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去年凉秋,张继红先生就与我谈起这套丛书,直到今年暮春,才将方案大致确定下来,那就是为具有怀旧情结、风俗情趣、人文情怀的读者而刊行的传统文化系列读物,它讲求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的结合。这说来容易,做起来自然有它的困难,如今这类书不能算少,但笑话、瞎话也同样不少,看来真正能做到深入浅出,做到研究前提下的描述,真是并不容易的。

    丛书共四册,请薛冰、彭国梁、王咏三君共襄其事,三位都是好手,惟我根柢最浅,文字最拙,对岁时节令的了解也只到浅尝辄止的地步,故而所谓“学术”和“研究”,对我来说,真是个很高的标尺,只能努力着去做而已。

    年来的事情接三连四,杂陈眼前,这本书也就迟迟没有动笔,继红来催,不好意思,于是就先写这本,起笔是八月初,断断续续,写了两个半月,拖宕到了最后的期限,总算可以交货了,不由松一口气,夜来就准备找人小酌谈天了。

    “文革”时流行几句话,有所谓“学用结合”、“急用先学”,这自然不是治学应有的态度。但像我这样学识浅陋的人,不能做到像东坡居士说的那样“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杂说送张琥》)写起书来,也就只好边写边学,写的过程也就是学的过程。当然也应该有点自己的想法,即使有的还不能自圆其说,但也表明自己作了一点探索,并不是将别人嚼过的馍再来嚼一遍。究竟说得是否有点道理,读者最是明眼人,用不着我来再说多馀的话,是耶非耶,也就暂且搁起,不去管他了。

    需要说明的是,这本小书原还有“东南亚的端午”和“端午的文化记忆”两题,因篇幅所限,只好全部割舍。好在这两题的内容,并不是不可或阙,删去以后,也不影响全书的结构。

    端午的旧俗渐渐消歇,人们虽还在过节,风俗观念确是越来越淡了。当我写这本小书的时候,在故书堆里寻寻觅觅,仿佛是在做一个梦。那深巷旧宅里挂神像、熏艾香的情景,那从曲廊里款款而来的鬓边插戴着榴花艾叶的妇人,那在庭院里玩耍的胸前挂着九子粽的孩子,还有那黄昏时分,竞渡归棹,江上依稀传来的歌声,“有也回,无也回,莫待江边冷风吹”,悠远凄惋,馀音不绝。这个梦真是太遥远了。

    王稼句

    2008年10月15日于苏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