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答第一关
1.古人表示年龄都有专门的代称,二十称“弱冠”,三十称“而立”,那么六十称( )。
A.不惑 B.花甲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以天干和地支按顺序相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组合,从“甲子”起﹐到“癸亥”止,满六十为一周,称为“六十甲子”。亦称“六十花甲子”。
2.“拱手而立”表示对长者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 )
A.左手在外 B.右手在外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拱手礼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见面问候礼仪。男子在行拱手礼时的正确做法是:行礼时,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左手在前、右手握拳在后,两手合抱于胸前,有节奏地晃动两三下,并微笑着说出自己的问候。因为古人认为杀人时拿刀都是用右手,右手在前杀气太重,所以右手握拳,用代表友好的左手在外,把右手包住。而对于女子来说,应该是右手在前、左手握拳在后。
3.藏历新年,人们见面时都要说“扎西德勒”是什么意思? ( )
A.吉祥如意 B.福寿安康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扎西德勒是藏族人表示欢迎、祝福吉祥的话,一般就是吉祥如意的意思。
4.相传,基诺族的先民曾是三国时期蜀军的一支掉队队伍演变而来的。据说当他们赶上大队时,诸葛亮因其违犯军纪而拒绝收留他们,并令其在当地生活下来,于是他们就形成了一个民族。为何而起名基诺?( )
A.因居留地名而得名 B.因队伍首领的名字而得名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基诺族自称“基诺”,“基”为舅舅,“诺”为后边,意为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基诺山基诺族乡等地。基诺山是基诺族的发祥地及主要聚居区。
5.戴戒指是现在一种很流行的时尚,是为了美观,在古代戴戒指的意义是什么?( )
A.美观 B.记事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据说戒指起源于古时候的中国宫廷,女性戴戒指是用以记事,传到民间之后,去其本义,以为美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风气。
6.清代出现的启蒙养正、教育子弟的最佳读物是什么?( )
A.《千字文》 B.《弟子规》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 。《弟子规》又叫《训蒙文》,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之一,作者是清代秀才李毓秀。本书是分为5个部分,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对决第二关
1.按风俗,“腊八粥”应在阴历哪一天喝? ( )
A.十一月初八 B.十二月初八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3. “鞠躬”是从鞠祭演化而来的吗?( )
A.是 B.不是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鞠躬。商代有一种祭天仪式曰“鞠祭”:将祭品(猪、牛、羊等)整体弯蜷成圆的鞠形,放到祭处奉祭,以此来表达祭祀者的恭敬与虔诚。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渐援引这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对地位崇高者或长辈的崇敬。于是,弯一弯腰,象征性地表示愿把自己作为鞠祭的一个牺牲品而奉献给对方。这就是“鞠躬”的来历。
4.“新郎”这一称呼最初是指:( )
A.人名 B.官职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郎”之称,从汉朝时就有,在中央官署里的侍从官通称为“郎”。到了唐朝,则对六品以下的官员通称为“郎”。在封建社会里,在官贵民贱的思想统治下,百姓都尊称上述官员为“郎官”或“郎君”。自从唐朝开科取士,凡中了进士的人,就有做官的资格。他们被分到中央官署任“校书郎”、“秘书郎”等“郎”职。所以,人们称呼新科进士为“新郎官”。
5.我国藏族的葬礼风俗是什么?( )
A.天葬 B.水葬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人死了以后,把尸体放在露天外,自然界的鸟类来啄食尸体,这称之为“天葬”,是藏族人民的古老的葬礼风俗。
6.“折柳”是一种什么习俗?( )
A.迎接 B.送别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折柳送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风俗,就是在与亲友分别的时候折下一枝柳枝送给即将远行的亲友,表示祝福。
7.“剪纸”的原型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
A.夏朝 B.商代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据考证,从商代开始就有人金银箔、皮革或者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做装饰品。这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已经形成了剪纸艺术的前身。
8.“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的“三”是虚指还是实指?( )
A.虚指 B.实指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这里的三确实指被列入法律的3种具体的不孝行为:第一,是一味顺从父母之意,父母有错而不加以提醒劝说,使他们陷于不义;第二,是家境贫寒,父母年迈,身为人子却不谋官位以赡养父母;第三,是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无人继承香火。其中,以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最为不孝。
巧闯第三关
1.在斟酒倒茶的时候为了向对方表示感谢,人们常会弯曲手指轻叩桌面,请问这起源于什么礼节?( )
A.朋友之间的见面礼 B.官员之间的上下级之礼 C.君臣之礼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C。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时,因为扮作百姓,随从们朝见或者请旨问安不方便行“三跪九叩”之礼,但是在封建社会这些君臣之礼不可废除,于是有一个臣子提出以“手”代“首”,三指弯曲表示“三跪”,指头轻叩九下表示“九叩首”。后来演变成民间斟酒倒茶之时,客人向主人表示感谢的礼节,叩击的次数也随意。
2.除夕夜,台湾有些地方聚会的餐桌上会有萝卜这道菜,请问萝卜的寓意是:( )
A.全家和睦 B.祛病强身 C.好彩头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C。闽南话叫萝卜为“菜头”,寓意是祝愿有个“好彩头”。
3.在重阳节插茱萸是一项重要的风俗,那么这里的茱萸是指一种:( )
A.草 B.果实 C.花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它是一种小乔木,果实在秋后成熟,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
4.吃年糕的习俗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A.伍子胥 B.范蠡 C.屈原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名将,他帮助吴王阖闾夺取王位,并且对吴国一直非常忠诚,但是吴王之子夫差继位后听信谗言,杀了伍子胥。伍子胥临死前对部下说:我死后若国家有难,民众没粮吃,就到城门墙下挖地三尺,可找到吃的东西。后来越国进攻吴国,城中军民断粮,伍子胥的部下就带领军民在城墙门下挖地,果然挖出许多可以充饥的“城砖”。原来“城砖”是糯米粉压成的,这是伍子胥生前设下的“积粮防急”之计,吴国军民就靠这些城砖渡过了难关。此后每逢过年,吴国百姓都要压制类似“城砖”的年糕,以纪念伍子胥。
5.“三月街”是我国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 )
A.白族 B.苗族 C.彝族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三月节”亦称“观音市”、“观音街”;“祭观音街”,白族传统盛大节日,也是白族传统的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娱活动的盛会。流行于云南大理等地。
6.筵席中,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调羹上。宴会中,如果将筷子( )在碟子上,那就表示酒醉饭饱,不再用膳了。
A.斜放 B.横搁 C.分开放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将筷子横搁在碟子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但不收拾碗碟,表示“人不陪君筷陪君”。这种横筷的礼仪,我国古代就有。横筷礼一般用于平辈或比较熟悉的朋友之间。小辈为了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必须等长者先横筷后才可跟着这么做。
7.重阳节,人们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和喝什么酒的风俗? ( )
A.菊花酒 B.梅子酒 C.雄黄酒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重阳节是糅合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等活动。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人们纷纷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赏菊赋诗、饮菊花酒已成传统风俗。
8.在我国民间长期流传下来的习俗——祭“灶神”的时间各地不一,北方人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南方人是哪天?( )
A.腊月二十四 B.腊月二十五 C.腊月二十七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祭灶的时间各地不一,北方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民间还有“官三、民四、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老百姓在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在腊月二十五举行祭祀。
9.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在这天要吃元宵,还会举行灯会,这天又叫:( )
A.上元节 B.中元节 C.下元节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下元节是农历十月十五。
10.“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国对清明节有多种称呼,下列哪一种不是? ( )
A.死节 B.冥节 C.寒食节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C。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寒食节相传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
加油第四关
1.古代所说的促织是指:( )
A.青蛙 B.蜘蛛 C.蟋蟀 D.画眉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C。蟋蟀又名促织,北方俗称蛐蛐,头圆胸宽,善斗。我国民间有斗蛐蛐的风俗。
2.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原指:( )
A.元宵节 B.重阳节 C.中秋节 D.端午节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本诗句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农历的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全诗的内容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文人对各种植物有自己的偏爱,陶渊明喜爱菊花,北宋文豪苏东坡则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 )
A.居无松 B.居无竹 C.居无梅 D.居无菊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这是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集》里的名句,将竹子的品格和做人的气节描述得淋漓尽致,足以彰显苏东坡对竹子的喜爱。
4.“万岁”一词最初是:( )
A.皇帝之“别称” B.用作欢呼、祝贺
C.对神的称呼 D.祈祷时的用语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万岁”一词,起初并非皇帝之“别称”,而是用作欢呼、祝贺的。如蔺相如持璧入秦,秦王喜,左右呼万岁;汉将军纪信假乘汉王车,举汉王旗曰“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等等。
5.清明节前后的泼水节是( )族的年节。在这几天,他们会互相往对方身上泼水,祝福新的一年平安、幸福。
A.傣 B.白 C.苗 D.壮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每年四月中(傣历六月)的泼水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年轻人放鞭炮、赛龙船,载歌载舞,一直持续三四天。
6.青年婚前社交自由,“丢包”是哪个民族选择对象和表达爱情的方式?( )
A.傣族 B.布依族 C.满族 D.黎族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傣历新年“丢包”等都是傣族选择对象和表达爱情的方式。
7.维吾尔族人最普遍的民间集体舞蹈是:( )
A.踩芦笙 B.赛乃姆 C.孔雀舞 D.玄子舞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
智赢第五关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 )
A.苏州 B.房屋 C.酒 D.庄稼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C。这两句诗出自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屠苏”是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风俗。
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七夕节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这两句诗出自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写的是去年元宵节一对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本诗的内容如下: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3.人们常用“太阳从西边出来”比喻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这对太阳系中的哪颗行星来说却是事实?( )
A.水星 B.金星 C.木星 D.火星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只有金星的自转方向是从西向东的,所以在金星上看到太阳每天是西边升起,东边落下。
4.“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写的是我国那个传统节日?( )
A.元宵节 B.重阳节 C.春节 D.七夕节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D。“卧看牵牛织女星”指的就是七夕节,因为在七夕节有坐看牵牛织女星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在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情话。
5.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和节日,“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
A.高山族 B.壮族 C.彝族 D.回族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C。彝族过火把节时,一到夜晚,各村寨即点燃火把,火炬散布游动于田野山乡,颇为壮观。彝民用火炬照田,占岁丰收。民间传说,过火把节是要引谷穗出来看火把,耍火把是为了扑灭秧苗的病虫害。
6.我们的祖先用红色表示吉庆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汉高祖称自己是“赤帝之子”。赤,就是红色。从那时起,红色就成为人民崇尚的颜色。汉朝以后,我国各地崇尚红色的风俗习惯已基本趋向一致,并一直沿袭了下来。
7.苗族民间用什么方法给子女记岁?( )
A.在墙上画横 B.在树上挂红包
C.在篱笆上挂鸡腿骨 D.在门口挂菖蒲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C。苗族民间记岁风俗流行于今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等地。子女过生日,父母杀鸡庆贺,然后把吃剩的一对鸡腿骨挂在篱笆上,一直挂到17岁。当地人们问孩子年龄时,只问几对鸡骨,不问几岁。
冲刺第六关
1.“不倒翁”又叫“扳不倒”,原来是个褒义词。它的由来与( )有关。
A.卞和 B.海瑞 C.岳飞 D. 郑和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相传在春秋时,楚国的卞和一次在荆州的荆山采得一块玉璞,外表看来是石,却有美玉包藏其中。卞和两次将玉璞献给楚王,楚王见是顽石,又听信谗言,便先后剁去了卞和的两足,逐出宫门。楚文王继位,发现果然是块美玉,遂命制成玉璧,命名为“和氏璧”。楚文王见卞和削去双足,仍坚持真知灼见,不禁赞叹道:“和氏真是个扳不倒之翁也!”这就是“不倒翁”的由来。
2.“月饼”的叫法最先出自哪个朝代?( )
A.隋 B.唐 C.宋 D.元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D。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下属抱藏有“八月十五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起义就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时起兵以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这就是“月饼”的由来。
3.“抛绣球、碰红蛋、踢毽子、抢花炮”是哪个节日举行的活动?( )
A.彝族火把节 B.壮族歌圩节 C.藏族望果节 D.白族三月街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B。每逢农闲、节假日或婚丧嫁娶,壮族各地区都要举行对歌活动,壮族人称之为“歌圩”,尤其是每年的三月初三。“歌圩”还是娱乐和青年男女社交恋爱的场所。在三月三歌节上,要举行搭彩棚、摆歌台、抛绣球、碰红蛋、择佳偶、放花炮等活动。
4.古人常用松鹤延年图祝寿,鹤是生长在: ( )
A.沼泽地 B.山地 C.平原 D.沙漠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鹤是生长在沼泽地附近的,由于古人认为鹤与松同样可以代表长寿,所以把它们放到了一起。
5.在一些古代帝王将相的陵墓前面,常常排列着一些石人,这些石人的名字被称为什么?( )
A.翁仲 B.石像生 C.生像 D.生人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A。翁仲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相传他身长1丈3尺,勇猛异常,秦始皇令翁仲将兵守临洮,威震匈奴。翁仲死后,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见该铜像,还以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于是后人就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称为“翁仲”。
6.云南省丽江地区聚居的纳西族妇女后腰部披一件羊皮做成的饰物,上面绣着日月和七星,表示什么意思?( )
A.美丽 B.地位 C.勤劳 D.吉祥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C。羊皮之上有两枚较大的圆盘,分别代表日和月,而七枚稍小的圆盘代表七颗星星,象征着纳西妇女“肩担日月,背负繁星”,以颂扬纳西族妇女辛勤劳作之美德。
晋级乐翻天
1.婚礼上放鞭炮的目的是什么呢?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震妖除邪。相传古代的时候有一个姓王的人家给自己的公子娶妻,谁知在准备拜天地的时候出现了两位新娘,并且都说对方是假的,是妖怪变的。主人没有办法,只好请出月老来辨认。月老提了几个问题,两位新娘的回答都很正确。无奈之下,月老只好建议王家报官,请求县令来解决这个问题。
聪明的县官为了辨识其中的真假,让衙役在空地上树立了两根两丈长的柱子,让两位新娘爬山去,说:“谁先上去,就允许谁跟王家公子结婚。”那位妖怪变的新娘很快就爬到了顶上,于是县官命人放鞭炮,并用带鞭炮的弓箭射向柱子上的新娘,它就化作一团青烟消失了,掉下来的是一只狐狸皮。从那时候起,人们在结婚时总要放鞭炮,以示震妖除邪,图个吉利。这种象征吉利的做法,一直流传至今。
2.中国民间“送灶神”时要吃粘牙的甜食,这是为了什么?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用糖粘住灶神的牙。过去,家家户户的锅台边上都供着叫“灶王爷”的神仙,据说是老天爷派下界来,到各家各户管吃喝的。灶王爷每年腊月二十三回天宫,向老天爷报告人间的事情。开头人们对他挺尊敬,有什么好吃的先叫他吃,有什么好喝的先叫他喝。可是灶王爷又谗又懒,整天胡吃闷睡,对人们吃喝冷暖从来不过问。有一年腊月,灶王爷回到天上,见了老天爷,磕了头,行了礼,老天爷就问:“人们吃饭俭省不俭省?”灶王爷一听,糟了,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就捕风捉影地瞎编,说人们很浪费粮食。老天爷一听,第二年就让人间先旱后涝,人们颗粒无收,四处逃荒。后来太白金星泄露了天机,知道懒惰馋嘴的灶王爷告了谎状。于是,人们为了惩治他,他上天的时候,家家户户熬糖稀制成糖瓜儿来上供。灶王爷馋嘴,一见糖瓜很稀罕,一个接一个地往嘴里塞。糖一化可了不得,灶王爷上牙紧粘下牙,上嘴唇紧贴下嘴唇,搞得他有嘴也不能说话。渐渐的,送“灶王爷”上天时用甜食供奉他这样的风俗就流行开来。
3.你知道“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吗?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4.西宾是过去对家庭教师的称呼吗?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是。西宾,又称西席,是古时人们对家庭教师的尊称。因古人席地而坐,以西边为尊,给教师安排的座位坐西向东,故教师被尊称为西席、西宾。
5.在历史上,谁是第一个举行大典将自己父亲封为太上皇的人?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刘邦。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去拜见太公,寻思太公会像从前一样当堂坐着,等待自己。谁知刚到门前,只见太公着旧袄、执竹帚,毕恭毕敬地迎接他。这突然之举,使他大吃一惊,上前急问何事。太公说:“你贵为天子,谁敢不敬?我虽是你父亲,也不过一个平民百姓。平民不敬皇帝,是杀头之罪啊!”刘邦好说歹说,他父亲就是不听,依旧如此。事后,有人讲秦始皇曾尊称故去的父为太上皇,建议封刘太公为“太上皇”。刘邦听了求之不得,马上举行仪式,将父亲封为太上皇。
6.何谓三纲五常?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在封建社会,对道德规范和人伦关系进行严格约束,遂产生了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三纲五常维持了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定格了社会规范。
7.南北的方位也表示尊卑,请问表示尊的是南还是北?
快乐解答与积累:
答案:北。我国古代宫殿都是坐北朝南的,帝王的座位设在北方,面向南方。因帝王是一朝之长,万人之上,所以帝王坐在北边,北就为“上”。而坐在南边的群臣则为卑下,南就称“下”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