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性的本质及对人的影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性的本质及对人的影响

    大学生性心理的发展

    性心理异常及其原因

    维护性健康的途径

    勇敢应对性骚扰

    几年前,在兰州的大学校园里,一本《非常日记》疯狂流传。这是一本围绕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特别是性心理健康问题而写的一部心理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林风”是一个从山乡考到“北方大学”的大学生,由于过早地失去母亲,加上家境贫困,导致他自卑、敏感、多疑的性格。他的这一性格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只有寄情于刻苦学习。“林风”后来虽然考上了研究生,但心理已有了严重缺陷,特别是性心理扭曲。在他的日记中,记录着他考上大学以后,由于理想的破灭和面对大学校园里形形色色的性诱惑,心理开始失衡并逐步走向扭曲的心路历程。“林风”从偷偷浏览黄色网页开始,发展到跟陌生女性要脚上穿的袜子,到夜深人静时溜进女生宿舍偷女生的内衣裤,并用这些内衣裤手淫,再到后来夜里躲在女生厕所里偷窥女生上厕所,一步一步陷入心理扭曲的泥淖而不能自拔,最后走上自杀道路。“林风”把一本披露自己真实内心的日记留给了“北方大学”研究心理学的留美博士“余伟”。

    小说作者是兰州某高校一位青年教师。他告诉记者,从上大学到留校工作他在大学里已呆了14年,对大学生性心理问题一直比较关注。近年来,他觉得有这种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于是就决心写一部小说,以引起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青年性心理健康是个很严肃的问题,二十岁左右正是性心理、性道德的确立时期。性作为一种生理、心理、社会现象,始终伴随着每一个人,深刻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健康、幸福和人格完善。它能给人以欢乐,也能给人以痛苦;它可以引导人走向崇高的境界,也可以诱惑人误入歧途。性的问题将发展成为人生的问题、人的生活方式问题。不能抑制和歪曲对性的感情及其表现,重要的是有智慧地加以引导,使之有利于人类的幸福与发展。每一个人都需要建立一种健康的性价值观。

    一谈到性,一些人会表现得十分敏感或羞怯。敏感和羞怯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偏差的认识,即性只关涉性器官、性行为。这种认识是十分片面的,实际上,性具有丰富的内涵。究竟什么是性?我们应当怎样认识和对待性?应当如何培养自己健康的性心理?这是每一个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性问题的最新报道

    大学生的性健康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虽然大学生意气风发、青春飞扬,然而阳光所能照射到的只是一个侧面。大学生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族,他们在读书学习之余,不可避免地具有普通人的欲求。处于这样一个青春的年龄,“性”的渴望又是何其的醒目!他们的身体已经成熟,机能健全;他们的意识早已萌动,一触即发。论他们的年龄在社会上已属成年人,本可自作主张;论他们的身份则是受教育的学生,需要监控和保护。以下是关涉大学生性健康的三个事件。

    1.大学生用DV讲述爱与性

    2005年10月24日晚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大礼堂座无虚席,迟到的人只好站着。一场特殊的电影首映式在这里拉开帷幕。一共有三部电影:《红印》、First Time和《灯火阑珊》上映。除了片长73分钟的《灯火阑珊》外,其他两部充其量也只能算是短剧。这三部作品讲述的是同一主题:大学生的爱与性。被称为“限制级”的First Time甚至开篇明义,第一句台词就是:“你是处女吗?”这些作品的主创人员全部是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动画系学生,他们为自己的摄制组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天堂映画”。一位主创人员说:“影片很写实,主要是想通过大家身边的事,真实表达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大学里的人和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时间和空间带给大家的亲近和隔阂,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状态的反思。片中的恋爱在某方面来说,只是一个载体,毕竟恋爱是大多数大学生在大学里的必然经历,像三角恋、同居等,可能都经历过。”“天堂映画”摄制组的这些作品,从经历者的眼睛和心灵出发,坦率地把当代大学生对于恋爱和性的态度展示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是空虚的结果,不是所有的性,都是冲动的惩罚。人们会因为他们的坦率而变得宽容,也会因他们的青涩而更加理解。这样的作品,对于转变前期那些被有些舆论过分扭曲的大学生形象,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我们也不想刻意去揭露什么,只是想把这些事情真实展现出来。在大家观看影片之后,留下一些思考。”演员均由学生担当,场景是大家熟悉的大学校园和周边环境,故事情节也完全来自学生生活。虽然拍摄器材是非专业的DV,故事情节简单,演技、台词也十分稚嫩,但这些影片的首映,仍然获得了该校大学生观众的一致好评,现场掌声不断。当晚的校园论坛上贴满了各种积极评价。校报、学工处、校团委、艺术学院等部门均对此给予了肯定。

    2.“湿漉漉的玫瑰”

    2004年,一本名为《湿漉漉的玫瑰——中国大学生性现状调查》出版,作者杨小诚。这本书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性态度、性行为的一个抽样调查,旨在为大学生性教育工作者、性社会学研究者以及广大的关心大学生性问题的读者提供辅助性资料。从本质上说,大学生群体仍然是社会物质发展和精神发展的主要建设力量。在性方面,大学生也并非一个开放、混乱的群体。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大学生性教育提供问题例证,而并非“妖魔化”大学生。全书分为上篇:性本冲动,情归何处;中篇:冷暖交汇的性与婚姻;下篇:我只尊重自己的需要。书中的小标题很特别,例如: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没有拒绝;如果发生关系就离不开他了;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有一种冲动;我明明知道不能够一辈子,可是却还跟他好;我觉得我已经不算是一个处女了;我们寝室的一同看A片;我在意的只是找到一个性伴侣;觉得自己欲望比较强;我脱她衣服她也没反对。

    3.女大学生卖淫现象

    2003年5月21日人民网刊登了一篇名为《趁着年青多挣点:武汉高校女大学生卖淫现象调查》的文章。晚春时节,武汉市某全国知名高校门前的酒吧一条街上,在昏暗而暧昧的灯光下,某高校外语学院的一名女生向记者吐露心声,删节号所省略的那段话,是她用纯正英语说的有关做爱的粗话。这个女大学生自称姓赵,身高1米60左右,体态匀称,长相不错,和普通妓女穿着暴露、打扮艳丽、举止轻佻不同的是,赵几乎没有化妆,运动鞋、牛仔裤、休闲上衣和头发随意一扎,这种打扮透出一个青春女孩的清纯。如果不是她故意时时抛出媚眼,记者甚至不敢相信她已踏入风月场长达3年。在酒吧里,赵同意向记者披露高校学生卖淫的内幕,代价则是记者向其支付“500元时间损失费”。赵承认,在走上卖淫道路后,绝大部分女生不想也不可能自拔。赵说:“从事这一行收入高,钱也来得轻松,所以花钱也随便,没几个会存钱。如果停下来,马上就会感觉手头拮据。”

    (二)性的本质

    性,人人都有。我们每个人都是性塑造的生命,都伴随着性的发育成熟而长大,性是我们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性,是自然的事情,如果没有性,生物就不复存在。性作为一种本能,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作为生命延续的手段,性帮助人类完成种族繁衍;作为两性结合的方式,性维系着每个家庭的夫妻关系;作为人类欢娱的一种形式,性使千千万万的男女获得生理和心理的满足;作为两性联系的纽带,性使许许多多的青年男女徜徉在爱河之中;作为衡量文明的标准,性还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由此可见,性所反映出的方方面面都是自然而美好的。

    但是,在中国,由于封建的性观念根深蒂固,本应很自然的性,却被莫名曲解,成了一个令人讳莫如深的禁区,很多人“谈性色变”。从个体成长的角度来说,每个个体都要经历好奇、拒绝到接受性的过程。其实,人类个体的性认知和性意识从幼小时期就开始形成了,青少年在性发育和成熟期内,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成年后便有可能产生性心理扭曲和障碍,这不仅毁坏个人健康、幸福的生活,还会伤害他人、危及社会。

    性是人的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作为生物属性的性,是指男女在生理构造上的差异和人生来具有的性的欲望和本能,它是人类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必要基础条件。从生物的形态学和生理学上来理解,性是伴随着性生殖而出现的。人的基因与性器官的差异形成了雄性和雌性,性征便是两性差异的表达。

    古人云:“食色,性也。”人的性欲并不神秘,它来源于人体性激素的作用,是如同人的饥饿与口渴一样的生理现象。然而,只把性看做人的生物属性,而不能从人的社会属性上去认识和把握性,就会把性降低到动物的生存意义上去。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性行为受到社会的制约和规范。只有把性行为控制在社会允许的范围之内,人类自身才能够获得健康生存与发展,社会才能够获得安定与文明。

    作为社会属性的性,是性的本质体现。人的性需要,不仅包括生理性需要,更重要的是也包括社会性需要。例如,择偶不仅是寻找一位异性,而且还要满足个人审美的需要、爱的需要、个人生活幸福与自我发展的需要,要考虑对方的兴趣、爱好、学历、职业、家庭等社会因素。人的性行为必须通过婚姻、经济、法律、道德关系的规范才能够实现。

    性是人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这说明性既要受到人发展的生物规律的支配,又要受到人类社会文化发展条件和各种社会需要的制约。两者是有机联系、密不可分的。性的社会属性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本质,人并不仅仅是一个生物人,更是一个社会人。

    (三)性在不同层面上的含义

    我们在谈到性时,常用到“性”、“性别”或“性别角色”这样一些词。虽然在日常使用时,我们会把这三个词互换使用,但实际上,它们分别从性的三个构成方面反映了性的特质,三者间的区分涉及到了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

    性是生物学上的词汇。它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物学上的差异,包括男女两性染色体不同,性腺不同、性激素不同、生殖器不同和第二性征不同。

    性别是心理学上的词汇。它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差别基础上的心理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感觉、情感、智能等方面。

    性别角色是社会学上的词汇。它是指社会按照性别赋予人们不同的社会行为模式。性别角色是男女两性在生理差异的基础上,由于社会期望不同所形成的。男女先天生理解剖上的差异,为性别分化提供了可能。例如,女性生理解剖特点决定了女性天然地承担起生育的职能,女性先天的家庭分工便是母亲。但是,男女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主要由社会的伦理、道德、风俗、传统等社会文化因素决定。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观念使得社会对两性产生了不同的期望:男子要刚强、独立、自主;女子要温柔、依赖、顺从。然而,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提高,原先两性角色泾渭分明的界限日渐模糊了,出现了“双性化”的特征,即现代人应具有传统男性角色和传统女性角色中所有的一切优良品质。两性角色互化的出现也是社会进步的一大表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