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灵之歌·《楚辞》新考-[附录二] 郭沫若论屈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中国文化南北分野之始

    古代民族的大移动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中国古代殷商以前的情形,我们虽然有一个概念,不过还没有获得正确的证据,还不敢说,故现在只能把殷以来民族的移动,加以说明。照古书上的记载,殷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下游与淮河流域下游之间,即今山东南边与江苏北边一带。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殷民族不应该起源于海岸,而当另有更远的起源,定居海岸应该是后来的事了。不过由这儿再出发,沿河流上溯,后来又到了黄河流域的中部,文化便发祥起来了。中国文化大抵滥觞于殷代。《书经》上(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典册就是文字的记录,殷代开始有的,因此我们说中国文化奠定于殷代,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这在近年的考古学的发掘上,也得到证明了。中国的北部是由殷人开化出来的,周朝承接殷代的传统后,只是多少加了一点改变。

    殷朝的中心区域在黄河流域中部,即今山东、河南、河北之间。殷朝末年,帝乙、帝辛两代从事大规模的开展运动,同黄河流域下游、淮河流域下游及长江流域下游一带的东夷作战。这个斗争非常剧烈,从甲骨文上可以看到穷年屡月的大战。结果东夷被殷朝帝辛——即纣王灭亡了。殷纣王因为用全力打东夷,周武王乘其不备,从后面来打他,以致失败而丧失了统治权。

    殷纣王比周武王所贡献的要大得多。殷纣王征服黄河、淮河、长江下游一带活动的东夷,遂把殷朝的文化传到东南。这种文化的扩张,乃殷纣王的功劳。殷纣王被周武王乘虚袭击,逼得自杀后,一部分殷民族屈服成为奴隶,一部分不愿屈服,在黄河一带会同周朝斗争,结果失败,而从中心区域的黄河中部退据殷纣王所征服了的东夷的疆土(即今安徽、江苏一带),立国号曰宋。春秋时代的徐、楚,古书称为徐人、楚人,好像是化外的蛮子,实际徐人、楚人,是殷民族的同盟民族。周灭殷,徐民族不屈服,与周民族抗战失败,被迫向东南迁移,过长江到江西。江西遂成为徐人的领土。而实际徐人的领土,在黄河、淮河之间,现在江苏的徐州,就是徐人古代的京城,徙至江西,是由于周民族的压迫。楚民族的领土,原在山东、河南之间,所谓(楚丘)应该就是他们的旧地。他们与徐民族一样不屈服,与周民族抗战失败,被迫向东南迁移至长江流域,溯流而上,至安徽与湖北、湖南一带,遂成为楚民族的根据地。

    从这一段历史看来,就明白中国的文化是奠定于殷人。黄河流域,先受殷朝几百年的培植,文化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周武王赶走殷民族以后,承继了殷朝的统治权,也就是把殷朝的文化大部分继承了起来。不过这一部分是被周民族控制着而发生了变革。殷民族在北方站不住脚,被迫向东南迁移,殷朝的文化遂又传播到南方。这个南方的殷文化,是没有经过周民族的控制损益的。北方与南方文化,大抵相同,而同时也有一点不大同的,就是这个原因。

    殷民族的艺术风味更高,这可以拿青铜器来证明。殷朝的青铜器很精致,周朝初年完全接受殷朝的文化,所以当时出产的青铜器还好,后来坏得不像样。殷、周的艺术风味比诸欧洲,殷民族很像希腊的雅典人,周民族则似斯巴达人。如再扩大一点来比较,殷民族如希腊,周民族则如罗马。

    二、楚文化承继殷商文明

    殷朝的楚、徐两民族被迫到南方,新开疆土,受尽艰辛,所谓(筚路蓝缕以处草莽,以启山林)。迨疆土开启以后,又常同周民族斗争。在汉水流域的周民族被楚灭亡了的不少。所谓(汉上诸姬楚实尽之)。就是说:周朝在汉水一带的姬姓子孙,通通被楚国灭掉了。

    北方的周民族夺得殷朝的统治权以后,统治异民族的方法非常厉害,尤其是周公,所使用的手段与现在的帝国主义差不多。他对本民族管制得非常严格,深怕他堕落不振,受制于人,而对于殷民族则宽柔放纵。周公这种作风从《书经》的《酒诰》里,可以明白地看出来。你看他说:“刚制于酒。厥或告曰:‘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余其杀!又惟殷之迪诸臣百工,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从这几句话,你可以看出周公的厉害,他对于殷、周民族是怎样地实行差别待遇。他晓得饮酒是要不得的,用最重的刑法来禁止周民族吃酒,但对于殷民族则是放任。

    殷代文化在北方,有一部分是变了质;而在南方呢,则任其自然地演变下去,经过将近一千年的长期间,因此也就多少表现出一些不同的地方色彩。但从本质上说来是一家的。北方固然是由殷人文化所培植出来的地方,南方也是由殷人文化所垦辟出来的地方。所以到了秦汉时代,尽管南北分裂将近一千年,各不相谋地发展着,而那个时代的中国却是做到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地步。这样统一的地步所以能够做到,可以说完全是殷民族的功劳,更可以说是殷纣王的功劳。殷纣王在殷末开拓东南的功劳是不可抹杀的。我看,对于民族的贡献,他比文、武、周公还要大。

    周人以落后的民族灭亡了殷民族,但他的民族性比较质实,对于中国文化便赋予了质实的色彩。过后西北的秦国起来,以同一的步骤压迫周人。秦人是更加质实的民族,中国的文化也就更加质实化了。周室东迁以后,北方黄河流域的国家,鲁并于齐,晋分为三,势力都不雄厚,都受秦的压迫。惟南方的楚,蔚为大国。在春秋中叶,宋曾为殷民族的代表,但后来为楚国所灭。楚在战国时代的疆域,为七国当中最大的一个。它的疆域,四川、陕西有一部分,湖南、湖北、安徽差不多整个为楚所有,江西、江苏也差不多整个为楚所有。北达黄河,中挟长江,南控闽粤,东迄于海。战国时候的国家,哪一个的疆域,有它的疆大呢?差不多要综合其他六个国的领土才可以同它比配。沿江的土质肥沃,是中国的心脏地带。这个心脏地带,整个为楚之势力范围。因此,自然地形成为秦楚争霸的局势。

    三、秦楚争帝与屈原

    战国时代的政治家有合纵连横的两派,连横派是主张拥戴秦国以为中国的霸主,合纵派便主张联合关东诸侯以抗拒秦国。楚国的怀王便曾为合纵派的盟主。故而合纵连横的斗争,实际上就是秦楚两国的斗争。秦楚两国,都有统一中国的可能。

    从势力上说:秦楚两国都很强盛。从地理上说:秦据西北高原,在飞机大炮没有出现时的平面战时代,作战用戈矛,居在高原的国家便得到战略有利的地位,所谓(居高临下)。但楚国据有肥沃地带,作战所需要的粮饷以及一切,都没有缺乏的恐慌。势均力敌,故秦楚同为比赛的选手。当在这种情形之下,为政的人,即王公大臣的意志的统一与不统一及首领的好坏,便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楚怀王在这时候当国,中国伟大诗人屈原,也就生在这个时代。关于时局趋势的认识及国家应走的道路,在楚人当时也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派主张同秦国斗争,用势力来决雌雄,屈原便是这一派的代表。还有一派主张同中国现在的汪精卫一样,愿屈膝投降。发出这种主张,系由于受了敌国的煽动,即张仪游说连横,用第五纵队的手段来削弱敌国的力量。当时楚怀王的智见不够,受投降派的包围,而不采纳自强派屈原的主张,轻易跑到秦国去,结果是做了俘虏,死在秦国。怀王后的顷襄王也不是好的君王。在他父亲那样屈辱死了之后,他也不晓得励精图治为父报仇,仅仅和秦绝交三年,受不过秦人的威胁,仍然走到屈膝的一途。怀襄以后,委靡不振,以绝好的楚国,而卒为秦人所灭。

    楚国据有中国最繁华的地方,并经过许多年代的经营,生活文化都发展到相当的高度。这种繁华的生活,我们从古物上可以找到很多证据。距今七八年前,在安徽寿县发现一座古墓,证明是楚幽王的墓,楚幽王是楚襄王的孙子。那墓里面单是铜器就有八百多件。此外还有很多金玉一类的东西。死后用许多东西殉葬,可以想见生前的生活是极尽奢侈了。

    楚辞中的《招魂》,我看那一定是屈原作来招怀王的魂的。因为怀王被秦骗去幽囚着,经过三年,死在秦国,屈原愤恨秦国,怀念怀王,所以作《招魂》来劝他回国。所描写的对象,多属于宫廷内的东西。全篇都是说吃的、穿的以及娱乐的,是怎样之多、怎样之好。你仍应该回来,不要往天上地下东西南北去飘荡。从这一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楚国的生活,特别是楚国贵族的生活,是奢华到了相当高度。这也可以说是进步。但生在这样好的环境里面,没有作为的人君是只好贪图享受而堕落下去的。而且所遇着的敌国又是生活在偏僻的陕西的秦国。陕西是比较苦寒的地带,特别又出现了知人善任、努力向外发展的一位有为的秦孝公。在这种情形的对比之下,所以结果是秦人收到了统一中国的功劳,而楚国是失败了。但楚国在政治上虽然失败了,而在文学上却换来了一个屈原,使中国的古代文学增加了万丈的光辉。楚国如不失败,屈原悲剧不致产生,中国的文学史也就会减少光辉了。不过屈原悲剧依然是极深刻的悲剧,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不仅是楚国的悲剧,而且是我们民族的悲剧。我们现在似乎可以这样设想:假使中国当时不是由秦国来统一,而是让楚国来统一了,文化发展的情形必然有些不同。

    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富有独创精神,特别是屈原的文艺那真真是特出千古。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