然,要把所有展品看完,每样一分钟,也需要12年。我没这个理想。但至少应该留半天时间才是。从博物馆出来,看到一个黑人在阶梯上拉琴,便走过去放下五美元,不为别的,只为多一种经历。
反而是花在大无畏号航空母舰的时间特别长,偏偏我又没啥兴趣。尽管宣传说是花了1.2亿美元重新整修的,我也没有拍照。因为没兴趣,我就去购物,东逛西逛忘记了时间。等想起来时,四周已见不到我们同车的人了。此时单打独斗的坏处显现出来了,没有同伴儿叫你,也没人会想起你。我四处张望,并同时拨打导游电话,导游电话一直占线,后来通了又不接,令我气急败坏。因为她经常说,有事就打我电话,却原来这么不靠谱。后来还是我自己在街边找到了大巴,走近时,发现所有人都没发现少了我,导游看到我也很平静。我便把埋怨的话咽了下去。谁叫你不留心时间呢。
此为插曲五。
纽约留给我的印象就是人多。作为一个从中国来的人,应该已经习惯人头攒动的街头了。但走在时代广场,我还是觉得太拥挤了。这里聚集了全世界各种各样的人,据说光是官方语言就有200多种。说英语的只占百分之四十。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都不能比。
第三天是费城和华盛顿,这两个城市给我的印象都好过纽约。也许是因为它们比纽约安静。种种感受不在此细说。在参观林肯纪念堂时,(马丁。路德。金1963年曾在这里发表了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纪念堂本身,而是门口一小景:一个年轻美丽的母亲,带着她的两个像芭比娃娃一样的女儿坐在台阶上休息,小丫头穿着宝蓝色的裙子,和她们宝蓝色的眼睛十分般配。我不好意思凑上去拍,在一旁很留恋地看了好一会儿。心想,如果是一个黑人母亲和一对黑人女孩儿在此,我就会上纲上线到马丁路德金了。其实,每个人种的幸福都很重要。
此为插曲六。
因为参观点特别多,疲于奔命。走啊走,一天行程几十里。幸好出发时爱莲借给我一双非常好走路的鞋子,不然早跟红军一样脚上起水泡了。直到最后乘坐游轮在河波托马克河上游览时,才休息了一下劳累的马蹄。对于河岸上的五角大楼什么的,已经审美疲劳了。
连续三天,都是在美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游走。它们真的是和哥伦布大不同,难怪我那位同座说哥伦布是大农村。接下来就走出中心了,我们第四天的目的地是尼亚加拉大瀑布。
路上先后参观了康宁玻璃中心和好时巧克力城。玻璃中心还有点儿意思,有全球最大的玻璃收藏博物馆,观看了现场制作玻璃表演。巧克力城就没什么意思了,估计旅行团跟巧克力企业属于共建单位。我买了两样意思意思,剩下的时间做了一件事:给相机充电。根据李老师的建议,我随时带着充电器,一到有插座的地方就立即拿出来充电。拍照多,电池消耗很快。
按原计划,我们应该在黄昏时赶到大瀑布。我期盼着能拍到大瀑布的夕阳。没想到快要抵达时我们车坏了,水箱漏水。大家百无聊赖地站在一片空地上等,周围啥景色也没有,我只是不停地拍空中飞来飞去的鸟。虽然我觉得这个旅游公司在出发前对车辆检查不够仔细,负有责任,但看到导游忙不迭地打电话搬救兵,也不好意思埋怨了。
等了大约四五十分钟,救援车赶到了,是旅游团的另一辆车,它把它车上的旅客送到酒店后返回来接我们的,直接把我们送到大瀑布去看夜景(我们赶到已是九点半,天黑尽,满眼灯光,以及灯光照耀下的瀑布)。在我们看瀑布时它再返回去拉我们的行李,再赶到大瀑布接我们去宾馆。真是辛苦。
据说我们睡下后,公司从纽约派了辆大巴连夜赶过来,由两个司机星夜兼程八小时,在我们早上出发前到达。就从这点看,这家旅游公司还是不错的,补救措施很得力。
此为插曲七。
第二天一早我们又来到了大瀑布,灯光退出舞台,瀑布在阳光下裸奔。气势磅礴,即使是在平坦处,河水也汹涌澎湃,声势浩大。在不顾一切地跃下万丈深渊后,竟然惊起了彩虹!这是我在美国第二次看到彩虹,兴奋不已。我愿意把它想成是老天给我们的弥补。
离开尼亚加拉大瀑布后,我们去下一个著名城市波士顿。
说到波士顿,要讲插曲八了。
我知道波士顿这个地名很早,不是因为哈佛,而是因为我有个年轻时代的好朋友在波士顿,她在九十年代拿到麻省的博士学位后,就定居在了波士顿。因为很多年没联系了,我对联系上她始终不抱希望。一直到离开大瀑布的那天晚上,我才试着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告诉她我第二天就要去波士顿了,问她是否在?然后留下了我的手机号。发完邮件我就去洗澡了,等我洗了澡回来,竟然收到了回复!而且她说,她已经准备睡了,忽然想起再看看邮箱,就看到了我的邮件。哈哈。这就是缘分,你不得不相信缘分。
所以,此处我不得不忽略接下来参观哈佛参观麻省理工学院参观波士顿市区等项目,直接说与她的见面了。我的这位女友实在太厉害了,是我佩服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她学工科,在国内拿到硕士学位,到美国改学电脑,拿到博士后学位。这都不算什么,让我佩服的是,她在文学上也颇有造诣,出国前就发表了不少小说。前几年忽然想重操旧业,就放弃了收入很高的电脑工程师工作,重新开始写小说。我见到她时,她已经在《纽约客》等杂志上发表了好几篇小说了,并且出版了英文小说集。这样的牛人,就该住在波士顿。
中午,女友和她的老美丈夫到昆西市场来接我。我是晚上的飞机,正好有四五个小时空闲。他们先请我吃了一餐正宗的美国午餐,然后接我去他们家。
他们的房子和大多数美国中产阶级一样,独栋别墅,楼上楼下,车库草坪花园一应俱全。不同在于,他们在花园里修建了一个中国亭子,由女友自己设计,和丈夫一起施工。像模像样的,在局部体现了中国特色。女友原先还打算在栽一些芭蕉的,在亭子里看书时,有一个雨打芭蕉的氛围。可惜波士顿气候太寒冷了。未遂。
坐在舒适的客厅里,与女友饮茶对谈,为我的美东六日游打上了完美句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