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有太多的疑问与不解,可是当作者接触到下面一连串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数据资料时,更是不得不异常担忧。2004年,华中科技大学陈志霞等人进行的自杀态度问卷调查结果令人难以置信:在对1010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进行调查后,统计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到了10.7%。同年台湾成功大学行为医学研究所在全岛范围内抽取了384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调查时间点的前一周自杀未遂的有1%,过去一年尝试自杀的大学生人数高达10.2%。2005年一年公开报道的数字显示,北京高校有15名大学生自杀身亡。成功大学行为医学研究所柯慧贞教授指出,长期忧郁症、对人生感到没希望的悲观情绪以及媒体对自我伤害新闻的炒作,都是导致大学生自杀率上升的原因。当生命如一片鸿毛轻轻地飘落,纷纷归于大地,除了怜悯生命的陨落,我们难道不该深思吗?
(一)两种态度异样人生
生命来之不易。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人,谁不希望有所作为,谁不希望光宗耀祖,谁不希望功成名就?然而,在人生的光明道路上行走着的大学生,却会因为对人生感悟的不同态度而拥有截然不同的人生。
1.走向死亡的人生
2005年4月22日北京某高校网上的一篇帖子引起了大学生的关注和议论,这是一个关于生和死的话题:
我列出一张单子,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写的。回想二十多年的生活,真正快乐的时刻屈指可数。记不清楚,上一次发自心底的微笑是什么时候;记不清楚,上一次从内心深处感觉到归宿感是什么时候。也许是我自己的错吧,不能够去怪别人,毕竟习惯决定了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我并不是不愿意珍惜生命。如果某一时刻你发现活下去,二十年,三十年,活着,然而却没有快乐,没有希望,不愿去想象,还要这样几十年下去,去接受命运既定的苦难,看着心爱的人注定的远去,越来越不堪忍受的环境,揪心的孤独感,年轻不再,最终多年以后一个孤苦伶仃的可怜老人形象,没有亲人,没有朋友,苟且偷生,活在过去回忆的灰烬里面,那又为什么不能够在此时便终结生命?不用再说生命的价值了,是的,比起任何一个还要忍受暴政、饥饿、干渴、瘟疫的同龄人,我真的觉得自己很幸福;但这是相对的,二十年回忆中真正感到幸福的时刻屈指可数。我不明白,为什么小学的时候无比盼望中学,曾经以为中学会更快乐;中学的时候无比盼望大学,曾经以为大学会更快乐;盼望离开欺负与讥讽自己的人,盼望离开被彻底孤立的环境。人生每一个阶段的最后,充满了难以再继续下去的悲哀,不得不靠环境的彻底改变来终结。难道说到了现在,已经走到了终点?对于亲人,我只能够无奈,或许死后的寂静,就是为了屏蔽他们的哭声,就是能让人不会在那一刻后悔。是的,二十年,但是却无法忍受这种行尸走肉一般的生活,觉得生活如同死水泥潭一般,而我自己在其中猥琐、渺小而悲哀。不可能再作出任何改变,如果人死的时候可以许一个一定会实现的愿望,我也许会许下让所有人更加快乐吧。人应该有选择死亡的权利,如果他承受的悲哀已经太重,无法负担。以前或许不明白这种感觉,对自己的悲哀痛到心尖在颤抖。或许死亡本身就是一个轮回的开始,用悔恨来洗刷灵魂,然后新生,或者回到过去重新开始。
据说这篇贴子出现不久,发帖子的北京某高校一名大二女生就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给家人和周围的同学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不解。
2.走向新生的人生
被誉为美女大学生的陈子衿7岁罹患罕见的“右肠骨纤维化”,从此在药味、消毒水味以及“刀光血影”的伴随下成长。成年后,她不幸又患骨癌与胆管癌,被告之可能活不过30岁。不平凡的际遇没有打倒子衿。26岁的她并不愁苦、绝望,以笑容勇敢面对生命中一连串接踵而来的病痛和磨难,用乐观、努力、欢笑去感染他人,被网友称赞为“世界无敌超级勇敢抗癌美少女”。她发誓要在有限的生命里,让自己没有遗憾,要像一颗小太阳一样,便生命发光、发热,照耀全世界。陈子衿在《不理会太阳的向日葵》里,讲述了自己从小与死神搏斗的生命历程,鼓励大家勇敢面对生命中的磨难,绝不要轻言放弃!她写到:
人生不是一场梦,我知道,我很多的梦想并不会有实现的一天,在血泪交织中,我努力地爬起来,用力地以我微小的力量,让我的生命发光发热。我的气色好得不得了,红光满面的,看起来实在不像癌症病人,更不像同时得了两种癌症的病人,整天笑眯眯的,用我的美色骗取友谊,不要怀疑,尼姑也有美丽的,阿弥陀佛~嘻嘻。也许你正在为了一些事情烦恼,但愿,在分享我的故事后,能更加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
面对社会上自杀现象不断出现时,陈子衿在网上写了一首小诗,谈自己对自杀的看法,她对生活的强烈热爱深深感动了网友,一些在痛苦中徘徊的人由此得到力量,走出了自杀的阴影。
你想自杀吗?我曾伤心,也曾绝望,我怨过……也恨过……。我问上帝为什么那么不公平,年纪小小的我,究竟犯了什么错,要去承担这些如此难以承受的痛?多少个深夜里,我流着眼泪,无语问苍天,然而上帝并没有回答我。人生有许多事,没有标准答案,惟一的答案可能是无解。许多年之后,我病得越来越重,我抬头望着上帝,它正微笑地看着我,我问了它同样的问题,这次上帝回答了。它说:“因为我知道你够勇敢,因为我知道你办得到,因为你是我最棒的骄傲,所以我将神圣的使命赋予你,而我亲爱的你做得非常好。”听完了上帝的回答,我开心地哭了,即便有那么多的心酸痛苦、那么多的沮丧绝望,一切我都撑过来了,那个曾经胆怯害怕的我已不复见。现在的我,坚强而美丽。
(二)大学生自杀心理分析
当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受突然而沉重的挫折,或者长期受到挫折的困扰和折磨,感到万念俱灰不能自拔时,受挫者就可能产生自暴自弃、轻生厌世的想法,此时若得不到外力的帮助,受挫者就可能采取上吊、跳楼、投河、服毒等方式自杀。通常,自杀行为是在挫折的打击大大超出受挫折者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的情况下发生的,特别是当受挫折者将受挫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并对自己丧失信心,将自己作为迁怒的对象时更易于导致自杀行为。尽管自杀的原因很复杂,但是总以为从此“一了百了”、“从此解脱”。可是,死,真能一了百了吗?考察大学生自杀的案例,有那一件不是给家人、亲友、同学、朋友留下一副沉重、痛苦的担子?自杀,只不过把责任转嫁给别人,将问题转嫁给社会。
自我否定的悲剧。男生刘某入学时是一名天资聪颖的保送生。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勤奋刻苦,性格开朗、自信、要强好胜,从不甘居人后,对自己期望很高,有远大的抱负。一年级第一学期考试后,刘某学习成绩在全年级排在第一位,这使他感到非常荣耀。然而,在学生会布置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会上,当他看到同班的几个学习成绩远不如他而在学生会当干事的同学忙前跑后,备受同学们的关注,心里很不是滋味,强烈感到自己落后于人。他无法忍受这种受人指使的感觉,决心一定要超过他们,出人头地,保持“第一”的核心地位。于是,新的学期开始后,他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社会工作中,有时甚至利用上课时间准备各种学生活动。功夫不负有心人,天资聪颖的他很快得到了同学的认可和老师的欣赏,一年级第二学期结束时,被选为大班长、系学生会副主席。然而,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由于没有合理地安排时间,他的学习成绩开始明显下降。第二学年开始了,刘某仍然在社会工作方面加倍努力,他将学习成绩的下降归结为自己还不够刻苦。于是,当他考试不及格时,就罚自己一天不吃饭或在大雨里被淋一小时,以警示自己更加刻苦学习。就这样,学习成绩一路下滑,他也一再惩罚自己,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到了三年级第一学期结束时,出现五门课不及格,面临着退学的结果。这时,刘某万念俱灰,感到无颜面对父母、老师和同学,感到自己的存在已毫无价值和意义,最后走上跳楼自杀的不归之路。
1.自杀者的心理过程
自杀不是突然发生的,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我国学者一般把自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自杀动机或自杀意念形成阶段。当事人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想逃避现实,为解脱自己而准备把自杀当做解决问题的手段。第二,矛盾冲突阶段。当事人产生了自杀意念后,由于求生的本能会陷入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从而表现出谈论自杀、暗示自杀等直接或间接表达自杀企图的信号。第三,自杀行为选择阶段。当事人从矛盾冲突中解脱出来,求死意志坚定,情绪逐渐恢复,表现出异常的平静,考虑自杀方式,做自杀准备,如买绳子、搜集安眠药等。等待时机一到,即采取结束生命的行为。
2.自杀者的心理状态
企图自杀者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孤独,认为谁也理解不了自己,谁也帮不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唯有自己最不幸、最痛苦,因此而绝望,企求以死来解脱困境。但实际上,这类人心情很矛盾,想死的同时渴望获得帮助。具体地讲,其心理状态表现出如下特征:
(1)矛盾心态。死亡对企图自杀者来说是既可怕又有吸引力的事。现实生活中许多有形无形的困难可以在死亡的幻想中得以解决和满足。但死亡毕竟是可怕的,这类人一方面想解脱,一方面又想向他人求助。
(2)偏差认知。企图自杀者的知觉常因情绪影响而变得歪曲,表现为“绝对化”或“概括化”或两者交替。绝对化是指对任何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如此的信念,比如“我做任何事都注定失败”、“周围的人肯定不喜欢我”。“概括化”指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常常使人过分偏注某项困难而忽略除死之外的其他解决方法,比如“我考试作弊,我爸爸一定不会饶恕我,永远不再爱我”、“我有缺陷,别人都瞧不起我”,从而自暴自弃、自责自怨、自伤自毁。
(3)冲动行为。大学生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自杀意念,因情绪激动而导致冲动行为,一想到死马上就采取行动。他们对自己面临的危机状态缺乏冷静的分析和理智的思考,往往认定没办法了,只有死路一条,思路极其狭隘。
(4)关系失调。自杀者大多性格内向、孤僻、自我中心,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当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爱护、朋友师长的支持与鼓励时,常常感到彷徨无助,最后变得越来越孤独,走入自我封闭的死胡同。
(三)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没人会无缘无故去自杀,自杀者除了一部分属于精神疾病患者外,多数是由于主观上或客观上无法克服的动机冲突或挫折情境造成的。自杀的客观原因包括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竞争激烈、不可预测的天灾人祸、家庭纠纷、成长环境不良、压力过重等。自杀的主观原因包括面临变化不适应、内心的烦恼、心理压力等。
青年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最容易产生各种烦恼。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很复杂,考试不及格、失恋、经济困难、身体疾病、人际关系紧张等都可能导致自杀行为。此外,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可能性也较大。据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恋爱和学习压力分别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和29.8%。北京市高校关于“学生非正常失学的研究”中例举了学生因“自狂不能得志”、“自卑无以自拔”、“疾病无法摆脱”、“家教方法不当”、“挫折承受力差”等原因自杀的个案。
生命的礼物。这世界上永远没有一种礼物,可以与生命的礼物相比。因为任何别的礼物送出了都可以赚回来,有时甚至还可以获得比原物价值高得多的回报。唯独生命这份礼物是一次性的,送出了就再也无法收回。生命的礼物是极难得到的,当我们幸运地拥有它时,要对世界始终抱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好好使用这份礼物,让用自己的死亡换取你的生存的人不致后悔当初的付出。只有当别人的爱心在你身上得到了延续,当别人的梦想在你的生命中得到了体现,别人送给你的礼物才会显出应有的意义,你的人生也才会闪耀出真正的光彩。(四)自杀预防常见措施预测人的行为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预测自杀行为就更困难。因为自杀的原因非常复杂,常常带有突发性,令周围的人措手不及。即使通过种种征兆发现了自杀的迹象,进行危机干预也并非易事。但是,自杀的预防又是可能的,因为自杀行为有一定规律可循。首先,想要自杀的人,当他面临生活中的危机而产生消极态度和情绪,如羞耻、罪恶、自责等,到选择自杀行为之间要经过一段时间。其次,想自杀的人大多数有想死同时又期待得到帮助的矛盾心态,因此会表现出种种自杀征兆。再次,想自杀的人在采取行动之前,考虑到自己的死会对亲人、朋友、老师带来极大的痛苦和震惊时,会感到沉重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此外,自杀者一般都曾经历使之震惊、困扰的诱发事件。
1.了解自杀的征兆
日本心理学家长冈利贞认为自杀前会有种种信号,可以从言语、身体、行为三方面观察。
(1)言语。有自杀意念的人会间接地、委婉地说出来,或者谨慎地暗示周围,如“想逃学”、“想出走”、“活着没有意思”。
(2)身体。有自杀意念的人会有一些身体症状反应,比如感到疲劳、体重减轻、食欲不好、头晕等。这往往是抑郁情绪所致,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身体有病,应引起注意。
(3)行为。当自杀意念增强时,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不同于平常的行为,如无故缺课、频繁洗澡、看有关死的书籍,甚至出走、自伤手腕等。
根据以上种种征兆,可以为自杀预防提供线索和可能。
2.改变对自杀的模糊观念
社会上对自杀这种行为所持的态度和认识差别很大。其中有一些错误的观念,若不加以纠正,对自杀预防非常不利。
(1)自杀无规律可寻。自杀事件常常带有突发性,一旦发生,周围的人常感到意外、诧异。其实大部分自杀者都曾有过明显的直接或间接的求助信息。他们在决定自杀前会因为内心的痛苦和犹豫而发出种种信号。
(2)宣称自杀的人不会自杀。当有些人向他人透露自己会自杀,尤其当用语带有恐吓成分时,听者往往以为他不过是说说而已,真正想死的人是不会把自己的打算告诉别人的。其实研究表明,80%的自杀企图者在自杀前曾向他人谈论过自杀,这种人很可能会有自杀的举动,必须高度重视。
(3)一般人不会有自杀念头。很多人以为一般人不会存有自杀的念头,可是国内外研究结果显示,30—50%的成年人都曾有过一次或多次的自杀念头。对于性格健全、家庭关系好的人,自杀意念可能只是一闪而过,很少发展为真正的自杀行动;而性格或精神卫生状况存在问题的人在缺乏社会支持时,自杀念头就很可能转变为自杀的行为。
(4)所有自杀的人都是精神异常者。有人认为只有精神病患者才自杀,但事实证明,自杀的人大多不是精神病人,只有2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大多数自杀者是正常人,他们只是有暂时性的情绪障碍。
(5)自杀危机改善后就不会再有问题。有自杀企图的人经过危机干预状态改善后,情绪会好转。周围的人常常会误以为自杀危险性减低了,放松防范措施。自杀危机改善后,至少在3个月内还有再度自杀的可能,尤其是抑郁病人在症状好转时最有危险性。
(6)对有自杀危险的人不能提及自杀。很多人担心,对那些有情绪困扰、有自杀意念的人,主动谈及自杀会加强他们自杀的意欲。事实恰好相反。存在严重情绪困扰的人往往愿意与别人倾谈,述说对自杀的感受。如果故意避开不谈,反而会使其因被困扰的情绪无从分解而加重情绪问题。
3.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
早期发现有自杀倾向的人,从而针对性地给予及时援助,是预防自杀行为发生并带来不良后果的重要措施。目前国内外对有自杀倾向者的预测主要通过两种手段:心理测验和心理健康调查以及临床经验。用于评估自杀危险性的专用调查有SPS(自杀可能性问卷)、SIQ(自杀意念问卷)等。1992年樊富珉、王建中等人修订了UPI(大学生人格问卷),大学生自杀倾向的调查包含在新生进校时普遍进行的UPI调查中,其中第25题是“想轻生”,在该项目上划圈作了肯定选择者,一般都由咨询员约请来面谈,进一步了解其心理状态。临床经验发现,有以下表现者一般具有自杀的危险性,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具有明显外部精神因素的刺激者,如突然受打击、失恋等;情绪低落、悲观抑郁者;性格孤僻内向,与周围人缺乏正常的感情交流者;严重不良家庭环境中成长,缺乏温暖关怀者;如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亲子关系恶化等;曾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的方法、过去曾有过自杀企图或行为者、亲友中曾有人自杀者。一旦发现有以上表现的人,应及时干预、援助。
有效防止自杀行为,需要广大师生以及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共同参与,采取多种手段,如通过心理普查做到早发现、设立热线电话做到及时干预、制定危机预警系统防范于未然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