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苏现代著名作品-俄国时期的小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可怜的丽莎

    《可怜的丽莎》是俄国作家卡拉姆津(1766~1826)的短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农家姑娘丽莎与青年贵族埃拉斯特相爱,而埃拉斯特却因要还清赌债而抛弃丽莎,和一个老富孀结了婚的故事。最后,可怜的丽莎悲愤交加,跳水自尽。

    小说通过丽莎的爱情悲剧,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时期贵族与农民之间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纯朴善良的美好的品质。主人公丽莎容貌美丽,心地善良,感情纯真。她爱埃拉斯特,将自己全部的纯情都献给了他,而拒绝了邻村一个富农儿子的求爱。她是纯洁和美好的象征。埃拉斯特是一个有着许多美好品质而又十分软弱的贵族青年。他身为贵族,却厌恶上流社会的浮华与虚伪,他从丽莎身上发现了自己久久渴望和追求的东西而深深地爱上了她。但贵族的偏见以及他自身性格的软弱,使他为了钱财而牺牲爱情,抛弃了丽莎。

    这篇小说是卡拉姆津感伤主义作品的代表作,它具有浓郁的感伤抒情色彩。人物缠绵悱恻,语言哀婉凄楚,自然景色也染上了重重的悲凉色彩。同时小说在情感和语言方面明显流露出矫揉造作的毛病。

    叶甫盖尼·奥涅金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写于1823~1831年,1833年出版。

    贵族青年奥涅金厌倦无聊的城市社交生活而回到乡间庄园居住,拒绝了地主女儿达吉雅娜的求爱;在漫游全国之后,又追求已成为贵族妇人的达吉雅娜而遭到拒绝。

    作品塑造了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的人”奥涅金的典型形象,他在精神上高出一般贵族,但却缺乏为祖国效力的热情;他虽然有叛逆的愿望,但却不能同人民站在一起;他怀疑一切,性情冷漠,结果一事无成。

    作品通过奥涅金和达吉雅娜的故事,展示了俄国沙皇政府统治下贵族社会生活的真实图景,使人们看到这个腐朽堕落的社会是怎样窒息了聪明有为的奥涅金和摧残了纯真善良的达吉雅娜。

    作品语言流畅优美,细节描写生动,大段的抒情插叙,和谐亲切,情趣盎然。别林斯基把这部作品誉之为俄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杜布罗夫斯基

    《杜布罗夫斯基》是俄国作家普希金的中篇小说,写于1833年。

    骑兵少尉杜布罗夫斯基收到家书,得悉父亲病危,立即请假回家。他的父亲与邻居——大地主特罗耶库洛夫原是知己,只因一件偶然的小事触怒了他,他就发誓要进行报复。特罗耶库洛夫收买了大小官吏,伪造地契,吞并了杜布罗夫斯基家的全部产业,气死了老杜布罗夫斯基。年轻的杜布罗夫斯基决心为父报仇,他潜入森林,在方圆百里劫富济贫。不久,杜布罗夫斯基就成为遐迩闻名的强盗,官方束手无策。令人惊奇的是,特罗耶库洛夫的庄园却从未受到骚扰。

    特罗耶库洛夫从莫斯科聘请了一位名叫笛福查的法国籍家庭教师。这位年轻的法国人以勇敢和高傲的自尊心赢得了特罗耶库洛夫的女儿玛莎的崇敬和倾心。原来,笛福查不是什么法国人,正是杜布罗夫斯基。当他被仇人告发不得不逃离玛莎的家时,他与玛莎在花园里幽会,吐露了自己的身世,叙述了自己如何沦为强盗的不幸遭遇。他对玛莎说,当初为了替父报仇,我来到您家周围侦察,看到天仙似的您,我的心软了,我放弃了复仇。后来,我终于得到一个机会,冒名顶替来到您的家里……

    邻庄有个年过半百的公爵,名叫威列斯基。一天,他向玛莎求婚。特罗耶库洛夫不顾女儿的反对,满口答应。当夜,杜布罗夫斯基从玛莎那里知道了这个消息,他俩想用泪水和绝望感动特罗耶库洛夫,临别时,杜布罗夫斯基送给玛莎一只戒指,约定为求救的信号。

    特罗耶库洛夫一意孤行,把玛莎锁在房里。老公爵终于与玛莎在教堂里举行了婚礼,在回来的路上被杜布罗夫斯基截住,但玛莎表示:已经太迟,既然已经行过婚礼,便是威列斯基之妻。杜布罗夫斯基捂着受伤的右臂痛苦地离去。不久,他就到国外隐居去了。

    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短篇小说,写于1835年。

    波普里希钦是某部的小公务员。每天,他坐在部长的办公室里给大人削鹅毛笔。他虽然是个九等文官,却常常袋无分文,生活清寒,外套破旧。连部长家里的狗都说他“简直象只装在麻袋里的乌龟”,是一个被当成“仆人一样使唤”的人。

    一天,波普里希钦遇上了部长的女儿莎菲,他爱上了这位白天鹅一般的小姐。这件事被科长发现,骂他是“身上没有一个钱”的痴心妄想的“窝囊废”。波普里希钦觉得,“狗比人要聪明得多,懂得一切政治关系”,所以他决定从莎菲家的狗的通讯中了解真情。果然,他找到了狗窝,抢来了狗的信。从而得知,部长是个极爱虚荣的人,他要女儿嫁给侍从官或者将军。而莎菲也已经爱上了侍从官。波普里希钦终于明白:

    “世界上一切最好的东西,都让侍从官或者将军霸占了”,他愤怒地提出,“为什么人要分成许多等级?”于是,他也想当将军,倒不是为了便于求婚,而是为了看看这批达官显贵们如何在他面前摇首摆尾,“玩出各种各样的繁文缛礼”!

    波普里希钦疯了,他觉得自己当上了西班牙皇帝。他被关进监狱,受尽折磨,最后,悲痛欲绝地喊出:“这世上没有他安身的地方!大家都在迫害他!”

    涅瓦大街

    《涅瓦大街》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短篇小说,写于1835年。

    故事发生在彼得堡的涅瓦大街,这条街道热闹非凡,永远被一种游荡的气氛所笼罩。在这儿,你会遇见各色各样的人们,有时候竟使你看得眼花缭乱、神魂颠倒。看,穿着大礼服的、有络腮胡子的绅士们手挽珠光宝气的、花花绿绿的、神经衰弱的淑女在此悠闲地散步游荡;穷官吏们满怀各自的心事和烦恼在此匆匆过往,他们压根儿想不到是走在繁华的大街上;在这儿,你还会遇见花枝招展的卖笑美人儿;而一清早,你能看见穷苦的老太太奔向教堂,乞丐们聚集在点心铺前,等候施舍发硬的面包……

    这一天,青年画家庇斯卡辽夫和庇罗果夫中尉也一同游逛在涅瓦大街上。他们遇上了两个女人,在中尉的催促下,画家也怯生生地去尾随一个美丽的黑发女郎。

    庇斯卡辽夫善良、诚实,他满以为自己一往情深所追求的少女一定是个名门闺秀,纯洁高尚,直至追到了少女的家,他才发现,这个少女已经堕入了火坑,不能自拔。现实生活给画家以沉重的打击,从此,他渐渐精神恍惚,沉溺于梦境。他梦见那少女成了高雅阔绰的贵妇,梦见她已经成了他的温柔的妻子,同他共享着家庭的欢乐。但一觉醒来,面前只是孤灯残烛,一切都成泡影,热情的追求换来的只是痛苦和绝望。最后,画家悲伤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个“安静的、胆怯的、谦恭的、孩子般天真的”青年就这样毁灭了!

    与画家的命运相反,“深信没有一个女人逃得过他的手掌”的庇罗果夫,不久前被提升了官衔。他附庸风雅,玩世不恭,善于逢场作戏。在与画家分手后,他也向一个金发女郎——焊洋铁壶的德国人的老婆追去。凭着他“处处不忘记女人所喜欢的琐碎细节”的本领,果然勾搭上了这个女人,直到这女人的丈夫把他撵出门外,他才愤愤地扬言要报复,但转眼之间,他在点心铺里吃了两个酥脆的肉馅饼后,又恢复了常态。他又轻松愉快地到检察院院长家里去消磨夜晚的时光了。

    上尉的女儿

    《上尉的女儿》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著名历史小说,写于1836年。

    这部作品取材于18世纪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贵族青年军官格利尼约夫到边防炮台就职,途中因遇风雪迷了路,由一位乡下人引路到了小客店,才使格利尼约夫脱离了险境。这个乡下人正是沙皇政府追捕的农民起义首领普加乔夫。格利尼约夫到炮台后,爱上了上尉司令的女儿玛莎。后来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了白山要塞。攻破了炮台,杀死了上尉夫妇,但为了感念旧谊,释放了格利尼约夫,并成全了他和玛莎的婚事。普加乔夫起义失败后,格利尼约夫因此事遭到怀疑,被政府逮捕。玛莎只身前往彼得堡谒见女皇,营救出她的丈夫。最后小说以普加乔夫被送上断头台和格利尼约夫、玛莎二人的幸福结合而告终。

    小说以18世纪后半期俄国著名的农民运动为背景,生动地刻画出一位以“颠覆王位和消灭贵族”为宗旨的农民起义军首领普加乔夫的英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俄国社会农民阶级同沙皇政府之间的尖锐矛盾。

    但作品中对农民暴动的个别描写,对俄国女皇的美化和赞扬,表现了普希金贵族阶级的立场和局限性。

    驿站长

    《驿站长》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短篇小说。

    作家怀着对“小人物”的极大同情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沙俄时代最低一级的14等文官——驿站长塞米翁·威林和女儿都妮亚长期生活在荒凉的驿站里,终年在过往的“大人物”们的呵斥中度日。驿站长勤勤恳恳、忠于职守,他生活的全部快乐来自于女儿的欢笑。都妮亚以她的美丽、聪明,吸引着过往的显贵,以至“从前不管怎样爱生气的老爷,一看见她就安静了,和颜悦色地跟我谈起话来”。

    一天,一位年轻的骠骑兵经过驿站时,用诡计拐走了都妮亚。驿站长受到沉重打击,病倒了。病刚愈,他便步行去寻找女儿。在彼得堡,骠骑兵塞给他几张揉皱的钞票后便把他赶出了家门。第二次,驿站长找到了女儿住的地方,女儿一见父亲便昏倒在地,骠骑兵又将老人赶走。驿站长又回到自己的驿站,再也没有得到女儿的信息。后来老人酗酒而死。

    作家以个人见闻的形式把这个悲剧故事写得很动人。

    小说于哀婉中透露出对不平世道的讽刺与批判。

    死魂灵

    《死魂灵》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著名长篇小说,写作于1835~1842年。

    小说主要描写一个“诡计多端”的投机家乞乞科夫从小遵循父亲的教导,以追逐金钱为奋斗目标。他在学校时就从事各种投机倒把勾当。当上小官吏后,利用职权贪污,梦想成为百万富翁。当他发现贩卖“死魂灵”可以牟取暴利时,就以廉价收买已经死去而尚未注销户口的农奴名单,企图拿死人当活人去救济局抵押,以骗取大笔钱财,后被一卖主揭露内幕而狼狈溜走。

    作品通过乞乞科夫收买“死魂灵”而遍访各庄园的故事,勾画了一系列地主的形象,如饱食终日、懒惰成性的玛尼洛夫;迟钝、迷信、一心一意积蓄钱财的科罗皤契加;以打架斗殴为能事的罗士特莱夫;贪婪、悭吝、猥琐得不像人样的泼留希金等等。

    通过对这群人的描写,深刻表明建立在地主剥削基础上的俄国农奴制已经到了垂死没落的阶段,必将走上灭亡之路。

    作者通过对祖国大自然的抒情插叙,表达了对俄国伟大未来的向往。

    当代英雄

    《当代英雄》是俄国作家莱蒙托夫的长篇小说,写于1839~1840年。

    小说由5个相对独立的中篇构成,贯穿全书的是主人公毕巧林。毕巧林是一个贵族青年军官,他对彼得堡的上流社会感到厌倦,却又找不到一个高尚的生活目标,于是远走高加索,以寻求新的刺激。途经塔满,因好奇、探问和恐吓,使私货贩子一家下海逃走。后在伯纪高尔斯克,借公爵夫人住所,和曾被他抛弃的旧情人维拉重新调情;同时,又采取上流社会勾引女人的手腕,玩弄并征服公爵夫人的女儿玛丽公主。还与产生嫉恨的小军官决斗,而将他杀死。毕巧林因此被放逐到偏僻的要塞。其间,又制造事端,强抢该地山民酋长之女贝拉,使酋长父女先后丧命。最后,在枯燥而单调的要塞生活中成了一个笃信命运安排的宿命论者,并于国外旅行回来不久,默默无闻地死去。

    作品以独特的心理分析,多方面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矛盾,深刻反映了沙皇统治下贵族青年知识分子空虚无聊的精神状态及社会根源。毕巧林则是俄国文学史上“多余的人”代表人物之一。小说以深刻的心理刻画,卓越的自然风景描写和对高加索风土人情的诗意描绘著称,结构完美,语言优美,被公认为俄国古典文学的典范。

    外套

    《外套》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短篇小说。写于1842年。

    小说描写一位穷苦的小官吏巴施马奇金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的生活。他整天伏案抄写公文,抄得背驼眼花。他节衣缩食,想攒些钱做件新外套。新外套终于做成后,他兴高采烈地穿着它去赴宴,不料在回家路上被强盗抢走。他连忙去报告警察,没有结果,只好去找一位声势显赫的“大人物”,却被声色俱厉地呵斥一顿。他当场吓昏了,又气又急回家后不过几天就死去。次日,在巴施马奇金的座位上换了另一个抄写员。这时外套被盗的地方出现了鬼魂,专门抢过往行人的外套,直到那位“大人物”路过此地也被剥去外套,闹鬼才终止。

    小说愤怒谴责了毫无人性的统治阶级和专制制度,对穷困无援的下层人物倾注了深切的同情,体现了作者进步的人道主义思想,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命运的一篇杰作。

    谁之罪

    《谁之罪》是俄国作家、政论家赫尔岑的长篇小说,写于1841~1846年。

    小说描写平民知识分子克鲁齐费斯基大学毕业后,到退职将军涅格罗夫庄园当家庭教师,与将军的私生女柳芭卡恋爱而结婚,过着独立而平庸的小康生活。这时,贵族青年别里托夫从国外回来,他渴望有所作为,但脱离实际以致一事无成,可却因对社会的不满赢得了柳芭卡的爱情,而他自己也恋上了柳芭卡。克鲁齐费斯基得知后,非常痛苦,整天绝望地向上帝祷告,借酒浇愁;别里托夫则感到破坏了他人家庭幸福,十分懊悔,重又远走国外;柳芭卡亦陷入极度痛苦之中。

    作品通过克鲁齐费斯基的家庭悲剧,以及对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揭露了造成这一切的真正的罪魁祸首——停滞、愚昧、专横的俄国社会生活方式及其封建农奴制基础。作品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出色地塑造了又一位“多余的人”别里托夫的典型形象。

    平凡的故事

    《平凡的故事》是俄国作家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写于1844~1847年。

    小说主要描写了22岁的亚历山大·阿杜耶夫是外省的一个贵族青年,长期在母亲身边过着安逸、舒适的庄园生活。然而他并不满足于这种狭小的家庭生活,而是幻想干一番事业。因此,他辞别了母亲和亲友,来到彼得堡。

    但是,彼得堡的现实生活使他悲观失望。离别17年的叔叔彼得·阿杜耶夫同他见面时极为冷淡,不仅拒绝同他热情拥抱,而且仅仅象对待一个房客似的给他安排了住处。而他那狡猾、虚伪的上司初次见面就骗了他的钱。

    叔叔彼得在繁华的彼得堡已经混了17年,积累了各种经验和教训,非常重视实际。在他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做一番事业”,因此,他全力以赴,不断发展自己的事业,经过一番奋斗,不仅成了工厂主,而且还获得了局长、三品官的显要地位。他发现侄儿的思想和行为都非常幼稚,便竭力把人生的“本来面目”讲给他听,要他不要相信“永恒的爱情”,要“少关心爱人而多留心工作”,并对他说:“一个人必须从事一项工作……你必须生活在对你自己和你的职业的一种毫不放松的控制之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一种实用的目的。”

    然而,亚历山大并没有按叔叔的教导去做,不久便同一个名叫娜婷卡的姑娘发生了爱情。他对她情意绵绵,她也答应一年后同他结婚。但是后来她把他抛弃而爱上了一个年轻的伯爵,这使他感到非常伤心。

    虽然情场失意,但他并没有接受教训,把心放在公事上,而又幻想成为一名作家。他冥思苦想,终于写出一部自鸣得意的小说。不过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编辑部不仅不发表他的小说,而且还对他进行了一番挖苦和嘲弄。他在一气之下,接受了叔叔的劝告把它付之一炬,从而开始从幻想回到现实。

    这时,有一个同叔叔合办工厂的苏尔科夫同一个年轻的寡妇尤丽娅相爱,准备为她挥霍钱财,动用工厂的资金。叔叔为了工厂的利益,要亚历山大去拆散他们,但不要同这个女人相爱。他赶走了苏尔科夫,却同她产生了爱情。但是当她对他一片深情,热切地希望同他结婚的时候,他又狠心地抛弃了她。

    后来,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有一次他在河边钓鱼,偶然遇见了一个叫丽莎的姑娘。她居然对他产生了爱情。但是,当他第二次同她幽会时,却被姑娘的父亲臭骂一顿,轰出了大门。

    亚历山大不知不觉在彼得堡住了7年,一事无成。他回首往事,发现整个世界是一片空虚。他既没有理想,也没有希望的光明,摆在他面前的只是冷酷现实的荒漠。他认为以往生活里的一切都是欺骗,从而也看透了人生。他失去了生活的目标,也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于是他不听叔叔的劝告回到老家去了。

    他在乡下住了一年半,开始还一切如意,但是接着对家庭生活又产生了反感,无论是母亲的抚爱,还是大自然的优美,对他都失去了诱惑力,过去的神圣东西又在他心里复活了。他经过反复思索、考虑,决定还是再去彼得堡为自己打开一条新路。

    他的叔叔彼得已老态龙钟,亚历山大又来到他的家里。这时的亚历山大已经不是当年的幼稚青年。不仅发了胖,秃了顶,神气活现地挺着大肚子,脖子上挂着勋章,而且还找了一个有30万陪嫁和500个农奴的未婚妻。叔叔夸他现在“又有前程又有福气”!说他“真是一个阿杜耶夫”!他也一再承认当年是何等的幼稚。他们叔侄2人终于真正地拥抱了起来。

    偷东西的喜鹊

    《偷东西的喜鹊》是俄国作家赫尔岑的中篇小说。

    小说通过一位著名艺人之口,讲述了一个俄国女演员的动人故事。这位著名的艺人曾在某省城斯卡林斯基公爵的剧院看过《偷东西的喜鹊》一剧的演出。

    剧中讲到女佣阿尼达因被诬告偷东西而入狱,好色的法官要阿尼达以出卖贞洁来赎取自由,阿尼达没有屈从,她被处罚了。后来人们发现东西实为喜鹊衔走,阿尼达被簇拥着凯旋而归,而经受了强烈震惊和痛苦摧残的阿尼达已无力面对这份欢乐了。

    剧中女佣嗓音中所流露的深刻的痛苦、撕人心肺的呼喊,使艺人当场失声痛哭,他为阿尼达的表达所震撼,一夜未眠,次日冲破种种阻挠,找到了被软禁在斯卡林斯基公爵府中的阿尼达,惊喜的阿尼达面对艺人诉说了自己的身世和境遇:她本是外省小城戏班中一个有才华的演员,扶植栽培她的主人去世后,她和班达被公爵买下,道貌岸然、佯装热爱艺术的公爵企图占有她,阿尼达没有屈从,公爵恼羞成怒,对她进行各种报复,在奴隶般生活的折磨下,这位女演员的才华逐渐消退。这时艺人终于明白了她为什么会有那催人泪下的表演。不久,阿尼达含恨死去。作者借世人之口控诉了罪恶的农奴制和黑暗的社会扼杀了伟大演员的罪恶。

    木木

    《木木》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

    小说以聋哑农奴盖拉新的悲剧生涯,对农奴制度进行了无情抨击。盖拉新体魄魁伟,憨厚老实,忠于职守,曾深得主人——寡妇老太太的赏识。盖拉新爱上了洗衣女塔季雅娜。但是老太太却命令总管将塔季雅娜配给鞋匠卡皮统,总管不敢违背主人意志,又怕盖拉新知道后发作,于是略施诡计,使盖拉新痛苦地放弃了对洗衣女的爱恋。不久盖拉新从河岸边救起一只小狗,起名木木,他将小狗当作自己“养女”精心看护,日夜做伴,木木成了盖拉新唯一的“新人”。老太太也看上了聪明、漂亮的木木,命人带来,不想小狗惶恐不安,拒不从命。这以后寡妇便以“睡不着觉”为由,第一次令人将那条狗偷走卖掉,当狗又跑回来后,太太则发动所有的仆人,逼迫盖拉新自己淹死了唯一的伴侣。最后盖拉新伤心地卷起铺盖悄然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描写老寡妇处处做出孤苦可怜的样子,而从中透出冷酷与残暴,一方面刻画盖拉新于沉默和冷峻中,对人、对物表达了真诚的挚爱。

    罗亭

    《罗亭》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写于1855年。

    主人公罗亭是19世纪30~40年代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他才华过人、能言善辩,热爱真理的火焰从未熄灭,还能点燃别人心里的这种火焰,因而赢得了对生活怀着美好向往的纯洁少女娜达丽亚的爱情,当这个坚强的姑娘决心违抗地主母亲之命,抛弃一切和他一同私奔时,他又胆小怕事,顾虑重重,终至退缩,酿成悲剧。

    作品通过这个“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一生经历,深刻反映了俄国30~40年代贵族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成功地塑造了“多余的人”罗亭的典型形象。

    琉森

    《琉森》是俄国作家列·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写于1857年。

    琉森,是瑞士州的一座古城,也是最浪漫的一个地方,各国的游客都向往这个地方,因为在这里可以看见世界上最壮丽的风景之一。我于7月7日晚来到这个地方,住在这里最好的一家旅馆——瑞士旅馆。

    我上楼打开临湖的窗子,这里的湖光山色和天宇之美,真使我心旷神怡。但是湖边的建筑和人为的设施显得多么不协调呀。我有意眺望远方,避开这些有煞风景的东西。

    晚上就餐时,大家都端坐在富丽堂皇的大厅里,默默无言,几乎听不见刀、叉的声音,个个板着死气沉沉的面孔。每逢吃这顿饭,我都感到非常压抑,我觉得奇怪,他们为什么要放弃人跟人互相交谈这样一种人生乐趣呢?

    与往常一样,还没吃完最后一道点心,我便走了出来,沿着狭窄、肮脏的街道走去。当我返回旅馆时,一种奇妙的音乐声飘了过来,顿时使我精神为之一振。我快步向前走去,看见凉台上站着一群盛装艳服的男女在听一个矮小的人弹六弦琴,他边弹边唱,那低微而愉快的声音,显示出他有很高的才能。弹唱完毕,他向那些先生、太太们要钱,但他们却无动于衷,甚至冷酷无情地笑他。那歌手无奈,挥了挥帽子,快步向市内走去。

    我感到痛苦、忧郁,似乎有一种沉重的、无法摆脱的东西压在我的心头。我看见一家子英国人,他们悠闲自得的傲慢神情使我突然明白了刚才象石头似地压在我心头的东西是什么;我对他们感到一阵说不出的愤怒。我在那英国人身旁走了两次,每次都故意不给他让路,而且用手推开他,这使我感到快意。

    我追上那歌手,请他到瑞士旅馆喝酒。招待我们的侍者,把我们让进一间接待普通人的酒吧间里,歌手边喝酒边叙述他的生平:他是意大利阿尔高维人,父母早年去世,他以前学过木工,后来手害了骨疽病,不能干活,便开始弹琴,他每年都要跑遍瑞士的所有吸引游客的地方。在我们谈话时,侍者们竟然毫不客气地看着我们,似乎在取笑我们。我越想越火。我对瑞士旅馆这些高贵住客所积下的满腔愤怒,还没有机会发泄出来,而旅馆侍者的轻慢态度大大刺伤了我的虚荣心,我心里憋了一个晚上的压抑和愤怒终于爆发了。我一把揪住看门人,责问说:“你们有什么权利凭外表决定这位先生一定得待在这个房间里,而不得待在那个大厅里呢?难道说,所有付钱的人,在旅馆里不是平等的吗?你们的共和国真是个糟透了的共和国!……这就是你们的平等!”我坚持让他们把我和歌手带到平时旅客们用餐的大厅里。那里,一个英国人和他的太太正在桌旁吃饭,他们看到我们进来,便厌恶地走了。他们可能把我看做疯子,但是我要让这个流浪歌手跟他们这群人一样平等,因此,最后我恭敬地摘下帽子,同歌手握手告别。

    回到房里,我激动得无法入睡。我又走出旅馆,独自沿着堤岸徘徊。我寻思着:“这就是艺术的命运。”你们这些标榜自由博爱的人,怎么能嘲笑一个求乞的不幸者呢?“他付出了劳动,给了你们快乐,而你们却取笑他。”

    这时,我又听见了那六弦琴声和流浪者的歌声。我自言自语道:“不,你没有权利可怜他,也没有权利为那勋爵的富裕生气。”那歌手并没有怨恨。“允许和命令这一切矛盾都存在的神的慈悲和智慧是广大无边的。……想摆脱这个普遍的法则是不行的!……

    奥勃洛摩夫

    《奥勃洛摩夫》是俄国作家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写于1847~1859年。

    年轻的地主奥勃洛摩夫凭着祖传的庄园和农奴,过着无忧无虑的寄生生活,养成了醉心空想,无所事事,悠闲慵懒的习惯。后来在好朋友斯托尔兹的介绍下,奥勃洛摩夫结识了聪明美丽、朝气蓬勃的姑娘奥尔迦,并旦爱上了她。奥尔迦也爱上了奥勃洛摩夫,她幻想用纯洁、热烈的爱情来改变奥勃洛摩夫目前的生活状态。在爱情的激发下,奥勃洛摩夫开始阅读奥尔迦介绍给他的书报;到郊外去登山游玩;亲自动手给村长写一些事务性的信……但是,不久他就厌倦了,重又蜷缩到宁静的安乐窝里。奥尔加对他完全失望后,彼此分手。奥勃洛摩夫与守寡的房东太太同居,每天吃饱睡足,最后无声无息地死去。

    通过奥勃洛摩夫懒惰性格的刻画和毁灭过程的描述,揭露了农奴制度的腐朽,显示出其必然崩溃的趋势。是俄国文学史上“多余的人”形象之一。构思严密,情节单纯,笔触细腻,语言优美,有很高的艺术性。它的缺点是在批判奥勃洛摩夫的同时,又把他美化为正直、善良和“具有黄金般心灵”的人。

    贵族之家

    《贵族之家》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

    主人公拉甫列茨基生在一个贵族世家,对未来的生活抱着美好的幻想。可是他在学习上却半途而废,婚后妻子对他不贞。他在国外游历几年,回到俄国,想要重整家业,改变生活方式。这时他遇到淳朴的少女丽莎,心中燃起爱情之火。他从报上读到他妻子在国外身亡的消息,更加强了对个人幸福的向往。原来这个消息是讹传,他的妻子突然回来。拉甫列茨基非常痛苦,但屈服于道德责任感而与妻子和解。

    作者通过拉甫列茨基与丽莎的相互关系,表现了为个人幸福而斗争与道德义务相冲突的主题。与此同时,拉甫列茨基也是“多余的人”。他软弱无力,不善于为个人幸福而斗争,而且也于社会无益。

    他的命运遭遇是贵族阶级没落的必然结果,拉甫列茨基本人也承认贵族的历史作用已经结束,他们必须让位给新的年轻的一代。

    小说充满哀伤凄婉的情调,被认为是贵族庄园生活的一曲挽歌。

    前夜

    《前夜》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写于1860年。

    贵族小姐叶琳娜是个正直、热情、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俄国姑娘。她不满于平庸的贵族生活,渴望行动,但在俄国知识分子中找不到知己。后来从别人的谈话中听到关于保加利亚人英沙罗夫的描绘:他出身贫寒,视把祖国从土耳其人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并积极去进行斗争。叶琳娜十分钦慕英沙罗夫,当她遇见他时便深深地爱上了他。叶琳娜不顾父母的反对和阻挠,嫁给了英沙罗夫,并同他一起赴保加利亚参加反对土耳其压迫的起义,途中英沙罗夫不幸病逝。叶琳娜并不为此停步,仍然参加起义军,当了一名志愿护士,以继承丈夫遗志。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对新人——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和先进的俄罗斯新女性叶琳娜。

    通过他们的活动,反映了俄国50年代末社会运动的高涨和当时俄国社会对于新人物和新的生活的迫切需要。

    作品描写景物清奇迷人,色、声、香兼而有之;刻画人物善用烘托法,在勾勒相互关系中显出各自的特色;风格细腻淡雅,独具一格。

    初恋

    《初恋》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

    1833年夏天,我刚满16岁,住在莫斯科郊外我父母那里,准备考大学。不过我并不用功,也不着急。我父母的关系不好,母亲比父亲大10岁。父亲是因为财产的缘故才跟母亲结了婚,虽然他们只有我一个孩子,可是谁都不关心我。

    一天黄昏,我和往常一样,带着猎枪在花园里踱来踱去,守候着乌鸦。无意中我走近花园尽头的木栅跟前,看到邻宅园中有一位身材苗条的少女在绿阴如画的树丛中站着,4个年轻人围在她的身旁。她手里拿着一朵小花,轮流点一下年轻人的额头。她半闭着敏慧的双目,脸蛋儿是那么娇柔妩媚。正在我看得出神的时候,少女忽然掉转身来对我笑笑。几个年轻人哄笑起来。我羞得无地自容,逃回屋子后,心里还怦怦直跳。我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和高兴。我一定要跟她认识。

    多么幸运呀!第2天我就又见到了她。

    原来隔壁新搬来的公爵夫人要见见我母亲,母亲让我去邀请她来我家。我迫不及待地去了,一眼就看见了那个少女。公爵夫人向我介绍说,这是她的女儿西娜契卡。西娜契卡把我带到她的房里,让我帮她绕绒线,一边无拘无束地和我聊天。我觉得全身充满了一种近乎愚蠢的紧张和幸福感。她说:你才16岁,可是我已经21岁了,因此你应当永远对我讲真话,听我的话。我听了有点难为情,不过我尽量做出大方、严肃的神情,让她知道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公爵夫人带着西娜契卡来我家做客,母亲不喜欢他们,父亲也不热情。西娜契卡端坐在客厅,既拘谨又高傲,很不自然。我宁肯去她家做客。在那里,她能想出种种有趣的游戏,讲述神奇美丽的梦境,有时还热情地朗诵诗文,总之,玩得痛快尽兴。有一次她让我当她的随身侍从,我快乐得心花怒放,感到越来越迷恋她了。为证实爱的真诚,我从高墙上跳了下来,跌得我疼痛难忍,但她吻了我一下,喜欢得我又蹦又跳。

    我常去公爵夫人家玩儿,母亲很不高兴。起初父亲让我叙述关于西娜契卡的一切情形,后来有一次我发现他亲自登门拜访了她家。以后西娜契卡对我的态度就冷淡了,甚至不愿见我。这使我苦恼之极,是谁在破坏她对我的感情呢?这时她的一个崇拜者神秘地对我说,你既然是她的随身侍从,就该日夜保护你的女皇,尤其是夜晚。当天晚上,我便揣着一把裁纸刀,躲在暗处,等待着履行我的职责。夜空寂静异常,树影微微颤动。我有些害怕起来。突然我听到了脚步声。我的手有点发抖,但我还是从口袋里摸出了小刀。我又怕又恨,头发都竖起来了。脚步声越来越近,我弯下身子一看……天哪,是我的父亲!等我从惊骇中清醒过来,父亲已经不见了,只见西娜契卡房间的窗帷慢慢地放了下来……

    几天后,不知为什么,父亲和母亲大吵一场。母亲宣布要搬回城去。我绝望地去向西娜契卡告别,倾诉着对她的眷恋,并且表示,不管她对我怎样,我总是爱她、崇拜她,一直到死。这时她捧住我的头,热烈地吻我,天晓得,这个诀别的长吻究竟是为了谁,但我却饱尝了它的甜蜜的滋味,我知道,这种滋味在我的一生中决不会再有第2次了。

    回城后,有一天父亲要我陪他出外骑马。到了一个地方,他命我牵着他的马就地等他片刻。他去了好长时间还不回来,我便找他去了。走不多远,突然我看见父亲站在一幢房子的窗前,窗内站着西娜契卡。只见父亲生气地用马鞭抽了一下她的手,跑进她的屋去。我吓得慌忙往回跑,眼泪不禁夺眶而出。这是怎么回事?我弄不明白,但我永远也忘不了她不同以往的姿态和眼神。

    2个月后,父亲同母亲大吵一场后中风死了。过了4年,我听说西娜契卡结婚了。我去拜访昔日的“恋人”,但看门人告诉我,她4天前因难产死了。我的心仿佛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种凄凉悲伤之情涌上心头。啊,永别了,我那昙花一现的初恋的幻影。

    哥萨克

    《哥萨克》是俄国作家列·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写于1861年。

    奥列宁是个贵族青年,没有读完大学,也没有在任何机关做过事,就在上流社会里花费了他一半的产业。他爱过一个有钱的女子,又觉得真正的爱情是不存在的。他感到生活的空虚,决心离开首都,到高加索去寻找自由和幸福。

    奥列宁当了士官长,随着沙皇军队,长途跋涉,带着仆人来到一个哥萨克山村。但这里却没有他想象中的“毡斗篷、悬崖、英雄和匪徒”。这里有雪峰、草原和森林。这里的哥萨克人自由地生活着,他们只承认哥萨克是真正的人,鄙视其他人。奥列宁感到哥萨克人才是“大自然的儿女”,他们和大自然融成了一体。

    在山村,奥列宁结识了哥萨克老一代的骑士爱罗希卡,听他讲那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他年轻时是村里有名的酒鬼、盗马贼、歌手……爱罗希卡认为上帝造万物就是为了让人快乐,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罪恶,他沉浸于尘世的欢乐。对淳朴粗俗的哥萨克生活,奥列宁感到难以理解。但他开始感到自己的渺小。

    进村的第一天,奥列宁就被房东的女儿所震惊。玛莉安娜这个大自然的美妙造物,稚气、野性、美丽,是村中第一位美女。村里漂亮而能干的小伙子路卡希卡在前线的哥萨克联队服役,他打死了一个偷渡的山民。这一英雄行为轰动了全村,小伙子羡慕他,姑娘们喜欢他,但他一心追求玛莉安娜。他向她求爱,玛莉安娜庄重地回答说:“我愿意嫁给你,可是你别打算同我胡闹。”

    奥列宁不敢同玛莉安娜搭话,只偷偷地观察她的一举一动。他已经爱上了她,就象爱上高加索美丽的大自然一样。哥萨克青年结婚,一定要有匹马,为了成全路卡希卡,奥列宁把自己的坐骑送给了他。因为他刚刚懂得一个人的幸福,在于为别人而生活,但奥列宁的“自我牺牲”并不为哥萨克理解,他们怀疑他别有企图。

    在一次晚会上,奥列宁和玛莉安娜攀谈着,甚至还大胆地拥抱了她。从此,他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奥列宁见玛莉安娜是那么纯洁、庄严,便放弃了要把她变成情妇或太太的念头。

    路卡希卡从前线回来和玛莉安娜举行了订婚礼,奥列宁又很悲伤。奥列宁在一封信里写道:“我爱这女子,在我一生中第一次感到了真正的爱情。”他直截了当地向她求爱,直截了当地问她:“你愿意嫁给我吗?”得到的回答是:“你这傻瓜,一个大人先生爱哥萨克女孩子吗?”后来,奥列宁再次向玛莉安娜表白爱情,玛莉安娜告诉他:“你会欺骗我而不要我的”。当奥列宁声言自己要加入哥萨克籍,长久生活在那里时,玛莉安娜要他不再追求别的女人。

    第2天,奥列宁到玛莉安娜家正式求婚。玛莉安娜心神不安,因为她得到了路卡希卡在前线受了致命伤的消息。奥列宁无法理解哥萨克人的感情,见她泪流满面,急忙问:“你为什么哭?什么事?”玛莉安娜对此十分生气,她顿着脚嚷道:“走开,我讨厌你!”

    奥列宁失去了希望。第2天,他乘着驿车,痛苦地离开了生活了3个月的哥萨克山村。

    死屋手记

    《死屋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这是俄国第一部描写沙皇制度下的监狱生活的作品,同时是世界文学中揭露暗无天日的监狱生活的最优秀作品之一。

    小说以苦役犯戈良契科夫的手记的形式,叙述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犯人的故事,为世人展出一幅幅触目惊心的“死屋”画面。书中描写的非人的生活环境,狱吏的暴行,虐待狂的摧残,骇人听闻,震撼人心。而住在“死屋”里的人都是普通的无辜的农民、士兵,是农奴制社会逼迫他们进行反抗或走上犯罪道路。

    作家以卓越的艺术才能,生动地塑造了彼得洛夫、库利科夫等一些带有鲜明个性的囚犯形象。他们勇敢、善良、具备非凡的品质和才华,但却被活活地埋葬在“死屋”中,白白地毁灭掉了。

    这部作品有力地表达了作家对人民的热爱和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愤怒抗议。小说文字朴素精炼,往往寥寥数语,即是一个动人心魄的囚犯故事或狱中情景。屠格涅夫把这部作品比拟为但丁《神曲》中的《地狱》篇,而列夫·托尔斯泰认为《死屋手记》是包括普希金在内的整个俄罗斯新文学中最好的一部书。

    父与子

    《父与子》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写于1862年。

    小说描写平民出身的医科大学生巴扎罗夫两次离开家庭,到贵族子弟阿尔卡狄·基尔沙诺夫家做客,同阿尔卡狄的伯父巴威尔发生思想冲突。巴威尔对巴扎罗夫恨之入骨,终于为了一件偶然的事故挑起决斗。结果,巴威尔受了轻伤,到外国去了。巴扎罗夫重新回到父母身边,帮助父亲行医。一次,他在解剖尸体时,不幸手指割破感染病菌而死。

    作品着力刻画了平民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概括了新一代人物的某些基本特征。巴扎洛夫同巴威尔的思想分歧,实质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时期革命民主主义者同贵族自由主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作品运用回旋式结构,使情节简练、明快、朴实、紧凑,又善于描写思想冲突和人物论争,以反衬法刻画人物个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怎么办

    《怎么办》是俄国文学批评家、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写于1862年。副标题是《新人的故事》。

    作品中的薇拉是彼得堡一个小官吏的女儿,她渴望自由与独立。薇拉的母亲想让她嫁给上流社会的有钱人。在家庭教师罗普霍夫进步思想的启发下,薇拉同他一起离开家庭,并结了婚。薇拉在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下,组织了缝纫工场,她采用“社会主义”原则,改善工人福利,兴办学校,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吉尔沙诺夫是罗普霍夫的好友,也是出身贫寒的平民知识分子。他们热心为工人教书,免费为穷人治病,还团结了一大批大学生、科学家、军官,经常举行集会,讨论和研究重大问题。薇拉与吉尔沙诺夫认识后,两人真心相爱,但为了朋友家庭的幸福,吉尔沙诺夫尽量避免同薇拉见面。罗普霍夫得知此情后,假装自杀,秘密出国,以成全他俩。薇拉就这样嫁给了吉尔沙诺夫。不久,罗普霍夫化名回国,同薇拉的女友结婚。两个家庭始终保持着亲密友好的关系。

    作品通过上述人物的爱情纠葛,并穿插他们的秘密革命活动,以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回答了对沙皇专制制度下社会应该怎么办的重大政治问题,即要有一批“新人”用“革命”来改变祖国和人民的厄运,宣扬了空想社会主义理想。

    作品布局新颖,女主人公薇拉的4个梦在揭示主题、发展情节上有重要作用;语言带有政治色彩,又常用隐喻和暗示手法以避开当局的审查。是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被誉为“生活的教科书”。

    地下室手记

    《地下室手记》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篇小说。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写的最难懂的作品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许多人的抨击。

    小说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叙述者“我”近似病态的口吻所做的自白,道出了“地下人”——一个混了20多年官场之后,离群索居的退职小官吏对社会、人生的一些看法。第二部分讲述了“地下人”经历的几个故事。一是讲他年轻时曾在饭馆被一军官推开,因而他感受到污辱,几次鼓足勇气想撞一下军官,进行报复,最后终于碰了一下。

    另一个故事讲:“地下人”为维护“尊严”,硬挤进有钱人堆里去酗酒,并借钱逛妓院。小说末尾讲了“地下人”怎样残酷欺凌一个妓女的故事。就艺术风格而论,这“是一部十分怪诞的作品,格调生硬而粗犷”。

    小说具有论战性质,它针锋相对地攻击了车尔尼雪克斯基在《怎么办》中提出的“合理的利己主义”和象征空想社会主义的“水晶宫”,认为因受压抑,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所以他们往往宁愿不从利益出发,违背理性,而只是力图表现自己的个性。小说对一个现代人的灵魂做了淋漓尽致的剖析,确实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一种意识,塑造了一个时代精神蜕化的典型。

    罪与罚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写于1866年。

    贫穷的法科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杀死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想以此改善母亲和妹妹的境遇,但无意中还杀死了老太婆的受剥削的妹妹。事情过后他痛苦万分。后来他遇到醉汉马尔美拉多夫的女儿索妮亚,得知她为了维持一家的生活,竟走上街头卖淫,深受感动,于是去官府自首,并走向“新生”。

    作品描绘了下层人物的悲惨生活,反映了贫富的对立,揭露了现实社会弱肉强食的道德原则。但将信仰宗教、逆来顺受的索妮亚象征黑暗社会的光明,用主人公的行凶理论及其作案行为影射革命的平民知识分子,则暴露了作者否定革命斗争的错误观点。

    作品结构紧凑,情节集中,对人物心理活动刻画细腻、深刻、生动,使作者获得了世界声誉。

    烟

    《烟》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

    作品描写格里戈利·米哈依洛维奇·李维诺夫爱上了破落贵族的女儿奥西宁公爵小姐,正当他们沉浸在爱河之中时,在一次社交舞会上,向往富贵与虚荣的伊琳娜改变了初衷,离开了李维诺夫,迁居彼得堡。平复了伤痛的李维诺夫与其表妹达吉亚娜订婚了。10年后,他又意外地遇到了已成为贵夫人的伊琳娜,两人再一次陷入爱河。李维诺夫抑制不住对伊琳娜的爱所带来的内心道德谴责,向未婚妻达吉亚娜坦白了自己的感情。达吉亚娜忍痛离开了李维诺夫。当李维诺夫要求伊琳娜逃离腐朽的贵族生活,与他远走高飞时,伊琳娜却抛不开她习惯了的舒适生活,拒绝了。李维诺夫独自出走。几年以后,李维诺夫去看望他表妹达吉亚娜,再一次跪倒在她面前,达吉亚娜幸福而平静地接纳了李维诺夫。

    屠格涅夫的小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而《烟》却似乎分成以拉特米洛夫、古巴廖夫、波图金再加上李维诺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的四个部分,头绪纷繁复杂。它们之间似乎又可以各自独立,互不从属。

    小说文采秀丽明快,心理描写精湛透彻,不愧为屠格涅夫的典范作品。

    白痴

    《白痴》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

    主人公梅什金公爵是“一个正面的美好的人物”,成长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没有受到资本主义的恶劣影响,像儿童一般的天真和纯洁无瑕。他患有重病,在肉体上经受巨大的痛苦,并且以此为代价取得了精神的和谐。他对人的苦难有着强烈的敏感,富有同情心,对人无私,亲如手足。梅什金爱绝色美人娜斯塔西娅·菲里波芙娜,同样也爱贵族少女阿格拉娅。但这都是无私的,排除了肉欲的兄弟般的爱,这个笼罩着圣光的人物是基督的化身,他将临人世,企图以无所不包的广博的爱和自我牺牲精神来拯救苦难深重的人类。梅什金牺牲了个人的幸福和阿格拉娅的爱情,企图把娜斯塔西娅·菲里波芙娜救出苦海,使她免遭金钱势力的摧残,可是他不仅无力保护这个被损害的女人,甚至最后使她遭到商人之子罗果仁的杀害,而他本人也发了疯,成了真正的白痴。

    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时代的本质特征:人们金钱欲望日益膨胀,道德观念发生了动摇,犯罪现象空前增多。小说还通过娜斯塔西娅·菲里波芙娜这个美的化身的毁灭对金钱、肉欲和私有制进行了抨击。她的毁灭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梅什金身上体现出来的以博爱、仁慈来救世的理想的破产。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完成于1863~1869年。这部被称为史诗般的作品共分4卷和尾声5部分,在19世纪初10几年间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背景上,描写了1805年和1812年两次俄法战争以及战后兴起的十二月党人运动。

    全书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个主题,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4个贵族家庭的人物活动为基本情节,形成两个主要线索。一条是以俄罗斯民族与拿破仑侵略者的战争为基础的:从宫廷女官安娜·涉列尔的客厅里对拿破仑扩张政策的议论开始,继而有1805年国外远征,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到波罗金诺大会战形成发展的高潮,随后是莫斯科大火,直至把法军赶出俄国。另一条线索是以社会进步力量与社会制度的矛盾为基础,着重描写贵族先进人物的思想探索的精神发展。主人公安德烈和皮埃尔经过逐步的艰苦探索和总结,与上流社会冲突日益尖锐,最终走向了人民。安德烈在战争中牺牲,皮埃尔则成为十二月党人。他们都在卫国战争中尝到人生的真谛,并在精神上得到新生。这条线索作为社会政治主题从属于前面的民族历史主题。

    作品的完成,标志着作者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而思想上的矛盾也处于转变时期。作者的本意曾想寻找贵族在历史上的地位,但由于他的亲身体验以及忠实艺术创作的规律,使他深感人民在民族历史上的作用,所以力图把进步贵族与人民尽可能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小说的人民性得到了最大体现。

    作品气势磅礴,其规模的宏大和线索的繁多在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几十个主要人物,上自库图佐夫、拿破仑,下至平民百姓,个个栩栩如生。使作者的才华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为其带来了广泛的、经久不衰的赞誉。

    少年

    《少年》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写于1875年。

    阿尔卡奇是地主维尔西洛夫的私生子。他的母亲和名义上的父亲都是维尔西洛夫的家仆。由于出身低贱,阿尔卡奇自幼寄养在外,备受歧视。进寄宿学校后,教师不准他和贵族子弟一起学习和生活,同学们嘲笑他,谩骂他,甚至殴打他。即便是他的“哥哥”也不屑于把父亲带给阿尔卡奇的40卢布车资直接交给他,而要借手于仆人。这一切在少年的心里产生了复杂而又矛盾的感情:羞辱,奉承,仇恨和向上爬。

    从17岁起,阿尔卡奇就想成为一个象罗特希尔脱一样的百万富翁。他渴求着两样东西:“幽居”和“威力”。他追求“威力”是为了“幽居”,以免周围的人欺侮他。他认为,要积聚百万家财和成为罗特希尔脱式的富翁,主要靠两条:“顽强”和“持久”。少年用他力所能及的各种办法来积钱:省吃俭用,节省本来就有限的零用钱;跑拍卖行,以2卢布5戈比买进一本羊皮封面的纪念册,一转眼以10卢布的价格卖给别人……他努力攒钱,因为他知道金钱会把一切不平等削平。

    阿尔卡奇不愿上大学。维尔西洛夫把他叫到彼得堡,替他找了一个工作:伺候一个正在病后调理中的老公爵索柯尔斯基。老公爵只有一个女儿卡捷琳娜,她是阿赫玛柯夫将军的遗孀。

    在彼得堡阿尔卡奇找到了同学兹维列夫,后者又把他介绍给杰尔卡巧夫。杰尔卡巧夫是一个25岁的技师。常常有青年人在他家中集会,他们都是辩证法的信奉者。阿尔卡奇不愿多同这些青年接触。

    维尔西洛夫正在为遗产同谢尔盖公爵打官司。后来他知道自己无权同谢尔盖公爵争夺遗产,他就拒绝接受这份钱财,虽然法院已经判决遗产归他所有。维尔西洛夫的举动使阿尔卡奇大为敬佩。谢尔盖公爵也深受感动,答应把遗产的1/3分给维尔西洛夫。

    从此以后,阿尔卡奇常常住在谢尔盖公爵家里,用公爵的钱。他现在打扮得活象一个花花公子,他开始出入赌场。他的行为很使母亲和妹妹丽莎担忧。

    谢尔盖公爵并非生性慷慨,随便让阿尔卡奇挥霍他的钱财。原来是阿尔卡奇的妹妹热恋着谢尔盖公爵,而且已经怀孕。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之后,阿尔卡奇深受震动:公爵是看在丽莎的面上才供他挥霍的。奴仆的女儿怎么能同公爵结婚?他下决心要把借用的钱全部还清。

    索柯尔斯基老公爵的女儿卡捷琳娜·尼古拉也芙娜还在父亲重病的时候,就曾写信向律师安特朗尼柯夫询问,可否依法宣布其病父为疯子,对他进行监护,并声明他本人无权处理自己的遗产?老公爵病愈后,卡捷琳娜·尼古拉也芙娜忧心忡忡,生怕此信落入父亲之手,惹得老父剥夺她的财产继承权。所以,她十分想把这封信追回来,但律师安特朗尼柯夫已经病故,她不知此信落入了谁的手中。

    这封信几经周转,凑巧落到了少年阿尔卡奇手中。他十分珍惜这封信,把它缝在上衣口袋里。他为自己有可能主宰一个年轻贵妇的命运而陶醉。

    有一次,阿尔卡奇在同维尔西洛夫口角之后,离家出走,住到朋友万辛家里。在这里他知道了一个名叫奥莲娅的姑娘的悲惨遭遇。奥莲娅和她母亲一起从外地来到京城。她母亲早年守寡,母女俩相依为命。她们好不容易拼凑了一些盘缠,到彼得堡找一个商人。这个商人以前曾用过奥莲娅父亲的一笔钱,现在他发财了,奥莲娅母女闻讯前来找他相助。她们找了一个小房间住下,正好与万辛成了邻居。她们找到了商人,商人不仅不认账,还无耻地侮辱奥莲娅。母女俩在繁华的彼得堡无依无靠。母亲忍痛花费仅存的15个卢布去求教律师,但换得的只是毫无用处的3分钟谈话。母女俩只得靠典押衣服来糊口。为了谋生,奥莲娅迫不得已在报上登了一则广告,说明她愿意担任家庭教师,一天给她30戈比也行。果然有人来招聘她了。奥莲娅按地址前去应聘,她发现这原来是一家妓院。最后她在一片辱骂声中逃离了这个可怕的地方。奥莲娅见了母亲号啕大哭,母亲心如刀绞。正在她们走投无路的时候,维尔西洛夫见报来访,答应替奥莲娅安排工作,并留下60卢布。母女俩真是感激不尽。但史捷别尔柯夫在母女面前中伤维尔西洛夫,诬说他居心不良。奥莲娅在居民住址问询处查到维尔西洛夫家的地址,把60卢布送还给他,并且指责他企图凭借金钱的权力干卑鄙的勾当。就在当天夜间,不满20岁的奥莲娅自缢身死了。奥莲娅的惨死使少年阿尔卡奇十分震惊,他责怪史捷别尔柯夫,认为后者是罪魁祸首。万辛不同意,他说:没有史捷别尔柯夫,也会发生这种悲剧。维尔西洛夫则悔恨交加地说,今后不再“做好事”了。

    为了偿还欠谢尔盖公爵的钱,阿尔卡奇又去赌场。他希望能够赌赢。果真这次他赢了很多钱。但赌徒们诬陷他偷钱,殴打他,辱骂他是私生子。精神和肉体都受到严重打击的阿尔卡奇,呆呆地靠在临街房屋的墙上。正好他的同学兰姆贝脱路过,把他领到自己家里。兰姆贝脱是一个专门敲诈勒索的流氓。在他的家里,阿尔卡奇的额头热得发烫,在昏迷中泄露了有关“信”的秘密。奸诈狡黠的兰姆贝脱当即把少年的口袋拆开,取出卡捷琳娜给律师写的亲笔信,换进一封假的,随后又把口袋缝好。

    阿尔卡奇一病就是9天。在他养病期间,他的名义上的父亲马卡尔回来看望他的母亲。马卡尔在外流浪了20年,探索生活的真理。他向少年宣传要人人相爱的道理。他说,有了爱,你获得的财富将不是10万,100万,而是整个世界。少年阿尔卡奇对老人满怀着同情和敬仰。

    阿尔卡奇听说,由于史捷别尔柯夫和谢尔盖公爵的告密,革命青年杰尔卡巧夫和万辛等被捕,他为此十分愤慨和难过。他还得知,谢尔盖公爵已经自首,供认他上了史捷别尔柯夫的当,参与了伪造铁路公司假股票的犯法活动。

    维尔西洛夫前妻的女儿安娜觊觎老公爵的巨额财产,愿意同老人结婚。她敌视卡捷琳娜,认为她是一个贪婪无情的女人。安娜也一心想搞到那封宝贵的信,以便当着老公爵的面揭露他女儿的真面目,从而取得老公爵的全部财产。少年阿尔卡奇主张亲自把信还给卡捷琳娜,免得她出丑。但他同时又要求卡捷琳娜不妨碍安娜的幸福。他有意把这两个互相敌视的女人领到老公爵面前,使她们言归于好。总之,少年阿尔卡奇希望大家幸福。他深信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那封至为重要的信在他手里。当他发现信被窃后,他十分着急。

    兰姆贝脱偷信后,与维尔西洛夫取得联系,因为他知道维尔西洛夫对卡捷琳娜既爱又恨。兰姆贝脱持枪胁迫卡捷琳娜以3000卢布把信换回。但出乎他的意料,卡捷琳娜朝他脸上啐了一口。兰姆贝脱把子弹上了膛。就在这时,维尔西洛夫夺过手枪朝兰姆贝脱的头部猛击。凶恶的流氓昏厥在血泊之中。维尔西洛夫接着想打死卡捷琳娜,尔后结束自己的生命,但眼快手捷的阿尔卡奇使他的打算落了空。

    不久,老公爵去世。遗嘱写明全部财产归女儿卡捷琳娜所有。但在临终前他又吩咐女儿分出6万卢布给安娜。安娜决心进修道院,拒绝接受这笔遗产。

    最不幸的是少年的妹妹。她的情人谢尔盖公爵没有等到审判就病死在医院。可怜的丽莎怀孕在身,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有一天,她失足从楼梯上摔下来,不幸流产,在病床上度过了整整一冬。她的未来是渺茫的,是不可想象的。

    在短短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少年阿尔卡奇经历了许多波折。他原来的“思想”虽然还保留着,但已是不可辨认的了。友人中有鼓励他上大学的;但他自己却想谋求工作:他要扶养母亲和丽莎。对他说来,旧的生活已成为往事,新的生活还刚刚开始。

    处女地

    《处女地》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长篇小说,写于1876年。

    小说主要描写大学生涅日达诺夫是格公爵的私生子,一直由公爵家“抚养”和“培育”。1866年俄国发生饥荒,民不聊生。这年,涅日达诺夫也因与民粹派有来往而失去了公爵家的经济支援。为了生活,他不得不登报征聘工作。不几日,一个自称是自由主义政治家的沙皇御前侍从西皮雅京,找到涅日达诺夫,把他带到莫斯科自己家中;西皮雅京对妻子瓦连季娜说,他从彼得堡给儿子请了一位家庭教师。

    有一天,瓦连季娜的哥哥马尔凯洛夫来访,瓦连季娜以讥讽的口吻向涅日达诺夫介绍说,她哥哥正在对农民实行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庄园的东西,3/4分给农民,1/4留归自己,甚至这样他还觉得自己拿得太多了。西皮雅京待他的内兄也很冷漠。大家都把他看作一个怪人。然而涅日达诺夫同马尔凯洛夫却一见如故,互相视为知己。涅日达诺夫应马尔凯洛夫之邀,来到他的庄园。他眼见庄园管理得很糟,主人也承认自己的试验是失败的。农民对马尔凯洛夫的改革措施不仅不支持,而且坚决反对,弄得他一筹莫展。但马尔凯洛夫却以赞赏的口气向涅日达诺夫谈起索洛明的事迹。索洛明是个平民出身的青年,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经营一家纱厂;他在厂内实行一些改革,甚至还办起了学校和医院,很受工人欢迎。马尔凯洛夫答应以后有机会介绍他们认识。

    涅日达诺夫回来后,瓦连季娜关心地向他打听哥哥的情况。西皮雅京的外甥女玛利安娜告诫涅日达诺夫要谨慎小心,因为舅母长得虽然象圣母,可是她心中除了自己谁都不爱。瓦连季娜一心要玛利安娜嫁个贵族。当她发现哥哥爱玛利安娜但遭到拒绝时,便装出一副爱莫能助的样子;当她觉察出玛利安娜同情并喜欢接近涅日达诺夫时,就“无意中”向玛利安娜透露家庭教师的卑微身世,同时又以怜悯的口吻向人散布外甥女是如何地孤苦清贫。玛利安娜憎恨舅母的虚伪与自私;她和一样寄人篱下的涅日达诺夫心心相印。她有时觉得自己简直是在为全俄国被压迫者受苦,她为他们生气,为他们不平,但同时又感到自己人微言轻,无能为力。她的坦率和信任深深地打动了涅日达诺夫,他也向她吐露了自己的一切。他们之间产生了爱情。

    涅日达诺夫应马尔凯洛夫之邀同去拜访索洛明。他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索洛明认为俄国不会马上发生革命,因为老百姓受环境所迫对革命很冷淡,而没有他们的积极参加是什么事也做不成的,因此需要有长期的准备。马尔凯洛夫慷慨陈词,要求“立即行动”。索洛明并没有反驳他,只是细心地倾听着。涅日达诺夫也认为目前“社会没有同情,人民缺乏觉悟”,不过他认为现在不是讲空话的时候,而应有所行动。索洛明说,我们应该边等待边把事业推向前进。马尔凯洛夫闷闷不乐地说:“我们不需要渐进派。”

    涅日达诺夫向玛利安娜称赞了索洛明。她迫切希望到民间去工作。她打算同涅日达诺夫逃离舅舅家。

    舅母一直在留心玛利安娜的言行。矛盾终于爆发了。舅母骂玛利安娜不知羞耻,忘恩负义,而玛利安娜则大胆承认自己对涅日达诺夫的爱情,揭露舅家对她的盘剥。涅日达诺夫当天就被解雇了。玛利安娜同他一起离去,开始了新的生活。

    索洛明把他们俩藏在工厂里。他们希望工作。玛利安娜要求轰轰烈烈地干一场,随时准备为革命献身。索洛明告诉她:首先要活下去,“给一个长头癣的孩子梳头也是一种牺牲……也许是在拯救祖国呢!”玛利安娜真心诚意地照索洛明的话去做,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可是涅日达诺夫在同“实际生活的接触中”灰心了。他听不懂老百姓的话,也厌恶自己身上穿的破衣烂衫。他觉得革命象在做戏,既荒唐,又可笑。

    这时马尔凯洛夫正在发动农民抗税抗捐。涅日达诺夫怕人说他胆小,心血来潮,外出演讲,高呼打倒地主,取消捐税……最后被人灌得酩酊大醉。

    不久,消息传来,马尔凯洛夫竟被农民押送到省公署去了。西皮雅京担心事态闹大,连累自己,想让马尔凯洛夫表示悔过,悄悄了结此案。谁知马尔凯洛夫拒绝了。于是西皮雅京恼羞成怒,说出涅日达诺夫也是他的同党,要求惩办。省长派人四处搜捕。

    涅日达诺夫酒醒后痛苦地向玛利安娜承认他怀疑自己的能力,更怀疑事业本身。可是玛利安娜毫不动摇,坚信自己的事业。涅日达诺夫痛切感到联结他们的纽带断了。然而玛利安娜表示将永远爱他,愿意同他一起逃离此地。这时索洛明进来催促他们赶快逃跑。涅日达诺夫趁玛利安娜去收拾东西时恳求索洛明日后好好照顾她。索洛明答应了。涅日达诺夫独自来到园子里,朝自己胸膛开了一枪。

    索洛明和玛利安娜结了婚,他们自己开办一个小工厂,实行一种合作原则。马尔凯洛夫被判了徒刑,西皮雅京又升了官。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写于1873~1877年。

    贵族青年妇女安娜·卡列尼娜由姑母做主嫁给比自己大20多岁的官僚卡列宁,婚后,安娜发现自己对丈夫毫无爱情,就把全部感情倾注在儿子身上。安娜婚后第9年,在一次去莫斯科途中,认识了近卫军官渥伦斯基,彼此产生了爱情,在同丈夫离婚未遂后,毅然离家与之同居,因而遭到上流社会的摒弃和谴责。但与渥伦斯基结合后的表面上的安逸生活,无法掩饰其对儿子的思念以及因这种不合法的结合所造成的内心痛苦,加之自己又不为渥伦斯基所理解,以致经常争吵,最后终于卧轨自杀。与此相对应的是,年轻地主列文致力于农事改革,与贵族小姐吉提经过一番感情波折后终成眷属。

    小说通过安娜的家庭悲剧,揭露了上流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和冷酷的社会关系。通过列文这一线索,描绘出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后,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景,揭示出作者自己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

    小说以细腻的心理分析著称,常用内心独白等手法把人物复杂的心理过程刻画得精细入微,叙述风格变化多样,把平稳的描写和浓烈的抒情、辛辣的讽刺和尖锐的对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无论就其内容的广泛深刻还是艺术技巧的完美,都不愧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优秀名著。

    卡拉马佐夫兄弟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俄国作家陀思陀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

    小说的中心情节是卡拉马佐夫一家。这是个所谓“偶然凑合在一起的家庭”,父与子,以及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构成情节发展的基础。他们父子用金钱去抢购女人的美色、折磨儿童、损害别人的家庭,而彼此之间父不父,子不子,最后酿成弑父的惨剧。私生子斯麦尔德科夫杀死老卡拉马佐夫,抢走他准备送给情妇的3000卢布。德米特里虽然没有弑父,但跟父亲争夺母亲的遗产和女人,矛盾发展到动刀行凶的程度,只是偶然原因才没有成为弑父凶手。

    伊凡表面上与弑父无关,但实际上对此有推卸不掉的责任。他是斯麦尔德科克夫的直接煽动者,在他的头脑里播下了犯罪的种子,唆使他去弑父。“卡拉马佐夫精神”是私有制病态的产物,高度概括了俄国农奴主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在一切领域里表现出来的种种丑恶不堪、卑鄙无耻的堕落和野蛮残酷、愚昧落后和恣意放纵等等。

    小说以独特的方式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的本质及其尖锐激烈的冲突。

    变色龙

    《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写于1884年。

    在广场巡查的警官奥楚美洛夫得知首饰匠赫留金的手指被一只小猎狗咬伤后,决定严惩狗的主人。后来听说狗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马上袒护起狗来,而斥责被咬的人。当随同他的警察提醒他,此狗并非将军家所养时,他又转而大骂猎狗。而将军家里的厨师最后证明这狗虽非将军所养,却是将军哥哥的,这位警官重又满脸堆笑,将狗交给厨师,并对被狗咬的人威胁一番后扬长而去。

    作品辛辣地讽刺了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统治者的忠实走狗,并揭露了沙皇警察制度媚上欺下的丑恶现象。

    山巢

    《山巢》是俄国作家马明·西比利亚克的长篇小说,写于1884年。

    小说主要描写了在库加尔卡矿冶区的工厂里,人事关系“象是一种残酷的生存竞争”,“每项微小的擢升都是踩着别人的肩膀来实现的”。工厂区共有7个厂。总经理是哥雷米金。他的夫人拉伊莎平日要睡到日上三竿,今天她9点钟就起身了。彼得堡传来的消息使她的心头很不平静:厂主拉泼捷夫即将来厂视察。同行的有教授勃里诺夫,他准备推行“经济改革”。据说,勃里诺夫带了一个女人,她可以任意左右教授,而且好象对拉伊莎怀着敌意。

    哥雷米金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到机器上。工厂管理大权全操在他妻子手中。他们2人是在农奴制改革后到乌拉尔来的。一进厂,拉伊莎立即裁减人员,加重工作和降低工资。她还伙同丈夫的私人秘书萨哈洛夫,对农民的刈草场、放牧场和树林实行巧取豪夺,把工厂应缴的税款转嫁给农民。

    秋秋也夫是当地地方自治局的主席,父亲是工厂的前任总经理,因不适应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而退职。父亲本来有意让儿子接替他的工作,但厂主的亲信普雷英神通广大,把秋秋也夫挤掉,安插自己的情妇拉伊莎的新婚丈夫做工厂总经理,秋秋也夫对此怀恨在心。多年来,他一直觊觎着总经理的职位和1.5万卢布的年俸。他利用工人和农民对工厂管理处的不满,多次写文章给报馆。这一次厂主和教授来厂视察,他拉拢了几个重要的工厂经理人员,依仗那个能左右教授的妮娜,一心要把哥雷米金拉下来。

    厂主拉拨捷夫老爷来厂视察的消息迅速传开。数日后护送老爷的15辆三驾马车满载着猎手、厨师和衣物,经过8昼夜的长途跋涉,到达工厂区。5000余人夹道欢迎,5个教堂钟声齐鸣。20多个彪形大汉把厂主坐车上的马具卸下,抬起马车把厂主送到宾馆,举行了为老爷洗尘的盛大宴会。晚上,又大放焰火。

    拉拨捷夫的先辈多数居住在国外,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欧洲人把他们称为“俄罗斯王子”,虽然他们中间有些人从未到过俄国,甚至连俄国话也不会说。他们之所以被誉为“俄罗斯王于”,无非是因为几万个奴隶劳动创造出来的卢布源源不绝地从乌拉尔流入他们手中。

    拉拨捷夫本人自幼就养尊处优。他一天之内要更换4次衣服,专门雇一个英国人当近侍。他性格怪僻,反复无常。他最崇尚的就是酒色。

    拉伊莎派和秋秋也夫派互相倾轧。他们各自竞相向厂主和教授献媚讨好。他们举行舞会、演剧、狩猎,供老爷们寻欢作乐。拉拨捷夫自己也举办了一次舞会。他开始追逐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罗莎。这个姑娘是拉伊莎年轻时的情夫普罗佐洛夫的女儿。拉伊莎本想利用罗莎的美色来取悦厂主,以击败秋秋也夫而保持自己在工厂中的地位。但罗莎看中了普雷英,这使她和厂主都十分扫兴。

    为了推行“经济改革”,缓和管理处与工人、农民的矛盾,教授勃里诺夫成立了一个“咨询组”,拉伊莎和秋秋也夫这两派都有代表参加。“咨询组”也听取了前来请愿的农民代表的陈述。拉拨捷夫对这些毫无兴趣。勃里诺夫则俨然摆出一副要推行“经济改革”的姿态,侈谈“工厂办得好一些——厂主和工人都有好处”。他大学的同学普罗佐洛夫批驳了他,说他是在“以自己的学问卖淫”,“忘记了工人和工人的未来”。铜矿工人在离地面80余俄丈的矿场深处干活,干上10年或12年就丧失劳动能力。瘦弱的工人孩子打10岁起就进厂做零工,弥补家庭困难。普罗佐洛夫愤激地说,有一个工人,双眼失明,是被火药烧坏的,15年来一直在桥头行乞。普罗佐洛夫指责厂里没有养老院和孤儿院,也没有抚恤金。

    “咨询组”活动了一段时间,眼看拉伊莎一方行将败北下台。罗莎向普雷英提出要求,要他力挽败局,否则就别想再见她。普雷英施展出他的全部解数,结果使厂主拉拨捷夫不辞而别,留信委托普雷英和勃里诺夫全权处理一切事宜。普雷英说服了教授,哥雷米金仍任工厂总经理,委任秋秋也夫为法律顾问,而拉伊莎的亲信萨哈洛夫则接任地方自治局主席。

    厂主的视察和教授的“经济改革”究竟有些什么结果呢?(1)工厂工人的份地不需要发还了;(2)工人和小职员的工资被削减了;(3)慈善事业用费减少了;(4)经理人员的薪俸增加了。

    盲音乐家

    《盲音乐家》是俄国作家柯罗连拉的中篇小说,写于1886年。

    彼得·波别尔斯基生下来就是个瞎子。他从小就感到双目失明是一生中最大的不幸。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觉得自己将永远被摒弃在生活圈子之外,而陷入同正常人隔绝的黑暗世界里。眼看失明的痛苦将成为他唯一可感受的东西,他的利己主义和暴躁的脾气越来越严重了。

    大自然虽然剥夺了这个孩子的视力,同时却慷慨地赋予他另一方面的才能,那就是彼得从小显露出的非凡的音乐天才。他最先赏识马夫约西姆的天才的演奏,约西姆的歌谣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抒发了人民的悲哀和勇敢精神。这些歌谣在孩子的心里唤起了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并使他第一次接触到祖国人民的生活。

    马克辛舅舅对这个盲童的教养起了很大的作用。年轻的时候,马克辛曾积极地参加过意大利人民反抗奥地利压迫者的斗争。他在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加里波第的部队里英勇地作过战,奥军的马刀把马克辛砍成残废,伤愈以后,他就住在妹妹的家里,也就是盲童出生的地方。他的身体虽然残废,可是战斗精神仍不减当年。他把全副精力扑到盲童的教养上面,他自己也从这里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传说中失明的琴师尤尔可的命运使马克辛产生了想把这个盲童教育成生活的积极参加者的念头。尤尔可虽然双目失明,但他却参加了征战,并同一位哥萨克统领光荣地埋葬在一起。他们两人都是在同祖国的敌人的战斗中牺牲的,他们的名字都同样地留在民间传说里。

    马克辛舅舅一方面对盲童进行严格的音乐训练,另一方面启发他领悟生活的意义,使他认识个人的苦难比起人民的苦难来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从小就渴望双目复明的音乐家,终于认识到,一个人的真正幸福,不在于他个人生活的安宁,而是在于能站在战士的行列里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于是,彼得“选择了自己的命运”,他毅然走到瞎眼叫花子的队伍里去,分担他们生活的痛苦和穷困,和他们一起唱哀怨的盲人歌,后来把这些悲痛的曲调收进自己的音乐演奏里。

    彼得不但成长为著名的音乐家,他在精神上也复明了。他之所以能够战胜黑暗,是因为他接近了人民,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们的欢乐和悲哀。

    第六病室

    《第六病室》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中篇小说,写于1892年。

    第六病室所属的那所医院,在外省一个偏僻的小城里。医院秩序混乱,肮脏不堪,盗窃成风,病人得不到妥善的治疗护理,还受到敲诈勒索。医生拉京来到这儿,曾想大力整顿一番,但因无能为力,只得采取消极态度。25年过去了,拉京在一次巡视第六病室时,结识了因反抗专制压迫而被关进来的知识青年格罗莫夫,并同他谈得非常投机,因而也被评为精神病人送进病室,并遭毒打,不久中风死去。

    小说是一篇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抗议书。阴森恐怖的第六病室成为专制俄国的缩影。同时,小说通过拉京医生的悲惨遭遇,批判了“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

    青年时的列宁读了这篇小说后受到强烈感染,说自己“觉得可怕极了”,以致“在房间里待不住”,“觉得自己好像也被关在第六病室里了”。

    海鸥

    《海鸥》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于1896年写的一部喜剧小说。

    故事发生在女演员阿尔卡基娜兄弟的一所乡间别墅。阿尔卡基娜有个儿子叫特里勃列夫,他是个青年作家。他不满意当时的文艺创作的现状,痛感“现代戏剧全是俗套和偏见”,认为现在的文学创作“需要新的形式”,他自己就写了个形式新颖的剧本。这天晚上,特里勃列夫显得分外激动,因为他的剧本就要在别墅湖畔的露天舞台上献演,而且主演这个戏的正是和他热恋着的宁娜。宁娜渴望当个演员,她不顾父亲和继母的阻挠,“象海鸥一样地神往着”到湖边舞台上来表演特里勃列夫的剧作。

    尽管特里勃列夫自以为这个戏是个艺术独创,宁娜的表演也很出色,但观众席中的2个名流——名演员阿尔卡基娜和她的情人、名作家特利哥林却并不欣赏。阿尔卡基娜批评儿子的剧本“颇有颓废主义的味道”。这使得特里勃列夫大为恼火。母子之间当即发生了一场口角,使得本来就不和谐的母子关系变得更为冷淡。

    不久,特里勃列夫和宁娜之间的爱情也遇到了波折。有一次,特里勃列夫心血来潮用猎枪打死了一只海鸥,并把它扔在宁娜的跟前,特利哥林走来看到宁娜身边有只死了的海鸥,也心血来潮向宁娜胡诌了个“短篇小说的情节”:

    “一个少女,象你这样的,从小住在湖边。她象海鸥一样爱这片湖水,也象海鸥一样幸福、自由。可是,偶尔来了一个人,看见了她,由于无事可做,就把她毁了,正象这只海鸥一样。”

    天真的宁娜受不住特利哥林的诱惑,跟着这位名作家私奔到莫斯科去了。他们同居后有了一个孩子,孩子不久就死了,特利哥林很快也遗弃了宁娜,又找那个庸俗不堪的阿尔卡基娜重温旧情去了。

    宁娜尽管个人生活遭到如此的不幸,但献身戏剧艺术的志趣却毫不动摇,她的表演艺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这期间宁娜和特里勃列夫之间也常有书信往来,宁娜在信尾总是以“海鸥”署名。

    两年之后,宁娜突然回到故乡,顺便来看望他过去的情人特里勃列夫。宁娜在和特里勃列夫谈话时,回忆起2年前特里勃列夫打死一只海鸥的往事,她若有所思地说:

    “我是海鸥……不,我是演员……我有信念,所以我并不觉得苦痛,只要我一想起自己的使命,我就不再害怕生活。”

    与此相反,特里勃列夫在这两年中却虚度年华、一事无成;两年前他还有革新文艺的宏愿,如今却觉得自己的作品也不过是“俗套”而已,他对宁娜伤感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我没有信念,而且不知道,我的使命是什么。”

    宁娜的重新出现,给特里勃列夫极大的刺激。一方面,心灰意懒的特里勃列夫在积极上进的宁娜面前感到自愧不如;另一方面,内心空虚的特里勃列夫突然间又燃起了对宁娜的爱情,他恳求宁娜在他身边留下来,或是带着他一起离开这个地方,但宁娜拒绝了特里勃列夫的又一次追求。她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最后,特里勃列夫在绝望之中,回到自己房里举枪自杀。

    两个不无才华的青年人中的一个——宁娜,不怕生活的磨难,顽强地奋斗,是一只在恶风浊浪之上飞翔着的海鸥;而特里勃列夫虽有搏击长空的热望,却没有和旧势力苦斗到底的意志,稍受挫折,便心灰意懒乃至丧失生活下去的勇气,结果成了一只中途夭折的海鸥。

    套中人

    《套中人》,又译《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写于1898年。

    希腊文教员别里科夫是个怪僻、虚伪、顽固守旧、仇恨新事物的人。他晴天也穿雨鞋、带雨伞,床上总是罩着蚊帐,习惯把一切都装在套子里边。他像患了神经病一样总担心自己和别人有越轨行为和闹出什么乱子,甚至连睡觉也惊慌不安。学校里来了个新教员叫柯瓦连科,他有个妹妹叫华连卡,是个活泼、开朗的姑娘。校长及教员们有意从中撮合让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可是,别里科夫迟迟不肯求婚。对于结婚的事,他六神无主,心惊胆战,总是在思虑今后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一次,他指责柯瓦连科和他妹妹骑自行车是不成体统的行为,遭到柯瓦连科的斥责,并被柯瓦连科推倒跌下楼梯。恰巧华连卡从外面回来,看见别里科夫的滑稽相,忍不住扬声大笑。因此他俩的婚事告吹。从此,别里科夫总害怕人们会耻笑他,积郁成病,终于死去。

    小说反映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生活令人窒息的黑暗和腐朽。

    复活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写于1889~1899年。

    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在他姑母家的庄园里诱奸了农奴的私生女玛丝洛娃,随即抛弃了她。玛丝洛娃因怀孕被赶出庄园,沦为妓女,后被诬告谋财害命而下狱。自私堕落的聂赫留朵夫后来在法庭上同玛丝洛娃相遇,深受触动,开始了“灵魂大扫除”。为营救玛丝洛娃出火坑而奔走,在一切努力失败后,又决定和玛丝洛娃一起去流放。玛丝洛娃被“忏悔”后的聂赫留朵夫所感动,终又“更深深地爱上他”。但她克制了重新燃起的爱情,而与一个被流放的革命者西蒙松结合了。男女主人公都得到了精神上的“复活”。

    小说以巨大的篇幅,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专制制度下的法庭、监狱、整套法律制度和形形色色的官僚机构;暴露和抨击了官办教会的虚伪残忍。对沙皇制度的经济基础贵族地主土地占有制的残酷剥削提出了强烈的抗议。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宣扬了“良心”、“博爱”、“不抵抗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上的自我修养”等消极的思想。

    小说结构简明,形象鲜明生动,语言朴实。精细入微的心理描写与辛辣的讽刺艺术,达到了十分完美的程度,把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高峰。

    活尸

    《活尸》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写于1900年。

    小说主要写费嘉有个妻子里莎和一个男孩。妻子爱他,然而他离开了妻子。因为好友卡列宁10多年来一直爱着里莎,里莎也爱他,虽然没有明言。费嘉觉得自己使妻子不幸,妻子也不使他快乐。他离开后,就隐避在下层阶级中,整天喝酒,听卖唱。

    里莎的母亲为女儿总算摆脱了坏男人而高兴,要女儿与卡列宁结婚。里莎很伤心,她不能没有丈夫,托卡列宁送信给费嘉,要他回来。里莎的未婚妹妹也去劝费嘉,可是他说,卡列宁与里莎相爱,他回去会碍事,他要给他们自由、幸福,他们快活了他也会高兴,这是他能办得到的顶好的事儿。

    里莎离开丈夫后感到焦虑,经济困难,卡列宁就关怀体贴她,还说服母亲同意他与里莎结婚。

    然而,他们都有严格的宋教信仰,知道不经过教堂的结婚仪式跟一个女人结合是违法的。于是,他们让阿勃列兹科夫公爵去跟费嘉商谈离婚。而依照法律,得有了夫妇一方跟别人通奸的证据,才准离婚。费嘉说,他早就告诉过他们,很愿意离婚,可是为离婚而撒谎,还要做那些龌龊的事,他不愿意,尽管他过了10年荒唐生活。不过他表示,一定使他们的婚姻没有什么阻碍。

    当卡列宁的秘书拿了离婚书去让费嘉签字时,费嘉正在酒店的小房间里,他让秘书过一个钟头再去。他正在给里莎和卡列宁写信,写完后拿起手枪要自杀。这时新结识的合唱队女郎玛霞进来。她看到信里只说自杀没提手枪,就出主意,让他把信放在口袋里,衣服留在河岸上,然后一起远走高飞。

    费嘉成了“活尸”。卡列宁和里莎只当他真的死了,所以结了婚。卡列宁每月汇钱救济一个钟表匠,实行费嘉信中的要求,而这钱其实都到了他手中。没想到,费嘉的“活尸”的情况无意间给一个诈财的家伙知道了,就把他密告给警察。

    费嘉、里莎、卡列宁被叫到法庭。律师没有找到任何预谋的罪行。但因为犯了重婚罪,最坏的结果是把费嘉与里莎充军到西伯利亚,最好的结果是到教堂去忏悔,但取消第2次结婚。当费嘉听到这话后,就拿出一个酒徒送来的手枪朝胸口开了一枪。里莎、玛霞、卡列宁急忙奔过来,只见费嘉最后说着“多好……多好啊”,慢慢咽了气。

    决斗

    《决斗》是俄国作家库普林的长篇小说,写于1905年。

    主要描写了在4月的练兵场上,为了应付即将来临的大检阅,第6连正进行着苦役般的操练。团长舒尔果维奇突然来到现场检查。少尉排长罗马绍夫仅因在团长面前没有唯唯诺诺,因而当场挨了一顿臭骂,并被命令在自己住所禁闭4天。

    回到住所后,罗马绍夫孤凄冷落,苦闷彷徨。一年前离开军官学校时,他本是个欢乐、骄傲的青年,心里充满了种种幻想,自己也制订过种种奋发图强的计划,但现在却弄到这步田地!再说,他觉得自己也在日益堕落沉沦:他竟与一个有夫之妇勾搭了许久。今晚,他决心拒绝彼得逊太太丽莎的纠缠,然而,到尼古拉耶夫太太淑罗淇卡身边去的愿望却越来越强烈。

    淑罗淇卡不仅风度优雅,招人喜爱,而且知识的渊博、目光之远大也在一般太太小姐们之上。尼古拉耶夫正是在她的督促之下才为报考陆军大学而苦于攻读的。谈起话来,无论兵法操典、地理历史,她也都似乎无不精通。她关于决斗可以培养军人勇敢精神的这种论述,使罗马绍夫耳目为之一新,再加上她对罗马绍夫表现出来的妩媚温存,早已使这个天真的青年为之倾倒了。

    丽莎与不少青年军官私通,一向心狠手毒,她扬言一定要向罗马绍夫报仇雪恨。现在,当罗马绍夫想到竟与丽莎这个自己根本不爱的女人私通达6个月之久时,他感到好象浑身沾满了污泥那样难受。苦闷之中,他眼前仿佛浮现出了这个小地方的一切污浊;上级对下属的肆意虐待,折磨人的日日操练,朋友间的尔虞我诈,毫无节制的酗酒赌博,堕落腐化的女人……总之,一个使人命运毁灭的结局正在等待着这个本来善良、正直的青年。

    不幸的事连连发生。5月15日大检阅那天,罗马绍夫心里又一次升起了幻想:当他英姿飒爽走过主持检阅的将军大人面前时,周围的太太小姐们将如何为他赞叹,将军大人也一定会说:“务必叫他来作我的副官!”他神思恍惚地走着,不料他这一排人的步伐简直象羊群一般,有个士兵离队竟有20步之远!连长命他当天就递上辞呈。退役,这本是罗马绍夫存心已久的事,但他也知道,离开部队就失去了饭碗,就得沿街行乞,冻饿致死。

    这里的军官们平日飞扬跋扈,但他们也感到自己的生活如同一个无底深渊。为了麻醉精神和忘掉痛苦,他们成群结队来到一家妓院,驱赶文官豪绅,打碎家具器皿,并扬言要枪杀妓女。当内心矛盾重重的罗马绍夫随他们一起回到军官俱乐部时,那里也是一片乌烟瘴气。醉醺醺的尼古拉耶夫一把揪住罗马绍夫,两人在地上滚成一团。丽莎平时写给尼古拉耶夫的无数匿名信,再加上他亲眼看到罗马绍夫与淑罗琪卡的种种可疑行径,今日终于化作一团怒火爆发了!

    次日,罗马绍夫接到通知,传他到团里的军事法庭受审。开庭前,尼古拉耶夫请求他只把昨天的事当作酒后的偶发事件,以免伤害太太的名声。但这里的军官中什么样的人没有啊!彼得逊上尉对待罗马绍夫就如同对待其他青年军官一样:今日谁与他太太私姘,那谁也就是他的朋友,日后若与她分道扬镳,那此人就别想逃过他的暗算。现在,彼得逊就坐在审判台上。法庭最后宣判,为了本团的荣誉,罗马绍夫必须与尼古拉耶夫决斗,否则就得退役。

    当晚,淑罗琪卡对他说:决斗必须进行,不然就会蒙受羞辱,但射击不必认真,不然她为尼古拉耶夫报考陆军大学的一番苦心就会付诸东流。最后,这个女人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罗马绍夫,但她不告诉他,她是否也要求决斗的对方不必认真。

    6月2日,决斗正式举行。尼古拉耶夫开枪命中罗马绍夫的右上胸,罗马绍夫没有开枪还击,因为流血过多,这个天真的青年死于回营房的途中,年仅22岁。

    哈泽·穆拉特

    《哈泽·穆拉特》是俄国作家列·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

    是1851年初冬的一个寒冷的夜晚,在没有归顺沙皇俄国的高加索山区,哈泽·穆拉特来到一座柴钦人村庄。哈泽·穆拉特在高加索山民反俄运动的首领沙米里手下是一个功勋烜赫的州长。他每次出行总是大张旗鼓、前呼后拥。这次他却微服简从,小心翼翼,尽量不引人注意,并且时时警觉地注视着路人的面孔。

    他来到山村的一条狭窄的巷子里。一个躺在房顶上的老人一面迎接他,一面叫人去把自己的儿子萨道找来。老头子对哈泽·穆拉特说:上星期俄罗斯狗东西在高加索山村放火烧草垛,你给我撕他们的脸。并且说柴钦人上星期捉住2个俄国兵,打死一个,另一个送到首领沙米里那里去了。一会儿,萨道被找来了,他告诉哈泽·穆拉特说,沙米里下了命令叫拦截哈泽·穆拉特,活捉或者打死他,老百姓不敢违抗沙米里,所以要他当心才好。

    哈泽·穆拉特说,他要派自己的部下带信到俄国人那儿去,需要一个向导。萨道让自己的弟弟巴塔去带路。巴塔愿意替哈泽·穆拉特服务,山民都知道哈泽·穆拉特是怎样打过俄罗斯猪猡的。

    哈泽·穆拉特为了逃脱沙米里的追击,一连三夜不曾睡觉,当萨道向他道过晚安之后,他马上就睡着了。午夜时分,萨道进来说:“有人看见你来了,他们想阻拦你。”

    哈泽·穆拉特感谢了主人,离开萨道的家,迅速骑马朝大路跑去,20多个追击者向他喊叫,他放了一枪作为回答,便拼命逃去。他走进一座森林,他的卫兵们正在那里等他。

    哈泽·穆拉特做完夜祷,沉思着,想他在整个暴风雨般的战斗生活期间,总是幸运的,相信这次也会和过去一样幸运。他派人到沙俄团长瓦朗曹夫上校那里去,为的是要投降沙皇,倒戈攻打沙米里。他在想象里描绘将来的图景:他怎样带兵去打沙米里,向他报仇,沙皇又怎样赏赐他,要他统治他所征服的整个柴钦。

    派去的人回来了,他向哈泽·穆拉特报告说,瓦朗曹夫团长表示欢迎。于是哈泽·穆拉特便带领4个随从投奔瓦朗曹夫公爵去了。他对公爵说:“我降伏在俄国沙皇殿下,愿意替他效劳。”瓦朗曹夫表示感谢,待之以上宾。

    沙俄派驻本区的总司令是美列尔·查柯美里斯基将军,他因瓦朗曹夫团长事先不通报就把接受哈泽·穆拉特投降这件大事办好,心中极端气恼。但又慑于这位团长是高加索总督老瓦朗曹夫公爵的儿子,所以对他也无可奈何。

    一天傍晚,哈泽·穆拉特坐马车到达老公爵瓦朗曹夫的官邸。他向老公爵表示,不向沙米里报仇他是死不瞑目的。但是现在他的母亲、妻子、儿女留在沙米里那边,他希望俄军能用山民俘虏去交换他的家属,之后他将奋力去打沙米里。老公爵答应将请求皇上的恩典,宽恕他并任用他。

    老公爵派副官劳利斯·美里考夫向哈泽·穆拉特转达说,公爵想知道他的过去,并且奏明皇上。哈泽·穆拉特叙述了自己的身世:他的家庭同汗们是接近的,当他15岁时,高加索的穆斯林居民发动“圣战”反对俄国。盖则特派使者让在阿瓦利亚的汗的妻子和汗的3个儿子参加“圣战”。年轻的汗们因惧怕俄国,不参加“圣战”。汗的妻子派哈泽·穆拉特和她的次子去梯弗利斯向俄国求援。俄国人欺骗他们,求援未获结果。汗的妻子和年轻的汗们决定参加“圣战”。但盖则特阴谋杀死了汗的妻子和她的儿子们,她的幼子被沙米里扔下悬崖。于是,哈泽·穆拉特和他的哥哥为年轻的汗们报仇,刺杀了盖则特。沙米里登上了盖则特的位子,要哈泽·穆拉特同他一起去打俄国人。这样,哈泽·穆拉特就投向沙米里,不断同俄国人打仗,使俄国人屡遭失败,甚至闻风丧胆。

    12月20日,瓦朗曹夫给陆军部长柴尔奈舍夫写信报告哈泽·穆拉特投降的事,部长转奏沙皇尼古拉。尼古拉同意瓦朗曹夫的报告,并命令加强对柴钦区的骚扰。

    哈泽·穆拉特的家属被沙米里囚禁。沙米里让哈泽·穆拉特的长子尤苏弗写信给他父亲,要父亲回来,否则,他的祖母、母亲就要被送去当奴婢,他的眼睛也要被挖掉。

    哈泽·穆拉特日夜为家属担忧,多次恳求俄国人用俘虏去交换他的家属。但俄国人总是拖延推诿,一再欺骗他。于是他就想逃回山上,召集效忠他的阿瓦利亚人一同去解救家属或是以死相拼。

    4月25日,哈泽·穆拉特带上自己所有的随从出外“郊游”。哈泽·穆拉特策马疾驰。俄国派来监视他们的哥萨克兵纵马追赶。哈泽·穆拉特终被围于林中,经过顽强奋战,哈泽·穆拉特身受重伤,最终他也倒下了。

    省长

    《省长》是俄国作家安德列耶夫的短篇小说,写于1906年。

    1905年8月,俄国某省城。

    事件已经过去15天,他仍然不时想着它:不论干什么,思考什么,工人、枪杀、火药味和血,立刻浮现在他眼前,他立刻想起自己怎样挥动白手绢,下令向工人开枪。

    事件虽然令人痛心,本身却很简单。市郊工厂已经罢工3星期。数千名工人扶老携幼,还有妇女,到省府门口请愿,请愿者的要求未得到满足,于是工人们吵吵嚷嚷,侮辱官员。当传令官请他本人出来到了阳台上时,工人们就向他掷石头,打碎官府玻璃,砸伤了警察局长。于是,他火了,挥起白手绢。结果47人中弹身亡,其中9个是妇女,3个是小女孩,受伤的更多。出于某种不可抑制的、痛苦的好奇心,他去看了死者的尸体。第2天,他又去医院看望受伤者。死者的尸体和受伤者的顽强态度,使他感到某种无法挽回的东西。从这一刻起,他产生一种说不清楚的感觉:不是忏悔,亦非怜悯。他是不会理解受害者的痛苦的。但他怎么也不能不去想他们。时间一天天过去,那挥动的白手绢,那射击……始终似幽灵在他身边、眼前。

    他,彼得·伊里奇,就是省长。他靠残酷迫害农民爬上今天这宝座。他维护现制度果断有力,屡屡得到彼得堡、教会及工厂主的支持和赏识。现在他下令开枪杀了人,而且杀了无辜的妇女和孩子,其中一个被杀小女孩的妈妈气愤得精神失常。于是他陷入深思和极度矛盾之中:他为了俄罗斯而杀人,但被杀的也是俄罗斯人;根据自古以来的规律,杀人者必自毙!血债必得以血还!因为杀了人,他深信自己必被杀。他痛苦,但已无法挽回。

    城里人也纷纷传说,尤其是妇女,断定省长将被杀。他闷闷不乐。下属和妻子劝他出国休养,避避风险;在首都做军官的儿子认为父亲杀人完全正确,劝他求皇上调哥萨克来保卫;警察局长对他也更加强保卫,省长都认为无济于事。他在极度痛苦和矛盾中,神思恍惚,对一切都淡漠,变得十分孤僻。最后,那自古以来的规律终于应验:省长被杀了。但3名来历不明的凶手逃走了。

    一个在省长痛苦时曾写信,怜悯省长的女学生在哭泣。

    来自旧金山的先生

    《来自旧金山的先生》是俄国作家蒲宁的作品。

    人们记不得那位来自旧金山的先生姓名,只知他是带着夫人和女儿打算到旧大陆来游玩两年的。先生惨淡经营一生,达到了他所效法的富翁们的水平。现在他已58岁,认为自己有权休息了。因此,他和所有富人那样,以周游世界来开始他对生活的享受。

    先生一家在闻名世界的豪华的“大洋洲神岛”号海轮上过着神仙般的生活。白天,乘客们吃、喝、在甲板上散步、在躺椅上养神。晚上是轮船上一天生活的高潮。铺着丝绒地毯的大理石大厅里灯火辉煌,乐队奏出美妙乐曲,袒胸露臂的女士和穿燕尾服的绅士安详地用膳、跳舞、谈天,既听不见海上风雪和巨浪的咆哮,也看不见无数仆人在厨房、洗碗间、酒窖里忙碌,冻僵了的值班人在瞭望台上紧张地瞭望,汗流浃背的半裸的工人往永远吃不饱的锅炉里添煤。在翩翩起舞的人群中,一对动作无比优雅的恋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而他们也不掩饰自己的幸福。可是谁也不知道,他们是商船协会以高价雇来装成恋人的。

    12月,旧金山的客人们来到了那波里。但因那里的天气太扫游兴,他们挨了一整天晕船的痛苦来到附近比较暖和的喀普利岛。来自旧金山的先生一家照例被前呼后拥地领进了最高级的旅馆的最讲究的房间。先生订完晚餐便开始梳洗更衣。他穿上黑裤子、雪白的衬衣,带上袖扣。晕船的摇晃感觉还未过去,他扣领上的扣子时感到困难。领扣有时深深嵌入他喉结下面松弛的皮肤,把他弄得很痛。但他终于顽强地扣好了过紧的、掐住喉头的硬领,脸涨得发紫,眼睛紧张得发亮。他系上领带,把领子束得更紧一些,穿上礼服,走到阅览室去等候尚未打扮完毕的夫人和女儿。他翻阅着报纸。突然,一行行的字在他眼前闪烁着玻璃般的亮光。他的脖子绷紧,眼睛鼓了出来。他想吸一口气,却发出了嘶嘶的响声。他的头垂了下来,身子挣扎着、扭动着从沙发上滑到了地上。来自旧金山的先生被抬进旅馆里最小、最简陋、潮湿、阴冷的房间,放到一张廉价的铁床上,盖上最粗糙的毯子。

    先生咽气后,夫人要求把尸体搬回原来的房间,遭到了旅馆主人的拒绝,因为他不希望以后的游客忌讳他最珍惜的那套房间。夫人还不相信对她的尊敬竟然消逝于一瞬间。她坚持她的要求。旅馆主人表示,如果夫人不喜欢这家旅馆的规章,他不敢强留她。喀普利岛没有现成的棺材,临时做又来不及。来自旧金山的先生就只好被放在装苏打水的长木箱里运走了。游览小岛的一切又恢复正常。

    来自旧金山的老头的尸体遭到无数冷遇后终于又来到著名的“大洋洲神岛”号上。不过这次是瞒着乘客被放进底舱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