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梦-出巡塞外图蒙古 康熙大帝论长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南方的“三藩之乱”彻底平息了。朝廷里的满朝文武总算平静了下来,青年皇帝康熙内心更是无比欢喜。他赋诗一首——

    滇 平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矜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康熙收到收复台湾的快报后,又欣然作诗: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

    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

    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

    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

    此时此刻,康熙皇帝静下心来想了想,决定明年再次东巡。此次东巡,目的有三,其一,拜谒祖宗陵寝,以平定三藩之功,告祭列祖列宗;其二,会晤蒙古诸王台吉,巩固边防;其三,考察故乡风土人情,体会祖先创业之艰难。

    因为第一次东巡太过仓促了,没有到永陵致奠。这次,他事先谕告奉天将军安珠瑚,要亲往永陵谒拜。

    康熙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康熙帝起驾动身,前往盛京祭陵。三位后妃和皇太子随驾,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皇上的亲舅舅、贵妃佟佳氏的父亲佟国维、纳兰性德和曹寅等护驾,一行上万人,浩浩荡荡向东北进发了。

    “时值春日,天气晴和,微风动斾,从者溢路,观者夹途,顾瞻远迩,莫不欢跃。”东巡队伍经过三河、蓟州、玉田等地,于三月二十五日到达孝陵;三十日出了山海关,一路走走停停,观光打猎;经宁远州、锦县,大凌河等地,最后于四月九日抵达辽河西。

    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

    早春的风景,是清寒苍凉的,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璀璨异常。身为侍卫的纳兰性德,一生多鞍马劳役,而更多的是怀家思乡之情,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最忆的还是家中的温暖。所以,纳兰性德的乡梦不成,帐外的风声勾起他对故园无尽的思念。

    皇上看出了纳兰的心思,就开玩笑地问:“容若,这闷声不语的,是不是该有新的词作了吧?”

    “是啊,皇上!这一路走来,我真是大有感慨。只是不敢和皇上说啊!”纳兰性德谨慎地回答。

    “哈哈哈哈,朕猜到了,容若一定又是想那位卢夫人了!说说看,朕猜得对吗?”

    “奴才不才,倒是打好了一首词的腹稿了。请皇上不要见笑,因为太低调了,怕影响您的兴致啊!”

    “容若啊,诗言志,词言情,到底是怎么想夫人的,让朕领教一番,如何?说不定,你和朕的心情是一样的呢!”

    “那好吧,奴才就斗胆在皇上面前献丑了:《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皇上听了,沉吟了片刻,说:“朕和你同病相怜啊,怎么能不明白你的心情和心意呢?愁过之后,当振作起来啊!”

    “皇上说得对,您做得也太好了!我向您学习,振作起来,陪您一起大展宏图!”

    “这就对了!”

    “驾!驾!驾!”君臣一行,扬鞭跃马,继续前行。

    四月十一日,康熙帝一行庞大的队伍,开到了福陵、昭陵祭奠,共计五天。他谕示户部和刑部,山海关外实行大赦。

    山海关以外,及宁古塔等处地方,官吏军民人等,除十恶死罪不赦外,其余已结未结,一切死罪,俱著减等发落。军流徙杖等犯,悉准赦免。奉天锦州二府属,康熙二十一年地丁正项钱粮,著通行蠲豁。其官役垫补包赔等项应追银两,察果家产净尽,亦并宽免。

    四月十六日,康熙帝出发北上到永陵进行了祭奠。

    皇上还让曹寅通知乌喇将军巴海,他们将告祭并考察乌喇地区。

    四月十九日,康熙帝对乌喇地区进行了巡察,并在沿途围猎;五月二日,康熙帝一行人到达了吉林。

    康熙皇帝率文武百官和皇子,在松花江岸边向东南方向的“龙兴之地”——长白山进行祭拜。午时,上至乌喇吉临地方,乌喇将军、副都统以下武职官员跪迎。康熙率皇太子及扈从诸王、贝子、公等,蒙古诸王、台吉等,内大臣、侍卫,京师、乌喇文武官员诣松花江岸,东南向,望秩长白山,行三跪九叩头礼。

    康熙帝遥望这祖先发祥的神山,感触万千。“容若,取文房四宝,朕也要诗兴大发了!”

    纳兰性德和曹寅连忙笔墨伺候,亲眼见到皇上挥毫写下了《望祀长白山》,诗云:

    名山钟灵秀,二水发真源。

    翠蔼笼天窟,红云拥地根。

    千秋佳兆启,一代典仪尊。

    翘首瞻灵昊,岧峣逼帝阍。

    “皇上,您的这首诗,太绝了!仅仅四十个字,充分表达了您对根基之地的无限深情啊!真是上乘大作!令臣等五体投地了!”

    此时此刻的康熙皇帝和纳兰性德心里应该都在想,长白山是满族的神山、圣山和满族的发祥地。最著名的长白山天池三仙女故事,是满族族源创生神话。面对这神秘而神圣的长白山,作为一个满族人,怎么能不肃然起敬呢!

    五月四日,二百余艘船队泛船松花江上,那个场面真是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啊!康熙帝又有感而发,写出了《松花江放船歌》:

    松花江,江水清,夜来雨过春涛生,浪花叠美丽谷明。

    彩帆画舣随风轻,箫韶小奏中流叫,苍岩翠壁两岸横。

    浮云耀日何晶晶,乘流直下蛟龙惊,连樯接舰屯江城。

    貔貅健甲皆锐精,旌旄映水翻朱缨,我来问俗非现兵。

    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冲波行,云霞万里开澄泓。

    在盛京和吉林围场狩猎,是天子东巡的惯例。康熙帝在这次东巡的整个过程中,组织的数次围猎之中,射杀猛虎就达三十九只之多。他一生征战,善于骑射,到了塞外,驰骋于草原、山林,就好像有了无穷无尽的力量,连空气、土地和树林,都是那么的亲切,都会使人振奋。作为一个能左右开弓的优秀射手,康熙十分自豪,他这一辈子,射死过一百三十五只虎、九十六只狼、一百三十二头野猪及不计其数的鹿与麋。

    康熙帝一行在向福陵、昭陵辞别后,于当年五月,启程返京。

    在这次历时八十天之久的东巡中,康熙帝虽自言“我来问俗非现兵”,但实际上却是深入实地,考察了东北边地情况,对越过乌拉尔山,逐渐东侵,侵犯边境的罗刹,十分警觉,并立即着手部署防御,进行果断打击。

    东巡返京后,他决定调遣乌喇、宁古塔的兵力于黑龙江、呼马尔等处,并建立驿站和粮站,开辟水陆交通线,制造军用战船,建成了一支有九十艘船的舰队。

    心中装着大清江山,那是全中国的版图,康熙容不得有一寸土地上的臣民们不得安宁。

    他腾出时间和精力,又开始研究对付北方蒙古骚扰的雄韬大略了。

    康熙十六年,他就第一次越过喜峰口,跨过塞北的长城,经宽城、平泉到了内蒙古宁城的黑里河。

    完成了第一次北巡踏查之后,为了安全起见,他率领上三旗的精锐骑兵,顺原路返回了京城。

    康熙二十年四月五日,康熙大军从遵化出喜峰口出关,经达希喀布齐口、宽城、察汉城、席尔哈河、拜查、和尔和等地,最远到了内蒙古宁城县的巴尔汉(今八里罕)。

    康熙皇帝在这一年,率满汉大臣和八旗劲旅出塞,会合三千蒙古骑兵,长驱直上,沿途一面习武射猎,一面相度地势,酌设围场。然后返回,经察汉城,达希喀布齐口,二十四日进喜峰口返回京城,历时二十天。

    康熙二十二年,刚过完五月节,天气就热得受不了了,紫禁城里更是异常地燥热,像个大蒸笼。

    已经七十岁高龄的太皇太后,在宫里实在待不下去了,就整天烦躁不安地嚷嚷着离开北京,走得远一点,最好出古北口再往北,到口外去避避暑、散散心。

    这也正合皇上的心愿。现在,南方大局已定,朝廷政局稳定,可以说整个中原大地,平安祥和。

    只是后宫里,皇后死了好几年了,还没有册立新的皇后。后宫地位最高的贵妃佟佳氏,目前还不是皇贵妃,以“副后”身份摄六宫事,干得还算是不错。只是,她身怀六甲,六月份就要生产了,不可能随驾出行。

    索性,这次就不带后宫嫔妃了,就好好陪着太皇太后去避暑吧。

    皇上和太皇太后一说,太皇太后乐得就差跳起来了,简直就是手舞足蹈。

    这位颇有心计的老人家,连忙叫窈窕、淑女、歌舞、昇平四个最贴心的宫女:“快去准备,下个月,哀家和皇上去塞外避暑。就带你们四个去。高兴了吧?”

    窈窕、淑女、歌舞、昇平四个美人,名字是太皇太后赐的,这次又有如此殊荣,怎么能不高兴呢?尽管是陪伴太皇太后出去,可毕竟是伴驾出征啊!于是,她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谢太皇太后厚爱,我们马上就去准备!”

    皇上也立即叫来兵部尚书艾杭,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皇上的亲舅舅、贵妃佟佳氏的父亲佟国维和纳兰性德、曹寅等几个近前亲信、侍卫,进行详细的计划和安排。

    半个多月后的六月十六日,三十岁的康熙皇帝第三次出塞北巡的征程开始了,主要是奉陪奶奶孝庄太皇太后,到塞外避暑。

    这一次,康熙皇帝没有重复旧路,而是选择了一条全新的路线。康熙皇帝率领文武大臣和精锐旗兵六千多人,浩浩荡荡开出了古北口,一路向东北方向而来。他们的目的地,是寻找一个一举多得的好地方,一来是避暑打猎,二来是训练将士,三来是怀柔或是震慑蒙古地方武装势力。

    第一天到了古北口,康熙和众位大臣登上了金山岭长城,饶有兴致地察看了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戚继美率兵修筑的明朝中后期最精美的那段长城。

    北京以北的这段长城,是名将修筑的名城,先是徐达,继而是戚继光。

    徐达是把元顺帝驱逐出北京的大明开国元勋。

    至于戚继光,早期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后来调防北方边陲。

    可惜的是,在这段重修的长城完工之后不久,戚继光也死了。

    三十年后,明朝的官兵和努尔哈赤的部队交锋,不顾戚继光将军苦心孤诣拟订的战术和强调的组织纪律,结果是寡不敌众。

    此后,八旗军作为一股新生力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势如破竹地进入长城重要关口——山海关,取明朝而代之。

    有多少明朝将士在心理上,把戚继光视为这段明代长城的守护神。

    当然,大明最后的没落,绝非哪个人或哪段长城所能挽救的。

    戚继光绝对不会相信:他至死都在苦心经营的长城,若干年之后,居然会成为一个经不住推敲的神话。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揭竿而起的李闯王自西安发兵,经过山西大同,直逼居庸关。目标很明确:“今大兵既兴,志在与朱明共争天下,若破北京,则国皆为我有关。”

    过关斩将之后,农民军于三月十六日围困了岌岌可危的北京城,三月十八日傍晚攻克广宁门(今广安门),导致山穷水尽的崇祯皇帝吊死在一棵树上——他自尽前还在推卸责任:“君非亡国之君,臣是亡国之臣。”

    明朝的开国元勋,肯定预料不到自己的末代皇帝会死在一个农民的手里,而且是在兵临城下时上吊的。有什么办法呢,这个王朝终将遇见自己的天敌:一位敢于在皇宫里放马的西北农民!他用自己的缰绳打了个死结,居然把皇帝给勒死了。

    这个王朝的青春期,还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也确实呈铜墙铁壁之势:把长城越修越长,越修越高,越修越坚,比秦始皇更有耐心与毅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胆识惊人地行使了天子守边之策。

    明太祖朱元璋原本定鼎南京,明成祖朱棣上台后,毅然迁都北京。把边塞重镇定为国都,是需要勇气的。

    可见,这真是一位居安思危、枕戈待旦的皇帝!

    第二天早晨,李自成率领大部队通过大明门(即天安门),像梦游一样进入了紫禁城。

    头戴白色毡笠、身穿蓝布箭衣、骑着乌龙马的闯王李自成,张弓搭箭,轻而易举地射中了城楼上的门匾。以这礼仪性的动作来象征一个农民对一个王朝的致命一击!

    这一箭戳穿了泱泱大朝的脊梁骨,以及那曾经不可一世的神话。

    可惜呀可惜,明代不遗余力地修筑了二百余年的长城,简直像纸老虎一样,在瞬间就垮台了。

    长城,成了明朝的墓志铭。

    李自成骑马跨越长城之间,想些什么?已不可知了。正如自居庸关至北京城途中的那尊闯王塑像——表情模糊、高深莫测。想当皇帝是肯定的,想搜罗点粮饷也是可以理解的,错只错在他还想到了衣锦还乡、荣宗耀祖,并且让街坊四邻羡慕。

    李自成认为“十个燕京也比不上一个西安”,可见他并不情愿在北京安家落户。北京对于他来说不过是中途遇见的最大的一座客栈,饮马、歇脚、饱餐一顿之后,还是要打道回府。当然,最好是把此地的宝贝全搬运回去。所以他特设“比饷镇抚司”,向明王朝的皇亲国戚、遗老遗少们追索赃银助饷,共获白银七千余万两。

    李自成过于看重银两,却忽略了长城。他把几万名太监赶出紫禁城,就感到天空地广,可以高枕无忧了,却一点没把山海关外的边患当回事。

    他未慎重对待远处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态势。

    其实,长城的城砖比他孜孜以求的那些金银玉器重要得多。

    一旦大墙颓塌,则玉碎宫倾,玉石俱焚。

    李自成仅在北京城里做了四十二天皇帝,用俗话说就是“吃了四十二天饺子”,长城就出现了新的缺口。

    多尔衮率领的清兵,由投降的吴三桂引路,自山海关涌入,就像滚滚洪流一样,淹没了北京城,淹没了中原以及江南,淹没了整个明王朝的版图。

    这是一次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决堤!

    康熙皇帝一边往长城上走着,一边不停地想着。

    他爬上那几阶障墙,站在金山岭长城库房楼的制高点上,手指北方无垠的山川,慷慨激昂地说道: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唯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口、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诸位爱卿,你们看,这一道长城,挡得住北方的寒风吗?挡得住北方的大兵吗?朕不信,你们信吗?你们不会那样蠢,朕更不会那样蠢!我要用人心换人心,用天下人的心,来抵挡外敌,安抚我的大清子民!

    “肄武绥藩,才是大清的治国之策!”

    “圣上英明!肄武绥藩,江山永固!臣等领悟了!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们的回声,震荡在雄伟的金山岭长城上。

    康熙皇帝站在长城之颠,面对古北口,诗兴大发。

    纳兰性德立刻记下了这首《古北口》:

    断山逾古北,石壁开峻远。

    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

    日傍西山,皇上率众人下得山来。当晚,安营扎寨,住在了离金山岭长城不远处的口外第一泉行宫(今滦平县拉海沟的清水湾)。

    十七日天刚亮,康熙起来后,站在帐外,远远看见了雾灵山。于是,吟诗一首《晓发古北口望雾灵山》:

    流吹凌晨发,长旗出塞分。

    远峰犹见月,古木半笼云。

    地迥疏人迹,山回簇马群。

    观风当夏景,涧草自含薰。

    君臣将士一行大队人马,过了今天的滦平县县城鞍匠屯,一连两天,住在了兴州河边的喇嘛洞附近。这里地势平坦,有山有水,白天训练兵马,夜晚研究防务。随行的兵部侍郎忽然进帐禀报:“据此处不远,便是内务府派驻的兴州皇粮庄头余道宽的庄头府了。”

    皇上也听说过,塞外有个皇粮庄头,叫余道宽,几十年了,一直干得不错。

    二十日早上,皇上接到北京宫里快马飞报:“报皇上,贵妃佟佳氏,昨天生了皇八女,母女平安!”皇上和佟国维、纳兰性德听了,不约而同地笑了。

    纳兰风趣地说:“皇上的这株大白牡丹,又发出新芽、长出新骨朵了,可喜可贺啊!”

    “哈哈哈哈,朕的牡丹!此次北巡回去,该册封这个白牡丹为皇贵妃了!名不正言不顺,一个贵妃,代理副后,也难为她了。这里离小兴州不远,归途在此驻跸,朕要考察一下这个皇粮庄头,京畿之地,几百个皇庄,这个兴州的余道宽,可是首屈一指的。朕要奖赏他!”

    太皇太后也见缝插针,说:“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国家的命根子,皇上是该好好奖赏这位皇粮庄头了。返回的时候,哀家就不在这里停留了。让佟国维佟大人护送我们,他当姥爷了,更高兴。哀家要快点回去,看看贵妃和我的第八个重孙女。”

    五天以后,君臣大队到了“波罗河屯”,后几天,经过张三营、唐三营一带,二十五日到达九隘口(今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庙宫)。又经过五天的昼行夜宿,终于到达了当地人称之为“坝上”的塞罕坝。

    经过整个一个闰六月,直到七月初九,康熙皇帝带领着行猎的大军,在后来称为木兰围场的这片大地上纵横驰骋,几乎跑遍了各条山川。其间两次到“红川”,即今围场乌拉岱川,行猎并驻跸十二天。最北面,他到了拜察,即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芝瑞。最后两天,住跸噶拜谷口。然后取道滦河川自上而下返回。

    归途中,君臣们一路在研究着木兰秋狝的定制等相关事宜。一连三天,康熙皇帝都是在今隆化县境内的滦河行帐中驻跸。

    离到兴州大约还有三四天的时候,快马加急奔赴兴州去报信,让余道宽准备接驾。

    康熙皇帝又在今隆化县境内活动了三天,晚上在滦河行帐中驻跸。

    七月十五,住到了黄草川(今丰宁县凤山镇)。第二天,到了喀喇巴克(今丰宁波罗诺老营盘)。

    七月十七日,皇上到了兴州,在这里流连忘返,乐不思蜀,一住就是三天。

    二十日早晨,皇帝一行打道回府。当跨过偏岭梁的时候,皇上射杀了一只猛虎。当晚又住在了口外第一泉。康熙皇帝在古北口外驻跸最后一夜,七月二十一日,入古北口回到了北京紫禁城。

    第三次出塞北巡,长达六十多天,其中在兴安(后来改叫木兰围场)的时间,近一个半月。

    这是康熙皇帝第一次踏上木兰大地,是满清一朝大规模的木兰秋狝活动的开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