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过缝隙的魂灵:60年代女作家小说印象-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部书酝酿了很久。

    在十几年的《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我曾对王安忆、毕淑敏、铁凝、方方、池莉等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的创作进行过个别研究,相继发表过关于她们小说创作的论文。但当陈染、林白、海男等的创作开始在90年代的文坛刮起狂潮并在学生中掀起风波以后,就觉得不能再对她们等闲视之了。开始,阅读她们的作品只是为了追求一种文化时尚,可当我喜欢上她们的作品以后却发现,其实陈染、海男她们并不是什么“另类”,她们不过是和5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有些不一样罢了。5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因为处在社会呼吁女性自己话语权的时期,她们的创作主要是为了唤醒“女性意识”的觉醒、为女性争取话语权。陈染她们不一样,她们是在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以后坦然地上台亮相,所以她们飞翔的姿态不仅是壮美的,而且是自由自在的。除此之外,读陈染、海男、徐坤的小说,距离我的生活很近,她们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生活气息和精神实质都是我所容易理解和能够沟通的,有的简直就是一种心灵的相通。

    这时我才意识到我和她们是同一时代出生的人。

    我开始注意收集和整理这一时代出生的女作家的小说创作。结果我找到了一个庞大的作家群体,她们不仅人数多、数量大,而且已经“统占”了文坛并搅得周天瞩目。我想不能就这么让她们站在我的课堂之外,我要就她们的创作及她们被认为是“个人化写作”“女性主义”等问题表达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现在,终于可以离开电脑放松一下自己了,心中又陡然升起一丝担忧。我知道自己在文学评论方面有力不从心之处,许多想说的感同身受的东西有时不知怎的说着说着就串了味。但我欣慰的是,我尽我所知,表达了我之所想。或许是一种不同的声音,但它是我的声音,正如“60年代女作家”的小说创作一样。

    出生于60年代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事实,但“60年代人”的精神、特质和理想追求是我们可以选择并为之奋斗的。我们可以在继承中发扬,在发扬中壮大自己。这是历史和生活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神圣使命。我为我们这一代人有如此独特的表达而自豪。

    作者

    2005年11月26日

    于宁夏大学南湖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