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文集-卷十(36)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起码有三类性质完全不同的事:

    1.知识目的问题。

    2.知识性质:先验还是经验?

    3.科学是要解释,还是简单描述

    1.是知识分子与匠人的区别;2.是神学家与科学家的区别;3.是马赫主义与非马赫主义的区别。它们无因果关系。知识分子不等于科学家,不等于马赫主义者。

    科学是二元的?恐怕不止吧。对于科学的价值等于S-O,有个最简单的质疑。只要不违背经验,主观的解释可以无限增多,加入大批废话,这是否多元呢?冗余什么都不违背啊。

    对于科学做主客观二元分析在科学内部是可行的,但不可以外推到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全体科学家都有求知的态度,他们是一个特殊人群。科学知识又是全部知识中的一个殊的类。在科学内部,人们对知识有个主观的评价标准,这个标准和艺术全然不同。

    这些东西互相排斥,怎能说是积累的呢?起码没有人相信数学美属于科学……它是属于艺术的。真善美同一的想法现代人早不信了。

    讨论主观准则是困难的,还不如少提。

    对希腊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罗素说,西方智慧一切最好的东西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客观地说,亚里士多德学说、经典力学等,一度有种神圣的光轮。这是一般愚人加上去的。把这层光轮去了以后,大体还是个一般的科学理论。古人有分不清科学、神学、艺术界限的时候,现代人再分不清就该打了!

    你好像忽略了一点,就是总有一种理论是最好的。科学上也有定评、公论一说。

    这种阶段论的说法,也似优点过时。

    我有点明白你想法的由来了。

    假如针对同样的证据可以有无数理论,何以只有有限甚至只有一种理论为人接受那?这些理论为何有高下之分呢?我倒不以为是个别科学家的理论有更大的魅力,就如艺术家表现出的那样。这就说得远了。

    假设有AB两种理论,没有一种比另一种更对,如欲指出某种更好,就进入了价值而非艺术的论域。B理论的拥护者最终回同意A理论更好,一般情况下不是被A的魅力折服,还是被说服的。价值的争论是伦理之争。伦理问题是可以讨论的,只要双方有共同的伦理基础。换言之,只要有双方都能接受的原则。艺术则不是这样的。

    假如没有一种无条件求知的精神,科学是不会存在的。把宗教和哲学混同是不对的。这是很奇特的看法啊。请注意,科学也是一种文化,它自身也有超越现世人的目的,不是那么简单地为人服务的。一个人不可能直接了解它。

    不能否认,人是可能有偏见的。迁就偏见不是合理的要求。

    这段有关艺术的说明实在太可怕了。艺术的真谛在于“创新性”,凡是能被你这样明白地说出来的,都太简单太陈腐,丧失魅力。有魅力的东西永远是第一次出现。这就是说,艺术不接受简单说明。我总觉得以下想得太过离奇了。

    把科学与艺术类比,犯了一个根本的错误:从根本上说,艺术家在做使人感动的工作科学家做着使人信服的工作。诚然科学家回顾自己的成就时会被感动,但这种感情是冗余的,有滥情之嫌。科学不会因一种理论使人感动就接受它。同理,艺术家的工作不论多么令人信服,只要使人反胃,勾不起人的兴致,也是失败的。

    这个说法恰恰不对。十进制是人的偏见。

    进化论的思想用在这里显得庸俗。

    这个问题换个角度来说是这样的:既然观点有无限多种,就有如何服人的问题。科学家喜欢说自己的理论是真理,可以使人信服。其实服人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使人信服——罗素曾指出,有理性的权威,涉及对错。

    2.使人屈服——武力、权力,涉及利害。

    3.使人折服——艺术的魅力。

    除了这几种之外,还有一种说服别人的方法,这是因为大家都在追求好的知识,会同意这一种比另一种用起来方便等等。总之,科学服人的手段,只能是说服,不是使人感动。只有好的理论能够成立,但好的理论不是“更崇高”、“更高层次”,而是因为它更合我们的心意。

    我个人认为,在不违背已知证据的基础上,不同理论之争是种价值之争。也就是说,处于伦理的范畴。科学家有共同的伦理准则,就是无条件的求知,追求客观真理。对科学理论的评价,归根结底是在这个准则上的争议^这其中有很多细节我们并不知道。我倒不以为科学和艺术应该走向同一个方向。作为艺术家,我个人的全部努力都放在求新求异上,我自知这样子来干科学是完全不行的。科学家的伦理原则倒是个很有趣的问题。罗素说:不计成败利钝地追求客观真理。我认为人对客观真理是有感知力的,所以我绝不同意在科学问题上可以自由的来。

    《红拂夜奔》笫说明

    本书这一部分受到了乔治·奥维尔的经典之作《1984》的影响。有人说,《1984》受到了摩尔爵士《乌托邦》的间接影响,假设如此,本书作者就是从这两本书内获得了益处。虽然本书是如此的粗陋,得到的有益影响又是如此令人遗憾的微不足道(这是因为本人的鲁钝),但是作者仍要在此表达对两位前辈大师的感激之忱。

    《万寿寺》写作笔记

    红绡

    红绡是一个女人。她是个苗族人。总是披着头发走来走去。这是一个肤色黝黑的小姑娘。

    薛嵩

    薛嵩住在湖南的山上。他的营栅是长满了木耳的树干筑成的,树干下面堆满了虫子屎。

    王小波自书简介

    王小波,1952年生,北京人。在北京西郊大学区长大。1969年到云南插队,后来在山东转插,做过民办教师。1974年以后在北京街道当工人。1978年上大学,1982中国人民大学理学学士,1986年美国匹兹堡大学文科硕士。1988年回国,曾在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工作。现为自由撰稿人。

    作品:

    《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短篇小说,《收获》,1993·3

    《夜行记》,短篇小说,《四川文学》,1991·5

    《黄金时代》,第十三届台湾《联合报》中篇小说奖

    《王二风流史》,小说集,香港繁荣出版社,1992

    《我的阴阳两界》,中篇小说,《青年作家》,1993

    《革命时期的爱情》,《花城》,1994·3

    《未来世界》,第十六届台湾《联合报》中篇小说奖

    《黄金时代》,小说集,华夏出版社,1994

    附录:王小波年谱简编

    1952年出生

    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一个干部家庭。此时正值“三反”运动期间,家庭境况突发变故,这一突变对王小波的人生产生极大影响。他的名字“小波”就是这一事件的记录。

    父亲王方名原籍四川省渠县,逻辑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193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运动,不久赴延安,转战至山东。50年代初任国家教育部干部。1952年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1979年平反恢复党籍。母亲宋华为国家教育部干部,原籍山东省牟平县。

    王小波在全家五个孩子中排行老四,在男孩中排行老二。他的许多小说中主人公取名“王二”,或许并非偶然。大姐王小芹,二姐王征,兄王小平,弟王晨光。

    1957年五岁

    父亲就逻辑学发表的系列文章引起较大反响。4月11日与周谷城等人一起受到毛泽东的接见。这件事对王小波的家庭状况、成长环境有一定影响。

    1958年六岁

    大跃进运动给王小波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可以从他的一些杂文和小说中看到。

    1959年七岁

    9月入北京市二龙路小学读书。

    1964年十二岁

    小学五年级时一篇作文被选作范文,在学校中广播。王小波对于小学语文老师对他写作能力的欣赏印象颇深,这位老师可以说是他写作生涯中的第一位“伯乐”。

    1965年十三岁

    9月入北京市二龙路中学读书。

    1966年十四岁

    上初一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作家对这一运动的印象可以在《似水流年》等小说中看到。

    1968年十六岁

    在云南兵团劳动,并开始尝试写作。这段经历成为《黄金时代》的写作背景,也是处女作《地久天长》的灵感来源。

    1971年十九岁

    在母亲老家山东省牟平县青虎山插队,后做民办教师。一些早期作品如《战福》等就是以这段生活经历为背景写作的。

    1973年二十一岁

    在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做工人。后在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做工人。工人生活是《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的写作背景。

    1977年二十五岁

    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

    1978年二十六岁

    参加高考,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就读于贸易经济系商品学专业。大学期间在《读书》杂志发表关于《老人与海》的书评。

    1980年二十八岁

    1月21日与李银河结婚。同年在《丑小鸭》杂志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

    1982年三十岁

    大学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书。教师生活是《三十而立》等小说的写作背景。开始写作历经十年才完成面世的成名作《黄金时代》。

    1984年三十二岁

    赴妻子就读的美国匹兹堡大学,在东亚研究中心做研究生。1986年获硕士学位。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继续修改《黄金时代》。其间得到他深为敬佩的老师许倬云的指点。在美留学期间,与妻子李银河驱车万里,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这段经历在一些杂文和小说中可以看到。留学期间,父亲去世。

    1988年三十六岁

    与妻子一道回国,任北京大学社会学所讲师。

    1989年三十七岁

    9月出版第一部小说集《唐人秘传故事》,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原拟名《唐人故事》,“秘传”二字为编辑擅自添加,未征得作者同意。小说集包括五篇小说:《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红线盗盒》、《红拂夜奔》、《夜行记》、《舅舅情人》。

    1991年三十九岁

    任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

    小说《黄金时代》获第13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小说在《联合报》副刊连载,并在台湾出版发行。获奖感言《工作·使命·信心》发表于《联合报》1991年9月16日第24版。这次获奖对王小波的写作事业起了鼓励作用。

    10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4版报道了《黄金时代》获奖的消息。

    1992年四十岁

    1月,与李银河合著的《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

    3月,《王二风流史》由香港繁荣出版社出版。收入三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

    8月,《黄金年代》(由于编辑的疏忽,“时代”一词误印为年代)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9月,正式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此时至去世的近五年间,写作了他一生最主要的著作。

    11月,与李银河合著的《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2月,应导演张元之约,开始写作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

    1993年四十一岁

    写作完成并曾计划将《红拂夜奔》、《寻找无双》和《革命时期的爱情》合编成《怀疑三部曲》,寻找出版机会。

    1994年四十二岁

    7月,《黄金时代》由华夏出版社出版。收入五篇小说:《黄金时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革命时期的爱情》、《我的阴阳两界》。

    9月,王小波作品《黄金时代》研讨会在华夏出版社召开,著名文学评论家及记者近二十人与会。

    1995年四十三岁

    5月,小说《未来世界》获第16届《联合报》文学奖中篇小说大奖。

    7月,《未来世界》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

    1996年四十四岁

    10月,妻子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

    11月,杂文集《思维的乐趣》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7年四十五岁

    4月11日,因心脏病突发辞世。

    4月,妻子李银河发表悼文《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

    4月,与张元合著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在阿根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编剧奖。同年,电影《东宫·西宫》入围戛纳电影节。

    4月26日,王小波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举行。

    5月,《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由花城出版社出版,5月13日首发式于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10月,《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10月,《沉默的大多数》由香港明镜出版社出版。

    1998年

    2月,《地久天长——王小波小说剧本集》、《黑铁时代——王小波早期作品及未竟稿集》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9年

    2月,《黄金时代》(上、下)、《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上、中、下)由台湾风云时代出版公司出版。

    4月,《王小波文存》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9月,《王小波文集》(四卷)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