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史-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俄罗斯的版图并不全在欧洲,相当一部分在亚洲,它是一个横跨欧亚两大洲的版图最大的国家。因此,它不是一个典型的欧洲国家,它的文化受到欧洲和亚洲文化的夹击,形成的文化不同于英国、法国、德国,也不同于美国,它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英国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大师伍尔夫在谈到俄国文学时讲过如下一段话:

    单纯朴素的风格、流畅自如的文笔,假定在一个充满不幸的世界“不要用头脑来同情——因为这还容易做到——而是要出自内心”——这就是笼罩在整个俄国文学之上的那片云雾,它的魅力吸引着我们,使我们离开自己黯然失色的处境和枯焦灼热的道路,到那片云雾中去舒展……

    俄罗斯文学带有一种很沉郁的气质,这是在英国、法国、德国文学中罕于找到的。各位在电影或者图片上看到过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它是那么宽阔用,那么混浊,流动起来那么缓慢而沉重,带有一种苦难的气质。如果我们再听听《伏尔加船夫曲》,欣赏一下著名画家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边的纤夫》,你的体会就更深。

    俄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一个封建的、军事的、农奴制的国家,非常野蛮、愚昧、落后。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甚至当欧洲资产阶级在文化方面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的时候,俄罗斯还在沉睡。除了《伊格尔王子远征记》以外,它在文学方面没有什么值得我们称道的。18世纪最初的25年,是属于俄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皇帝的,这位皇帝就是彼得第一,或称为彼得大帝。俄罗斯从他那时候起,封建的、军事的、农奴制的专制制度开始有所改变。彼得大帝是一个性格很奇特、思想很开放的皇帝,他曾自己化装成一个木工到荷兰去学习造船;他把法国宫廷里的礼仪引人到俄国,要求宫廷里的大臣们要说法语、行法国礼节。当时引进来的是18世纪初期的法国文化,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新古典主义文化,对于当时俄国文化的改造起了不小的冲击作用。各位如果有机会参观冬宫,可以领会彼得大帝和他的后继者们在文化上的开放。在这座辉煌的建筑中,收藏有各个国家的文化珍品,包括从中国虏去的巨大石雕。也是从彼得大帝时代开始,出现了一些俄罗斯自己的重要诗人,我们特别应该提到的,就是各位了解的那位化学家——罗曼诺索夫,他同时是俄罗斯重要的诗人,对俄罗斯语言的建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然,罗曼诺索夫那时候的诗——他的《伊丽莎白登基日颂》是最有名的——也是很典型的、以称颂开明君主为主题的新古典主义的诗歌,他要彼得大帝的后代像彼得大帝那样去勤勉工作和学习。

    到了18世纪的后期,由于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在俄罗斯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启蒙主义的文学,但是这些文学的艺术价值都不是很高。到了什么时候,俄罗斯文学开始大放光彩了呢?是19世纪初叶,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的普希金登上文坛。别林斯基讲,普希金使得整个俄国的文学从幼稚的小学生一跃成为精练圆熟的大师。普希金把整个俄国的文学提升到全欧的最高水平。尽管俄罗斯的历史风云变幻无常,普希金的“俄罗斯文学之父”的地位没有被颠覆过。

    整个19世纪的俄国文学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或者说是它不同于欧洲其他国家的特点:

    第一,就是名家如林,名作如海,群星灿烂。没有哪一个国家——包括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在19世纪出现了像俄国这么多的名家,像俄国这么多的名作。关于普希金,著名诗人丘特切夫写道:“就像铭记自己的初恋一样,俄罗斯怎能把你遗忘。”把这话延伸一下,就是说,普希金实际上表现了俄罗斯这个民族刚刚觉醒的初恋时代。丘特切夫本人也是初恋时期的歌者,较之普希金他带有宗教的神秘色彩,因而也就更俄罗斯化。各位知道普希金是在一次决斗中被杀死的,这场决斗的背景是和沙皇有关。普希金被杀死后有一位年轻人写了一首诗:《诗人之死》,矛头直指沙皇,说沙皇是杀害诗人的刽子手。这位诗人由于这首诗被流放西伯利亚,他就是普希金的继承者莱蒙托夫——他在抒情诗方面是可以和普希金媲美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中篇小说《当代英雄》。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是批判现实主义方面的先驱,而它的奠基者,是乌克兰作家果戈理,在俄国的历史上称他为自然派的奠基人。自然派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讲到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和果戈理同时在俄罗斯享有盛名的是屠格涅夫。如果我们说果戈理的作品是一种“分明的笑和不分明的泪结合”的格调,是一种在风趣的外衣下面有相当沉重的内涵的作品,那么屠格涅夫的作品就像一条清澈的河流。屠格涅夫也贬斥农奴制,也表现贵族生活中的腐败,也表现贵族青年的无能,他也写新人,写英雄。不管他写什么都是明快的、清澈的,在这一点上,他在俄罗斯的作家中显得有点不合群,但是他的作品的的确确是非常明丽,非常好看的。他最早的一部作品《猎人笔记》的主题是揭露、控诉当时在俄罗斯存在的农奴制,这部书是由一些短篇集合而成的。接着写了长篇小说《罗亭》,这部小说写了一个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充满了革命热情却怯于行动的知识青年,这类知识分子在当时的俄罗斯是非常有典型性的。在而后的《贵族之家》中他揭露了贵族生活当中的那些反人性的东西。人们视为屠格涅夫代表作的是《父与子》。书中的主人公巴扎洛夫是一位虚无主义者,他的观念直接和贵族阶级相对立。在这之后写出的长篇小说《前夜》塑造了一个叫做英沙洛夫的英雄形象,一个革命者的形象。在最后的两部长篇小说《烟》和《处女地》当中有一些沉郁的、苍凉的东西,但总体来说仍然不失其明快。屠格涅夫还有一些肢炙人口的中篇小说,比如《阿霞》、《初恋》。这是小说方面,果戈理和屠格涅夫做出了很大贡献,两个人的风格又是那么不同。在戏剧方面,我们应该提到的是亚·尼·奥斯特洛夫斯基(不是那个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他的代表作是《大雷雨》。剧中写了一个像棺材一样的小镇,镇上的一个有着微弱自由意识的女人卡特琳娜的不幸遭遇——她最后投河自杀了。著名的评论家杜勃留洛勃夫指出:在这样一个棺材似的小镇上,在封建的桎桔下被窒息而死的卡特琳娜,她的投河显示了黑暗王国里的一线光明。在诗歌方面,我们应该知道的就是涅克拉索夫,他的代表作是著名长诗《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在讽刺小说方面,最有名的是萨尔蒂科夫·谢德林,代表作是《格列夫廖夫老爷们》,他用极其幽默又很辛辣的笔法写了一个贵族家庭的灭亡。这个时期还有几位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他们作为新文学的保护者和提升者,起了极大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别林斯基、杜勃留洛勃夫;另外还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他本身就是一位革命家,坐了21年的监牢,又流放了8年,可以说一生中有用的时光都是在监狱和流放中度过的,但是他从来没有屈服过。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美学论点——美是生活,美是那种我们应该要过的生活,显示了他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他的两部重要的小说都是在失去自由的状态下写成的,在知识分子中间很难找到如此坚强乐观的人物。只要这个世界还有一天承认乌托邦的价值,人们就不会忘记这个戴夹鼻子眼镜的文弱书生。如果有一天人们不再幻想,不在追求美丽,那么车尔尼雪夫斯基也将毫不吝惜地抛弃这个世界。他是为理想而活的。《怎么办?》写了一种新人的理想,写了一种他理想中的人所应该过的生活。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女孩子,叫薇拉,小说写了她和罗普霍夫、基尔萨诺夫三个人的恋爱生活。由于罗普霍夫曾经救了他,他们非常和谐,两个人走到了一起,在一起过着男女平权的新式生活,但在生活的过程中薇拉意识到自己爱的不是罗普霍夫而是基尔萨诺夫。罗普霍夫发现了藏拉和基尔萨诺夫相爱之后,就在朋友的帮助下制造一个自杀的假象,退出了三个人的角逐,显示了在处理感情关系上的高尚品质。到了19世纪下半叶,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向着更深的心灵世界进发,对社会的批判也更加犀利和深刻。这时候出现了两位不仅在俄国,而且在整个欧洲都站在最高峰上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和费道尔·陀斯妥耶夫斯基,这两个作家我们下面都还要谈到。这个时期还有一位非常天才的短篇小说家契河夫,他的作品在中国非常流行,几乎无一遗漏地翻译成了中文,他被视为19世纪西方三大短篇圣手之一(另外两位是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契河夫青年时代的小说充满了幽默感,中年时写的小说显得比较深刻,晚年的作品有一些苍凉的意味,总体来说他的作品还是轻松好读的。此外还有一位重要的作家,大家应该知道,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他是一位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向第三种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过渡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家,他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是《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自传体三部曲及一些短篇。这位无产阶级文学的“海燕”,他的创作活动广泛展开已经进入20世纪了,不是我们今天所要谈的内容。通过我们刚才的简略回顾——在回顾中还漏掉了很多重要的作家,大家已经感到了19世纪俄罗斯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确是名家如林,名作如海,群星灿烂。

    第二,这个时期俄罗斯文学是围绕着两大主题展开的。这两大主题我们可以用俄罗斯文学当中的两部作品的书名来标示,一部作品就是赫尔岑(这也是一位很重要的理论家和创作家)的《谁之罪?》,另外一部就是刚才提到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整个19世纪的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都是围绕着这两大主题进行的:谁之罪和怎么办。当时的俄罗斯苦难极其深重,受到了西欧启蒙主义思想影响的作家们,面对俄罗斯这种逼人的社会现实,不能不问这个问题——谁之罪?所以对当时封建的、军事的、农奴制的俄国专制制度的批判就成了几乎所有重要作家的文学主题。在思索“谁之罪”的同时,就是在思索俄国应该“怎么办”。回答是各式各样的,从普希金开始,就提出了推翻沙皇专制的命题,后来有些作家主张改良,也有些作家处在一种矛盾的状态,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则唱出了当时的最高音——他提出了一个新人的理想。

    第三,俄国文学具有强烈的自我反省和忏悔的意识。对于知识分子、作家本身的内心世界的反省和忏悔在西方文学中并不是没有传统的。比如说前面讲过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那是一种相当深刻的、对于贵族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反省和忏悔。还有前面我们提到过的卢梭的《忏悔录》。但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就是进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时期以后,作家对自身的忏悔和反思在西欧作品中很少有直接的显露,他们都在批判社会,把所有的事情都归罪于社会。我们看英国的小说也好,法国的小说也好,很难找到作家对知识分子社会职责和自身欠缺的思考,几乎看不到对自身的忏悔。而在俄罗斯则大不一样,这是因为俄罗斯的东正教影响很深,知识分子本身具有一种忏悔的传统,而这种传统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同逼人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变成了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的思考,对知识分子是否尽到了社会责任的反思。许多作品反映了知识分子对自己未能尽到社会责任的忏悔,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形成了一个叫做“多余人”的画廊。其中包括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屠格涅夫的《罗亭》中的主人公,也包括像陀斯妥耶夫斯基或者托尔斯泰写的很多作品中对他们自己的反思。托尔斯泰几乎每一部作品——不管是长篇小说还是中篇小说——都包含作者对自身的忏悔,而且占着很重要的分量。作为“多余人”,他们大都觉得自己在这个社会上不满意当时封建贵族的生活,厌恶这个群体。但是当他们转向贫苦的农民,转向工人,转向受苦的市民的时候,又觉得和这些人格格不人。当社会矛盾的双方激烈的斗争爆发的时候,他们反而觉得自己无事可做,是一个多余的人。而这种多余人的位置是由自己来确定的——由自己的思想格局、心理气质、性格上的弱势造成的。这方面的思考相当深刻。这里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冈察洛夫写的《奥勃洛莫夫》。这个人也是一个地主,但是他很厌恶那些地主的经营,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于是整天躺在床上。小说一开头就是奥勃洛莫夫躺在床上,看了二三十页以后他还在床上,他不想起床,因为起床以后不知道该做什么事情,他很怕改变现在的生活格局。有一个寡妇非常关心他,也可以说很爱他,他也很爱这个寡妇,他终于有了要结婚的欲望。但是当他想到如果结婚,自己的整个生活秩序都会被打乱,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他就害怕了,拒绝了这桩婚事。这部作品非常生动地揭示了那种想脱离贵族又脱离不掉,想和贫苦的老百姓结合又结合不起来的矛盾、惶遽的状态,无所作为的状态,这种状态在《奥勃洛莫夫》这部小说里写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如果说前面那些“多余人”还在试图做一点事情然而做不成的话,那么到了奥勃洛莫夫,他就已经是任何的事情都不想做了,除了睡觉——甚至在睡觉做梦的时候也梦见睡觉。这就是俄罗斯文学的第三个特点——“多余人”的人物形象的画廊,这一点对于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影响很大。各位看看鲁迅、茅盾、巴金、丁玲、曹禺的作品,其中都带有一种作者本人的忏悔的痕迹以及对知识分子社会责任的思考、反思。

    第四,俄罗斯文学不仅是一种社会批判现实主义,而且是一种“心灵现实主义”,它很重视关于人的灵魂的探索,并且在这方面有很杰出的艺术上的表现。关于这方面的情形,我们在下面介绍到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时候,还会进一步地向各位加以介绍。

    为了能够帮助各位对上述四个特点有进一步的、具体的了解,我们再着重介绍几位俄罗斯的重要作家。

    第一位要介绍的就是普希金。

    普希金在俄国的地位有点像莎士比亚在西欧——历史上不断出现的流派都要在他们身上试一试自己的刀锋,更多的是用他们为自己张目。苏维埃政权时代是如此,苏联解体后也是如此。最近,西方有些学者想颠覆俄苏文学史,他们把白银时代说成是上个世纪初的最高水平,而黄金时代则是普希金和丘特切夫。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构成俄罗斯文学的主线。这样,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位置就微乎其微了。为了把普希金描绘成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诗人,他们特别推崇他的一篇未完成的作品《埃及之夜》。这篇作品是写克丽奥佩特拉这位风流女后的故事,极具西方颓废派色彩,普希金没有把它写完。西方学者的这类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有一定的价值。但以偏概全,抹煞普希金创作的现实主义本质则是一种误导。普希金活着的时候就有人攻击他“追求肉欲的快感最近又出了一本所谓《普希金的秘密日记》,诗人把自己描绘成一个色鬼。这本书迎合了人们的低级趣味,各种版本遍及多国,中国也有。但是,在他的本土,所有出版社都拒绝正式出版,认为是一本伪书。

    普希金生于1799年,他的母亲是被称为“彼得大帝黑奴”的汉尼拔的孙女,所以普希金身上有非洲的血统,他的皮肤是很黑的。也许是由于远距离人种的交合,形成了普希金相当特别的性格。他惊人地聪明,少年时代念书的成绩并不是很好,课外阅读的书很多14岁写的诗里面已经提到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名字。他的中学时代是在一所皇家学校——皇村中学度过的。他从初级班升中级班的时候朗诵了一首诗叫《皇村回忆》。那一年他16岁,当时在场的有沙皇的老师杰尔查文,是一个当时享有盛誉的老诗人,他听了普希金的朗诵后,热泪盈眶,走上前去抱住普希金,对众人说:“这就是明天的杰尔查文。”这是杰尔查文对普希金真心的称赞,但是事实上他贬低了普希金,普希金的成就远远高于杰尔查文。普希金18岁从皇村中学毕业后,得到了一个低等文官的职位。那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和俄国的一些贵族革命党人——十二月党人——有了接触,结识了很多十二月党人中非常优秀的年轻人,其中有一个叫恰尔达耶夫。普希金在19岁的时候写了《致恰尔达耶夫》这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诗里他说:

    同志,请相信吧,

    迷人的幸福的星辰就要升起,放射出光芒,

    俄罗斯将从睡梦中惊醒,

    在专制制度的废墟上将写下我们姓名的字样

    很明显,这是一首反沙皇的诗。在那一年,警察局曾经有一次对十二月党人的大搜捕,在逮捕的所有的十二月党人的家里几乎都搜到了普希金的诗。这下可不得了!警察局要对普希金进行严厉的惩处。这时候有两个人救了他,一个叫卡拉姆辛,一个叫儒科夫斯基,这两个人都是沙皇的老师,他们非常喜欢普希金,觉得他是一个难得的诗才。由于这两个人的努力奔走,取消了把普希金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决定,而让他去南方。在那里,赖耶夫斯基将军收留了他,他就随着赖耶夫斯基到了高加索,在赖耶夫斯基的看管下生活。从这时候起他开始创作他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帅甫盖尼·奥涅金》。他还写了一些长诗如《青铜骑士》、《波尔塔瓦》等。有一次,一个官僚派普希金去视察某一个地区的蝗灾,这完全是小官吏应做的事情,普希金觉得这对自己是一个莫大的侮辱。他很不高兴,到灾区走了一圈,写了一个“调查报告”,上面只有四句打油诗:“蝗虫飞呀飞,飞来就落定,落定就吃光,吃光无踪影。”这下子把上级得罪了,又要对他严加处分。后来经过种种斡旋肥他转移到他的家族领地——米哈伊诺夫村,他在那儿过着一种平静的被软禁的生活。他和他的奶妈在一起,重新感受到很多童年时候的乐趣,于是就有了脸炙人口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那是他奶妈讲给他的美好的童话。

    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一个被高尚规范所拘囿的时代,幸亏有普希金,他补充了我们心灵所需要的甘泉。他的抒情诗给我们提供了初恋时期情感生活的全景式展开:强壮的、热烈的、朦胧的、憧憬式的。它包括:少年肉欲的朦胧觉醒(《给娜塔丽亚》)、一见钟情的闪电般感受(《致凯恩》)、对轻浮爱情的嘲讽(《给风骚女士》)、失恋的剧痛(《焚烧的情书》、《诀别》),还有失恋式的感伤与宽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例如,《致凯恩》的开头这样写道:

    在那美妙的一瞬,

    在我眼前出现了你,

    有如昙花一现的幻影,

    有如纯洁之美的精灵。

    ……

    诗接着写道,他的生活没有快乐、没有生命、更没有神性,但是由于女友的到来,所有的东西都有了——有了快乐、有了生命、有了神性。他和这个女友度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在诗人看来,那只是美妙的一瞬,可见诗中的心理时间和物理时间是多么地不同。他不说“在这个晚会上我遇见了你”,而是说“在我眼前出现了你”,好像是突如其来,从天而降似的。由于情感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他不可能细致地观察和描写他女友的美貌,她所给他的是一个完整的仙化了的印象,这个印象就像是一个“昙花一现的幻影”,“纯洁之美的精灵”。你们如果有一见钟情的感情体验,就会更深切地了解这首诗。这四句诗成了描绘一见钟情的很精彩的段子。

    普希金的诗,同拜伦、雪莱等人的不同,由于东正教的影响,普希金的诗具有更加博大、宽容的气质。他有一首叫《三泉》的诗可以看作诗人对人生态度的自我表白:

    ……

    神秘地涌流着三注清泉:

    一注是急速而狂烈的青春之泉,

    它闪着光,发出喧响,在沸腾和奔流着;

    一注是诗歌之泉,它用灵感的波涛

    饮了那些在平静的草原上的放逐者;

    最后一注泉——就是冰冷的忘怀之泉;

    它比一切都能更温柔地湿润心头的焦渴。

    这里讲到的“忘怀”非常重要。我们通常把遗忘视为坏事,但生活中遗忘是必需的。圣经中有“忘川”。对待生活应该有一种辩证、宽容的态度,这种态度在拜伦等西欧诗人那里都是找不到的。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普希金的戏剧作品《鲍里斯·戈都诺夫》。在写这部戏之前,他下决心要突破那些古典主义法则。俄罗斯从彼得大帝起,就接受法国古典主义文化的熏陶,这方面的束缚也很厉害。普希金说,他要像莎士比亚那样自由地写作。写出《鲍里斯·戈都诺夫》草稿后,普希金高兴地说:“哎呀,狗崽子普希金啊,你居然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这部戏剧在俄罗斯的戏剧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米哈伊诺夫村的这种平静的生活没有过很久,俄国的十二月党人发动了推翻沙皇的起义。这场起义很快失败了。五个主要的领袖被处以绞刑,一大批十二月党人被流放。而这些人都和普希金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普希金很紧张,就在这时候,来了一个消息——沙皇要召见他。沙皇和他谈了很长时间,问他:“如果十二月党人起事的时候,你不在米哈伊诺夫村,而是在彼得堡,你会怎么样?”普希金非常坦白地说:“我也会参加这场起义的。”但是沙皇对他格外开恩,赦免了这位诗人。沙皇对普希金说:“你还可以继续写作。”普希金说:“我现在写作很难发表。审查系统太严密了。”沙皇说:“以后你写的东西送给我,我直接给你审查。”这说起来也是一种天恩,但是普希金很快就发现,这实在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他写的任何东西都要送到沙皇那儿,而沙皇由于种种原因迟迟不能给他批复下来,反而成了一种更加严格的约束。就在这个时候,他的生活里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他迷上了一个在莫斯科非常有名的贵族女子,叫龚佳洛娃。在他第二次求婚的时候,被接受了。这场幸福的婚姻给普希金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快乐,也带来了创作上的高产。关于龚佳洛娃,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比较早的文献把她描绘成一个生性轻浮的女人。但是前年我到俄罗斯的时候,有的俄罗斯教授对我说,龚佳洛娃不是那样的一个女人,她实际上非常贤惠,很多绯闻并不实在。不管怎样一种说法,这场婚姻给普希金带来了很多快乐和幸福,同时给他带来了无穷的苦恼,甚至导致了他的死。大家知道,由于龚佳洛娃的美貌,普希金经常被牵扯到一些桃色纠纷之中,特别是沙皇垂涎龚佳洛娃的美貌,给了普希金一个官职,以便能经常把龚佳洛娃召进宫廷,并且在那里过夜。沙皇像一个下级的小军官那样下流,站在龚佳洛娃的窗外,看她怎样起床,怎样梳妆打扮。各种各样的流言开始传到普希金的耳朵里,给他冠上一些类似“乌龟大将军”的绰号,普希金怎么能够忍受呢?终于,一个法国的纨绔子弟的到来把矛盾激化了。这个人叫丹特士,是法国保皇党的党徒。他流亡到俄国,受到沙皇的青睐,住在宫廷中,无耻地追求龚佳洛娃。流言更加厉害地传布开来,普希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向他提出了决斗。这场决斗导致了普希金的死亡,普希金的死在俄罗斯激起了强烈的冲击波。我在彼得堡参观了普希金的宅邸,看到了普希金被丹将士的子弹射穿了的、染着血的背心。普希金在弥留时刻,很多人挤在窗外关心着他的生命。在他死后,来吊唁的人川流不息。当时的俄国,农奴起义此起彼伏。沙皇惟恐普希金的死诱发出更大的乱子,在一个夜晚悄悄地把他的尸体运回到他的领地——米哈伊诺夫村。一个在路边的老太太看到了运送普希金尸体的情形,说:“天哪,这个叫普希金的是一个什么人?!他就被装在一个雪橇上,这个雪橇飞快地跑,就像拖着一条死狗一样……”俄罗斯就这样埋葬了他最伟大的诗人。

    普希金的肉体虽然死亡了,但他的灵魂不会死亡。这一点在生前他就预料到了,他写了一首诗叫做《纪念碑》:

    我为自己建造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在人们走过的路上,青草不再生长,

    他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

    高耸在亚历山大的纪念石柱之上。

    不,我不会完全死亡。

    我的灵魂在圣洁的诗歌中比我的身体获得更加久长

    和逃避了腐朽和灭亡,

    我将永远光荣,

    即使还有一个诗人活在月光下的世界上。

    普希金对自己的预言是完全正确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在普希金的作品中,除了一些优秀的短诗和我们提到的那些作品之外,还有不少的小说。短篇小说有《驿站长》、《村姑小姐》、《射击》、《暴风雪》等;中篇小说有《杜布罗夫斯基》和《上尉的女儿》、《上尉的女儿》是一部重要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他描绘了俄国农民起义的英雄布加乔夫,这是一个在18世纪反抗沙皇的农民起义英雄。在官方的文件里,他是一个残暴的、愚昧的。杀人成性的恶魔;但是普希金经过了认真的调查,在《上尉的女儿》里,他把布加乔夫描绘成一个和善的、普通的农民,一个知恩图报的农民,一个为了农民兄弟的解放,为了拯救苦难之中的农民而四处奔走、勇敢战斗的勇士,即使在上绞刑架时,他也是面带微笑的。作为一个贵族,普希金在当时能够这样地去描写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反映了他思想上突破了贵族的局限,非常地了不起。普希金的长诗作品中,有一部叫《茨冈》,是很值得一读的。茨冈是吉普赛人的一支,他们过着自由的、流浪的生活。有一个贵族青年叫阿乐哥,他厌烦了城市贵族的浮华生活,向往山民的朴实的、纯自然的生活方式。于是他离开城市,来到高加索,加人了一支茨冈人的队伍,跟着他们一起去流浪。他爱上了茨冈人的女儿珍妃儿,并且和她结了婚。但是珍妃儿是一个吉卜赛女孩子,喜欢的是一种自由的、放荡不羁的自然的生活,她忍受不了阿乐哥那种贵族青年的繁文褥节和莫名其妙的规矩。渐渐地,她不喜欢他了,而喜欢上了另外一个茨冈青年。当珍妃儿和那个青年约会的时候被阿乐哥发现了,阿乐哥竟然杀死了那个茨阿青年,这件事对于茨冈人来讲是不能接受的——为了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去虐杀别人,茨冈人认为,不能同这样的人为伍,所以当一天早上阿乐哥醒来的时候,周围的茨冈人包括珍妃儿全都不见了。在这部诗作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普希金对于自然的崇尚和对贵族生活的厌恶,他那黑皮肤的躯体里潜藏着一颗流浪者的自由灵魂。

    对于普希金来讲,他最重要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部长达五六千行的诗体小说讲的故事同《茨冈》有一点相像:它的主人公叶甫盖尼·奥涅金也是一个城市的贵族青年,他阅读了卢梭的作品,觉得俄国的生活应该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又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他不可能做成这件事。被颓唐的情绪所折磨,他整天花天酒地,过着一种堕落的生活。为了继承叔叔的遗产,他来到一个村庄里,在这儿他认识了一个热情善良的青年连斯基,和他成了好朋友,连斯基正在和一个叫奥尔加的女孩子热恋,奥涅金在参加他们的晚会时,认识了奥尔加的姐姐达吉雅娜。达吉雅娜对奥涅金一见钟情,觉得一个女人要争取自己的幸福就应该勇敢地表白,于是她就给奥涅金写了一封信,表示了自己对他的爱情。这封情书是情书中的经典。几乎每一位读了这封情书的青年都会爱上情书的作者,无论你是俄国人还是中国人。但是,奥涅金是一个城市的贵族青年,他过惯了花天酒地的生活,对一个女孩子给自己写的这封信并没有加以重视,他拒绝了达吉雅娜。在一次晚会上,出于郁积已久的苦闷和纨绔子弟的积习,他又同连斯基的恋人奥尔加调情,以至于激怒了连斯基。在决斗中奥涅金杀死了自己的好朋友连斯基。奥涅金返回了城市。达吉雅娜在没有得到奥涅金的爱情后,嫁给了一个年老的将军。经过了若干年之后,奥涅金在一个贵族的聚会上又见到了达吉雅娜。以宫廷贵妇人身份出现的达吉雅娜,使奥涅金感到她是那么光彩照人。他一下子意识到自己现在生活里的那个巨大的缺憾,是应该由达古雅娜来弥补的。他给达古雅娜写了一封激情洋溢的求爱信。将这封信同达古雅娜的情书作一对比,好像是崇尚自然的农村和沉迷浮华的城市之间的对话。达吉雅娜拒绝了奥涅金。在这部诗体小说中,作者全面展示了19世纪的俄罗斯社会,特别是贵族社会。别林斯基称《叶市盖尼·奥涅金》这部诗体小说是“19世纪俄罗斯的百科全书”。

    这部书是精神贵族的忏悔录,它给了自以为高贵的精神贵族们一记耳光。在第二章中诗人写道:

    现在你们沉醉它,

    这轻浮的生活吧,朋友们!

    我了解它的空虚,

    所以对它很少眷恋;

    对于种种的幻影我已经闭上眼帘;

    ……

    小说对贵族生活的虚伪和平庸的揭露人木三分,酣畅淋漓。由此,奥涅金这个形象开创了“多余人”的画廊,成了“多余人”形象的第一人。而达吉雅娜是俄罗斯妇女中的一个自然女神式的纯美形象,是圣母玛利亚的化身。这部长达五六千行的诗体小说不仅在叙述上非常流畅,而且在叙述的过程中常常有作者现身说法,发表一些很机智的妙论,使整个的叙述显得很活泼、跌宕有致。

    陀斯妥耶夫斯基对普希金有一段精彩的评价:‘他(普希金)在俄罗斯的发展方面的意义是深而且大的。对于一切俄罗斯人,他是下列诸问题在丰富的艺术中的总的阐释:什么叫做俄罗斯精神,俄罗斯精神的全部力量努力趋向哪一方,以及俄罗斯人的理想是什么。普希金的现象是一种证据,他证明文明的树已经成熟到产生果实,并且它的果实不是腐烂的,而是丰美的金果。”

    下面再介绍一位作家——“自然派”的奠基人果戈理。

    果戈理在青年时代也是向往浪漫派的,他最初的作品叫《狄康卡近乡夜话》。这部作品描写了乌克兰迷人的风习、传说,特别是那些在月光照耀下的女水鬼,非常美丽动人。他在青年时代还写了《密尔格拉德》和《彼得堡的故事》这两部小说集。引起了整个俄罗斯震动的是他的一部喜剧,叫《钦差大臣》,讲骗子赫里斯达霍夫冒充钦差大臣,出现在一个小城市,市长和各个局长都惊恐万状,听说钦差大臣来视察,不辨真伪,全都迎上前去阿谀奉承,丑态百出。市长不仅送上了自己的女儿,而且,送上了自己的夫人。就在这些市长和局长们争相向这位假钦差献媚求宠的时候,真的钦差到了,整个戏剧以所有人的哑口呆立而结束。在当时,看戏的大都是一些贵族男女,就在他们忘情地捧腹大笑时,戏剧中有一句台词说:“你们笑什么?!你们笑的是你们自己!”在场的那些男女像被电击一样,嘴巴张开定在那里,瞠目结舌。这部剧本的扉页有一句名言:脸丑莫怪镜子。这句话简练地揭示了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对自己的作品和社会的关系的看法,成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一句警言卜通过骗子揭露社会上层的丑恶,成为一种长盛不衰的模式。1980年代,中国有一部话剧叫《假如我是真的》,就是《钦差大臣》的中国版。

    《钦差大臣》引发了官方的愤怒,果戈理没法在俄国呆下去了,他被迫流浪到意大利和一些其他国家。他在国外写了更重要的一部作品,就是小说《死魂灵》第一卷。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叫做乞乞可夫,是一个暴发户,他善于用巧取豪夺的办法,在官场上厮混,一步一步地爬上去。有一天突然一个念头一闪,他想到了一条妙计,就是把那些地主手里已经死掉但是还没有注销的农奴的名字买来,把这些名字拿到救济局去抵押,他可以用几个卢布就买到一个名字,然后一个农奴可以抵押200卢布,如果买1000个死魂灵就是20万卢布。想出这样一个发财的妙计,他就开始到农村去收买“死魂灵”。果戈理通过对各式各样地主的人木三分的刻画,向我们描绘了俄罗斯农村衰微破败的情景。他写的每一个人都是非常可笑的,让你大笑不止,但是在笑中,又有不分明的泪。所以鲁迅说,《死魂灵》是用分明的笑和不分明的泪写出来的。

    果戈理是一个富有宗教激情的作家。他惊骇于俄罗斯对博爱精神的贫乏,乞乞可夫就是撒旦,而小说中的那些地主、官僚是真正的“死魂灵”,即失去了“兄弟之爱”的罪者,世界则是使所有活物都窒息的“洞穴”。但是,当他这样描绘世界的时候,按照东正教的逻辑,他应该写到“复活”。当有人问及乞乞可夫能不能再生时,他说:“永生、未来复活的春风将会结束一切。”但是,忠实于现实的果戈理写不出俄罗斯的复活。为此,他感到极端痛苦,十分恐惧,甚至全身颤抖,连连追问,是不是有一种恶魔的力量一直控制着他的笔。在逝世前的9天,他焚烧了《死魂灵》第二卷的手稿。死前的遗言说:“你们要成为复活的灵魂,而不是死魂灵,除了耶稣基督指出的大门,没有别的大门。”第二卷只留下一些断简残片。《死魂灵》(第一卷)直到现在依然是不朽的作品。

    还有一位作家是费道尔·陀斯妥耶夫斯基。这位作家和前面两位作家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普希金也好,果戈理也好,他们都是出身于贵族,出身于上等人的家庭,而陀斯妥耶夫斯基是真正从下层走出来的作家,所以他对下层的市民有很深刻的了解。他的成名作《穷人》,写了一个很穷的文化人,为了拯救一个妓女,自己尽可能地做出各种努力,没有奏效,这个妓女最终还是回到了侮辱她的地主身边。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揭示了一个有一些文化的下等人、穷人内心的尊严失落的独特的心理状态。比如他没有钱买鞋,上街的时候光着脚走路,这对他来讲,首先痛苦的不是他光着脚走路有多么难受,而是感到很丢人。怎么办呢,他就开始想,希腊的哲学家都是不穿靴子的。想到这里,心里就比较愉快了,他可以光着脚坦然地在街上走,而且有理由去藐视那些穿着靴子的富人。这样的一种心态,我们听起来觉得熟悉,因为鲁迅先生写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这样的。这位叫做杰符什金的下等文官就是在俄罗斯的阿Q,但比阿Q多一些文化和正义感,因而也就更令人感到可笑和心酸。

    陀斯妥耶夫斯基年轻的时候曾参加过一些秘密组织,也参加过一些反抗沙皇的秘密结社活动,他因此而被捕,甚至被宣布处以极刑;他也曾经被流放。他在受到这些刑罚的时候,没有屈服;但是在被流放之后,他的确是变了一个人,他强调忍让、顺从,希望靠善良和爱来拯救人自身。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三部:《罪与罚》、《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和《卡拉马佐夫兄弟》;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些比较杰出的中篇小说,比如《死屋手记》和《白夜》。

    《罪与罚》写的是一个大学生,叫拉斯柯尔尼可夫,他非常穷困,住在一个下等小店里,但是他认为自己不应该过这种生活。他认为人分为两等,一些人就像人身上的虱子一样,活该过一种下等的、卑贱的生活;而自己不应该成为这样的人,自己就应该成为一个“高等人”,一个“人类的恩主”。但是他当时又非常穷困,他觉得他应该把那个放高利贷来摧残人的老太婆杀掉,因为很多人都欠这个老太婆的钱。他可以说是非常理性的,出于要做人类的思主的观念,经过非常精心的策划,拿着一把斧头把这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砍死了。砍死以后他看到老太婆的血浆从身体里面流出来,很奇怪的是他没有任何恐惧的感觉,甚至于还在那个作案的房间里磨蹭了一下,以至于差点被警察抓住。回到家之后他也很平静,不小心差点儿对看门人说出这件事来,只是那个看门人没在。大概过了一夜之后,他突然感到非常恐惧,以至于警察来调查这件事的时候,他晕了过去。更可怕的是他意识到了自己并不是想做什么人类的恩主,那都是一些表面的自己给自己找的理由,实际上自己内心就有一种杀人的渴望、一种恶的东西,想到这些的时候,他就觉得已经没有了任何可以支撑着自己的理由。自己实际上和那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一样,是个恶人。后来是靠了一个非常善良的女人索尼亚,来拯救他的灵魂。在这部小说里,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牛所说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特点,鲁迅说,他善于对人的心灵进行拷问,在洁白的心灵下面,拷问出心灵的污秽,而又在心灵的污秽中拷问出那心灵的真正的洁白。鲁迅先生也说,这种对于灵魂的拷问,实际上也是对读者心灵的拷问,往往使人不堪忍受,不能够卒读。陀斯妥耶夫斯基对人的心灵世界挖掘的深度,在19世纪只有列夫·托尔斯泰能和他相比。高尔基高度评价这两位作家,并且说陀斯妥耶夫斯基是一个和莎士比亚一样伟大的天才。陀斯妥耶夫斯基对人的心灵世界有很多研究,除了小说以外,他还写过一些很重要的论文来揭示人的心灵的秘密。他在揭露心灵世界方面的成就使他被推崇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在俄罗斯文学上有一个奇迹般的时期,现在被称为“白银时代”。由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波及俄罗斯,同俄罗斯的东正教传统结合,产生了一批浪漫主义与神秘主义相结合的思想家和作家。思想家中有别尔嘉耶夫、梅烈日可夫斯基和吉皮乌斯;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索罗维也夫。布尔加可夫、勃洛克、别雷、马雅可夫斯基、阿赫马托娃、古米廖夫、霍达谢维奇、叶塞宁等。其中较多的是诗人,索罗维也夫开创了俄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先河,勃洛克的抒情诗和长诗《十二个》堪称经典,马雅可夫斯基开创了未来主义的诗歌流派和“楼梯式”诗歌模式;布尔加可夫的《大师和玛格丽特》、别雷的《彼得堡》是小说中的奇葩。这一时期的理论家大都是宗教自由主义者,其中别尔嘉耶夫的《俄罗斯思想》、《怕我认识》都是极富才思的直觉型思辨成果。它显示了俄罗斯文化不仅造就文学硕果,而且可以结出灿烂的思想之花。但是,“白银时代”的文化人大多是俄罗斯没落贵族的后裔,一种傲视群伦的习气同悲观沮丧的人生观念融合在一起常常发出不可避免的霉味儿。只有少数人敢于扑向烈火,在革命的火焰中焚烧和升华自己。但苏维埃政权给予他们的却是迫害。这个惨痛的教训至今还没有人说得清楚。

    各位在书店里很容易找到各种“白银时代”作品的结集,只要稍微一翻就发现,大家对“白银时代”的理解千差万别,大相径庭,被列人的作家也不很相同。例如,有的人把高尔基也列人其中,而高尔基同“白银时代”的许多作家在创作方法、创作原则上是尖锐对立的、像仇人似的。俄国的文学史家一般倾向于肯定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但不把它作为文学史上断代的依据。西方有一些学者,按“黄金时代”、“白银时代”来重新塑造俄国文学史,意在把同西方一致的现代主义提到最高位置,贬损俄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成就。关于“白银时代”的文学目前还处在研究、探索阶段,对此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找有关的书籍作进一步的研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