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基于和谐社会的视野-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本书为我的博士毕业论文。当时写的后记,距今已有四年半了。现在读起来仍感慨良多。照录当时的心态如下:

    “这篇命题文章(系北京大学杨河教授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基金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组成部分,项目号为06&ZD005。)总算是写完了,心里却仍处于惶惶之中,因为研究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涉及甚广、难度颇大,而这又是一个政治性、战略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时代课题,对于我这个社会经验并不丰富的后生来说,真的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过,人生就是应对一连串挑战的过程,有些挑战无法逃避,唯有积极应对,才能实现自我超越。在这次艰难的课题研究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马克思所说的那句名言:‘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同时,也是在这次长时间的课题研究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非智力因素或精神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其说完成宏大的博士论文是对一个人智力的考验,不如说是对一个人非智力因素或精神因素的考验,因为一旦在这方面出了问题,必然阻滞你寸步难行,甚至让你生不如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天生就具有高度发达的情商,在面临重大挑战时无不需要来自他人的爱,如果没有爱的精神支撑,在遭遇重大挫折时最容易自暴自弃,而‘自暴自弃是一条永远腐蚀和啃噬着心灵的毒蛇,它吸走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汁’。因而,拥有爱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我们战胜困难、攻破难关十分重要。幸运的是,在这次艰难的历程中,在我一度心情异常苦闷、精神异常低迷而近乎自绝前程的日子里,我得到了许多来自他人的关爱,这使我没有自暴自弃,没有半途而废,因而在这里向曾经关爱过我的人表示感激。

    “记得三年前自己从西南大学来到了中山大学,投在了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权威专家、学界领军式人物郑永廷教授门下,自此便与郑老师有了不解之缘。在我看来,郑老师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拥有异常敏锐的思维、无比锐利的眼光和极其惊人的毅力,这使其学问做到令人高山仰止,不愧为一代大家;二是对弟子们的成长成才极其负责与关爱,在看似严厉的教育中无不渗透着厚重的父爱式的关怀,这令弟子们对他异常敬仰和爱戴。不过,我是个有点稚嫩(郑老师语)的小家伙,这使得郑老师三年里不断地对我耳提面命,给予我谆谆教诲。这篇博士论文就是郑老师亲命的题目,并拟定了大纲,在我初稿完成后,郑老师不顾当时病情,坚持多次审稿改稿,令弟子十分感动。与郑老师严父式教导相异,师母汪老师是一个无比慈爱的人,她的和蔼可亲令弟子们感到无比温暖。在这三年的博士生活中,既享受到了郑老师严父式的爱,也享受到了师母汪老师慈母般的爱,因而,在这里弟子向您二老致以崇高的敬意!

    “记得六年前自己从河南大学来到了西南大学,投在了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和人才学领域都享有极高盛誉的罗洪铁教授门下,自此便与罗老师有了不解之缘。在我看来,罗老师也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拥有无比敏锐的眼力、超凡的远见卓识和钢铁般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使其在人才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两方面著述甚丰,在两个领域里都名声赫赫;二是对弟子们的无限关爱,几乎为了育才事业而甘愿耗尽自己所有的心血,这使得弟子们对罗老师怀有一片深情。虽然时光早已逝去,但我总是异常怀念在西南大学读研的日子,关爱备至的慈父式的罗老师及无比可亲的慈母般的师母对我的厚爱甚至让我受宠若惊,令弟子时常感动不已,因而,在这里弟子向您二老同样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的父母是平凡而伟大的,他们在默默无闻的辛苦劳作中,把我抚育成人,在我长达二十多年的求学路上,为我做出了何其伟大的贡献!可怜天下父母心,做孩子的永远都欠父母的恩情。在你们渐渐老迈之时,当儿子的多么应该尽最大的孝心呀。在这里,儿子向你们二老也同样致以崇高的敬意!

    “即将离开康乐园,更加感念这里的老师们,诚挚地感谢可爱可敬的李萍教授、钟明华教授、叶启绩教授、李辉教授、王仕民教授、詹小美教授、郭文亮教授、王丽荣教授等,诚挚地感谢学院的杨云副书记、陈海华老师等,感谢你们这三年来对我们这些学子的培育与关怀。另外,真诚地感谢华南理工大学的霍福广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的陈金龙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的石书臣教授,感谢你们对我博士论文答辩时的认真指导与帮助。

    “在我的漫漫求学路上,曾有过多少的好朋友、好同学、好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呀。真诚地感谢你们,感谢读博士期间的好师兄师弟张国启、曾令辉、袁本新、刘社欣、聂立清、江传月、魏则胜、魏传光、唐土红、董伟武、谢玉进、代玉启等;感谢读博士期间的好师姐师妹张彦、廖小琴、张静、陈露、刘莉、曹春梅、罗迪、胡梅花、郭娟娟、赵静等;感谢读博士期间的好同班同学唐元松、罗珊、刘娟、王岩、卓高生、魏明超、左卫清、黄焕汉、吉志鹏、张广纯、彭小兰、钟一彪、曹亚琴、汪勇、陈志兴等;感谢读硕士期间的好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周琪、韦冬雪、何玲玲、邹绍清、王斌、张家建、王作军、靳玉军、何会宁、何宏兵、闵绪国、张其娟、王新刚、温静等;感谢读硕士期间的好朋友好同学好同门张小川、刘明月、赖雪梅;感谢读本科期间的好同学韩辰锴、杨元帅、褚大军、吕中原、员俊雅、郭明哲、郭秋梅、孟庆晓、刘海静、魏银霞等。在这里想对你们说,我的生活因有了你们而丰富多彩。

    “值此落笔之际,仅想对自己说一声:‘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转眼之间,已过去了四年半,这四年半我经历了就业、结婚、买房、生子等人生大事,也经历了摧毁自信后的“心理死亡”、伤害自尊后的“社会死亡”、剥夺自豪后的“心灵伤害”以及母亲罹癌过世的悲恸。人生悲喜大起大落,如过山车般起伏。非常庆幸的是,在物欲横流、竞争激烈、人情淡薄、压力重重的大都市里,遇见了自己的爱人袁会敏,组建了温馨家庭,更有了让自己无限牵挂和疼爱的儿子。从此,人生不再孤独。

    自参加工作四年多以来,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在此真诚感谢华东师大社科部的宋进教授、余玉花教授、唐莲英教授、王建新教授、都培炎教授、蒋锦洪教授、龚建萍副教授、朱琴芬副教授、陈正桂副教授、曹景文副教授、单小刚副教授、龚咏梅副教授、姚晓娜副教授等各位领导、前辈和同事对我的帮助和关怀;真诚感谢我的本科好同学好朋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孟庆晓,为我的博士论文出版牵线搭桥;尤其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恽薇主任和王玉山编辑,他们的敬业与大力支持使我的博士论文得以顺利快速出版。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欠妥之处,还望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

    张艳新

    初稿于2009年4月中大康乐园

    修改于2013年10月枫桦景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