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是治疗心理疾患、保持心理健康、促进人格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作为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在现代社会日益受到重视,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起步于80年代中期,目前已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异同

    心理咨询在英文中是 counseling,是指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以及技巧,对那些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有一定困难的人提供帮助、指导、支持,找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摆脱困境的对策,从而帮助其缓解心理冲突、恢复心理平衡、提高环境适应能力、促进人格成长。心理咨询的目的就是帮助那些人格健常但又存在心理重负的人解决其在学习、生活、工作、交往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从而在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方面有所变化,更好地适应环境。心理治疗在英文中是Psy chotherapy,指在良好的治疗关系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与技术,对在精神和情感等方面有障碍或疾患的人进行治疗的过程。心理治疗的目的是改善病人的不良心态与适应方式,解除其症状与痛苦,促进人格改善,增进身心健康。

    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定义不难看出,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具体表现在: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常常是一致的;在强调帮助求助者成长和改变方面是相似的;都注重建立帮助者与求助者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认为这是帮助求助者改变的必要条件;目标都是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等。因此,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常常被当做同义词。咨询者的实践在心理治疗家看来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家的实践又被咨询者看做是咨询。尽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的区别仍然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在: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他们的主要困难是现实生活中的适应与发展问题,而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有较重心理障碍的人,如人格障碍、神经症等;心理咨询所着重处理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的问题、职业选择的问题、教育过程中的问题等,心理治疗的适应范围是性变态、神经症、身心疾病、精神病患者康复期适应等;从事心理咨询的是咨询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等,而从事心理治疗的多是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科大夫等。

    生活在现在。格式塔疗法是由美国精神病学专家弗雷德里克·S。珀尔斯博士创立的。根据珀尔斯最简明的解释,即对自己所作所为的觉察、体会和醒悟,是一种自我修身养性的疗法。它的实施简便易行,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格式塔疗法有10项原则,基本原理为:(1)生活在现在。不要老是惦念明天的事,也不要总是懊悔昨天发生的事,把你的精神集中在今天要干什么上。(2)生活在这里。对于远方发生的事,我们无能为力。杞人忧天,对于事情毫无帮助。所以记住,你现在就生活在此处此地,而不是遥远的其他地方。(3)停止猜想,面向实际。很多心理上的障碍,往往是没有实际根据的“想当然”造成的。(4)暂停思考,多去感受。感觉可以调整、丰富你的思考。(5)接受不愉快的情感。愉快和不愉快是相对而言的,同时也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换的。既要有接受愉快情绪,也要有接受不愉快情绪的思想准备。(6)不要随意下判断。先要说出你是怎样认为的,就可以防止和避免与他人不必要的摩擦和矛盾冲突,而你自己也可以避免产生无谓的烦恼与苦闷。(7)不要盲目地崇拜偶像和权威。既不丧失独立思考的习性,也不要无原则地屈从他人,从而被剥夺自主行动的能力。(8)我就是我。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竭尽全力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好我能够做的事情。(9)对自己负责。不要把自己的过错、失败都推到客观原因上。(10)正确地自我估计,把自己摆在准确的位置上。

    (二)心理咨询的方式

    1.个体咨询

    个体咨询是心理咨询最主要的形式,它在咨询者与求询者之间建立了一对一的关系。个体咨询具有保密性和针对性强的特点,咨询者与求询者之间容易建立信任关系,求询者能够体会到一种安全感,从而有效地降低防御反应。在个体咨询过程中,咨询者可以对求询者的个性、精神状况、心理问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行直接、全面的观察和诊断;求询者能够充分、详尽地向咨询者倾诉自己内心的烦恼,并与之进行充分的讨论、磋商和分析。

    2.团体咨询

    团体咨询也称小组辅导。团体咨询是咨询者对数个有类似心理问题的求询者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咨询的方式,人数一般没有固定的要求,以十人左右为宜。团体咨询的特点是能在较短时间里由专业人员直接面对较多的求询者,便于观察、了解和指导,求询者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讨论,从而使他们之间相互产生影响和提供支持。

    由于团体心理咨询比较符合大学教育的特点,又为大学生所乐于接受,对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效果较好,所以,近年来,团体心理咨询在高校发展迅速,团体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在心理健康与指导课程以及心理训练课程中被广为应用。团体咨询的局限性在于保密性不强,求询者在初期有防御反应,不易建立信任关系,咨询深度也受到较大限制,因此,团体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多用于解决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如恋爱问题、时间管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还需要通过个体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包括团体心理治疗)加以解决。

    3.电话咨询

    电话咨询是指求询者通过电话与咨询者进行交谈的咨询方式。电话咨询具有方便、迅速、及时和保密的特点。求询者通过电话可以以不见面的方式向咨询者倾诉内心的烦恼,从而缓解精神压力,并得到咨询者的心理支持,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求询者的顾虑,尤其是对那些不愿到咨询室进行面询、不愿暴露真实姓名和身份的求询者更为适用。电话咨询的局限性在于咨询者不能直接观察和了解求询者的状态,受通话时间限制,咨询不能深入进行,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电话咨询主要用于回答一些知识性问题和临时缓解一下求询者的精神压力,真正要解决心理问题还是需要到心理咨询机构与咨询者进行面谈。

    由于电话咨询具有方便、迅速、及时的特点,所以,电话咨询也是危机干预的重要手段,很多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热线,有些社会福利机构和研究机构还设立了24小时求助电话,对防止由于心理危机而酿成的自杀与犯罪行为产生了良好作用。

    4.书信咨询

    书信咨询是指求询者与咨询者之间通过书信进行交谈的一种咨询方式。这种咨询方式对那些不愿意或不方便与咨询者面谈的求询者较为适用。但是,书信咨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由于求询者与咨询者不能面对面交谈以及受书信所含信息量低、交流次数少和求询者文字表达能力的限制,咨询者往往不能准确把握求询者的问题,只能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同时求询者受阅读理解能力的限制,可能误解咨询者的指导。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书信咨询主要用来回答一些知识性问题或在面询前建立初步的咨询关系,从而打消求询者来面询的顾虑。多数心理咨询机构都设有心理咨询信箱。

    5.网络咨询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和交流。互联网所虚拟的网络世界使人们的空间距离感消失,整个地球变成了“地球村”。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迅速及时的通信,因此,近年来,心理咨询又多了一种咨询方式——网络咨询。网络咨询是指求询者通过互联网与咨询者交谈的咨询方式。这种咨询方式与书信咨询方式类似,但较书信方式迅速及时。目前,网络咨询仍受文字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限制。但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语音与图像将很容易在网上实时传输,网络咨询将可能有重大发展。

    由于社会上对心理咨询与治疗存在偏见,一些学生害怕自己去心理咨询被人发现而被扣上“不正常、有问题、有精神病”的帽子,而宁愿到远离校园的地方求助。其实心理障碍与感冒一样是一种疾病,应与其他疾病一视同仁,没有人因感冒到医院看病而感到羞于见人。因此,不应该因为有心理问题去咨询而忐忑不安,无论是什么样的心理问题都应及时求助和治疗。

    快乐箴言。很久以来,人们都认为快乐是理所当然的事,若想拥有它,只能顺其自然,不可强求。如今,我们却逐渐意识到,与他人的和睦相处是可以创造快乐的。我们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使别人更加喜欢自己。一种方式就是不要自私。不要期望任何事情都符合我们自己的方式,不要奢求拥有太多,包括朋友的注意力。另一种方式是在别人身上寻找优点而不是缺点。你会惊奇地发现,这样会给你带来多么大的成功。

    不必为了迎合别人而变得毫无主见。事实上,只有你勇于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才会受到大家的喜爱和尊敬。但是请切记,如果你能用彬彬有礼而又令人愉快的方式来处理,那可就再好不过了。友好而礼貌地对待你身边的朋友、长者、陌生人,甚至是那些看起来卑微的人,或是你不感兴趣的人,这是培养良好个性的好方法。

    不能期望十全十美。犯错误时,我们必须学会如何避免被沮丧情绪缠身。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只要从中吸取教训,就不应被横加指责。许多年轻人在意识到身上具有自己不喜欢的品质,比如脾气暴躁、自私、懒惰等一些令人不快的品质时,便一蹶不振,这对他们可很不利。请记住,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都需要努力去克服。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牢记:虽然你可能不比别人差,但是也不一定比别人强多少。追求幸福最可靠的方法是要有一个超越别人的心态,就好像是认定自己比别人优秀的那种感觉,这很重要。

    出错时,改正错误是明智之举。你可能不喜欢某位老师或同学,遇到这种情况,你应当尽量弄清楚为什么,同时也好好地检讨一下自己,确保自己没有做过那些招致这位老师或同学反感的事情。如果你坚持保持愉悦和礼貌,情况总有一天会好转。如果情况没有好转,那么你只得尝试使自己面对现实,不要对此过于介怀。对你所不能改变的现实,焦虑永远无济于事。

    1.王登峰、崔红主编:《心理卫生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梁宝勇主编:《变态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樊富珉等编著:《心理健康:快乐人生的基石》,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邓旭阳等主编:《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已有选目

    *《文学与人生十五讲》暨南大学中文系 朱寿桐

    *《唐诗宋词十五讲》北京大学中文系 葛晓音

    *《中国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中文系 周先慎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复旦大学中文系 陈思和

    *《西方文学十五讲》清华大学中文系 徐葆耕

    *《通俗文学十五讲》苏州大学 范伯群 北京大学 孔庆东

    *《鲁迅作品十五讲》北京大学中文系 钱理群

    《红楼梦十五讲》文化部艺术研究院 刘梦溪 冯其庸 周汝昌等

    《当代外国文学名著十五讲》吉林大学文学院 傅景川

    《中国古代文论十五讲》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 王先霈

    *《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哲学系 朱良志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厦门大学哲学系 陈嘉明

    *《文化哲学十五讲》黑龙江大学 衣俊卿

    *《科技哲学十五讲》南京大学哲学系 林德宏

    *《西方哲学十五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张志伟

    *《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复旦大学哲学系 张汝伦

    *《哲学修养十五讲》吉林大学哲学系 孙正聿

    *《美学十五讲》东南大学艺术传播系 凌继尧

    *《宗教学基础十五讲》清华大学哲学系 王晓朝

    《自然辩证法十五讲》北京大学哲学系 吴国盛

    《逻辑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哲学系 陈波

    《伦理学十五讲》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中心 唐凯麟

    *《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台湾佛光大学人文社会学院 龚鹏程

    *《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林梅村

    *《道教文化十五讲》厦门大学宗教所 詹石窗

    *《〈周易〉经传十五讲》清华大学思想文化所 廖名春

    *《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袁明

    *《欧洲文明十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 陈乐民

    《中国文化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古籍研究中心 安平秋 杨忠 刘玉才

    《文化研究基础十五讲》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所 戴锦华

    《日本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所 严绍

    《中西文化比较十五讲》北京大学外语学院 辜正坤

    《俄罗斯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外语学院 任光宣

    《基督教文化十五讲》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 杨慧林

    《法国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外语学院 罗秡

    《文化人类学十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叶舒宪

    《民俗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高丙中

    《北京历史文化十五讲》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刘勇

    《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清华大学历史系 彭林

    *《艺术设计十五讲》东南大学艺术传播系 凌继尧

    *《西方美术史十五讲》北京大学艺术系 丁宁

    *《戏剧艺术十五讲》南京大学文学院 董健 马俊山

    *《音乐欣赏十五讲》中国作家协会 肖复兴

    《中国美术史十五讲》中央美术学院 邵彦

    《影视艺术十五讲》清华大学传播学院 尹鸿

    《书法文化十五讲》北京大学中文系 王岳川

    《美育十五讲》山东大学文学院 曾繁仁

    《艺术史十五讲》北京大学艺术系 朱青生

    *《口才训练十五讲》清华大学政治学系 孙海燕 上海科技学院 刘伯奎

    *《政治学十五讲》北大政府管理学院 燕继荣

    《社会学理论方法十五讲》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王思斌

    《公共管理十五讲》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赵成根

    《企业文化学十五讲》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钟青林

    《西方经济学十五讲》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方福前

    《政治经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朱天飙

    《百年中国知识分子问题十五讲》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许纪霖

    *《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清华大学 樊富珉 南京大学 费俊峰

    *《医学人文十五讲》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王一方

    *《文科物理十五讲》东南大学物理系 吴宗汉

    *《现代天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物理学院 吴鑫基 温学诗

    *《心理学十五讲》西南师大心理学系 黄希庭 郑涌

    *《生物伦理学十五讲》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高崇明 张爱琴

    《性心理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系 胡佩诚

    《思维科学十五讲》武汉大学哲学系 张掌然

    《环境科学十五讲》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张航远 邵敏

    《人类生物学十五讲》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陈守良

    《医学伦理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系 李本富 李曦

    《医学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系 张大庆

    *《中国历史十五讲》清华大学历史系 张岂之

    *《清史十五讲》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张研 牛贯杰

    《科学史十五讲》上海交通大学文学院 江晓原

    *《语言学常识十五讲》北京大学中文系 沈阳

    *《汉语与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中文系 陆俭明 沈阳

    (画*者为已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