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文谈:福州市党员干部读书征文作品选-“眼”中有人--读柴静《看见》有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于千

    “关心新闻中的人”--文章开头的这一句话,当初把柴静带进央视,如今也让同行的我走进了《看见》。

    柴静初入央视时的头儿白岩松,曾给“好记者”和“好新闻”下过定义,那便是:“所有的新闻都和人相关,重点应该放在人的身上。好的记者既要有先天的新闻敏感,更要有后天的良知。如果心中没有人,新闻就没有味道。而味道只有好新闻才会有。”

    但正如柴静所说,“关心新闻中的人”,话很普通,只是一句常识,但真正做到又何等不易。在新闻采访中,由于某些宣传的需要,或受制于记者本身的局限性,“‘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概念化,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将采访看作生命间往来的柴静,在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等大量的新闻报道里,只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将其写成《看见》,因为她时刻告诫自己,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柴静坚守着这一信念,也由此做出了众多“有人味儿”的好新闻,更赋予了《看见》以浓厚的“人情味儿”,并因此而一度导致洛阳纸贵。

    “有人味儿”使柴静的新闻得到大家的认可,但这“有人味儿”也来之不易。是新疆的一场地震把柴静从演播室震出来,震到了地上接了“地气”;是抹去了粉饰的真实,让她的作品返璞归真有了“人味儿”。在《看见》一书中,柴静以自身10年的成长经历,又一次将从事新闻工作的记者同行们引进了“牢记新闻归根结底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性”的道德讲堂。

    《看见》通篇贯穿了“人”的理念,即使是成书时,柴静也仍顾虑着一个记者在书里写这么多“我”是否不妥。唯恐“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朋友六哥的话给了柴静付梓的底气--不在于你写的是不是”我“,关键在于你写的是不是”人“。

    《看见》也让我读懂了一个道理,不仅是新闻从业人员,也包括各级党政机关的公务人员,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必须时刻将群众装在心里,做到以人为本,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换位思考问题;都必须去掉”官“习气,深入基层与普通百姓打成一片。唯如此,才不会人为地在自己与群众之间竖起一道感情的”篱笆墙“,才不会重蹈巨神安泰失去大地母亲庇护走向失败的覆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