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不群的世界思想-怀疑主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怀疑主义与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被黑格尔统称为希腊化时期的三个“自我意识的哲学”。与另外两派一样,怀疑主义也追求心灵的宁静,但是他们的怀疑其实是为人生哲学而作的一种探索和诘问,因而被称之为“研究派”。他们认为导致心灵纷扰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在认识方面的独断论态度,即片面地执著于某一种立场或观点,从而使自己陷入了永无止境的论辩的烦恼中。黑格尔认为,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都是独断论者,逍遥派(亚里士多德学派)也是如此,怀疑主义却与所有的这些独断论派别针锋相对(柏拉图的学园派则游移于二者之间)。“斯多葛派哲学把抽象思维当成原则,伊壁鸠鲁派把感觉当成原则;而怀疑主义则是对于一切原则持否定态度,而且是行动性的否定。其结果首先就是原则不可能被认识。”在思想源渊上,怀疑主义沿袭了普罗泰戈拉关于“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的观点,认为任何一种感觉或命题都有其相反者存在。因此,执著于任何一种感觉或命题都会使人陷入无休无止的争辩中,最好的办法是在两种相反的观点之间保持中立,对哪一方都采取一种审慎的怀疑眼光,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和“不作任何判断”的态度,这才是实现“灵魂的安宁”的“最高的善”。

    早期怀疑主义

    早期怀疑主义的创始人是爱利斯城邦的皮浪(Pyrrhon,约前360—前270),他早年曾师从德谟克利特的继承者阿那克萨库,并参加亚历山大的东征军队到过印度。皮浪的基本思想是:“不作任何决定,悬置判断。”在留存至今的著作残篇中,皮浪明确地表示:“万物一致而不可分别。因此,我既不能从我们的感觉也不能从我们的意见来说事物是真的或假的。所以我们不应当相信它们,而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不作任何判断,对任何一件事物都说,它既不不存在,也不存在,或者说,它既不存在而也存在,或者说,它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安宁,就像影子随着形体一样。”皮浪不仅在认识上坚持不作判断的态度,而且也把这种“不动心”的态度表现在生活实践中。据说有一次,皮浪在海上航行时遇上了风暴,同船的人都惊慌失措,皮浪却指着一头正在安静吃食的猪对众人说,哲人应该像这头猪一样,对任何事情都不动心。据记载,皮浪常常会做出些出格的事,如用头对着墙壁冲过去,或是故意站在马车飞驰的车道下,他的朋友们不得不总是跟着他,随时将他从各种危险中救出来。但是另外有人说,皮浪只是在哲学上坚持不作判断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他仍然是非常谨慎的,乃至于活到了90岁高龄。无论如何,早期怀疑论对自己的怀疑也抱有一种怀疑态度,不是以身试法,以惨烈的方式去试探和检验它,就是对之保持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因而他们看起来外表潇洒,内心其实是很痛苦的。

    晚期怀疑主义

    晚期怀疑主义者主要为生活在罗马帝国时期的埃奈西德谟(Aencsidemus)、阿格里帕(Asrippa)、塞克斯都·恩披里克(Sextus Empiricus)等人,他们将早期怀疑主义的观点进一步深化和理论化、系统化,并且把怀疑的对象从感觉转向了理性本身。埃奈西德谟在皮浪“悬置”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了怀疑感觉可靠性的十个“老论式”:(1)不同的动物由于器官结构不同,对于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表象和感觉,我们无法辨明孰真孰假;(2)作为同一物种的人,由于各自的身体状况不同,对于同一事物的感觉也不相同;(3)同一个人,用不同的感官去感知同一对象,会有不同的感受;(4)同一个人,当他处在不同的状态中时,对于同一对象也会有不同的感受;(5)一个人从不同的位置、距离、角度来观察同一个对象,会有不同的感觉;(6)当被感觉对象与不同的其他事物混杂在一起时,所给予我们的感觉是不同的;(7)被感觉对象本身处于不同的状态中时,也会给予人以不同的感觉;(8)被感觉对象的某些性质是相对的,因此我们对它们的感觉也是相对的;(9)被感觉对象出现的频繁还是稀少,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10)生活在不同的伦理规范、习俗和法律制度下的人,对于同一事物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这些论式除了第十个之外,都是旨在从认识论的角度来怀疑感觉的可靠性,从而说明不作判断的合理性。

    塞克斯都·恩披里克则提出了怀疑主义的五个“新论式”,试图说明理性或逻辑自身的悖论:(1)以认识世界为己任的爱智者——哲学家们对于世界的看法各不相同,这种观点的分歧恰恰说明了世界本身是不可知的;(2)要确定某一对象或命题为真,必须为之提供根据,而这根据本身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又需要进一步的根据来证实,这样就必然会陷入根据的无穷推进;(3)事物总是处于各种关系之中,这些关系既包括判断主体与判断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判断对象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种复杂的关系使我们无法认识到事物本身的真相;(4)我们要论证一个命题又不想陷入根据的无穷推进,就必须预先假设某种自明的公理,但是任何假设都可以有一个与之相反的假设,它同样可以作为公理而存在(公理本身是不需要证明的),从而推出一个与待证命题正好相反的命题;(5)为了避免根据的无穷推进,还可以采取结论与根据互为因果的方法,但是这样又会陷入循环论证中,而循环论证是无法证明任何东西的。

    与十个“老论式”一样,晚期怀疑主义的这五个“新论式”也是旨在说明对象的不可知性,从而坚持对事物不作判断的基本态度。然而与“老论式”不同的是,“新论式”涉及了逻辑系统本身的合理根据问题,以及思维的内在矛盾问题,黑格尔认为它们“属于思维的反思,包括着确定概念本身的辩证法”。它们所揭示出来的理性自身的矛盾(以及“老论式”所揭示的感觉的矛盾),成为后世哲学家们在认识论方面努力去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并且最终为辩证法进入认识论领域开辟了道路,使得哲学家们意识到矛盾本身也是认识的本质,正如它是存在的本质一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