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步走过春天-一兵一卒总关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休克仍喊“一二一”

    在特区,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关系被极大的物化。

    在每天,在夜色里,在酒吧间,在风雨中,在人背后,你能遭遇到很多总是被物质伤得无法呼吸的灵魂。然而,到最后他们似乎仍然把物质当作唯一的寄托和依靠。

    很多游刃于冠盖之林的党政领导,很多杀戮于生意场上的商贾名流,在特区,他们很愿意跟军人在一起,哪怕是聊聊天,说说话。因为在这绿色的内部关系空间里,弥漫着市场经济发达地区少有的友谊真情及坦诚。

    2000年,在深圳市支队,为了挽救一位年轻战士生命的故事被《南方都市报》、《深圳晚报》等媒体报道之后,市民们为战士的献身精神、为部队首长的爱兵之情所深深感动。

    2000年8月8日上午,深圳市支队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训练尖子大比武,以提高整个部队的军事训练水平。

    参加比武的行列中,有一个士兵叫张建敏,来自宝安区中队,1999年刚入伍。

    张建敏是中队的军事训练尖子。这次比武,无疑给他提供了一展身手的乎台,他一口气报了军体、战术、队列、射击、5公里武装越野等5个项目比武。

    下午3点50分左右,张建敏其他项目比武成绩十分优异。紧接下来的一个是难度最大也是竞争最激烈的项目——全副武装5公里越野。

    当时,烈日当空,室外温度超过了39度。当宝安中队代表队沿侨香路往支队教导队的后门冲刺时,眼见就要到终点了,突然,张建敏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身体摇晃,摔倒在地。

    3分钟后,救护车闪着急救灯直接将张建敏送进了香蜜湖医院抢救室。

    抢救人员经初步诊断后认为,张建敏重度中暑已到衰竭期,严重低血容量休克,瞳孔散大,并发急性脑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心脏也受到了损害。

    这任何一条症状都可导致死亡!

    现场气氛骤然紧张,一分一秒的时间都关系到这位年仅20岁的武警战士的生命!

    现场抢救人员当场向部队方面发出了“病危通知”!

    支队领导接到情况报告后,放下手头工作,立即驱车赶到医院,现场指挥抢救。

    这时,张建敏口里还不停地低语:“一、二、一”“中队拿到名次没有?”在场的医务人员无不感动。

    支队领导指示:“不管花多少钱,费多大的力气,都要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抢救。”

    医院迅速成立了以院长梁建为组长、内科副主任医师徐桂瑛、外科主治医师卢明光以及2名医护人员为组员的抢救特护小组。

    抢救方案很快拿出来了!

    支队又要求支队卫生队主要技术骨干参与治疗,因为他们长年与训练伤打交道,手熟。

    与此同时,吸氧气、做心电监护,开通3条输液管从张建敏的手脚等部位同时输液,这一切几乎是在同步进行。

    3小时后,瓶共达6500毫升的液体,进入了张建敏体内。然而,大量的液体对治疗脑水肿又是不利的,所以在输液的同时又要脱水,医院采取有效措施,成功地解决了这一治疗技术上的难题。

    鉴于张建敏心跳微弱,血压极低,脉搏微弱,心跳加快,牙关紧闭,体温达到了39.5度。医院又大胆地为张建敏注射了“阿拉明”(音译)和实施了“冬眠疗法”,用大量的冰块敷住他的头部。同时,还向深圳市中心医院和福田区医院有关专家交换了抢救方案和意见。直到次日下午4点,经过24小时昼夜大抢救的张建敏才慢慢苏醒过来,抢救特护小组的成员这才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2.一位优秀士兵的遭遇

    邓小平说:“一个连长、一个指导员,不知道每一个兵的情况,当什么连长、指导员?”

    应该说,十中队的队长、指导员对每一个兵的情况是了如指掌的。

    “优秀士兵”邓神基,从小被父母遗弃,被养父母收养。入伍前,养父母又扔下2万多元的债务撒手而去。快退伍了,他可能因拿不出7200元地皮费,退伍后将无家可归。

    战士在部队尽了两年义务,回去后连个家都没有,带兵人心不安!

    十中队的汇报,又一次牵动了党委“一班人”的心。

    2000年10月10日,一封《关于解决邓神基同志有关问题的函》,发往邓神基家乡广东清远市黎溪镇政府。同时,支队派出十中队副中队长匡武,前往当地调查核实情况。

    邓神基的身世确实特殊,亲生父母和养父母的情况亦属实,996年养父母先后病逝,他又从弃儿变成了孤儿,是当地政府照顾他才来到了部队。

    当年7月,邓神基当兵3年来第一次休探亲假回到了家乡。由于建设全国著名的飞来峡水库,湖水淹没了家乡。村民绝大多数都已搬迁,只剩下邓神基的“家”还泡在水里。邓神基只有坐渡船往“家”里赶。然而,呈现在他眼前的“家”使他惊呆了:由于养父母双亡,村里再也没有亲友,房屋三年间没人照料,几间即将倒塌的危房也已被萋萋荒草所掩没。

    建飞来峡水库时,当地的移民工作由清远市统一安排,把当地村民分为高区和低区两个部分,低区的由国家补偿清苗费、搬迁费、土地费和房屋补偿费等补助,目前已全部移民。划为高区的列为不迁,田地被淹的有一部分经济补偿,补偿费分到村,由村里安排,邓神基的“家”刚好被划入高区。由于高区生活环境很差,交通不便,当地政府特为高区推平了两座山头,作为高区村民搬迁的地皮。高区地皮按每平方米120元算,每户需交7200元地皮费(合计60平方米)才能建房。

    邓神基每个月津贴费才几十块钱,尽管是省吃俭用也基本上没有什么积蓄,再加上养父母生前治病留下的近2万元钱的债务,这7200元地皮费对于他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匡武把了解到的情况,向支队作了如实汇报。

    支队决定给予邓神基一定的补助,同时,通过媒体唤起社会关注,寻找社会帮助!这样既可以宣扬武警官兵的奉献精神,又可以解决邓神基的实际问题。

    在支队新闻干事的具体策划下,《孤儿也想有个家》、《一位优秀士兵的遭遇》、《真情共济退伍兵》等十几篇连续报道,在《深圳特区报》、《深圳法制报》和“深圳新闻网”上发表。

    邓神基的遭遇在武警官兵和社会各界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人们纷纷向邓神基伸出爱的双手,这其中有各级组织,有公司老总,有个体户,还有手头并不宽裕的打工妹。他们或为邓神基缓解经济困难,或愿意为邓神基解决退伍就业问题,更多人把电话打到了邓神基所在部队表示关心和慰问。

    10月30日,清远军分区的领导得知邓神基的情况后,专门进行了研究,派专人到飞来峡库区黎溪镇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并向邓神基表示慰问,转达了军分区领导的意图:一是地皮费可以减免,二是当地将予考虑安排工作。

    深圳泽利兴公司的何总经理看到报道后,深受感动地表示只要邓神基愿意,退伍后可到他的公司去上班。

    在南山区某公司打工的张小玉小姐,是从深圳飞往北京航班的报纸上看到邓神基的事情的。当时,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到北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从自己并不宽裕的口袋里掏出000块钱,寄到部队。她说:“这是一个特区打工妹的一点心意。”

    个体户彭小姐也表示愿意向邓神基提供经济帮助,并期望他退伍后能到自己的五金店去工作。

    更令人感动的是,10月31日,邓神基还收到了从沙头角寄来的1000块钱,汇款人竟然连姓名和详细地址都没有留下。

    后经调查了解,这000元是“全国学雷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中英街上活雷锋”陈观玉的一片心意。

    邓神基的遭遇受到所在部队和战友们以及目标单位——深圳监狱干警们的深切关注。官兵们纷纷自发捐款,大家你五元我十元,几个小时就捐款3000余元。

    不到20天的时间里,邓神基收到各方捐款达2万余元。孤儿不孤。

    3.“单亲”之痛

    瑞典的全国人口调查中,先后对6.5万名单亲家庭孩子的死亡、疾病和致残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与92.1万名在双亲家庭中生活的孩子的状况进行比较,显示单亲家庭的孩子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比一般家庭的孩子要高2倍以上。

    这项调查进行了近20年之久。

    当愈来愈多的单亲适龄青年应征入伍到了部队,情况就变得复杂多了。

    2004年度新兵中,单亲战士占了2%!党委必须直面这一现实!

    干部集训、骨干集训,抑或大会、小会,怎样做好单亲战士思想工作成了一项重要内容。

    “我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我的心,你永远不懂”,战士小莫近来总是低着头,翻来覆去地唱着这么几句歌词。

    小莫的家乡在广西贫困山区,母亲病故,哥哥先天残疾,家境的贫寒又使年幼的弟妹辍学。小莫感到心灰意冷,整天无精打采。班长几次找他谈心,小莫只有一句话:“我的心已经凉透了。”这天,一封反映小莫家庭困难的信,从他家乡的村党支部寄到了中队。中队党支部利用这个机会,在全中队开展了献爱心活动。中队又以党支部的名义给小莫家乡的民政局写了一封信,请他们对小莫的家庭给予照顾。后来,小莫成了中队的骨干。

    福田中队战士封立,自幼父母离异,随父亲长大。母爱少了,却从当老板的父亲那里得到了过分的溺爱,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

    到部队后,小封完全是一副“富少”做派。中队领导和班里的骨干虽然多次指出他的这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在中队开展了艰苦奋斗教育,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对教育产生了明显的抵触情绪。

    一天开晚饭时,肖指导员发现小封将半碗剩饭倒进了潲水缸。他没有当众批评小封,而是不动声色地把他拉到操场旁的一块草地上席地而坐,和小封聊起了国内外一些著名企业家的故事,讲他们如何艰苦创业,富了以后如何勤俭自律。一席话,说得小封脸上发热,他动情地说:“过去,我是想用物质上的享受加倍地弥补失去的母爱,现在我懂得了,只有靠艰苦的磨炼才能自立,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生。”小封从此不再向家里要钱,年底,他给父亲寄去了优秀士兵奖状。

    “小曾失明了!”消息传开,官兵们大为惊讶。

    原来,入伍不久的小曾在体检时,医生在视力表上指指点点,他都说看不见。一查入伍登记表,入伍体检时的视力为5.2,怎么下降得这么快呢?

    就在大家为小曾的视力感到担心和纳闷时,第二天凌晨两点,值班哨兵发现一个人影从营房里悄悄溜了出来。哨兵急忙走上前去,只见小曾提着一个包,准备私自离队。

    陈敏革指导员马上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早上,一起床他就召开思想骨干分析会。有人反映,体检前一天,曾松华曾向人打听,身体存在什么缺陷才符合退兵条件。陈指导员恍然大悟。经过深入了解,陈指导员知道了原委。小曾是单亲,在家时感到比别人矮一截,因此想到部队逃避现实。可是到部队后,一方面部队管理严格,训练艰苦,一方面他觉得单亲的身世早晚也得暴露,于是产生了离队的念头。按说,私自离队是要受到严厉处分的,但中队党支部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认为自卑是导致小曾私自离队的主要原因,处分,只能使他更加自卑,甚至使本已十分脆弱的心理出现崩溃。于是,陈指导员和中队其他干部轮流找小曾谈心,鼓励他增强自信,并利用他军事训练动作标准的特长,让他给大家做示范。后来,小曾变得自信了,并成为中队的思想工作骨干。

    战士小唐父亲早逝,母亲改嫁。跟着哥哥长大的小唐,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平时很少和战友交谈,人称“唐深沉”。

    小唐分到中队后,因水土不服全身皮肤红肿,疼痛难忍,不久又长出了—个血管瘤。星期天一大早,指导员刘冬辉去找小唐,准备带他到总队医院作检查,谁知太阳已升得老高,小唐却还蒙头大睡。他轻轻走到小唐床头,伸手一摸枕头,心头不禁一惊一泪水湿透了枕巾。

    刘指导员把他扶起来,安慰他,鼓励他,并亲自陪他到医院做了手术。

    小唐出院后,同以前判若两人,工作训练积极主动,性格也开朗了许多,经常帮助干部做其他同志的思想工作,后来不仅当上了班长,入了党,还被评为优秀士兵。

    4.爱兵花絮

    爱绝大多数时候不是生长在轰轰烈烈的巅峰。爱更多时候是平淡、不经意、琐碎而又深长。江西籍战士王发明感触最深:组织对每一个人真挚的“人文关怀”散落在日常的执勤、训练、学习以及工作中。

    2003年底,王发明为了力nNN士官的系数,跑到参谋长成河家里,强行塞进一个装有2000元的信封后“逃跑”。第二天成河专门将“信封”送到中队。成河的举动给王发明上了深刻的一课,退伍后,他凭着自身过硬的素质参加涮市公务员考试,终于考上了深圳警察。

    每当官兵个人及家庭遭遇“不测风云”和“旦夕之祸”时,支队都要对家庭困难的士官和义务兵进行补助。

    沙头角中队通信员梁志杰,哥哥突然检查发现患上癌症,在家庭遭受打击,又无钱治病的情况下,支队和中队一道为梁志杰提供了3000元的补助。

    梁志杰父母的一封感谢信,道出了他们对部队对组织的无限感戴!

    在深圳市支队,每个退伍后安全返乡的战士都能拿到1000元的安全返乡补助。这000元,是支队向地方政府争取的,每年近50万元。

    在深圳市支队,各级党委支部总是想方设法,尽最大努力为官兵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无论你是走进机关食堂,还是哪一个基层中队的饭堂,都能看到战士在音乐中进餐。菜香汤热音乐美,这是在深圳市支队。

    炎热的夏天,每一个战士都可以在空调吹出的丝丝凉风中,洗却训练和执勤的劳累。这是在深圳市支队。

    2001年春节,深圳市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给支队部门以上领导每人送的1000多元的果篮;南方证券公司送来价值3万余元的绿色食品……

    这些最终都成为了战士们的享受。

    2001年春节,地方政府赠送慰问金29万元。最终,25万元花在了战士身上。

    2000年度有两个新兵十分显眼:张幼平,来自湖北,身高1.89米;赵佳,来自江苏,身高87米。

    军需部门头痛了:全支队找不到他们合适的衣服和鞋子!

    两名新兵只能暂时穿着自己从家里带过来的便衣、便鞋参加训练,成为训练场上极不协调的一景!

    这一景,被前来检查新训工作的总队长洪少虎少将看到,马上要求军需股和总队军需处联系解决,然而翻遍总队军需仓库,也没找到特大号衣服和特大号鞋。

    十天后,张幼平、赵佳穿上了合适的衣服和鞋子——那是洪将军专门让支队定做的。

    这事,后来被《解放军报》发表了。

    2000年春节,是陈杭到深圳市支队当政委的第一个春节。大年三十,陈杭到五中队去给战士拜年。

    在五中队,他用自己的手机拨通了一个又一个战士家里的电话号码。

    战士王红营,接通了家里的电话后,听到电话那头遥远而亲切的爆竹声,得知家人正享受安宁快乐的新春佳节,脸上那种甜美的笑腐喜并古瞌持曲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