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沟通过程的要素
1.信息源
在人际沟通中,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他确定沟通对象,选择沟通目的,始发沟通过程。沟通前人们一般需要一个准备阶段,个体明确需要沟通的信息,并将它们转化为信息接受人可以接受的形式,比如口语、文字、表情等等。沟通的准备过程,实际上是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态更明确化、整理思路的过程。
2.信息
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他人的观念和情感。个体的感受要为他人接受,就必须将它们转化为各种不同的可以为他人觉察的信号。在沟通使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词语。词语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符号(文字)。面对面沟通除了词语本身的信息外,还有沟通者的心理状态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使沟通双方产生情绪的互相感染。
3.通道
通道是沟通过程的信息载体。人的各种感官都可以接受信息。人接受的信息中,通常视听信息的比例较大,人际沟通是以视听沟通为主的沟通。
日常的人际沟通以面对面的沟通为主,但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电话等媒介进行沟通。在各种沟通方式中,影响力最大的还是面对面的沟通形式。因为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信息外,还有交流双方的整体心理状态的信息,并且沟通者和接受者还有互动和反馈,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
4.信息接受者
信息接受者是沟通的另一方。个体在接受带有信息的各种音形符号后,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把它“转译”为沟通者试图发送的信息或态度、情感。由于信息源和信息接受者是两个不同的经验主体,所以信息源发送的信息内容,与“转译”和理解后的信息内容是有差异的。沟通的质量取决于这种差异的大小。信息接收者有责任认真倾听,并核对信息是否准确。
5.反馈
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在沟通中,双方都不断把信息回送给对方,这种信息回返过程叫反馈。反馈可告知发送者,接受者接受和理解信息的状态。此外,反馈也可能来自自身,个体可以从发送信息的过程或已经发送的信息中获得反馈。这种自我反馈,也是沟通得以顺利进行、达到最终目的的重要前提。
6.障碍
人际沟通常常发生障碍。例如信息源的信息不充分或不明确,编码不正确,信息没有正确转化为沟通信号,误用载体及沟通方式,接受者的误解以及信息自然的增强与衰减等。此外,沟通双方的主观因素也可能造成障碍。如果彼此缺乏共同经验,会难以沟通。
7.背景
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它影响沟通的每一要素以及整个沟通过程。沟通中,许多意义是背景提供的,词语和表情等的意义也会随背景不同而改变。沟通的背景包括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
(二)大学生沟通的特点
进入大学开始独立生活,许多学生沟通心理也逐渐独立。而且,与异性沟通的愿望逐渐增强。大学生在沟通过程中情感成分多,功利色彩少。因为相互间虽然有竞争,但是相对来说没有那么激烈和冲突,彼此间很珍视友谊。
大学生中善于沟通的人被称为人缘型学生,表现出这样一些人格特征:尊重别人,关心别人,有同情心,一视同仁,待人热情、开朗,有责任感,忠厚,诚实,谦虚,独立,兴趣广泛。但是,也有些人人缘不好,被称为嫌弃型学生,其人格特点表现为自我中心,不为别人着想,缺乏责任感,把自己置于集体之外,不尊重别人,操纵欲、支配欲强,对人冷漠、孤僻,不合群,情绪不稳定,自命不凡,敏感,气量小,嫉妒,懒散,不求上进,兴趣贫乏。
(三)大学生沟通类型
1.被动型
他们对过去封闭的沟通形式不满意,渴望真诚、深厚的友谊,但感到缺少知心朋友。虽主张开展积极沟通,认识上比较明确,行动上却不主动,怕耽误学习,一般较少主动沟通,而多是被动卷入。
2.沉静型
这种类型人数少,他们习惯过平静的生活,性格一般比较孤僻。平日少言寡语,不善沟通,只保持和少数人接触。
3.积极型
他们对沟通认识深刻,行动积极,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和热情。大多热心参加学生社团活动,主动承担社会工作。
观察善于沟通的大学生,你常常会发现以下特征:乐于沟通,主动沟通,善用技巧协调冲突;拥有朋友,有亲和力,诚实,热情,正直;勇于克服各种障碍,勇敢实践;讲究沟通行为的规范;正确运用沟通的艺术。
(四)大学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人际沟通能力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交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处理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和相处的问题不是大学生独有的,但这一问题在有些大学生中的表现却有特殊性。
1.不敢沟通
在人际沟通的实践活动中,人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只是每个人的反应程度不同。因为个性内向,羞于与人交流,站在别人面前就讲不出话来的大有人在。这些同学有事情的时候通常不愿意向别人倾诉,习惯自己一个人闷在心里。有一部分大学生在这方面反应特别强烈,由于害羞、自卑等心理的作用,在与人沟通时显得特别紧张,心跳气喘、面红耳赤,两眼不敢正视对方,与人交谈显得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尤其在人多的场合或者在集体活动中更感到恐惧,不敢和人打交道,不敢表现自己。严重的可导致社交恐惧症。
2.不愿沟通
有的大学生在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后,发现自己不如在中学时那么出类拔萃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进而形成因嫉妒与自卑心理造成的人际障碍,缺少人际之间必要的信任与理解,人际沟通平淡。表现为:有的同学缺乏与同学的基本的合作精神,甚至视同学为敌手;有的同学自高自大,瞧不起别人;有的同学群体意识淡薄,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与事漠不关心,我高兴、我开心就愿意理你,否则就拒人于千里之外;同学之间缺乏必要的宽容,甚至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有的同学遇事总是回避退让,整日郁郁寡欢,缺乏沟通的愿望和兴趣,自我封闭、孤芳自赏,不愿抛头露面,不愿与人沟通但又特别敏感,心理承受力差,独来独往、形单影只。
3.不善沟通
有的大学生不善于了解和掌握沟通的知识、技巧,在交谈的过程中显得过于生硬木讷、书生气太足,心存感激也不会表达。有的大学生是认知偏见产生的理解障碍,不注意沟通中的“第一印象”,不注意沟通方式,在劝说他人、批评他人、拒绝他人时不讲究艺术。如有些大学生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不注意沟通的原则,开玩笑不注意场合,不懂得给人留面子,或出言粗鲁伤了对方的自尊心,或不懂得尊重对方的风俗习惯,或不懂装懂夸夸其谈等。这些表现都有损于自身形象的塑造,影响了同学之间进一步的沟通。
不善沟通惹恼雇主,高分大学生未必胜任家教。据《海口晚报》报道,今年寒假,海南师范学院英语系的小王同学经一家教服务机构介绍,找到了一份辅导小学英语的家教。当雇主看到小王门门功课都是高分的成绩单时,认为遇到了好老师。可是上岗之后任凭小王怎么努力,就是难以让她的学生说出一句连贯的英语,而且孩子还很健忘。小王一气之下顺口说了句气话:“这孩子真是没出息。”家长很反感,辞退了她。孩子的父母后来说,以前他们也请过家教老师,对孩子都有较大的帮助,可这一次却令人失望。为小王介绍工作的家教服务机构解释说,小王学习成绩确实很优秀,可能是由于实践不足,缺乏与孩子进行交流的经验,在辅导时不能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4.不懂沟通
进入高校之后,新生大都有强烈的人际沟通的欲望,但又常常感到人际沟通很困难,究其原因是许多大学生对人际沟通的追求往往带有较浓的理想色彩,以友谊的理想模式为标准来衡量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导致高期待与高挫折感并存。进而表现为部分大学生经常津津乐道于过去的事情,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沟通却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有的大学生不懂得沟通在于平时的沟通积累,总希望别人主动关心自己,主动与自己沟通,而自己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或仅仅是一旦自己有事求人时才去“临时抱佛脚”,使对方感到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不能使自己受益,甚至感到累赘,这样沟通就难免终止。
只会学习不会沟通,大学生丢银行卡挨饿一周。一名云南籍的大二学生由于自理能力太差,又不善于与老师、同学沟通,丢了银行卡后没钱吃饭饿着肚子挺了一周,实在坚持不住才给远在云南的父母打电话求救。父母与儿子所在学校辅导员联系才帮着这位学生补办了饭卡,终于救了这位大学生的“命”。这名大学生在家的时候,除了学习外什么都不会。因为上大学之前,他习惯了父母安排的一切,他不用上街,不愁家里的吃住,也不与其他同学交往。去大学报到的时候,所有的琐事都是父母帮他办的,银行卡怎么来的他不知道,因为长期不与别人打交道,他对与别人沟通产生了畏惧心理。
5.缺乏技巧
或许是上面几种因素的综合反映,这类学生表现为羞怯、自卑、孤独、猜疑、嫉妒、恐惧等,缺乏人际沟通的基本技能。他们一般都渴望沟通,但由于沟通方法欠妥、沟通能力有限、个性缺陷或沟通心理障碍等原因,在沟通过程中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别人,导致沟通失败。长期的沟通失败,使得一些学生把沟通看成是一种负担,渐渐地变得自我封闭。
6.沟通圈子较窄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与同文化知识水平的人沟通较多,与其他阶层沟通较少。从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来讲,应该多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以便在社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尽管有的大学生出生在工人、农民家庭,却大多较少从事家庭生产劳动,缺少真正了解大众的真实生活体验。大学生在沟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研究生轻易被拐骗,沟通中的偏执人格、妄自尊大等都与他们社交面过窄、对自我缺乏正确认识有关。因此适当的生产实习、社会实践以及支教扫盲活动、社会志愿者等活动都是增强与社会沟通、加快大学生的社会成熟的好机会。
7.与父母沟通较少
据报道,2005年3月,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曾在市内主要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有69%的大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其中2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有人认为,高中生面对高考压力和父母对其学习成绩的严格要求,易出现沟通障碍,而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都已接近或达到成熟,与父母交流理应比高中生顺畅。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许多大学生仍然对父母有一种抵触或敬畏的情绪,他们大都反对父母的教育方式,难以忍受父母的不理解。
大学生不愿与父母交流,也有自身的原因。进入大学以后,学生心理会发生很大变化,有学习成绩带来的落差感,有陌生环境带来的孤独感,也有缺乏交往能力的失落感。另外,现在的大学生多是在被过度关心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对父母缺乏关心和理解,在处理与父母沟通的问题上,经常以个人为中心,导致两代人交流困难。
一封父母写给子女的信。据说信上写着:(1)缺不缺钱?()(2)天冷不冷,要不要寄衣服?()(3)功课忙不忙,身体要不要紧?()(4)有没有女朋友,要不要增加开支?()(5)想不想家,想不想我们?()
在这封信里,只要他们的大学生儿女在括号里面打勾或是打叉就行了。这样做的理由是为了节省自己儿女的时间和精力。可怜天下父母心!
你善于沟通吗?如果你想了解自己的沟通水平,请用下面这套小测验进行自测。测验方法很简单,于每项的a、b、c三者中择其一,并对所选的划个记号,如“√”。
1.你是否经常感到词不达意?
a。是 b。有时是 c。从未
2.他人是否经常曲解你的意见?
a。是 b。有时是 c。从未
3.当别人不明白你的言行时,你是否有很强的挫折感?
a。是 b。有时是 c。从未
4.当别人不明白你的言行时,你是否不再加以解释?
a。是 b。有时是 c。从未
5.你是否尽量避免社交场合?
a。是 b。有时是 c。从未
6.在社交场合,你是否不愿与别人交谈?
a。是 b。有时是 c。从未
7.在大部分时间里,你是否喜欢一人独处?
a。是 b。有时是 c。从未有
8.你是否曾因为不善辞令而失去改变生活处境的机会?
a。时常有 b。偶尔有 c。没有
9.你是否特别喜欢不必与人接触的工作?
a。是 b。有时是 c。不是
10.你是否觉得很难让别人了解自己?
a。是 b。有时是 c。不是
11.你是否极力避免与人沟通?
a。是 b。有时是 c。不是
12.你是否觉得在众人面前讲话是很难的事?
a。是 b。有时是 c。不是
13.别人是否常常用“孤僻”、“不善辞令”等来形容你?
a。经常有 b。有时有 c。从未有
14.你是否很难表达一些抽象的意见?
a。有 b。有时有 c。不是
15.在人群中,你是否尽量保持不出声?
a。是 b。有时是 c。不是
计分:答a得3分,答b得2分,答c得1分。将各题得分相加得总分。
评定:如果总分在38—45分之间,表明你必须采取措施改善自己的沟通能力。
如果总分在15—22分之间,表明你在沟通方面过分积极,亦可能导致消极后果。
如果总分在22—38分之间,表明你是一个善于沟通的人。
(引自黄仁发、汤建南编著《人际关系心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5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