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步走过春天-让心靠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许鑫杰现象

    2003年8月8日,中央军委批准颁发了四总部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基层建设纲要》。

    《纲要》提出,要“抓好官兵的智能、技能、体能和心理攻防训练”。

    全军将士从此都明白了,在人的内心深处,有沙场千里,有铁马金戈,有硝烟不散。

    这同样是一场战争。

    心理有问题,就是伤病员,比缺胳膊少腿的伤残更深,更难以治疗。

    心理有问题,你可能不战而败,你还可能把枪口对准自己。

    深圳市支队卫生队有一名广东籍战士,名叫许鑫杰。

    1998年,许鑫杰与战友打架受伤。事发后,他对部队治疗不满意,对干部处理结果不接受,心里郁闷,随后患了精神分裂症住院治疗。许的家长告状到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又将告状信转到总队。总队两名主要首长先后来到支队调查。

    90年代末,支队每年都有几名战士患心理疾病,到了2000年,竟然一下子冒出了9名战士患有精神分裂症,47名战士患有明显心理疾患!

    这就是支队官兵称谓的“许鑫杰现象”。

    父母把子女送到部队这所大学校来锻炼,却患上了心理疾病。不能执勤作战不说,还成了“不定时炸弹”,需要有人为他们站岗放哨。这是每一个带兵人,每一个肩膀上有杠有花人的耻辱!

    问题已经到了不能不解决的地步了。

    必须集中人力与精力,来解决这一阶段性的部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2.这是被逼出来的

    对官兵心理健康存在一个认识问题。支队党委“一班人”,开始关注这个多年来被军营忽视的问题——

    目前,中国精神疾病患者大约有600万人,精神疾病在中国患疾病总人数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人数的20%。调查显示,目前17岁以下的中国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广东省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透露,人口平均年龄才27岁的深圳,其精神疾病患病率竞达6%,高于国内4%的平均水平。专家指出,深圳精神疾病患者比例偏高与工作压力大缺乏感情交流有很大关系,但碍于传统观念和世俗偏见,精神困惑者很少主动上门求医,从而导致更多人走向精神崩溃。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全国军事心理学学科带头人刘红松说:“美军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仅有25%的士兵能够正常使用武器。据预测,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由于心理疾患带来的非战斗性减员将占10%-25%。”

    其实,信息化战争中的心理战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较量,一种思想、觉悟、感情、意志力的较量,打赢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心理战,需要在平时的军事斗争准备中,提高官兵的心理防卫能力。

    心理健康问题是全国、全军都必须正视的问题,只是在深圳、在深圳市支队更加突出一点,我们不必羞于启齿。

    这些知识与认识是逼出来的。

    这些高度与宽度也是被逼出来的。

    2003年2月,武警组建以来,首次进行士兵心理健康工作培训。支队陈杭政委面对全国武警部队参训人员介绍经验时,毫不隐讳地说:“对做好士兵心理健康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逼出来的,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认识不足到高度重视的过程。”

    “许鑫杰现象”出现后,党委在积极做好许鑫杰及家长工作的同时,为吸取教训,防止类似问题发生,果断决定组织工作组,对全支队士兵思想情况特别是心理状况进行专题调研。

    深圳市支队自组建以来,第一批士兵心理健康调研工作组在运转。

    调研发现,2000年支队患有明显心理疾病的士兵,占士兵总数的5.3%!

    调研发现,士兵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影响到了部队稳定,干扰了正常工作,牵扯了干部精力。如不及时加以关注和解决,后果会更加严重。

    调研发现,基层部队还没有把心理健康纳入整个教育管理的范畴!

    调研发现,健康的心理是部队战斗力形成的重要条件的意识远没有在官兵中形成共识!

    一份份调研结果很快摆在深圳市支队“士兵心理健康”专题政工会上。

    这个史无前例的政工会认为,士兵心理疾患比较多的主要原因有五条:

    一是士兵心理健康问题,是社会异常现象在军队的继续恶化。随着离婚率的直线上升,在中国20世纪末已出现800多万个单亲家庭。2000年度新兵中,父母下岗的79人,父母离异的7人,单亲家庭3人,孤儿人。

    二是社会生存状况和执勤任务繁重对士兵心理空间的挤压。深圳乃高收入、高消费的城市,与士兵的艰苦奋斗与低消费形成鲜明对比。而且,越来越多的战士退役后没有安置工作,导致他们对后路无比揪心。再加上执勤任务相当繁重,这些无疑对士兵心理形成了压力。

    三是家庭压力大。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过高,导致士兵心理负担过重。

    四是士兵自我调适能力弱。多数士兵来自农村,面对深圳繁华都市与家乡偏僻落后之间的巨大反差,一时难以适应,“自我求知成才”心切,忧虑后路多,心理产生失衡。

    五是干部素质不够全面。一些单位干部年轻、工作实践经验少,处理问题不够恰当;部分干部掌握心理知识少,观念滞后,管理的手段和方式跟不上士兵思想和心理变化,不会做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所有的人心情都很沉重。

    此前,深圳市支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管好干部带好兵”的管理教育经验曾被总参转发全军部队学习。

    此前,在全军都在研究怎样抵御市场经济不良因素,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背景下,深圳市支队凭一份“利用市场经济积极因素,强化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材料,在全国武警部队叫响。

    那是上一届“班子”创造的奇迹。

    武警部队吴双战司令员2001年8月6日视察支队时指出:深圳支队走上了比较好的健康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环境最复杂的地方,走上了自强之路。但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将来。你们一定要珍惜荣誉,在不断地认识和解决问题中求前进,求发展……

    《中国武警》杂志曾刊文提出:深圳支队过去和现在所解决的问题,正是内地部队当前和今后所面临的问题。深圳支队经过实践行之有效的东西,对其他部队也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由此说来,这是一种历史责任啊!

    这一届“班子”注定要接过上一届“班子”的笔,继续做好市场经济条件下治军这篇大文章。

    3.保健专家如是说

    正在深圳市支队想方设法抓好士兵心理健康的时候,2001年4月,武警总部确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普查。

    形势不容乐观,综合士兵心理测查结果,支队患有心理疾患的士兵共228人,从地域上看,内地落后地区的占86.7%;从文化上看,初中以下的占84.3%;从性格上看,内向孤僻的占77.5%。

    一开始做士兵心理健康工作,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下是医治士兵心理疾患问题的四起个案:

    个案一:罗湖中队战士李桶生,入伍前就有心理疾患。2岁时,他被人殴打后产生恐惧症,后因恋爱挫折产生抑郁症。入伍后跟不上中队工作、训练进程,家庭要其出人头地愿望不能实现,自我不能调适,自卑严重,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和行为。针对李桶生这类士兵,需要家庭、社会、部队三位一体做工作。中队把李的家长、人武部领导都拉了进来,热情关心开导,使其融人集体生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个案二:六中队战士张夫金,是因内部关系不协调而产生心理疾患的。

    他与同班战士瞿松华争洗碗池发生纠纷,对方失手使其脸部被划伤。张休养期间,瞿被调到兄弟部队;张发现瞿调走,认为瞿是指导员老乡,中队有意袒护,对干部产生埋怨情绪,整天闷闷不乐,经常照镜子,发呆,担心脸部疤痕难消除,影响找对象,产生了报复瞿的心理。针对张的情况,支队将其调离原中队,避开矛盾源,讲清瞿调动的原因,联系美容专家为其治愈疤痕,使其心理恢复了正常。个案三:宝安中队战士柯智林,是由身体疾病医治不愈引发心理疾患的。柯因腰间盘突出手术不成功,导致右小腿萎缩,自我生活不能料理,由此产生焦虑、悲观、厌世情绪。针对柯的情况,中队一方面挑选会做心理工作、性格开朗活泼的战士专门陪护他,干部也定期轮流前往医院探望疏导他,督促其读《张海迪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励志书籍,打消了轻生的念头;另一方面,中队积极联系专家给他会诊,用中西医结合为他治疗,使其尽快恢复功能。柯退伍时,中队还协调驻地民政局和目标单位为柯捐款5万元,解决其后顾之忧,使其愉快返乡。

    个案四:十一中队战士刘志文,是由家庭和本人期望值过高引发心理疾患的。刘因家庭负债多,入伍前目睹爷爷因无力还债上吊自杀。入伍后,家庭和本人强烈期望能在部队提干或转士官,改变家庭面貌。却由于文化低,管理能力弱,愿望不能实现,导致家庭贫困在潜意识中的阴影,产生了胃痛的疑病心理,经常整夜失眠,有时半夜三更到练功房打沙袋致手臂破裂流血,宣泄烦躁情绪。针对刘的情况,中队干部多次谈心,倾听其心中烦恼,灌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引导刘正视自我,理解部队,降低高不可攀的期望值。退伍时,为其联系到龙岗保安公司工作,使其愉快接受了组织决定。

    4.也打主动仗

    心理问题远比思想问题和身体问题复杂,却又与思想问题和身体问题永远纠缠在一起。

    关于士兵心理健康,参加过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心理健康培训的卫生队医师余文洋如是说。

    这就需要打主动仗,把官兵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从2002年底到现在,两年多过去了,支队再也没有一名战士患上精神分裂症。

    支队在总结经验时指出,最重要的一条经验便是打好主动仗。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干部预防士兵心理问题的能力。

    深圳市支队下决心,专门集中教导员、指导员、卫生员进行心理知识培训。

    地方知名的心理学家成为支队的座上宾。

    一些平常被认为冷僻领域的课程,如《心理健康知识系列讲座》、《注意对官兵不良心理的疏导》等被搬上了课堂。

    从如何进行心理测试到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从对心理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释疑解惑到心理危机的干预,政工干部从头开始,系统地学划。

    3名政治机关干部和卫生队干部,打起背包到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进行心理健康工作培训。

    一批开展士兵心理健康工作的明白人、实干家在本职岗位成熟。部队心理健康重心是士兵。

    深圳市支队在士兵中开展了“正确对待挫折、保持良好心态”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给每一名新兵发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引导士兵正确看待社会、正确看待组织、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自己,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每年3月份,深圳市支队都要结合纪念雷锋活动,以“做好人”为主题,开展“学雷锋”专题教育。

    每年5月份,深圳市支队都要结合992年5月19日支队发生的战士持枪抢劫特大案件进行“5.19”教育,引导士兵树立“军中无围墙,心中有防线”的意识。

    这些做法现在已成为“例盘”。

    士兵切身利益处理不公,也容易引发心理疾患。

    因此,深圳市支队大力推行三级队务公开制度,公开、公正、公平地处理战士切身利益问题,如,战士考学,按常规每名考生要经过支队、总队、总部组织的三次考试。为减轻考生压力,减少受挫次数,深圳市支队取消了自行组织的预考,让符合考学条件的战士全部参加总队预考,由总队从高分到低分录取。这样,由于给了考生参与平等竞争的机会,即使落榜,他们也心服口服。

    又如,选拔驾驶员,2003年上半年,由于受“非典”影响,总队取消了驾驶员培训班,由支队自行组织有地方驾照的士兵进行自训自用。支队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将所有持有驾驶证的士兵集中培训,集训结束后,依据驾驶技能、作风和心理素质及岗位需求确定驾驶上岗对象,受到士兵欢迎。

    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是抑制士兵心理问题发生的“良药”。近几年,支队先后争取数千万元经费,完善基层“硬件”设施,支队9个中队多数达到了《纲要》要求,每个中队都安装了磁卡电话,士兵用上了太阳能和管道煤气热水器;各中队都建起了图书室,人均图书都在20本以上,报刊、杂志10种以上,还给士兵订了家乡报,并安装了空调,实行无人化管理,全天开放。购置了家庭影院设备,配故事片和卡拉OK碟各100张以上,6个中队还安装了多媒体投影仪,配内存2万首歌的“歌王”光碟。

    目前,支队有荣誉室、有队歌,3个中队建起了荣誉室。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