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过缝隙的魂灵:60年代女作家小说印象-注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女性文学”是我国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究竟什么是“女性文学”?“女性文学”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当代文学理论界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明确的界定。在我看来,“女性文学”是以女性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挖掘女性作家的文学传统,探寻女性作家创作不同于男性作家创作审美特征的学科。而使用“女性文学创作”一词是对“女性文学”这一特殊存在最为直接和肯定的表达。

    [2]据说,舜把尧囚禁起来,篡夺了皇位之后,封禹为司空,让他继承被杀的父亲鲧的事业,继续治水。禹东奔西走,三十岁时,在涂山遇见了涂山氏之女女娇。春暖花开,绿染桑林,纯洁而健康的男女,在野外一见钟情。不过因为涂山氏尚处于母系制后期,是对偶婚制——望门居的时代,禹只能做上门女婿,“夫从妇居”。夫妻相会,每旬只在辛壬癸甲这天。因大禹一心治水公而忘私,曾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历史传说,所以涂山氏女在迎候大禹而久久不见其来时,在焦虑中作歌曰:“候人兮猗!”可译为“等候郎君啊,是那么的长久哟”!

    [3]许穆夫人,春秋时代卫国人,姬姓,名不详。因嫁给许国的许穆公被史称为“许穆夫人”。公元前660年,北狄人进犯卫国,许穆夫人毅然决定回去挽救祖国,许穆公害怕得罪狄人,极力阻挠夫人回国,夫人驱车登程后,许穆公又派人围追堵截,但许穆夫人对祖国烈火一般的激情,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住的,“即我不嘉,不能旋反。”表达了回卫救国的坚强意志。她四处奔走,大声疾呼,她的果敢行动和激人肺腑的诗句感动了齐国,齐恒公出资派兵相助。

    [4]《女戒》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在中国多年的封建统治中,它成为女性行为规范的象征。“七戒”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本是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课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各地。现在看来,它既有必须批判的一面,又有可保留和发扬的一面。

    [5]《唐书·乐志》曰:“《子夜歌》者,晋曲也。晋有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声过哀苦。”

    [6]薛涛是“安史之乱”后流亡蜀中的长安小吏薛郧与妻子裴氏的女儿。她从小深得其父的悉心栽培,八岁就能吟诗。14岁时父亡,她就担起了家庭的生活重担,不得不凭借自己的美貌、歌喉和才学为生计而成为“诗伎”。今成都不但有杜甫的草堂,同时有薛涛的“望江楼”和“薛涛井”,这是两处同等重要的名胜。

    [7]魏国英主编:《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P251

    [8]魏国英主编:《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P252

    [9]秋瑾:《宝剑歌》

    [10]参见《春花秋叶——五四女作家》,张衍芸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P1页

    [11]这里未涉及台湾、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女作家的文学创作。

    [12]《女性文学的新视角》.白烨,《文汇报》2000年10月28日.

    [13]《女性文学的新视角》.白烨,《文汇报》2000年10月28日.

    [14]李师东:《总序——一个新的文学层面的诞生》(新生代小说系列),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版。

    [15]海男的《疯狂的石榴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16]海男的《永远诞生的困境》

    [17]《蝴蝶是怎样变成标本的》,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6月版。后改名为《红粉者说》

    [18]《我的情人们》序

    [19]《男人传——一个男人的情感史》,海男著,学林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20]《我的情人们》序

    [21]陈晓明:《语言的妄想症或解构男人(代序)》,《男人传——一个男人的情感史》P5页,学林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

    [22]《县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23]《花城》2003年第4期。

    [24]陈染《超性别意识与我的创作》1994年4月29日于英国

    [25]“姐妹情谊”的概念来自于北京大学女教授戴锦华对陈染小说的评论。

    [26]张颐武:《陈染<离异的人>:倾诉与记忆》,2005年02月18日“博客中国/新知频道”原始出处:中华读书报

    [27]长篇小说《一个分成两瓣的女孩》,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2001年1月版。

    [28]长篇小说《冷唇》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布老虎丛书),2001年9月版。

    [29]长篇小说《有毒的婚姻》,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2001年9月版。

    [30]《胭脂帝国》,作家出版社2003年2月

    [31]长篇小说《离婚时代》,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2001年9月版。

    [32]《体香》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33]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34]徐坤,《双调夜行船》,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5]《树下》系迟子建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创作于1990年至1991年间。在《花城》发表后,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改名为《茫茫前程》。2001年收入北岳文艺出版社的“涨潮丛书”,仍以《树下》为名出版。

    [36]迟子建《树下》自序,北岳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版。

    [37]《鸭如花》,《人民文学》,2001年2期

    [38]《收获》2003年第6期

    [39]《收获》2003年第1期。

    [40]《疯人院的小磨盘》,《大家》2001年第4期。

    [41]《伪满洲国》,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

    [42]《花瓣饭》:《青年文学》2002年第4期。

    [43]长篇小说《玫瑰血》1995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44]《李轻松访谈录》“关于我们的身体”

    [45]长篇小说《玫瑰墟》1998年,漓江出版社出版

    [46]长篇小说《心碎》2001年,春风文艺出版社

    [47]《柔情似水,浪漫惊魂看〈心碎〉》,唐慧凡

    [48]长篇小说《风中的蝴蝶》2004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49]《人民文学》2002年第4期

    [50]《为什么要写作——十青年作家同题录音》,《中国青年》2001年第10期

    [51]《郎情妾意》,《北京文学》2005年第三期

    [52]《钟山》,2004年第1期。

    [53]《木枕头》《山花》2004年第11期。

    [54]《生命河》,军旅长篇小说新作丛书、国家95规划重点图书,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55]发表于1993年第1期的《中国作家》杂志

    [56]《山花》1998年第11期。

    [57]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432页

    [58]《爱你两周半》,作家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59]《上海小说》1999年第4期。

    [60]《作家》2003年的2期

    [61]《永远的谢秋娘》,《作家》2005年第1期

    [62]《白水青菜》《作家》2004年第2期

    [63]《小说界》1992年第3期

    [64]《小说界》1993年第1期

    [65]《武则天》,须兰著,北京开明出版社,1994年版。

    [66]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见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埃莱娜·西苏,法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戏剧家和文学理论家之一。在法国和英美等国家,她以诸多实验创作和先锋理论而闻名。1937年6月5日,西苏出生于殖民地时期的阿尔及利亚,父亲是一名犹太人,她的不少亲戚也都是犹太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她目睹了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残害。童年的经历对她的世界观和写作产生了永久而深刻的影响。童年所遭遇的强权统治和政治恐怖,使她渴望摆脱令人窒息的环境和现实,而写作对于她的意义,如同黑暗之途上的一束灿烂微光。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她一直坚持不懈地写作。对她而言,写作永远意味着以特定的方式获得拯救:“写作乃是一个生命与拯救的问题。写作像影子一样追随着生命,延伸着生命,倾听着生命、铭记着生命。写作是一个人之一生一刻也不放弃对生命的观照的问题。”在写作的过程中,她获得了自由,找到了生存的价值。

    [67]“个人化”写作的正式命名始于《小说评论》1995年第3期刊登的尹昌龙、沈芸芸的文章《记忆与写作:我们时代的个人方式》一文。作者“提出了‘个人写作’这个概念,认为《一个人的战争》这部小说的命名本身就指涉了一种‘私人经验’”(徐坤语)。林白的写作“表明了一种个人方式的纯粹性”,“个人经验从主流历史中分延出来,产生了独立的品格”。至此,“个人化写作”被正式提出。

    [68]“女性主义文学”这一概念在我国评论界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90年代大量使用。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是西方60、70年代以来第二阶段的女性主义思潮传入中国的直接结果。在西方第二阶段女性主义运动兴盛的时代,中国正值对外封闭的文革时期。到了80年代初,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的朱虹分别于1981和1983年编选了《美国女作家作品选》和《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才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作品进行了初步的介绍。随后的丹尼尔·霍夫曼主编的《美国当代文学》、西蒙·波娃的《第二性》、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伍尔芙《一间自己的屋子》和玛丽·伊格尔顿的《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等著作的相继翻译出版,为中国女性主义批评的构建打下了理论基础。孙绍先在《当代文艺思潮》1987年第5期上发表的《从女性文学到女性主义文学》中最早提到“女性主义文学”这样的概念。

    [69]“女性意识”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最早介绍是朱虹的《美国当前的“妇女文学”》一文,文中与“妇女文学”相对应,称为“妇女意识”。后来称为“女性意识”。朱虹文中介绍,“妇女意识”是一个跨国界、种族和社会存在的抽象概念,是妇女研究的中心观念,也是妇女文学的批评标准。它首先由西蒙·德·波伏娃在《第二性》(1949年)中提出,后来凯特·米利特的《性的权术》(1970年)等著作都发挥了波伏娃的基本思想观点。而以“妇女意识”为中心的文艺观,实际上最早是英国现代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在《一间自己的屋子》(1929年)中提出来的,她虽然没有用“妇女意识”这个词。从伍尔芙到波伏娃再到米利特,她们的基本思想是反抗父权制文化对妇女的压抑和迫害,反对妇女的屈从地位,要求妇女解放。这也是女性意识的要义和中心所在,“女性意识”由此成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

    [70]雷达,《当代文学审美趋向辨析》,《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4年第5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