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红梨白菜花黄-一不小心成“小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读《万象》

    读《万象》杂志中《〈石语〉题外絮语》一文,看到晚清那些学富五车的文人殚精竭虑,颠沛流离,心里总不是个滋味。我一直认为中国文化尽管博大精深,但它的致命弱点在于对人性的研究太浅,不够深入,因此在整个文化上缺乏强劲的支撑点。因为这一点再加上没有宗教背景等原因,便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介入社会、介入统治等方面,有着很多破绽和漏洞,显得不够科学和严谨。中国古代关于人性,只有荀子的“性恶”,或者孟子的“性善”,反映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但也是浅尝辄止,没有再深入下去。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文人对人性深处的细微以及危险之处都缺乏思辨,这也使得整个社会、伦理或者文化架构避免不了人性的弱点,所有的学问,包括一些旁门左道等,“向外求”的成分比较多,“向内求”,即方向转向人心深处的比较少。认识水平决定操作水平,在这一点上,中国还有很多课要补。

    反观西方,由于有着宗教背景,因为有着上帝,所以就很少有将人神化的传统。从近代到现代的过渡时期,由于诞生了一批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比如说叔本华、尼采、弗洛伊德、弗格森、荣格、萨特等,他们对人和人性问题都有着手术刀似的解剖,透彻甚至刻薄。这些理论的东西慢慢地被社会所认可,所以人们在考虑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问题时总是对人性有所顾忌,就会采取一些限制措施。对这一点最简单的说明就是,总习惯把任何人分成两半,发挥他的这一半,限制他的另一半。

    不管怎么说,人性的问题,应该是个根本的问题。我记不清是谁说的了,说是看任何一个人,你都要看看上半身,再看看下半身。看看上半身的时候会崇拜,看看下半身,就会清醒了。因为上半身是上帝的,下半身是魔鬼靡菲斯特的。

    总而言之,把人看作人,把人分解成很多块,算是一件科学而理性的事。

    丘吉尔说博士论文就像被浸泡的尸体,有着强烈的福尔马林消毒水的味道。这比喻真是绝了。

    看《情陷非洲》

    看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情陷非洲》,感觉不错,但谈不上很好。电影中的两个场景让人记忆犹新:一个是经常反复,在表达细微情感时所出现的类似比约克嗓音的金属般的吟诵。那是一种上帝的声音吧,想表达的就是那种博爱,那是点睛之处。还有,影片最后,那个德国犹太人从肯尼亚回德国去组建一个法学院了,当地的肯尼亚人对犹太人的十来岁的小女儿说:“你很聪明,好好照顾你的父亲吧,他还是个孩子。”然后牵着个狗消失在自然中。

    为什么要一个孩子来照顾父亲,而且以为父亲还是个孩子?那是一种简单而最接近于真理的方式吧,实际上在这个世界上,孩子,往往比成年人更接近真理。

    J君来信,说我生活得很小资。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我哪是小资呢?我回信反驳说:“我从小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连资产阶级长什么样也没见到过。后来,虽然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我的年收入也超过800美元了,但感觉还是无产阶级的一分子,是坚定的先锋队。哈!”

    “小资”是个简单化的名词,它暗藏着嫉妒,带有阴谋色彩,就像是一个故意做出来的华丽的屎盆子,然后有点使坏地往人的头上扣。我要挣脱“屎盆子”,向往美好生活。

    瑜伽

    无意中打开电视,看到了孙燕姿的一个MTV,拍得相当有意思。孙燕姿真是一个“玉骨”呵,瘦得像非洲的灾民似的。那是因为在练瑜伽吧。

    当下练瑜伽的女子尤其多,因为减肥的效果特别好。前几天无意当中就看到了好莱坞影星梅格·瑞恩在大街上等车时情不自禁地练起了瑜伽,被狗仔拍个正着,极有味道。但瑜伽是有着很深的哲学甚至宗教意蕴的。瑜伽练到后来,往往变成自己的游戏,也是一种转化。练瑜伽最好的,算是麦当娜了,据说40多岁的麦当娜正是因为练瑜伽,做善事,才完成了自己的乾坤大挪移,不仅仅是身体变了,练到后来,连心灵都变了。麦当娜以前有一首歌,名字叫作Like A Virgin,现在唱起来倒合适,她真是一反原先的叛逆和浅薄,变得宁静而幽远,真是有种脱胎换骨的感觉。

    前些年看李敖前妻胡茵梦的自传,当中也提到了她练瑜伽搞灵修的过程,似乎也是一种脱胎换骨,眼泪不停地流,一直流干,到了后来,内心一派春光。胡茵梦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但奇怪的是她对李敖的评价极不好,几乎把他划入“烂文人”的行列。而李敖对胡的评价呢,似乎在某一本书上看到,说胡有着“轻微精神分裂症”。

    曾经是夫妇俩的事情,难断。

    晚上散步,因为合肥出现了“非典”病人,所以全城的人都有着一种肃穆的感觉,街面上的人少之又少,似乎在我的印象里合肥从未有过如此的宁静和寂寥。恍惚之间,就像来到了国外的城市。

    细嚼慢咽

    读米兰·昆德拉最近的一部长篇《缓慢》。在这部小说里,昆德拉引述了一个十八世纪的爱情故事,那是发生在摇曳的马车上的恋情,它以缓慢的节奏进行着。昆德拉感叹说:“为什么缓慢的乐趣消失了呢?那些民谣小曲中所歌咏的漂泊的英雄,那些游荡于磨坊、风车之间,酣睡在星座之下的流浪者,他们到哪儿去了?”昆德拉于是对这个世界越来越快的速度发出感叹。因为速度的增快,人性中的痴迷、幻想、迷惘、激情正在慢慢消失。不仅如此,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在离人们远去。

    我们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以加速度向前发展着,所有的东西都在提速。而缓慢在变得孱弱,直至消失。我们的生活也是如此,人们总是想跟时间赛跑。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比如说烹饪,假如我们的时间变得有限的话,烹饪便不再是一件大众的行动。人们便只是以工业化的食品获取生存的能量。当人们与食物的关系变得生吞活剥之时,一切还有什么味道可言呢!因为省时,人们更多的是喜欢专业性的烹饪,不喜欢自己动手。实际上在服务生端上菜肴的同时,情趣就已经减少一半了。即使是这样,人们还在苛求吃饭的时间,在进食的时间里,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一个个面色苍白的人在急匆匆地狼吞虎咽。麦当劳、肯德基以及盒饭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没有了细嚼慢咽,吃再好的东西也如同嚼蜡。

    我之所以喜欢烹饪的理论和操作,那是因为在那个过程中有一种从容不迫和缓慢。一个在缓慢中才能体味到的三昧。由此可见,谈吃也好,听谈吃也好,重要的并不在吃,而在于谈吃亦即对待现实的那种气质和风度。

    母校

    母校要搞校庆,碰到B君,本想问问他是否参加,但转念一想B君是一向反感母校的,这种恩怨起于B君在八十年代初考大学时因为重点未取,结果被第一批录取的师范占了先,而在当时,又是不敢不去的,不去,就取消考试的资格。因是强取强买,所以B君一直对自己的母校耿耿于怀,总以为那是一场包办婚姻,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强迫”。我很理解这样的心境,我了解那些包办婚姻,即使是他的人了,也替他生儿育女,甚至儿孙成群了,但内心当中仍是有着怨恨的。我的一个亲戚,一对80多岁的夫妇,都儿孙成群了,但前段时间老头子去世,老太太硬是未落一滴眼泪,连灵堂也懒得去。然后,就是有一天,儿女们看见老太太对着发白的远方,长叹一口气,竟有着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老太太年轻时是被包办的,据说当时上花轿时,哭得连绣花鞋都蹬掉剩一只了。

    ——接着往下想。一个人与一般学校的缘分呢,似乎是一日夫妻百日恩,处长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瓜瓜葛葛地连在一起了;至于被名校录取,则像是一生一世的情缘,千年等一回的约会了。

    一个人只有一个一辈子,被命运横插一杠子,然后打下命运的烙印无可更改,总会有一种愤愤不平吧。

    这么想着,便有一种凄婉的感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