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格的结构特征
性格的结构很复杂,它是由多成分、多侧面交织在一起构成的,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特征。通常可以把这些特征分为四种:
1.性格的态度特征
人的性格是现实社会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一个人做什么、如何做,总是和他对世界、对别人、对自己本身的态度相联系的,如对他人、社会和集体的态度是正直还是虚伪、礼貌还是粗暴、富有同情心还是冷酷无情、合作还是孤僻、猜疑还是信任、热爱集体还是自私自利等等,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是认真还是敷衍、积极还是消极、主动还是被动、勇于创新还是墨守成规等,对自己的态度是谦虚、骄傲,自卑、自负,自律还是放任等,对物的态度是奢侈还是节俭、爱护还是漫不经心等。
2.性格的意志特征
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每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调节及驾驭水平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为行为的目的性明确与否、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等,如目的性或盲目性、独立性或易受暗示性、自制或放纵、果断或犹豫、果敢或怯懦、持久或无恒心、坚韧或软弱等。
3.性格的情绪特征
一个人在情绪活动中表现出情绪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及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如有的人遇事反应强烈,有的人反应平和;有的人喜怒无常,情绪经常波动,有的人情绪稳定,很少大起大落;有的人心境总处于振奋、愉快中,似乎每天都拥有明媚的春光,而有的人整天没精打采,处于郁闷低沉之中,似乎快乐总与他无缘等。
4.性格的理智特征
人与人之间在认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主要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方面,如在观察事物时有人偏好分析,有人偏好综合;有人擅长直观记忆,有人善于逻辑记忆;有人富于想象,有人想象贫乏;有人善于独立思考,有人容易受别人的影响等。
复杂的性格。性格的各种特征并不是孤立、静止地存在着,随着环境的多变性、人的活动的多样化,人的性格特征也以不同的方式结合而具有了动力性。因此,可以根据某人的一种性格特征来推知他的其他性格特征,如急躁多与冲动、粗心、好激动等特征有关。另一方面,性格会随着人的活动的多样化而表现出多样性。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格会随着个人角色的转变、环境和情境的变化以及自我要求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此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完整地把握人的性格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在不同的场合下一个人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总的说来有些是经常的、有些是暂时的、有些是整体的、有些是局部的、有些是稳固的、有些是可变的。只有那些比较稳定的、习惯化了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才是性格的主要方面,才称得上是性格。
(二)性格的分类
性格的分类方法很多,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反映一个人性格的某一侧面。
1.外向—内向型
最常见的性格分类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根据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还是外部,将人的性格分为内向和外向两大类。他认为,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型;而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时,就是内向型。外向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情感表露在外,热情奔放,独立自主,善于交往,活泼开朗,处世不拘小节,独立性强,能适应环境,但易轻信,自制力和坚持性不足,有时表现出粗心、不谨慎、情感动荡多变等等;内向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感情较内蕴、含蓄,处世谨慎,自制力较强,善于忍耐克制,富有想象,情绪体验深刻,但不善社交,应变能力较弱,反应缓慢,易优柔寡断,显得有些沉郁、孤僻、拘谨、胆怯等。
2.独立—顺从型
性格按个体独立程度可划分为独立型与顺从型。独立型的人意志较坚强,不仅善于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自主、自立、自强。但是独立性过强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强加于人,固执己见、独来独往,不易合群。而顺从型的人服从性好,易与人合作,随和谦恭,但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易受暗示,在紧急情况下易惊慌失措。
4.心理机能类型说
19世纪英国心理学家培因和法国心理学家查理按照在性格特征中哪种心理机能占主导地位,将人的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理智型的人理性特征十分鲜明,善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自制力强,处事谨慎,但容易瞻前顾后,缺少应有的冲动。情绪型的人情绪体验深刻,举止易受情绪左右,为人热情大胆,情绪反应敏感,但易起伏,有时甚至过于冲动,注意力不够稳定,兴趣易转移等。意志型的人行为目标一般比较明确,行动积极主动,自制力较强。
5.职业类型说
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根据性格特征与职业选择的关系,将人的性格划分为六种类型。这六种不同性格的人在选择职业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6.A-B-C型
按人的行为方式,即人的言行和情感的表现方式,可将人的性格分为A型性格、B型性格和C型性格。20世纪50年代后期,心脏病学家Friedman和Roseman指出大多数冠心病人都有共同的行为模式,即A型行为模式或A型性格。与之相对的是B型性格和C型性格。
通过大量实验及调查表明,A型性格是发生冠心病、高血压的重要因素。A型性格中对外界的敌意态度和高度生气、发怒的特征联合作用,成为冠心病与高血压的诱因。因为人体在激动、紧张、气愤的状态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一方面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心搏加快加强,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舒张压升高;另一方面引起血粘度和血小板聚集性增加,促发冠脉痉挛或血栓形成,成为高血压与冠心病的病理基础。国内外的研究还发现,C型性格的人易患癌症。北京大学医学部王效道认为“抑郁是癌症的激化剂。癌症病人有78%爱生闷气”。由此可见,不良的人格因素危及人体健康。
(三)影响性格的因素
遗传和环境是影响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社会环境是通过家庭、学校、工作岗位等广泛的活动领域去影响人的。一个人必须学习他所在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习惯、技能、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以便取得对社会生活的适应。也就是说,性格的形成是在特定的人类社会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化为能参与社会生活、担负起一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研究表明,在性格形成中,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
1.遗传:先天的基础
遗传对性格是否有影响,影响有多大,尚无定论。家谱研究和双生子的研究均表明,遗传对性格有一定的影响。
曾有心理学家在学前儿童(年龄为四岁半)中选取139对出生后共同生活的同性别孪生子为对象,单就情绪(稳定或激动)、活动(爱动或好静)、社会(活泼或羞怯)三方面人格特质为范围,采取观察评定法、分析比较遗传与环境两因素的分别影响。
总之,遗传在性格形成中有多大作用,目前很难做出明确的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遗传是性格形成中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家庭:塑造性格的工厂
家庭是人出生后最早的教育场所,人一出生就体验着由家庭环境带给他们的一切影响,亲子关系和亲子交往的质量直接影响性格的形成。家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父母亲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水平、教育态度和方法,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人性格的形成也有非常大的影响。
一般家庭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权威型,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等特点。第二类是放纵型,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自私、野蛮、无礼等。第三类是民主型,父母的这种教养方式能使孩子形成活泼、快乐、自立、合作、思想活跃等特征。
除了家长的教养方式影响一些孩子的个性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氛围、父母自身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都会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氛围大致可以分为融洽和对抗两种。在融洽氛围中,夫妻之间彬彬有礼,和蔼可亲,处事通情达理,孩子也表现得温文尔雅,有安全感,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友善等。而在对抗型家庭中,夫妻反目,战争不断,亲子关系不和谐,儿童在性格方面会受到很大影响,如对人冷漠、暴躁、不信任人、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易出现情绪和行为问题。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独立性强、有主见、成熟,要么孤僻、反抗、攻击性强。
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儿童、青少年形成成熟的性格、品质创造有利的条件。有研究表明,如果个体在婴儿期与照料者建立了安全型依恋,那么他们在以后的人际关系中会表现得更积极,对人际关系的观念更健康,对自我的态度更积极,更能适应社会的竞争。
3.学校:再造性格的大师
学校是通过各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场所。学生在学校中不仅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接受一定的意识形态和掌握一定的道德标准,学会为人处世的方式,形成自己的性格。
在课堂教学传授系统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学生习惯于有目的的、连续的、有条理的工作作风,使学生在克服困难中培养坚毅、顽强的品质,在集体活动中锻炼组织性和纪律性。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以教师为主轴,学生常以教师的行为、品德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倾向于把教师的行为、思想方式和待人接物作为自己的典范,教师的形象和言行无形中影响着他们的生活,也影响他们性格的形成。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氛围。在教师的不同工作氛围下,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表现。洛奇在一项教育研究中发现:在性格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所管辖的班集体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增多;在友好、民主的教师管理下,学生欺骗行为减少。
(四)影响大学生性格发展的因素
1.社会文化对大学生性格的影响
社会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国家的宣传体系、宗教、风俗习惯、传统及生产力水平等。每个人出生后都处在一定的文化模式下,而这种文化模式是上几代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社会化是在一定文化模式影响下进行的,必然会对个性产生影响。中国人的含蓄、勤俭、关注群体与美国人的开放、进取、关注自我无不与社会文化有关。
当代大学生的个性一方面受到中国文化特征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所处的时代特征的影响。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都发生重大变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越来越开放,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使得大学生的眼界越来越开阔,有利于形成积极主动、独立自主、适应变化、善于交往的个性特征。
2.校园文化的影响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人们传授知识、技能、价值标准、社会规范的专门机构。校园文化构成了高校的育人环境,具有导向、调适、辐射和凝聚的作用,对大学生的性格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文化从内容上可以划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态文化指校园环境、建筑特色、美化程度、图书设备、文体设施、校徽校标、校刊校报等校园文化的物质体现和外显特征;制度文化指学校的各种教学、行政、学生管理制度、奖惩条例、组织架构等;精神文化指通过校风、学风和教风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舆论、传统等。例如,学校是否关心学生性格的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提升,是否鼓励学生自由发展,对学生有不小的影响。学校如果一味强调智育,忽视体育和德育,也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3.大学同学的影响
大学同学是年龄、特点、爱好、兴趣、地位相近,并时常在一起的同龄人。学校的环境扩展了学生的交往面。大学生除了和老师交往外,还和许多同龄人及高、低年级学生交往,在交往中学习与他人合作的技能,逐渐减少对家庭的依赖。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的增强,情感日益丰富,渴求友谊和理解。在这种心理背景下,同辈群体之间的共同体验、共同语言、共同情感体验、共同需要使他们相互认同、相互摹仿、相互接纳,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以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心理适应和发展的小环境。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大学生交朋友非常重视个性特征。比较有人缘的学生一般具有以下个性:对人一视同仁,有同情心,待人热情开朗,有责任感,忠厚诚实,谦逊,独立思考,兴趣爱好广泛。而在学生中不受欢迎的人个性往往表现为:自我中心,不为他人着想,缺乏责任感,把自己置身于集体之外,不尊重他人,操纵欲支配欲强,对他人冷漠,孤僻,不合群,情绪不稳,喜怒无常,狂妄自大,自命不凡,气量小,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嫉妒心强,有敌意,不求上进,生活懒散,兴趣贫乏等。而同学间个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群体内的价值取向。比如好学生的小群体内,话题多是学习、成绩、升学等,这种价值上的认同可以引发学习上相互竞争,相互启发,坚定信念,获得支持;相反则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4.互联网的影响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上网人数和上网时间越来越多,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网络的方便快捷满足了大学生求知的愿望,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网络的个性化特征与大学生张扬个性的特点不谋而合,学生在网上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展现自己独特的个性,满足好奇心。网络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大多数学生上网的动机主要在于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交朋友、发布信息、通讯、玩游戏等。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脱离现实生活,患上网络综合症,影响了正常的生活,也影响了个性的健康发展。
上述多种因素对个性发展的影响是交织在一起的。除此之外,遗传因素也起一定作用。遗传决定个体的性别、身高、体型、肤色、血型等,个体的智力、知觉、动作等行为心理特征也与遗传有密切关系。西方搞诺贝尔获奖者的精子库,正是想把最优秀的头脑遗传给下一代。但是遗传因素只是人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前提,个性的成长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的作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