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城市-未来的货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伴随着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科技进步,货币作为商品的交易媒介也相应发生形态上的改变。货币演化史可以简单地分为实物货币和信用货币两个阶段。其中,实物货币阶段又经历了由非金属货币阶段到金属货币阶段的演化,金属货币阶段又包括银本位制度、金银复本位制度和金本位制度三个历史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的货币都具有商品性质,所以1867年马克思把货币定义为“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当货币发展成为一种信用货币之后,货币就演化成了一种纯粹的价值符号和交易媒介,而不再具有商品属性。因此,当货币由实物货币向信用货币演化之时,货币属性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质的飞跃主要表现在币材的使用上,即实物货币以商品本身为材料,或者说货币本身就是商品,只不过这种商品是一种公认可以接受为其他商品的等价物的交易媒介。信用货币的材料本身不是商品,而是价值符号的一种载体,其本身的价值在于“记载”货币所代表的财富的价值或价格。

    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货币形态已发生了从有形到无形,从传统到创新的转变,出现了电子货币、虚拟货币、社区货币等新的形态,这也给我们带来诸多新的消费方式。

    1.电子货币是大势所趋

    当你为自己是一个持卡人能够花着“看不见的钱”潇洒天下行而沾沾自喜时,你是否想到你可能是个落伍者呢?是的,你已经落伍了。电子货币已悄然兴起。人们就可以在家里“下载”属于自己的“货币”,把它暂时存在硬盘中。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网络从开户行下载“电子货币”,再通过联机系统在网络上把钱花掉;也可以通过E.mail收到“寄”来的电子现金。而银行卡只是电子货币的一种“接入产品”,仅是电子货币的载体之一。

    现代风格的支付方式

    实物货币本质是商品,纸币的本质是代表商品的价值符号,从实物货币到纸币实现了货币史上的第一次数字化、工具化和符号化,从纸币到电子货币则使货币进一步工具化和符号化了。而且,电子货币最终成为货币这一工具的信息,它已经不再是商品,却又代表着商品;它已经不再具有价值,却又代表着价值;它是一组数字、一种符号、一种工具、一种信息。

    20世纪70年代以来支票和现金支付方式又逐渐将主导地位让给银行卡,伴随着银行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入,银行已经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将“现金流动”、“票据流动”进一步转变成计算机中的“数据流动”。资金在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以人类肉眼看不见的方式进行转账和划拨,是银行业推出的一种现代化支付方式。这种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或各种卡中)并能通过计算机网络而使用的资金被人们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电子商务中,这就是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是基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产生的,以国家法定货币按1∶1比例兑换的,以加密电子数据形式存放于发行机构的电子设备或其发行的智能卡中,能够应用于单位、个人相互之间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商品交易和劳务结算及赠予,完成资金划拨的支付手段。

    电子货币的出现方便了人们外出购物和消费。现在电子货币通常在专用网络上传输,通过设在银行、商场等地的ATM机器进行处理,完成货币支付操作。随着Internet商业化的发展,电子商务化的网上金融服务已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展开。网上金融服务包括了人们的各种需要内容,网上消费、家庭银行、个人理财、网上投资交易、网上保险等。这些金融服务的特点是通过电子货币在Internet上进行及时电子支付与结算,以至人们可随时随地完成购物消费活动,进行货币支付。

    成员众多的家族体系

    人们所称的“电子货币”,所含范围极广,如信用卡、储蓄卡、借记卡、IC卡、消费卡、电子支票、电子钱包、网络货币、智能卡等,几乎包括了所有与资金有关的电子化的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据统计,国内流行的电子货币主要有四种类型:

    一是储值卡型电子货币。一般以磁卡或IC卡形式出现,其发行主体除了商业银行之外,还有电信部门(普通电话卡、IC电话卡)、IC企业(上网卡)、商业零售企业(各类消费卡)、政府机关(内部消费IC卡)和学校(校园IC卡)等。发行主体在预收客户资金后,发行等值储值卡,使储值卡成为独立于银行存款之外新的“存款账户”。同时,储值卡在客户消费时以扣减方式支付费用,也就相当于存款账户支付货币。储值卡中的存款目前尚未在中央银行征存准备金之列,因此,储值卡可使现金和活期储蓄需求减少。

    二是信用卡应用型电子货币。指商业银行、信用卡公司等发行主体发行的贷记卡或准贷记卡。可在发行主体规定的信用额度内贷款消费,之后于规定时间还款。信用卡的普及使用可扩大消费信贷,影响货币供给量。

    三是存款利用型电子货币。主要有借记卡、电子支票等,用于对银行存款以电子化方式支取现金、转账结算、划拨资金。该类电子化支付方法的普及使用能减少消费者往返于银行的费用,致使现金需求余额减少,并可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

    四是现金模拟型电子货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使用的且将代表货币价值的二进制数据保管在微机终端硬盘内的电子现金;一种是将货币价值保存在IC卡内并可脱离银行支付系统流通的电子钱包。该类电子货币具备现金的匿名性,可用于个人间支付、并可多次转手等特性,是以代替实体现金为目的而开发的。该类电子货币的扩大使用,能影响到通货的发行机制、减少中央银行的铸币税收入、缩减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等。

    无与伦比的独特优势

    电子货币可应用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领域;融储蓄、信贷、兑现和非现金结算等多功能为一体;具有使用简便、安全、迅速、可靠的特征。相对于传统货币而言,电子货币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一是快捷方便。卡基电子货币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和保管。银行电子货币的使用即可由柜员操作,也可以客户自助;非银行电子货币使用时只要在读卡器上轻轻一抹就完成了款项支付;在网上交易,无论买卖双方的地理位置相隔多么遥远,只要双方谈妥生意,一份E.mail附带着买方的电子货币可以在几秒钟内到达卖方的信箱,卖方确认后即可发货,整个交易便已完成。相对于传统货币,电子货币一经确认,便完成了交易过程,无须人工辨识真伪和整点捆扎处理,较之传统银行业务更省时更快捷。而且,电子货币理论上是符合互联网标准的单一货币,无论身在哪个国家,其持有的电子货币在网上的相对价值应该是不变的,发展电子货币,可以简化传统货币在国际汇兑时的复杂手续。

    二是可靠安全。电子货币的可靠性也远高于传统货币。超级智能卡通过固化在芯片中的全球唯一序列号,能够实现其独一无二的特定身份;网上银行业务的动态口令,保证了业务操作的高度私密性;这与严重泛滥的假币现象形成鲜明对比。在盗窃、抢夺、抢劫案件中,现金从来都是犯罪分子的首选目标,因为现金与持币者之间难以实现对应关系。而电子货币则可以实现与持币者的对应关系,相应地增加了犯罪行为得逞后的变现难度。与现实世界以传统货币为侵害目标的各种犯罪相比,网络黑客的智能犯罪毕竟少之又少,所以信息化的电子货币的存放和使用比实物的纸币等要安全得多。

    三是成本低廉。由于电子货币的物理载体是电子产品,不像传统货币以金属和纸张制作,其使用寿命远高于传统货币,还省去了巨额押运、保管和整点费用。网络银行的营运成本更低,由网络银行支撑的电子商务跨越了传统营销方式下的中间商环节,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顾客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优质产品和服务。相对于传统结算方式,电子货币节省了巨额社会财富。据说英国每年印制、销毁纸币和纸币在银行间转移的费用高达25亿英镑,美国每年填写的支票就超过400亿张,我国的传统货币流通费用更是惊人!

    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

    电子货币自诞生以来,其发展势头锐不可当,国际货币理论界甚至将其称为“中世纪欧洲法币取代铸币以来的第二次货币革命”。由法国人最早发明、日本人率先应用的货币支付智能卡,以高新技术特有的冲击力,迅速跨越国界普及到世界各地。这一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货币载体,十分友好地与传统货币携手并肩,共同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为储值付费手段在城市公交、电讯行业、大型超市和校园悄然兴起,势不可挡,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诸多领域不可或缺的支付手段。

    电子货币

    随着电子货币产品的技术进步和应用成果的显现,在我国各大城市各种电子货币业已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国有商业银行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想方设法力促电子银行业务的扩张。我国银行卡发卡量、交易金额、受理终端、特约商户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银行客户已经无须引导便主动选择电子支付方式;非银行电子货币正方兴未艾,应用领域迅速扩展,特别是“一卡通”型电子货币,以其特有的便捷优势深受人们的青睐。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就会迅速普及全国各地中小城市。网上支付业务在年轻群体中备受推崇,使用支付宝、外汇宝已经成为都市青年的时尚。电子货币最大限度地替代传统货币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在电子货币制度下,由于电子货币最终将成为全世界统一使用的一种数字化、信息化的货币工具,电子货币将会全面实现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人类可望最终实现统一货币的梦想。

    2.虚拟货币将大行其道

    1998年,当奥斯卡最佳女配角伍皮·戈德堡成为Flooz.com的主要赞助人时,她希望Flooz.com能成为全新的网络货币供应商。不过,那时可没有多少人相信网络货币能成为一种“流行”的应用,并成为真正能与金钱兑换的、有价值的东西。然而现在,这种超前的眼光正在得到证实。

    如果不算电子货币,网络虚拟货币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大家熟悉的游戏币。在单机游戏时代,主角靠打倒敌人、进赌馆赢钱等方式积累货币,用这些购买草药和装备,但只能在自己的游戏机里使用。第二类是门户网站或者即时通讯工具服务商发行的专用货币,用于购买本网站内的服务。使用最广泛的当属腾讯公司的Q币,可用来购买会员资格、QQ秀等增值服务。第三类网络虚拟货币,像美国贝宝(paypal)公司发行一种网络货币,可用于网上购物。消费者向公司提出申请,就可以将银行账户里的钱转成贝宝货币——这相当于银行卡付款,但服务费要低得多,而且在国际交易中不必考虑汇率。目前类似贝宝这样的公司还有E.gold、Cyber.Cash、E.cash等,国内尚未出现此类公司,其货币也未普及。

    本节所说的虚拟货币主要是指第二类网络虚拟货币。这类虚拟货币并非真实的货币,主要用于游戏中。网络虚拟货币是由网游运营企业发行,游戏用户使用发行货币按一定比例直接或间接购买,存在于游戏程序之外,以电磁方式存储与游戏企业提供的服务器内,并以特定数字单位表现的一种虚拟兑换工具。网游虚拟货币用于兑换发行企业所提供的指定范围、指定时间内的网游服务,表现为网游的预付充值卡、预付金额或点卡等形式。

    常见的形式

    作为一种全新的货币形式,网络虚拟货币在网络无形商品经济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我们常见的网络虚拟货币有五种表现形式:

    Q币。Q币是在QQ程序以及腾讯公司网站中流通的一种“网络虚拟货币”。借助它,客户可以获得腾讯公司提供的各种收费服务。这是目前普及率最高、应用最广泛的网络虚拟货币。同时,Q币所能购买的增值服务也最多,有发展成为网络硬通货的趋势。

    POPO金币。是在POPO里面消费时使用的网络虚拟货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获取途径同其他网络虚拟货币不一样,网民只能凭借POPO经验值获得POPO金币,使用POPO金币可以下载多彩的POPO表情,还可以参加POPO不定期举行的各项活动等。

    联众币。在联众世界的网站,主要是使用联众币消费。使用联众币可以获取联众世界的会员资格,还可以获得一种类似于游戏币的财富,这种财富可以在联众游戏里使用。此外,联众币还可以用于购买联众秀等。

    U币。U币是新浪公司提供的在其网站平台上流通的网络虚拟货币,是在享受新浪公司提供的各种付费服务时进行支付的一种手段。使用U币可以下载新浪开发的各种小游戏,还可以在线制作精美的贺卡送给远方的朋友等等。

    G币。是在17173网络平台上使用的网络虚拟货币,使用G币可以购买17173的游戏服务、阅读电子书刊、享受高速下载或在线杀毒等等。

    疯狂的Q币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市面流通的网络虚拟货币不下十种,盛大、腾讯以及门户网站网易、新浪、搜狐等互联网巨头都推出了名称各异的虚拟货币,且绝大多数可用现实货币购买。虚拟货币不仅可以支付网上收费服务项目,有的还可支付手机短信费用,甚至在网上购买实物商品。以Q币为例,使用者超过2亿人。业内人士估计,中国国内互联网已具备每年几十亿元的虚拟货币市场规模,并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

    鉴于QQ的普及,Q币的使用甚至早已超出了腾讯公司当初的预期。在网上,Q币可以用来购买其他游戏的点卡、虚拟物品,甚至一些影片、软件的下载服务等。随着腾讯业务的扩大,“Q币”效应也越来越大。每当一位用户进行充值后,就产生了新的“Q币”,而这些虚拟货币又通过购买腾讯的服务而“消耗”。当规模扩大后,各种服务横向整合,Q币则成为“腾讯虚拟世界”的流通货币。

    Q币之所以单列出来,是因为随着其用户越来越多,Q币已经拥有了等价物的特性和泛化的流通性,不仅可用于购买腾讯公司自身的各项服务,甚至能在某些与腾讯无关的网络交易中,能够被卖方作为支付货币所接受。虚拟货币的运营已成为腾讯重要的收入来源,根据其2009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为9.987亿元,其主要收入交易媒介就是Q币。

    Q币在网络游戏中,已经变成了与人民币保持稳定比率的“代理货币”。用户和服务都在增多,对Q币的需求长期存在,自然而然使得Q币这种代理货币在用户之间很容易就能兑换成人民币,形成了可互兑的市场。而接下来,因为代币的“汇率”恒定,兑换渠道也相当通畅,则泛化到可以直接购买现实物品的程度。除了腾讯,也有很多其他的互联网公司,在自己的网站、游戏、邮箱等各项产品和服务中,提供类似的可用于全付费的虚拟货币,比如盛大币、百度币等等。虽然从影响力上,这些虚拟货币暂时没有Q币这么泛化,但其本质是相同的。

    对经济的影响

    随着服务越来越丰富、需求量的越来越大,不仅是人民币“购买”或者“兑换”成虚拟货币,在用户之间也出现了用互联网服务赚取虚拟货币,并逆向“兑换”成人民币的趋势。

    用Q币能兑换人民币早已不是新闻,一般Q币与人民币为1∶1的比率,购买1个Q币,需要付人民币1元钱。这种趋势的加大使得人民币和虚拟货币开始不受发行方的控制进行互相兑换,与用虚拟货币直接购买现实物品一道,开始影响现实经济。当一种预付点卡或账户预存点数(如Q币、盛大币等)在拥有了大量用户、作为某些领域的等价物被用户认同之后,如果这种点卡的发行和价格被一家公司完全进行控制,则虚拟货币将会在无序之中,对法定货币产生冲击,并进一步冲击现实经济。

    现代金融体系中,货币的发行方一般是各国央行,央行负责对货币运行进行管理和监督。而作为网络上用来替代现实货币流通的等价交换品,网络虚拟货币实质上同现实货币已经没有区别。不同的是,发行方不再是央行,而是各家网络公司。如果虚拟货币的发展使其形成了统一市场,各个公司之间可以互通互兑,或者虚拟货币整合统一了,具有相同的标准和价格,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虚拟货币就可以“通用”了,这很有可能会对传统金融体系或是经济运行形成威胁性冲击。

    2007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安部、信产部等14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对虚拟货币的发行、使用和流通作出相应规定,明确表示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发行的虚拟货币不能用于购买实物产品,只能用于购买自身提供的虚拟产品和服务。2009年6月,文化部、商务部下发《关于加强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管理工作的通知》,这项规定主要是规范腾讯、盛大等大型的社区游戏企业的货币,防止这些虚拟货币流通,冲击国家现实金融体系。

    与现实的融合

    除以纯粹交易为目的的网络交易平台外,网络游戏也正在体现其货币交易的强大能力,从QQ游戏、《传奇》到《魔兽世界》、《天堂Ⅱ》,人们正在频繁地采用货币交易的形式完成各项“工作”,随着这些交易体系的日益完善,虚拟的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在虚拟货币的流通使用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是网络游戏点券,而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07年我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为128亿元。相对我国24.6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总量,虚拟经济所占据的份额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前提下,虚拟和现实正在不断融合。

    在虚拟跟现实有连接的情况下,虚拟的货币有其现实价值。虚拟货币通常用于购买货币发行者(也即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产品及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都是真实的。例如:用腾讯公司的Q币去买腾讯公司的QQ会员服务。

    虚拟货币虚拟货币作为电子商务的产物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可以预见,在未来的生活中,它必将会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消费习惯。未来的第三产业不同于现在的服务业,它的发展方向是后现代服务业,也就是体验业,即更多地满足精神、文化、娱乐发展需求的个性化产业。个性化虚拟货币市场将引导人们体验“感性消费”。在这一背景下,虚拟货币的产业基础和产业作用,将体现出其特殊的一面。

    3.社区货币成为大众新宠

    金融危机下,需求萎缩市场低迷,自制钞票悄然兴起。

    美国媒体前段时间报导,汽车城底特律市已有12个小区流行花一种名为“DetroitCheers”的社区货币,且势头如火如荼。

    整个运作流程是这样的:当地的个人和企业加入这个自行印刷小区货币的网络;消费者从加入这个网络的银行购入这种名为“DetroitCheers”的货币(通常会有一些折扣,比如花95美分可买到面值为1美元的“社元”);然后在当地的商业网点和服务业进行消费,用这种货币来雇人修剪草坪、照看孩子、买食品杂货、上健身班甚至加油。

    这种“社元”是在一定区域内流通的“货币”,旨在通过间接向本地消费者提供折扣,帮助消费者更能“收支平衡”过日子,让大家在捂紧钱包的情况下仍光顾本地商家,支持当地的企业能得到更多的生意,从而刺激本地经济复苏。

    社区货币概念

    社区货币是由某区域(城市、乡镇、小区)自行印制、发行的“钞票”。它与一般使用的货币一样,也是用来进行货品或服务的交易。但不同的是,你还可以用它以才能换才能,以服务换服务,以时间换时间,实现经济互助,增加使用者之间的信任与沟通。而且,无论这些货币如何流通,这些交易行为所产生的价值都将回馈到小区的居民本身。

    目前国际的社区货币,多半以“小时”为单位。举例来说,美国纽约州的小区货币“伊萨卡小时券”(IthacaHours)是这么运作的:一个搬家工人为屋主工作3个小时,屋主可以付他3单位的“伊萨卡小时券”。随后这工人可以带这小区货币向小区内的人订购货品、食物或者其他服务。他可以减少到外地消费的次数,甚至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可以发生在同一个小区里。

    小区货币的使用范围受限于小区内,持有货币的居民将会自然寻求在地消费,进而促进在地产业的发展。

    在地消费、在地货币的使用可以将财富、消费力与幸福感留在小区内,不会被连锁商店或跨国企业带出小区或我们的国家范围之外。

    “曾经的”社区货币

    自行发行货币并非本次经济危机中的首创。

    日本公共管理机构曾运用“小区机制”解决棘手社会问题的一项成功的试验。承担设计任务的是日本的一个社会福利促进组织。由于近年来日本经济衰退,无家可归者众多,社保体系几近崩溃。青年人失业率增高,而小区资源空空如也,国内经济欠佳,银行被视为风险因素。一些街角商店的小老板认为“在自己的小区创造自己的小型价值流通循环”是一个好办法。他们提倡商品价格的10%可以用购物奖励的“代用券”支付。社会福利组织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方案,即通过小区组织与街区内的20多个商业点签约,完善小区“代用券”,使它成为真正可以合法流动的“货币”,来促进小区救助。他们把这种“小区货币”统一起来,称作“R”——即圆的半径,用以象征“小区半径”。失业人员可以通过参与小区公益劳动,或是大街小巷清洁废物垃圾的“大扫除”中获得它。每个参加者工作一小时获得500“R”。小区公益项目,包括小区照顾、环境保护、儿童辅导,到助残扶老等一系列小区服务都在内。根据相应的协议,“小区货币”可以在加入协议的街边商店、咖啡馆和饭店付账。这项活动,从东京西南最大的市区中心之一涩谷开始,短时间内参加此项计划的失业者达到600多人。它开始是为职业中断者或失业者提供的小区式救济,后来逐步发展为对日本经济衰退的一项小区对策。使用“R”消费,不仅得到了官方的准许,还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并得到学术界的支持。因此,“小区货币”支付手段开始被视为通往“小区自主能动性”道路上的重要一步,作为一种对社会衰退的减振器,促进那些公共资金无力提供融资的工作。“小区货币”真正使得“小区处于中心位置”,自己的货币创造自己的价值。

    “小区货币”,是日本“小区文化”的产物。小区文化,在现代都市意味着就是增进人们的交往,凝聚认同感,促进市民们像乡村小社会那样互相照顾,互相提携。日本人的小区意识根深蒂固,各地的“町内会”、“商店街合同组合”、“地域振兴委员会”等小区组织比比皆是。一位旅日华人说,“日本小区主义的最大作用就是增进感情,睦邻亲和,打造健康而稳定的社会基础”。

    大萧条时期,美国许多地方政府也通过发行一种代用钞票(scrip)来给员工发工资;泰国SantiSuk村的村民们在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时,就已开始自己印制货币“merit”;美国纽约州的伊萨卡镇从1991年开始就发行“伊萨卡小时券”(IthacaHours)。2008年9月,英国东苏塞克斯郡刘易斯市发行“刘易斯镑”以临时取代英镑,共印刷出1万“刘易斯镑”,得到当地约50家商店认可。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美国城镇使用这种形式。其中,美国规模最大的小区货币系统是诞生于2006年的伯克沙尔。在伯克沙尔货币体系里,个人可以到12家指定银行,用90美元换取100元伯克沙尔,然后可以在当地370个商家消费,迄今为止流通总额已经达到230万伯克沙尔。

    理论基础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小区货币”应该是起源于一种“时间经济”,它建立在小区成员“等值交换”的基础上,是一种新型的“服务信用”。瑞士社会学家乌里·彼得·特里尔说,随着闲暇的增加,未来将出现一种“工作文化”,它将使“非薪金工作”在货币领域里享有同“薪金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它全然不同于现在所谓的业余嗜好,而是集创造性和娱乐性于一身的小区或环境服务,通过小区直接交易或合作体制来实现。如果说“终生劳动”曾经在传统“小区”是一种义务,那么在现代小区,看来也将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需求。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时间经济”不仅在日本,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城市也很流行。参加慈善工作的志愿者可以把“服务时间”储蓄起来,以后从别的志愿者那里得到以时间为单位的“报酬”。一套计算机系统登记着每一“时间货币”的收支情况,并定期向参与者提供结算表。“时间货币”就像传统小区的“以工代赈”,是“自给自足”的交换,既是免税的,也没有“利润”或“利息”,但可以积累起来,支付保健及其他医疗卫生服务的费用,包括降低健康保险的成本。“纽约时间——货币协会”还在创建一个就业机构,它将为人们提供获得工作、接受培训和获得帮助的机会。个人可以利用该机构来获取有关的工作信息,并且,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工资外,还能得到支付自己每一小时的工作的“时间货币”。这些“R”可以储蓄起来,用于接受培训或作为失业时的一种资源。1998年启动的一个项目拟在全世界52个城市建立中心,提供与教育和保健有关的由企业主资助的志愿者项目。这些项目仍然以“时间货币”项目为基础,试图采用复杂的计算机技术来建立一种志愿性的“时间经济”而不是市场经济中的“货币经济”。学者们认为,在更加积极的、更具有反思性的社会里,任何人(包括弱者和老年人)不论在身体层面还是在心理层面上都应该成为一个更加开放的过程,把自己融入小区。

    从实践经验看,“小区货币”对改进我国“低保”制度中下岗职工的小区救助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小区货币”不是“白给钱”,它是通过有组织的小区公益劳动,来为他们提供生活保障。对受助者来说,不是通过救济,而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小区货币”,也有利于心理上的平衡。

    优势所在

    这种“社区货币”不能够代替法定货币,它只相当于一种流通券,消费者通过购买或免费拿到后可以到指定网点花费,这是商家为了促进销售,以让利的形式来拉动消费的一种手段。这种“钞票”与我国部分地区发行的消费券类似,如发行量小、使用范围有限、给予消费者一定的实惠等。由于只在本小区内运行,针对性很强,从短期来看,“社元”的发行确实能刺激人们的购买欲望,起到活络地方经济的积极作用。

    在小区内使用自己的钞票,不仅可以得到折扣,更增强了居民之间的联系,增加了小区的凝聚力。

    小区货币的流通可以鼓励更多在地居民创业,发挥所长。只要你能提供的服务,无论是木工、烹饪、打扫、缝娃娃、打毛衣、带小孩、烘焙、种菜、翻译、说故事、水电维修、教英文等,都可以提供出来作为小区地货币的买卖项目(或者直接以服务交换服务)。

    社区货币

    在地货币系统可保护小区在有天灾、政治社会、环境、经济灾害发生时,不会受到剧烈的影响,得以维持相同的生活质量。

    小区货币系统是一个可以促进财富重新分配的制度,透过在地消费,让小区的生活更符合正义的原则。

    使用小区货币,你会很清楚地知道你所使用、购买的货品或服务是从何而来,不用担心自己成为血汗工厂的支持者、儿童权或劳工人权的间接加害者。

    在地消费与在地就业机会的增加,更可使居民得以就近满足生活所需之收入与消费,减少不必要的运输交通消耗,有助于节能抗暖化,更可以维护地球环境的健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