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世界大扫描-武器装备大盘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武器是人类技术发展的指标。原始人类的武器主要来源于自然界,即树枝、石头、兽牙等较为锋利的东西,而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人类制造出了更加先进的武器,枪械、火炮的出现,结束了冷兵器时代,坦克、战机、雷达的出现,则使人类进入更现代的战争。

    武器与战争进程息息相关,并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时代的世界政治进程。所以,为了左右战争主动权,人们都把大量精力投入到新式武器的研究中,从而也诞生了一些令人震惊的武器,核武器、生化武器、激光武器、次声武器等等,当然一些武器因为有违人道而遭到人们的反对。

    单兵作战利器——枪械

    牛仔的最爱——转轮手枪

    第一支真正意义的手枪是美国天才枪械师塞缪尔·柯尔特发明的转轮手枪,也就是今天的左轮手枪。左轮手枪一般装弹6发,每扣动一下扳机,射一发弹,同时转轮向左转一格,击发下一发弹。我们在美国西部片中看到的美国牛仔,使用的就是这种转轮手枪。

    柯尔特左轮手枪自1835年美国的柯尔特发明转轮手枪,至今已180余年,转轮手枪可谓是历久不衰。到了20世纪初,左轮手枪逐渐成为警用和民用防身手枪,而自动手枪取代了左轮手枪,成为军用手枪。

    为什么警察和平民防身仍用左轮手枪呢?因为左轮手枪相对于自动手枪有一个大优点:不卡壳。我们知道,由于火药受潮等种种原因,有的子弹会“瞎火”,即发射不出去,自动手枪遇到这种情况就“傻眼”了,而左轮手枪只需要再扣一下扳机,就可以“省略”这颗臭弹而击发下一发弹,这在千钧一发的决斗中是相当重要的。虽然现在“瞎火”率为千分之一或万分之一,但左轮手枪的这一优点仍深受人们喜爱,一些制作精美、威力巨大的左轮手枪更为收藏家所青睐,那些短小精悍的左轮手枪则是淑女名媛的防身利器。虽然左轮手枪已有100多岁了,但它仍宝刀未老,英姿焕发,与自动手枪一较短长。

    但是,同左轮手枪相比,自动手枪也有自己的优点。它威力大,容弹多,装弹快,可连续射击,从而成为军用手枪中的佼佼者。自动手枪中的名枪很多,主要有:德国的“毛瑟枪”、美国的“柯尔特”M1911A1、意大利的“贝雷塔”92F以及勃朗宁等等。

    第一支军用自动手枪——毛瑟1896型

    毛瑟枪是自动手枪中的佼佼者之一。它由德国的毛瑟兄弟设计制作的。世界上第一支军用自动手枪就是毛瑟1896型手枪。这个名字大家可毛瑟1896型自动手枪能有些陌生。但是它的另两个名字,大家就都知道了——“驳壳枪”或“盒子枪”。在许多反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影片中,八路军和解放军使用的手枪就是这种枪。这种枪的枪套为一个木盒子,接在枪把上就可以当卡宾枪用,故称“驳壳枪”。它的威力大,射程可达150米。另一支闻名遐迩的驳壳枪是毛瑟M1932式手枪,也就是人称“二十响大镜面”或“快慢机”的手枪,口径763毫米,枪长320毫米,装弹20发,可以打连发,一扣扳机就是一梭子子弹,威力惊人,火力猛烈,人称“小机枪”,是深受指战员青睐的武器,至今仍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使用,可谓手枪中的常青树。

    走向成熟的自动手枪

    “柯尔特”M1911A1自动手枪第一支成熟的自动手枪是“柯尔特”M1911A1。它由天才的枪械设计大师约翰·勃朗宁设计,于1911年装备美国部队,至1985年被“贝雷塔”92F式手枪顶替之前,在军界服务70余年,深受美军官兵喜爱,至今仍有军官佩带“柯尔特”,拒绝使用“贝雷塔”手枪。“柯尔特”手枪采用1143毫米口径,是手枪中绝无仅有的大口径,威力大于当今世界流行的9毫米口径。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枪都是口径越大杀伤力越大,但作为手枪用弹,在近距离还是口径大的杀伤力大。“柯尔特”枪装弹7发,枪长216毫米,重136千克,射程为50米。

    当代手枪中的精品——“贝雷塔”92F

    “贝雷塔”92F式手枪是由意大利“贝雷塔公司”设计生产的。意大利“贝雷塔公司”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老牌公司,“贝雷塔”92F自动手枪由皮特罗·贝雷塔于1680年创建,历经300余年,长盛不衰,至今已形成手枪、冲锋枪、自动步枪、霰弹枪等系列产品,产品质量可靠,造型富于美感,制作精细而闻名世界。“贝雷塔”92F口径为9毫米,枪长217毫米,前端露出一小段枪管,形成其外形特色,扳机前部的护圈呈半月形,利于双手握持射击,枪把上有“贝雷塔”公司的徽标:三枝箭。装弹量为15发,空枪重960克。“贝雷塔”92F手枪无论外形、质量,还是火力、精度,都堪称当代手枪之精品。

    手枪中的名牌——勃朗宁

    勃朗宁手枪由美国著名的轻武器设计师约翰·勃朗宁设计。产品主要由比利时的FN国营兵工厂、美国的柯尔特武器公司及雷明顿武器公司制造。比利时FN国营兵工厂制造的勃朗宁手枪种类较多,其中有军用手枪、警用手枪和袖珍手枪,口径有635毫勃朗宁640型手枪米、765毫米和9毫米,手枪的自动方式有自由枪机式和枪管短后坐式。比利时勃朗宁M1900765毫米手枪,自动方式为自由枪机式的手枪,并获得专利,这是世界上第一种自由枪机式自动方式的手枪。1900年,比利时的FN国营兵工厂获得生产特许权并开始制造,该手枪被比利时军队列为制式手枪,枪的全称为:勃朗宁M1900765毫米手枪。这种手枪在新中国成立前流入中国较多,在我国被称为“王牌手枪”。

    勃朗宁M1900手枪由枪管、套筒、握把和弹匣组成,发射765毫米半突缘式勃朗宁手枪弹。枪管有6条膛线,导程约230毫米。套筒前端设有准星,后端有“V”形缺口照门。套筒前部有平行的上下两孔,上孔容纳复进簧,下孔容纳枪管,击针等部件在套筒后部。

    步枪的先导——突火枪

    一提到战争,大家想到的大多是刀光剑影或炮火连天。如果说刀光剑影代表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那么自从突火枪出现以来,战争就逐步进入了火器时代。

    突火枪突火枪是中国古代一种用火药发射弹丸的竹管射击火器。南宋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寿春府(今安徽寿县)已经开始制造这种火器了。据《宋史·兵志》记载,突火枪“以巨竹为筒,内安子窠”,点火后“子窠发出,如砲声,远闻百五十余步”。子窠是一种弹丸。突火枪由火枪发展演变而来。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陈规守德安(今湖北安陆)时,制成长竹竿火枪20支,用以喷射火焰,焚毁敌人的大型攻城器械“天桥”。南宋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金军曾用飞火枪同蒙古军作战,其制是以16层纸卷成筒,长2尺(约合062米)许,内实火药及铁滓、磁末等,再绑缚在矛的前端,临阵燃之,以烧灼蒙军人马,喷火后再用矛格斗。突火枪同上述火枪相比,已经从喷射火焰烧灼敌人的管形喷射火器,发展为发射弹丸(子窠)杀伤敌人的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其发射原理为步枪、火炮发射原理的先导。

    “三八”式步枪

    在抗日战争的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日本鬼子手端一支步枪,气势汹汹地扫荡,这种枪就是“三八”式65毫米步枪,俗称“三八大盖”。这种步枪“三八”式步枪是1905年定型生产的,为枪机直动式步枪,即非自动型。每射一发子弹,士兵要用手推拉枪机一次,以完成退壳、上弹和压缩击针簧等动作,由5发装固定弹仓供弹。由于其枪机上方装有一拱形防尘盖板,拉动枪机时盖板随同运动,故称“三八大盖”。

    三八式步枪是当时一种优秀的步枪,射击精度高,射程远(最远可达2400米),但全枪过长(1280毫米),不便于携带,由于发射65毫米“友坂”尖头弹,威力还嫌不足。日本当局在1941年又研制装备了“九九”式77毫米步枪,口径更大,枪身短小一些,威力增大,但也无法挽救其失败的命运。“三八”式步枪作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帮凶”,也欠下了累累血债,但仍不影响其成为一代名枪。

    划时代的杰作——M1“春田”式步枪

    说M1“春田”式步枪是划时代的杰作,一点都不过分。它是世界上第一支大批量装备部队的半自动步枪。半自动步枪区别于非自动步枪之处在于它不用每发射一颗子弹就推拉一次枪机,而是每扣一次扳机就发射一颗子弹,用火药气体的力量退壳、上弹,其发射速度大大高于非自动步枪。

    M1步枪由美国著名枪械设计师伽兰德设计,又称“伽兰德”步枪,口径762毫米,枪长1107毫米,重4300克,装弹8发,它精度好,可靠性高,赢得了美国及同盟国官兵的一致喜爱。在二战中,除了可口可乐外,美国大兵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M1步枪。美国著名的四星上将巴顿将军就喜欢把M1挂在他的吉普车上。

    后来,美军在M1步枪基础上又研制了M1卡宾枪,枪长904毫米,装弹量15发,装备美军连级军官,该枪曾在朝鲜战争大出风头。时至今日,M1步枪仍是美国国民警卫队(相当于我国的预备役部队)的制式装备,并服役于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军队。

    AK系列突击步枪

    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中,一枚弹片击中了红军战士米哈伊尔·卡拉什尼柯夫,使他住进了医院,从此,他走上了另外一条人生道路,世界枪坛也发生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住院期间,出于对枪械的热爱和打发闲暇时光,卡拉什尼柯夫设计了一种突击步枪,这是一种可连发、火力猛、短小轻便的步枪。老一辈枪械大师慧眼识英才,采纳了这个“后生小子”的设计,于1947年定型生产,称为AK-47,A是俄语自动步枪的缩写,K是卡拉什尼柯夫的名字开头字母。AK-47于1951年装备苏联红军,这种步枪长869毫米,大大短于当时的步枪,重4300克,配备30发弹夹,口径为762毫米,射速每分钟600发,射程400米,但其弹头在1000米处仍有杀伤力。

    AK-47自动步枪AK-47名扬四海是在越南战争中,手持AK-47的北越游击队使美国大兵吃尽了苦头。后来,美国士兵虽有M-16同AK-47抗衡,但由于AK-47坚固耐用,能抗恶劣环境,便于维修,威力大,所以有的美国士兵丢下手中的M-16而捡起敌人抛掉的AK-47,足见其性能之优越。从此,AK-47被大量出口。非洲、南美、古巴、中东,只要有硝烟战火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它的身影,甚至成为恐怖分子的偏爱。AK-47从问世至今共生产了7500万支,是迄今为止生产数量最多、装备国家最广和最受赞誉的自动步枪。卡拉什尼柯夫也因此名扬全球,被誉为“世界枪王”。

    为顺应世界范围内的“小口径化浪潮”,卡拉什尼柯夫于1974年设计定型了AK-74小口径自动步枪。它口径545毫米,枪重3150克,枪长930毫米,装弹30发。AK-74最明显的特点是弹夹为橙黄色,而不像一般枪械为黑色。AK-74问世之后,在阿富汗战争中经受了考验,成为苏军制式装备。

    百步穿杨的狙击步枪

    狙击步枪,就是指装有光学瞄准镜,用于对单个目标进行精确射击的步枪。在战场上主要用于消灭敌方指挥官、机枪手、哨兵等重要单个目标。

    狙击步枪分两种,一种是在现有步枪的基础上,加装高倍瞄准镜,重枪管,两脚架改装而成,如德国的HKPSG1狙击步枪,瑞士SIG550狙击步枪等。另外一种是专门制作的狙击步枪,这种枪一般为专门订做,射程更远,精度更高。一般为单动击发式,即每发射一颗子弹,即拉动枪机一次,退弹上膛。这种狙击步枪一般采用大威力枪弹,一枪毙命。其中精品有美军M24狙击步枪,TRG-21狙击步枪,RAIM300变换式狙击步枪,SSG2000狙击步枪,SSR消音狙击步枪等等。以上所说的主要是中口径狙击步枪,主要用以消灭800~1000米距离的目标,下面要介绍的是可怕的大口径狙击步枪。

    SSG2000狙击步枪大口径狙击步枪口径一般为127毫米和145毫米,采用大号子弹,可装炸药。因此,其战术作用已不仅仅是对付人,而且用于摧毁敌方通讯器材(如雷达)、轻型装甲车、汽车、飞机等,美国在海湾战争中用它来引爆水雷。大口径狙击步枪枪身长,均在1000毫米以上;射程远,可达1500~2000米;威力大,弹头内装炸药,威力相当于小炮弹,可把人炸飞;重量也大,一般在10~20千克左右,装20倍瞄准镜,精度高。美国巴雷特公司的狙击步枪目前大受欢迎,主要是M82A1,长1549毫米,重147千克,装弹10发,射程1800米,此枪在海湾战争中大出风头;美国佩瑞恩公司的127毫米TSW大口径步枪是另一颗明星,枪长1490毫米,重13千克,装14倍瞄准具,装弹量10发,威力大但后坐力小,弹头可穿透钢装甲之后爆炸,可谓令人胆寒。今天,随着大口径狙击步枪的不断完善,将有越来越多的特种部队装备它,相信它一定会在战场上大显身手。

    纳粹屠刀——MP38/40冲锋枪

    每部描写“二战”的影片中都可以看到MP38/40的身影,凶神恶煞般的德国士兵手持MP38/40扬威逞能,虽然它成为一代名枪,却被冠上MP40冲锋枪了“纳粹屠刀”的恶名。MP38/40于1938年由德国天才枪械设计大师施梅瑟研制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支采用合金塑料制造并具有折叠枪托的冲锋枪,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枪托折叠后,全枪显得短小精悍。由于实际使用中出现“走火”伤人事件,施梅瑟又对其进行改造,推出MP40冲锋枪。MP40伴随德国军队东征西讨,到处侵略,犯下了滔天罪行。但由于它便于携带,可靠耐用,不仅德军官兵十分喜爱,甚至许多美、英、苏军也大量使用缴获的MP40冲锋枪,对其性能大加赞赏,可见一代名枪的“魅力”果然不小。MP40冲锋枪枪托折叠时枪长630毫米,枪托打开时833毫米,口径9毫米,重43千克,装弹32发。

    精巧的微型冲锋枪

    微型冲锋枪微型冲锋枪简称“微冲”,枪长一般不超过35厘米,可隐藏在大衣中携带,因此深受保镖喜爱,也是黑社会杀手、恐怖分子的“宠儿”。闻名遐迩的微冲有:捷克“蝎”式微冲,口径762毫米,枪长26厘米,重16千克,装弹20发。在数次政治暗杀中,刺客使用的都是该枪。美国“英格拉姆”微冲,枪长仅22厘米,重15千克,装弹32发。每分钟发射1200发子弹,轻轻一扣扳机就是十几发子弹,火力十分猛烈,曾深受哥伦比亚贩毒分子喜爱。美国KG9微冲,枪长31厘米,重13千克,装弹32发,除警察、保安人员使用外,流入黑社会,美国许多街头流氓分子均使用此枪。美国“卡利克”冲锋枪,长35厘米,使用一种新颖的“滚筒”式弹鼓,装在枪身上方,十分小巧,可装弹50至100发,火力强大,现仅为美国特警专用,并少量出口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微型冲锋枪因便于隐蔽携带,火力猛,因此一般不在市场公开出售,但一些犯罪分子不惜冒生命危险也要搞到一支,危害社会。因此微冲已被限量生产,如“英格拉姆”冲锋枪已被停产。

    机枪

    机枪从诞生至今,已有100多年了。许多战争影片都对机枪的威力表现得淋漓尽致大家都不会陌生。机枪一“发言”,敌人便成片成片地倒下。机枪是战场上对步兵进行支援的主要武器。可分为轻机枪、重机枪、高射机枪、坦克机枪等。后两种基本属于重机枪。那么,如何区别轻机枪和重机枪呢?轻机枪使用步枪弹,有效射程为500~800米。枪身比较轻,一般来说一个强壮些的士兵就可以操纵自如;重机枪使用大威力枪弹,口径一般也比较大,射击时固定在三脚架上,射程一般在1000米以上,是连级单位的主要支援武器,需要两到三个人来“伺候”它。第二次世界美国M294轻机枪大战后,诞生了通用机枪,一挺轻机枪在更换枪管,加装三脚架后就成为重机枪。最早的机枪是英国的“加特林”机枪。它更像一门炮,有6个枪管,用枪身上方的368发弹鼓供弹。射击时,一个人摇动手柄,6个枪管开始旋转,另一人扣动扳机,子弹射出。今天看来,十分可笑。

    霰弹枪

    霰弹枪是一种十分可怕的武器,我们经常可以在银屏上看到它:主人公用它一枪就把门轰得千疮百孔,或把敌人打得飞了出去,这并不夸张。霰弹枪发射一种大号霰弹,口径一般在185毫米左右,每颗霰弹内装50~120粒钢珠,一枪出去,不亚于“万箭齐发”。霰弹枪在近战中特别厉害,敌人出现时,不必精确瞄准,只需对准大致方向轰上一枪,即使不能全部命中,让敌人挨上几十粒钢珠亦非难事。即使完全没有命中,敌人看到墙上布满蜂窝状的弹孔,也会吓得六魂出窍而丧失抵抗能力。

    自动霰弹枪同样,在黑暗的情况下,在丛林战中,霰弹枪同样可以大显身手。美国仅在越南战争中就装备了几万支霰弹枪。霰弹枪一般射程在50米左右,贯穿力不强,即使身中几十粒钢珠,只要能及时抢救,一般不会丧命。这一特点更使霰弹枪深受警察喜爱。在闹市区发生枪战时,警员最担心自己射出的子弹穿透罪犯身体后,伤及无辜群众,对于手持霰弹枪的警察来说,他就可以放心开枪射击了,只要使用得当,远处的流弹不会造成很大伤害。这种近处威力大,远距离伤害小的枪支,自然深受宠爱。美国警察每辆警车即装备一把霰弹枪,成为震慑犯罪的利器。

    霰弹枪可分为军用、警用和民用三种。军用多为全自动连发射击,警用为半自动射击,民用为单动射击,每发射一发子弹,用手推拉前护木完成退壳上弹的过程。军用霰弹枪代表是意大利弗兰奇SPAS15,一扣扳机,6发霰弹全部射出,每发霰弹内装120粒钢珠,一次连发,可射出720粒钢珠,敌人就算有通天之能,也难逃一死。警用霰弹枪代表首推弗兰奇公司的SPAS12型枪,该枪长80厘米,重43千克,装8发霰弹,既可半自动射击,也可单动射击。此枪别具特色之处是可折叠的枪托上有一倒钩,可以扣住手臂,实施单手射击。民用枪首推美国雷明顿M870型,长96厘米,重31千克,装6发霰弹,主要用于防身、打猎之用,只能单动射击。

    知识点步枪的发展趋势

    加强步枪的火力。采取的技术途径是提高弹头效能、命中概率和战斗射速,而射程则可不大于400米。

    减小步枪的质量,提高便携性。

    实现步枪的点面杀伤能力和破甲一体化。主要途径是加挂榴弹发射器,发射反坦克榴弹和杀伤榴弹,以加强步兵反装甲、反空降的能力。

    狙击步枪更趋多样化。狙击步枪口径将有762毫米、556毫米、127毫米或15毫米等数种,尤其是127毫米或15毫米大口径狙击步枪的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但它尚需进一步改善瞄准装置。

    战争之神火炮

    火炮时代的到来——中国古代火炮

    中国古代火炮是一种口径和重量都较大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它由身管、药室、炮尾等部分构成,滑膛多为前装,可发射石弹、铅弹、铁弹和爆炸弹等,大多配有专用炮架或炮车。自元朝以后,古代火炮开始成为中国军队的重要装备,主要用于攻守城塞,也用于野战和水战。

    中国发明和使用火炮不迟于元朝,到明初已大批生产和装备部队。元末明初使用火炮作战的记载在《元史》、《明史》及其他历史文献中已经屡见,元朝和明洪武年间制造的火炮在中国各地博物馆中亦有收藏。

    从16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火炮仍有发展。嘉靖年间制造的虎蹲炮,长1尺9寸(约合06米),重36斤(约合215千克),配有铁爪、铁绊,发射前可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于地面,形似虎蹲,这种炮克服了发射时后坐力大、跳动厉害的缺点。

    在此期间,欧洲火炮开始传入中国,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佛朗机铳和红夷炮。佛朗机铳约在正德末年(公元1521年左右)从葡萄牙传入中国,它有一母铳和若干子铳,母铳身管细长,口径较小,铳身铸有准星、照门,可瞄准射击。铳身后有“巨腹”,腹上开有长孔,用以装填子铳。子铳类似一小火铳,一般备有5~9个,可预先装好弹药,战时轮流发射,提高了火炮射速。嘉靖初,中国开始成批仿制佛朗机铳,形制很多。

    西方火炮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明朝后期火炮技术的发展,改善了军队的装备。据《练兵实纪·杂集》记载,戚继光的车营装备佛朗机铳256门,辎重营装备佛朗机铳160门。天启六年,袁崇焕以红夷炮凭城固守宁远(今辽宁兴城),击退了后金兵,毙伤敌数百人,后金统帅努尔哈赤在该役中受重伤,不久死去。

    清朝前期,清政府为适应统一全国及平定三藩叛乱等战争的需要,大量制造火炮。主要有三种类型:

    1红衣炮(即红夷炮)型,这种炮在中俄雅克萨之战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广东虎门抗英炮台2子母炮型,类似佛朗机铳,如“子母炮”、“奇炮”等。

    3大口径短管炮,如“冲天炮”、“威远将军炮”等。

    康熙时比较重视火炮,仅据《清文献通考》记载,从康熙十三年至六十年,共造大小铜铁炮约900门。随着火炮的大量生产,康熙三十年,清政府成立火器营,专习枪炮。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清政府又规定各省绿营兵每千名设炮十位,火炮成为清军的重要装备之一。清朝中期以后,火炮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至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为抗击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各地军民又造了一些重型火炮,广东省虎门、江苏省镇江市等地至今仍保存有当时的抗英火炮。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清政府大量购买西方近代火炮,同时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制造近代火炮,中国古代火炮逐渐被近代火炮所取代。

    贯穿陆军装备始终的迫击炮

    迫击炮是对遮蔽目标实施曲射的一种火炮,多作为步兵营以下分队的压制武器。其最大本领是杀伤近距离或在山丘等障碍物后面的敌人,用来摧毁轻型工事或桥梁等,也可用于施放烟幕弹和照明弹。迫击炮从诞生到现在,一直都是陆军的重要装备。

    世界第一门真正的迫击炮诞生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期间,发明者是俄国炮兵大尉尼古拉耶维奇。当时沙皇俄国与日本为争夺中国的旅顺口而展开激战。

    67式迫击炮俄军占据着旅顺口要塞,日本挖筑堑壕逼近到距俄军阵地只有几十米的地方,俄军难以用一般火炮和机枪杀伤日军。于是尼古拉耶维奇便试着将一种老式的47毫米海军炮改装在带有轮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发射一种长尾形炮弹,结果竟然有效杀伤了堑壕内的日军,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这门炮使用长型超口径迫击炮弹,全弹质量115千克,射程为50~400米,射角为45~65度。这种在战场上应急诞生的火炮,当时被叫做“雷击炮”,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迫击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堑壕阵地战的展开,各国开始重视迫击炮的作用,在“雷击炮”的基础上,研制出多种专用迫击炮。1927年,法国研制的斯托克斯-勃朗特81毫米迫击炮采用了缓冲器,克服了炮身与炮架刚性连接的缺点,结构更加完善,已基本具备现代迫击炮的特点。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迫击炮已是步兵的基本装备,如当时美国101空降师506团E连的编制共140人,分为3个排和1个连指挥部。每排有3个12人的步兵班和1个6人的迫击炮班,每个步兵班配备1挺机枪,每个迫击炮班配备1门60毫米口径的迫击炮。此时,迫击炮的结构已相当成熟,完全具备了现代迫击炮的种种优点,如射速高、威力大、质量轻、结构简单、操作简便等,特别是无需准备即可投入战斗这一特点使其在二战中大放异彩。据统计,二战期间地面部队50%以上的伤亡都是由迫击炮造成的。世界上最大的迫击炮“利特尔·戴维”就诞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现存放于美国马里兰州军械博物馆。该炮的口径为914毫米,炮筒质量为65304千克,炮座质量为72560千克,发射的炮弹质量约为1700千克。它是为当时盟军正面攻破德军“齐格菲”防线而秘密设计制造的。然而,这门独一无二的迫击炮刚刚造好,战争就结束了。因此该炮还没有来得及放一炮,就宣布退役了。

    步兵的火力支援——加农炮、榴弹炮

    加农炮是指发射仰角较小,弹道低平,可直瞄射击,炮弹膛口速度高的火炮。常用于前敌部队的攻坚战中。榴弹炮则是发射仰角大,弹道较高而弯曲,不能直瞄射击而炮弹能飞越障碍物攻击目标的火炮,一般射程较加农炮远,常用于第二线的阵地上对最前线的火力支援和对敌阵的火力压制。现代军事装备上还有将加农炮和榴弹炮的功能合而为一的火炮——加农榴弹炮,简称加榴炮。

    榴弹炮

    二次大战前后,口径在105~108毫米的加农炮得以迅速发展,炮身长一般为30~52倍口径,初速达880米/秒,最大射程30千米。20世纪60年代,炮身长为40~70倍口径,初速达950米/秒,最大射程达35千米。20世纪60年代以后,加农炮基本没研制新型号,性能仍保持在20世纪60年代水平。

    比较著名的加农炮有59式130毫米加农炮、59-1式130毫米加农炮、美国M-2式加农炮等。59式130毫米加农炮是中国军队从前苏联M-46加农炮仿制成功的。该炮采用单筒身管,装多孔式制退器;手动横楔式炮闩;变后坐制退机,液体气压式复进机,两机分别布置在炮身上、下部,均为杆后坐形式;炮架由摇架、上架、下架、大架和防盾组成,大架装有炮身推拉器,行军时,解脱反后坐装置,将炮身后拉,以缩短火炮行军长度;瞄准部分由方向机、高低机、平衡机、瞄准装置组成,高低机为单齿弧外啮合式,平衡机为气压式,瞄准装置由瞄准具、周视瞄准镜、直接瞄准镜与照明具组成。全重85吨,炮班8人,六轮卡车牵引,射速6~8发/分。最大射程27千米。此后结合了122毫米加农炮和152毫米加榴炮的炮架和结构设计,使得59式的全重减轻了21吨,射速提高到8~10发/分。命名为59-1式。该炮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表现出来的性能非常优越,火力猛、射程远、命中精度高、使用可靠,受到参战官兵的赞誉。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军队又为130毫米加农炮研制了底排弹、底凹弹、子母弹等多种新弹种,最大射程增加到38千米。

    美国M-2式加农炮,美国制造,也称M-2式加农炮。20世纪40年代初定型生产的155毫米牵引火炮。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装备部队,是美军战时最主要的远程重型火炮,用以装备军及集团军炮兵部队的加农炮营。每营炮12门。战后装备美国、法国、澳大利亚、阿根廷、丹麦、希腊、意大利、日本、约旦、韩国、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等国及中国国民党军。该炮射程远、威力大,但重量太大、机动性差。履带车牵引。现该炮已为M-107式取代。

    迅速猛烈的火箭炮

    火箭炮是炮兵装备的火箭发射装置,发射管赋于火箭弹射向,由于通常为多发联装,所以又称多管火箭炮。火箭弹靠自身的火箭发动机动力飞抵目标区。其特点是重量轻,射速大,火力猛,富有突然性,适宜对远距离大面积目标实施密集射击。

    世界上第一门现代火箭炮是1933年前苏联研制成功的BM13型火箭炮。这种自行式火箭炮安装在载重汽车的底盘上,装有轨式定向器,可联装16枚132毫米尾翼火箭弹,最大射程约8500米,1939年正式装备苏军,1941年8月在斯摩棱斯克的奥尔沙地区首次实战应用。当时苏军的一个火箭炮连一齐发射,摧毁了纳粹德国军队的铁路枢纽和大量军用列车。

    为了保密,当时苏军未给火箭炮定名,但在发射架上标有表示沃罗涅日“共产国际”兵工厂的“K”字。由于这个缘故,苏军战士便把这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亲切地称之为“喀秋莎”。严格地说,“喀秋莎”是导轨火箭炮,而不是多管火箭炮。最早的具有炮管式发射装置的多管火箭炮,是德国于1941年正式装备部队的1585毫米6管牵引式火箭炮和280/320毫米6管牵引式火箭炮。

    火箭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各国都非常重视火箭炮的发展与应用。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火箭炮又有了新的进步,其性能和威力日益提高,已成为现代炮兵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世界上比较著名的火箭炮有:中国的“卫士”-2D火箭炮,射程400千米;俄罗斯的“飓风”220毫米火箭炮和“旋风”300毫米火箭炮;美国的M270式227毫米火箭炮。

    空中飞行物的克星——高射炮

    高射炮是从地面对空中目标射击的火炮。它炮身长,初速大,射界大,射速快,射击精度高,多数配有火控系统,能自动跟踪和瞄准目标。高射炮也可用于对地面或水上目标射击。

    在早期制成的高射炮中,性能最好的是德国1914年制造的77毫米高射炮。其突出特点是在四轮炮架上装有简单炮盘。这种炮盘在行军时可以折叠起来,用马或车辆牵引;作战时,打开炮盘,支起炮身即可对空射击。炮盘的使用既便于火炮转移阵地,又缩短了由行军转到作战状态的时间。由于它采用控制手轮调整身管进行瞄准,而且首次采用炮盘,因而射击命中率较高。

    德国88毫米口径高射炮20世纪30年代以后,高射炮的作战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高射炮在结构和性能方面有这样几个突出的变化:首先,高射炮采用了长炮管,借以提高初速和射高。有的小口径高射炮的炮管长度已达到口径的70倍,初速达到每秒1000米左右,比原来提高近50%。中口径高射炮的射高达到10千米以上,是原来的3~4倍。其次,高射炮配备了先进的射击瞄准装置,提高了高射炮的命中率。再次,在小口径高射炮上配备了装填和复进等装置,大、中口径高射炮则采用了机械输弹设备,提高了高射炮的射速。另外,大部分高射炮都采用了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的火控系统,全面提高了高射炮的作战能力。

    目前,各种新型高射炮层出不穷。比较著名的有电磁高射炮、激光高射炮、隐形高射炮、火箭高射炮和智能高射炮等。

    电磁高射炮属超高速弹射武器,是未来超音速空袭兵器的克星。它以电磁装置代替传统高炮的发射装置,以超大功率电磁感应原理,在炮膛内产生3兆焦耳以上的发射动能,是一种以弹丸撞击力毁伤目标的拦截武器,具有较强的防空能力,打击目标能力比传统高射炮提高了5倍以上。美国、俄罗斯和英国等国都已试制成功电磁高射炮,并已装备部队。

    激光高射炮性能独特,前景广阔。它以激光发射镜为炮管,直接将束能以接近光速投射到目标上,使激光射中处瞬间被高热能毁伤。激光高射炮具有发射无需弹药、无声、无后坐力等特点,只要光能充足即可,可灵活、快速、高效打击不同方向的饱和攻击,所以发展激光高射炮备受世界各国青睐。

    美国在激光高射炮的研制中,曾多次击落靶机、靶弹,美国陆军曾在演习中使用“鹦鹉螺”激光高射炮,仅用5秒钟就击落3架无人靶机。俄军最近新装备的激光防空系统由两辆车组成,一辆载电源,一辆载发射机,用雷达捕捉目标后,发射高能激光毁伤或激燃目标内的仪器。预计2010年后,世界上将有20个国家装备激光高射炮。

    知识点火炮的分类

    火炮按用途分为地面压制火炮、高射炮、反坦克火炮、坦克炮、航空机关炮、舰炮和海岸炮。其中地面压制火炮包括加农炮、榴弹炮、加农榴弹炮和迫击炮,有些国家还包括火箭炮。反坦克火炮包括反坦克炮和无坐力炮。按弹道特性分为加农炮、榴弹炮和迫击炮。按运动方式分为自行火炮、牵引火炮、骡马挽曳火炮和骡马驮载火炮。按炮膛构造分为线膛炮和滑膛炮。

    威力巨大的子弹与炸弹

    手榴弹

    手榴弹最早被广泛使用是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从此之后,在历次战争中,手榴弹是每个士兵必备的武器,是他无柄手榴弹构造们克敌制胜的法宝。早期手榴弹多为有柄手榴弹,这种手榴弹虽然投得远,投得准,但不便于携带。

    今天,各国部队装备的是无柄手榴弹,让我们来看一看它的构造:击针,扔手榴弹之前要先把它拔下来;雷管,是引爆手榴弹的“心脏”,没有它,或它失灵,手榴弹只能是“哑巴”;钢珠,手榴弹爆炸后,钢珠四处飞射,可以杀伤10米之内的敌人;保险,有了它,只要你不拉下击针,怎样磕碰手榴弹都不会炸。手榴弹虽小,“五脏俱全”。当代手榴弹可分为:进攻手榴弹,这种手榴弹没有钢珠,靠炸药的威力杀伤敌人,杀伤半径为5米,战士们可以一边进攻,一边投弹,不用隐蔽;防御手榴弹,它威力大,一颗手榴弹中装有七八百粒小钢珠,爆炸时可以杀伤10~20米之内的敌人,主要用于防守,投弹者必须隐蔽;除此之外,还有反坦克手榴弹,特种手榴弹(发烟、燃烧、照明、催泪等)。

    子孙满堂的榴弹

    榴弹也叫开花弹,是炮弹中的“元老”,它“出生”最早,使用最久,子孙也最多。这种炮弹是利用弹丸爆炸后产生的破片和冲击波来杀伤或爆破的,又分为杀伤弹、爆破弹和杀伤爆破弹几种。

    陈列在军事博物馆的各式榴弹杀伤弹的“肚子”里面装填炸药,在着地瞬间爆炸,可形成大量的破片去杀伤敌人。口径和结构不同的杀伤弹,杀伤效力也不同。85毫米榴弹,能产生约900块有效破片,可杀伤280平方米范围内的敌人;100毫米榴弹,产生1400块有效破片,杀伤范围比85毫米榴弹大30%;152毫米榴弹威力更大,可产生约2800块有效破片,威力相当于85毫米榴弹的3倍。

    爆破弹的特点是炸药装得比较多,弹壳较薄,主要是利用弹丸爆炸后产生的巨大冲击波来毁坏目标的。一般给它配“短延期引信”,使它在撞击工事时不立即爆炸,而是钻入工事一定深度后再爆炸。

    杀伤爆破榴弹既有杀伤作用,又有爆破作用,可以一弹两用。

    现在,榴弹性能越来越好,其中有:杀伤威力较大的钢珠弹、箭霰弹、子母弹;飞行距离较远的底凹弹、枣核弹、火箭增程弹以及底部排气弹等。现代某些杀伤榴弹的弹内装有数千颗小钢珠、小钢箭和小钢柱,这些榴弹杀伤破片多、杀伤面积大。如105毫米箭式榴霰弹,肚里装有415千克炸药和8000颗小钢箭,弹丸空爆炸时,小钢箭可杀伤约6000平方米内的暴露步兵。小钢箭射入人体后,还会扭转、拐弯,医生施行手术也非常困难。

    现代榴弹,不仅威力大,而且射程也远。不少榴弹可以飞行20~30千米,有的甚至达到40~50千米。

    无坚不钻的穿甲弹

    穿甲弹的弹头非常坚硬,当它落到目标时,每平方厘米面积上的压力,可以达到几十吨至数百吨,足足可以穿透坦克、装甲车、装甲飞机或军舰,也可用于破坏坚固的防御工事。

    中国1971式100毫米穿甲弹

    现代战场上,主战坦克的体积越来越小,运动速度也越来越快,对于这样的目标,只有在弹丸直接命中它们时才能使它失去战斗力。因此,穿甲弹都做成流线型或长杆型,以减小空气阻力。这样,初速大,飞得快,弹道低伸,命中精度就比较高,一般在1000米距离射击时,偏差仅在02米左右。

    现在用的穿甲弹有5种:有尖头、光脑袋的尖头穿甲弹;头部圆钝,并戴着一顶尖溜溜的薄“帽子”的钝头穿甲弹;头戴两顶“帽子”的被帽穿甲弹;个子矮小、肚子里有一种小弹芯的次口径超速穿甲弹;还有身材“苗条”,形如长箭,飞出炮口后,外壳立即脱落的超速脱壳穿甲弹。

    这些形状各异的穿甲弹,本领各有不同。对于装甲较厚、强度较高的坦克和装甲车辆,钝头穿甲弹或被帽穿甲弹才能奏效。次口径超速穿甲弹弹体内有一根小于口径的硬质合金弹芯,非常坚硬。当弹丸高速撞击装甲时,能把80%以上的能量集中在很小面积上,一下子就能把装甲击穿。在较远距离上和装甲厚的重型坦克作战,就得用超速脱壳穿甲弹。

    会跟踪坦克的遥感弹

    遥感弹是一种新型的远距离反坦克弹种。一发遥感弹可以携带几个小弹,每个小弹都由战斗部、传感器、信号处理器、降落伞、电源和保险结构组成。传感器是弹丸的核心部分,它相当于一部雷达,可自动发出电磁波寻找目标,并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回波。传感器一旦发现目标,就能计算出引爆弹丸的有利时间和位置,适时地发出引爆信息。小弹的战斗部由炸药和药型罩组成。当炸药爆炸后,药型罩在极高压力和温度作用下,被挤成一个小弹丸,高速射向目标,速度高达每秒2000~4000米,足以穿透几十米外的坦克顶部装甲或侧装甲。

    遥感炮弹配备在155毫米以上的大口径火炮上发射,当炮弹发射到坦克群上空时,小弹就从母弹“肚里”抛出,以每秒10米的速度下降。当下降到最有利高度时,引爆战斗部,战斗部所产生的一枚高速小弹丸,便沿着传感器所指引的坦克方向飞去,将坦克顶部装甲击穿。

    遥感炮弹操作简单,不受云、雾、烟幕的干扰,威力大,能在数十千米外有效地摧毁敌方坦克,而且一发炮弹能够同时命中几辆坦克。

    战场铁骑——坦克与战车

    法兰西“骑士”——勒克莱尔坦克

    法国“勒克莱尔”主战坦克勒克莱尔坦克是法国最新一代主战坦克,以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军装甲部队将领菲利普·勒克莱尔的名字命名。它炮塔圆圆的,上边挂着模块式反应装甲,上边高出来的一块是车长瞄准仪,外形圆头圆脑,比较好认。

    勒克莱尔坦克重54吨,配置UPV8X-1500超高压柴油发动机,公路最高时速可达71千米,比我们坐过的特快列车还要快。说勒克莱尔坦克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坦克并不为过。它装备一门120毫米滑膛炮,采用全自动计算机控制装弹,每分钟可发射15发炮弹,而一般坦克只能发射9发。勒克莱尔的射击控制系统更为先进,全部由微机驱动,有8台360度潜望镜,并备有热成像观瞄仪和激光测距机。有了这些先进的设备,勒克莱尔可以在高速行进中发炮,命中同样运动中的目标,而一般坦克在运动中只能打静止目标。

    “沙漠雄狮”M1A1

    M1A1“艾尔布拉姆”坦克是美国陆军主力坦克。它问世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不断改进,成为现代主战坦克中的佼佼者。它的炮塔外形较扁、矮,采用多层复合装甲,十分坚固。据美军一次试验表明,目前世界各国的坦克没有一种能一炮击穿M1A1的装甲。它装备一台功M1A1“艾尔布拉姆”坦克率为1470马力(1马力≈0735千瓦)的涡轮发动机,最高速度可以达到72千米,M1A1装一门105毫米线膛炮,一挺127毫米高射机枪和一门40毫米迫击炮。采用全自动装弹,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保证它炮不虚发,百发百中,夜视仪、红外瞄准仪保证它在黑夜中也能捕捉到目标。所有这些优异性能使M1A1坦克在1990年的海湾战争中大显神通。

    在这场战争中,伊拉克部队的T-72坦克炮弹根本无法击穿M1A1的装甲,而M1A1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曾创下这样的记录:一辆伊军的T-72躲在沙丘后边,M1A1发射的穿甲弹穿过沙丘将T-72的炮塔击穿,其威力多么惊人。在地面战斗中,仅有13辆M1A1坦克被击伤,其中有6辆是被自己人误伤的。卓越的表现使M1A1坦克名扬四海,成为一代坦克之星。

    德意志“捷豹”

    已成为文物的德国二战期间的“豹”式坦克德国人一向非常重视坦克的发展,曾在二战之前提出“机械化军团”思想,二战中德国的装甲部队在战争初期势不可挡,横扫欧洲大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就是德国的“黑豹”坦克。这只“豹”几经改进,就变成了今天大名鼎鼎的“豹”Ⅱ式坦克。“豹”式坦克炮塔宽大,前部扁平并突出一个尖角,炮弹打到上边会滑走。它装备一台功率达150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最高时速可达75千米,在同类坦克中名列第一。炮塔上装一门120毫米滑膛炮和两挺机枪,火力威猛,先进的观瞄设备和电控设备均名列世界前列。

    在1990年海湾战争中,这只“捷豹”也大显身手,击毁数百辆伊拉克坦克,自身伤亡为零,因而许多军事家、武器专家一致认为“豹”Ⅱ坦克是世界上最好的坦克。的确,它在对地形、气候上的适应能力均超过美国的“艾尔布拉姆”坦克。1998年,德国又推出改进型“豹”ⅡA5坦克,在1998年世界主战坦克排行榜上名列第一。

    价格昂贵的90式坦克

    日本90式坦克90式坦克是日本1990年研制成功的,但由于日本军方对其保密极严,连拍照都要把关键部位挡得严严实实,使人难睹其“庐山真面目”。直到1997年,日本军方把90式坦克拿到“世界最佳主战坦克评比”大赛,人们才发现,90式坦克的火控系统和微电脑技术,比法国的勒克莱尔、德国的“豹”ⅡA5坦克还要先进,具备自动跟踪目标能力,而且可在多个目标中选出威胁最大的敌人抢先攻击。在这次比赛中,90式坦克击败众多好手,名列第一,由于它采用许多德国“豹”Ⅱ坦克的技术,因此又被称为“电光四射的日本豹”。

    90式坦克这只“日本豹”装配一台三菱10ZG柴油发动机,功率强劲。120毫米加农炮配自动装弹机,每分钟可发射炮弹15发。防护能力也是世界一流,由先进的陶瓷复合装甲提供的防护坚不可摧,当然,价格也是世界第一,每辆坦克为400万美元,相当于3辆“艾尔布拉姆”坦克。

    战场上的“巴士”——步兵战车

    步兵战车配备一门机关炮和数挺机枪,有的还可以装反坦克导弹和防空导弹,具有相当的作战能力。但它最主要的用途是运送士兵。现代战争中速度非常关键,士兵再也不能靠两条腿同敌人赛跑了。他们乘上步兵战车,迅速抵达最前线,投入战斗。一般步兵战车可搭乘6~8人,战车的装甲可以保护士兵免受伤害,车体两侧开有若干个射击孔,战士们可以向外射击。

    步兵战车步兵战车分轮式和履带式两种。轮式战车速度快,时速一般为90~120千米,但轮胎一旦被子弹打中就不妙了;履带式战车刀枪不入,翻山越岭只等闲,但速度略慢,时速为60~80千米。两种步兵战车各有所长。当今世界著名的步兵战车有美国的“布雷德利”战车、日本的90式战车、法国的AMX-10型战车,可谓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美式“布雷德利”战车是以“二战”中美军著名将领奥马尔·布雷德利五星上将的名字命名的。“布雷德利”战车外形很“生猛”,高高大大,像一辆“小坦克”,全重22吨,可运载7名士兵。炮塔上装一门25毫米口径“大毒蛇”机关炮,炮如其名,十分凶猛,射速每分钟500发,可在1000米距离上穿透66毫米装甲。它的装甲防护力在当今世界步兵战车中名列第一,可抵御145毫米大口径穿甲弹,内部设备先进,电控炮塔,红外夜视,双向稳定装置一应俱全,可在行进中和夜间射击。“布雷德利”战车于1980年研制成功并投产,可它的“命运”很坎坷,一些军事家指责它外形太高,战争中易受攻击;价格太贵,曾被评为1988年度十大最差武器之一。1990年海湾战争中,“布雷德利”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同“沙漠雄狮”M1坦克一同驰骋沙场,成为联军进攻中的两把利剑,它曾用机关炮和导弹击毁过数十辆伊拉克坦克,而对方还以为遇到了M1坦克了呢。“布雷德利”战车以自己在实战中的出色表现,证明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步兵战车,而被誉为“沙漠猛虎”。

    知识点坦克的种类

    两栖坦克:两栖坦克又称为“水陆两用坦克”,意指“无需使用辅助设备及能通过水障碍的坦克”,部分轻型坦克及经改造的中型坦克有此功能。

    扫雷坦克:扫雷坦克就是装有清除地雷装置的坦克,用于战场上排雷开路任务。

    喷火坦克:喷火坦克是二战至越战时期出现的坦克衍生型,主要分别是它把主炮或机枪移除,改为射程可达数十米的火焰喷射器。

    步兵坦克:步兵坦克是指在现有坦克基础上加装载员舱而成的坦克,其特点是既保留了坦克的强大火力和装甲防护,又可搭载少量步兵进行突击及近战支援。

    巡航坦克:又名巡洋坦克,概念与巡洋舰相似,具有高移动速度及良好机动性,配备机枪及小口径火炮,可支援步兵进行突击或小规模侦察,亦胜任多种任务。

    主战坦克:从1960年开始,各国将原来的轻、中、重型坦克重新分类。中、重型坦克一般是各国家装甲部队的主力,故被称作“主战坦克”。

    长空雄鹰——战机

    飞行猛禽——F-16

    F-16战斗机F-16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装备的第三代高空高速战斗机,取名为“战隼”。隼,是一种猛禽,外形像鹰,但比鹰更敏捷、更凶猛。F-16战斗机以其出色的性能、强大的火力,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个名字。F-16装备一台大功率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为25马赫,从地面跃升到2万米高空只需3分钟,可见其性能之先进。

    F-16载弹量为3吨,最多可挂6枚空对空导弹,左翼上装备一门“火神”6管机关炮,最高射速每分钟6000发。F-16装备了最先进的火控雷达,可以同时跟踪24个目标,并同时制导6枚导弹攻击其中6个目标。“战隼”外形优美、灵巧,深受各国官兵喜爱。在以色列和叙利亚的贝卡谷大战中,以色列使用的就是F-16战斗机,创下60比0的空战神话,可以看出F-16的“凶猛”。在多次局部战争和1990年的海湾战争中,F-16都表现出色,立下卓著的战功。

    傲空雄鹰——F-22

    F-22战斗机是世界第四代战斗机,将成为21世纪主力战斗机。F-22外形比较奇特,有棱有角,这是为了减少雷达波的反射,起到隐身作用;它的两个尾翼呈钝角,看上去怪怪的,这也是为减少雷达波反射。它的座舱呈水滴形,保证飞行员有良好的视野。谈到F-22的先进之F-22战斗机处,主要有三点:第一是隐身能力,除了外形上的努力外,机体还有一层涂层,可以吸收雷达波,不让它反射,雷达收不到雷达波的反射,就发现不了飞机。第二是超音速巡航能力。所说的巡航,就是以最省油的速度驾驶飞机,第三代战斗机要达到超音速是很耗费油料的,影响飞机的飞行距离,而F-22能在最省油的情况下达到超音速,大大提高了作战效能。第三是防区外发射导弹的能力,打个比方说,一架第三代战斗机和F-22对阵,F-22的雷达更先进,探测距离更远,在远距离首先探测到对方,发射所携带的飞行更远的AIM-130中距空对空导弹,抢先击毁对方。有了这三大功能,F-22在21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将是最先进的战斗机。

    “孤独骑士”——苏-37

    苏-37战斗机苏-37是俄罗斯苏霍伊战斗机研制局于1996年推出的最新一代战斗机。它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装备了发动机推力矢量技术

    所谓推力矢量技术,就是发动机尾喷口可以上下转到15度角,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以使苏-37做很多其他战斗机根本做不了的高难动作。如“空翻筋斗”可以用最小的半径旋转360°,在近距离空中格斗中占尽优势,将攻击敌机“甩”到本机前方,占据有利位置将其击落。

    载弹量大

    苏-37载弹量为8吨,可以携带14枚导弹,如R-77中距空对空导弹(作战效能高于美国的AIM-130导弹),KS-172高速导弹(速度为5倍音速)以及KH-65S隐身导弹。除此以外,苏-37装备了先进的火控雷达,探测距离为400千米。因为技术高、性能好,价格就高一些。俄罗斯空军只购买了一架。这架编号为711的苏-37从此被人称为“孤独骑士”。

    “隐身大侠”——F-117

    1989年12月20日凌晨,美国空军突然轰炸了巴拿马首都西南方的里奥哈托军营。按说当时美巴关系紧张,巴拿马的防空雷达早已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可为什么没有发现美军轰炸机呢?

    F-117战斗轰炸机因为美军在这次袭击中使用了F-117战斗轰炸机。F-117采用翼身融合设计,也就是机身与机翼融为一体,机翼前缘以机头顶点为起点,像两条射线一样向后延伸,而一般战斗机外伸的机翼最易反射雷达波。F-117机身像被人用刀精心切成的多棱形,可使雷达波散射,同时,机身涂有专门吸收雷达波的涂层。F-117的另一项隐身措施是在发动机尾喷口装有降温装置,降低发动机热辐射,以减少被雷达发现的概率。有了这些措施,F-117犹如穿上一件“隐形衣”,成了“隐身大侠”。在1990年的海湾战争中,F-117大显身手,屡立奇功,在战争刚开始便成功突破伊军防护网,以一枚激光制导炸弹击毁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电子通信大楼,使伊军的指挥通讯系统全部瘫痪。但在1999年美军轰炸科索沃时,却被南斯拉夫空军击落一架,大丢脸面。可见,F-117也并非美军吹嘘得那么神。

    “空中幽灵”——侦察机“黑鸟”SR-71

    在2万米的高空中,大气稀薄,几乎任何一种生物都难以生存,可是有一个“空中幽灵”,能以3倍音速飞翔在这穹宇苍空中,穿越茫茫大地执行侦察任务,这就是大名鼎鼎的SR-71“黑鸟”战略侦察机。这只“鸟”机身细长,装有两台火箭发动机,是目前飞得最快的侦察机。因其飞行速度太高,所以机身的93%是耐热的钛合金,据说由于座“黑鸟”SR-71舱外相当热,所以飞行员在飞行中如果需要进食,只需将携带的方便食品贴在座舱玻璃上,食物就可以被烤熟。飞行员身穿一套价值10万美元的抗压力服,仿佛是个太空人。“黑鸟”携带各种传感器、电子设备、高速摄影机,拍摄的照片十分清晰。“黑鸟”自从1966年1月诞生以来,40多年中其“魔影”遍布世界各地,鬼鬼祟祟,臭名昭著,人们对它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四十多年中它曾被几百枚地空导弹攻击,可这只“鸟”却毫发未损,安然无恙。“黑鸟”SR-71——目前世界上飞得最高、最快的侦察机,仍将像“幽灵”一样,在世界各地游荡。

    知识点最早的战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飞机首先用于战场上空指引炮兵射击、侦察和轰炸。随后就出现用飞机来阻挠敌机执行上述任务的战斗行动,形成空中的对抗。开始时只是后座的射击员用手枪、步枪和机枪在空中相互射击。1915年德国研制出装有射击协调器的飞机。机枪固定在机身头部,穿越机头的螺旋桨旋转面射击而子弹不会击中旋转桨叶。这种飞机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空战的方式,提高了飞机空战能力。从此确立了歼击机武器的典型布置形式。

    怒海蛟龙——战舰

    海上浮动机场——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是最大的水上舰艇,吨位最大的有9万吨。它是现代远洋舰队的核心。一个混合航空母舰编队有各种军舰数十艘,可以控制100万平方千米的海区。美国“罗斯福”号航空母舰,是目前世界上吨位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航母之一。它于1984年10月建成下水。舰长3329米,宽408米。飞行甲板特别长,非常宽,呈多边形,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有三个足球场大,主要用于飞机起降。

    全舰有17层的层面,“里根”号航空母舰

    每层有许多舱室,总数多达2000个以上,这是因为有5684人生活在它上面。舰上有各种生活舱,有燃料、淡水和后勤中心,有指挥、航行、作战中心,甚至还有一家电影院和邮局。当它在海面上航行时,如同一座移动的“小岛”。“罗斯福”航母的动力来源于两座A4W型核反应堆,装料一次可连续航行13~15年,最大航速为30节。全舰可搭载各种飞机86架,包括20架F-14“公猫”式战斗机,20架F-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20架A-6E“入侵者”攻击机,10架“北欧海盗”式反潜机,6架“海王”式反潜直升机,5架EA-6B型电子干扰机和5架E-2C“鹰眼”式预警机,火力十分强大。“罗斯福”航母可称是现代航母中的佼佼者。

    耀武扬威的巡洋舰

    如果说航空母舰是现代舰队的主角,那么巡洋舰就是现代海战的主力。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来说,巡洋舰是现代大型军舰,长度为140~220米,最长的则达248米,仅次于航空母舰。排水量为5000~30000吨,有很强的适航巡洋舰能力,能经得起12级风浪的袭击,装足燃料和淡水可以连续航行10000海里。二来是,现代巡洋舰具有强大的火力配备。因为航母主要是搭载各种军用飞机,本身没有什么武器装备,所以巡洋舰就担负起保卫航空母舰的任务。它装有先进的电子侦察设备,有火炮,对舰、对潜、对空导弹,有的还有舰载飞机。它可以同敌方进行海战,在登陆作战时,可以为部队扫清岸上的敌人火力,开辟道路;在和平时期,它担任警戒和巡逻的任务,并作为“友好使者”到各国访问,巡洋舰真是一个“海上多面手”。

    乘风破浪的驱逐舰

    中国“旅大”级驱逐舰驱逐舰是水面主要战斗舰艇的一种,它的任务是攻击敌方的潜艇和水面舰艇,为航空母舰和巡洋舰担任警戒,防止敌舰攻击。驱逐舰问世于1893年10月,当时它主要是用来对付鱼雷艇的,又称为“雷击舰”或“鱼雷艇驱逐舰”。现代驱逐舰一般长120~160米,排水量为3000~5000吨,属于中型水面舰艇。加足燃料和淡水一次可航行8000海里。驱逐舰火力强大,装有各种火炮、鱼雷、水雷、深水炸弹、对空,对舰以及对潜导弹,有的还可以搭载反潜直升机,是一种快速灵活、突击力强的水面打击力量。英国的“谢菲尔德”驱逐舰是20世纪70年代最先进的驱逐舰,造价2亿美元,是英国皇家海军的“骄子”。可惜在1982年的马岛战役中,最先进的雷达系统却没发现两枚小小的导弹,飞行时速为1000千米的“飞鱼”式反舰导弹一头扎进了军舰的要害,大火冲天,浓烟滚滚,顽强挣扎六天后,一代名舰沉入海底。这个悲剧告诉人们:再先进的仪器也有其局限性,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深海幽灵——潜艇

    潜艇也就是潜水艇,是在水下活动和作战的舰艇。它潜入水下后不容易被发现,来无影去无踪,打了就跑,在水面日本伊-400潜水艇上航行的大多数舰艇都害怕它。潜艇是怎样下潜和上浮的呢?潜艇外形很特殊,细长的身子像泥鳅,在中间突起一处像“礼帽”一样的顶子,这种外形是为了减少航行阻力。潜艇的艇体由内、外两层壳体组成,两层之间的空隙有主水柜和调节水柜,用来注入或排出海水。往主水柜里注入海水,潜艇重量增加,于是潜艇就下潜,潜入水中后,靠尾部螺旋桨产生的动力前进。上浮时,将两个水柜中的水排出,此时潜艇的浮力增大,潜艇便浮上了。潜艇自诞生至今已有100多年了,在历次战争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扮演重要角色。现代潜艇分为常规和核动力潜艇两种。常规潜艇长50~100米,排水量1000~2000吨,可下潜二三百米,水下最大航速20节,靠携带的鱼雷、水雷、反舰导弹攻击敌人。

    海上猎手——猎潜舰

    猎潜舰专门对付潜艇,被称为“海上猎手”。现代军舰上大多有反潜设备,还有反潜飞机,为什么还要猎潜舰呢?这是因为猎潜舰是专门舰艇,可以装备更大、更高效的反潜雷达、声呐。现代声呐最远探测距离可达30海里,潜艇一旦被发现,就无所遁形。猎潜舰上装有威力大、命中率高的可自动寻找目标的智能鱼雷,还有反潜火箭、深水炸弹等,一旦发现目标,就能够像“猎犬”一样迅速而准确地对敌潜艇发动攻击。潜艇遇上猎潜舰,如同老鼠遇上猫,再也跑不掉。既然是“猎手”,就得机动灵活,因此猎潜舰都比较小,排水量为100~500吨,但速度快,为50~60节。除反潜武器外,还装有小口径火炮和防空导弹,可以担负巡逻、警戒、护航等任务。

    知识点雷达的工作原理

    雷达原理是雷达设备的发射机通过天线把电磁波能量射向空间某一方向,处在此方向上的物体反射碰到的电磁波;雷达天线接收此反射波,送至接收设备进行处理,提取有关该物体的某些信息(目标物体至雷达的距离,距离变化率或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

    测量距离实际是测量发射脉冲与回波脉冲之间的时间差,因电磁波以光速传播,据此就能换算成目标的精确距离。测量目标方位是利用天线的尖锐方位波束测量。测量仰角靠窄的仰角波束测量。根据仰角和距离就能计算出目标高度。

    神通广大的雷达

    神瞄手——炮瞄雷达

    有了炮瞄雷达,可以使高射炮准确瞄准敌机。这种雷达向空间发射的无线电波,整个波瓣的形状就像探照灯的光柱一样,一旦发现了目标,它不但可以测出目标的距离,还可以根据它的天线所处的方位角和仰角,测出目标的方位角和仰角来。

    炮瞄雷达炮瞄雷达有两个特殊的本领。一是能够自动跟踪目标。它装有一套自动跟踪的机器,当第一次发现敌机后,这套自动跟踪的机器就开始工作,雷达天线便自动地跟着敌机运动。不管敌机怎么飞,雷达波束就好像被它吸住了一样,始终牢牢地盯住它不放。二是可以同时自动地控制多门高炮,使它们的炮口始终对准敌机。只要炮弹打出去,就能百发百中。

    炮瞄雷达的波束很细,寻找目标比较困难,因此它通常总是跟一部“环视雷达”配合在一起工作。环视雷达是一种探测距离为100~200千米的中程雷达,它的任务是环视四周,全面掌握空情,并给炮瞄雷达预先指示敌机的大致方位、距离,甚至炮瞄雷达跟踪哪架飞机,也由它来指挥。

    千里眼——远警雷达

    远警雷达担任远距离监视的任务。它能及时将入侵的敌机、导弹情况报告给上级指挥机关,甚至还可以监视国境线外敌人飞机、导弹的活动情况。看得远,是远警雷达的主要特点。

    要使雷达看得远,就要提高雷达发射机和接收机的灵敏度,装备大的天线,所以,远警雷达一般都是庞然大物。远警雷达探测距离一般都在四五百千米以上。

    现在,2倍音速的飞机,10分钟可以飞400千米。如果用一部探测距离为500千米的雷达,从发现敌机到敌机飞到雷达上空,还有12分30秒的时间,从而为歼击机、高炮导弹部队做好战斗准备,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洲际弹道导弹的速度更大,高达20倍音速,每分钟平均可以飞400千米左右。500千米的雷达探测范围,它只要1分15秒就飞到了。为了对付洲际弹道导弹,在远警雷达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种超远程雷达。它对于飞行在高度为1300千米轨道上的洲际弹道导弹,可以在1500千米以外发现它,这样给部队提供大约13分钟的时间去做好对付这种导弹的准备工作。

    多面手——相控阵雷达

    第一代雷达一般只能监测一个目标,而属于第二代的相控阵雷达是个多面手,可以在30秒钟内对多达300个目标进行跟踪,并预测出200多个目标的弹着点。它对于篮球那么大小的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可达3700千米,对于大型卫星,可以有46万多千米的作用距离。相控阵雷达是现在最先进的雷达。

    俄罗斯展出的N014相控阵雷达这种雷达的外形像一座巨型建筑,高30米。它的天线装在往后倾斜20°的斜面上。在直径约30米的圆形天线阵上,排列着15360个能发射电波的辐射器。还装有将近2万个不发射无线电波的辐射器。这15360个辐射器分成96个组,相当于96部雷达组合在一起,由设在天线后面六层大楼里的电子计算机统一指挥。电子计算机每秒钟可以进行数百上千万次计算,算出每个目标的方位、距离、高度以及飞行轨道、弹着点等数据。

    相控阵雷达的天线是不动的,只能看正面120°范围内的目标,这是它的一个很大缺点。

    现在又出现了一种圆顶雷达。它是一种天线形状呈圆顶形的相控阵雷达,可以看到周围360°范围内的目标。

    领航员——引导雷达

    飞机在天空飞行,要靠一位地面的领航员——引导雷达指挥,才不会迷失方向。

    现在的飞机大多是超音速的,飞行速度极快。引导雷达能自动地替人们完成一系列复杂的测量和计算工作,准确地测定飞机在天空中的位置,不断地引导飞机准确到达指定地点,执行各种战斗任务。

    引导雷达对飞机引导是否准确,往往对空战的胜利有着极大影响。如果雷达测方位误差1°的话,对距离在200千米处的目标来说,意味着目标位置偏差了35千米。若再加上高度和距离上的探测误差,就可能使飞行员根本无法找到敌机而失去战机。因此,引导雷达的最大特点是测得准。

    引导雷达一般工作的波长为几十厘米到十厘米左右的微波波段,只能准确地测定目标的方位和距离,不能测出目标的高度。因此,需要测高雷达和引导雷达相配合,才能准确测出敌机的方位、距离以及高度,进而推算出它的航向、航速,迅速地引导我机迎击空中来犯之敌。

    神投手——轰炸雷达

    轰炸雷达是帮助轰炸机瞄准目标投弹用的。它不受气象条件影响,可以在夜间自动投弹,也可以在较远的距离上瞄准投弹。因为用这种雷达投弹准确率高,所以称为“神投手”。

    根据物体运动定律,当炸弹从飞机上掉下来时,一方面它作为一个自由落体从飞机所处的高度上往地面作垂直运动;另一方面由于惯性的作用,它以飞机的飞行速度向前作水平的匀速运动,这样炮弹便以抛物线下落至地面。因此,飞机投弹的位置,不是在目标的正上方,而是在目标前上方。假如,飞机的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一定,飞机到目标的抛物线就一定了。这样,飞机去实施轰炸前,只要测准投弹角或者测准了投弹斜距离,把炸弹投下去就可以命中目标。

    飞机上的轰炸雷达上有一个自投环,它相当于步枪上的标尺,用作瞄准的依据。另外,雷达上还有一个可以移动的选择环。随着飞机逐渐飞近目标,显示器上的目标图像就逐渐向飞机移动,选择环也跟着目标逐渐向自投环靠拢。当选择环和自投环重合在一起的时候,雷达会自动地给飞机上的电动投弹器发出一个投弹指令,炸弹就从飞机上投下去了。

    亦正亦邪的核武器与生化武器

    记忆中的恶魔——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清晨,3架美军B-29轰炸机从太平洋的一个名叫提尼安的小岛起飞,经5个小时的长途飞行,来到日本广岛上空。这一天,广岛上空碧空如洗,25万市民刚刚开始一天忙碌的生活。无论是防空警戒网,还是广岛市民,都没有对这三架飞机加以注意,在战争时期,这太平常了。早晨8点15分,一颗4吨重的大炸弹离开机腹,在距地原子弹爆炸时产生的巨大蘑菇云面600米的高空爆炸,先是一道无比闪亮的白光闪过,比太阳大约亮100倍,然后是一个巨大的紫色火球,粗壮的火柱上升,且不断变换颜色,上边是白色,底部是琥珀色,中部是棕色,升到10千米的高空,宛如一个美丽的大蘑菇。

    在地面上,巨大的炽热气浪如一股飓风,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横扫美丽的广岛,顷刻之间,71379人被夺去生命,约70000人受伤,广岛成了一片废墟。这颗原子弹叫“小男孩”。三天之后,8月9日上午10点58分,另一颗外号叫“胖子”的原子弹在长崎引爆,约60000人死伤,长崎立刻被夷为平地。六天后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就是原子弹的威力,它永远成为人们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恶魔。

    原子弹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大家知道,物质是由许许多多的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里又有质子和中子。所有这些都必须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20世纪初,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著名公式:E=mc2。E代表能量,m代表质量,c表示光速。他认为,原子核中有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等于物质的质量乘以光的速度的平方(光速为30万千米/秒)。这个公式是原子弹的理论基础。在引爆原子弹时,首先开动起爆装置,起爆装置引爆炸药,在炸药的作用下,中子源中无数个中子开始轰击铀235(一种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铀原子核裂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所有这些反应是在百万分之一秒内完成的,产生几百到几千万度的高温,同时释放出无比强大的能量。这就是一颗小小的原子弹为什么能毁灭一个城市的原因。

    毁天灭地的氢弹

    当人们还沉浸在对原子弹噩梦般的回忆中时,1951年,原子弹的“兄弟”——氢弹又呱呱坠地了。1952年,在太平氢弹洋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环礁上,一颗氢弹引爆成功,这是一次石破天惊的大爆炸,威力相当于1000万吨梯恩梯炸药,是广岛原子弹的800多倍,爆炸的火球直径达6000米,珊瑚岛从此永远从水面上消失。同原子弹相反,氢弹的工作原理是核聚变反应。科学家发现,一些轻元素(如氢)的原子核在几千万度的高温下,会聚合成较重的原子核,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个反应就叫聚合反应。但是,在地球上怎么找到几千万度的高温环境呢?有,就是原子弹。氢弹的构造是:里面是一颗小型原子弹,原子弹外边是无数氢原子,原子弹爆炸产生上千万度的高温,引发氢原子的核聚变反应,产生惊天动地的大爆炸。

    伤人不毁物的中子弹

    1977年7月12日,时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美国已经成功地研制出“中子弹”。一时间全世界震惊。到底什么是中子弹,它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中子弹实际是一种小型氢弹,但它不用原子弹引爆,中子弹爆炸现场而是采用纯聚变反应,这样,在爆炸时,释放出强大的中子射流,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可以进入人体,破坏人体内细胞,使人死亡,但对房屋、武器装备却没有破坏作用。试想,当敌人进攻时,我方放出一颗中子弹,爆炸后,敌方士兵全部丧命。而坦克、大炮、枪支、弹药却毫无损伤,尽归我方所有,这是多么漂亮的一场仗啊!中子弹问世至今已有30多年了,各国还在不断改进和研究。不久的将来,炮射中子弹,中子炸弹,中子手榴弹将问世。

    带水果香味的“闪电杀手”——沙林

    沙林,学名甲氟膦酸异丙酯,国外代号为GB。它是无色、易流动的液体,有微弱的水果香味。其爆炸稳定性大大优于塔崩,毒性比塔崩高3~4倍。由于它的沸点低,挥发度高,极易造成战场杀伤浓度,但持续时间短,属于暂时性毒剂。沙林主要通过呼吸道中毒,在浓度为02~2微克/升染毒空气中,暴露5分钟即可引起轻度中毒,产生瞳孔缩小、呼吸困难、出汗、流涎等症状,可丧失战斗力4~5天。作用15分钟以上即可致死。当浓度达到5~10微克/升,暴露5分钟即可引起中毒以至死亡。

    沙林是由施拉德博士发现的。1939年,施拉德博士在德国军方为他提供的当时最先进的实验室里,开始研究含有一个碳磷键(C—P)的含氟化合物,结果发现了比塔崩(博士合成的一种杀虫剂,被德军用作化学武器)毒性更高的甲氟膦酸异丙酯。施拉德博士给它命名为“沙林”(Sarin),这是以参加这种毒剂研制的四个关键人物名字的开头大写字母组合而成的。博士认为这一化合物作为军用毒剂的潜力非常之大,于是立即把它送往军械部化学战局进行鉴定,并很快开始了发展工作。但在组织这一毒剂的生产中遇到很大困难。原因是合成毒剂的最后一步总是避不开使用氢氟酸进行氟化,而进行氟化处理就必须解决腐蚀问题。因而在施道潘和蒙斯特的毒剂工厂都使用了石英和银一类的耐腐蚀材料。后来终于研究出了一个比较满意的过程,并于1943年9月在法尔肯哈根开始建立一座大规模生产厂。但在苏军向德国本土大举进攻时,该厂尚未建成投产。故到二战结束时,实际上只生产了少量的沙林。

    令人头疼的“梭曼”

    1944年,德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理查德·库恩博士合成了类似于沙林的毒剂——梭曼。

    梭曼,学名甲基氟膦酸特乙酯,代号GD。它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具有中等挥发度。沸点为1677℃,凝固点为-80℃,因此,在夏季和冬季都能使用。其毒性比沙林约高3倍,中毒症状与沙林相同,但又有其独特性能。一是在战场上使用时,它既能以气雾状造成空气染毒,通过呼吸道及皮肤吸收,又能以液滴状渗透皮肤或造成地面染毒;二是易为服装所吸附,吸附满梭曼蒸气的衣服慢慢释放的毒气足以使人中毒;三是梭曼中毒后难以治疗,一些治疗神经性毒剂如沙林中毒比较特效的药物,对梭曼基本无效。

    德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合成梭曼所必需的一种叫吡呐醇的物质缺乏而未能生产梭曼。战后前苏联对梭曼“情有独钟”,在其化学武器库中一种代号为BP-55的毒剂就是梭曼的一种胶黏配方。连美国的一些化学战专家也不得不承认,梭曼是前苏联在化学武器方面所做的非常明智的选择。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曾花了很大的力量去寻找所谓的中等挥发性毒剂。但无数实验结果表明,最好的中等挥发性毒剂还是梭曼。神经性毒剂以无与伦比的剧毒性和速杀性,毫无争议地取代了芥子气而荣登毒魔之王的宝座。同时其良好的理化性质,适用于各种战术场合和目的,很快成为了化学战的宠儿。

    无孔不入的生物细菌武器

    化学武器虽然可怕,但同生物细菌武器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了。生物武器就是投放各种有害细菌、病菌,使之传染来伤害人、牲畜、农作物,达到杀人于无形的目的。生物武器最早于二战期间,德国科学家研制,日本紧随日本“731”部队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罪证。

    其后。臭名昭著、无比残忍的日军“731”部队,就是一支生物战部队。它们用俘虏和无辜的中国平民做细菌实验,犯下了滔天大罪,共有3000多名中国人死于“731”部队的魔掌。在朝鲜战争中,美军动用了细菌武器,用飞机撒播鼠疫、炭疽、伤寒等细菌炸弹,造成平民的大量伤亡。前苏联是生物武器大国,曾有八个秘密实验基地,用服刑的犯人做实验。有一次,一个受试者从试验场逃了出来,结果引起一场大瘟疫,约5000人死亡,可见生物武器威力之大。

    核武器、生物、化学武器是20世纪人类自己制造的恶魔,是极不人道且危害极大的武器。

    未来战争中的武器

    次声武器

    国外正在研制一种武器,它不用子弹、炮弹,也不用激光,而是以声波作“子弹”来杀伤敌人,这就是次声武器。

    自然界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音调的高低是由声音的频率决定的。频率的单位是“赫兹”,频率高于2万赫兹的叫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叫次声波,一般人耳听不见。不同的声波,对人的生理感觉、精神状态会造成截然不同的效果。优美而深情的歌声,能令人心旷神怡;雄壮嘹亮的冲锋号声,能使战士们斗志昂扬;各种噪声会影响人的健康。频率低于20赫兹的次声,则会对人体产生严重伤害,特别是频率低于7赫兹的次声,能使人肌肉痉挛,全身颤抖,呼吸困难,神经错乱。当次声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还能造成脱水休克,失去知觉,血管破裂,内脏损伤,最后导致死亡。

    次声对人体产生危害,是因为它同人体肌肉、内脏器官的固有振荡频率吻合,引起肌肉及内脏器官的共振。1906年,一支沙俄军队在通过一座大桥时,整齐的步伐和大桥产生了强烈的共振,结果把大桥给震断了,造成了悲剧。次声武器杀伤人员的奥秘,就是利用了共振原理。由于次声是人耳听不见的,所以人们称次声为“哑巴武器”。

    正在研制的次声武器大致分两种:一种是神经型次声武器,它的振荡频率同人类大脑的阿尔法(α)节律极为相近,产生共振时,能强烈地刺激人的大脑;另一种是内脏器官型次声武器,振荡频率与人体内脏器官的固有振荡频率相当,使人的五脏六腑发生强烈共振,导致死亡。

    钢筋铁骨的机器兵

    韩国研制的机器兵世界上正在研制各种各样的“机器兵”,它们可以充当哨兵,执行巡逻、放哨任务;可以代替“工兵”,担负危险、繁重的埋雷、排雷等工作;可以做“侦察兵”,深入到敌人后方执行各种复杂危险的侦察任务;还可以充当“潜水兵”,确定敌潜艇的位置,自动发射鱼雷,摧毁目标。

    由于战场上地形复杂,很多陆地不能行驶车辆。一些国家还研制了各种各样的“行走机”。可以在战场上通行无阻,完成各种任务。

    机器人不知疲倦,不避艰险,一往无前,绝对服从人的“指挥”,是未来战场上理想的“士兵”。现在。美国陆军正在研制的军用机器人有车辆救护机器人、布雷机器人、排雷机器人、“步兵先锋”机器人、街道侦察机器人、战术侦察机器人以及施放烟幕机器人等。军用机器人的装备和使用,对未来战争将产生重大影响。

    用光束作炮弹的激光武器

    1975年初冬的一天,美国两颗新式卫星飞抵前苏联西伯利亚导弹发射场上空,进行情报侦察,忽然金光一闪,两颗卫星立即失控,变成了“瞎星”。仅仅数秒钟,两颗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新式侦察卫星就报销了。这是前苏联的地空反卫星激光武器的功劳。

    一般枪、炮发射的是子弹、炮弹,而激光武器发射的是一种光束,叫做“光子弹”。光子弹有烧蚀、激波、辐射三种功能,可以把目标击穿、击碎、摧毁。

    中国军事演习中亮相的激光武器由于激光束每秒可前进30万千米,并且以笔直的路径前进,因此,只要对准了目标,就可命中目标。激光武器还是一种无惯性武器,发射时不产生后坐力,可灵活迅速地改变射击方向,不影响射击精度和效果。

    激光武器分为低能激光武器和高能激光武器两类。低能激光武器是一种小型的激光装置,主要用来射击单个敌人,使之失明、死亡或使衣服着火而丧失战斗力;同时也可使激光或红外测距仪、各种类型的夜视仪的光敏元件损伤、失灵。它包括激光枪、激光致盲武器、激光手枪等。高能激光武器是一种大型的激光装置,能发射极高的激光能量,主要用于摧毁敌方的坦克、飞机、导弹和卫星等威力较大的军事目标或大型的武器装置。

    这种武器在大雾弥漫或遇有雨、雪时,便不能发挥威力,所以只有晴天才能使用。现在,激光枪已有使用;激光炮也试验成功。各种机载、舰载、星载激光武器正在研制之中。激光武器将在未来的战争中大显神威。

    风驰电掣的粒子束武器

    自然界有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如电子、质子、各种离子等。这些极其微小的粒子也可作为“子弹”或“炮弹”去击毁目标,这种武器称为粒子束武器。

    电子、质子、离子等粒子尽管很小,但当速度越来越大时,它们所具有的能量也就越来越大。当粒子的速度接近每秒30万千米的光速时,它们所具有的能量就足以穿过一切物体,这些高速运动的一个个微观粒子,就变成了一颗颗具有很大动能的“炮弹”。如果把这许许多多的粒子聚集成密集的束流,能量就更大了。把这样的粒子束流射向目标,几乎可以将一切坚硬的目标击毁。

    粒子束武器按武器系统所在的位置不同,可分为陆基、舰载和空间粒子束武器。陆基粒子束武器主要设置在地面,用于拦截进入大气层的洲际弹道导弹等目标,担负保护战略导弹基地等重要目标的任务。舰载粒子束武器设置在大型舰艇上,主要用于保卫舰船免受反舰导弹的袭击。空间粒子束武器设置在空间飞行器上,主要用来拦截在大气层外飞行的导弹和其他空间飞行器。

    粒子束武器的速度接近光速,所以具有激光武器的优点,可以随时射击目标,也能灵活调整射击方向,又可同时拦截多批多个目标。只要能源供应充足,就能连续战斗。此外,粒子束武器不受气象条件的限制,战斗性能比激光武器还好。

    灭绝人类的基因武器

    遗传工程学的出现,使工农业生产和医疗卫生等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和美好的前景。但要是用于战争,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某些国家正在研制的基因武器,就是这种灭绝人类的罪恶武器。

    基因武器是利用遗传工程学的方法,人为地改变致病微生物遗传基因,培养出新的危害性更大的生物战剂。如把生物战剂中“致病力强的基因”转移,制造出致病力更强的战剂;或把“耐药的基因”转移,制造出更耐药的新战剂。如果把几种有害的基因一起转移,就会制造出危害更大的生物战剂。更有一些国家企图利用遗传工程学的方法制造“种族武器”,从而达到有选择地损害某些民族和种族的目的。

    基因武器的出现,将使人类面临灭绝的危险,因而,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反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