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所思-学而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漫谈“西化”

    本文发表于文化大革命的梦魇久久挥之不去的年代。读者评论说:万马齐喑,谈西色变,知识有罪,文化“休克”,忽闻一声晨鸡报晓,方知苍天已明。

    西方在哪里?

    “西方”在哪里?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西方”。对中国来说,主要有三个“西方”:第一个是汉代的“西域”,第二个是唐代的“西天”,第三个是近代的“西洋”。从这些“西方”取得知识、技术和经世济民的丹方,就是“西化”。

    西汉的张骞、东汉的班超,先后出使西域,这是人所共知的历史。当时所谓“西域”指的是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

    两汉时代的“西域”是人烟稀少、交通困难的荒漠地区。汉代同这个地区往来,是为了抵御匈奴、保卫中原,不是去做文化交流。可是交通一打通,两地之间的文化自然地发生交流;即使两国对阵,也会在交战的接触中不由自主地相互学习。“接触发生交流”,这是文化运动的规律。

    汉代通西域,引进了西域的新事物。最重要的是大宛国的“汗血马”。这种被称为“天马”的骏马是古代战争和交通的利器,好比今天的坦克车和吉普车。从西域又引进了植物新品种:苜蓿、蚕豆、葡萄、胡桃、石榴等,以及葡萄酒的酿制术。还引进了新的乐器和乐曲:琵琶、羌笛、胡笳、觱篥,以及各种胡曲。张骞传入“摩诃兜勒”曲,用作朝廷武乐。中国音乐西化最早。还经过大月氏(在今阿富汗)的媒介传入印度的佛教,后来在中国产生广大的影响。

    汉代向西域输出了重要技术。大宛国在被围困中从汉人学到了“掘井法”,在地下穿井成渠,使沙漠变为良田。他们还从汉人学得炼钢术。西域各国的贵族子弟前来长安留学,河西走廊成了文化走廊。

    汉文化是春秋战国以来多元文化的综合,到汉代成了一条“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洪流,在中国大地散布开来,从黄河流域流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并且向国外扩大,南方到越南,东方到朝鲜和日本。

    西天取经

    佛教从“西天净土”传来,由中国消化和发展成为汉文化的重要成分,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从东汉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这四百年是佛教在中国的移植时期;到了隋唐时代,茁壮成长,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只要观察一下观音塑像的演变就可以说明佛教的中国化。从敦煌一路东行直到兰州,观音塑像从八字胡须的男身逐渐变成怀抱胖娃娃的女身,观音和圣母“化合”成为“送子观音”,这是中国人按照自己的多子多孙愿望而塑造的“中国观音”。一个观音隐含三种文化:佛教、基督教、儒教。

    佛教不是只有几个泥菩萨,它还是一个文化科技体系,包含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汉文化从它取得哲学、文学、艺术的新养料,从它取得建筑术、数学、天文学、医学、语言学、因明(逻辑)学的新养料。唐宋时代的佛教寺庙比帝皇宫殿和贵族邸宅还多。“天下名山僧占多。”中国大地“西天”化了。

    儒学到了唐代,早已把先秦诸子熔于一炉。儒家说,一物不知,儒家之耻。儒学是兼收并蓄的,所以历久不衰,始终是汉文化的主流。但是时代在前进,同印度一比,儒学显得比哲学贫乏、文学单调、科学落后,急需从“西化”中取得营养,恢复活力。东晋的法显、唐代的玄奘,以及其他知识探险者,先后西行,留学天竺,还请来多位“客座”佛学大师。“唐僧取经”成为里巷美谈。中国以强盛的帝国而不耻去西天取经。“江河不择细流,所以成其大。”长安成了世界的文化中心。

    不错,佛教也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可是当时的统治阶级自身也需要麻醉,祈求现世享受荣华富贵以后,来世升入“极乐世界”。老百姓自愿信仰佛教,他们现世受尽苦难,幻想救苦救难的观自在给他们来世的自由和平等。烧香念佛是精神镇静剂;朝山进香是健身的旅游。一箪食、一瓢饮、曲肱而枕之,这样的儒家清教徒生活,已经不能给人“乐亦在其中矣”的满足了。向佛教追求丰富的想象和活泼的生活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思潮。佛教在印度式微以后,中国成了佛教的大本营。

    儒学本来不是宗教。“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讲天命,只是顺应自然。但是,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千年相传,顺时应变,到唐代形成了孔教。各地建造孔庙,拜孔一如拜佛。有人说,佛教是多神教,耶教是一神教,孔教是无神教;宗教和非宗教的区别不在有没有上帝,而在有没有不许怀疑的教条。“儒、释、道”并称“三教”不是毫无道理的。

    汉文化远离先秦“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后,成为内含儒学和佛教两大体系的“双子星座”文化。隋代一度崇佛而抑儒,向西天一边倒。唐代儒佛并举,崇佛同时尊孔,重汉而不排印,使中印文化汇流成为东方的文化洪流。

    从东洋学西洋

    19世纪以前侵入中国的民族都是文化低于中国的游牧民族。从鸦片战争开始,情况大变。西方殖民主义者在军事技术上和生产技术上都远胜于中国。清朝在兵临城下的危急存亡中,为了自救而被迫学习西洋,开始“西化”。学习西域的西化是偶然的。学习西天的西化是主动的。学习西洋的西化是被迫的!

    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末的最初反应是鄙洋排外,想以“神拳”打退洋枪。失败以后,改变策略,“师夷技以制夷”。这是晚清式的“西化”。

    “师夷技以制夷”首先成功的是日本。日本在成功以后立即变为侵略国,矛头对准中国。中国“制夷”(反侵略),于是不得不以日本为主要对象。说来奇怪,日本同时又成为中国“用夷”(留学)的主要去处:“从东洋学西洋。”西洋太远,到东洋可以就近取来西洋的二手货。中国唐朝时候,日本嫌印度太远,日本的遣唐僧来中国,也是就近从中国间接吸取印度的二手货。“间接学习”在世界历史上常见。

    清末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都跟日本有密切关系。维新运动是模仿日本的明治维新。同盟会是在日本成立的。日本明治维新的要点是定宪法、开议会,以资本主义制度保障资本主义的经济。这个要点,当时中国难于理会。

    留日学生从东洋传来许多西洋的概念和名词。这或许是从东洋学西洋的主要收获。“社会学”这个日本译名代替了“群学”;“物理学”这个日本译名代替了“格致学”。《共产党宣言》的最初译本也是从日文间接译来的。回顾历史,日本学中国一千年,青出于蓝;中国学日本一百年,未能登堂入室。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晚清早期的“西化”实践。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封建官吏办工业无不以亏本倒闭而告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封建为体、科技为用”,违反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五四”运动有鉴于此,提出新的西化丹方,邀请“德先生”和“赛先生”两位客座教授携手同来。可是,“赛先生”受欢迎而水土不服,“德先生”被摒于门外,没有拿到签证,因为中国贵族害怕他干涉内政。

    日本的“西化”是分两步走的。第一步是明治维新,君主立宪。第二步是战败投降,虚君民主。人们说,“二战”前的日本是半封建、半资本;“二战”打掉了半封建,日本全盘西化了。现在的日本是“西方”七个发达国家之一,“西方七国会议”常在东京举行。“东洋”变为“西方”,东方和西方的分界线从太平洋的中线移到黄海和日本海之间的中线了。

    “西化”众生相

    文化像水,是流体,不是固体,它永远从高处流向低处;如果筑坝拦截,堤坝一坍,就会溃决。文化有生命,需要不断吸收营养,否则要老化,以至死亡。文化有磁性,对外来文化,既有迎接力,又有抗拒力。文化像人,有健全,有病态,还有畸形。

    文化交流有各种形式。太平洋中一些岛屿国家抛弃了他们的本土语言和本土文化,全盘西化,这是文化的替换。生物学家到礼拜堂去做祷告,既信进化论,又信上帝创造论,这是文化的重叠。佛教和西藏固有宗教结合成为藏传佛教,这是文化的嫁接。日本明治维新是封建和资本的半化合。某些外来民族统治中国几百年后,失去语言,同化于汉族,这是全化合。

    文化有图腾和禁忌现象。用头饰和帽形代表宗教是文化图腾。为维护唯物主义而不敢演鬼戏是文化禁忌。反对信佛而香火大甚。禁听邓丽君而邓丽君之风流行。禁止发行的小说一抢而空。传得最广的消息是禁止传播的小道消息。塞之而流,禁之而行,这也是文化运动的一种规律。

    西化是五光十色的。建造洋式塔楼而没有13层和13号,把希特勒曾经破除的迷信也“化”来了,这是囫囵吞枣的西化。友谊商店而不友谊,是名不副实的西化。洋大人处处受到特别优待,不少去处挂牌“犬与华人止步”,这是堂·吉诃德式的西化。在“五七干校”的高粱地里,侈谈“身居茅屋、胸怀世界”的国际主义,这是阿Q式的西化。还有瞎子摸象式、皇帝新衣式、州官点灯式、移花接木式等,格式繁多,恕不细谈。

    站在着衣镜前看看我自己的服饰:头戴鸭舌头帽子,这是西洋工人的便帽,瓜皮小帽久已不戴了;剪短的头发是从东洋间接学来的西洋发式,既不同于明朝的发结,也不同于清朝的辫子;人民装是西洋制服的翻版,跟中式长袍马褂大不相同;西装裤不同于宽腰布带的中式裤子;袜子是洋袜,鞋子是西式皮鞋。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普通城市男性老百姓的服饰,还有哪一样是周公孔子传下来的?我自己也大吃一惊!从头到脚“西化”了!

    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到信息化是历史的三部曲。我们正在同时学习第二和第三乐章。国外学者说,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达到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水平。中国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1987年

    东洋变西方

    世界最发达的七个国家,每年举行“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七国是:美加英法德意日。“西方七国”中有日本,而且有时在“东京”开会。日本是“东洋”,怎么变成“西方”了?

    我想找一位了解这个问题的人问问,一直没有机会。

    不久前,来了一位日本朋友。在家常便饭外加一杯薄酒以后,他的“话匣子”打开了。

    新发现的历史道路

    “‘东洋’怎么变成了‘西方’?”我问。

    “这要感谢日本打了败仗!”他哈哈大笑。

    “败仗,打掉了军阀,打掉了财阀,打掉了出身和身份,逼迫人民做知识和技能的竞争。这样,东洋就变成了西方。”

    “打掉军阀,不仅打掉了一个专横跋扈、危害人民的集团,还省出了占预算最大部分的军费,转作工商业的资本。打掉财阀,不仅打掉了最大的剥削人民的集团,还开放了工业和商业的真正自由竞争。”

    “更重要的是,打掉了出身和身份。找工作,没有人再问你是否贵族出身,有没有某种特权身份,只问你的知识和能力。从政治到工商业,庸碌之辈让位于贤能之士。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日本封建贵族的新的领导阶层形成了。这样就开辟了历史的新的一章:军事战败国成为经济战胜国。日本如此,德国也如此。这是一条战后新发现的历史道路。”

    竞争是动力

    “日本不是还有天皇吗?”我表示对他的谈话将信将疑。

    “那跟英国的女王一样,装饰品。”他摇摇头说。

    这时候,我想起,20世纪50年代,北京举行日本工业展览会。我拿到一份说明书,其中有一篇文章说:日本工业的发展,经过了几个竞争阶段:在国内同国内的产品竞争,在国内同进口的产品竞争,在国外同国外的产品竞争,在国外同国外的技术竞争。竞争是日本发展经济的原动力。

    “战前不是也有竞争吗?”我问。

    “大不相同,”他说,“战前,日本是一个半封建、半资本的军国主义国家。凡是不利于贵族、军阀和财阀的竞争,都是事实上不容许存在的。现在,日本成了真正的资本主义民主国家,有无限制的竞争自由。这就是东洋和西方的分别。”

    送客以后,我细细思考他所谈的话,哪些是“香花”,哪些是“毒草”。

    “极东”最接近“西方”

    几天之后,我在图书馆里看国外旧报,偶然看到议论“东洋和西方”的文章。文章说:日本战败后,在军事上成为美国的保护国,站在大西洋公约一边。这是它成为西方的政治条件。日本完全按照资本主义经济原则处理经济,在水平上达到最发达国家的高度。这是它成为西方的经济条件。“东洋”成为“西方”,不是玩弄字眼,而是说明事实。

    原来,地球是圆的。东洋是东方的东方,是“极东”。“极东”最接近“西方”,只要把东西方的分界线向西移一步,日本就成为“西方”了。东西方的分界线已经从太平洋的中部,移到日本海和黄海的中部了。

    我想起,“二战”后看到关于日本投降以后的新闻。日本吐出了40%的土地,包括朝鲜和中国台湾。遣返了相当于全国人口四分之一的国外侨民,包括侵略军。美国限制日本的进口税,不许采取保护关税。人民大批大批失业。一时间整个国家笼罩在失望和阴霾之中,看不到前途有一丝光明。失业大军天天上街游行,高呼共产主义口号。新闻记者说:他们面有菜色,心无主张。

    后来,朝鲜战争开始,日本成了美国的军需供应国,失业问题意外地迅速解决了。日本经济的起飞,朝鲜战争是一个重要原因。美国打仗,日本赚钱,机会太好了。

    教育是基础

    日本的经济起飞还有更深远的原因。明治维新(1868年)以来,日本革新教育,以持久不变的政策,一贯重视教育。他们认为,教育是获得合格兵源的必要条件,因此军阀都对教育十分重视。甲午战争(1895年),日本战胜。日本政府认为,小学教师立了大功,他们给军队输送了有基础知识而又勇于牺牲的大量士兵。今天,知识型士兵,变成知识型工人。这一传统,成为日本工业能有优良劳动大军的有利条件。

    日本朝野花在教育上的经费,按人均计算,据说超过了美国。日本义务教育只有九年,到初中(中等学校)就结束了。在此期间,一切学习费用都由国家负担。初中毕业后,有97%的青年自动自费升学进入高中(高等学校)。升学率之高,学习之认真,可说是世界第一。唯一的不良副作用是小青年各个都戴上了眼镜。

    战后,美国管制日本,强迫实行“教育平民化”。公文改革:从日本式的文言,改为口语式的白话。文字改革:简化汉字,规定常用汉字1945个,法律和公文用字以此为限,此外用假名字母。理由是:法律和公文应当使人民大众看得懂。

    知识是资源

    人民大众的知识化是发展科技的基础。发展科技是发展现代化工业的基础。日本不惜巨资,从美国和其他国家购买尖端技术。引进之后,全力以赴,加以研究和改进,很快变成日本的新技术出口了。日本的知识分子,在得到比战前更高的社会地位之后,付出了惊人的劳动,得到了惊人的收获。他们是日本知识产品蓬勃发展的知识资源。

    日本物质资源十分贫乏。可是,知识资源得到不断的开发、扩充和提高。知识资源是用之不尽的资源,只要用法合适,它就会发挥巨大能量。日本原先用于军事侵略的大量精力,现在用来从事经济和技术竞争。这就是军事战败国变成经济战胜国的秘密。

    现在,日本货已经不是战前的被称为“劣货”的“东洋货”了,而是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百货公司都满满地陈列着的价廉物美的“Made in Japan”了。“东洋”就这样变成了“西方”。

    1992年2月29日时年87岁

    “学而不思则盲,思而不学则聋”

    ——《现代文化的冲击波》前言

    “学而不思则盲,思而不学则聋。”

    ——孔子不及格弟子周有光习作。

    我的朋友说:孔夫子明明说的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怎么改了两个字?我说:就是由于改了两个字,我成了“不及格”弟子。

    言归正传。

    我的朋友看了一本清人笔记,告诉我其中一个故事:

    袁世凯在山东练洋枪兵,义和拳的气功大师们嘲笑说,我们一发功,子弹打不进,洋枪兵就白练了!袁世凯听了,觉得事关大局,就把带头的十位气功大师请来。袁世凯问:“发了功,子弹打不进,是真是假?”大师们说:“当然是真!”袁世凯说:“好,请到操场去试试看。”十位大师一字排开,作势发功。一个小兵拿出洋枪,向第一位开枪。砰!第一位倒下了!其余九位一齐跪下:“大人饶命!”袁世凯说:“你们回去吧!”就这样,九位大师悄悄地把练功队伍从山东搬到直隶,在那里买通大官,闹成“扶清灭洋”的大乱。

    朋友说:清朝末年,两种人最活跃。一种人像袁世凯,利用洋枪,保护皇帝,这叫作“皇帝为体、洋枪为用”,后来自己做皇帝。另一种人像气功大师,依靠迷信,愚弄百姓,勾结昏官,从中渔利。近来伪科学猖獗。义和拳是过去的伪科学。伪科学是今天的义和拳。帝国主义是一种科技文化冲击波。现在我们面对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冲击波:现代文化冲击波。

    他的话,使我闭目深思。清末老一代不了解帝国主义的性质。今天的我们了解现代文化的性质吗?

    我在82岁以后陆续对当前的文化问题写了一些探索性的文章,不知道探索对了,还是探索错了。我自己警惕自己:“学而不思则盲,思而不学则聋。”这里选录拙作二十多篇,请读者指教,引我走出盲聋。

    1999年9月1日时年94岁

    《现代文化的冲击波》,周有光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9月出版。——编者注

    新世纪的祝愿

    从20世纪到21世纪,就是从第二千年纪到第三千年纪,这是公历纪年的段落分界,同时也是人类历史的转折关键。在这个关键时刻,人类应当深刻地批判过去,理智地计划未来。我有三个祝愿:

    第一,祝愿21世纪是和平的世纪。20世纪战乱频仍:两次世界大战,长期的冷战和代理战争,还有此落彼起的地区战争。战争大都发动于跋扈的专制政权。防止战争要靠人民民主。如何发挥人民的力量,以和谈代替战争,是21世纪必须解决的问题。军事大国不如经济大国,枪杆子不是万能的,这个历史教训有益于世界和平。

    第二,祝愿21世纪是进步的世纪。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是生产力的飞跃。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以保障持续的发展。自然科学是生产力的科学,社会科学是生产关系的科学,在重视自然科学的同时,必须重视和发展社会科学。不偏执于姓社姓资,不拘泥于西化东化,择善而从就能胜券在握。

    第三,祝愿21世纪是幸福的世纪。教育是幸福的源泉。缺少教育就道德沦亡、贪污横行,邪教滋生、巫医杀人。缺少教育就生育失控、就业无门,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改革开放必须革新教育,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在全球化的时代,没有世外桃源,开放应当开门见山。没有小道捷径,改革必须痛下决心。一百年来,我国屡次失去历史时机,言之痛心。这次,一定要高瞻远瞩,不再放走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时机。

    1999年11月1日时年94岁

    20世纪的来客

    ——《21世纪的华语和华文》前言

    我在96岁时进入21世纪。

    河北人民出版社在1981年出版过一本《中国现代语言学家》(第一分册),编写说明中说:“本书所收的范围,自1898年《马氏文通》出版始,第一分册收录30人。”我被列名其中。到20世纪末,书中29人都作古了,只有我一人走出20世纪,进入21世纪。作为一个20世纪的来客,我要访问21世纪的青年们,同他们做“世纪接轨”的谈话。我要了解他们将如何建设21世纪,我要告诉他们一些我所知道的20世纪的故事。

    20世纪是一个光明的世纪,但是又很黑暗。20世纪是一个智慧的世纪,但是又很愚昧。遗憾的是,黑暗不比光明小,愚昧不比智慧少。20世纪发生两次旷古未有的世界大战,使千万、千万的群众像蚂蚁那样死去。20世纪一些军阀以美好的言辞残害千万、千万善良的老百姓。这就是“万物之灵”的行径吗?大规模破坏森林,使无数动物无处藏身,迅速灭种。大规模破坏江河和湖泊,使一年洪水泛滥,一年赤地千里,灾难频仍。这就是“现代文明”的表演吗?教育家们喜欢隐恶扬善,青年们容易听到历史的英雄故事,不容易知道历史的悲惨场面。

    “20世纪人”在世纪接轨的时刻,有责任告诉“21世纪人”:不要轻信神话,要牢记“前车之覆、后车之诫”。

    2000年我出版了一本《现代文化的冲击波》,其中选载了我80岁之后的部分文章。今年(2001年),我又选辑我90岁以后的部分文章,成为这本“耄耋文存”。这是我所能讲的故事的一部分,内容是文化问题、语文问题和其他问题。我希望21世纪的青年们看了之后会心一笑,说一句:这就是“20世纪人”的愚昧!

    “21世纪人”的座右铭是:了解过去,开创未来,历史进退,匹夫有责。

    2001年4月8日

    《21世纪的华语和华文》,周有光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7月出版。——编者注

    朝闻道,夕死可矣

    85岁那一年,我离开办公室,不再参加社会活动,回到家里,以看书、写杂文为消遣。

    我生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后经北洋政府时期、国民党政府时期、1949年后的新中国时期,友人喜称我四朝元老。这一百年间,遇到许多大风大浪,最长的风浪是八年抗日战争和十年文化大革命,颠沛流离二十年。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重庆,一个日本炸弹在我身边爆炸,旁边的人死了,我竟没有受伤。文化大革命时期,我被下放到宁夏平罗“五七干校”劳动改造,跟着大家宣誓“永不回家”,可是林彪死后大家都回家了。

    我一生中最大的幸运是无意中逃过了“反右”运动。1955年10月,我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后被留在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放弃上海的经济学教学职业。过了几年之后,我才知道,“反右”运动在上海以经济学界为重点。上海经济学研究所所长,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自杀了。我的最优秀的一位研究生自杀了。经济学教授不进监牢的是例外。二十年后平反,一半死去了,一半衰老了。我由于改了行,不再算我过去的经济学旧账,逃过了一大劫难。“在劫不在数!”

    常听老年人说:“我老了,活一天少一天了。”我的想法不同。我说:“老不老我不管,我是活一天多一天。”我从81岁开始,作为1岁,从头算起。我92岁时候,一个小朋友送我贺年片,写着“祝贺12岁的老爷爷新春快乐”!

    年轻时候,我健康不佳。生过肺结核,患过忧郁症。结婚时候,算命先生说我只能活到35岁。现在早已超过两个35岁了。算命先生算错了吗?算命先生没有算错。是医学进步改变了我的寿命。

    2003年冬天到2004年春天,我重病住院。我的99岁生日是在医院里过的。医院送我一个蛋糕,还有很大一盆花。人们听说这里有一个百岁老人,就到窗子外面来偷偷地看我这个老龄品种,我变成医院里的观赏动物。佛家说,和尚活到99岁死去叫作“圆寂”,功德圆满了。我可功德圆满不了。病愈回家,再过斗室读书生活,消磨未尽的尘世余年。

    老年读书,我主要读专业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想知道一点儿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背景。首先想了解三个国家:中国、前苏联和美国。了解自己的祖国最难,因为历代帝王歪曲历史,掩盖真相。考古不易,考今更难。前苏联瓦解以后,公开档案,俄罗斯人初步认识了过去,中国还所知极少。美国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由于戴高乐主义反美,共产主义反美,伊斯兰教反美,美国的面貌变得模糊不清。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困难重重。可是旧纸堆里有时发现遗篇真本,字里行间往往使人恍然大悟。我把部分读书笔记改写成为短篇文章,自己备忘,并与同好们切磋。

    先知是自封的,预言是骗人的。如果事后不知道反思,那就是真正的愚蠢了。聪明是从反思中得来的。近来有些老年人说,他们年轻时候天真盲从,年老时候开始探索真理,这叫作两头真。两头真是过去一代知识分子的宝贵经历。

    我家发生过一个笑话。著名的漫画家丁聪,抗日战争时期常来我家。我们一家都很喜欢他,叫他小丁。我6岁的儿子十分崇拜他。一天,我在家中闲谈,说小丁有点儿“‘左倾’幼稚病”。我的儿子向他告密:“爸爸说你‘左倾’幼稚病!”弄得小丁和我都很不好意思。多年以后,我的儿子到了70岁时候,对我说:“其实那时爸爸的‘左倾’幼稚病不亚于小丁。”

    老来回想过去,才明白什么叫作“今是而昨非”。老来读书,才体会到什么叫作“温故而知新”。学然后知不足,老然后觉无知。这就是老来读书的快乐。

    学而不思则盲,思而不学则聋。我白内障换了晶体,重放光明。我耳聋装上助听器,恢复了部分听觉。转暗为明,发聋振聩,只有科技能为老年人造福。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最好的长生不老滋补品。

    2004年9月1日时年99岁

    终身教育,百岁自学

    一位记者问我:你一生百岁,有点什么经验可以留给后人?我说:如果说有,那就是坚持终身自我教育,百岁自学。

    记者一走,我懊悔了!百岁的人有的是,自学的人有的是,终身自我教育的人有的是,这怎么能说是我的经验呢?可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新世界出版社张世林先生说:“我们准备为你出版一本书,纪念你的百岁。”百岁不值得纪念,可是张先生的诚意应当认真报答。我手头没有现成的书稿,只有一包杂乱无章的资料,叫作《见闻随笔》。我从中选择整理一部分,请张先生指教。

    《见闻随笔》的内容是所见、所闻、所思、所悟,无所不有,主要是文化演变的踪迹,中外学者的箴言,我记录下来给自己查看和思考,原来没有发表的打算;现在发表出去,喜欢浏览和思考的读者们或许也可以从中得到乐趣和启发。

    这里有零星的信息,这里有片段的常识,这里也有人们开的玩笑,这里没有系统的学问。随笔写成超短篇,提示要点,不求详备。

    关于零星的信息,书中有一个有趣的例子:“韩国不怕骂!”

    池原卫,寄居韩国二十六年的日本人,写了一本大骂韩国的书,书名叫作《做好被人打死准备而写的对韩国和韩国人的批判》,提出大量十分辛辣的批判。想不到,这本书成了畅销书,一下子卖出几十万本。书中大骂韩国人:不懂礼貌,不知廉耻,不讲信义,不遵守交通规则,不重视子女教育,执著于伪善和名分,这样下去韩国将是一个没有明天的社会。韩国人感谢他在21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给韩国人提出别人不肯说的忠告。韩国人举行了许多次骂韩国人的聚会。最后请他出席再骂。他说,韩国人已经觉悟,不必再骂了。评论家说:一个有新闻自由而不怕骂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解放日报》)。

    再举一个常识条目的例子:“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一词曾经大为流行。常听到人们谈“世界观”,常看到书籍报刊中捧出“世界观”的大题目。可是,什么是“世界观”,我苦于无法明白。

    我查《现代汉语词典》,其中说:“世界观,也叫宇宙观,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我看不懂!

    再去查《辞海》,其中说:“世界观,又称宇宙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看法;自然观、历史观、人生观、科学观等是它的具体表现;在阶级社会里,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种世界观的斗争,主要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就是哲学。”天呀!我坠入了五里雾中!据说,这个深奧的定义来自前苏联,前苏联用“世界观”衡量苏共党员的党性;前苏联瓦解之后,不知道俄罗斯如何解释“世界观”。

    后来,不经意中,在一本借来的书中看到,一位哲学教授说(摘录):“世界观包含两种含义:(1)自然世界观,就是宇宙观,人对天体构造的理解;古代认为天体是神,神有人性,主宰人类,作威作福;现代科学证明了天体的存在和宇宙的物理学运行规律。(2)社会世界观,人对人类社会的理解;古代认为君主和贵族统治人民是永恒的制度;现代社会学证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步骤是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民主社会,逐步前进,虽有曲折,没有例外。”

    啊!如此简单!使我茅塞顿开!“世界观”原来不神秘。《见闻随笔》中有一些关于看报和读书的经验谈。例如有一条:“看报有门道。”八十年前,我初进大学。老师教我如何看报。老师说,看完报,要问自己:今天哪一条新闻最重要?再问自己:为什么这一条新闻最重要?还要问自己这条新闻的背景是什么?如果不知道,就去图书馆查书,首先查百科全书,得其大要。我按照老师的教诲,看报兴趣顿时提高,感觉自己进入了历史的洪流。

    还有一条:“读书按比例。”既要读文艺欣赏的书,更要读知识理性的书,一方面培养形象思维,一方面培养逻辑思维。偏食病不利于保护健康,偏读病不利于发展思维。

    这些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学习方法,对我来说,终身遵行,自觉有益。这里介绍出来,不知道读者们会不会笑我幼稚而迂拙。

    《见闻随笔》中有一条:“差异在业余。”爱因斯坦计算,人的一生,除去吃饭睡觉,实际工作时间平均大约有十三年,而业余时间倒有十七年。一个人是否能有成就,决定于他如何利用业余时间。人人都能自学。自学永不太晚。

    “终身教育,百岁自学”,是我对自己的鞭策。

    2005年6月24日时年100岁

    《见闻随笔》,周有光著,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编者注

    端午节的时代意义

    今年(2008年)端午节,成为法定节日。这是晚近复古思潮悄然兴起的一种表现。

    二十四个节气是天文节日。端午节是人文节日。

    民俗学认为,端午节来源于古越人的图腾祭祀,插艾蒲、饮雄黄、挂香囊、禳灾异,都是公共卫生的原始防疫。

    但是,中国人民代代相传,端午节是纪念屈原投江的受难日。龙舟是到水中去找寻屈原,粽子是给屈原的灵魂祭奠。屈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受难象征,正像耶稣是以色列人的受难象征。

    屈原(前339-前278年),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才思超逸,辅佐怀王。秦楚争霸,“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主张联齐抗秦。怀王轻信谗言,放逐屈原,与秦结盟,被秦俘虏,客死于秦。顷襄王即位,继续亲秦,再度放逐屈原。屈原流放江南,辗转沅湘,哀吟苦忆,目睹亡国。秦将白起破郢都,灭楚国。屈原无法再活下去,自沉于汨罗江,以死殉国,时为(前278年)阴历五月初五。“端、初”同义,“五、午”相通,端午节即为初五节。

    屈原之死,震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端午节从纪念屈原受难的节日,经过两千三百年的绵延,发展成为尊重知识的节日,解放知识分子的节日。

    怀念古代为的是教育今日。阅读古书而不知“以古鉴今”,读书何用?纪念端午节,自然地从屈原受难,联想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历代的文字狱。

    秦始皇焚书坑儒(前213年):下令焚烧《秦纪》以外列国史纪,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禁止私学,以吏为师;次年,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坑死于咸阳。

    屈原被否定,放逐异乡,心力交瘁,投水自尽,这跟“反右”运动中知识分子的被否定,下放劳动改造,折磨而死或失望自尽,历史轮回,何其鲜活!田汉的自沉,老舍的自沉,储安平的失踪,一代知识精英被摧残。虽然近年来不再谈论,可是老百姓心中没有忘记历史。言论可以控制,记忆无法禁止。中华民族的特色就是有历史记忆。勿忘过去,警惕未来,历史才能正道前进。

    端午节成为法定节日,是复兴传统文化的信号。全球化时代是双文化时代,世界各国都在实行国际的现代文化,同时发扬本国的传统文化,以本国的传统特长增益国际的现代文化,以国际的先进制度改进本国的传统文化,这就是纪念端午节的时代意义。

    2008年6月9日时年103岁

    《〈伊索〉的舞台艺术》序

    我上小学以前,就听过《伊索寓言》。上小学以后,我看过中文的《伊索寓言》。1959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伊索》在北京演出,我看了。1980年,这个剧院再度上演《伊索》,我又看了。

    两次看《伊索》,感受不同。五十年前,看了以后,我惊叹!第二次看了以后,我悲叹!

    惊叹什么?惊叹剧本作者的才华!《伊索寓言》在我的印象里原来像是许多珍宝散乱在桌子上,彼此之间是没有联系的。那年去首都剧场看《伊索》之前,我想,把《伊索寓言》写成话剧是可能的吗?看完以后,我像是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眼前出现了海市蜃楼!剧本作者把散乱的珍宝编织成一幅生动的图画了。图画中每一个人都在紧张地活动,每一只鸟儿都在歌唱,每一头野兽都在奔跑。古老的传说变成有温度、有脉搏的现实生活。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才华!

    悲叹什么?悲叹奴隶社会的不幸!

    文明古国的希腊原来是必须在两种不幸之中选择一种的充满着“两难”(dilemma)的奴隶社会!奴隶伊索的选择是,追求自由就得死,保留生命就得做奴隶。女奴隶主的选择是,要想生活舒适就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追求真正的爱情就只有跟着奴隶去受苦。漫长的奴隶时代啊,这是多么令人悲叹的社会!

    可怜的伊索!见到你背上累累的鞭痕,我禁不住泪如雨下!我知道,你心灵上的鞭痕比你背上的还要多,还要深!正因为你有知识,所以你受到鞭挞。如果你也一无所知,你不是可以像阿比西尼亚一样去鞭挞别人吗?但你怎肯去鞭挞别人而换取愚蠢呢?

    伊索的话,句句是血,是泪!的确,舌头是最好的东西,又是最坏的东西。怎样分辨舌头的好坏呢?第一次看完了戏时,我问自己,我没有回答,就把问题丢开了。当我在1980年再次看《伊索》时,我又问自己。我不能再丢开这个问题。我要回答:实践是检验好坏的唯一标准。由于历史服从实践的检验,所以希腊终于走出了奴隶时代。

    《伊索》这个话剧是真正的说话艺术。舞台上只有六个人,一种布景,几张桌椅。但北京人艺的演员们,使观众忘记了他们是中国人扮演外国人,是现代人扮演古代人。他们把观众带进了两千五百年前,使观众的心弦跟伊索一同紧张地跳跃。

    很高兴听到说,北京人艺要编辑出版《〈伊索〉的舞台艺术》,我对这个剧院很有感情,曾经看过它演出的许多戏。同这个剧院的许多人都是多年的老朋友,像曹禺、焦菊隐、舒绣文、吕恩、于是之、方涫德、杨薇……时光易逝,时光也很残酷,不少的老朋友已经故去,但是能让我欣慰的是,他们在中国话剧舞台上所留下的一个个艺术形象,正如伊索追求自由的精神那样,永不磨灭。

    2008年7月时年103岁

    大同理想与小康现实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提出“大同论”。《礼记·礼运》,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中国人民历代的崇高理想。在大同理想的启示下,康有为提倡“维新”,作《大同书》;孙中山创导“三民主义”,大书“天下为公”;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以“小康”为建设目标。

    孔子(前551-前479年)提出“大同论”之后,柏拉图(前428-前347年)提出《理想国》,莫尔(1478-1535年)提出《乌托邦》,傅立叶(1772-1837年)提出“法郎吉”幸福社会,圣西门(1760-1825年)提出知识分子和企业家的乐园,马克思(1818-1883年)提出科学社会主义,英国提出费边社会主义(1884年),美国以自由民主立国(1776年)。这都是引导人类前进的崇高理想。

    比较上面各种理想,“大同论”在时间上早得多,在意境上高得多,这使我们不能不感叹孔子的先知先觉!今天诵读这篇“大同论”,好像是跨越两千五百年,跟先师孔子面对面讨论全球化时代的发展问题。

    前苏联的理想是建立没有阶级剥削的社会主义;伊朗的理想是建立地上天国;美国的理想是建立自由民主的世界;中国的理想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你选择哪一种?我选择“大同”。因为:“大同理想”,崇高、远大、广博、平易!

    我们的当前任务是:建设小康,志在大同。

    大同与小康

    “大同论”把人类历史分为“大同时期”和“小康时期”。

    大同时期的特点:(1)天下为公(政权禅让);(2)选贤与能(文官考试);(3)讲信修睦(守信、睦邻);(4)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终身福利,从摇篮到棺材);(5)男有分,女有归(幸福家庭);(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财产公有)。

    大同时期的实践者是谁?孔子没有说。

    小康时期的特点:(1)天下为家(帝王专制);(2)货力为己(财产私有);(3)城郭沟池以为固(国家设防);(4)礼义,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定法律,重礼仪);(5)谋用是作,兵由此起;有过,用刑;不由此者,在势者去(战争、刑罚、罢免、废黜)。

    小康时期的实践者有谁?孔子举例:禹、汤、文王、武王、成王、周公。

    孔子为什么不谈大同时期的实践者,只谈小康时期的实践者?为什么古代圣人一个个全是实践的小康,没有一个实践大同?

    孔子没有说明,他的弟子们也明白了:大同是理想,小康是现实;大同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崇高理想,小康是切实而可行的具体现实;理想玄虚只能仰望,现实具体可以实践。

    从孔子时代到今天,两千五百年间,向来没有出现过大同世界。但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这个理想崇高而远大,华夏子孙,代代相传,高山仰止,景行行之。

    历史学者说:大同实际是美化了的原始社会,生活极其简单,身外别无一物,无从私有,只能公有。私有需要先有财产。生产发展,开始分工,财产有了剩余,于是公有变为私有。经济规律,不是私有发展成为公有,而是公有发展成为私有。

    既然理想玄虚,不可捉摸,可否不要理想呢?不可!

    理想是崇高的希望、前进的向导、精神的支柱。人类智慧高度发展之后,必然出现理想的向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这个理想是华夏民族的旗帜,前赴后继,亿万同风。

    理想是人类文明的原动力;但是它不是建设国家的具体步骤,不是发展经济的实际方案。历代圣贤心里都明白:理想崇高,现实平凡;理想白璧无瑕,现实瑕瑜掺杂;理想可以一步登天,现实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理想有利无弊,现实有利必有弊。历代圣贤,心中有理想,脚下有现实,从来没有追求大同而鄙弃小康。这是中国的“实事求是”伟大传统。

    理想与现实

    理想推动了社会发展:经济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到信息化,政治从神权统治到君权统治到民权统治,文化从神学思维到玄学思维到科学思维。各国发展有先有后,差距很大,但是你进我追,都是向前,没有国家能够长期违背社会演进的历史轨道。

    人类已经不能没有理想了,没有了理想就失去了精神支柱和前进方向。但是,抬头仰望理想的时候,必须低头看清楚前进的脚步,不可把理想捧上天堂,把现实贬入地狱。

    中国建设小康、胸怀大同,发展现实、仰望理想,改革开放,成效显著。

    前苏联适得其反。前苏联档案公开后,俄罗斯和欧美历史学者,经过长年的深入研究,清楚地看到,前苏联的“没有阶级剥削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全是空中楼阁。

    前苏联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盲目追求理想,鄙视和破坏现实,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走进了历史的误区。

    其实,马克思讲得很清楚:建设社会主义必先建设资本主义,要先达到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还要联合全世界的工人阶级一同建设社会主义。前苏联在半封建半农奴的落后社会基础上,强行一国单独向社会主义冒进,结果当然只有失败。

    前苏联的失败告诉人们,分清“理想”与“现实”是何等重要!

    2009年3月25日时年104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