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达爱的能力
当你爱上一个人时,能否用恰当的方式和语言向对方表达出来呢?表达爱需要勇气,需要信心。表达爱是在表明爱一个人也是幸福,即使可能得不到回报。你让对方知道被一个人爱着,这是一种很崇高的境界。
(二)接受爱的能力
当期望的爱来到了身边能否勇敢地接受也是爱的能力的表现。有的大学生在别人向自己示爱后,内心挺高兴,但又不敢接受别人的爱,或者对爱缺乏心理准备,或者觉得自己不配、不值得爱,因此而失去发展爱情的机会。
(三)拒绝爱的能力
有爱的能力的人不是对爱来者不拒,或者认为不是自己的爱就简单地拒之千里。当然也有不少大学生当别人向自己示爱时有些优柔寡断,既怕伤害对方,又怕对方误会。拒绝爱的能力,一是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要感谢对方对自己的欣赏和感情;二是要态度明确、表达清楚,即和对方只能是什么样的关系,同学还是一般朋友,或者什么都不是;三是行动与语言要一致。可能有些同学怕对方受伤害,虽然语言上拒绝了对方,但是行动上还与对方有较亲密的接触,如单独去看电影、吃饭等,使对方误解,认为还有机会,纠缠于单恋的情感中。
(四)鉴别爱的能力
鉴别爱是指能较好地分清什么是好感、喜欢和爱情。有鉴别爱的能力的人,是自信并尊重别人的人,会自然地与别人交往,主动扩展交往的范围,珍惜友谊,尽量多地体验他人的感受。过于自我孤立,过于站在自我的角度考虑问题,对他人和自我感受的认识往往会发生偏离。
(五)解决爱的冲突的能力
爱的冲突一方面来自日常生活中的不一致或不协调,另一方面可能来自于性格的差异。相爱的人不是寻求两人的一致而是看如何协调、合作。爱需要包容、理解、体谅,要会用建设性的方式去解决冲突。沟通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恋人间需要有效的沟通,表达清楚自己的思想、感受。伤害性的争吵或者冷战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六)面对失恋的心理承受力
失恋可以说是人生中一个很大的挫折,考验的是人承受挫折的能力。失恋使人产生痛苦的感觉是很自然的事,每个人都会有,只是程度有差别。失去爱会使人感到一种重要关系的丧失、一种身份的丧失,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面对和适应。
培养面对失恋的承受能力,首先是要学习怎么看失恋。有些同学可能把失恋看做人生的一个巨大的失败,是自尊心的剧烈受损,那就必然会有强烈的负性情绪体验。其实,失恋只是一种选择的结果,一个人不选择自己不等于自我就全面失败、一无是处。每个人在爱的关系中的心理需要不同,看中的关键点不同。每个人都有可爱的一面,只是个人欣赏的角度不同。应在失恋中学习,把失恋作为人生的一种财富。失恋给人带来的强烈的内心冲击是其他事件所不能代替的,这个过程中所体会到的情感,那份挣扎与痛苦,使人有了更多的人生体验,人会在失恋中变得更加成熟。失恋也给人再恋爱的机会。一次失恋不等于整个爱情生命的结束,人还会再恋爱,再体验美好的爱情,只要用心去体验、去建设、去学习和感受。
都是失恋惹的祸?2004年春节前夕,广西某报登出南宁“北大才子”拾垃圾度日的消息。江涛研究生毕业后,加盟了一家总部设在北京的中美合资企业。十年寒窗的知识积累让江涛找到用武之地,性格开朗的他在工作中表现出的非凡才华与进取精神深得公司赏识,27岁便被破格提拔为该公司中层干部,月薪达3000多元。在事业春风得意之时,爱情悄然而至,一位美丽的北京姑娘闯进他的生活。在两人相恋的两年时间里,江涛付出了较大的“感情投资”,他曾带着女友拜见父母,甚至约定了婚期。就在两人谈婚论嫁时,措手不及的“情变”让江涛目瞪口呆。突袭而来的失恋将他击倒。他两天不吃不喝,蒙头大睡。从此,工作上生龙活虎的江涛变得郁郁寡欢,一蹶不振。公司领导曾提醒过他“不要将失恋情绪带进办公室”,但江涛已经很难再打起精神。于是,公司毫不客气地炒了他。失恋加失业,雪上加霜。那段日子,江涛在北京街头游荡。1996年10月,他失魂落魄地回到南宁。没有人知道江涛在南宁“待业”的两年时间里在想什么和做什么。在他所住的小区里,他很少与人来往,同住一栋楼的居民甚至几年都不认识他。1998年秋,江涛杀回北京。江涛在京求职处处碰壁,三个月后只好再次打道回府。
(七)保持爱情长久的能力
保持爱情长久的能力,其实需要上面多种能力的综合。爱需要两个人真正地关心对方,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以对方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要保持爱情的常新,需要智慧、耐力、持之以恒及付出心血,同时又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追求与发展。学习新的东西、善于交流、欣赏对方,是爱的重要源泉。
有爱的能力的人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观,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爱的能力的人并不排斥对方,又是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人。他会尊重对方的选择,尊重对方的个人隐私,尊重对方的发展。
保持爱情的长久,也同时要学习处理恋爱与学业、与其他人交往的关系等,将爱情作为发展的动力。心存爱情的人,会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散发着生命的活力,不断地进取向上,给人以美感和震撼力。
建议阅读书目:
1.〔美〕弗罗姆:《爱的艺术》,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2.〔俄〕瓦西列夫:《情爱论》,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
3.韦彦凌、贾晓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
§§第十一讲 知性论性话心理健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