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所思-朝闻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科学的一元性

    ——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掀起“五四”运动,高举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旗帜,震动了全中国和全世界。当时世界舆论说:“睡狮醒了!”

    德先生和赛先生

    “五四”运动不断深化,提出了邀请“德先生”和“赛先生”两位客座教授前来中国的建议。这个建议是“五四”运动的精髓。遗憾的是,“德先生”没有拿到“签证”,无法成行。“赛先生”一个人来了。他们二人原来是一对老搭档,长于合作演唱“二人转”。现在“赛先生”一个人前来,只能“一人转”了。一个人前来也好,比一个都不来好。可是,发生一个问题:怎样“接待”“赛先生”呢?接待问题是关键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前途。

    “赛先生”出行不利,一到中国就遇到他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要求他脱下西装、穿上长袍,熟读“四书”,服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大原则,也就是封建为体、技术为用,要他遵命办理他没有办理过的“朝廷企业”和“官僚工厂”。“赛先生”感到“水土不服”,头昏脑涨,得了“眩晕症”,久久不愈,时时发作。

    “赛先生”到前苏联,受到“苏维埃式”的接待。先改造“赛先生”的思想,然后叫他创造无产阶级的“真科学”,废除资产阶级的“伪科学”。最有名的创造是:马克思主义的“米丘林生物学”和马克思主义的“马尔语言学”。前者是自然科学,后者是社会科学,二者同样披上了“阶级性”的红色外衣,来到中国。

    50年代,中国向前苏联“一边倒”,建立了许许多多“米丘林小组”,听说有5万个。赫鲁晓夫一上台,一夜之间,全部烟消云散了。据说,“真科学”生产不出优良的玉米种子,每年要向“伪科学”购买大量的改良种子。这是怎么一回事?我查看前苏联的《哲学辞典》,其中有洋洋洒洒的大文章“米丘林生物学”,说得头头是道。我又查看美国的《大英百科全书》。大失所望!其中没有“米丘林”的条文。只在“遗传学”条文中间找到一句话:“所谓米丘林遗传学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我如堕五里雾中!后来,我明白了:米丘林生物学是“哲学”!

    新出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6年)有“米丘林”的条文,上面说:“他的杂交理论经李森科发挥后,被前苏联政府采纳为官方的遗传科学,尽管几乎全世界的科学家都拒绝接受这种理论。”原来,米丘林是一位朴素的园丁,他的“生物哲学”是李森科编造出来的。赫鲁晓夫时期,前苏联放弃了“生物哲学”,引进了“生物科学”,否定了生物学的阶级性,使它恢复“一元性”。从此,不是各个阶级有各自的“阶级生物学”,而是各个阶级都可以利用同一种“人类生物学”。前苏联和中国的生物学以及全部自然科学,都脱下了“阶级性”的外衣。

    任何科学,都是全人类、长时间共同积累起来的智慧结晶。颠扑不破的保存下来,是非难定的暂时存疑,不符实际的一概剔除。公开论证,公开实验,公开查核。知识在世界范围交流,不再有“一国的科学”、“一族的科学”、“一个集团的科学”。学派可以不同,科学总归是共同的、统一的、一元的。

    神学、玄学和科学

    人类的认识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神学阶段;(2)玄学阶段;(3)科学阶段。“神学”的特点是依靠“天命”,上帝的意志是不许“盘问”的。“玄学”的特点是重视“推理”,推理以预定的“教条”为出发点。“科学”的特点是重视“实证”,实证设有先决条件,可以反复“检验”,不设置“禁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这一条原理,足以防止“从科学回到空想”的倒退。“唯一标准”就是“一元性”。科学的“真伪”分别,要用“实践”、“实验”、“实证”来测定,不服从“强权即公理”的指令。

    以医学为例。医学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1)神学医;(2)玄学医;(3)科学医。“医学”古代称为“巫医”。“巫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驱鬼、招魂、咒语、符箓、魔舞等。所有的民族在历史早期都有过大同小异的“巫医”,这是“神学医”。从“神学医”发展为“玄学医”。“神农尝百草而兴医学。”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医者意也”,这是中国的玄学医。希腊有“四体情说”(血痰怒忧):“体情调和,身体健康”,这是希腊的玄学医。毛泽东比斯大林聪明,他提倡“中医”而没有给“西医”戴上“伪科学”的帽子。各民族原来都有各自的传统医学。印医、藏医、蒙医、中医,都是东方的有名传统医学。它们对人类的“科学医”都有过贡献。世界各地传统医学中的“有效成分”汇流成为人类的“科学医”以后,代替了各民族的“民族医学”。今天“中医”和“西医”并立,将来总有一天要合流。科学不分“中西”,科学是世界性的、一元性的。

    天文学更明显地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1)天文神学;(2)天文玄学;(3)天文科学。古代的巴比伦、埃及、希腊、中国等,都有“占星术”。占星术把人类的“吉凶祸福”跟天文现象联系起来,利用日食、月食、新星、彗星、流星的出现,以及日、月、五星(水金火木土)的位置变化,占卜人事的吉凶和成败。这是“天文神学”。中国有“盖天说”、“浑天说”等宇宙观:“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天地各中高外下”;“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这是中国的“天文玄学”。哥白尼的“日心说”,使天文学开始进入科学的大门。恩格斯把他的《天地运行论》比作“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观测手段日益进步,创造出望远镜、分光仪、射电技术、人造卫星,人类登上月球,发射宇宙飞船到各大行星做近距离观察,使天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自然科学是如此,社会科学呢?

    “马尔语言学”跟“米丘林生物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什么阶级说什么话”,这不是天经地义的吗?“米丘林生物学”是斯大林死后由赫鲁晓夫拨乱反正的。“马尔语言学”是斯大林生前亲自拨乱反正的。在接到许多“告状信”以后,斯大林不得不出来说话了:“语言没有阶级性”,由此引申出“语言学也没有阶级性”。“语言没有阶级性”是斯大林的伟大发明。语言学界额手称庆!

    可是,语言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也没有阶级性吗?社会科学不是“阶级斗争的科学”吗?语言学“没有阶级性”,这是社会科学的一个“例外”呢,还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先例”呢?是“下不为例”呢,还是“以此为例”呢?这严重地困扰了前苏联和中国的思想界。

    三马大战

    50年代初期,北京大学举行轰轰烈烈的“人口问题万人大辩论”。压倒的多数战胜了唯一的反对票。人们说,这是“三马大战”,因为“马克思”、“马尔萨斯”和“马寅初”,都姓马。文化大革命以后,人们惊呼:“错批一人,误增三亿!”这是“接待”赛先生的方法错误而受到的重大历史惩罚!“社会主义社会没有人口过剩”的名言没有人再谈了。“计划生育”成了中国的重要政策。回忆1947年联合国首届人口会议上,前苏联反对“节制生育”,发展中国家反对“家庭计划”;1962年以后某些亚非国家改变态度,开始节制生育;1979年以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些历史事实,说明人们对社会科学的认识是变化的。这一变化,猛烈地冲击了“社会科学有阶级性”的坚固堤防。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在上海复旦大学和财经学院教书。看到从前苏联课本译编而成的“经济统计学”讲义。开宗明义说:“经济统计学是有阶级性的。”有人在报纸上发表论文,引用前苏联专家的话说:“抽样调查”是资产阶级压迫工人的手段;无产阶级觉悟高,产品用不到抽样调查。这时候,学校图书馆收到一册新的《苏联大百科全书》,其中有“抽样调查”一条,内容竟然跟教科书上的说法大不相同,它肯定了抽样调查的“科学性”和“必要性”。我叫我的研究生赶快翻译成中文,印发给同事们和外地财经学院参考,引起当时经济学界的兴趣。当时只敢默默思考:是不是“科学没有阶级性”要伸展到社会科学的敏感部门“经济统计学”来了?

    阶级性最强的是“社会学”。“历史唯物主义”否定了社会学的存在。前苏联长期不知道有这样一门学问。可是,赫鲁晓夫时期,前苏联恢复了社会学,虽然“苏联社会学”依然是有阶级性的。中国更加长期不知道有这样一门学问。旧的社会学者们被看作是当然的“右派”,大都流放到边地去了。直到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才重建社会学,比前苏联晚二十多年。不知道今天的“中国社会学”保留了多少阶级性和怎样的阶级性。

    社会科学是不是科学?社会科学是不是“一元性”的?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是否也经过了神学、玄学和科学三个阶段?

    北京天坛公园内有“祈年殿”,祈求上苍恩降丰年,这是不是“经济神学”?“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求增加生产,但求分配平均,这是不是“经济玄学”?经济学教科书说:“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由于预算门类之间和经济部类之间的比例失调,造成民生经济的长期落后。某些资本主义国家,预算经国会争议而实现了比例调整、经济受供求和竞争的制约而达成合适的比例,由此民生经济迅速发展。这是否可以说“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也适用于资本主义?50年代的“公营化高潮”也波及某些资本主义国家;70年代的“私营化高潮”还在波及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公营跟大锅饭、低效率、长期亏损共生,这也有阶级性吗?

    这些问题,今天仍旧是人们不敢深入思考的敏感禁区。可是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它跟“改革”能否成功有密切关系,不可能永远回避。“地心说”和“日心说”在古代曾经是最敏感的禁区。谁接触它,谁就要被烧死。古代的科学勇士居然把这个禁区打开了。今天有现代的科学勇士吗?

    “开放”以来,也开放了一些禁区。例如,长期不许说“宏观”和“微观”,认为这是资产阶级的“庸俗观点”。现在大谈“宏观”和“微观”了。长期必须承认“社会主义社会没有通货膨胀”。今天大谈“通货膨胀”了。禁区开放能否再扩大一点,或者干脆来个彻底的学术自由?

    社会科学问题如果没有科学地解决,新技术引进来很可能是发挥不出应有的效果的。“改革”就是打破“框框”。要使改革成功,还要打破更多的“框框”,从自己建筑起来的“圈套”中走出来。重新考虑如何“接待”“德先生”和“赛先生”,这是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

    1989年3月

    中国有三宝

    长城、兵马俑和汉字

    80年代中国大陆开放旅游。外来旅游者抱着到“外空”去旅游的好奇心,来到中国大陆看看这地球上的“外空”。有几位外国科学家结伴而来,邀请我的朋友一位北京的科学家做伴。外国科学家说:中国有“三宝”:长城、兵马俑和汉字。“长城”是伟大建设能力的象征。“兵马俑”是伟大组织能力的象征。“汉字”是伟大文化传统的象征。伟大的中国是“长城、兵马俑和汉字之国”。

    事后,我的朋友对我说:外国人来看中国,不是来看我们的“现代化”,而是来看我们的“古代化”。他们的“歌颂”,从“现代化”来看,要另做头脑清醒的理解。我的朋友指出:

    “长城”(外国人叫它“大墙”)是“封闭”的象征。“长城之国”就是“封闭之国”。古代的中国,不但在北边有人造的砖石长城,在西边还有天然的高山长城,在东边还有天然的海岸长城,在南边还有天然的丛林长城。不但整个中国围在“大墙”之中,每一座房屋、每一个衙门、每一所学校,没有不是四面被高高的围墙围住的。有形的围墙以外,更多无形的围墙。

    “兵马俑”是秦始皇专制暴政的形象化展览。中国的历史学家向来都把“秦始皇”作为“暴君”的代名词。“兵马俑”是“穷兵黩武、鱼肉人民”的见证。从艺术看,这是珍品。从历史看,这是人民的灾难。

    在“三宝”之中,“汉字”是唯一有积极意义的一宝。但是,汉字是古代文明的结晶,不是现代文明的利器。

    我的朋友说:文明古国的“现代化”是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封闭”要改为“开放”,开放要开放竞争和开放思想。“专制”要改为“民主”,民主要废除特权和废除垄断。“教育”要摆脱“教条”,既要摆脱古代教条,又要摆脱现代教条。这等于说,要拆除长城,打破兵马俑,否定汉字的神秘性。

    听了他这一番话,我“闭目深思”者久之!

    长城是封闭的象征

    事物都有明暗两面。“三宝”的光明面,大家知道;“三宝”的阴暗面,有待认清。

    从地缘政治来看,中国是一个天然的“封闭系统”。古代没有轮船和飞机,“天马”是和平时期的汽车,战争时期的坦克。东面的海洋、西面的高山、南面的丛林,都是难以逾越的天堑。可是北面的沙漠不难骑马越过。“北筑长城”,弥补了沙漠的封闭功能之不足,使中国“固若金汤”。灿烂的“华夏文化”,在这个封闭的暖房里安全地培育成长,蔚为大观。这要感谢以“长城”为象征的“封闭系统”。

    “封闭”产生“安全”,“安全”产生“懈怠”。当塞北民族秣马厉兵的时候,关内皇朝一派歌舞升平。塞北民族一次又一次越过长城,破关而入。北京在一千年间是“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的首都,其中四个朝代属于塞北入侵的民族。“长城”不能抵御关外的入侵,却能解除关内的戒备,北京是一再的历史见证。

    “封闭”产生“自满”,“自满”产生“落后”。我们以“四大发明”而自豪,想不到“四大发明”的真正受惠者是西方帝国主义。“指南针”改进了轮船的航海术,“火药”提高了大炮的杀伤力,轮船和大炮使中国的“海岸长城”变成敞开的大门。当“乾嘉盛世”陶醉于“万物皆备于我”的时候,西方积极地进行工业革命,使中国从此由先进变为落后。

    这个封闭系统远离西欧,被称为“远东”。英法先侵吞非洲、中东和南亚,然后进一步向东侵吞中国。他们一路上消化大片大片的殖民地,这需要很多时间。到达“远东”,还没有来得及吞下整个中国,而帝国主义时代已经快要到尾声了。远东和西方之间的遥远距离,给中国换来了时间,幸免于像印度那样成为“全殖民地”,而成了一个“半殖民地”。

    西方历史学家说,古代有七个“文化摇篮”,六个(苏美尔、埃及、米诺斯、赫梯、米那、印度河)都在从地中海到印度河的“西方”,只有一个(华夏)在黄河流域的遥远“东方”。西方六个文化摇篮,彼此距离较近,不难相互影响;它们地小人少,容易被历史浪潮冲掉,一个个都消亡了。唯有“华夏文化”是独自孤立发展起来的,虽然也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只发生了补充作用,没有动摇华夏的根本。地处遥远而封闭的东方,又是地广人众,难于被人一口鲸吞,居然“巍然独存”。可是交流不多、竞争很少,两千年来蹒跚前进,发展迟缓。还没有赶上工业化,又到了“科技冷战”代替“军事冷战”的历史新时期。在这个新时期中,我们将怎样对待自己的“封闭惯性”呢?

    秦始皇模式

    “兵马俑”的发现,是考古史上的惊人大事,它使华夏文化“扬威”于原子弹的世界。提倡“星球大战”的美国总统里根,来到雄赳赳、气昂昂的“兵马俑”前面,竟显得十分渺小,好像是被解除了武装的“冷战失败者”!

    秦始皇吞并六国,不仅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皇朝,还树立了一个“千古师表”的独裁制度:“秦始皇模式”。“兵马俑”形象地、无误地告诉大家:“秦始皇模式”是“军国主义”。一个皇帝,百万军人,千万奴隶,这就是“秦始皇模式”。兵马俑“活着”的时候,在并吞六国的不断战争中,杀人之多、残暴之甚,罄竹难书。仅仅在“攻赵”的一次战役中就“斩首十万”。“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所到之处血流成河!

    秦始皇首创最严密的“保密制度”,把自己跟臣民众庶彻底隔开。宫中的信息漏到外面,查不出泄密的人,就把左右全部杀掉。宁可错杀一千,不使漏网一个。鱼肉人民的帝王必然害怕人民,死了也离不开“兵马俑”的庞大保安队。

    “兵马俑”告诉我们,秦始皇“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知识分子对他无用。“焚书坑儒”,是后世“文字狱、语言狱”的先河。“以吏为师”,废除了孔孟传下的教育制度。官吏成为传达皇帝命令和灌输御用教条的传声筒,任务就是实行“愚民政策”。

    从秦陵一角看到的宏伟,可以想见“阿房宫”的百倍豪华。这“宏伟”和“豪华”,全是奴隶的血肉堆成。

    从七雄混战到四海统一,中国历史在动乱的阵痛中前进。废分封、设郡县,车同轨、书同文,是帝国统治的需要。老百姓受不了的是:年年徭役、岁岁抓丁,“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人人“不敢言而敢怒”。终于,民不聊生,揭竿而起,胡亥三年而死,子婴四十六日而亡。“朕为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成为历史笑话。深睡在地宫里的秦始皇,可能还在做梦,以为他的子孙正在“传之无穷”呢!

    唐章碣“焚书坑”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我的朋友建议,给每一位“兵马俑”的参观者赠送一份《秦始皇本纪》和《阿房宫赋》。

    想做文化英雄吗?

    这几位外国科学家走在北京的街道上,看到一路都是天书似的汉字招牌,觉得进入了一个神话世界,其味无穷!他们都不识汉字,从在北京留学的外国学生那里听到,汉字数以万计,是世界上最难的文字,可是谁能攻破这一关,谁就是“文化英雄”。我的朋友开玩笑地问他们:“想做文化英雄吗?”他们大笑说:“不敢做此妄想!”

    1990年2月12日

    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

    什么是文化和传统文化?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传统文化是民族、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遗产。每一个民族都有长期积累起来的传统文化。由于社会的发展水平不同,传统文化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又由于具体条件不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各自的特色。

    传统文化很少是单纯的。不同的文化混合成一种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经常现象。传统文化不可能一成不变。一个民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传统文化,这也是经常现象。奴隶时代产生奴隶文化,封建时代产生封建文化,历史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

    大家知道,英国的传统文化,在古代是盎格鲁和撒克逊两种早期文化的混合;后来引进欧洲大陆文化,那是罗马加上希腊,再加上东方(西亚)的基督教,从而形成一种东西合璧的混合文化;最后英国人自己加上民主制度和工业化。美国的传统文化是以英国文化为基础,多方吸收,积极更新,使工业化向新技术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非洲殖民地一个个独立之后,非洲的众多土著文化也曝光了,其中不少比所谓的中世纪文化还原始,无以名之,名之曰部族文化。今天世界上各种不同的传统文化同时并存:部族文化、神学文化、玄学文化、科学文化,真是五光十色。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中心,吸收诸子百家以及印度和其他外来文化,从而形成的综合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以下的特点:

    一、世俗性强、宗教性弱。“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这里隐含着无神论思想。两千五百年前就能对鬼神迷信做出如此开明的表态,在人类思想史上是了不起的先知先觉。中国宪法写进信教自由,一点也没有遇到困难,这在宗教专制的国家里是难于想象的。中国虽然也引进并发展宗教,但是宗教的信念在中国人的意识里比较淡薄。跟印度比一比,他们的宗教矛盾闹得多么严重;再跟那些政教合一的国家比一比,他们的宗教负担是多么沉重;这就可以明白“世俗性强”这个传统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二、兼容性强、排他性弱。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这是学术兼容的伟大开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但是,这时候的儒家大都熟读百家著作,形成融化百家而以儒学为中心的综合哲学。后来佛教传入中国,儒家在一度尝试抵制而失败之后,转过身来吸收印度的有用知识和先进技术,弥补儒学陈陈相因的缺点。于是,佛教中国化,变成中国佛教;而儒学宗教化,变成儒教。儒释道三圣和平共处,竟然供奉于同一个庙宇之中,这在其他国家是不可思议的。

    三、保守性强、进取性弱。“知足常乐。”“但求无过、不求有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天下万物皆备于我。”“百忍堂。”这些是保守性的传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满招损、谦受益。”“孔子,圣之时者也。”这些是进取性的传统。可叹的是,保守性远远大于进取性。华夏文化两千年来一直是东方的高峰,产生夜郎自大情绪是可以理解的。由此,日本在明治维新(1868年)之后一步步成功,中国在戊戌政变(1898年)之后一步步失败。一百年来,中国失去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机会,终于坠入第三世界。

    什么是现代社会?

    “现代社会”是一个动的概念,不是一个静的概念,是一个相对概念,不是一个绝对概念。历史在延长,现代在推移。今天的现代就是明天的古代。因此,现代社会必须有两个特性:国际性和进步性。

    国际性:现代社会是国际大家庭的成员,不是独立于国际之外的世外桃源。为了实现国际性,须要开通跟世界各国往来的渠道,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渠道,也就是所谓跟国际接轨,不设置人为的关卡。

    进步性:现代社会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基本上都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社会,而且不断前进,避免落后。为了不断前进,现代社会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永恒的教条,在优胜劣汰中奋斗,在精益求精中发展。现代社会是永远走向未来的社会。

    文化包含三个主要方面:哲学、科学和艺术。古代文化以哲学为主导。现代文化以科学为主导。古代只有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现代形成了国际文化,也就是国际性的现代文化。这是以科技为核心,兼收并蓄各种民族文化的精华,由世界各国的精英共同创造的新文化。现代社会是积极参与国际现代文化的社会。

    我国今天实行“改革开放”。“开放”是实现国际性的前提,“改革”是实现进步性的条件。积极“改革开放”,中国就能逐步成为具有国际性和进步性的现代社会。

    怎样利用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现代化?

    建设现代社会,可以抛开传统,又可以利用传统。传统薄弱的国家不妨走前一条路;传统丰厚的国家最好走后一条路。利用传统的好处是,行远自迩、驾轻就熟,符合习惯、事半功倍。

    “传统”属于“古代”。“传统”两字跟“现代”两字不是矛盾的吗?是矛盾的,但是又可以统一。没有古代,就没有现代,现代是从古代来的。古代文化不一定到了现代就完全没有用处。在古代文化中,有的具体做法已经失效,但是基本原理仍旧有用。有的基本原理已经失效,但是失效的原理可以给人启发,从而引出新的原理。有时,古人只有设想、无法实现,今人利用新的科学和技术能够实现古人的设想。没有永恒的真理,可是有跨越历史阶段的长期真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存其原理,改其具体;古的设想,今的创造;学习原始,引出现代。这些就是利用传统文化、创造现代社会的方针。当然,建设现代社会主要依靠现代的科学和技术,不是古代的玄学。

    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来的?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述而不作”,“删史书、定礼乐”。这是把前人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加工提炼,推陈出新,从传统文化中发展出当时的现代文化。孔子是善于利用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现代化的楷模。

    可是,利用传统文化,必须警惕食古不化、以古害今。一提到传统文化就情不自禁地一个跟斗坠入国粹主义的泥坑里,那是危险的文化倒退。“五四”白话文运动之后,不久就掀起一股文言读经逆流。诸如此类的历史教训不可忘记。虽然历史的总方向是前进,可是忽热忽冷、忽进忽退,使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慎思明辨,事必有成。

    1994年11月15日

    双文化时代

    文化的地域

    传播文化像水,不断从高处流向低处。在古代,游牧民族往往征服农耕民族,但是农耕民族的先进文化开化了游牧民族。文化跟着国家而扩大,但是文化不受国界的限制,能够传播到国界以外的遥远地方。朝代更替,文化并不跟着更替,文化的生命比朝代更长。流动和融合使文化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部落文化扩大为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扩大为区域文化,最后形成世界性的现代文化。

    公元前一千年之前,地球上有多个文化摇篮:尼罗河的埃及圣书字文化,两河流域的苏美尔钉头字文化,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化,小亚细亚的赫梯文化,阿拉伯半岛的米那文化,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化,黄河流域的中国汉字文化。多数传统文化分布在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以东,汉字文化处在遥远的东亚。(根据《哈蒙德历史地图集》)

    钉头字文化和圣书字文化延续三千年,直到公元开始前后才衰竭。公元前671年继承钉头字文化的亚述帝国,横跨地中海和波斯湾,包括埃及和塞浦路斯岛,统治着当时整个文明世界,形成“西亚文化区”。这里后来建立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以及更晚的阿拉伯帝国。

    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是古代钉头字和圣书字两大文化之间的走廊。这里的人民善于经商,为了记账的需要,利用古典文字中的表音符号,经过简化和改进,创造出字母。字母文化的悄然兴起,使钉头字和圣书字黯然失色。字母向东传播,代替了钉头字;向西传播,代替了圣书字。

    希腊从腓尼基学来字母,改进为更加方便的音素字母。传到罗马,成为罗马帝国的精神武器:罗马字母。公元前117年的罗马帝国,统辖整个地中海四周的土地,在“西亚文化区”之西建立“西欧文化区”。

    印度河之东是印度次大陆。这里是亚历山大的军队不敢前进的大地边缘。它继承西亚字母的东部一支,演变出印度字母系统,延伸到南亚和东南亚,形成“南亚文化区”。

    中国的甲骨文比钉头字和圣书字晚两千年,跟腓尼基的“比拨罗”字母时代相同。汉字文化向南传到越南,向东传到朝鲜和日本,形成“东亚文化区”。

    到现代,欧亚大陆四个文化区(西欧、西亚、南亚、东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最大的是西欧文化,它扩大到美洲,成为“西方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西亚、南亚和东亚的文化统称为“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传播到整个世界,成为国际现代文化的主流。

    文化的历史发展

    文化不仅有地域的传播,更重要的是有历史的发展。从古到今,任何文化都是逐步发展和演进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神学文化、玄学文化和科学文化。神学文化的特点是冥想,玄学文化的特点是推理,科学文化的特点是实证。

    文化有精神的一面和物质的一面。从神学到玄学到科学,精神的重要性相对减少,物质的重要性相对增加。文化以精神安慰为目标发展为以物质享受为目标;文化以“文史哲”为支柱发展为以“科学和技术”为支柱。精神和物质彼此依存、互为表里。没有物质背景的精神文化是不存在的,没有精神背景的物质文化也是不存在的。

    人类走出了原始生活之后就开始思考两大问题:一是人与人的关系,另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探索发展为道德和法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发展为科学和技术。

    西方文化的历史发展最为典型。它从“中世纪”逐步走向“现代”,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革命、产业革命、民主革命;政教合一改为政教分离,强迫信教改为自由信教,君主专制改为全民选举,贵族教育改为平民教育;创造铁路、汽车、轮船、飞机,发展能源,改进通信;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发展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系列的发明和创造,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四种传统文化融合成为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国际现代文化。国际现代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任何个人或国家都可以参加进去,发挥自己的才能,从国际文化的客人变为国际文化的主人。

    今天世界上并存着各种发展水平迥然不同的文化,它们之间既有矛盾,又有合作,将在“矛盾和统一”的辩证规律中波动前进。

    双文化时代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每一个民族都热爱甚至崇拜自己的传统文化。但是,在现代,任何民族都无法离开覆盖全世界的现代文化。环顾世界,到处都是内外并存、新旧并用,实行双文化生活。双文化的结合方式有:并立、互补和融合。不同的社会选择了不同的结合方式。今天的个人和国家已经不自觉地普遍进入了双文化时代。

    个人的双文化生活在任何城市中都能看到。食,中菜和西菜;衣,中服和西装;住,四合院和公寓楼;行,汽车和三轮车;卫,中医和西医;教,学校和家庭教育;娱,图画、音乐、舞蹈、小说、戏剧,中西合璧、彼此模仿。人们说,在电视里看京戏是“寓中于西”。东方的城市生活一天也离不开来源于西方的交通设备、通信设备和各种各样的电器设备。

    “大清帝国”改名“中华民国”,这就是宣告中国双文化时代的开始。“中华”属于中国文化,“民国”属于西方文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双文化。大学里传统文化课程很少,西方学术课程很多,这是“向外倾斜”的双文化。

    中国文化原来就不是单纯的,它是中国的儒学和印度的佛教以及其他因素的混合物。佛寺多于孔庙是古代双文化的遗迹。

    印度做了三百年英国的殖民地,行政和教育离不开英语,是一个双文化国家。新加坡规定英语是全国官方语言,华语是华人的民族语言,新加坡是双文化国家。某些伊斯兰教国家激烈反对西方,但是照样学习英语和西方科技。

    新闻说,某伊斯兰教国家的大臣们反对国王建设电视,因为其中的人像就是魔鬼。国王无奈,宣布休会。大臣们走出会场,找不到自己的汽车,回去问国王是怎么一回事。国王说:汽车不也是魔鬼的工具吗?

    新闻说,在韩国,同一家人,父母倾向农耕文化,儿女倾向西方文化。“泡菜”的一代和“汉堡包”的一代住在一个大门里。青年人一方面希望父母负担他们的教育和结婚费用,这是农耕社会的集体主义文化;另一方面不愿意担负赡养父母的责任,这是西方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文化。企业家一方面拼命工作、扩大资本,这是资本主义文化;同时把财富和企业经营权传给子孙,这是农耕社会的集体主义文化。双文化并存,因为英国工业化经历两百年,美国经历一百五十年,韩国只经历四十年,旧文化还没有来得及退出历史舞台。

    西方文化内部也远非清一色。它早期是“希腊罗马”文化和东方(西亚)传来的基督教的混合物。生物学家在实验室里研究遗传学,到礼拜堂里拜上帝,进化论和上帝创造论集于一身,这不是新闻。美国、加拿大等移民国家,从国家来看是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从每一个家庭来看都是西方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双文化。

    德国和日本,军事战败而经济战胜,这是铁血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文化的结合。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地域小而能量大,这是儒学传统和市场经济两种文化的结合。

    西方文化所以发展最快,因为它兼收并蓄,汇集众长,重视科技,奖励发明,思想自由,人才辈出,人的智慧充分释放了出来。要使落后赶上先进,必须研究双文化的策略。

    1995年7月30日

    华夏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殷商时代,欧亚大陆上有七个文化摇篮。六个在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一带的“西方”。一个在喜马拉雅山之东的“东方”,这就是中国的华夏文化。到了汉代时候,演变成为四大文化: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欧文化,以两河流域为中心的西亚文化,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文化,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

    华夏文化在三千年中经历了四次变革:先秦的百家争鸣,汉代的独尊儒学,隋唐的佛教兴盛,清末的西学东渐。华夏文化在历史上不断吸收不同的文化,发展成为包含哲学、科学和艺术的全景文化,既有精神的一面,又有物质的一面。

    先秦时代,诸国并立,文化多元,百家争鸣,《史记》记载“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但是,儒家人人阅读诸子著作,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以儒学为中心的综合文化。儒家说:“一物不知,儒家之耻。”

    儒家的政治哲学长期稳定了中国的封建社会,使农业和手工业有条件逐步发展。培育五谷,纺织丝绸,采焙茶叶,制造瓷器,发明纸张,造福人民,惠及邻邦。

    佛教在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到隋唐时代发展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佛教不是只有庙宇和菩萨,它还有建筑术、数学、天文学、医学、语言学、因明(逻辑)学等科学和制作技术。它丰富了和活泼了陈陈相因的儒学。华夏文化于是变成儒佛二元文化。“江河不择细流,所以成其大。”华夏文化在当时是东方的文化高峰。

    农耕的汉族在军事上不能抵御游牧的外族,但是在文化上同化了入侵的外族。经过不断的民族融合,汉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

    西欧文化后来居上,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等剧烈的变革之后,科学代替玄学,民主代替君主,发展成以科学和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文化。它大大超越了西亚、南亚和东亚的东方文化,成为事实上的国际现代文化。西方帝国主义利用新兴的科技力量,席卷全球。中国地处“远东”,遭受侵略较晚,但是也未能幸免。

    华夏文化直到明代还是世界上的先进文化,但是在西方工业化和民主化之后,相形见绌,无法较量。对抗失败之后,中国被迫采取“师夷技以制夷”的策略。开放门户,师法西洋,学习科技,废除帝制,华夏文化开始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

    以科技为中心的现代文化是开放性的。它是全世界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共同创造。任何国家只要能作出贡献,就是现代文化的主人。中国应当积极参加现代文化的创造,做现代文化的主人。

    现代文化的出现使民族文化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文明古国不得不重新考虑传统文化的价值。哪些保持民族特色,哪些跟国际接轨,是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问题。文化大革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之后,我国提倡弘扬华夏文化是及时的拨乱反正。但是,弘扬华夏文化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除旧布新,发扬光大。弘扬华夏文化绝不是提倡国粹主义。不能革新和发展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华夏文化必须恢复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的伟大生命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995年9月3日

    双语言时代

    国家共同语和国际共同语

    孔子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还要添上一句:“登月球而小地球。”超音速飞机从地球上任何一个城市到任何另一个城市,都可以早发而午至。地球的确太小了,不能再说是“大地”,已经成为一个小小的村庄,叫作“地球村”。

    孔子有弟子三千人,来自言语异声的四方。他对弟子们讲学,说的是什么语言呢?孔子周游列国,不带翻译。他向诸侯宣讲仁义,说的是什么语言呢?他不说曲阜的方言,而说当时的“天下共同语”,叫作“雅言”。孔子的语言是“双语言”:雅言和方言。

    在地球村里,民族繁多,言语各异。如果东村说的话西村听不懂,西村说的话东村听不懂,那么地球村就成哑巴村了。地球村必须有大家公用的共同语。

    用什么语言作为地球村的共同语呢?“世界语”行吗?不行。所谓“世界语”就是“爱斯不难读”(Esperanto)。这种人造语的规则简单,学习容易,但是应用范围不广,图书资料稀少,只相当于一个小语种,不能适应现代政治、贸易和科技等领域的复杂需要,所以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没有它的地位。

    地球村的共同语不是开会决定的,而是由历史逐渐形成的。英语已经事实上成为地球村的共同语。三百年来“日不落”的大英帝国“日落”了,遗留下来一份遗产“英语”,正像罗马帝国瓦解之后遗留下来的“拉丁语”。“公历”失去了基督教特色,“米制”失去了法国特色,“英语”失去了英国特色。英语不仅没有阶级性,也没有国家的疆界。它是一条大家可走的世界公路,谁利用它,谁就得到方便。

    “二战”之后,有一百多个殖民地独立成为新兴国家。在语言工作上,它们面对两项历史任务:一方面要建设国家共同语,另一方面要使用国际共同语。日常生活和本国文化用国家共同语,国际事务和现代文化用国际共同语。文化和经济发达的国家,早已实行了双语言。现代是双语言时代。

    英语的洪水泛滥

    “英语”原意“地角语言”。5世纪中叶(中国南北朝),欧洲大陆一个部落叫作“地角人”(Engle),从石勒苏益格(Schleswig,现在德国北部)渡海移居不列颠(Britain)。他们的“地角语”(Englisc,古拼法)代替了当地的凯尔特语(Celtic)。于是地区称为“英格兰”,语言称为“英语”(English,现代拼法)。

    1066年(北宋中期),说法语的诺曼底人(Norman)侵入英国,此后两百年间英格兰以法语为官方语言。后来,1350-1380年间,英语开始用作学校语言和法庭语言。1399年(明朝迁都北京之前),英格兰人亨利第四当上了英王,此后英语的伦敦方言成为文学语言。

    英语在5-6世纪时,用原始的“鲁纳”(runa)字母书写。7世纪时(中国唐代前期),基督教从爱尔兰传入英格兰,英语开始拉丁化。拉丁字母跟英语的关系,好比汉字跟日语的关系。英语的拉丁化是很晚的,到中国唐代时候才初步成形。

    英语不是先有拼写规则然后拼写的,而是在随意拼写中逐渐约定俗成的。拼法不规则的原因主要有:(1)字母少而音素多,造成一音多拼;(2)语音变而拼法不变,遗留古文痕迹;(3)强调拼法反映希腊和拉丁的词源,人为地造成言文不一致现象;(4)部分语词采用法文拼法;(5)不断借入外来词,拼写法变得非常庞杂;(6)15世纪(明代中叶),英语发生语音的重大变化。刚刚写定的文字无法系统地改变,混乱的写法流传下来成为今天拼写定形的基础。

    民国初年,英国“海盗牌香烟”的广告曾经贴满中国的街头。英国本来是个海盗之国。1588年(明万历年间),英国发挥海盗精神,用海上游击战术,以一群零散的小兵舰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从此成为海洋第一霸主。此后四百年间,英国建立了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被称为“大英帝国”。英国打破历史传统,努力开创新的历史局面,在政治上开创民主制度,在经济上开创工业化生产方式。这两个开创改变了人类历史,使英语在全世界语言中独占鳌头。

    英语虽然拼法不规则,但是同一个语词有一定的拼法和读音,例外只是少数。语法比其他欧洲语言简单。英语从四面八方吸收有用的外来词,成为词汇最丰富的语言。它用26个现代罗马字母而不加符号,方便打字和电脑处理。

    两次世界大战,从英国殖民地独立成为现代大国的美国,不仅在军事上取得胜利,并且在战后开创了信息化的新时代。英语的流通扩大,美国是最主要的推动力量。起源于美国的多媒体电脑和国际互联网络,不断造出以英语为基础的新术语。信息化和英语化成了同义词。英语通过电视和电脑,正在倾泻进全世界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英语的洪水泛滥全球。

    法语的争霸战

    原来,法语和俄语都跟英语争当语言霸主。前苏联瓦解之后,俄语退出了争霸舞台,法语孤军作战。

    “一战”之前,法国是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法语是国际的通用语言,国际会议都用法语。当时,不会法语就难于做外交官。直到如今,邮政领域还在某些国际事务中使用法语。可是,“一战”中法国失败,由于美国参战,然后转败为胜。1922年,举行华盛顿国际会议时候,美国有礼貌地跟法国商量,可否在会议中同时用英语,法国不好意思说“不”,这一答应,改变了语言的国际形势。

    “二战”中法国再次失败,又由于美国参战,然后转败为胜。成立联合国时候,议定以“英、法、西、俄、中”五种语言为工作语言,后来增加一种阿拉伯语。联合国原始文件所用语言,英语占80%,法语占15%,西班牙语占4%,俄语、中文和阿拉伯语合计占1%。法语的应用不到英语的五分之一。今天多数国际会议,名义上用英法两语,事实上只用英语。

    “二战”之后,范围仅次于英帝国的法帝国也瓦解了。法国利用法语作为纽带,团结原来的殖民地,组成一个“法语国际”。推广法语,跟英语做斗争,这是法国的重大国策。为此,法国设立国家法语委员会,由总统直接领导。法国规定,在法国销售的外国货物、广告必须用法语。法国宣传,法语是最优美的艺术语言,是人类最高尚的文化语言。凡是以法语为第一外国语的国家或地区,法国愿意给以津贴和帮助。

    可是,历史的变化跟法国的愿望背道而驰。印度支那三国原来是法国殖民地,通行法语,由于加入东南亚联盟,都放弃法语,改用英语。越南为了参加东盟,从国家主席到一般公司职员,人人都在学习英语。柬埔寨的大学生上街游行,要求学习英语。印度支那的第一外国语由法语变为英语,这是“法语国际”的重大挫折。

    最近,从法国殖民地独立起来的阿尔及利亚,宣布从1998年起,学校改以英语为第一外国语。法国一向把阿尔及利亚当作一个省份看待,这里也要改用英语,使法国难以忍受。“法语国际”只剩下半个“法语非洲”了,可是那里也在酝酿改学英语。

    在电脑互联网络上,英语资料占90%,法语只占5%。一位法国司法部长生气地说:“这是美国网络殖民主义!”

    法语跟英语的斗争,为什么处处失败呢?原因是:(1)法帝国的地区和经济实力原来比英帝国小;(2)英国有美国作为英语的“继承国”,法国没有那样的强大“继承国”;(3)两次大战中法国失败,由于英语国家的帮助才转败为胜;(4)信息化时代的科技新术语大都来自说英语的美国,法国的科技力量无法跟它相比。这些原因不是短期所能改变。

    德国的语言政策跟法国很不一样。德国商人乐于用英语做生意,这样能多销货物;德国科学家乐于用英语发表论文,这样能有更多读者。德国人说,我们争效果,不争语言。在欧洲,法语人口和德语人口的比例大约是7∶9,法语人口少于德语,但是相差不大。欧洲各大企业在业务中使用的语言,除英语之外,原来使用法语超过德语,但是1996年的调查说明,情况改变了,德语第一次超过了法语。可见,法语的国际流通性正在萎缩。法语是否可能从一种国际语言萎缩成为一种国家语言呢?这是法国的重大忧虑。

    不过,法国没有认输,还在乐观地继续斗争。其实,法国没有人不学英语,法国本身事实上早已是双语言国家了。

    东南亚的双语言

    “东南亚”有10个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土地共计448万平方千米(接近半个中国),人口共计4.26亿(超过中国的三分之一),从印度洋到太平洋,横跨赤道的七分之一。这些国家组成“东南亚联盟”(东盟),原来包含6个国家(新马印文菲泰),扩大为10个国家(增加越柬老缅)。

    东南亚的西面有5个国家(泰缅越柬老),都是佛教国家,语言彼此不同,文字用各自的印度式变体字母。泰国有传统文字,以英语为第一外国语。缅甸原来是英国殖民地,有简易的传统文字,几乎人人识字,以英语为中等和高等教育语言。越南在独立之后,废除了汉字,以拉丁化“国语字”为正式文字。柬埔寨和老挝有各自的传统文字。印度支那原来是法国殖民地,正在改用英语作为第一外国语,向其他东盟国家看齐。

    东南亚的东面也有5个国家(新菲马印文),他们的语言和文字在“二战”后有全新的发展。新加坡规定四种官方语言:英语不是外国语,而是全国官方语言;华语(普通话)为华人的官方语言,提倡“多说华语、少说方言”;塔米尔语为印度族的官方语言;马来语为马来人的官方语言,同时又是新加坡的国语,唱国歌用马来语。菲律宾规定拉丁化的他加禄语(Tagalog)为国语,以英语为行政和教育语言,英语的作用已经深入民间生活。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人民大都信奉伊斯兰教,但是废除阿拉伯字母,采用拉丁字母;两国在独立之后共同采用标准马来语作为官方语言,原来拼写法相互不同(印度尼西亚用荷兰式,马来西亚用英国式),后来统一了正词法,并且为新加坡和文莱所采用。印尼原为荷兰殖民地,通用荷兰语;独立后荷兰语退出印度尼西亚,改以英语为第一外国语。

    东盟经济已经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新加坡是“东亚四小龙”(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之一。文莱是石油富国。泰国发展显著。马、印正在起飞。菲律宾已经初具规模。这里有一片欣欣向荣的朝气,是举世瞩目的历史上升地区。

    东南亚旧称南洋,是华侨和华裔最多的地方,据说有3500万人,很多人已经“落地生根”,忘记了家乡语言,改用了当地的姓名。他们主要经营工商业,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重要动力。

    东南亚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同(社会主义、军人专政、民主制度),宗教有各自的传统(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但是,这些歧异并不妨碍他们团结起来共同发展经济,并且在共同的国际事务中采取协调的政策。

    东南亚一致实行英语和本国语言的双语言,方便相互联络和发展国际贸易,这是走上一体化道路的第一步。荷兰语和法语的退出,使东南亚实现了统一的英语化。英语在东南亚不仅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而且部分地进入了民间生活。

    印度的双语言

    印度原来是英国的殖民地。1950年独立之后,反对英帝国主义,同时反对英语。印度宪法规定“印地语”是唯一的国语,准备在十五年之后完全不用英语。

    但是,印度是一个9亿人口的大国,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字多,印地语只占人口的三分之一。印地语之外,印度规定11种“邦用”官方语言。印度低估了建设全国共同语的困难,曾一度陷入语言问题的重大混乱。

    过去两百年间,英语是印度的行政语言和教育语言,国会开会用英语。这无法在可见的短时期内改变。结果是,英语悄悄地继续流通,担当了全国共同语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纽带语言。

    到了20世纪70年代,印度的国际关系和语言感情发生了变化。英语从帝国主义的语言变为有利可图的商品。长期以英语为教育语言,使印度受过教育的国民人人都懂英语。这个条件成为参加国际事务和进行国际贸易的有利条件。利用英语条件,印度每年争取联合国的国际会议多次在印度举行,借以赚取外汇。在宪法中没有地位的英语,现在公开地保留了无冕之王的地位,成为事实上唯一的全国共同语。印度是一个英语和本国(本邦)语言的双语言国家。

    日本的双语言

    日本善于吸收外来文化,择优而从,青出于蓝。在古代,日本学习中国一千年;在近代,日本学习西洋两百年;古代使用中文和日文,近代使用英语和日语,都是双语言。“二战”后,日本的双语言又有新的发展。

    日本在“一战”前,贸易利用英语,科技利用德语。“二战”后,充分利用英语,引进新技术,发展国际贸易,把军事战败国变为经济战胜国。

    日本投降(1945年),美国将军麦克阿瑟(Douglas Mac Arthur)成为日本的“太上皇”。他命令日本实行“语文平民化”。减少汉字数目,简化汉字笔画,改进假名字母的用法,使日文从汉字中间夹用少数假名,变为假名中间夹用少数汉字。日本在明治维新(1868年)时期已经普及国语,把文言改为白话。但是法律和公文依旧用文言,直到战后才从文言改为白话,用字以常用汉字为限,此外假名代替。小学六年只学习996个汉字(比《千字文》还少4个)。大众小说只用800个汉字,其余用假名。日本的知识分子,一般只用2000个常用汉字。“语文平民化”的目的是:对人民大众,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文化水平;对知识分子,节省语文时间,更多地学习科技和实用知识。

    两种语言接触,必然发生“洋泾浜”现象。广东话的洋泾浜是有名的,可是跟日语的洋泾浜一比,就小巫见大巫了。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时候,从汉语吸收大量外来语,时间久了,已经忘记了那是外来语。今天从英语吸收大量外来语,是日本吸收外来语的第二高潮。

    大半个世纪之前,日本放弃“意译”科技术语,改为“音译”科技术语,用片假名拼写。这使日本术语的读音接近国际读音,叫作术语的读音国际化。最近,日本对英语的科技术语,不再翻译,就把英文写进日文,作为正式文字。

    日本的大企业要求职员英语过关,经常测试职员的英语水平。目的是使职员能够独自在国际互联网络上取得外国资料,提高生产技术。日本的电脑普及率超过了西欧。国际互联网络极大部分都用英语。英语成为在日本大企业中担任职务的必要条件。

    为了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日本从1997年起,小学生提前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西欧有些国家实行“扫除外语(英语)文盲”。日本还没有这样做,但是英语越来越被重视,几乎要跟日语并驾齐驱了。一位日本首相对国会说:日本应当把英语作为日本的第二国语,而不再是外语。

    日本有人慨叹说,“日本”快要没有了,只剩下“Japan”了。

    中国的双语言

    中国的双语言,原来是指推广普通话:从只会说方言,到又会说普通话。普通话是学校和社会语言,方言是家庭和乡土语言,这是“国内双语言”。现在又有了第二种含意:从只会说普通话,到又会说英语,这是“国际双语言”。

    民国元年(1912年)开始,我国兴办新式学校,以“国、英、算”为三门主课。“国、英”(国文和英文)就是国际双语言。但是当时只有少数人上学,课程要求很低,还没有双语言的观念。

    20世纪50年代之后,俄语一度成为我国的主要外国语。改革开放以来,事实上已经恢复了以英语为第一外国语。青年们热心出国留学,主要是去美国。一股英语热在青年中自动燃起。但是人数还少,不能说我国也开始了国际双语言。

    我国的现代化要追赶两个时代,工业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现代化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的工具是语文。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考虑国际双语言政策问题,但是国际双语言是国家现代化无法避免的需要。国内双语言还没有完全实现,能够开始进行国际双语言吗?

    内外并举,兼程并进,当然十分困难。但是,这是后进追赶先进无法躲避的必由之路。不能等待实现工业化之后再进行信息化。同样,不能等待实现国内双语言之后再进行国际双语言。我们的历史任务是,在一个时期赶上两个时代。

    目前,我国科学院的自然科学研究所,以及有条件的大学,已经利用多媒体电脑,接上国际互联网络。这是我国进入国际互联网络和实行国际双语言的起点。

    中国台湾在日本统治时期用日语和台湾话。日语是一国语言,不是国际语言。台湾话是汉语方言。1949年后台湾用“国语”(普通话)和台湾话,同时实行“国语”和英语的国际双语言。中国香港在英国统治时期用英语和广东话。香港归还中国之后用普通话和广东话,同时实行普通话和英语的双语言。

    双语言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附加物,而是现代社会的一个职能。双语言是一种现代化的指标。从双语言的水平,可以测知国家现代化的程度。

    1997年3月24日

    漫说太平洋?

    太平洋:中国的“外洋”

    1983年我到檀香山参加东西方中心和夏威夷大学召开的“华语现代化会议”(全称:华语社区语文现代化和语言计划国际学术研讨会,9月6日至11日)。东西方中心顺便邀请我参加另一个“太平洋国家语言和文化学术研讨会”(9月1日至3日)。这个会议使我了解到太平洋上新独立国家的语言和文化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奇风异俗,特别是“二战”以后的变化。

    在我心中,他们跟中国离得很远,参加会议以后距离顿时缩短了。

    太平洋很大,占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一,有1万个岛屿,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几内亚岛和三大岛群:波利尼西亚(多岛群岛)、密克罗尼西亚(小岛群岛)和美拉尼西亚(黑人群岛),各有独特的语言和文化。这里也是多种语言正在消亡的地区。在航空时代,一些太平洋岛屿成了旅游胜地。英语是太平洋的共同语。

    地球是个水球,海洋中有陆地,不是陆地中有海洋。谁能了解和利用海洋,谁就是地球的主人。西方国家争夺太平洋已经几百年了。中国只顾“四海之内”,不顾“四海之外”。在中国人的眼光中,太平洋是“外洋”。

    美国在夏威夷办了两所学院,专门培养太平洋上新独立国家的青年。一些原始岛屿已经现代化,短期内跨越了一万年的文化时差。太平洋上新独立国家都是我们的近邻,不是远不可及的远方。可是,不仅我们认为他们离我们很远,他们也认为我们离他们很远。

    太平洋过于辽阔,岛屿多而小,相隔距离远,即使有了轮船仍旧是交通不方便的。非洲原始,由于历史原因。太平洋原始,由于地理原因。英国早期把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自由”监狱,由大地看守罪犯。航空时代,特别是“二战”之后,“大洋洲”内部往来才变得方便起来。

    1946年我从上海到旧金山是坐轮船去的。当时中美之间只有军用飞行,还没有民用航空。我在太平洋上航行14天,算是速度很快的了。有趣的是,过子午线后要重复一天,前一天是我的生日,后一天又是我的生日,我接连过了两个生日。我觉得太平洋很可爱。我忽然明白,太平洋不是“外洋”,而是“公海”。在“公海”上,中国应当开展自己的活动。

    在太平洋上坐轮船航行,看海阔天空、波涛汹涌,这样的壮观景象有助于开拓我们的胸襟。民用航空开通以后,飞行速度一年年加快,中美之间可以朝发而夕至。人们飞越北极,几乎忘记了下面还有一个浩瀚的太平洋。地球缩小了,我们的胸襟不应当跟着缩小。不能用航海的景观来开拓胸襟,可以用航空的知识来开拓胸襟。

    太平洋:美国的“内海”

    “二战”之前,太平洋由日美两国分庭抗礼。“二战”之后,日本解除武装,军费限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美国核动力航空母舰驻扎在日本横须贺军港。日本成了美国控制太平洋的根据地。太平洋成为美国一国的“内海”。

    “一战”期间,日本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多处岛屿;“二战”期间,日本又夺取其他有战略意义的岛屿,例如:帕劳群岛、马绍尔群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等。美国反攻,日本退出,原来日本托管的岛屿改由美国托管。日美的太平洋战争非常剧烈。至今在所罗门群岛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等地,旅游者可以看到沉在海中的许多兵舰和飞机。

    战后,联合国对这些岛屿采取民族自决政策,由当地居民自由投票,以大多数票决定独立与归属。美国宣扬这是和平和民主的政策。一家中文报纸的副刊说,这是如来佛的手心策略,都在如来佛的手心之中,还怕谁翻跟头不成?太平洋中大小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实际都在美国的保护伞之下。最近新加坡建成深水港,美国的核动力航空母舰立即前去访问。美国在太平洋四周进行经常的侦察,就是把太平洋作为“内海”来管理。

    不久前,海南岛外上空,美国侦察机和中国战斗机相撞。评论家说,这是中国进入“四海之外”的一次接触。在美国侦察机还没有运回美国的时候,美国上演《珍珠港》电影,纪念六十年前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惨痛教训。新闻说,电影十分逼真,海港残破,机舰摧毁,烈火冲天,骨肉横飞,一幕幕惊心动魄的镜头,唤起美国观众的愤激情绪,提高美国人民的备战意识。美籍日裔和华裔都惴惴不安。一位评论家问:这是否暗示美国必须有防御导弹?

    有一本书上说,日本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是计算错误。日本本来计算,摧毁珍珠港之后,美国至少要两年才能恢复太平洋舰队。想不到美国半年就恢复了。日本乘人之危,突然袭击,只用五个月时间轻而易举地占领整个太平洋,建成大日本帝国的东亚共荣圈。当时日本得意忘形,不可一世。可是好景不长,中途岛一战,大局倒转了过来。一位旅美朋友来信说,日本把美国当作纸老虎,撕破纸皮,一看是一头披着羊皮的真老虎。日本上当了。

    在美国,有一次我去参观勒明顿打字机公司。客厅中央陈列一台小钢炮。我问公司的董事长:为什么陈列小钢炮?他说:美国没有兵工厂,一旦宣战,全国工厂都是兵工厂。我们工厂在战争期间制造小钢炮,所以陈列作为纪念。“美国没有兵工厂,一旦宣战,全国工厂都是兵工厂”,这句话在我的耳朵里不断回响!

    最近看到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译本,1999年)中说:从1943年到1944年,美国每天生产一艘轮船,每五分钟生产一架飞机。“二战”中一共生产87000辆坦克,296000架飞机,5300万吨船舰。支援前苏联400000辆吉普车和卡车、22000架飞机(主要是战斗机)、12000辆坦克。又说:战争初期美国在太平洋只剩3艘航空母舰,两年后增加到50艘。从1941年到1944年,海军飞机从3638架增加到30070架,潜艇从11艘增加到77艘。从1941年到1945年,登陆艇从123艘增加到54206艘。这些数字即是“全国工厂都是兵工厂”的注解。

    据说,美国估计,用常规战争占领日本,要牺牲20万军人。为了减少美国伤亡,缩短战争,决定施放原子弹。1945年8月6日,美国在广岛投下一颗原子弹。8月9日,又在长崎投下一颗原子弹。前苏联在8月8日对日本宣战,进军中国的东北。8月14日,日本正式投降。日本的军国主义分子至今认为:海军战败,陆军没有战败;投降美国,附带投降中国。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

    新闻说,《珍珠港》电影引起了太平洋各国的不安。人们悄悄地问:太平洋会再爆发一次“珍珠港事件”吗?下一次“珍珠港事件”将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爆发呢?一位历史学教授说:历史虽然有“轮回”,但是人类的理智已经提高,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前苏联解体而没有发射原子弹。德法世仇而能共同组成“欧盟”。这都是超脱“轮回”的例子。人类在进化。

    愿太平洋是“太平”洋。

    2001年6月28日时年96岁

    此文写成于2001年6月28日,发表于2001年《群言》杂志第9期。同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发生“9·11”事件,惊动世界,改变了国际关系。不久,发生伊拉克战争,暴君萨达姆的铜像被推倒。此文似乎是“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的预感。

    走进世界

    2001年,21世纪的头一年,中国发生两件大事,一是“入世”成功,中国将按照“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章程扩大进出口贸易;二是“申奥”成功,2008年北京将主办世界奥运会。这两件事之所以称得上大事,因为它们标志着在21世纪中国准备走进世界。中国一向有“世外桃源”的美名,只顾“四海之内”、不顾“四海之外”,现在改弦易辙,准备走出桃源,进入世界,这是中国的大事,也是世界的大事。

    世外桃源的传统意识

    《桃花源记》是一篇好文章,大家喜欢读,我也喜欢读。《桃花源记》的思想是出世,走出世界、安居古代。我的思想是入世,走进世界、追赶现代。《桃花源记》跟我的思想完全相反,为什么我也喜欢读它呢?其中道理直到最近我才明白。原来,我生活在传统思想之中,出世早已成为我的潜意识。我的入世思想是后来从书本中学来的,只是包在潜意识外面的一层薄膜,所以我虽然有入世思想而喜欢读出世文章。《桃花源记》文笔优美,只是吸引我的次要原因。

    中国的出世意识来自三个方面:哲学传统、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

    哲学传统。我们的哲学受宗教影响极大。佛教,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佛教在印度衰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佛教的主要基地。佛教修行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涅槃”。“涅槃”的意思说穿了就是一个“死”字。“生”都不要,还要“入世”吗?道教,从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年)的五斗米教算起,有一千八百多年。道教本来是中国的原始巫术,没有教祖就领来一个老子作为螟蛉教祖。道教修炼的最终目的是成仙。仙人不住在地上,而住在云端里,当然远离尘世。魏晋玄学,尊崇“三玄”(《老子》、《庄子》、《周易》),以道解佛,援儒入佛,讲玄虚、辩有无,清谈度日。宋明理学,是“儒、道、佛”的混合。理学的所谓“体用”和“理殊”,皆出于佛教。“理学挂着儒家的招牌,其实是禅学、道家、道教、儒教的混合产品”(冯友兰)。中国的宗教和哲学都深藏着出世意识。只有儒家有入世思想,但是受佛道感染,儒冠而佛心,儒衣而道言,失去了孔孟的积极入世精神。

    地理环境。东亚在欧亚大陆的东端,由喜马拉雅山隔开,自成区域。北有流沙,西有峻岭,南有榛莽,东有大海,一个天然的封闭天下。中国居东亚的中心,遗世独立。请到山东海边看看“天尽头碑”,这就是天下的极限。

    历史背景。宋、元、明、清,多半时间由入侵的外族统治。他们进入中国,犹如到了天堂,心满意足,不求发展,关起门来尽情掠夺。元代皇帝有一次问大臣能否杀尽汉人,把尸体运去肥沃蒙古草原。明代郑和下西洋,是去宣扬国威,不是去开拓疆域,是依照已知航道,不是去开辟航道。清代后期,英国要求跟中国建交通商。中国皇帝说,“万物皆备于我”,不需要蛮夷之邦的东西。宋、元、明、清各代都长期实行海禁。

    传统力量束缚住历史,力量之大,远远出乎想象。“积重难返”不是一句空话。东方如此,西方也是如此。西班牙和葡萄牙到中南美殖民比英国到北美殖民早一百多年,为什么至今中南美落后于北美?学者认为,深层原因是伊比利亚传统的惯性在起作用。东西德合并到如今,东德仍旧无法赶上西德,成为西德难于放下的包袱。什么缘故?学者认为,深层原因是东德传统的惯性在起作用。由此可以了解,为什么俄罗斯的经济改革如此之难。我们的传统包袱十分沉重,我们的潜在惯性还没有被自己发觉。两千多年的出世传统阻碍着中国走进世界。

    地球村需要村民教育

    现在,中国将从“天下中心”变为“世界一员”。许多人会感觉很不舒服。怎么,泱泱大国变成了小小地球村的一员?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现代人登喜马拉雅山而小东亚,登月球而小地球。站得越高,看得越远,自己就相对地显得越缩越小。

    参加“世贸”只是产品进入世界,不是人民进入世界。人民进入世界,才是真正的“入世”。人民“入世”,就是成为世界公民。成为世界公民,不用写申请书,也没有公民证,但是要进行两项自我教育:扩大视野和补充常识。

    扩大视野。我们有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就是扩大视野。扩大视野要把本国观点改为世界观点。从本国看本国要改为从世界看本国,从本国看世界要改为从世界看世界。中国人民要改,世界各国人民都要改。例如,甲国占领乙国,夺取其油田。从本国观点来看,可能同情原来友好的甲国。从世界观点来看,要根据国际公法,支持被侵略的乙国。

    《群言》杂志(2001年9期)刊登了两张照片。一张是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二战”被侵略国波兰烈士纪念碑前下跪。另一张是2001年8月13日小泉纯一郎以日本内阁总理身份,不顾被侵略国的抗议,悍然参拜纪念战争罪犯的靖国神社。勃兰特扩大了视野,有世界观点,认识了过去,能面向未来。小泉没有扩大视野,没有世界观点,不肯认识过去、不能面向未来。两张照片,对照鲜明!日本教科书美化侵略,引起被侵略国强烈抗议。国际评论说,日本不肯正视过去,坚持军国主义传统观念,绝对错误!同时,日本的邻国也要用世界观点查看一下自己的教科书。否则你爱你的祖国,我爱我的祖国,亚洲就难于有持久和平。

    德国在西欧,可是一向自立于西欧之外,企图凌驾于西欧之上;两次大战失败,不得不改弦易辙,从西欧的敌人改为西欧的友人,从西欧的客人改为西欧的主人;扩大视野,共建“欧盟”。这不比再打一次世界大战好吗?一位俄罗斯学者说,俄罗斯也要考虑重新定位,可否从欧洲的客人改为欧洲的主人,从离开欧洲改为进入欧洲;扩大视野,参加“欧盟”。这不比继续冷战好吗?扩大视野,面向未来,原来无法解决的问题就不难迎刃而解。

    补充常识。常识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也就是“五四”运动所要求的科学和民主。某小学老师问:用烧饭的柴火能不能炼出钢铁来?学生答:不能。问:为什么不能?答:温度不够。在“大炼钢铁”的年代,我国大致还没有人具备这种常识。“全民打麻雀”、“人民公社化”、“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等,都是违反基本常识的行为。今天我们的常识提高了,但是不能自满,应当自己再检查一下,是否仍旧缺少现代国际社会所公认的某些常识。一位英国学者说,治理国家就是按照国际公认的常识行事。常识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更新的。

    最近新闻说,美国农民现在只占全国人口的2%以下。新闻还说,美国工人现在只占全国人口的20%以下,十年以后将降到10%以下。技术发展,农民和工人不断减少,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现象。不知道马克思听了会有怎样的反应。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不是越来越壮大,而是越来越缩小。历史变化出乎预言家的想象。社会的发展规律需要重新研究。某刊物说,专家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时代,对马克思的学说也不能搞“两个凡是”。

    某报登出一道“算术题”:送一封市内平信的成本为1.36元,现行邮资0.80元,亏损0.56元;送一袋250克的牛奶,收送费0.03元,还有钱可赚;能不能让送牛奶的去送信,实现扭亏增盈?这是市场经济提出的一道常识小问题。问题很小,意义很大。

    2008年,北京将主办世界奥运会。在这个运动会上,没有国家能提出要求:给我们特别优待,踢足球的时候,我们可以手脚并用。国际公共的踢球规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常识。

    别国参加“世贸”,谈判半年、一年,至多两年、三年,就完成了。中国参加“世贸”,谈判了十五年之久。一个初生婴儿已经长成15岁的少年了。一个50岁的盛年已经变成65岁的白发老头了。计划经济跟国际市场接轨如此之难!中国产品走进世界不容易,中国人民走进世界更加不容易。从“入世”之难,我们看到了自己离世界还有多远。

    在21世纪,人与人、国与国,正在重新定位。世界各国,原来各据一方,相互虎视眈眈。现在大家挤进一个小小的地球村,成为朝夕相见的近邻。今后早上见面是否可以说一声“嗨”!当然仍旧有敌对,可是敌对方式也跟过去不同了。走进世界,做一个21世纪的世界公民,无法再梦想世外桃源,只有认真学习地球村的交通规则。

    2001年9月9日

    中国文化与国际现代文化的接轨

    ——纪念现代百科全书事业在中国开创二十五周年

    1978年我国成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随即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译本)、《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以及其他多种很有分量的百科全书,到如今已经二十五周年。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从历史意义来看,是中国文化与国际现代文化的接轨。

    21世纪是全球化世纪。世界的文化结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国际现代文化,简称现代文化;第二层次是民族的、国家的或地区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是多种传统文化的先进部分经过聚合和提高而形成,是人类“共创、共有、共用”的新时代文化。

    现代文化的高度发展,是全球化时代的新现象。它跟随着全球化的历史步伐越来越快地发展起来,成为新时代的历史主流。在现代文化出现高潮以前,世界上有四种传统文化:西欧文化、西亚文化、南亚文化和东亚文化。西欧文化传播到北美,形成西方文化。西亚、南亚和东亚三种传统文化合称东方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西方文化贡献较大,因为西方的科学是现代文化的核心。东方三种传统文化都对现代文化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科学中心在历史上是不断移动的,16世纪在意大利,17世纪在英国,18世纪在法国,19世纪在德国,20世纪在美国。今后的科学中心可能移到另一个努力前进的国家。

    现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排斥传统文化的继续存在。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是并存并用、相辅相成的。今天是双文化时代,任何国家都是一方面保存和改进传统文化,一方面利用人类“共创、共有、共用”的现代文化。大学课程反映一个国家与现代文化的接轨程度。我国重点大学的课程,大致75%属于现代文化,25%属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现代化的日常生活,作用是发展人类社会的共同幸福。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是本国的文史哲以及传统的宗教和艺术,作用是保持固有文化的优良特色。大学课程是文化接轨的一种标尺,现代百科全书事业也是文化接轨的一种标尺。

    孔子说: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应当说:登喜马拉雅山而小东亚,登月球而小地球。百科全书可以帮助我们站得高、看得远,认识本国、认识世界,扩大知识领域、扩大思维视野,从两千年专制封建的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封闭观点改为开放观点,地方观点改为世界观点,教条盲从改为理性识别,鹦鹉学舌改为独立思考。我们的经济生活正在跟世界接轨,我们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也要跟世界接轨。我们要做现代文化的主人,不能长期做现代文化的客人。

    日本的现代百科全书事业很发达。除出版多种日本自己编辑的大型百科全书(百科事典)以外,还翻译了《不列颠国际大百科事典》(1988年改订版),日译本大量补充了英文原书。我是日译本的“国际编集(编辑)顾问”之一。改订版出版不久,出版社来信说,已经销售70万套。这说明百科全书事业在日本的发达程度。跟日本相比,我国的百科全书事业还要努力求实、继续精进。我们要提倡充分利用百科全书,不是把百科全书当作客厅里的高雅装饰品。我们的现代百科全书事业任重而道远。

    2003年6月30日时年98岁

    多极化与一体化

    今年(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举世欢腾,电视中忽然出现俄罗斯军队进入格鲁吉亚的画面,观众大惊!

    格鲁吉亚(Georgia),高加索小国,人口464万,原为前苏联加盟国,1991年独立,希望离开前苏联,加入欧盟,可是国内有两个地区,阿布哈兹(Abkhazia)和南奥塞梯(Ossetia),居民中有许多俄罗斯人,要求独立,并入俄罗斯。格军镇压南奥塞梯独立,俄军进入南奥塞梯支持独立,俄罗斯国家杜马决议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欧美严正声明,维护格鲁吉亚领土完整。

    一位欧洲学者说,俄格对抗背后是俄美对抗,俄美对抗的要害问题是:俄罗斯主张“多极化”,而美国主张“一体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什么是“多极化”?什么是“一体化”?请看《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

    “多极化”:“使变成有两个以上的重心。”(美国是世界重心,俄罗斯也要做世界重心。)

    “一体化”:“使各自独立运作的个体,组成一个紧密衔接、相互配合的整体。”(美俄共同遵守同一个行为准则,就是全球化准则。)

    WTO(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具体例子。

    斯大林说:“一个世界,两个市场:社会主义市场,实物交易;资本主义市场,货币交易。”这是“多极化”。前苏联瓦解,剩下一个市场,WTO,既不姓社也不姓资。这是“一体化”。

    中国加入WTO,谈判了十五年之久。俄罗斯还在艰难的谈判中。普京不耐烦了,生气说:“参加有什么好处!”

    俄罗斯认为,中国参加WTO,接受经济外包,中国少得,外国多得,中国太吃亏了。

    历史学家说:清末洋务运动的工业化之梦今天终于实现了。

    “多极化”和“一体化”的分辨,欧洲人非常认真。亚洲人不予理会:“一体化”不就是美国独霸的“单极化”吗?欧洲人说:“单极化”是“一强独霸”;“一体化”是“平等协作”,二者迥然不同。《现代汉语词典》里没有“单极化”这一条。

    亚洲人到欧洲,喜欢问法国人和德国人:你们还会打第三次大战吗?

    他们同声回答:不会。

    亚洲人不信。

    法德解释说:原来两国都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各有各的交通规则(多极化),法国采取“民主”规则,德国采取“专制”规则,结果一再撞车。现在仍旧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大家都遵守相同的“民主”规则(一体化),不再撞车了。

    亚洲人还是不信。

    法德又进一步解释:“一战”之后,法国主持欧洲外交,对德采取“惩罚”原则:废除军备,限制经济,还要支付巨额赔款,结果狗急跳墙,跳出一个希特勒。“二战”之后,美国主持欧洲外交,对德采取“援助”原则:限制军备,以GDP的1%为度;发展经济,协助资金和技术,德国生产超过法国,德法化敌为友。欧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多极化”变为“一体化”。

    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诚惶诚恐地等待美国来“惩罚”。想不到美国没有“惩罚”,而是实行了“援助”政策,这跟对德国一样,限制军备而发展经济。日本经济超过了战前,成为经济大国。“日美两极化”变为“日美一体化”。这是美国的“宽大”吗?非也!经过两次大战,美国变得聪明了,懂得“援助”敌人就是“援助”自己,日本大量购买美国的技术和设备,日美贸易共同迅猛发展,“援助”比“惩罚”更为有利。

    德国和日本,不仅经济起飞,政治也起飞了,都从封建军国主义改为现代民主,也就是共同进入美国倡导的世界一体化。联合国就是全世界的一体化组织。

    普京访问美国,布什热情招待,在家中请他吃“龙虾”,希望俄美和好,共同进入“世界一体化”。可是,俄罗斯不是德日。前苏联瓦解,俄罗斯继承前苏联的大国地位,独立于欧盟一体化之外,没有动摇俄罗斯传统的大国自尊。最近,俄罗斯依靠石油涨价和出售军火,经济大为好转,大国自尊更加抬头了。俄罗斯进口工业品而出口天然资源,俄罗斯经济学家自嘲说:这是殖民主义式的国际贸易。自嘲不影响大国自尊。

    前苏联六个华沙条约国和三个波罗的海加盟国,“脱俄入欧”,加入了欧盟。俄罗斯要求保持前苏联时期的势力范围,强烈反对欧盟“东扩”。欧盟说,这不是“东扩”,这是前苏联“西扩”的还原。乌克兰、格鲁吉亚等俄罗斯的近亲近邻,也要求“脱俄入欧”,俄罗斯神经紧张了。

    美国在波兰设置导弹防御系统,俄罗斯反对,美国不理。俄罗斯认为:“是可忍,孰不可忍!”

    波兰把市中心的苏军铜像移到郊区苏军墓地,俄罗斯抗议:无视红军的解放功勋。波兰说:前苏联侵略,不宜再歌颂下去了。波兰和邻国重写“二战”历史,把前苏联说成侵略国,俄罗斯又提抗议,波兰不理。德苏密约瓜分波兰,德国是侵略,前苏联是解放还是侵略呢?

    俄罗斯感到,四面楚歌,形势不妙,决意冲出重围,背水一战。

    普京提出严重警告:“不怕冷战!”

    国际局势,陡然变冷!布什的“龙虾”政策失败了!

    2008年9月2日时年103岁

    华夏文化的复兴

    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

    大约五千五百年前开始,人类在世界各地开辟多处文化摇篮。彼此接触、互相模仿,逐步地融合成为四个地区传统文化:东亚文化、南亚文化、西亚文化,以上三者合称东方文化,还有西欧文化,传到北美称西方文化。

    各个地区传统文化中有普遍实用价值的部分,大家利用,在利用中改进和提高,大致从18世纪开始,不知不觉地渐渐发展成为不分地区的国际现代文化,到21世纪方始感觉文化也全球化了。从西欧传到北美的西方文化,发展民主较早、开创科技较快,成为国际现代文化的主流,被称“西化”。地区传统文化依旧存在,以多彩的地区特色丰富了单调的世界趋同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惨败,退出战争,离开险象环生的“西化”,开辟理想的社会主义,建成前苏联,一度有15个加盟国,7个附庸国,还有多个前苏联模式同盟国,可谓极一时之盛。谁知这是历史的误区,经过七十四年,自行黯然消失。

    以儒学为中心的华夏文化是东亚传统文化的源头。清末接触西方,一败再败,面临被瓜分的危险,不得已而“学夷技以制夷”,开始谨慎地“西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19年“五四”运动,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旗帜,准备向国际现代文化前进。不久,发生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内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向前苏联一边倒,抛弃“西化”,全盘“苏化”。文化大革命之后,拨乱反正,停止阶级斗争,全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接受外包加工,2001年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世界工厂,首先在经济方面不问姓社姓资,一步跨进国际现代文化。

    华夏文化的复兴

    “十年动乱”,全国人民处于精神休克状态,一度呆若木鸡,丧失了思考能力。后来慢慢清醒过来,恢复思考文化问题。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阿弥陀佛,无人再听。外来教条不合国情,强行灌输,激起反感。既不要传统文化,又不要现代文化,中国大地成为一片文化荒原。这时候,华夏传统自然复苏,儒学哲理记忆犹新,悄悄地填补了文化的真空。

    儒学曾经为两千年封建专制服务,稳定社稷,功在竹帛。儒学不仅能为封建专制服务,也能为现代社会服务。儒学中有跨越时代的至理名言,只要去除封建性,发扬现代性,就能适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例如:反对迷信,重视现世;反对愚民,重视知识;反对暴力,重视和平。

    儒学历经磨难,屹立自如,这不是“以不变应万变”,而是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秦始皇“焚书坑儒”;朱元璋把孟子逐出孔庙;“十年动乱”末期的“批林批孔”,污蔑孔子,秕糠儒术。这一切都未能动摇儒学。面对无理攻击,泰然处之;听到合理批评,欣然反省。真金不怕火,烧去杂质、更加真纯,扬弃糟粕、方显精华。孔子从容不迫,走出孔庙,步入现代社会,跟“德先生”和“赛先生”握手,“封建儒学”于是发展成为“现代儒学”。孔子,圣之时者也。儒学,学之时者也。

    1984年成立中国孔子基金会。1986年出版《孔子研究》期刊。1998年出版《中国儒学百科全书》。“四小龙”(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新加坡)起飞,都以儒学为文化背景。“与时俱进”、“和谐社会”,这些概念都取自儒学。中国在国外设立许多所“孔子学院”,传播汉语和华夏文化,学院取名于先师孔子。

    2007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宣讲《孔子》,爆出意想不到的视听热潮,媒体纷纷报道“于丹现象”。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群众需要实在的真理,贴近生活的真理,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真理。适应时代思潮,孔子显灵了,儒学再生了。

    “宣讲论语”的前奏是“正说历史”。《百家讲坛》本来担心冷场,想不到热潮一个接着一个涌出。起初是2004年阎崇年“正说清史”;接着是2005年易中天“正说三国”;2006年于丹“宣讲论语”,从历史扩展到哲学。热潮一个比一个强烈,说明群众的知识渴望是何等真切。群众要求知道本国的真实历史,要求了解本国的传统哲学。文化寻根与小儿女找寻亲生母亲同样自然。失去“母亲文化”很久了,自发的理性追求当然特别强烈。

    视听热潮,不是偶然现象,不是孤立现象,而是群众的文化觉醒,民族的精神重振。思想的催眠,逻辑的诡辩,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中国群众的心灵起飞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个时代思潮,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于丹的《论语心得》请出孔子跟群众见面,受到热烈欢迎,使知识饥民吃到一碗文化甜粥,功德无量!关于宣讲内容,各有所见,可以从长讨论。

    重要的是心中明白:复兴华夏文化,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更新;不是以传统文化代替现代文化,而是以传统文化辅助现代文化。

    根据现代需要,用科学方法,学习和实践古人的有益教诲。在复兴华夏文化的同时,向国际现代文化的康庄大道勇敢前进。这就是当前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2009年6月2日时年104岁

    走进全球化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聚合运动中不断前进的:从部落到城邦,从城邦到国家,从国家到国家联盟,从国家联盟到世界组织联合国,实现全球化。

    农业化时代,安土重迁,没有全球化。工业化时代,不断扩大国际贸易,开始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穿透各国的国境界线,全球化一往无前。

    全球化改变了人们的观点和立场,过去从国家看世界,现在从世界看国家。事物,都要重新评价。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改善了全人类的生活。举例略谈虚拟工厂和生产外包。

    虚拟工厂:

    美国的航天飞机最近结束服役。航天飞机不是在美国一国制造的,而是分成若干部件,举行国际招标,由世界各国各显神通,精密分工,合作制造的。例如,奥地利得标制造航天飞机的一扇门,加拿大得标制造航天飞机的一个机械臂。

    每个零部件严格按图纸生产,美国航天飞机工厂的总工程师,还在电视里监督得标各国的生产进程。各国把部件制造成功以后,运到美国,由美国集合组装,成为完整的航天飞机。虚拟工厂是高科技的生产全球化。

    事有凑巧,我到奥地利参加学术会议,会议组织参观奥地利为美国制造的航天飞机的门,门上一个螺丝钉价值5000美元。

    生产外包:

    经济发展,工资上升,需要较多劳力的企业无利可图。为了减轻成本,把工厂迁移到工资较低的国家或地区,继续生产。例如玩具工业,起初主要在美国,后来迁移到欧洲,到日本,到中国香港,今后可能再迁移到中国内地。生产外包,工厂迁移,使难于工业化的国家或地区也开始进入工业化。工业化走向全球化。

    中国改革开放,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实行生产外包。原来反对资本侵略,现在欢迎外资来临,虔诚的信徒百思不解。邓小平“南巡”,就是去说服人们,转变思想,适应时代。中国跟“世贸”谈判,经过十五年之久,最后悬崖勒马,达成协议。中国一只脚跨进了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工厂”。

    政治全球化

    政治全球化,风云变幻,使人眼花缭乱。举例略谈“阿拉伯之春”和“保护责任”新理念。

    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共有23国,占据西亚和北非广袤地区,称为“阿拉伯世界”。他们都是伊斯兰教奥斯曼帝国瓦解后的遗裔。天主眷顾阿拉伯,给予石油:有石油就富,无石油仍穷。

    阿拉伯世界一向被看作是人间净土。《天方夜谭》是阿拉伯的仙境。现在,净土仙境里发生了大闹天宫,被称为“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之春”,没有预谋,没有组织,没有理论。一人自焚,多国起义。星星之火,顷刻燎原。天国圣徒,只知“天主”,不知“民主”;只要“民生”,不要“民主”。可是,草根起义一旦扩大之后,不由自主地滑入了民主,这就是“民主”的潜在力量。

    历史学者认为,阿拉伯的历史包袱太重。西欧的启蒙运动经历几百年。阿拉伯的启蒙运动将是更加艰巨的历史任务,现在只是开端的开端而已。“阿拉伯之春”是春寒料峭的“早春”。

    “保护责任”新理念:

    利比亚是阿拉伯世界的一个环节。我傻乎乎地在电视里看北约轰炸利比亚,不懂为什么发生这场战争。我向网络寻求答案。原来,联合国有一个“保护责任”新理念的决议(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简称R2P)。

    关键文件是:2005年联合国通过一项名为“保护责任”新理念的决议。“保护责任”,说得含糊其辞,不清不楚,为了避用敏感字眼。说得明白些,“保护责任”就是“保护人权的责任”。决议说:“确认当独裁者屠戮本国民众时,世界大国有权利和义务介入。”

    “保护责任”新理念的意义非常重大。一国无道,多国介入;吊民伐罪,辅助起义。国际关系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轰炸利比亚之前,新闻也说是根据联合国的决议,中国这次投了弃权票。

    网络说:“保护责任”新理念,先后执行了两次。前一次是对“波斯尼亚大屠杀”做出的军事回应:全世界花了三年半时间方才结束,首犯南斯拉夫暴君米洛舍维奇最终死于海牙国际法庭的监狱。这一次是对付利比亚,至今军事行动还没有结束。

    文化全球化

    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

    一万年前,人类创造了文字,世界各地兴起许多文化摇篮。经过缓慢的交流融合,形成东亚、南亚、西亚和西方四种地区传统文化。历史向全球化前进,四种地区传统文化进一步融合成为一种不分地区的国际现代文化,核心内容是科学和民主。地区传统文化依旧存在,进行各自的完善化,成为国际现代文化的补充。这是文化全球化。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从文化休克状态中苏醒过来,开始重建文化。有人一时兴奋,闭目高歌“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世界文化的接力棒传到中国来了!张开眼睛一看,世界已经广泛流传国际现代文化和文化的全球化。

    2011年9月13日时年106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