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一种批判性的研究-注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E.A.希尔斯(Shils)和H.A.芬奇(Finch)编:《马克斯·韦伯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格伦克,1949年版,第1和2章。

    [2]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著述的概述见:里格比:《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载M.本特利(Bentley)编:《历史学指南》,伦敦,1997年版,第889—928页。

    [3]黑格尔:《法哲学》,牛津,1979年版,第12—13,285页。

    [4]这方面的概述见A.H.魏德曼(Wedeman):《从毛泽东到市场:寻租、地方保护主义和中国的现代化》,剑桥,2003年版,第132—133,255—256页。

    [5]里格比:《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历史、辩证法和革命》,曼彻斯特,1992年版,第6和7章;M.佩里(Perry):《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贝辛斯托克,2002年版,第31页。

    [6]对波普尔思想的研究见B.马吉(Magee):《波普尔》,伦敦,1973年版。

    [7]佩里:《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第22,121,145页。

    [8]A.F.查默斯(Chalmers):《什么是科学?》,密尔顿·凯恩斯,1982年版,第7章;I.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的方法论:哲学论文》第1卷,剑桥,1978年版,尤其见第1和4章。

    [9]E.P.汤普森:《理论的贫困》,伦敦,1978年版,第384页。

    [10]P.B.布莱克利奇(Blackledge):《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思考》,曼彻斯特,2006年版,第20页。

    [11]这种理论研究的一个绝好例证见R.韦内齐亚尼(Veneziani):《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载即将出版的《经济概观》杂志。

    [12]J.S.穆勒:《逻辑体系》,伦敦,1970年版,第214—217页。

    [13]这方面的一个全面参考书目见里格比:《历史的因果关系:一种因素比另一种因素更重要吗?》,《历史学》第80期(1995年),第227—242页。被收入R.M.伯恩斯(Burns)编:《历史研究中的关键概念》第2卷,伦敦,2006年版,第226—242页。

    [14]C.哈维(Harvie)编:《当代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和问题》,贝辛斯托克,2000年版,第1和3章。

    [15]C.马克拉斯(Mackeras):《新剑桥当代中国研究指南》,剑桥,2001年版,第6章。

    [16]例如,强调国际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影响的,见T.G.摩尔(Moore):《世界市场中的中国:毛泽东之后时代的中国工业和改革的国际背景》,剑桥,2002年版。

    [17]C.维克海姆:《生产力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经济逻辑》,《历史唯物主义》第16期(2008年),第3—22页。

    [18]基钦(Kitching):《卡尔·马克思和实践哲学》,伦敦,1988年版,第225页。

    [19]A.卡利尼克斯(Callinicos):《理论与叙事:对历史哲学的反思》,剑桥,1995年版,第110页。

    [20]有关新韦伯派社会学家研究的一个全面的参考书目见里格比:《对前工业社会结构的研究》,载J.H.登顿(Denton)编:《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阶级和等级制度》,贝辛斯托克,1999年版,第6—25页。

    [21]对新中国阶级结构的研究见周扬(Yang Zhou)和华士平(Shiping Hua):《序言》,载周扬和华士平编:《中国的政治文明和现代化:中国转型的政治背景》,新泽西,2006年版,第1—10页;B.J.迪克森(Dickson)编:《中国的红色资本主义:政党、私营企业主和政治变革的前景》,剑桥,2003年版;以及A.汉瑟(Hanser):《中国城市中的阶级、性别和由市场造成的社会差别》,斯坦福,2008年版。

    [22]W.G.朗西曼:《社会理论研究》第2卷,剑桥,1989年版,第20—24页。

    [23]M.A.卡布瑞拉(Cabrera):《后社会历史学:一个介绍》,兰海姆,2004年版,第20—40页。对卡布瑞拉的批判见里格比:《历史学、话语和后社会范式:历史学的一次革命吗?》,载《历史与理论》2006年第45期,第110—123页。

    [24]G.C.霍曼斯(Homans):《社会科学的本质》,纽约,1967年版,第7—18页;帕金:《马克思主义和阶级理论:一种资产阶级的分析》,伦敦,1979年版,第42,114页;帕金:《马克斯·韦伯》,伦敦,1982年版,第96页。

    [25]就统一性/特殊性的区分,见L.赫德森(Hudson):《逆反的想象:对英国中小学男生心理的研究》,哈蒙德斯沃斯,1967年版。

    [26]例如见:A.G.迈耶(Meyer)发表在《美国历史评论》1990年第95期上的文章,第453—454页;P.戴维斯(Davies)发表在《当代哲学》1991年第7期的文章,第7—8页。

    [27]R.N.贝尔吉(Berki)发表在《政治研究》1988年第36期上的文章,第392—393页;J.C.伊萨克(Isaac)发表在《社会科学哲学》1989年第19期上的文章,第514—515页。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中文版),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本书未注明版次者,皆为1995年中文版。——译注)

    [29]M.韦伯:《经济与社会》(2卷本,伯克利出版,1978年版),第1卷,第577页,第2卷,第926页;G.纽沃思(Neuwirth):《韦伯的共同体理论:以它为指导对黑人贫民区的研究》,《英国社会学杂志》1969年第20期,第148—163页;R.墨菲(Murphy):《社会排斥》,牛津,1988年版;R.柯林斯:《冲突社会学》,纽约,1975年版;F.帕金:《社会封闭在阶级形成中的作用》,载帕金:《对阶级结构的社会分析》,伦敦,1974年版,第1—18页;帕金:《马克思主义和阶级理论:一种资产阶级的批判》,伦敦,1979年版;帕金:《社会分层》,载T.博托莫尔(Bottomore)和R.尼斯比特(Nisbet)编:《社会学分析史》,伦敦,1979年版;帕金:《韦伯》,伦敦,1982年版,第100—102页;W.G.朗西曼:《社会不平等的三种向度》,载贝泰耶(Béteille)编:《社会不平等》,哈蒙德斯沃斯,1969年版,第45—63页;朗西曼:《一种新的社会分层理论》,载帕金编:《对阶级结构的社会分析》,第55—101页;朗西曼:《社会理论探研》第2卷,剑桥,1989年版,第2—24页;M.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1卷,剑桥,1986年版;A.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伦敦,1981年版。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1—135页。

    [31]例如见:C.米德尔顿(Middleton):《英国封建时代的性别劳动分工》,《新左派评论》1979年第113—114期,第147—168页;米德尔顿:《英国的农民、家长制和封建生产方式》,《社会学评论》1981年第29期,第105—154页;米德尔顿:《妇女劳动和向前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载L.查尔斯(Charles)和L.达芬(Duffin)编:《前工业时期英国的妇女和劳动》,伦敦,1985年版;R.H.希尔顿:《阶级冲突和封建制度的危机》,伦敦,1985年版,第15和16章;R.H.希尔顿:《中世纪晚期的英国农民》,牛津,1985年版,第6章;E.J.霍布斯鲍姆:《帝国时代:1875—1914年》,伦敦,1989年版,第8章。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对性别不平等的研究或明或暗地构成对恩格斯观点的质疑,恩格斯的观点见他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就该问题的参考书目见S.H.里格比(Rigby):《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历史、辩证法和革命》,曼彻斯特,1992年版,第198—204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2—84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3页。

    [33]米德尔顿:《英国的农民、家长制和封建生产方式》,第151—152页;O.亚当森(Adamson)编:《资本主义对妇女的压迫》,《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1976年第5期;M.吉蒙内茨(Gimenez):《恩格斯的妇女受压迫观中的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成分》,载J.塞耶斯(Sayers)、M.埃文斯(Evans)和N.里德克利夫特(Redclift)编:《反思恩格斯》,伦敦,1987年版,第48页;M.巴雷特(Barrett):《妇女在今天所受的压迫》,伦敦,1984年版,第132—133页;C.科伯恩(Cockburn):《技术关系:性别和阶级理论的内涵是什么?》,载R.克朗普顿(Crompton)和M.曼(Man)编:《性别和分层》,剑桥,1986年版,第81—82页。

    [34]S.德·波伏瓦(Beauvoir):《第二性》,哈蒙德斯沃斯,1974年版,第87页;S.费尔斯通(Firestone):《性别辩证法》,伦敦,1979年版,第15页;K.米利特(Millett):《性别政治学》,伦敦,1985年版,第38页;C.德尔菲(Delphy):《社区女护法》,伦敦,1984年版,第38—39,74—75页;R.麦克多诺(McDonough)和R.哈里森(Harrison):《家长制和生产关系》,载A.库恩(Khun)和A.沃尔普(Wolpe)编:《女权主义和唯物主义》,伦敦,1978年版,第31—32页;A.达文(Davin):《女权主义和劳动史》,载R.塞缪尔(Samuel)编:《人民的历史和社会主义理论》,伦敦,1981年版,第180页。

    [35]里格比:《中世纪晚期的英国社会:阶级、地位和性别》,贝辛斯托克,1995年版;里格比:《前工业社会结构研究》,载J.H.登顿编:《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等级和等级制度》,贝辛斯托克,1998年版。

    [36]帕金:《马克思主义和阶级理论》,第4—5页。

    [37]H.B.阿克顿:《时代的幻象》,伦敦,1955年版,第164—168,177,258页;J.普列梅内茨:《人与社会》第2卷,伦敦,1968年版,第283—289,345页;G.莱夫:《概念的暴政》,伦敦,1969年版,第144—151页;R.沃克勒(Wokler):《卢梭和马克思》,载D.米勒(Miller)和L.西登托普(Siedentop):《政治理论的本质》,牛津,1983年版,第231—237页;S.卢克斯:《能够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区分开来吗?》,同上书,第103—119页;K.格拉哈姆(Graham):《卡尔·马克思:我们的同代人》,汉默尔·亨普斯特德,1992年版,第52—54页。

    [38]里格比:《历史中的因果关系:一种因素比另一种因素更重要吗?》,《历史》1995年第80期,第227—242页。

    [39]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2—135页,恩格斯晚年有关唯物史观的通信包括:《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日),《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恩格斯致弗·梅林》(1893年7月14日),《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这些信件均收录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中。

    [40]E.P.汤普森:《理论的贫困》,伦敦,1978年,第254,355,360页;T.洛弗尔:《对现实的各种认识》,伦敦,1980年版,第27—28页;L.阿尔都塞和E.巴里巴尔:《读〈资本论〉》,伦敦,1975年版,第97,100,104—105,177—178,183,187,220—224页;L.阿尔都塞:《为马克思辩护》,伦敦,1977年版,第96—101,113页;M.戈迪(Gordy):《读阿尔都塞:时间和社会整体》,《历史和理论》,1983年第22期,第1—21页;R.布莱克本(Blackburn)和G.S.琼斯(Jones):《路易·阿尔都塞和为马克思主义而斗争》,载D.霍华德(Howard)和K.E.克莱尔(Klare)编:《未知的向度:自列宁以来欧洲的马克思主义》,纽约,1972年版,第369—374页;S.霍尔(Hall):《对基础与上层建筑隐喻的反思》,载J.布卢姆菲尔德(Bloomfield)编:《阶级、霸权和政党》,伦敦,1977年版,第43—71页;T.贝内特(Bennett):《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伦敦,1979年版,第40—41页;P.安德森:《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内部争论》,伦敦,1980年版,第66—67页;P.Q.赫斯特:《马克思主义和历史编撰》,伦敦,1985年版,第22—23页;A.米尔纳(Milner):《对英国马克思主义的思考》,《劳工史》,1981年第41期,第8页。

    [41]R.米利班德:《阶级权力和国家权力》,伦敦,1983年,第56—62页;贝内特:《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第40—41页;阿尔都塞和巴里巴尔:《读〈资本论〉》,第100—101页;T.伊格尔顿(Eagleton):《意识形态》,伦敦,1991年版,第153页;G.威廉斯:《雾月:卡尔·马克思和失败》,载B.马修斯(Matthews)编:《马克思:百年祭》,伦敦,1983年版,第12—13,32—33页。

    [42]恩格斯晚年有关唯物史观的通信,见前注。K.考茨基:《唯物主义历史观》,纽黑文,1988年版,第xiii,3—4,227,232—233页;阿尔都塞和巴里巴尔:《读〈资本论〉》,第97,177—178,220—224页。

    [43]L.科莱蒂(Colletti):《从卢梭到马克思》,伦敦,1972年版,第65页;M.雷德(Radar):《马克思对历史的解释》,纽约,1979年版,第xx,70,75—76,78,82,181,183—184页;汤普森:《理论的贫困》,第79—85,119—121页;D.塞耶尔:《抽象的暴力》,牛津,1987年版,第91—92,148页;E.吉诺维斯:《奴隶主创造的世界》,伦敦,1970年版,第ix页;H.J.凯(Kaye):《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剑桥,1984年版,第117,191—192,205,234页。

    [44]K.科尔施(Korsch):《卡尔·马克思》,伦敦,1938年版,第225,230页;T.洛弗尔:《对现实的各种认识》,第28页;N.吉拉斯:《七种类型的指责:马克思主义的歪曲》,载R.米利班德、L.潘蒂奇(Pantich)和J.萨维利(Saville)编:《社会主义名册》,伦敦,1990年版,第9—11页;安德森:《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内部争论》,第66,81页;E.吉诺维斯:《红与黑》,纽约,1972年版,第19,323—324页;吉诺维斯:《奴隶主创造的世界》,第ix页;J.哈尔东(Haldon):《奥斯曼国和国家自主性问题:比较的观点》,《农民研究杂志》,1991年第18期,第28页;K.麦克唐奈(McDonnell)和K.罗宾斯(Robins):《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阿尔都塞的烟幕弹》,载S.克拉克(Clark)编:《单向度的马克思主义》,伦敦,1990年版,第215页;A.W.伍德(Wood):《卡尔·马克思》,伦敦,1981年版,第64—65页;R.P.米勒:《社会和政治理论:阶级、国家与革命》,载T.卡弗(Carver)编:《剑桥马克思研究手册》,剑桥,1991年版,第101—324页;P.范帕里斯:《从矛盾到灾难》,《新左派评论》1987年第161期,第107页;E.霍布斯鲍姆:《马克思和历史学》,《新左派评论》1984年第143期,第44—46页;E.O.赖特(Wright)、A.莱文(Levine)和E.索贝尔(Sober):《重构马克思主义》,伦敦,1992年版,第3章和第6章。

    [45]布伦纳:《前工业社会欧洲农村的阶级结构和经济发展》,《过去与现在》1976年第70期,第57—60页;布伦纳:《欧洲资本主义的农业根源》,《过去与现在》1982年第97期,第72—76页;盖伊·博伊斯批判布伦纳多元论的论文《驳新马尔萨斯正统论》发表在《过去与现在》1978年第79期,第67页。

    [46]布伦纳:《前工业社会欧洲农村的阶级结构和经济发展》,第71页;布伦纳:《欧洲资本主义的农业根源》,第81页。

    [47]见里格比:《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载M.本特利编:《历史研究手册》,伦敦,1997年版,第889—928页。

    [48]P.科里根和D.塞耶:《大拱门:作为文化革命的英国国家形态》,牛津,1985年版,第85页;吉诺维斯:《红与黑》,第322—323页。

    [49]D.帕克:《法国绝对君主制、英国国家和基础—上层建筑模式的效用》,《社会历史学》1990年第15期,第287,297—298页;D.帕克:《法国绝对君主制的形成》,伦敦,1983年版,第60—64,74,147—149页。因此,帕克建议将安德森对东欧绝对君主制兴起的解释运用于对西欧的研究中,后者是根据国际对抗解释东欧绝对君主制兴起的。《法国绝对君主制的形成》,第297—298页;P.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谱系》,伦敦,1979年版,第195—202,212—216页;也见本书第11章。

    [50]哈尔东:《奥斯曼国和国家自主性问题》,第88—89页。这种类型的局部因素能够在对“伟大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的研究中看到,在这类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强调特定个人的不可或缺性,这与恩格斯的判断(无法加以检验)形成鲜明对比,恩格斯指出:“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33页;多伊彻:《拿起武器的预言家:托洛茨基,1879—1921年》,牛津,1954年,第vii页;M.罗丁森(Rodinson):《穆罕默德》,哈蒙德斯沃斯,1973年版,第ix—x,298页。

    [51]G.基钦:《卡尔·马克思和实践哲学》,伦敦,1978年版,第225页;就于尔根·科卡(Jürgen Kocka)和哈特穆特·扎哈尔(Hartmut Zwahr)对德国工人阶级形成所做的多元论马克思主义解释,布鲁伊(Breuilly)做了类似的评论,见J.布鲁伊:《德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哲学史文献》1987年第27期,第444—452页。

    [52]E.M.伍德:《民主反对资本主义:重振历史唯物主义》,剑桥,1995年版,第175页;吉诺维斯:《奴隶主创造的世界》,第ix,19,103页;吉诺维斯:《红与黑》,第323—324页;凯:《总体性:沃勒斯坦和吉诺维斯运用它对历史和社会所做的分析》,《反思历史》1979年第6期,第415—419页;S.克拉克:《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对经济决定论的批判》,《历史问题研究杂志》1979年第8期,第144页;G.威廉姆斯:《为历史学辩护》,《历史问题研究杂志》1979年第7期,第118页;凯:《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第232—241页;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哈蒙德斯沃斯,1972年版,第9—11页;汤普森:《理论的贫困》,第85,298—299页。当阶级变成一种经济、社会、政治、心理和文化现象时(吉诺维斯:《红与黑》,第323—324页),这个概念就有变成社会结构的同义词的危险,有时是变成社会结构的一种主要组成部分(帕金:《马克思主义和阶级理论》,第8页)。

    [53]G.麦克伦南(McLennan):《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争论》,《激进哲学》1980年第50期,第39—40页;麦克伦南:《马克思主义、多元论及其后》,剑桥,1989年版,第70—77页。

    [54]L.约翰斯顿(Johnston):《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和社会主义多元论》,伦敦,1986年版,第8,50,66—67,69,80—81,122页。因为“还原论”是一个被滥用的词汇,没有人将它运用于自身,所以它事实上意指所有类型的马克思主义。毕竟,甚至斯大林也强调社会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相互影响,他论证,马克思主义并非否认国家和意识形态在历史中的作用,而是“强调这些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见J.V.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莫斯科,1951年版,第26—27页。

    [55]J.S.穆勒:《一种逻辑体系》,伦敦,1970年版,第214—217页;J.霍斯珀斯(Hospers):《哲学分析导论》,伦敦,1973年版,第292—296页;A.瑞安(Ryan):《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伦敦,1974年版,第74—79页;J.斯科拉普斯基(Skorupski):《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伦敦,1989年版,第175—177页;瑞安:《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哲学》,伦敦,1987年版,第41—50页;A.哈特(Hart)和T.奥诺雷(Honoré):《法则中的因果关系》,牛津,1985年版,第xxxiii,15—22,28,33—37页;G.赖尔(Ryle):《知识论》,伦敦,1963年版,第50,88—89,113—114页;朗西曼:《社会理论探研》第1卷,剑桥,1983年版,第193页;S.戈罗维茨(Gorovitz):《因果判断和因果解释》,《哲学杂志》1965年第62期,第701—702页;P.韦纳(Veyne):《编撰历史》,曼彻斯特,1984年版,第91—92,101页;P.加德纳(Gardiner):《历史解释的性质》,牛津,1961年版,第10—11,99—112页;W.德雷(Dray):《历史学中的规律和解释》,牛津,1957年版,第98—101页;H.普特南(Putnam):《意义和道德科学》,伦敦,1979年版,第41—44页;普特南:《哲学论文集》第3卷,剑桥,1983年版,第211—215页;A.加芬克尔(Garfinkel):《解释的形式》,纽黑文,1981年版,第3—5,21—34,138—145,156—174页;R.J.安德森(Anderson)、J.A.休斯和W.W.沙洛克(Sharrock):《哲学和人文科学》,贝肯海姆,1986年版,第171页;M.布罗德贝克(Brodbeck):《解释、预言和“知识的不完全性”》,载H.费格尔(Feigl)和G.马克斯韦尔(Maxwell)编:《科学哲学中的明尼苏达学派》第3卷,明尼阿波利斯,1962年版,第239页;F.L.威尔(Will):《归纳和证明》,伦敦,1974年,第24,273—275页;R.F.阿特金森(Atkinson):《历史学中的知识和解释》,伦敦,1989年版,第159—164页;A.海勒尔(Hellel):《一种历史理论》,伦敦,1982年版,第159—160页;C.贝汉·麦卡拉(Behan McCullagh):《为历史描述辩护》,剑桥,1984年版,第208—211页;K.波普尔(Popper):《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伦敦,1969年版,第151页;M.斯克里文(Scriven):《历史学中的原因、联系和条件》,载W.H.德雷编:《哲学分析和历史学》,纽约,1966年版,第254—258页。

    [56]里格比:《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第177—182页;里格比:《中世纪晚期的英国社会》,第141—143页;里格比:《历史中的因果关系:一种因素比另一种因素更重要吗?》,第227—242页。

    [57]S.L.沃(Waugh):《中世纪的英国与排斥理论》,《新左派评论》1997年第226期,第127页。

    [58]W.R.朗西曼:《对马克斯·韦伯社会科学哲学的批判》,剑桥,1972年版,第1页。

    [59]见J.考吉(Caughie)编:《有关著作者的诸种理论》,伦敦,1981年版。阿尔都塞有关对马克思进行“症候式阅读”的观念开启了建构多样马克思的可能性,实际上同时也创立了一种新的正统。见L.阿尔都塞和E.巴里巴尔:《读〈资本论〉》,伦敦,1975年版,第24—30页。

    [60]见G.A.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伦敦,1978年版,第ix页;W.H.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伦敦,1978年版,第149页;M.雷德:《马克思对历史的解释》,纽约,1979年版,第14,41页;B.辛德斯和P.Q.赫斯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伦敦,1975年版,第219页。

    [61]A.M.普林茨(Prinz):《马克思1859年序言的写作背景和内在动机》,《思想史杂志》1969年第30期,第437—450页。

    [62]E.H.卡尔(Carr):《历史是什么?》,哈蒙德斯沃斯,1970年版,第30页。

    [63]S.詹金斯(Jenkins):《弗里茨·朗:形象与印象》,伦敦,1981年版,第7页。

    [64]T.莫伊(Moi):《性书政治学》,伦敦,1985年版,第94页。

    [65]S.康纳(Connor):《查尔斯·狄更斯》,牛津,1985年,第89页。

    [66]H.德雷珀:《卡尔·马克思的革命理论》第1卷,纽约,1977年版,第20—21页。

    [67]P.安德森:《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内部争论》,纽约,1980年版,第82页。

    [68]《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第134,216—217页。

    [69]L.克拉克夫斯基(Kolakowski):《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潮》,牛津,1978年版,第369—370页。

    [70]E.J.霍布斯鲍姆:《卡尔·马克思对历史学的贡献》,载R.布莱克本编:《社会科学中的意识形态》,伦敦,1973年版,第269页。

    [71]例如参见:R.N.卡鲁·汉特(Carew Hunt):《共产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哈蒙德斯沃斯,1969年版,第1版是1950年出版的。

    [72]R.G.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牛津,1976年版,第123页。

    [73]F.梅林:《论历史唯物主义》,伦敦,1975年版,第15页。

    [7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2页。(这里有两点需要指出:第一,书中说是1873年写作的跋,但实际上是1872年写作的;第二,这一段的中译文太过意译,也不准确,似应译为:“我认为,相反的情况是正确的:观念不过是物质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并被转化为思想的形式。”——译注)

    [75]T.B.博托莫尔和M.鲁贝尔(Rubel):《卡尔·马克思有关社会学和社会哲学论述选编》,哈蒙德斯沃斯,1970年版,第114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18—619页。

    [7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6页。

    [7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4—57页;A.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剑桥,1979年版,第20—21页。

    [7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3页。

    [79]C.赖特·米尔斯(Wright Mills):《马克思主义者们》,哈蒙德斯沃斯,1969年版,第120页。

    [8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0页。

    [81]参见《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和《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两篇文章,分别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0—697页和第767—773页。

    [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中文版),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6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4页;《资本论》第1卷(中文版),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31—832页。(本书未注明版次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均为中文第一版;未注明版次的《资本论》均为1975年中文版。——译注)

    [83]T.沙宁(Shanin)编:《晚年马克思与俄国道路》,伦敦,1983年版,尤其见第134—139页。

    [8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2—482页。

    [85]L.托洛茨基:《持续革命,后果及前景》,伦敦,1971年版,第115—119页;米尔斯:《马克思主义者们》,第268—270页。

    [86]P.阿布拉姆斯(Abrams):《历史社会学》,谢普顿马利特,1982年版,第xiii页。

    [87]《资本论》第1卷,第12页。

    [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8页。

    [89]同上,第118—119页。

    [9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85页。

    [91]M.M.波斯坦(Postan):《中世纪的经济与社会》,伦敦,1972年版,第105—107,151—153页。

    [92]R.H.希尔顿:《农奴制在中世纪英格兰的衰落》,伦敦,1969年版,第57页;R.布伦纳:《前工业时代欧洲农村的阶级结构和经济发展》,《过去与现在》1976年第70期,第51—52页。

    [93]卡鲁·汉特:《共产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72—73页。

    [94]I.多伊彻:《拿起武器的预言家》,牛津,1954年版,第vii页。

    [95]L.托洛茨基:《俄国革命史》第1卷,伦敦,1967年版,第65页;第3卷,第148,310—311页。

    [96]卡鲁·汉特:《共产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77页。

    [97]J.贝希勒尔(Baechler):《资本主义的起源》,牛津,1975年版,第24页。

    [9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21—122页。

    [99]见《资本论》第1卷,第21—25章;引文出自第819页。

    [100]R.布伦纳:《前工业时代欧洲农村的阶级结构和经济发展》,第68—69页。

    [101]R.米利班德:《阶级权力和国家权力》,伦敦,1983年版,第1章;H.德雷珀:《卡尔·马克思的革命理论》,纽约,1977年版,第11—23章。

    [102]E.P.汤普森:《理论的贫困》,伦敦,1978年版,第384页;R.约翰逊(Johnson):《读出最好的马克思:历史编撰与历史抽象》,载R.约翰逊、G.麦克伦南和D.萨顿(Sutton)编:《撰写历史》,伦敦,1982年,第153—201页。

    [103]G.A.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牛津,1978年版;W.H.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伦敦,1978年版;W.H.肖:《手推磨产生封建主的社会:马克思的技术决定论》,《理论史》1979年第18期,第155—176页;J.麦克默特里:《马克思世界观的结构》,普林斯顿,1978年版。

    [10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1—35页。

    [105]R.H.托尼:《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哈蒙德斯沃斯,1972年版(1926年第1版)。

    [106]P.斯威齐:《对批评意见的答辩》,载R.H.希尔顿编:《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伦敦,1976年版,第33—56页;R.布伦纳:《资本主义发展的起源:对新斯密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新左派评论》第104期(1977年7—8月号),第38—53页。

    [107]例如参见C.贝特尔海姆(Bettelheim):《苏联的阶级斗争:1917—1923年》,哈索克,1976年版,第23—29页。

    [108]J.麦克默特里:《马克思世界观的结构》,普林斯顿,1978年版,第55页。

    [109]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32页。

    [110]《资本论》第1卷,第203页。

    [111]同上,第206页。

    [112]同上,第206—207页。

    [113]同上,第207页。

    [114]《资本论》第1卷,第208页。

    [115]同上,第202页。

    [116]M.M.博伯(Bober):《卡尔·马克思的历史解释》,剑桥,马萨诸塞,1962年版,第20—21页;R.N.卡鲁·汉特:《共产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70页。

    [1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4,211,219—220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94页。

    [118]《资本论》第1卷,第202页。

    [119]M.戈德利耶:《“经济基础”、社会与历史》,《新左派评论》1978年第11—12月第112期,第84—96页。

    [120]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31页。

    [12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64—266页。

    [12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47章。劳役地租是封建剩余劳动形式中最易于观察到的形式,实物地租是农民将他生产的部分谷物,因此也是将部分劳动时间交给领主。货币地租只不过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实物地租,即用剩余劳动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出售换得的货币缴租。

    [12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42—244页。

    [12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715—716页。

    [12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94页。

    [126]同上,第613页。

    [127]同上,第244页。

    [128]D.C.诺思(North)和R.P.托马斯(Thomas):《庄园制的兴衰》,《经济史杂志》1971年第31期,第777—803页;B.J.麦考密克(McCormick)等人:《经济学导论》,哈蒙德斯沃斯,1977年版,第429—431页。

    [129]见本书边码第209—214页。

    [1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2,124页。

    [131]W.H.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伦敦,1978年版,第25页。

    [132]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30—31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5页。

    [133]L.阿尔都塞和E.巴里巴尔:《读〈资本论〉》,伦敦,1975年版,第235页。

    [134]同上,第235页。

    [135]同上,第236—241页。

    [136]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35,111—114页。

    [137]同上,第113页。

    [138]同上,第113页。

    [139]A.斯密:《国富论》第1卷第3部分,哈蒙德斯沃斯,1970年版,第109—110页。

    [140]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32,41页。

    [141]E.P.汤普森:《理论的贫困》,伦敦,1978年版,第346页。

    [1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5页。

    [14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293页。

    [144]同上,第434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0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421页。

    [145]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122页。

    [1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41页。

    [14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272页;也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第452—453页。

    [148]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34页。

    [149]汤普森:《理论的贫困》,第346页。

    [150]N.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密歇根,1969年版,第120—129页;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6章;麦克默特里:《马克思世界观的结构》,第71页。

    [151]E.J.霍布斯鲍姆:《卡尔·马克思对历史学的贡献》,载R.布莱克本编:《社会科学中的意识形态》,伦敦,1973年版,第278—279页。

    [152]C.贝特尔海姆:《苏联的阶级斗争:1917—1923年》,哈索克斯,1976年版,第24页;N.罗森堡:《作为技术研究者的马克思》载L.利维都(Levidow)和B.扬(Young)编:《科学、技术和劳动过程》,伦敦,1981年版,第11—13页;A.莱文和E.O.赖特:《理性和阶级斗争》,《新左派评论》,1980年第9—10月第123期,第47—69页;B.辛德斯和P.Q.赫斯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伦敦,1975年,第9—12页。

    [153]W.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伦敦,1978年,第139页;罗森堡:《作为技术研究者的马克思》,第12页。

    [154]罗森堡:《作为技术研究者的马克思》,第11页;卢卡奇:《政治文集:1919—1929》,伦敦,1972年版,第136页。

    [15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8—79页。

    [15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04页注释5a。

    [1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页。

    [15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04页;也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页;马克思有关富兰克林的论述也见《资本论》第1卷,第363页注释。

    [15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01—202页。

    [16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23页。

    [161]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34页。

    [1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1—72页。

    [1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2页。

    [16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2页。

    [165]同上,第80页。

    [166]同上,第123页。

    [167]同上,第130页。

    [16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55页。

    [16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4页。

    [17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

    [17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2页。

    [172]同上,第101页。

    [173]D.麦克莱兰(McLellan):《卡尔·马克思》,伦敦,1976年版,第151页。

    [17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1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41—142页。

    [17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2页。

    [17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32页。

    [178]同上。

    [17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32—533页。

    [180]同上,第537页。

    [18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1—22页;《资本论》第1卷,第244页。

    [1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1页。

    [18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45页。

    [18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2页;莱文和赖特:《理性和阶级斗争》,第48页。

    [18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2页;麦克莱兰:《卡尔·马克思》,第310页。

    [18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04页。

    [18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04页注释5。

    [188]同上,第204页注释5a。

    [1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69—170页。

    [19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31页。

    [19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2,257页。

    [192]S.克拉克编:《单向度的马克思主义》,伦敦,1980年版,第49—50,160页;E.汤姆林森(Tomlinson):《阿尔都塞、巴里巴尔和生产》,《资本和阶级》1978年第4期,第127—129页。

    [19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7页。

    [194]C.贝尔西(Belsey):《批判实践》,伦敦,1980年版,第109页;也见前引第15页。

    [1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8页。

    [19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4页。

    [197]同上,第68—69页。

    [19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页。

    [199]这是恩格斯引用摩尔根的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8页。

    [20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8—24页。

    [20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页。

    [2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69页。

    [203]同上,第503—504页。

    [20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61页。

    [205]同上,第163—164页。

    [20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1页。

    [20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894页。

    [20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8—71页。

    [209]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谱系》,伦敦,1979年版,第483页。

    [210]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891页。

    [2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5—496页。

    [21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96页。

    [2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76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页。

    [2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64页。

    [2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4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97页。

    [2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8页。

    [2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34页。

    [218]同上,第235页。

    [2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35页。

    [2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18页。

    [221]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39页。

    [222]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65页。

    [223]麦克默特里:《马克思世界观的结构》,第65页。

    [2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42页。

    [22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999页。

    [2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24页。

    [227]同上,第152页。

    [228]同上,第124页。

    [2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

    [2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2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32页。

    [231]见本书边码第116—126页。

    [2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15页。

    [233]同上,第124页。

    [234]同上,第115页。

    [2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页。

    [23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999页。

    [2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17—618页。

    [2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0页。

    [23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8—69页。

    [2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页。

    [2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0页;见本书边码第122—123,130页。

    [242]同上,第277页。

    [2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34页;也见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371—372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2页。

    [2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1页。

    [24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783页。

    [246]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莫斯科,1969年版,第7页。

    [247]例如,见E.P.汤普森:《理论的贫困》,第79—84页;S.霍尔(Hall):《对“基础与上层建筑”隐喻的反思》,载J.布卢姆菲尔德编:《阶级、霸权和政党》,伦敦,1977年版,第43—72页;R.威廉斯:《马克思文化理论中的基础与上层建筑》,《新左派评论》1973年11—12月第82期,第3—16页。

    [248]C.赖特·米尔斯:《马克思主义者们》,哈蒙德斯沃斯,1969年版,第82页;R.阿隆(Aron):《社会学思想中的主要思潮》第1卷,哈蒙德斯沃斯,1965年版,第121页。

    [2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

    [25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2页。

    [251]同上。

    [25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96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2页。

    [253]A.吉登斯:《先进社会的阶级结构》,伦敦,1978年,第59—63页。

    [2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07页。

    [25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3页注1。

    [2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34页。

    [25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434—499页。

    [2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第349页。

    [25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21页。

    [26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0页。

    [26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8页。

    [262]同上。

    [26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12页。

    [2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67页。

    [2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63—278页;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13—15章。

    [26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66页;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236页。

    [26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288页。

    [268]同上,第278页。

    [26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1页。

    [27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2页。

    [271]同上,第284页。

    [2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

    [273]霍奇逊:《托洛茨基与宿命论式的马克思主义》,诺丁汉,1975年版,第29页。

    [27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70—471页。

    [275]《马克思世界观的结构》,第71页。

    [27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7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36页。

    [277]罗森堡:《作为技术研究者的马克思》,第11页。罗森堡有关技术的研究见N.罗森堡:《影响技术传播的诸因素》,《经济史研究》1972—1973年第X卷,第3—33页;F.费拉罗蒂(Ferrarotti):《评马克思对技术变迁的研究》,载D.麦克奎尔(McQuaire)编:《马克思:社会学、社会变迁和资本主义》,伦敦,1978年版,第109—111页,他也否认马克思是“技术决定论者”。

    [278]霍奇逊:《托洛茨基与宿命论式的马克思主义》。

    [279]罗森堡:《作为技术研究者的马克思》,第11—13页。

    [280]罗森堡:《作为技术研究者的马克思》,第12页。

    [281]R.米克:《社会科学与卑贱的野蛮人》,剑桥,1976年版,第221—222页;K.考茨基:《伦理和唯物主义历史观》,芝加哥,第4版,未注明出版日期,第120—134页;K.考茨基:《托马斯·莫尔和他的乌托邦》,伦敦,1927年,第29页。

    [28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7页。

    [28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8页。

    [284]《资本论》第1卷,第204页。

    [285]罗森堡:《作为技术研究者的马克思》,第14页。

    [286]T.麦卡锡:《马克思和无产阶级》,韦斯特波特,1978年版,第24页。

    [28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45页。

    [288]N.罗森堡:《作为技术研究者的马克思》,第11页;卢卡奇:《政治文集:1919—1929年》,第136页。

    [289]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59—60页。因此也需要参见科恩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

    [290]安德森:《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考》,伦敦,1977年,第6页。

    [291]G.V.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伦敦,1969年版,第51页;普列汉诺夫:《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莫斯科,1972年版,第126页;N.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纽约,1969年版,第116页;J.V.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载《列宁主义问题》,北京,1976年版,第868页。

    [29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页;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第62页;普列汉诺夫:《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第153页;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871—873页;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第21—22页。

    [293]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36页;T.卡弗:《马克思的社会理论》,牛津,1982年版。

    [294]M.萨尔瓦托里(Salvadori):《卡尔·考茨基与社会主义革命:1880—1938年》,伦敦,1979年版,第24—25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75,516页。

    [295]R.西蒙(Simon):《葛兰西的政治思想》,伦敦,1982年版,第11—13页。

    [296]Q.霍尔(Hoare)和G.诺埃尔·史密斯(Nowell Smith)编:《安东尼·葛兰西狱中笔记选编》,伦敦,1973年版,第336页;萨尔瓦托里:《卡尔·考茨基与社会主义革命》,第29—30页。

    [297]霍尔和诺埃尔·史密斯编:《安东尼·葛兰西狱中笔记选编》,第xxi页;西蒙:《葛兰西的政治思想》,第12页;萨尔瓦托里:《卡尔·考茨基和社会主义革命》,第23,218—219,256—258页。

    [298]引自普列汉诺夫:《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第6页。

    [299]普利汉诺夫:《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第1—3章。

    [300]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第106—107,137—138页。

    [301]普利汉诺夫:《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第169页。

    [302]同上,第123页。

    [303]同上,第124,133,147,159—160,165,171,172页。

    [304]普利汉诺夫:《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第131,133页。

    [30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90页。

    [306]普列汉诺夫:《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第129,131,216页;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第49页。

    [307]G.麦克伦南:《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方法论》,伦敦,1981年版,第46页。

    [30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560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96页;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23页。

    [309]普列汉诺夫:《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第129—130,217页。

    [310]普列汉诺夫:《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第216—218,262页。

    [311]考茨基:《伦理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第133—134,144—145,161,171页。

    [312]考茨基:《伦理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第120—137页。

    [313]同上,第133,164—170页。

    [314]同上,第169页;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第62,64页;普列汉诺夫:《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第217页。

    [315]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第256页。

    [316]同上,第249,257页。

    [317]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第140页。

    [318]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58页。

    [319]布哈林:《历史唯物主义》,第134页。

    [320]同上,第120页。

    [321]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860—861页。

    [322]同上,第862—867页。

    [323]L.托洛茨基:《我们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纽约,1970年版,第9页。

    [324]托洛茨基:《持续革命:结果与前景》,伦敦,1971年版,第169页。

    [325]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第21—23页。

    [326]同上,第7页。

    [327]托洛茨基:《持续革命:结果与前景》,第170页。

    [328]见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该书第1章对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做了精彩的介绍。

    [329]T.沙宁编:《晚年马克思与俄国道路》,伦敦,1983年版,第4页。

    [3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4,94页。

    [3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11—612页。

    [332]引自R.米克:《社会科学与卑贱的野蛮人》,剑桥,1976年版,第2页。

    [333]同上,第174页。

    [334]米克:《社会科学与卑贱的野蛮人》,第126页。

    [335]同上,第161—174页。

    [336]同上,第219页。

    [337]斯密:《国富论》第2卷,牛津,1979年版,第689,690,694页,第5分册第1章各处。

    [338]T.马尔萨斯:《论人口原理》,伦敦,1973年版,第6,22页。第1版出版于1798年。

    [339]G.李奇泰姆(Lichtheim):《从马克思到黑格尔》,伦敦,1971年,第69页;米克:《社会科学与卑贱的野蛮人》,第229页。四阶段理论也能够被发展为对阶级和所有权,以及对生计方式的强调。见米克:《社会科学与卑贱的野蛮人》,第229页;J.巴纳夫(Barnave):《权力、所有权和历史》,纽约,1971年版。

    [340]A.斯金纳(Skinner):《A.斯密的〈国富论〉序言》第1—3册,哈蒙德斯沃斯,1976年版,第30页;米克:《社会科学与卑贱的野蛮人》,第163,164,172页。也见斯金纳:《一位苏格兰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贡献》,载I.布拉德利(Bradley)和M.霍华德(Howard)编:《古典的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伦敦,1982年,第79—114页。

    [341]G.伊奥尼斯库(Ionescu)编:《圣西门的政治思想》,牛津,1976年版,第24—25页;D.麦克伦南:《卡尔·马克思》,伦敦,1976年版,第106页。

    [342]F.E.曼纽尔(Manuel):《亨利·圣西门的新世界》,诺特丹,1963年版,第150—153,224页。

    [343]曼纽尔:《亨利·圣西门的新世界》,第241页;E.威尔逊(Wilson):《到芬兰车站》,伦敦,1966年版,第84页。

    [344]伊奥尼斯库编:《圣西门的政治思想》,第105,143,157页。

    [345]伊奥尼斯库编:《圣西门的政治思想》,第150,156页;G.D.H.科尔(Cole):《社会主义思想的先驱者们:1789—1850年》,伦敦,1953年版,第40页;普列汉诺夫:《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第40页。

    [3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0页。

    [347]伊奥尼斯库编:《圣西门的政治思想》,第197页。

    [348]曼纽尔:《亨利·圣西门的新世界》,第33页;科尔:《社会主义思想的先驱者们:1789—1850年》,第49页。

    [349]曼纽尔:《亨利·圣西门的新世界》,第233页;普列汉诺夫:《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第49页。

    [35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1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51,409页。

    [3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3—96页;T.麦卡锡:《马克思和无产阶级》,第9—12页。

    [3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96页。

    [3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5,37页。

    [3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81,300,585页。

    [355]A.布里格斯(Briggs):《维多利亚时代的城市》,哈蒙德斯沃斯,1968年版,第88—116,184—187页。

    [3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91页。

    [3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页。

    [3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100页;麦卡锡:《马克思和无产阶级》,第9—12页。

    [35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0,92,115页。

    [36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47页。

    [361]G.S.琼斯:《恩格斯和马克思主义的起源》,《新左派评论》1977年11—12月第106期,第102页。

    [362]阿尔都塞和巴里巴尔:《读〈资本论〉》,第56页。

    [363]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

    [364]科恩:《功能解释:答埃尔斯特》,《政治研究》1980年第28期,第129页。

    [365]A.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伦敦,1981年版,第17,215页;吉登斯:《社会和政治理论研究》,伦敦,1979年版,第2章;吉登斯:《社会理论的中心问题》,伦敦,1979年版,第7,110—117,211—214页;J.埃尔斯特:《尤利西斯与塞壬》,剑桥,1979年版,第1章。

    [366]吉登斯:《社会理论的中心问题》,第210—214页;也见R.K.默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格伦科,1962年版,第19—84页。

    [367]科恩:《功能解释:答埃尔斯特》,第130页。

    [368]同上,第129页;科恩:《答埃尔斯特论〈马克思主义、功能主义和博弈论〉》,《理论与社会》1982年第11期,第486页;科恩:《功能解释、后果解释和马克思主义》,《调查》1982年第25期,第30页。

    [36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2页。

    [370]埃尔斯特:《尤利西斯与塞壬》,第33页;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253,261—262页。

    [371]埃尔斯特:《评科恩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研究》,《政治研究》1980年第28期,第126—127页;科恩:《功能解释:答埃尔斯特》,第131页。

    [372]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269—270页;埃尔斯特:《酸葡萄》,剑桥,1983年版,第103页。应该强调指出,偶然变异并未假定任何控制机制、目标或目的的存在,即它的发生并未“保证”最适者的生存。

    [373]茨托姆卡:《系统和功能》,纽约,1974年版,第140,150,151页。

    [374]埃尔斯特:《评科恩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研究》,第126页;埃尔斯特:《酸葡萄》,第107页;埃尔斯特:《尤利西斯和塞壬》,第34页。

    [375]埃尔斯特:《尤利西斯和塞壬》,第31—32页;埃尔斯特:《解释技术变革》,剑桥,1983年,第57—58页;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287—288页。

    [376]埃尔斯特:《马克思主义、功能主义和博弈论:为方法论个体主义辩护》,《理论与社会》1982年第11期,第445,463页;埃尔斯特:《酸葡萄》,第106页;埃尔斯特:《评科恩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研究》,第126页。

    [377]埃尔斯特:《解释技术变迁》,第61—64页;范帕里斯:《给功能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正名》,《理论与社会》1982年第11期,第504页。

    [378]范帕里斯:《给功能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正名》,第503页。

    [379]埃尔斯特:《评科恩对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研究》,第131—133页;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285—286页;科恩:《功能解释、后果解释和马克思主义》,第50—54页;科恩:《答埃尔斯特论〈马克思主义、功能主义和博弈论〉》,第490—492页。

    [380]埃尔斯特:《解释技术变迁》,第67页。

    [381]科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载B.马修斯编:《马克思:100年之后》,伦敦,1983年版,第119,124页。

    [382]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

    [383]见本书边码第72—73页。

    [384]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59页。

    [385]埃尔斯特:《解释技术变迁》,第123页。

    [386]M.萨林斯:《石器时代的经济学》,伦敦,1974年版,第79—80页。

    [387]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59—60页。

    [388]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60—61页。

    [389]同上,第61页。

    [390]同上,第61—62页。

    [39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7—88页。

    [39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7页。

    [39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77页;也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2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1页。

    [394]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62—63页。

    [395]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34页。

    [396]同上,第171页。

    [397]同上,第197—201页。

    [398]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200页。

    [399]同上,第158页;就科恩希望增加的“条件”见第117页。

    [40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2,13章。

    [40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7页。

    [40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5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81页。

    [403]E.J.霍布斯鲍姆:《革命的时代》,伦敦,1969年版,第28页;霍布斯鲍姆:《工业与帝国》,哈蒙德斯沃斯,1972年版,第3,6章。

    [40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45页。

    [40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73—376页。

    [40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97—398页。

    [407]同上,第413,505页。

    [408]R.米什拉(Mishra):《马克思理论中的技术和社会结构:一种解释性分析》,《科学与技术》1979年第23期,第132—157页。

    [40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5页。

    [4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1页。

    [41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88—89页。

    [4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119页。

    [4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85页。

    [414]同上,第272页。

    [415]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48—149,292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0页。

    [416]科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第119页。

    [417]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71,285—286页。

    [418]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69—171页。

    [419]同上,第175页。

    [420]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77—179页。

    [421]R.布伦纳:《前工业时期欧洲农村的阶级结构和经济发展》,《过去与现在》1976年第70期,第47—50页。

    [422]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75页。

    [423]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48页。

    [424]T.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牛津,1983年版,第8页。

    [425]汤普森:《理论的贫困》,第236,303页。

    [4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2页。

    [4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

    [428]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47—148,151—153页。

    [429]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75页。

    [430]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48—149页。

    [4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88页。

    [4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41—342页。

    [433]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62页;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77页。

    [434]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59页。

    [435]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201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87页。

    [4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8页。

    [4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3页。

    [4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75页。

    [439]J.普列梅内茨:《人与社会》第2卷,伦敦,1963年版,第282—283页。

    [440]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76—177页。

    [441]同上,第261—262页。

    [4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也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0页。

    [4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44页。

    [444]同上,第345页。

    [4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0,81页。

    [446]同上,第142,161页。

    [447]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68—169页。

    [448]同上,第166—167页;林恩·怀特:《中世纪的技术与社会变迁》,牛津,1971年版,第41—57页;罗德尼·希尔顿和P.H.索耶尔:《技术决定论:马镫和犁》,《过去与现在》1963年第24期,尤其见第95—100页。

    [449]A.R布瑞德伯里(Bridbury):《评L.怀特的〈中世纪的技术与社会变迁〉》,《经济史评论》第2辑,1962—1963年第15期,第371页。

    [450]P.曼图克思:《18世纪的工业革命》,伦敦,1947年版,第443—445页;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67页。事实上,有学者论证,《住所法》对限制劳动力的流动并未产生任何实际影响(D.莱文《新生资本主义时代的家庭形态》,纽约,1977年版,第36页)。

    [451]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216页。

    [452]同上,第197—201页。

    [4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58—169页。

    [454]B.辛德斯和P.Q.赫斯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伦敦,1975年版,第48页。

    [45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63页。

    [456]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61页。

    [457]辛德斯和赫斯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23—28页。

    [45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0页。

    [459]萨林斯:《石器时代的经济学》,第2,3章。

    [460]E.M.伍德:《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和政治的分离》,《新左派评论》1981年5—6月第127期,第83—86页。

    [461]萨林斯:《石器时代的经济学》,第130—131页。

    [462]例如见G.E.M.德圣克鲁瓦:《古代希腊世界的阶级斗争》,伦敦,1981年版;辛德斯和赫斯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2—5章;P.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谱系》,伦敦,1979年版,第462页;R.布伦纳:《欧洲前工业时代的农村阶级结构和经济发展》,第68—71页;C.威克姆:《另一种过渡:从古代世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过去与现在》1984年第103期,第3—36页。

    [463]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99页。

    [4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1页。

    [465]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201页。

    [466]同上,第177页。

    [467]A.诺夫(Nove):《苏联存在统治阶级吗?》,载《政治经济学和苏联社会主义》,伦敦,1979年版,第12章;M.赫索维奇茨(Hirsowicz):《评〈苏联存在统治阶级吗〉》,《苏维埃研究》1976年第28期,第262—273页。

    [468]A.吉登斯:《发达社会的阶级结构》,伦敦,1978年版,第59—63页。

    [469]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58页。

    [47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9页。

    [471]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35页。

    [472]同上,第150—155页。

    [473]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23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562—563页。

    [474]萨林斯:《石器时代的经济学》,第1—3章。

    [475]J.科恩:《评科恩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哲学杂志》1982年第79期,第261—269页。

    [476]J.Z.梯托(Titow):《英格兰农村社会:1200—1350年》,伦敦,1969年版,第3章;Z.拉齐(Razi):《中世纪教区的生活、婚姻和死亡》,剑桥,1980年版,第2章。

    [477]布伦纳:《前工业时期欧洲农村的阶级结构和经济发展》,第47—51页;布伦纳:《欧洲资本主义的农业根源》,《过去与现在》1982年第97期,尤其见第16—17,24—41,48—50页;希尔顿:《中世纪晚期的英国农民》,牛津,1979年版,第10章;E.西尔利(Searle):《领主制与共同体:纪功寺及其周边社区》,多伦多,1974年版,第268页;E.L.琼斯:《农业与工业革命》,牛津,1974年版,第3—4章;R.戴维斯(Davis):《大西洋经济的崛起》,伦敦,1977年版,第12章。

    [478]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49,171页。

    [47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555—566页。

    [480]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48页。

    [481]布伦纳:《资本主义发展的起源:对新斯密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批判》,《新左派评论》1977年7—8月第104期,第71页。

    [482]同上,第60页;也见J.托波尔斯基(Topolski):《波兰经济从16世纪到18世纪的衰落》,载P.埃尔利(Earle)编:《1500—1800年欧洲经济史论文集》,牛津,1984年版。

    [483]布伦纳:《资本主义发展的起源:对新斯密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批判》,第69页。

    [484]M.芬利(Finley):《古代经济》,伦敦,1979年版,第5章,引文见第144,146—147页;也见F.W.沃尔班克:《可怕的革命》,利物浦,1969年版,第40—57,109—110页。

    [485]M.布洛赫:《中世纪欧洲的土地和劳作》,伦敦,1967年版,第143—147页;也见芬利:《古代世界的技术创新和经济进步》,《经济史评论》1965年第2辑第18期,第29—45页。

    [486]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29—130页;马克思的观点见S.阿维纳尼编:《卡尔·马克思论殖民统治和现代化》,纽约,1969年版。

    [487]安德森:《绝对君主制国家的谱系》,第495页;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99页。

    [48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533页;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69—171页。

    [489]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73页;戴维斯:《大西洋经济的崛起》,第12,13章。

    [49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5页。

    [491]同上。

    [49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59—260,350,557页。

    [49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199页。

    [494]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51—154页。

    [495]N.吉拉斯:《马克思和人性:对一种神话的驳斥》,伦敦,1983年版;S.塞耶斯:《马克思主义和辩证方法:对G.A.科恩的一种批判》,《激进哲学》1984年春季号,第11—12页。

    [496]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71页。

    [497]同上,第165,278页。

    [498]科恩:《功能解释:答埃尔斯特》,《政治研究》1980年第28期,第129—130页。

    [499]安德森:《从古代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伦敦,1977年版,第204页。

    [500]同上,第48—51页。

    [50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13,15章;引文见第278页。

    [502]同上,第14章;G.霍奇森:《托洛茨基和宿命论式的马克思主义》,诺丁汉,1975年版,第65—86页;I.斯蒂德曼:《斯拉法式的马克思》,伦敦,1977年版,第116—136,205页。

    [503]威克姆:《另一种过渡》,第6页。

    [504]威克姆:《另一种过渡》,第13—14页;沃尔班克:《可怕的革命》,第61—68,70—80页;克罗伊森:《古代希腊世界的阶级斗争》,尤其见第502—503页。

    [505]芬利:《古代经济》,第149页。

    [506]威克姆:《另一种过渡》,第14页;辛德斯和赫斯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82—91页。

    [507]见本书边码第48—51页。

    [508]例如见F.哈里迪(Halliday)和M.莫利纽克斯(Molyneux):《埃塞俄比亚革命》,伦敦,1981年版,尤其见第1,2章。

    [509]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99页。在这种背景下,奥利弗(Oliva)无根据的判断只能被视为是稀奇古怪的想法,他认为,罗马帝国的危机是农业技术效率的增长所致,因为它与奴隶生产关系的桎梏相冲突。P.奥利弗:《潘诺尼亚与罗马帝国危机的爆发》,布拉格,1962年版,第171页及其后几页。

    [510]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77页。

    [511]肖:《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48页;也见第103—105,121—122页。

    [512]对从原始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向下一个生产方式过渡的解释见萨林斯:《石器时代的经济学》,第2,3章,首先见第49—50页。

    [513]这里提出的对马克思革命理论的评价是基于乔恩·戴森的一篇未发表的论文。

    [514]见本书第三章各处,并见本书边码第107—109页。

    [515]见本书第三章各处,并见本书边码第110—111页。

    [516]威克姆:《另一种过渡》,第14页。

    [5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8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17页。

    [518]M.基德伦(Kidron):《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西方资本主义》,哈蒙德斯沃斯,1970年版,第11页。

    [519]见本书第三章各处,并见本书边码第111—121页。

    [520]例如,罗森堡相信资本主义最后的绝境和崩溃。见罗森堡:《社会改良还是革命》,科伦坡,1969年版,第12—13页;也见托洛茨基:《我们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纽约,1970年版,第34页。

    [521]后者见托洛茨基:《资本主义临死前的痛苦和第四国际的任务》,伦敦,1970年版,第12页。

    [52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278页。

    [5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70页。

    [524]同上,第362页。

    [52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708页。

    [52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831页。

    [527]引文来自费恩巴赫(Fernbach)为卡尔·马克思的《第一国际及其后》写的序言,哈蒙德斯沃斯,1974年版,第59页。

    [528]C.约翰逊:《改良主义问题和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新左派评论》1980年1—2月第119期,第70—96页。

    [52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571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7,96页。

    [530]同上,第571页。

    [53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571页。

    [532]基德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西方资本主义》,第12页。基德伦强调,这种趋势是现实存在的,尽管在某些地区贫困仍然继续存在,尽管也未能实现财富的再分配。也见N.哈里斯(Harris):《黄油与大炮》,哈蒙德斯沃斯,1983年版,第2章。

    [533]列宁:《怎么办》,莫斯科,1973年版,第42页。

    [53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409页注89。

    [535]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30,88—114页。

    [536]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79—80,89页。

    [537]同上,第47页。

    [538]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90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44页。

    [539]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95页。

    [540]同上,第158页。

    [541]同上,第80,94页。

    [542]同上,第80页。

    [543]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96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42页(应该说我们对这句话的翻译是成问题的,我们译成“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它往往会使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做出技术决定论式的理解,而且也使上下文无法理解。我们这里根据英文原文做了重新翻译。——译注)。

    [5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364页。

    [545]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96页。

    [546]布伦纳:《前工业时期欧洲农村的阶级结构和经济发展》,《过去与现在》1976年第70期,第63—80页;琼斯:《农业与工业革命》,牛津,1974年版,第4—5章。

    [547]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58页。

    [548]威克姆:《另一种过渡》,第12—13页。

    [5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上,第22页。

    [55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0页。

    [5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上,第24—25页。

    [5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3—34页。

    [553]同上,第36—37页。

    [554]同上,第488页。

    [555]同上,第23页。

    [55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04页。

    [5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

    [55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891—892页。

    [5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3—34页。

    [560]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44页。

    [56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44页。

    [56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71页。

    [563]麦克默特里:《马克思世界观的结构》,第72页;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13页。

    [5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97页。

    [5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603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31页。我们这里关注的是马克思命题的理论内涵,而不是它们的历史准确性。

    [56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5页。

    [567]同上,第197页。正如科恩所指出的,生产的目的(诸如为直接消费或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是生产社会形式的组成部分(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80—81页)。

    [56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97页。

    [56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75—176页。

    [5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第348页。

    [5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第473页。

    [57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783页。

    [5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84—85页。

    [574]同上,第83,268页。

    [575]同上,第205—21页。

    [57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3页。

    [577]同上,第25页。

    [578]同上,第18页。

    [579]同上,第21页。

    [58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9—490页。

    [58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3页。

    [582]马尔萨斯:《人口原理》,伦敦,1973年版,第6—7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692页;也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104页。

    [58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9—490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2—23,25页。

    [58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0页。

    [585]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56—157页。

    [58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49页。

    [587]同上,第154—155页。

    [5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104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第124页。

    [5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第603页。

    [59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34页。

    [59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第466页。再次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关注的是马克思的理论假设,而不是他分析的历史准确性。

    [59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63页;也见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谱系》,第462—472页。

    [59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97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71—272页。

    [59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533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5页。

    [595]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69—171页;见本书边码第119—124页,153—156页。

    [59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第86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第124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35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533—534页。

    [59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6—167页。

    [598]同上,第276,279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56—357页。

    [59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第423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91—293页。

    [60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4—115页。

    [601]J.贝希勒尔:《资本主义的起源》,牛津,1975年版,第12页。

    [60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8,104—115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2—276页;G.E.玛麦(Mumy):《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乡村与城镇》,《科学与社会》第62期(1978—1979年冬季第4册),第458—477页;布伦纳:《资本主义发展的起源:对新斯密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批判》,《新左派评论》1977年7—8月第104期,尤其见第27,33—38页。

    [60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509,511—514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389—390页;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372页。

    [60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35页。

    [60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783页。

    [60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784页。

    [60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4章(所谓原始积累)。对马克思分析的历史价值的一种非常不同的评价见K.柯林斯(Collins):《马克思论英国农业革命:理论和证据》,《历史和理论》1966年第6期,第351—381页;J.萨维勒(Saville):《原始积累和英国的早期工业化》,《社会主义名册》1969年,第247—271页。

    [608]例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7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35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1页。

    [609]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第7页。

    [61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738页。

    [6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84—85页。

    [6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0页。

    [613]同上,第86页,也见第90—91页。

    [61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4章第1—4节,即第781—813页。

    [61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893—894页。

    [616]同上,第891页。

    [6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72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42页。

    [618]汤普森:《理论的贫困》,第229—242页。

    [619]M.多布:《资本主义发展研究》,伦敦1975年版(1946年第1版),第40页。

    [620]多布:《资本主义发展研究》,第42页。

    [621]见R.布伦纳:《多布论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剑桥经济学杂志》1978年第2辑,第121—140页。

    [622]多布:《资本主义发展研究》,第39—42,51—53,124—126页。

    [623]同上,第52—53页。

    [624]多布:《资本主义发展研究》,第54—67页。

    [625]I.布兰查德(Blanchard):《人口增长、圈地和都铎早期的经济》,《经济史评论》1970年第2辑第23期,第427—445页;J.康沃尔(Cornwall):《16世纪早期的英国人口》,出处同上,第32—44页;J.哈彻(Hatcher):《黑死病、人口和英国经济:1348—1530年》,伦敦,1977年版,第69页。

    [62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784—785页;M.M.波斯坦:《中世纪的经济和社会》,伦敦,1972年版,第151—152页。

    [627]斯威齐:《一种批判》(1950年),R.H.希尔顿编:《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伦敦,1976年版,第35,40页。

    [628]希尔顿编:《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第44页。

    [629]斯威齐:《一种答辩》(1953年),载希尔顿编:《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第106—108页。

    [630]斯威齐:《一种答辩》,第106页。

    [631]同上,第106—107页。

    [632]斯威齐:《一种答辩》,第105页。

    [633]布伦纳:《农村阶级结构》,第42—46页。

    [634]I.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伦敦,1974年版,尤其见第346—351页。

    [635]同上,第87页。

    [636]布伦纳:《资本主义发展的起源》,第69—70页。

    [637]布伦纳:《资本主义发展的起源》,第69—77页。对沃勒斯坦研究的经验批判见P.奥布莱恩(O' Brien):《欧洲的经济发展:边缘区的贡献》,《经济史评论》1982年第2辑第35期,第4—18页。

    [638]波斯坦:《中世纪农业和中世纪经济一般问题论文集》,剑桥,1973年版;波斯坦:《中世纪的经济与社会》;E.勒华·拉杜里(E. Le Roy Ladurie):《朗格多克农民》,伊利诺斯,1976年版;H.J.哈巴卡克(Habakkuk):《现代英国经济史》,《经济史杂志》1958年第18期,第486—488页。

    [639]布伦纳:《农村阶级结构》,第32—42页;布伦纳:《欧洲资本主义的农业根源》,《过去与现在》1982年第97期,第20—28页。

    [640]拉杜里:《朗格多克农民》,第289—296页。

    [641]P.博登:《农产品价格、农场利润和地租》,载H.R.芬伯格(Finberg)编:《英格兰和威尔士农业史》第2卷(1500—1640年),剑桥,1974年版,第593页。

    [642]N.J.G.庞德斯:《中世纪欧洲经济史》,伦敦,1974年版,第475页。

    [643]哈彻:《黑死病、人口和英国经济》,第36—44页;波斯坦:《中世纪的经济与社会》,第152页。

    [644]哈彻:《英格兰农奴制和佃农对土地的使用权:一种重新评估》,《过去与现在》1981年第90期,第26—33,37—39页。

    [645]希尔顿:《一个评论》,希尔顿编:《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第115页;希尔顿:《中世纪英格兰农奴制的衰落》,伦敦,1969年版,第32—34,57页。

    [646]布伦纳:《农村阶级结构》;布伦纳:《欧洲资本主义的农业根源》。对阶级斗争作用的类似强调见J.E.马丁:《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英格兰农村发展中的农民和地主》,伦敦,1983年版。

    [647]布伦纳:《农村阶级结构》,第52—60页;布伦纳:《欧洲资本主义的农业根源》,第66—76页。

    [648]同上,第69—75页;同上,第76—83页。

    [649]布伦纳:《农村阶级结构》,第61—68页;布伦纳:《欧洲资本主义的农业根源》,第83—110页。

    [650]H.文德尔(Wunder):《德国东部和西部的农民组织和阶级冲突》,《过去与现在》1978年第78期,第47—55页。

    [651]J.P.库珀(Cooper):《探查农业资本主义》,《过去与现在》1978年第80期,第20—56页。

    [652]布伦纳:《农村的阶级结构》,第71—72页;布伦纳:《欧洲资本主义的农业根源》,第50—56,77—89页。

    [653]文德尔:《德国东部和西部的农民组织和阶级冲突》,第52页;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87,90—99页;安德森:《从古代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伦敦,1973年版,第252—254页。

    [6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2页。

    [655]科恩:《答埃尔斯特论〈马克思主义、功能主义和博弈论〉》,《理论与社会》1982年第11期,第488页。

    [6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

    [6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第296页。

    [65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1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

    [659]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216—217页;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剑桥,1985年版,第31—32页。

    [66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

    [661]例如见S.霍尔:《对“基础和上层建筑”隐喻的反思》,载布卢姆菲尔德编:《阶级、霸权和政党》,牛津,1978年版;J.拉瑞恩:《意识形态概念》,伦敦,1979年版,第66页;M.雷德:《马克思对历史的解释》,纽约,1979年版,第57页。

    [6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

    [663]同上,第33页。

    [664]同上,第32页。

    [6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77—378页。

    [66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8—99页。

    [6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2页。

    [66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91页。

    [66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41—442页。

    [6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121页;也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80,292—293页。

    [6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62,169—170,279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96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第474页。

    [672]G.马歇尔(Marshall):《探寻资本主义精神》,伦敦,1982年版,第142—143页。

    [673]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176—177,278—279页。

    [67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99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13页。

    [6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2页。

    [67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292页。

    [67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30,211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02—703页;多布:《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因素的作用》,《历史》1951年第36期,第4页;E.约翰(John):《对历史唯物主义解释的一些质疑》,《历史》1953年第38期,第4页;汤普森:《理论的贫困》,伦敦,1978年版,第79页。

    [678]雷德:《马克思对历史的解释》,第xx,3,70页。

    [679]同上,第4—5,8,9,56,97,184—185页。

    [68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4,300,306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291—292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8页。

    [68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11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9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17页。

    [682]雷德:《马克思对历史的解释》,第xx,3—4,10页。

    [683]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6,698页;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04页;恩格斯致弗·梅林(1893年7月14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28页。

    [684]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96页;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02,703页;恩格斯致弗·梅林(1893年7月14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28页。

    [685]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04页;恩格斯致博尔吉乌斯(1894年1月25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32—733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79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124—125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48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617—618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510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02页;G.威廉斯:《雾月十八日:马克思和挫折》,载B.马修斯:《马克思:一百年之后》,伦敦,1983年版,尤其见第12—13,32—33页。

    [68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05,732页。

    [687]同上,第696页。

    [68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76页。

    [68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99页。

    [690]普列梅内茨:《人与社会》第2卷,伦敦,1963年版,第278页。

    [691]雷德:《马克思对历史的解释》,第xx,70,75—76,78,181,186,204页。

    [692]同上,第57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3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5页。

    [69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6—37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42,143页。

    [694]博托莫尔和鲁宾编:《卡尔·马克思:社会学和社会哲学选集》,哈蒙德斯沃斯,1970年版,第33—34页;雷德:《马克思对历史的解释》,第58,60页。

    [695]雷德:《马克思对历史的解释》,第56,58—60,119页。

    [69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2页;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891—892页。

    [697]雷德:《马克思对历史的解释》,第82页。

    [698]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页。马克思希望避免受到普鲁士书报检查官的注意,这使他在1859年《序言》中未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见A.M.普林茨:《马克思写作1859年〈序言〉的背景和内在动机》,《思想史杂志》1969年第30期,第437—450页。

    [699]雷德:《马克思对历史的解释》,第3,10,27—28,35—36,38—39,40—41,70,72页。

    [700]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791页。

    [701]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谱系》,第403—404页。

    [702]R.S.戈特利布(Gottlieb):《封建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和综合》,《科学与社会》1984年第48期,第3—4页;A.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伦敦,1981年版,第4,7,212—214页;E.M.伍德:《经济和政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分离》,《新左派评论》1981年5—6月第127期,第66—95页。

    [70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891页。

    [704]雷德:《马克思对历史的解释》,第28,181页;S.卢克斯:《基础能够同上层建筑区别开来吗?》,载D.米勒和L.西尔登托普:《政治理论的本质》,牛津,1983年版,第104,111页。

    [705]阿克顿:《时代的幻象》,第164—168,177,258页;普列梅内茨:《人与社会》第2卷,第283—289,345页。

    [706]雷德:《马克思对历史的解释》,第40—41,56,70,84—86,97,181页。

    [707]科恩:《存在、意识和角色: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载C.阿布拉姆斯基(Abramsky)和B.J.威廉斯:《纪念E.H.卡尔论文集》,伦敦,1974年版,第88页;科恩:《评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批判》,《亚里士多德学会论文汇编》1870年第44期增刊,第121—124页;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223—224页。

    [708]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第403页。

    [709]科恩:《存在、意识和角色》,第91—92页。

    [710]卢克斯:《基础能够同上层建筑区别开来吗?》,第103—119页。

    [711]M.戈德利耶:《基础、社会和历史》,《新左派评论》1978年11—12月,第83,87—88页。

    [712]同上,第88—90页。

    [713]伍德:《经济和政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分离》,第79页。

    [714]卢克斯:《基础能够同上层建筑区别开来吗?》,第11—16页。

    [715]雷德:《马克思对历史的解释》,第40—41页;伍德:《经济和政治在资本主义中的分离》,第68,77—79页。

    [716]克罗伊克斯:《古代希腊世界的阶级斗争》,第43—44,49,98页;E.盖尔纳(Gellner):《苏联人和野蛮人》,《时代文学增刊》3789(1974年10月18日)。

    [71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890—891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502—503页。

    [718]雷德:《马克思对历史的解释》,第41页。

    [719]阿克顿:《时代的幻象》,第164—168,177,258页;普列梅内茨:《人与社会》第2卷,第283—289,345页。

    [720]阿尔都塞和巴里巴尔:《读〈资本论〉》,第98页。

    [721]同上,第17页;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伦敦,1977年版,第103页。

    [7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33页;阿尔都塞:《列宁和哲学及其他论文》,伦敦,1971年版,第201页。

    [723]汤普森:《理论的贫困》,第254,355,360页。

    [724]阿尔都塞和巴里巴尔:《读〈资本论〉》,第97页。

    [725]阿尔都塞和巴里巴尔:《读〈资本论〉》,第177页;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第96—101页。

    [726]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第113页。

    [727]阿尔都塞和巴里巴尔:《读〈资本论〉》,第183页。

    [728]同上,第97页。

    [729]阿尔都塞和巴里巴尔:《读〈资本论〉》,第177页。

    [730]同上,第177—178页。

    [73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99页。

    [732]阿尔都塞和巴里巴尔:《读〈资本论〉》,第220—224页。

    [733]同上,第100,187,223—224页。

    [734]阿尔都塞和巴里巴尔:《读〈资本论〉》,第100,187,223—224页;辛德斯和赫斯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13—15页;辛德斯和赫斯特:《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第55—56页;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第19页;吉登斯:《社会理论的中心问题》,伦敦,1979年版,第113页。

    [735]吉登斯:《社会和政治理论研究》,伦敦,1979年版,第111—112页。

    [736]阿尔都塞和巴里巴尔:《读〈资本论〉》,第177—178页。

    [737]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谱系》,第403页。

    [738]阿尔都塞和巴里巴尔:《读〈资本论〉》,第183页。

    [739]赫斯特:《马克思主义与历史编撰》,伦敦,1985年版,第100页;辛德斯和赫斯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18—19,44,82,229—330页;辛德斯和赫斯特:《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第33,51页。

    [740]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谱系》,第401—404,408页。

    [741]赫斯特:《马克思主义与历史编撰》,第113页。

    [742]安德森:《绝对君主制国家的谱系》,第402—403页。

    [743]雷德:《马克思对历史的解释》,第27—28,36页。

    [74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8,12,20—23页;汤普森:《理论的贫困》,第340页。

    [745]阿尔都塞和巴里巴尔:《读〈资本论〉》,第180页。

    [746]汤普森:《理论的贫困》,第252—256页。

    [747]H.斯宾塞:《社会学研究》,载K.汤普森和J.滕斯托尔编(Tunstall):《社会学观点》,哈蒙德斯沃斯,1971年版,第38页。

    [748]N.埃利亚斯(Elias):《什么是社会学?》,伦敦,1978年版,第20页;汤普森:《理论的贫困》,第271页。

    [749]汤普森:《理论的贫困》,第344页;安德森:《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内部争论》,伦敦,1980年版,第18页。

    [750]埃利亚斯:《什么是社会学?》,第130页。

    [751]吉登斯:《社会和政治理论研究》,第123—134页;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第1章。也见埃尔斯特、科恩、罗默、伯格和奥菲、范帕里吉斯和吉登斯之间的争论,载《理论和社会》第11期(1982年),第457—539页。

    [752]例如见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74—75,470—471页;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874—875,894页。

    [7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20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44页。

    [7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5页。

    [75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119页;博托莫尔和鲁贝尔:《卡尔·马克思:社会学和社会哲学选集》,第78,91—92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85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1页。

    [756]汤普森:《理论的贫困》,第345页。

    [757]阿尔都塞和巴里巴尔:《读〈资本论〉》,第97,207页。

    [758]T.洛弗尔:《对实在的诸种写照》,伦敦,1980年版,第27—28页;R.米什拉(Mishra):《马克思理论中的技术和社会结构:一种解释性分析》,《科学与社会》1979年第43期,第134页;汤普森:《理论的贫困》,第346页。

    [759]汤普森:《理论的贫困》,第98—100,111页。

    [76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44页。

    [761]辛德斯和赫斯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22页;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82—83页。

    [76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68页。

    [763]G.达尔顿:《农民究竟是如何被“剥削”的》,《美国人类学家》1974年第76期,第553—561页。接下来的争论见《美国人类学家》1975年第77期,第337—338页;1976年第78期,第639—642页;1977年第79期,第115—119页。

    [76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43—244页。

    [76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64—265页。

    [76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79页。

    [767]P.斯隆(Sloan):《马克思和正统经济学家》,牛津,1973年版,第44—45页。

    [768]D.C.诺思和R.P.托马斯:《庄园制的兴衰:一种理论模式》,《经济史杂志》1971年第31期,第777—803页。

    [769]J.E.罗默:《有关剥削和阶级的一般理论》,剑桥、马萨诸塞,1982年版,尤其见第7章。

    [770]S.菲诺阿尔泰亚(Fenoaltea):《一种理论模式的兴衰:庄园制》,《经济史杂志》1979年第35期,第386—409页。

    [771]罗默:《有关剥削和阶级的一般理论》,第237页。

    [772]同上,第192—196页。

    [773]罗默:《有关剥削和阶级的一般理论》第7—9章,尤其见第265页及其后。

    [774]罗默:《有关剥削和阶级的一般理论》,第7—9章,尤其见第265页。

    [775]B.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哈蒙德斯沃斯,1973年版,第471页;也见菲诺阿尔泰亚:《一种理论模式的兴衰:庄园制》,第386—409页。

    [776]W.朗格兰德(Langland):《对庄稼汉的研究》,哈蒙德斯沃斯,1974年版,第123页。

    [777]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44页。

    [778]阿尔都塞和巴里巴尔:《读〈资本论〉》,第212—216页。

    [779]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63—66页;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第254页;M.芬利:《古代经济》,伦敦,1979年版,第49页。

    [780]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第231页;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73页。

    [78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21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93页。

    [782]汤普森:《理论的贫困》,第298—299页;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伦敦,1980年版,第9—10页。

    [783]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73—77页;安德森:《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内部争论》,第39—43页。

    [78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74—482,504—516页;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714—720,889—904页;辛德斯和赫斯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221页;布洛赫:《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学》,第10,151—152页。

    [78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95—97页。

    [786]布洛赫:《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学》,第16—19,54,162页。

    [78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8—69,82,83—84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70—471,482—487页。

    [788]布洛赫:《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第68页。

    [789]《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1—3章,第9章,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79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8—69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70—471页。

    [791]M.戈德利耶:《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各种观点》,剑桥,1977年版,第51—58页;辛德斯和赫斯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44—47页。

    [792]辛德斯和赫斯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46—50页;梅娅苏:《象牙海岸古努人的经济人类学》,巴黎,1964年版,尤其见第98—99,123—125,188页;E.特里(Terray):《马克思主义和“原始”社会》,纽约,1972年版,第93页及其后。

    [793]戈德利耶:《新几内亚布鲁亚人中的社会等级》,载A.斯特拉森(Strathern)编:《新几内亚高地社会中的不平等》,剑桥,1982年版,尤其见第6,15—20页。

    [794]N.莫杰斯卡(Modjeska):《生产和不平等:从新几内亚中部得出的观点》,载斯特拉森编:《新几内亚高地社会中的不平等》,第51页。

    [7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72—474页;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373页;也见A.M.贝利(Bailey)和J.R.略韦拉(Llobera)编:《亚细亚生产方式》,伦敦,1981年版;H.鲁巴茨(Lubasz):《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一般性分析》,《经济与社会》1984年第13期,第456—483页;S.阿维纳尼编:《卡尔·马克思论殖民主义与现代化》,纽约,1969年版。

    [796]戈德利耶:《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各种观点》,第64,116—117页;戈德利耶:《亚细亚生产方式》,载贝利和略韦拉编:《亚细亚生产方式》,第264页;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谱系》,第405—407,486页。

    [797]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谱系》,第491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62页。

    [798]戈德利耶:《亚细亚生产方式》,第267页。

    [79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891页。

    [800]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谱系》,第475,482—483,497,518—519页。

    [80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71—272页;马克思将土地的国家所有权解释为是受伊斯兰教影响,而不是灌溉农业的结果。

    [802]F.W.瓦尔班克:《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伦敦,1946年版;瓦尔班克:《可怕的革命》,利物浦,1969年版。也见下面注释中提到的参考书。《阿瑞托萨》(Arethusa)杂志1975年春季版(第8卷,第1期)是对马克思主义与古代世界的专题讨论。

    [80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125—126,131—132页;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940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36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81页。

    [804]芬利:《古代经济》,第49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8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36—337页。

    [805]德圣·克鲁瓦:《古代希腊世界的阶级斗争》。对此的批判性评估见R.布朗宁(Browning):《古希腊的阶级斗争》,《过去与现在》1981年第100期,第147—156页;安德森:《古希腊的阶级斗争》,《历史作坊》1983年秋季第16期,第57—73页;P.A.布伦特(Brunt):《对罗马史的一种马克思主义认识》,《罗马研究杂志》1982年第72期,第158—163页。

    [806]德圣·克鲁瓦:《古希腊世界的阶级斗争》,第52,54,113,179页;E.伍德:《马克思主义和古希腊》,1981年春季号《历史作坊》第11期,第10—11,16—18页;R.H.希尔顿:《奴隶获得解放》,伦敦,1977年版,第10页;K.霍普金斯(Hopkins):《征服者和奴隶》,剑桥,1980年版,第7页。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909页:自耕农的小块土地所有制形式“在古典古代的极盛时期是社会的经济基础”。芬利论证:“奴隶劳动是精英大部分收入的来源”,载《古代奴隶制和现代意识形态》,伦敦,1980年版,第82页。

    [807]德圣·克鲁瓦:《古希腊世界的阶级斗争》,第39,43,44,173,179页;安德森:《从古代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伦敦,1977年版,第22页;B.D.肖(Shaw):《解剖吸血蝠》,《经济与社会》1984年第13期,第221—228页。

    [808]德圣·克鲁瓦:《古希腊世界的阶级斗争》,第52,113,173页。

    [809]同上,第149,210,222页及其后。

    [810]同上,第7—9页;辛德斯和赫斯特:《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第41页。

    [8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74—477,480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页;辛德斯和赫斯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82—85页;德圣·克鲁瓦:《古希腊视界的阶级斗争》,第45—50,85—95页。

    [812]辛德斯和赫斯特:《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第40—41页;辛德斯和赫斯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85—86页;德圣·克鲁瓦:《古希腊世界的阶级斗争》,第113,149页。

    [813]德圣·克鲁瓦:《古希腊世界的阶级斗争》,第113,149页。

    [814]德圣·克鲁瓦:《古希腊视界的阶级斗争》,第250—251页;威克姆:《另一种过渡:从古代世界向封建主义的过渡》,《过去与现在》1984年第103期,第9,20,27—28页。

    [815]S.阿明:《不均衡发展》,哈索克斯,1976年版,第13—16页。

    [816]D.索纳(Thorner):《作为经济史研究中一个范畴的农民经济》,载T.沙宁编:《农民和农民社会》,哈蒙德斯沃斯,1975年版,第202—208页。

    [81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714—720,890—896页;安德森:《从古代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147—153页。

    [818]希尔顿:《〈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序言》,载希尔顿编:《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伦敦,1976年版,第14页;希尔顿:《1381年之前英格兰的农民运动》,《经济史评论》第2辑第2册(1949—1950年),第117—122页;E.A.科斯敏斯基(Kosminsky):《13世纪英格兰农村史研究》,牛津,1956年版。

    [81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714—715,890—891,893—894页;J.E.马丁:《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伦敦,1983年版,第1章;辛德斯和赫斯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5章。

    [820]辛德斯和赫斯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236页。

    [821]A.克利马(Klima):《前工业时期波希米亚的农村阶级结构和经济发展》,《过去与现在》1970年第85期,第52—53页;C.戴尔(Dyer):《15世纪英格兰的收入再分配》,《过去与现在》1969年第39期,第11—33页。

    [822]J.哈彻(Hatcher):《英格兰农奴制和农奴对土地的使用权:一种再评估》,《过去与现在》1981年第90期,第21—27页;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894页。

    [82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68—169,175—176,635,637页。

    [82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363—365页;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伦敦,1978年版,第17,21页。

    [82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364,994页;W.库拉:《一种有关封建制度的经济理论》,伦敦,1976年版,第82页;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438—439页。

    [8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98—503,504—516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90—191,783—784页;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994—995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44页。

    [82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67—369页。

    [828]同上,第557—558页。

    [82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43—344,557—558页。

    [830]同上,第411,463,557—558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304—306页。

    [83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89—390,533—534,557—558页;斯密:《国富论》,第109—110页。

    [83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996页。

    [83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30页。

    [834]同上,第47,52—53,233页。

    [83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93—194,222—223,235—236,243—244页;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236—237,258—268页。

    [83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193页及其后。马克思分析最初遇到的困难在于,他用产品价格来表示生产过程产出品的价格,但却用价值来表示投入品的价值。当然,问题在于,一个产业的产出是另一个产业的投入。马克思的解释框架因而要求一种特殊产品的存在,当它作为产生品出售时的价格不同于它作为投入品购买时的价格,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销售和购买是同一交易的两个方面。I.斯蒂德曼:《斯拉夫式的马克思》,第43—44页。

    [83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73,235—236页;T.莫里斯—苏祖基(Morris Suzuki):《机器人与资本主义》,《新左派评论》1984年9月—10月第147期,第110,114页。

    [838]E.冯·博姆—巴维克(von Bohm-Bawerk):《卡尔·马克思和他体系的终结》,M.斯威齐编,伦敦,1975年版,第75页。

    [839]斯蒂德曼:《斯拉法式的马克思》,第30—31页;斯蒂德曼编:《有关价值的争论》,伦敦,1981年版,第17页。

    [840]G.霍杰森:《托洛茨基和宿命论式的马克思主义》,诺丁汉,1975年版,第71页。

    [841]斯蒂德曼:《机器人与资本主义》,《新左派评论》1985年5—6月第151期,第26—27页。

    [842]斯蒂德曼:《价值、价格和利润》,《新左派评论》1975年3—4月第90期,第71—80页。

    [843]S.阿明:《价值规律和历史唯物主义》,纽约,1978年版,第3,17—18页。

    [844]见马克思的《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122页)和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93—319页);A.诺夫:《一种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伦敦,1983年版,第1部分。

    [845]L.I.勃列日涅夫:《苏联社会主义共和国建国50周年纪念》,莫斯科,1972年版,第83—84页。

    [846]M.萨尔瓦多里(Salvadori):《托洛茨基和社会主义革命:1880—1938年》,伦敦,1979年版,第8,9章;对这些评论的总揽性回顾见P.贝利斯(Bellis):《马克思主义和苏联》第69页。

    [847]托洛茨基:《被叛卖的革命》,伦敦,1967年版,第46—48页。

    [848]托洛茨基:《被叛卖的革命》,第248—249,277—279页;托洛茨基:《资本主义的致命危机和第四国际的任务》,伦敦,1970年版,第47页;贝利斯:《马克思主义和苏联》,第69页。

    [849]托洛茨基:《被叛卖的革命》,第248—250页。

    [850]托洛茨基:《被叛卖的革命》,第248—249页;诺夫:《政治经济学与苏联社会主义》,伦敦,1979年版,第213—214页。

    [851]同上,第248—250页。

    [852]同上,第249—254页;贝利斯:《马克思主义和苏联》,第236页。

    [853]贝利斯:《马克思主义与苏联》,第4—6章;T.克利夫(Cliff):《俄国的国家资本主义》,伦敦,1974年版;M.德吉拉斯(Djilas):《新阶级》,伦敦,1957年版。

    [854]诺夫:《政治经济学与苏联社会主义》,第12章;V.K.库辛(Kusin):《阿列克·诺夫在探索给一个阶级起名时提出的建议》,《苏联研究》1976年第28期,第274—275页。

    [855]辛德斯和赫斯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2—3页。

    [856]韦伯:《作为一种职业的政治生活》,载A.皮佐尔诺(Pizzorno)编:《政治社会学》,哈蒙德斯沃斯,1971年版,第28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16,170—171页;列宁:《论国家》,载C.赖特·米尔斯编:《马克思主义者们》,哈蒙德斯沃斯,1969年版,第213页。

    [857]韦伯:《作为一种职业的政治生活》,第27页。

    [858]列宁:《论国家》,第27页。

    [8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78页。

    [86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2页。

    [861]同上,第172页。

    [8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0页。

    [863]H.德雷珀:《卡尔·马克思的革命理论》第1卷,纽约,1977年版,第584页及其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52页。

    [864]米利班德:《阶级权力和国家权力》,伦敦,1983年版,第47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4页。

    [86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2页。

    [86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2,134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10—412,418页。

    [8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2,277,289,294页。

    [868]同上,第377—378,383—384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303页。

    [869]F.帕金:《马克思主义和阶级理论:一种资产阶级的批判》,伦敦,1979年版,第82页。

    [8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77—378页。

    [87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2页。

    [8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67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303页。

    [87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5—676页。

    [874]同上,第676页;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剑桥,1985年版,第408页。

    [8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6—677页。

    [876]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第7章。

    [87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0,72,213,418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4页。

    [8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0,72,213,418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4页。

    [8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196页;德拉帕:《卡尔·马克思的革命理论》,第327—329,417—424页。

    [88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4页。

    [88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2,511页。

    [88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4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86,612—613,674—677,685页。

    [88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14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第251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84—385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0—51,109页。

    [88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4,59,81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5—676,682页。

    [88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9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2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76页。

    [88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18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2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第384页。

    [88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96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61,369页。

    [88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01页。

    [889]米利班德:《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牛津,1978年版,第74页。

    [890]同上,第87—88页。

    [891]同上,第68—69页。

    [89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570页。

    [89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20页。

    [89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91页。

    [8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79页。

    [896]希尔顿:《中世纪社会》,伦敦,1967年版,第268页;希尔顿:《解放农奴》,伦敦,1977年版,第172页;J.R.兰德尔(Lander):《15世纪英格兰的冲突和稳定》,伦敦,1971年版,第172页。

    [897]米利班德:《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伦敦,1973年版,第55页;也见兰德尔:《15世纪英格兰的冲突和稳定》,第3章各处。

    [898]米利班德:《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第84,106页;米利班德:《马克思主义和政治学》,第69—71页。

    [899]米利班德:《马克思主义和政治学》,第72—74页。

    [900]N.普兰查斯:《资本主义国家问题》,载R.布莱克本(Blackburn)编:《社会科学中的意识形态》,伦敦,1972年版,第245—247页。

    [901]米利班德:《马克思主义和政治学》,第71—72页。

    [902]米利班德:《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第6章;J.维斯特加德(Westergaard)和H.雷斯勒(Resler):《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哈蒙德斯沃斯,1976年版,第244—277页;A.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伦敦,1981年版,第210—219页。

    [90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0页;米利班德:《马克思主义和政治学》,第83页。

    [90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6—58,121页。

    [905]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第217页。

    [906]米利班德:《阶级权力和国家权力》,第72页。

    [907]同上,第67—68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58页。

    [90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3页。

    [909]米利班德:《阶级权力和国家权力》,第74页。

    [9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17页。

    [911]米利班德:《马克思主义和政治学》,第74页;普兰查斯:《政治权力和社会阶级》,伦敦,1973年版,第287页。

    [9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58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819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11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7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121,291—292,301—306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8页。

    [9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58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4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2页。

    [9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6页;也见斯威齐:《一个反驳》,第108页,希尔:《一个评论》,第118—121页,载希尔顿编:《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伦敦,1976年版。

    [915]安德森:《绝对君主制国家的谱系》,第1章。

    [916]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谱系》,第195—202,212—216页。

    [917]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谱系》,第29—33,38—39,102,202页;D.帕克:《法国绝对君主制的形成》,伦敦,1983年版,第60—64,148—149页。

    [918]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谱系》,第196,297页;P.S.万迪切茨(Wandycz):《瓜分波兰领土:1795—1918年》,西雅图,1974年版,第18页。

    [919]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谱系》,第203页;帕克:《法国绝对君主制的形成》,第86,143,151页;R.邦尼(Bonney):《投石党运动中的红衣主教马扎然和大贵族》,《英国历史评论》,1981年第96期,第818—833页;W.贝克(Beik):《17世纪法国的绝对君主制与社会》,剑桥,1985年版,第31—32,327—337页。

    [920]帕克:《法国绝对君主制的形成》,第329—337页;A.D.柳博林斯卡娅(Lublinskaya):《法国绝对君主制:1620年到1629年重要发展时期》,剑桥,1968年,尤其见第2,331页;R.布伦纳:《欧洲资本主义的农业起源》,《过去与现在》1982年第97期,第58,80页。

    [9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2页。

    [922]布伦纳:《欧洲资本主义的农业起源》,第81页。

    [923]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伦敦,1985年版,第112页。

    [924]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谱系》,第108页;B.波尔什涅夫:《1623年到1648年法国人民起义》,巴黎,1963年版,第563页。

    [9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

    [926]普列梅内茨:《人与社会》,第2卷,伦敦,1963年版,第274页;S.卢克斯:《基础能够区别于上层建筑吗?》,载D.米勒和L.希登托普编:《政治理论的性质》,牛津,1983年版,第103—104页。

    [9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42页。

    [9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83—84,169—170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第296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35页。

    [9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1—22页。

    [9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1—292页。

    [931]同上,第146—147页。

    [9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44页。

    [933]同上,第515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5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55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04页。

    [9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3页。

    [9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5页;147页。

    [9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83页。

    [9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5—56,162—163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98页注32;B.帕瑞克(Parekh):《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伦敦,1982年版,第1章。

    [9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30,42—43,169—170,199—200,206,211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42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9页。

    [9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2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41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87页。

    [9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99—200,279页。

    [9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11页。

    [9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95,406,611—612,614页。

    [943]同上,第614页。

    [9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77—78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2页。

    [9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6页。

    [9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册,第50页;W.J.巴伯(Barber):《经济思想史》,哈蒙德斯沃斯,1977年版,第79页。

    [9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3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4页。

    [9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12页。

    [9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11页。

    [950]同上,第614页。

    [9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90—191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90页。

    [9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5页。

    [953]同上,第98,292页。

    [954]同上,第611—614页。

    [955]同上,第90—91页;T.洛弗尔:《意识形态和英国的大众化肥皂剧》,载R.戴尔(Dyer)编:《英国的大众化肥皂剧》,伦敦,1981年版,第42页。

    [9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615页。

    [9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7页。

    [95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0—91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70—471页。

    [95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14页。

    [960]阿尔都塞:《列宁和哲学》,伦敦,1971年版,第137—141页;T.贝内特对阿尔都塞的理论做了很好的总结,见贝内特:《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伦敦,1981年版,第112—118页。

    [96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830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77—678页;N.阿伯克罗姆毕(Abercrombie)、S.希尔(Hill)和B.S.特纳(Turner):《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命题》,伦敦,1980年,尤其见第3章。

    [962]列宁:《怎么办?》,第40页;拉瑞恩:《意识形态概念》,伦敦,1979年版,第60—63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第296页。

    [9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4,53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03—304页。

    [964]赫斯特:《意识形态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和新的进展》,剑桥,1976年版,第16页。

    [965]洛弗尔:《有关现实的各种描述》,伦敦,1980年版,第41,51—53页;J.麦卡尼(McCarney):《最近对意识形态的各种解释》,《经济与社会》第14期(1985年),第77—93页。

    [96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2页。

    [9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5,21—23,29—30,43—45,55—56,162—163,169页。

    [968]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89,681页。

    [96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50—251,254—255,272—273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4页。

    [97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410页;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923页。

    [97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66—667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9页。

    [9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62—163页。

    [9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2—24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1页。

    [974]阿尔都塞:《列宁与哲学》,第137—141,153—162页;T.贝内特对阿尔都塞的理论做了很好的总结,见贝内特:《形式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伦敦,1981年版,第112—118页。

    [9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2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11—612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

    [976]迪尔凯姆的观点引自P.温奇:《社会科学的理想和它与哲学的关系》,伦敦,1977年版,第23页。

    [977]温奇:《社会科学的理想和它与哲学的关系》,第48,102—103页。

    [978]K.托马斯(Thomas):《宗教和巫术的衰落》,哈蒙德斯沃斯,1973年版,第670页。

    [979]A.L.斯廷施孔布:《建构社会理论》,纽约,1968年版,第80,93—99页。

    [98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70页。

    [981]斯廷施孔布:《建构社会理论》,第86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14页。

    [982]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第279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05页注释(124)。

    [983]布伦纳最近对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研究简单地忽略了这一问题,见第八章。

    [98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06—707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305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83页。

    [985]希尔:《1640年英国革命》,伦敦,1940年版,第44—45页;希尔:《清教和革命》,伦敦,1969年版,第21,215页;希尔:《17世纪英格兰的变迁和延续》,伦敦,1974年版,第82,89页;希尔:《革命之前英格兰的社会和清教》,伦敦,1969年版,第131,142,145,494—495页;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伦敦,1978年版,第89页。

    [986]希尔:《17世纪英格兰的变迁和延续》,第99页;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第108页。

    [987]M.沃尔泽:《圣徒的革命》,纽约,1974年版,第328页;P.柯林森(Collinson):《新教徒的宗教》,牛津,1982年版,第150页。

    [988]G.马歇尔:《探究资本主义精神》,伦敦,1982年版,第140—143页;吉登斯:《马克思、韦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学》1970年第4期,第302页。

    [989]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第90,112—114,157,175页。

    [990]同上,第83,91,171—172,174,179页。

    [991]沃尔泽:《作为一种革命意识形态的宗教》,第71页。

    [992]沃尔泽:《作为一种革命意识形态的宗教》,第71,76,89页;弗洛姆:《对自由的恐惧》,伦敦,1975年版,第53,62,68,74,78,86—88页;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116—117页。

    [993]柯林森:《新教徒的宗教》,第241页;柯林森:《英国的清教》(历史协会手册,总第106辑,1983年),第5—6页。

    [994]R.威廉斯:《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牛津,1977年版,第84—87,144—146页。

    [995]斯蒂德曼:《斯拉法式的马克思主义》,第21—26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3页。

    [996]埃布尔:《厘清马克思混乱的遗产》,《高等教育时代增刊》第689期(1986年1月17日),第18页。

    [997]西方学者往往将马克思有关历史所建构的理论体系称为“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像科恩的代表作《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我们往往将它称为“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

    [998]英国著名的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者、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始人科恩的代表作《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也只是再版了一次,它初版于1978年,再版于2000年。

    [99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89—490页。

    [100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3页。

    [100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36页。

    [1002]哈里·拉特纳:《历史唯物主义:对一些概念的批判性考察》,《新干预》第10卷第2号(2000)。

    [100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3页。

    [1004]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第54—55,73页。

    [100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02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论及劳动过程时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1006]吴英:《对唯物史观几个基本概念的再认识》,《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

    [100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8,135页。

    [100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