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质
人际关系的好坏不是一个简单的技巧问题,它反映了人的性格特点和对别人的评价。常言所说的“生活的磨炼可以改变一个人”,主要指性格的改变。气质无好坏之分,只有当气质的表现涉及到人的社会关系时,才能评定其是否有价值;而对性格始终具有好坏的评价。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秘诀在于:培养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质,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如真诚、大方、热情、自信、谦虚、善解人意等。自卑感往往是人际摩擦和麻烦的原因,而自信则是健康的人际交往的灵魂。要让别人喜欢你,你就得先学会自己喜欢自己,悦纳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强化自己的内在价值,使自己快乐起来、自信起来,不断地完善自我,这才是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的根本途径。
(二)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哈里斯(Harris)提出人生的四种态度类型,即:(1)“我不行,你行”,(2)“我不行,你也不行”,(3)“我行,你不行”,(4)“我行,你也行”。他进一步指出,孩子在两岁左右时,就已经选定了前三种见解中的一种。一旦这种见解得以认定,孩子就会始终保持这种见解,并用它来支配自己的全部行为。这种状态将伴随他的一生,除非他在以后的生活中有意识地将之改变成第四种见解。
哈里斯认为,“我不行,你行”是人在发展过程中最早形成的记录。在生命最初的两年,婴儿常常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中,由于儿童的弱小、无知、笨拙、依赖性,他们体会到的多是消极的情感,沮丧、抵触、自弃、压抑,最终认定自己“我不行”。当然,儿童头脑中也存储了大量积极信息,如好奇、创造、探索、识别的欲望与触摸和感知的强烈要求。但压抑感远远超过积极美好的情感。当他们开始蹒跚学步,被亲人爱抚的机会也就随之减少,受到的体罚也越来越多,这时孩子就会断言“我不行,你也不行”。他拒绝大人抱他,宁愿一个人躺着。如果从小受到父母虐待甚至毒打,在他“自我安抚”的过程中就会形成“我行,你不行”的结论,其中包含着强烈的报复与犯罪心理。一些幸运的人,在生命的早期得到大量的帮助,就将顺利地获得“我行,你也行”的见解。这是宽容精神的表现,既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
在“你行,我不行”这样一种自卑怯弱与“我行,你不行”这样一种狂妄自大的心态下,人际交往必然是“有赢有输”;在“我不行,你也不行”这种悲观绝望的心态下,人际交往可能呈现“双败”局面;只有在“我行,你也行”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下,人际交往才会“双赢”。
(三)进行敏感性训练
敏感性训练是一种从团体心理疗法发展起来的团体训练技术。
敏感性训练团体有多种形式,最普遍的是T小组。它的活动方式主要是语言交流。这类团体通常由5人到15人组成,包括1名团体心理辅导人员。训练期限可以是1至4周。
训练团体主要以非指导性的方式为参与者提供真实体验“此时此地”的情境。在活动的初始,团体成员之间往往先谈论参加这种活动的意图,包括想解决的问题和感兴趣的问题。随着沟通的深入,人们会逐渐了解别人对自己的问题和当时的表现有怎样的反应。当团体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和真诚的气氛建立起来后,团体作为一个整体不容忍任何成员拒绝暴露自己的真正自我。
(四)尝试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一种直接摆脱既定角色关系束缚的个体训练技术。它通过角色改变的方法,使人充当或扮演别种角色,站在一个新的立场去体验、了解和领会别人的内心世界,把握自己反应的适当性,由此来增加自我意识水平、移情能力,并改变过去的行为方式,使之更适合于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获得新的社交技能。
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时候,我们不也是希望身边有一个听众,静静地听自己絮叨着生活中的苦与乐吗?当你在诉说的时候你的心情自然地放松了,情绪也渐渐趋于平和,伤心的情怀渐渐宁静。对方可以什么都不说,只是静静地倾听着,从那专注的表情里你已经看见了一颗可以分享苦与乐的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诉苦时,真正需要的并非对方的指点,而只是倾听与理解。此时最好的反应是,一方面,倾听、倾听、再倾听,另一方面,表示理解。如何让对方知道你听懂了他的话,而且理解了他的心情呢?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意译法”,即用简单的话将对方表达的意思翻译一遍。另外,我们还要注意的是,淡化别人的困难不一定能起到安慰人的作用,弄不好会让对方感到你“站着说话不腰疼”。
交往中,仅仅有善意是不够的,还要注意每个人感受上的差异,避免无意的伤害。因为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的差异,常常使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反应。
(五)加强个人自我训练
具体建议如下:(1)针对多种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现象,对照自己的行为看出现过几种,用笔记本写下正确的处理方法。(2)找出自己的心理障碍后,每天早上对着镜子默默提醒三次,坚持一段时间。(3)假定遇到令自己不快的人和事,设想豁达性的语言,并对着镜子配合以相应的动作和表情。(4)在热闹场面上练习几次沉默和微笑。(5)各种活动不管是否擅长都要参加。
(六)实践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无私助人而不指望得到任何外在奖励的行为。有研究指出:利他行为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高利他行为的人,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低利他行为的人在人际关系、焦虑、抑郁等项目上与高利他行为的人存在显著性差异。这是因为,利他倾向强的人,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来维护社会正义的规范,形成了道德义务感、信念和价值观。这样,个人利他行为的发生就不是由于社会的要求,而是因为自己感到“这样做是对的”。不遵守这些社会规范的人不仅仅会受到社会的惩罚,更主要的是违背了个人的信念而受到良心的谴责。
利他会使人心态轻松愉快。在学习生活之余,尝试着多为同宿舍同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为大家打开水、做值日,做一些别人不太愿意做的事情,不必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并从积极的方面记下自己的体会。
1.黄仁发、汤建南:《人际关系心理》,安徽: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年。
2.〔美〕D。萨尔诺夫:《说话的技巧》,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8年。
3.王承璐:《人际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4.尚水利:《团队精神》,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年。
5.杜志敏:《心理素质与综合能力训练教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年。
§§第九讲 人际沟通与冲突管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