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人际冲突来源及其管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人际沟通中,积极的效果是建立了良好的、协调的人际关系,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使生活充满阳光、人生充满欢乐;消极的效果是沟通中产生分歧、矛盾,发生人际冲突,不可避免地给人的学习、生活和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大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经验不足,对人际沟通的认识不够,难免在沟通中出现一些问题。集体生活中常遇到的就是缺少宽容。一个宿舍几个人,各有各的生活习惯,很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如一个人要睡觉,其他人却在打牌,一言不合,就可能吵起来,最后弄得冷面相对。

    (一)冲突概念解析

    冲突是指人际交往双方之间由于沟通障碍、需要不同、认识差别、个性差异等引起的相互反对的互动行为。它是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互动行为,在人类全部的社会活动中随处可见。

    冲突的概念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理解:(1)冲突是一种对立的行为。它来自于互不兼容性。这种对立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会有很大的差别,涵盖所有水平的冲突。可能是消极冷漠、沉默抗议,到明显的攻击行为、侵犯伤害对方。(2)冲突是一种主观的感受。从认知的观点来看,冲突是个人主观的感受。冲突中,个体感觉到愤怒、敌意、恐惧或怀疑等外显或内隐的种种情绪。是不是存在冲突是一个知觉问题,如果没有“知觉到”冲突的存在,就没有所谓的冲突。(3)冲突是一种互动的历程。冲突是一个动态、不断改变的历程,采取建设性的做法,冲突可以降低,双方关系得到改善;采取破坏性的做法,敌意可能升高,引发更激烈的冲突。结果如何,要看冲突中双方的互动(interaction)过程如何。

    人际冲突不同于个体内部的动机、思想冲突,也不同于有组织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而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是至少两个人之间的社会交换过程。

    (二)人际冲突的过程

    庞地(Pondy)首先提出了冲突过程的五阶段模式,认为冲突的过程是:(1)潜在的冲突;(2)知觉的冲突;(3)感觉的冲突;(4)显现的冲突;(5)冲突的结果。

    罗宾斯(Robbins)更具体指出冲突的过程主要有五个阶段:(1)潜在对立;(2)认知介入;(3)冲突意向;(4)冲突行为;(5)冲突结果。

    (三)冲突产生的来源

    由于人们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个人生存状态以及动机、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冲突的原因亦具有复杂化、多样化的特点。蔡树培(2001)综合Brown、Robbins、Nelson等人的分析,认为冲突的来源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1)沟通过程;(2)角色定位;(3)认知差距;(4)相互依赖。关于冲突来源,蔡树培还认为,一种冲突往往导致另一冲突,互为因果且交互影响。陈照明(2002)认为人际冲突的形成因素有:(1)信念、意见与态度的差异;(2)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差异;(3)利害的差异;(4)认知差异;(5)地位差异。

    (四)冲突处理策略

    冲突处理策略也称冲突应对方式,是指人们面对冲突时处理方式上的倾向性。也有学者认为冲突策略是个人企图在冲突情境中,运用影响力来改变对方的认识、情感或行为的历程。社会生活中,由于每个人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和态度不同,个人性格、社交技能和行为方式各异,对人际冲突采取的处理策略也会有所不同。托马斯(Thomas)提出解决冲突的五种策略分别是:(1)回避方式,就是既不满足自身利益也不满足对方的利益,试图不作处理、置身事外;(2)抗争方式,就是只考虑自身利益,为达到目标而无视他人的利益;(3)迁就方式,就是只考虑对方利益而牺牲自身利益,或屈从于对方意愿;(4)合作方式,就是尽可能满足双方利益,即寻求双赢局面;(5)折衷方式,就是双方都有所让步。五种人际冲突处理策略分别代表了武断性和合作型的不同组合。

    (五)大学生人际冲突的研究

    人际冲突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是影响人际关系和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大学生自身发展不成熟,情绪性格不稳定,容易发生人际冲突。了解大学生人际冲突的现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帮助大学生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改善人际交往、增强社会适应。

    2002年,清华大学张翔、樊富珉在关于大学生人际冲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发现了大学生人际冲突发生的一些特点与规律。

    1.大学生人际冲突来源

    主要有“沟通障碍”、“习惯差异”、“被侵犯”、“认识差异”、“情绪态度”、“制度结构”和“利益争夺”。其中“沟通障碍”是大学生人际冲突的首要来源,而“利益争夺”是大学生感知最少的冲突来源。

    2.大学生倾向于采用的冲突处理策略

    主要有“合作、折衷”策略,“迁就、回避”策略和“抗争”策略。其中大学生最常采用的是“合作、折衷”策略,其次是“迁就、回避”策略,而最少采用“抗争”策略。

    3.大学生的人际冲突行为

    主要表现为“直接攻击”、“拒绝合作”和“问题解决”。面临冲突时,大学生最常有“问题解决”行为,其次是“拒绝合作”行为,而最少出现“直接攻击”行为。大学生的人际冲突行为,不因年级、来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而有所差别。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冲突行为,在“问题解决”与“拒绝合作”上并无显著差异,而在“直接攻击”上男女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

    4.大学生人际冲突行为各层面与心理健康各层面存在显著正相关

    人际冲突各层面与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各层面以及心理健康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其中除“问题解决”与“敌对”相关显著水准为0.05,其余均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相关。人际冲突总分与心理健康各层面以及心理健康总分亦呈现显著正相关,显著水准为0.01.

    由上述结果显示,无论是心理健康总分还是心理健康各层面,人际冲突水平越高者越会感受到更多的心理困扰;相反,冲突水平越低者越会感受到较少的心理困扰。换言之,大学生人际冲突水平越高,则心理困扰越严重。这说明人际冲突的确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人际关系状况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这与孔维民(2000)等人的看法类似。因此,如何教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际冲突以改善人际关系、增进心理健康,是心理辅导的重要课题之一。

    (六)人际冲突管理的策略

    人际之间利益的不同、沟通的障碍、认识的差别、个性的差异,都有可能造成冲突的发生。由于每个人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和态度不同,个人性格、社交技能和行为方式各异,人际冲突的处理策略和行为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冲突,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健康。冲突处理不当,则会对人际关系及个体身心健康产生危害。

    1.分析冲突来源,正确认识冲突

    冲突是不可避免社会现象,它凸现人际互动问题的症结,既是危机,也是转机。我们的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冲突来源有多种,而了解和认识冲突来源是合理处理冲突的基础。冲突是一项教育性的经验,双方可能通过冲突对对方的问题及困扰有更深入的了解与体会。处于冲突情境中,大学生应了解彼此不和的根源是在于资源有限、认识差异、沟通障碍还是没照顾到对方的情绪和感受。觉察到双方的差异,才能面对症结来处理,而不是让情绪失控、冲突越演越烈。

    2.加强沟通训练,提高交往能力

    我们的研究发现,沟通不良是造成大学生人际冲突的首要原因。与人相处的技巧是成功交往的渠道。与人相处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高超的交往技巧,可以唤起别人友好相处的热情,打通与人接近和沟通的渠道,密切双方的关系。良好的沟通方法可以有效地传达信息给对方,是双向的互动过程。有效的沟通使人与人之间能够舒畅地互相表达情感与有意义的信息。沟通不但可以预防冲突,而且可以促进冲突的建设性解决。沟通的习惯有优有劣,有效的沟通就是克服不良习惯对沟通所造成的障碍,并养成良好的习惯,使沟通得到改善。大学生要主动热情地与人交往,在交往实践中逐渐熟练掌握交往技巧。要通过加强沟通训练,提高交往能力,将冲突引导至建设性的问题解决。

    3.克服障碍心理,改善人际状况

    大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心理障碍往往是人际交往的阻力,必须有效克服心理障碍,才能有效化解冲突,改善人际状况。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有嫉妒、羞怯、自卑、自傲、猜疑、自私等。大学生要针对这些心理障碍,在人际交往中克服嫉妒心理,消除羞怯心理,战胜自卑和自傲心理,破除猜疑心理,防止自私心理,努力减少冲突潜势,消弭冲突危害,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自然和融洽。

    4.善用处理策略,合理应对冲突

    冲突并非只有负面影响,处理得当便能化阻力为动力。善用冲突处理策略就是冲突管理的重要环节和手段,以使彼此对冲突有最佳的处理与安排,将之导向建设性的发展。我们的研究发现,“合作、折衷”、“回避、迁就”和“抗争”都是大学生可能采取的冲突处理策略。各种处理策略本身没有必然的优劣之别、好坏之分,每种处理策略都有其适宜使用的冲突情境。大学生要善于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选用不同的冲突处理策略,审时度势,促使冲突得到建设性解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