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傅立叶论商业的片段》研究读本-注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0页。

    [2]姚顺良:《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中的主导作用——析广松涉“恩格斯主导论”的文献学依据》,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第46—52页。

    [3]李杰、张蕾:《恩格斯中期的史学思想》,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第14—17页。

    [4]夏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页。

    [5]聂锦芳:《〈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3期,第37—43页。

    [6]徐琳:《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148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0页。

    [8]陶富源、王景:《恩格斯认同黑格尔“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观点”吗》,载《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第3期,第47—50页。

    [9]Hamilton,Beyond Marx,BRILL,2001,p.523.

    [10]Labica,Marxism and the Status of Philosophy,Harvester Press,1980,p.15.

    [11]August H.Nimtz,Marx and Engels: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Democratic Breakthrough,SUNY Press,2000,p.22.

    [12]〔英〕H.柯尔:《社会主义思想史第1卷社会主义思想的先驱者1789—1850年》,何瑞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65—75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0页。

    [14]孙伯鍨、金隆德、任吉悌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1卷,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6—248页。

    [15]黄楠森、庄福龄、林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1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第496—498页。

    [16]〔德〕弗·梅林:《马克思传》,樊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50页。

    [17]黄楠森、庄福龄、林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1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第502—504页。

    [18]《傅立叶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9页。

    [19]《傅立叶选集》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5页。

    [20]《傅立叶选集》第4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95页。

    [21]《傅立叶选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8页。

    [22]《傅立叶选集》第4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03页。

    [23]《傅立叶选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9页。

    [24]同上书,第53页。

    [25]《傅立叶选集》第4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50页。

    [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6页。

    [27]《傅立叶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50页。

    [28]同上书,第154—155页。

    [29]《傅立叶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1页。

    [30]《傅立叶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97页。

    [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6页。

    [32]毅耘:《欧洲哲学简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78—281页。

    [33]〔德〕哈达赫:《二十世纪德国经济史》,扬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02页。

    [34]〔德〕维纳·洛赫:《德国史》(上),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代史教研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6年版,第248—269页。

    [35]〔美〕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范德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06页。

    [36]〔德〕维纳·洛赫:《德国史》(上),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代史教研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6年版,第248—269页。

    [37]徐觉哉:《社会主义流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117页。

    [38]〔俄〕叶菲莫夫:《近代世界史》,王易今译,上海:开明书店1950年版,第212页。

    [39]〔德〕维纳·洛赫:《德国史》(上),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代史教研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6年版,第248—269页。

    [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2页。

    [41]熊子云:《马克思主义形成史》,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250—251页。

    [42]中央党校图书馆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注释选编》(上),1973年版,第818—819页。

    [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58页。

    [44]熊子云:《马克思主义形成史》,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250—251页。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12—513页。

    [46]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理论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报刊活动年表》,1982年,第36页。

    [47]北京图书馆马列著作研究室编:《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译文综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118—119页。

    [48]徐洋:《德国学者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的现状和历史》,载《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5期,第1—5页。

    [49]北京图书馆马列著作研究室编:《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译文综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118—119页。

    [50]朱庆葆、王月清主编:《建党大业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知识问答》,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8页。

    [51]北京图书馆马列著作研究室编:《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译文综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118—119页。

    [52]Lewis Samuel Feuer,Marx and the Intellecutals,Anchor Books,1969,p.183.

    [53]Oscar J.Hammen,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Scribner,1969,p.117.

    [54]Teodor Ilich Oǐzerman,The Making of the Marxist Philosophy,Progress,1981,p.341.

    [55]Jonathan Beecher,Charles Fourier:The Visionary and His Worl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p.545.

    [56]Rondel Van Davidson,Did We Think Victory Great?,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88,p.111.

    [57]P.N.Fedoseyev,Karl Marx:A Biography,Progress Publishers,1989,p.85.

    [58]Stephen Henry Rigby,Engels and the Formation of Marxism:History,Dialectics,and Revolution,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2,p.88.

    [59]August H.Nimtz,Marx and Engels: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Democratic Breakthrough,SUNY Press,2000,p.22.

    [60]Eustache Kouvélakis,Stathis Kouvelakis,Philosophy and Revolution:From Kant to Marx,Verso,2003,p.388.

    [61]David Spencer,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Work,Routledge,2008,p.154.

    [62]Barbara Goodwin,Keith Taylor,The Politics of Utopia:A Study in Theory and Practice,Peter Lang,2009,p.69.

    [63]Ruth Levitas,The Concept of Utopia,Peter Lang,2010,p.58.

    [64]Samuel Hollander,Friedrich Engels and Marxian Political Econom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p.4.

    [65]〔日〕山内房吉:《社会思想解说》,熊得山译,上海:昆仑书店1929年版,第13页。

    [66]杨剑秀:《社会问题研究》,上海:现代书局1929年版,第63页。

    [67]〔苏〕塞姆柯甫士基:《社会主义的必然》(下),刘沁仪译,上海:春秋书店1930年版,第145—146页。

    [68]朱新繁:《社会革命思想与运动的发展》,上海:上海联合书店1930年版,第127—128页。

    [69]陈仲明、罗虔英:《合作经济学》,永安:中国合作经济研究社1947年版,第31页。

    [70]北京图书馆马列著作研究室编:《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译文综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118—119页。

    [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Ⅺ页。

    [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Ⅰ—Ⅶ页。

    [73]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系资料室:《关于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页。

    [74]《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8页。

    [75]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空想社会主义(初稿)》,1977年,第1页。

    [76]熊复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恋爱、婚姻和家庭》,北京:红旗出版社1982年版,第20页。

    [77]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下),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916—917页。

    [78]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性异化人道主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2页。

    [7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9页。

    [80]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科学社会主义》第1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81]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思想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82]何文治主编:《道德建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8页。

    [83]吕红平、陈胜利、石海龙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生育文化》,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84]〔苏〕纳尔斯基等编:《十九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上),贾译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39—241页。

    [85]〔苏〕列·伊利切夫等著:《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程代熙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8—79页。

    [86]〔苏〕伏兹涅辛斯卡娅:《西方伟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观点》,群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8—29页。

    [87]〔苏〕伏兹涅辛斯卡娅:《西方伟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观点》,群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8—32页。

    [88]〔苏〕沃尔金等:《论空想社会主义》(中),郭一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27—236页。

    [89]〔苏〕А.В.阿尼金:《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丁祖永、胡汉英译,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4—357页。

    [90]〔苏〕亚历山大洛夫:《西欧哲学史》,王永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331—333页。

    [91]〔苏〕蒙让:《爱尔维修的哲学》,涂纪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430—436页。

    [92]〔德〕克莱恩:《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到巴黎公社之前》,熊子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70页。

    [9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56页。

    [9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2页。

    [9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页。

    [96]〔德〕克莱恩:《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到巴黎公社之前》,熊子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4—46页。

    [9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18页。

    [9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56—357页。

    [99]〔德〕弗·梅林:《德国社会民主党史第1卷现代科学共产主义1830—1848》,青载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270—273页。

    [100]〔德〕施托贝尔格:《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史》,吴康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44—147页。

    [101]〔德〕比尔:《社会主义通史》,嘉桃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432—438页。

    [102]〔法〕维克多·孔西得朗:《社会命运》(下),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49—354页。

    [103]〔法〕维拉尔:《法国社会主义简史》,曹松豪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11—14页。

    [104]〔美〕威廉·邓宁:《政治学说史》(下),谢义伟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第208—212页。

    [105]〔美〕斯坦利L.布鲁:《经济思想史》,焦国华、韩红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119页。

    [106]〔美〕霍尔索夫斯基:《经济体制分析和比较》,俞品根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0—145页。

    [107]〔日〕猪木武德:《经济思想》,金洪云、洪振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84—185页。

    [108]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世界幼儿教育史》(上),刘翠荣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7—63页。

    [10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56页。

    [110]〔波〕沙夫:《历史规律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的若干问题)》,郑开其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167—168页。

    [111]〔波〕科拉柯夫斯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马元德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229—235页。

    [112]〔波〕明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谢孟纲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538—540页。

    [113]〔英〕H.柯尔:《社会主义思想史第1卷社会主义思想的先驱者1789—1850年》,何瑞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65—75页。

    [114]李红军:《对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界限的几点思考》,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32期,第18—20页。

    [115]姚顺良:《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中的主导作用——析广松涉“恩格斯主导论”的文献学依据》,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第46—52页。

    [116]朱进东:《论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基础批判》,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第40—45页。

    [117]葛斯:《“真正的社会主义”和〈威斯特伐利亚汽船〉杂志》,载《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1983年第1期,第144—160页。

    [1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6页。

    [1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1页。

    [120]李杰、张蕾:《恩格斯中期的史学思想》,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第14—17页。

    [121]陆梅林:《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载《文艺研究》1981年第3期,第40—51页。

    [1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0页。

    [123]于乐军:《恩格斯思维与存在同一性观点辨析——兼与俞吾金教授商榷》,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51—53页。

    [1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0页。

    [125]祝大征:《恩格斯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载《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第15—20页。

    [126]陈启源:《论马君武对社会主义学说的初步评介》,载《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第61—66页。

    [127]谈敏:《回溯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前史》(上),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5—167页。

    [128]《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页。

    [1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0页。

    [13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1页。

    [131]叶卫平:《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全面论证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没有必然的联系》,载《世界历史》1987年第2期,第106—111页。

    [1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0页。

    [13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9页。

    [134]杭州大学政治系《科学社会主义讲话》编写组:《科学社会主义讲话》,载《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第3期,第45—56页。

    [1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18页。

    [136]陈林、袁霞:《恩格斯传》,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127页。

    [1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Ⅰ—Ⅶ页。

    [1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Ⅺ页。

    [1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03—704页。

    [14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5页。

    [141]彭治平等编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文艺思想讲解》,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41—149页。

    [14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0页。

    [143]彭治平等编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文艺思想讲解》,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41—149页。

    [1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57页。

    [14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2页。

    [146]彭治平等编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文艺思想讲解》,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41—149页。

    [147]余其铨:《恩格斯哲学思想新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4—115页。

    [14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6页。

    [149]北京大学哲学系:《欧洲哲学史(讨论稿)》(下),1972年,第224—226页。

    [150]《傅立叶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02页。

    [151]《傅立叶选集》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5页。

    [152]《傅立叶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1页。

    [153]北京大学哲学系:《欧洲哲学史(讨论稿)》(下),1972年,第224—226页。

    [15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6页。

    [155]安徽劳动大学《西欧近代哲学史》编写组编:《西欧近代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462—468页。

    [156]《傅立叶选集》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3—44页。

    [157]安徽劳动大学《西欧近代哲学史》编写组编:《西欧近代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462—468页。

    [158]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编:《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4—25页。

    [159]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编:《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9—30页。

    [16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5页。

    [16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6页。

    [162]七省区八院校教材编写组编:《科学社会主义原著简明教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22—24页。

    [163]七省区八院校教材编写组编:《科学社会主义原著简明教程》,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22—24页。

    [164]汪子嵩等编:《欧洲哲学史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0—173页。

    [165]《傅立叶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4页。

    [166]同上书,第117页。

    [167]同上。

    [168]《傅立叶选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94页。

    [169]《傅立叶选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88页。

    [1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59页。

    [171]《傅立叶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93页。

    [172]吴德勤、夏耕编:《新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5页。

    [173]华南师范学院等八所高等师范院校编著:《简明政治经济学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8—231页。

    [174]华南师范学院等八所高等师范院校编著:《简明政治经济学史》,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8—231页。

    [175]《傅立叶选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21页。

    [176]《傅立叶选集》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7页。

    [177]《傅立叶选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9页。

    [178]《傅立叶选集》第4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47页。

    [179]《傅立叶选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6页。

    [18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3页。

    [181]毅耘:《欧洲哲学简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78—281页。

    [182]肖灼基:《马克思青年时代》,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60页。

    [183]北京大学《欧洲哲学史》编写组:《欧洲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710—712页。

    [184]北京大学《欧洲哲学史》编写组:《欧洲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710—712页。

    [18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

    [186]杨永志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187]《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编写组:《科学社会主义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7—28页。

    [188]《科学社会主义概论》编写组:《科学社会主义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7—28页。

    [189]《法郎吉》。社会科学评论,创刊第14年第1辑,八开本,1845年巴黎《法郎吉》出版社出版。傅立叶手稿集:论三种外在统一的大纲,第1—2月号第1—42页。

    [190]“社会上”一词是恩格斯加的。——编者注

    [191]不应忘记,傅立叶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

    [192]这里以及下面的引文中的着重号都是恩格斯加的。——编者注

    [193]“社会上的”一词是恩格斯加的。——编者注

    [194]“真理的使徒们”一词的引号和着重号是恩格斯加的。——编者注

    [195]德国商人也有这句口头禅。

    [196]恩格斯在这一段中用自己的话转述了傅立叶的《各个时期所用商业方法的序列》一览表的内容。——编者注

    [197]“社会机体上的”一词是恩格斯加的。——编者注

    [198]“商业朋友”一词的引号是恩格斯加的。——编者注

    [199]“新的”一词是恩格斯加的。——编者注

    [200]这是味吉尔的史诗《亚尼雅士之歌》第三卷中的一行诗。——编者注

    [201]“商业朋友”一词是恩格斯加的。——编者注

    [202]弗·伏尔泰的《扎伊拉》(作者献给自己的崇拜者兼保护人,英国大商人埃弗拉德·福克纳的一部悲剧)。——编者注

    [203]括号里的话是恩格斯加的。——编者注

    [204]在傅立叶著作中这个一览表放在引言部分《问题的提法》(有些条目是恩格斯意译的;着重号是恩格斯加的)。——编者注

    [205]“缺乏连带责任”一词是恩格斯加的。——编者注

    [206]“无根据的”一词是恩格斯加的。——编者注

    [207]在傅立叶的著作中是:“投机商”。——编者注

    [208]在傅立叶的著作中,下面还有两段话,恩格斯没有摘录。——编者注

    [209]在傅立叶的著作中是:“埃巨”。——编者注

    [210]这段话是恩格斯把傅立叶的原文删节后意译的。——编者注

    [211]在傅立叶的著作中,后面有“例如国民公会的丑行”一语。——编者注

    [212]傅立叶指出这些民族是“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英国人”。——编者注

    [213]最后这句话是恩格斯节译的。——编者注

    [214]“债权人先生”一词是恩格斯加的。——编者注

    [215]在傅立叶的著作中是:“被愚弄的阿巴公”(阿巴公是莫里哀的喜剧《悭吝人》中的主人公)。——编者注

    [216]在傅立叶的著作中是:“复兴”。——编者注

    [217]在傅立叶的著作中是:“若克里斯”(若克里斯在莫里哀的喜剧《斯加纳列尔》中是傻瓜的形象)。——译者注

    [218]味吉尔《亚尼雅士之歌》第1卷。——编者注

    [219]“作买卖,破产了”这几个字是恩格斯加的。——编者注

    [220]在傅立叶的著作中是:“埃巨”。——编者注

    [221]着重号是恩格斯加的。——编者注

    [222]“放走大盗”这几个字是恩格斯加的。——编者注

    [223]在傅立叶的著作中是:“复兴”。——编者注

    [224]“骑士”以及下面的“王子”、“国王”和“皇帝”等词的引号是恩格斯加的。——编者注

    [225]在傅立叶的著作中是:“利弗尔”,——编者注

    [226]在傅立叶的著作中是:“就像一排用纸牌搭成的房子。——编者注

    [227]“可恶的”一词是恩格斯加的。——编者注

    [228]在傅立叶的著作中是:“埃巨”。——编者注

    [229]“陆上和海上的”这几个字是恩格斯加的。——编者注

    [230]在傅立叶的原稿中有这些典型人物的名字。

    [231]在傅立叶的著作中这里和下面均用“利弗尔”。——编者注

    [232]恩格斯把傅立叶著作中这一段话的开头和末尾加以改写。——编者注

    [233]在傅立叶的著作中是:《关于破产的结论》。——编者注

    [234]括号内的话是恩格斯加的。——编者注

    [235]双关语:德文“grundlos”,既有“无底的”意思,又有“没有根基的”、“空洞的”意思。——编者注

    [236]高放、黄达强主编:《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0—212页。

    [2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77—578页。

    [2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5页。

    [239]《傅立叶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93页。

    [240]《傅立叶选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14页。

    [241]《傅立叶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94页。

    [242]《傅立叶选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83页。

    [243]《傅立叶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4页。

    [244]《傅立叶选集》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03页。

    [245]《傅立叶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17页。

    [246]同上书,第123页。

    [247]《傅立叶选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页。

    [2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0页。

    [249]《傅立叶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页。

    [250]同上书,第4页。

    [251]《傅立叶选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2页。

    [252]《傅立叶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93页。

    [253]《傅立叶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89页。

    [254]同上书,第93页。

    [255]同上书,第176页。

    [256]《傅立叶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76页。

    [257]同上书,第215页。

    [258]同上书,第89页。

    [259]同上书,第259页。

    [260]《傅立叶选集》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页。

    [261]《傅立叶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35页。

    [2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577页。

    [26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00页。

    [264]《傅立叶选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13页。

    [265]《傅立叶选集》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81—282页。

    [26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2页。

    [2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44页。

    [26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8卷,第411—412页。

    [269]同上书,433页。

    [2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8页。

    [27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59页。

    [272]《傅立叶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22页。

    [2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56页。

    [274]同上书,第659页。

    [275]《傅立叶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6页。

    [276]同上书,第88页。

    [277]《傅立叶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8页。

    [2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78页。

    [279]同上书,第578页。

    [280]《傅立叶选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5页。

    [28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53页。

    [282]《傅立叶选集》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4页。

    [28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15页。

    [284]《傅立叶选集》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8页。

    [285]同上书,第174页。

    [28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07页。

    [287]《傅立叶选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8页。

    [2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84页。

    [289]《傅立叶选集》第2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39页。

    [290]〔法〕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3卷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1845—1846》,管士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166—170页。

    [291]参阅恩格斯给在巴黎的马克思的信(1845年1月20日于巴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卷,第16页:“另外皮特曼将通过列斯凯出版一种因篇幅大而不用经过检查的季刊《莱茵年鉴》,只刊登宣传共产主义的作品,你也可以给这个刊物写些文章。如果把我们的一部分文章发表两次,首先是在刊物上,然后编成集子单独出版,那也不坏;因为,被禁止的书现在比较难于传播,而我们这样做就能有双倍的机会去起作用。”参阅恩格斯给在布鲁塞尔的马克思的信(1845年2月22—26日,3月7日于巴门),同上书,第24—25页:“我再次以赫斯的名义——也以我的名义请求你,给皮特曼的季刊寄点稿子去。我们都应该在第一期中发表文章,使这个刊物具有明确的性质。不用说,没有我们,刊物是无法问世的。”

    [292]参阅赫斯给马克思的信(1845年1月17日于科伦),莫·赫斯《通信集》,前引书第105页及以下诸页:“我告诉你一个令人愉快的消息:一个季刊就要出版了,第一期只要我们凑够二十印张的稿子(这是书籍和刊物可以免去书报检查的最低需要)就可以付印了。皮特曼……跟列斯凯签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合同,这说明社会主义文学现在在德国是多么地风行一时。不用说,这个刊物将完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为了皮特曼也为了捍卫我们的事业,应该帮助这个刊物能够出版才是。我已经答应他请你给写点稿子,并且请你也让海尔维格(如果你认为这样做好的话)和海涅也写点稿子来……按照皮特曼跟列斯凯签的合同,文章每页将付至少三个金路易的稿酬,在皮特曼的再三要求下,说不定要给四个金路易或者还要多些。”

    [293]参阅马克思给海涅的信(1845年1月12日于巴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卷,第456—457页:“出版商列斯凯刚才到我这里来了。他在达姆斯塔德出版一种不受书报检查的季刊。我、恩格斯、赫斯、海尔维格、荣克等人都为它写稿。他要我和您商量,请您写稿——写些诗歌或散文。我相信您是不会推辞的,因为我们需要利用每一个机会在德国本国站稳脚跟。”也可参阅马克思给海涅的信(1845年3月24日于布鲁塞尔),同上书,第457页。

    [294]恩格斯给马克思的信(1845年2月22—26日、3月7日),同上书,第26—27页:“顺便再说一件事。我们在这里打算翻译傅立叶的著作,如有可能,干脆出版一套《外国杰出的社会主义者文丛》。最好是从傅立叶的著作开始。翻译的人也找到了。……你认为对这—套丛书来说,哪些法国人的著作值得翻译,也请你推荐一些来;不过要快,这件事很紧迫,因为我们已经同一个出版商谈判了。”

    [295]参阅恩斯格1888年10月25日给倍倍尔的信,载: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给倍倍尔的信》,柏林,1958年,第157页。关于筹办一套丛书的计划,参阅W.莫恩凯:《关于一部迄今尚未问世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著作的两次印刷》,载Beitrge zur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Arbeiter bewegung[《德国工人运动史论文集》]1964年,第4号,第670—674页。

    [296]参阅恩格斯给在布鲁塞尔的马克思的信(1845年3月17日于巴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卷,第28—29页:“现在再来谈谈《文丛》。我不知道,这一套书按历史顺序编排是否最理想。由于法国人和英国人的著作要交错起来,所以发展的连贯性就要经常被打断。此外,我又想,或许最好是着眼于实际效用而牺牲理论的兴趣,从那些能给德国人提供最多的材料和最接近我们的原则的著作开始;就是说,从傅立叶、欧文、圣西门主义者等人的优秀著作开始。摩莱里的著作也可以放在前面。历史的发展情况可以在全套丛书的导言中作简单的介绍;……导言可以由我们共同执笔……如果我们要想编纂一套社会主义史的资料汇编,或者毋宁说是一部用史料编成的社会主义史,那我们恐怕在短期内完不成这项工作,并且还会使读者感到厌烦。因此,我主张我们只出版那些其积极内容到今天仍很有意义的著作。”

    [297]参阅W.芒克,前引书,第671页。

    [298]参阅恩格斯给在布鲁塞尔的马克思的信(1845年3月17日于巴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卷,第27—28页。

    [299]参阅恩格斯给在巴黎的马克思的信(1844年11月19日于巴门),同上书,第11页:“在这期间,只要一有时间,我就写几本小册子,特别是反对李斯特的小册子。”

    [300]参阅恩格斯给在布鲁塞尔的马克思的信(1845年8月17日于巴门),同上书,第30页:“有意思的是,除了丛书以外,我们两人又不约而同地有了另一个计划。我也想给皮特曼写文章批判李斯特,——很幸运,我从皮特曼那里及时地知道了你也有这种想法。这里可以提一下,我是想从实际方面对付李斯特,阐明他的体系的实际结论,因此我将把我在爱北斐特的演说中的一篇加以扩充。另外,根据毕尔格尔斯给赫斯的信,同时我也知道你个人的爱好,我估计,你批判他的理论前提会比批判他的结论更着重一些。”

    [301]参阅恩格斯:《在爱北斐特的演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17页及以下诸页。

    [302]参阅恩格斯给在汉堡的康培的信(1845年10月14日于布鲁塞尔),《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卷,第46l页。

    [303]〔德〕梅林:《德国社会民主党史第1卷现代科学共产主义1830—1848》,青载繁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267—274页。

    [30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97页。

    [305]指马克思关于雅克·珀歇《警察档案摘录》一书中《论自杀》一文的一篇论文。见马克思恩格斯《历史批判全集》第1部,第3卷,1932年柏林版,第391—407页。——原编者

    [30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54页。

    [307]同上书,第655—656页。

    [30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58—659页。

    [309]莫泽斯·赫斯在1841年9月2日写给贝托尔特·奥尔巴赫的信中明确地表明了这种态度,信中说:“你一定高兴,在这里认识一个人,这个人现在也是我们的朋友……虽然我正在同一个领域内活动,但是这个人的出现给我一种敬佩的感觉;总之,你可以准备认识我这位伟大的、也许是现在活着的唯一的真正的哲学家,不久当他公开发表文章,或出现在讲台上的时候,就会受到所有德国人的注目……我所崇拜的这个人叫马克思博士,他的年纪还很轻(最多大概只有二十四岁),他将给中世纪的宗教和政治以最后的打击,他把哲学的最大的严肃性同最尖锐的诙谐联系起来;你可以设想是卢梭、伏尔泰、霍尔巴赫、莱辛、海涅和黑格尔集于一人之身;我是说集,而不是说混合——这就是马克思博士。(卡尔·格律恩贝克编《社会主义史档案》第10年度,莱比锡1922年版第412页。——原编者

    [310]〔苏〕纳尔斯基等编:《十九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上),贾译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38—245页。

    [311]〔德〕克莱恩:《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到巴黎公社之前》,熊子云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68—276页。

    [3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第537页。《威斯特伐利亚汽船》是“真正社会主义者”的月刊,由奥·吕宁负责出版;《紫罗兰。无辜的现代评论小报》是“真正社会主义者”的周刊,由格·施吕塞尔担任编辑;《社会明镜。维护无产阶级利益和阐明当前社会状况的刊物》是“真正社会主义者”的月刊,主编是赫斯;《莱茵年鉴》(亦称《莱茵社会改造年鉴》)“真正社会主义者”的机关刊物,由海·皮特曼出版;《普罗米修斯》是德国的社会主义杂志,由海·皮特曼出版。——译者注。约瑟夫·魏德迈,是德国和美国工人运动的卓越活动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1846—1847年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者”。但他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影响下,转到科学共产主义立场上,是共产主义同盟的重要盟员。——译者注

    [3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54页。

    [3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54页。

    [3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97页。

    [316]同上书,第239页。

    [3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35页。

    [318]同上书,第544页。

    [3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655页。

    [3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51页。

    [321]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31页。

    [3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页。

    [3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53—554页。

    [324]同上书,第555页。

    [3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62页。

    [3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207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