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步走过春天-军营文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墙推倒了就是桥

    文化以感染人,熏陶人,造就人为己任。

    中国共产党人要求自己: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市场经济之初,整个社会是一种“墙文化”——堵住一切可能堵住的由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包括现在看来并不是消极影响的影响)。驻特区的深圳市支队和驻山区的部队,在这一点上极度相似得令人担忧。

    于是,堵!!

    人们都说深圳是“两个前沿”,都说深圳市支队时刻面临的是两种社会制度,两种生活方式,两种价值观念的严峻考验,那么,把它一概堵在营门外,行不行?

    当时,深圳市支队跟其他部队一样,制定了许多这不准那不准。(后来,有战士烦了,反问干部:你可以告诉我什么准吗?)

    收音机当然不准听,有的干部查铺的重点就是看战士有没有躲在被窝里听收音机,发现一个没收一个,还要狠狠批评,审查你有没有收听港台频道。

    俱乐部的电视机锁定几个频道。战士们说,当几年兵看电视,只看两个节目,一个是新闻联播,一个是春节联欢晚会。报纸只看了两张,一张是《解放军报》,一张是《人民武警报》。

    士兵了解外界的窗口,被堵得严严实实!

    原广东总队政治部副主任,后升任海南总队副政委的杨坚浩,写了一篇议论文叫《老虎为什么跑进心里来》。讲的是老和尚为了让小和尚拒绝女色,就告诉他女人是老虎,会吃人,不能靠近。结果,小和尚通过观察和了解发现,这个老虎不但不吃人,模样还挺可爱,后果是老虎跑进了小和尚的心里来。

    这篇议论文寓意深刻!

    支队在研究“堵”与“疏”的问题时认为:支队执行的任务越来越社会化,参与“严打”要走上社会,城市武装巡逻要走上社会,处置突发事件要走上社会,参与各种大型活动要走上社会,几乎每一个哨位每一个哨兵都联系着社会。光堵是不行的。堵是带兵人无为无能的表现!

    特区武警需要的是一种“桥”文化:与社会沟通与共融,与市场经济沟通与互补。

    一代又一代深圳市支队官兵开始采取与市场经济同频共振的节拍,与市场经济共奏协奏曲。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走出去,请进来”。

    每年新兵到部队不久,就会全部被拉出去逛深圳,深圳“八大文化景点”,深圳最绚丽的夜景,深圳最高层的建筑,新兵都去逛。逛完了,新兵们心想,哇噻,原来深圳这么发达,这么美,这么繁华,比我想象中的还要0K!这种感觉,比堵在营区内、关在营房里上一堂拥护改革开放的政治教育课效果好得多。

    年轻的士兵中有球迷,有歌迷,有网络高手,这些新生代士兵都是警营文化的因子,引导得好,就能为部队文化增添活力。

    这一代年轻的官兵,已不再是“堵”文化的产物。他们思想活跃。他们思维开阔。他们与时代同步。

    2.红肩章乐队

    特区组建20年庆典之际,深圳推出了一篇论文——《深圳20年:精神文明的探索》。

    文章称,特区20年形成了以“深圳交响乐团”为代表的高雅文化,以“大家乐”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以“华侨城”为代表的企业文化,以“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为代表的旅游文化……

    写此文的是深圳市委党校社科部主任王连喜。

    王连喜似乎在有意无意间忽视了作为最早为特区挥镐抡锄的特区军人和他们创造的军营文化。

    事实上,深圳市支队官兵创造的军营文化以“红肩章乐队”为代表。

    “红肩章”三字是深圳市民赠送的,因为军乐士兵都戴红肩章,由此而得名。

    组建军乐队,有一段艰难的历程。

    昂贵的军乐器材买回来了,器乐老师请回来了,号称第一军乐队的牛皮也吹出去了。面对的现实是:挑上来的“军乐队员”,被老师戏称“四个没有”——没有一人摸过军乐,没有一人识五线谱,没有一人完整地熟悉一首乐曲,没有一人看得懂指挥。

    整个儿一群乐盲!

    从“哆,来,咪”开始,从认识乐器上的孔、弦、键开始,从练架势开始……

    军乐队第一次公开“露脸”是在深圳市首届警察文化节开幕式上。当队员们身着橄榄绿的礼宾服,迈着庄严整齐的步伐步人开幕式会场时,全场沸腾了,风格独特的军乐队演奏,忽而如涓涓溪流,滴答问沁人肺腑,忽而又如万马奔腾,刹那间地动山摇,令人心潮澎湃。

    这帮被称为乐盲的士兵,只经过短短3个月的训练居然登上了大雅之堂,而且,一口气就演奏了8首中外名曲,举座皆惊!

    文化节结束后,组委会评价“红肩章乐队”说:业余的团体、专业的水平。

    这是武警战士创造的神话。

    “红肩章乐队”在以为兵服务,用它独特而高昂的旋律感染每一个士兵心灵的同时,开始走上社会大舞台,为特区高奏凯歌。

    深圳“赞颂新成就,迎接十六大”大型广场文艺晚会;深圳卫视“世界之窗2003年迎春晚会”;深圳卫视“世界之窗”2004年迎春晚会;深封市民首次万人观瞻升旋仪式:深圳市“九运会”深圳赛区火炬传递交接仪式;东江供水工程向深圳香港供水竣工仪式;第五届园博会开幕式……

    “红肩章乐队”越吹越红,越吹越火。

    近几年,“红肩章乐队”为市民演奏00多场次,场场轰动。

    中国民乐界知名人士、深圳民间音乐团团长饶荣发说:“红肩章”是特区人民的“红肩章”。

    零点、甲壳虫、黑鸭子、女子十二乐坊……除此之外,深圳人的精神生活里还有一支“红肩章乐队”。

    这只是一个开始。

    紧接着,威风锣鼓队问世了,军营雄狮队诞生了……文化干事邢立丹曾做过统计:

    支队所有基层中队都已达到《武警部队文化建设三年规划》要求,建立了电脑室、娱乐室、游艺室、图书室。部分中队还达到官兵人手一台电脑,1/4的中队配备了家庭影院、投影仪等高档视听设备。各中队图书室,全部实行无人化管理。在图书室里,你想看什么书,想什么时候看,想看多久,没有人限制你。

    深圳市支队每年退伍老兵的背包里,都能揣上一张光盘——《警营年华》纪录片。这已经坚持了4年了。这些“士兵自己的故事”,像一杯陈年老酒,愈久愈香。

    3.“名人”群像

    文化既是反映人的文化,也是催生人的文化。所以,有人说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出人和出作品。

    一种特质的军营文化,催生了一个“标兵支队”,一个“先进党委”。

    催生了武警部队“学雷锋标兵”2名,武警部队“百名优秀师团干部”名,武警部队“优秀党务工作者”1名,武警部队“优秀带兵干部”2名,一等功臣名和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

    这种特质的军营文化,同样催生出了很多文化人才。这些人,被特区文化界认可,被特区人熟悉。

    郑文平——被官兵称为“深圳市支队文化代言人”。

    这个广东人,一米七八的个头,现任教导队教导员。生为操枪弄炮的命,却偏偏与音乐结缘,手下兵弟子无数。无论什么乐器,一到他手上,都能让旋律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

    此人当兵时是电影放映员,后来是文化干事,后勤处协理员,宣传股长,教导员,军旅生涯没有离开过政治工作,都与文化沾点边。1995年任文化于事时,郑文平陪胡国忠去守卫核电站的三大队蹲点,灵感突来,创作了《核电卫士之歌》,这是他的处女作。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至今,他已作词作曲42首。

    2003年,郑文平作词作曲的《警营年华》,由罗湖中队战士黄勇演唱,获“深圳市十大青年歌手称号”。

    通俗歌曲《人间有爱》,在深圳电台连续一个星期滚动打榜播出,被评为“鹏城歌飞扬”栏目“优秀歌曲”。

    2004年8月21日,中央电视台“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音乐电视专辑”,播出了郑文平的音乐电视片《美丽的杜鹃》。

    此外,《特区忠诚卫士》是支队的队歌,在支队广为传唱。走进深圳市支队每一个中队的营区,都能听到郑文平的歌。

    此外,郑文平还创作有《我们守卫的地方》、《快乐警营》等一大批深受官兵欢迎的军营歌曲。

    邢立丹——金话筒电视节目主持人“金奖”得主。

    她,999年从院校毕业后分到深圳市支队工作。当时支队有6个女干部,卫生队2个,后勤处2个,司令部1个,女干部适合呆的地方只剩下文化干事这个位置了。于是把她安排在宣传股当干事,而她学的是“边防管理”专业,显然是学非所用。

    然而,从她自己写剧本自己导演的一部反映士兵生活的纪录片《警营年华》开始,邢立丹开始对舞台,对话筒,对节目制作有了兴趣。

    2003年,邢立丹斗胆参加了“五城市普通话节目主持人大赛”(香港、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一举夺得了金奖。

    2003年,她参加深圳卫视第三届“青春之星”全国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又获得了“优秀选手奖”。

    她是深圳市支队组建以来,唯一一个在《深圳特区报》文艺专版上被宣传的干部。

    黎方强——一位司令员题过词的士兵。

    小黎是深圳市支队宣传股的士官。这小伙子8岁开始学书法。在家上中专那年,他参加青少年书法比赛,获得了一等奖,从此开始了他的书法之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