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博览4-帝王生活的真相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法老图坦卡蒙死因之谜

    图坦卡蒙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法老。他是一个毫无作为的皇帝,他9岁登基,18岁就去世了。发现并挖掘其陵墓的英国考古学家卡特说:“他最大的价值是死了并被埋葬了”。

    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上镌刻着这样一行墓志铭:“谁如果打扰了法老的安宁,死亡就会降临到他身上”。

    图坦卡蒙可能死于谋杀

    公元前1336-前1327年统治埃及的图坦卡蒙是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法老。虽然在古埃及历史上图坦卡蒙没有什么功绩,但他却是现代最为著名的古埃及法老。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和卡尔纳冯伯爵最先发现了图坦卡蒙法老的墓穴。除了墓志铭上那行令人惊悚的咒语外,墓穴内举世闻名的黄金面具,琳琅满目的陪葬品都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然而最受人关注的还是这位法老的英年早逝之谜。18岁的图坦卡蒙突然离奇死去,死亡年龄过早、下葬匆忙、脑后部受伤……

    据现有的零散的史料记载,图坦卡蒙的父亲阿肯纳顿是古埃及王朝中有名的“异教徒”国王,他大力进行“改革”,让古埃及从多神信仰转为一神信仰。他的做法在当时遭到许多人的强烈反对,其子图坦卡蒙极有可能是因为此事而死。

    从图坦卡蒙墓穴内的构造进行分析,他的死亡可能是突发事件,因为他的墓穴又窄又小,像是还没有修好就匆匆下葬的样子。刚一看上去陵墓好像不是为王族准备的,而且装饰也很简单,墓穴四壁的壁画上还泼溅了不少颜料,也没有擦拭干净。而一些有价值的陪葬古董其实并不是图坦卡蒙的日常用品,因为经考古证实,这些古董上竟刻着别人的名字,图坦卡蒙的名字是在把原有名字除去后再刻上去的。而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也不是像其他法老那样将遗体用防腐香料慢慢浸泡,而是将整桶的防腐香料倒在木乃伊上。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于1968年在获准给木乃伊进行X光透视后发现,在死者的脑腔中有一块骨头曾移位,而在后脑勺处有一片极像血凝块的阴影。研究小组的哈里森博士称:“这团阴影边缘并无异常,但它可能是由该部位的一次脑膜内出血造成的,而这次内出血可能是后脑遭到重击的结果。换言之,这一击极有可能造成了他的死亡,也就是说不排除图坦卡蒙死于谋杀的可能性。”当线索逐渐地清晰起来时,这个死亡事件的种种疑点却如幽灵般浮现出来。

    杀害图坦卡蒙的凶手

    杀害图坦卡蒙的凶手是谁?图坦卡蒙的一生为什么如此短暂?图坦卡蒙的死在历史上又留下了哪些印记?王朝的命运又有了什么样的变化?鲍勃·布留尔,这位历史学家从零散的卷宗、文物以及陵墓和木乃伊这些物件中整理还原出了一个历史故事,在图坦卡蒙的故事里人们能感受到古埃及王权斗争的惨烈。

    图坦卡蒙黄金面具

    三千多年前,图坦卡蒙所处的时代是埃及历史上异常动荡的时代。国家无法实现统一,政治和宗教骚乱使得固有的社会秩序遭到进一步的破坏,朝中贪婪的野心家们开始拉帮结派。这样的时代背景,加上年轻的国王和他深爱的妻子没有生育出一个王位继承人,这些原因令埃及犹如一个火药筒,一燃即爆。恶魔终于向年轻的图坦卡蒙举起了凶器,王权因而易主。

    那么,是谁杀了图坦卡蒙呢?

    嫌疑人一:军队统帅霍朗赫布。霍朗赫布常常教图坦卡蒙驾驶战车、狩猎,这些活动都有可能诱发一次“意外”事故。如果图坦卡蒙真的是死在路上,尸体在霍朗赫布运回之前就可能腐烂了。这倒可以解释为何在木乃伊上额外倒了那么多防腐香料。霍朗赫布弑君最可能的动机是自己想篡权登上王位,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对于手中掌握军权的他并不难。

    嫌疑人二:图坦卡蒙的妻子安克姗娜门。她的动机可能是篡位,或者是希望有继承人。在图坦卡蒙的墓穴中还发现了两具胎儿的木乃伊。据推断,两个死胎都是图坦卡蒙和妻子所生的女儿,这两个死胎可能是早产或死产。如果图坦卡蒙没有能力生育一个后代,安克姗娜门很可能希望他出局,而自己可以跟其他男人结婚。

    嫌疑人三:宰相艾。艾在图坦卡蒙的父王执政时就是宰相。后来他辅佐9岁的图坦卡蒙登基,国家大权一直由他掌控,而且图坦卡蒙对他也非常信任。艾下毒手可能是觊觎法老的宝座,而在图坦卡蒙死后他则当上了下一任法老。而且在图坦卡蒙的墓中还有艾主持图坦卡蒙葬礼仪式的壁画,而当时有权主持这一仪式的将是继承法老的人选。

    迷雾揭开:图坦卡蒙并非被谋杀

    后来,有人又对图坦卡蒙的木乃伊进行了CT扫描,而结果则显示图坦卡蒙没有遭到致命伤害。但是,研究古埃及史的知名学者们却一致认为这是在说假话。柏林勃兰登堡科学学院和人类学学院的一位专门研究图坦卡蒙的学者说:“每个人都愿意作推测,但是至今却没有任何证据来证明这些推测。”为解开这个存在多年的未解之谜,埃及考古部和美国的研究小组用一辆载有特殊装备的车辆从帝王谷将这位法老王的木乃伊运了出来,希望用高科技设备对他的肋骨和头盖骨进行立体摄影,进而找到其真正的死因。

    随后,研究小组公布了扫描结果:3300年前的这位年青的古埃及法老不是被人谋杀致死。在短短的15分钟的CT扫描中的,研究人员拍摄下了一千七百多张木乃伊不同部位的图片。研究显示,图坦卡蒙虽身材瘦削,但很健康,没有营养不良或传染病,只是有轻微唇裂。

    CT片还显示,这位年轻的法老有细微的腭裂,不像是装饰用的胡须或其他面部装饰造成的影像。他的门牙比较突出,像其家族里的其他法老一样,牙齿有覆咬合特点。埃及最为著名的考古学家、埃及古物最高委员会秘书长哈瓦斯表示,图坦卡蒙的尸体保存完好,还能够清楚地看到他脸部的轮廓,就连他的手指和脚趾也完好无缺。研究小组针对有关图坦卡蒙被谋杀的种种说法进行取证,但没发现其后脑曾受到过重击的证据,也没其他迹象证明他是被谋杀的。

    研究还发现,他胸部意外撞伤也不存在。哈瓦斯称,研究小组中的一些成员认为,图坦卡蒙的左大腿骨有一道骨折裂痕,显示他大腿曾受到过重伤。虽然裂痕本身不会对生命构成威胁,但伤口却可能被细菌感染。尽管这个裂痕也可能是在防腐处理过程中造成的,但研究者们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研究结果表明图坦卡蒙并非是受到阴谋刺杀而死的,谜团解开后,这具重见天日的木乃伊又将回到他的栖身之地,安享属于他的宁静生活。

    冈比西斯作战图

    暴君冈比西斯的死亡之谜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国王冈比西斯率军征服古埃及,后又征战努比亚,但未能成功。公元前522年,波斯国内爆发高墨达政变,而冈比西斯在归国途中突然死亡,从此他的死因便成了一个谜。

    一代暴君冈比西斯

    公元前529年,波斯王居鲁土在与马萨革泰人作战时殒命,冈比西斯子承父业继任波斯帝国的王位。冈比西斯是一个暴君,加之他还患有癫痫病,就更显得疯狂了。

    公元前525年,冈比西斯攻下了古埃及首都孟菲斯,生擒活捉了埃及法老。冈比西斯为了显示胜利者的威风,在占领孟菲斯之后,特别举行了一个庆祝胜利的仪式。他还把埃及的法老及其大臣们集中在城外的一块空地上,迫使法老和大臣们的女儿们全部穿上奴隶的衣服,强迫她们提着水桶去打水。这些养尊处优的公主、小姐们不堪忍受羞辱,哭喊着从她们的父亲面前经过。埃及法老和大臣们见女儿们受到如此的折磨,心里非常难过,却又无能为力,不禁也失声痛哭。一时间,哀号声此起彼伏,场面异常凄惨,连一些波斯士兵也开始同情他们,而冈比西斯却在一旁看得兴高采烈,哈哈大笑。

    在埃及的这段期间,冈比西斯曾率大军向努比亚发动进攻,但出师不利,无功而返。回到埃及后,冈比西斯的癫痫病又开始发作,终日情绪暴躁,喜怒无常。

    公元前522年,冈比西斯从埃及返回波斯,在归途中他突然身亡。冈比西斯是怎样死亡的?死亡的原因是什么?他又在哪里死亡?到现在仍然无人能说清。

    冈比西斯的死与“阿庇斯”有关

    古埃及人认为,冈比西斯是遭到神的“报复”才丢了性命的。因为冈比西斯刺死了古埃及的神牛“阿庇斯”。

    古代埃及人信奉多神崇拜,在他们看来牝牛(母牛)是属于阿庇斯神的。在以农业为主的古埃及人心目中,阿庇斯是最伟大的一位神,古埃及人在举行最隆重的节庆时,通常要用洁净的牝牛和牝牛犊来祭祀阿庇斯。

    据说,阿庇斯神要很长时间才会出现一次,而祭祀活动中他必会“显现”。有一天,古埃及人正在举行这种盛大的祭祀活动。冈比西斯看见古埃及人异常兴奋地庆祝自己的节日,误以为他们是在嘲笑他亲征努比亚的失败,他不禁大发雷霆,不仅把几个埃及贵族斩首,还命令埃及祭司将“阿庇斯”带来。原来“阿庇斯”是一只牛犊,由一只再也不会怀孕的母牛所生。根据古埃及人的传说,这只母牛受太阳照耀后怀孕,生出“阿庇斯”,“阿庇斯”的标志是:全身呈黑色,前额上有一个白色的三角形,背上有一只展翅的秃鹫,右腹有一弯新月,舌头上有圣甲虫的图像,尾巴上的毛是双层的。祭司将“阿庇斯”领进来后,冈比西斯即刻抽出短刀刺向牛犊的腹部,但刺中的却是腿部。随后,冈比西斯命令士兵鞭笞祭司,并亲自率军队破坏古埃及人的庆祝活动。后来“阿庇斯”卧在神殿里,久伤不愈,最终死去。

    古埃及人说,冈比西斯犯了这样一个过错后,变得更加疯狂,又接二连三地犯下一些不可饶恕的罪行。

    暴虐的冈比西斯

    后来,为了保全自己的王位,冈比西斯将自己的亲兄弟巴尔迪亚杀害,在此之前,他的皇后劝说他不要这样做,气急败坏的冈比西斯索性将皇后也杀害了。

    冈比西斯向来对别人的指责十分敏感,不喜欢听手下的人说他不会治国,说他有癫痫病。

    有一次,他问大臣普列克撒斯佩斯:“你说波斯人怎么看我,都在谈论我什么?”普列克撒斯佩斯谨慎地说:“他们都在称颂陛下,不过……他们也说您喝的酒有点太多了。”冈比西斯脸色立刻沉下来,“上次我问过一些人,他们都说我很优秀,甚至比我父亲还出色,怎么他们又反过来说我的不好呢?我要考证一下,是波斯人未说实话,还是你在说谎。”说完,他便命人把普列克撒斯佩斯的儿子带进宫中。并对普列克撒斯佩斯说:“你的儿子就在门外,如果我一箭射中他的心脏,那就说明是波斯人错了:如果我没有射中他的心脏,那他们就说对了,是我失去了理智。”他让士兵揪住那个孩子,自己拿起弓箭,一箭射去,正中孩子的心脏,那个孩子立刻失去了性命。冈比西斯狂笑道:“我清醒得很,是波斯人疯了。”

    在埃及的三年间,冈比西斯的癫痫病愈演愈烈,发狂的频率越来越频繁。他还犯下了活埋波斯知名贵族、残害亲人等一系列罪行。大臣们每天都提心吊胆,担忧冈比西斯突然癫痫病发作,杀掉他们其中的哪一个。

    波斯内乱

    冈比西斯在埃及施虐的时候,拜火教中一个叫高墨达的僧侣在波斯国内发动了叛乱。他利用波斯人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假借被杀的巴尔迪亚的第三个儿子的旗号,于公元前522年3月发动政变,自封为波斯皇帝,宣布罢免冈比西斯的君主地位。

    高墨达在政变后发布新法令,免去波斯境内人民三年的兵役和捐税。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许多百姓也乘势造反,杀死或赶走了那些平日里为富不仁的富豪,将他们的财产瓜分。

    获悉国内大乱的消息后,冈比西斯急忙率领军队回国,准备平定叛乱。他在途中上马时,因为刀鞘的扣子变松了,刀从鞘中滑了出来,锋利的刀刃正好刺伤了他的胯部,冈比西斯随即从马上跌了下来。

    于是冈比西斯只好放弃了立刻回波斯的计划,只是命令手下一员亲信大将,率领军队先回波斯。但这支先遣队在大沙漠中遭遇沙暴,最后全部遇难。现代考古学家们已发现了这些长眠的尸骨。

    冈比西斯回到宫中后,因为天气炎热,加上裹伤的麻布没有消毒,伤口被细菌感染,每天都要流出大量脓血,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冈比西斯就死了。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记载了上述说法,其他的古典作家也基本上认同这种说法。近代许多历史学家在谈论冈比西斯之死时,也多采用希罗多德所记述的说法,但一般都将其中的有关遭到报应这一明显有悖科学的成分剔除了。

    贝希斯敦铭文的解释

    在古代,除了古埃及人的这种说法外,波斯国王大流士刻在贝希斯敦岩壁上的著名楔形铭文也提及了冈比西斯之死,但叙述非常简略,对这一铭文,学术界有三种不同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自杀”。上世纪末诞生了这种说法,被多数贝希斯敦铭文研究者采纳。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冈比西斯在得知高墨达发动政变之后,因为对未来感到绝望而选择自杀。

    第二种解释是“自然死亡”。1912年,德国学者苏尔兹率先提出这种说法。他在一篇专门探讨这个问题的文章《论冈比西斯之死》中,综合分析了20种印欧语的资料,得出了冈比西斯是“自然死亡”的结论。1919年,雷曼·豪普特发表了他的著作《所罗亚斯特生存年代考》,书中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第三种解释是“自死”。持这种说法的人把贝希斯敦铭文的波斯文原文同埃兰文、阿卡德文进行了比较,并参考了其他的波斯铭文,得出结论:贝希斯敦铭文的波斯原文记述了冈比西斯是“自死而死”,而不是“自杀”,更不是“自然死亡”。这些人认为,“自死”的说法和希罗多德的记述相吻合,反映了古代波斯的一种传统观念——贬低冈比西斯,推崇居鲁士,这种说法隐隐约约地暗示了大流士的观点:冈比西斯终究是因为他犯下了太多不可饶恕的罪行而受到了惩处。

    其他说法

    此外,部分学者认为冈比西斯是死于“他杀”的。一种说法是,冈比茜斯“是被玛高斯僧人所杀”:另一种说法是,冈比西斯“是军人阴谋的牺牲品”。

    除死因不甚明了外,冈比西斯死亡的地点也有不同的说法。古代作家的记述中有如下说法:约塞夫·弗拉维说,冈比西斯死在大马士革。但按照希罗多德的记载,冈比西斯临死前曾问过手下人自己身处的城市,得到的回答是“阿格巴坦那”。希罗多德强调:“这个事实证明,神祗所预言的就是要让他死在叙利亚的阿格巴坦那。”有人考证后认为,那时的叙利亚并没有这个城市。而克捷西则认为,冈比西斯胯部被刀刺伤后,在巴比伦死亡。

    大流士获得王位之谜

    波斯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大流士被尊称为“万王之王”。这位杰出的君主将波斯归于其统治之下,并征服了大片土地。而他获得王位的过程更是充满传奇……

    发现假皇帝

    公元前522年3月,拜火教僧侣高墨达趁冈比西斯远征埃及之际,在波斯国内发动政变。高墨达自称是被冈比西斯所杀的巴尔迪亚的第三个儿子,骗取了波斯人民的支持,成为“新皇帝”。这个假皇帝很少以真面目示人,但这个秘密最终还是被揭穿了。冈比西斯的王妃无意中发现“新皇帝”没有耳朵。王妃把这个秘密告诉了自己的父亲——大臣欧塔涅斯。

    欧塔涅斯由此推断出新皇帝并非巴尔迪亚的儿子,而是僧侣高墨达。原来居鲁士在位时,曾对高墨达作出过割去双耳的惩罚。欧塔涅斯将这一重要机密告知了6名波斯贵族,大流士即是其中一位,于是他们合谋发动政变,推翻了高墨达政权。

    这7个贵族先是派人在首都到处散布假皇帝的消息。不久,假皇帝的消息便在首都传开了。高墨达见状不妙,连忙出逃,最后被大流士和欧塔涅斯等人杀死。

    大流士“突出重围”

    根据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载,当7个发动政变的贵族重新夺回政权之后,在商议波斯的统治方式的时候,欧塔涅斯第一个发言说:“首先,我认为应该结束独裁统治,因为这既不是一件快乐的事,也不是一件好事,独裁统治者往往为所欲为。即使把这种权力给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他也会难以坚守他最初的立场和原则……相反,法律面前人人大流士宫殿遗址平等则会得到世人拥护。其次,任职的人对他们在职期间所做的一切负责,而一切意见均交给人民大众加以裁决。所以我的想法是,我们废掉独裁政治,给人民更广泛的权利,因为一切事情是必须取决于公众的。”大流士则极力主张独裁。他说:“一个最优秀的人物来统治一个国家是最好的选择,他能够完美无缺地统治人民,为对付敌人而制订的计划也不至于因为很多人知道而泄露。”然后他又论证了寡头制和民主制由于互相争斗,最终同样会导致独裁统治的道理。最后,大流士的主张以四比三而获得通过。在讨论由谁当这个独裁者时,7个贵族还约法三章:第一,欧塔涅斯明确表示他和他的后人不能受未来的国王的支配,相反,国王每年都要给予其奖赏:第二,7个人可以自由出入皇宫,当然,国王正在休息时除外:第三,国王必须在余下6个人的家族里挑选妻子。

    大流士登上王位后,为自己树立了一块石碑,石碑上面这样写道:“叙斯塔斯帕之子大流土,赢得了波斯帝国。”和他一起杀死高墨达的那几个大臣,这时都不敢提出异议了。因为他们中有个叫尹塔普列涅的大臣惹怒了大流土,结果他的一家人全部被杀。

    公元前500年大流土发动了对希腊的战争。在马拉松战役中波斯军队惨败而归。10年后,大流士之子薛西斯又再次远征希腊,仍然是无功而返。自此,波斯帝国开始没落,但独裁统治制度却仍在世间延续。

    腓力二世被刺之谜

    提起亚历山大大帝,几乎是尽人皆知,世人对他的英雄事迹津津乐道。而他的父亲腓力二世就很少有人知道了,腓力二世的死因更成为历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

    公元前336年,马其顿王国的国王腓力二世远征波斯的计划已准备妥当。然而,就在这一年的夏天,在他女儿的婚宴上,腓力二世却突然遇刺死亡。

    腓力二世

    刺杀事件的真实情形

    事发时的情形是这样的:那是一个极为奢华的结婚典礼仪式,腓力二世的女儿克罗巴特拉和她的舅舅伊庇鲁斯国王共结连理。婚礼盛况空前,热闹至极。当时,腓力二世身着传统的节日白袍,威风八面,十分得意地在一群嘉宾的簇拥下进入礼堂。就在腓力二世经过礼堂的入口处时,一个士兵打扮的人突然冲向腓力二世,并拔出短剑刺入他的胸膛。腓力二世猝不及防,很快便倒了下去。凶手随即转身逃走,他一跃跨上早已准备好的马匹,准备纵马逃跑,但不巧那马腿被野藤绊住,凶手从马上摔下,立即被人杀死。后来经过查证,此人是个年轻的贵族。据说他是因为受到国舅阿塔拉斯的侮辱而向腓力二世寻机报复的。

    腓力二世死因的不同说法

    美国学者认为:腓力二世的前妻奥林匹娅斯是重大的嫌疑人。国舅阿塔拉斯的侄女令腓力二世着迷,腓力二世和奥林匹娅斯又已离婚,这样就会影响到奥林匹娅斯的儿子亚历山大的继承权,进而便会引起一场重大的家庭纠纷,照此推断,奥林匹娅斯有很大的嫌疑。不过奥林匹娅斯是否为主指使者还是难以断定。

    古代史学家普鲁塔克在《希腊罗马名人传》一书中认为:腓力二世的被杀与其子亚历山大有重大关联。他说,在腓力二世与阿塔拉斯的侄女的婚礼上,阿塔拉斯在向新婚的腓力二世祝酒时说:“愿你们今后能生一个真正的马其顿血统的继承人!”在一旁的亚历山大勃然大怒,“难道我不是合法的继承人吗?”说罢起身将酒杯砸向阿塔拉斯。腓力二世见此,便拔剑冲向亚历山大,结果一不留神跌了一跤。亚历山大对此嘲讽道:“这个越出欧洲准备进军亚洲的将军,刚从这个桌子走向另一个桌子就已经四脚朝天了!”说完便冲出婚礼大厅和他母亲一起离开了。据说,后来亚历山大去了利亚伊里,而他母亲奥林匹娅斯则回到了娘家……但最终,亚历山大还是继承了王位。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阿塔拉斯的挑衅完全是亚历山大编造出来的,目的是为自己辩护。持类似态度的还有美国学者赫·乔·韦尔斯等。

    世人对腓力二世被刺的推断和猜测,都因为没有实证作为依据而无法做出定论。不久前,考古学家在希腊北部发现了腓力二世的墓,相信随着考古的进一步发现,以及学术界研究的深入,腓力二世被刺的真实原因肯定会有一个结论。

    亚历山大大帝死因与陵墓之谜

    亚历山大经过大规模的军事远征,在辽阔的土地上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帝国。正当他向更伟大的目标迈进时,却突然死亡。亚历山大大帝因何而死?他又被葬在何处呢?

    亚历山大因何而死

    亚历山大大帝一生难逢敌手,他曾率领马其顿希腊联军发起对波斯帝国的远征,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把东方广大的地区征服了,从而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然而,这位战无不胜的大帝于公元前323年夏在巴比伦突然死亡。他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呢?

    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生于马其顿都城伯拉的新兴王族家庭,腓力二世是他的父亲。他自幼便跟随亚表现圣殿中的亚历山大的油画里士多德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16岁时他随父亲出征,又学习了不少军事知识。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即位,先后平定了宫廷内乱和北方诸侯叛乱,还击败了希腊各邦的反马其顿暴动。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希腊联军征战波斯,翌年,与大流士三世率领的波斯军在小亚细亚伊苏城附近大战并取胜,而且俘虏了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和妻子。公元前327年夏,趁印度诸国之间的不和之机,亚历山大占领印度西北的广大地区。印度当地人民奋起反抗,他手下的战士也厌倦了连年的争斗,再加之当时印度当地气候炎热,瘟疫肆虐,亚历山大最后选择撤军。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军队从海路和陆路分别返回巴比伦。

    公元前323年夏,亚历山大猝死,此前他正酝酿一次新的远征。亚历山大到底是因何而死的呢?史学家们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说法是亚历山大被毒杀。古希腊史学家阿里安在《亚历山大远征记》中记载:部将安提帕特鲁送给亚历山大一副药,结果服用后不久亚历山大便死去。据传这副药是存放在一个骡蹄壳里,由亚里士多德专门替安提帕特鲁配的,再由安提帕特鲁之子卡山德送给亚历山大。卡山德的弟弟埃欧拉斯里是亚历山大的御用侍从。而在不久前亚历山大曾冤枉过这位侍从,他也一直耿耿于怀。

    第二种说法是他死于恶性疾病。前苏联学者盖尔格叶夫在《古希腊》中就持有这种观点。美国学者高勒在《亚历山大新传》一书中认为:“亚历山大由于长期在沼泽地区作战而染上的恶疾,于6月13日晚上恶化,医治无效而终。”他没有时间立遗嘱,王位继承的问题也没有做出明确交待。我国史学家吴于瑾教授也认同此种看法。

    第三种说法是来自英国著名史学家赫·乔·韦尔斯。他认为:“在巴比伦时的某一天亚历山大醉酒后突然发烧,自此一病不起,很快就去世了。”《不列颠百科全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在一次时间很长的酒宴过后,亚历山大就一病不起,公元前323年6月13日,也就是酒宴后过了10天的时间亚历山大就死了。”

    亚历山大陵墓之谜

    当亚历山大大帝在巴比伦死亡后,其作过防腐处理的尸体一直存放在巴比伦宫殿的地下室内。接下来的一年里,为了争夺皇位,他的部下展开了你死我活的争斗,也使他的尸体没有及时安葬。经过一年的争夺,亚历山大帝国被划分为三块:塞琉古占领了亚洲部分:中央马其顿及希腊部分由亚历山大的遗腹子继承,而真正掌握实权的是安提山和卡山德父子;托勒密占领了埃及。战争结束后人们才忽然想起亚历山大大帝尚未安葬。在世人的心目中,亚历山大大帝就像神一样伟大。新国王们为了能够名正言顺地继承王位,都争抢着要安葬亚历山大的遗体,他们还认为这样可以得到亚历山大的佑护。

    依照马其顿王室的规矩,亚历山大的遗体由卡山德护送前往马其顿的王陵谷。没想到,送葬的队伍在路上遭遇拦截,被迫改换路线,而亚历山大的灵车竟然消失了。

    几个月后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奇迹般的出现了亚历山大大帝的陵墓,亚历山大的金棺在里面安放着。几个世纪以来,这个陵墓吸引了无数游客,许多名人也纷纷前来拜祭,包括提比略、恺撒、屋大维等英雄人物。据说恺撒在进入陵墓前有人告知他这座陵墓里漆黑幽深,所以只能在晴天阳光垂直照射时才能进去,而且也只有两三个小时的时间,一旦超时出不来,就会在里面迷路,最后死在里面。对于这种传说,前来拜访的恺撒不信,想要举着火把进去,但他刚走到墓门处,火把便突然熄灭,连续几次都是如此。恺撒便在心里乞求亚历山大给他一次见面的机会,不一会儿,陵墓竟奇迹般的通体透明,恺撒一个人走了进去,在里面待了两三个小时,陵墓始终通体透明,直到恺撒出来后才恢复正常。屋大维拜祭亚历山大的传说则更有趣,据说当屋大维亲吻亚历山大尸体时还不慎弄坏了他的鼻子。这座埃及的亚历山大陵墓在提比略参拜之后便神秘消失了,有人说是异教徒破坏了它,也有人说是海水吞没了它。但是,现今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人们根本就没有发现亚历山大大帝陵墓的任何线索。

    亚历山大陵墓在何处

    一种说法即最大胆的推测是,埃及亚历山大城所谓的陵墓根本就没有,它是历史学家的杜撰,用来讨罗马皇帝的欢心,吹捧他们是亚历山大事业的继承者。而真正的亚历山大遗体在那次拦截事件后就被托勒密秘密地转移到没有人知道的地方了。

    有人曾说在亚历山大东征路过埃及时,亚历山大做了一件神秘的事——去参拜阿蒙神,他只身潜入神庙,与阿蒙神对话,而谈话的内容则无人知晓。事后亚历山大从没有提起过,他说过这件事只告诉过他的母亲奥林匹娅斯。亚历山大自从踏上了亚洲的土地后就没能够回到故土,上天没有给他任何机会。有人推测那次与神的对话极有可能涉及到亚历山大陵墓的地点,甚至不排除他本人就葬在那里的某个地方的可能性。一名希腊女考古学家试图挖掘亚历山大陵墓,到了那里后却大失所望。迄今为止,人们在埃及没有发现任何有可能是亚历山大陵墓的遗迹。

    至今,人们认为曾任亚历山大方阵兵的总指挥知道有关亚历山大陵墓的全部秘密,可能正是他导演了这幕历史悬疑剧。那么他是否留下有关陵墓的一些线索呢?亚历山大城图书馆的一些机密文件似乎留有线索。但不幸的是,在上一个千年之交时,亚历山大城图书馆的一次大火将这些机密文件从世间带走了,没有留下任何线索。人们推测,托勒密也许根本未曾为亚历山大造过墓,而是把他的遗体放在普通的石棺里埋在极为偏僻的地方,也可能是投入大海!的确,像亚历山大大帝这样的人,也许只有广袤无垠的大海才是他最好的归宿,方能衬托他广博的胸怀。但是,无论哪种说法都还没有定论,科学家们的探索仍在继续。

    徐福求仙方之谜

    徐福又名徐市,是秦朝的方士。秦始皇迷信长生不老,徐福上书称海上方丈、蓬莱、瀛洲三座神山有长生仙药。经秦始皇同意,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乘楼船入海……

    中国秦朝方士徐福带领童男童女东渡日本的传说,在中日两国人民中流传甚广,今天它已成为中日友好往来的历史象征。当人们谈论起这则古老的传说时,不禁会思忖历史上真有徐福东渡这件事吗?这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尽管史学家对它已做了多年的探讨,但至今徐福东渡的传说仍是一个没有结论的历史之谜。

    《史记》中有关徐福东渡的记载

    司马迁的《史记》最早记载了徐福东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齐人徐市(福)等上书秦始皇说:“海中有名为蓬莱、方丈、瀛洲的三座神山。仙人住在神山中,那里有长生不老的神药,请允许我带童男童女求得神药。”于是秦始皇派徐福带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药。但徐福一去多年,耗费巨资,却没能求得神药,他怕受指责,就欺骗秦始皇说,蓬莱神药不难得到,只是常有大鲛鱼出没骚扰,所以没能带回神药。请再让他带上优秀的弓弩手,用连弩射死鲛鱼,取回神药就不在话下。秦始皇又让徐福带上弓弩手及捕鱼的工具出发了。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记载:秦始皇派徐福入海求长生不老的神药,徐福回来时骗秦始皇说,我见到了海神,禀报了奉秦皇之命来求取长生不老的神药。海神却抱怨说:“秦王的礼品不够份量,只够让你见识一下神药,还不能让你拿走神药,下次送童男童女和各种工匠来,才能让你把神药带走。”秦始皇听后十分高兴,派童男童女数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史记》没有记载徐福所到的“平原广泽”到底在哪里。好在五代后周时的古籍《义楚六帖》对此有所记载,它记载了公元927年渡海到中国洛阳的日本僧侣弘顺大师所谈的情况:“日本国又叫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率童男童女来到了这个国家。”他还说,日本有座富士山,也叫做蓬莱山。徐福在这里定居,其子孙至今皆称秦氏。所谓徐福东渡所到之地是日本,即由此记载而来。

    有关徐福东渡的记载是否可信

    有人认为,徐福只不过是《史记》辑录的传说中的一个人物,并非确有其人其事。也有人认为,古籍中所说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是大海中的海市蜃楼,而不是现今的岛国日本。不过,多数人认为徐福东渡确有其事,毕竟在中日两国文献里都有记载。

    1982年6月,在江苏省赣榆县的地名普查工作中,发现有个“徐阜村”原名为“徐福村”,并从现有的嘉庆元年《赣榆县志》和几种乾隆年间的“宗谱”都能证实其原名为“徐福村”。据称这里还流传着有关徐福的传说,传说他是个会针灸、懂医药的名医,救治过许多当地百姓,后来他奉命到海外寻求神药,就再也没有回来过。村民为了纪念这位名医,便在村中建了座徐福庙。这一发现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江苏的很多学者通过实地调查和引证文献,探讨了是否确有徐福其人?徐阜村是不是徐福的故乡?徐福是否出海东渡?徐福东渡是从哪里启航的?东渡日本又是经过哪一条航线等一系列问题。

    学者们认为,战国时赣榆属齐地,秦代时属琅玡郡,这与《史记》所载徐福是齐地琅玡人相符。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神药,出巡到琅玡命方士求仙取药,徐福等人可能借出海东渡的机会避秦暴政。徐福出海的启航点,第一次可能在现胶南县徐山,第二次可能在连云港附近或海州湾沿岸的岚山头,也有人认为可能在秦时的“东门阀”,即今海州孔望山。第二次东渡成功,航线可能是横穿黄海至朝鲜半岛南端,从济州岛与九州半岛之间的济州海峡穿过,最后在九州半岛登陆。所以日本九州半岛的佐贺县有“徐福上陆地纪念碑”,还有徐福的石冢与祠堂。徐福还是佐贺县金立山神社供奉的主神,他被当地人尊为司蚕桑、农耕和医药的大神。

    20世纪80年代对徐福的研究,不仅局限在江苏,在台湾、香港和日本也同样是一个“热门”课题。其中最让人震惊的一种观点是,认为徐福与日本传说中的开国皇帝神武天皇是同一个人。学者卫挺生早在1950年就在专著《徐福入日本建国考》一书中提出过。后来,台湾学者彭双松于1975-1981年先后8次赴日本考察,取得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并于1982年6月发表了《徐福即神武天皇考》,进一步证明了“秦时中国的徐福就是日本开国第一代神武天皇”的说法。

    这一推断于1950年提出后就在日本引起了巨大反响。日本学者很快便自发组成“日本民族头骨指数测定会”,文部省补助经费,由全国各地大学的解剖学教授对各大学的男女学生的头骨进行测量,用了5年时间集中了代表全国280个县市居民的六七万人的测定结果,由日本最有名的体质人类学权威长谷部言人博士整理分析,并与日本周围民族头骨指数比较研究。最后证实,现代日本人的头骨指数大多数与中国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各省人的头骨指数完全相同,与上述省份外的人有部分不同。最终得出了“日本史前时代的祖先,曾经在中国的东海沿岸居住过”的结论。

    常扬所著的《港台的徐福研究及其在日本的影响》一文中写道,昭和天皇之第三子笠宫就表示过认同“徐福即神武天皇”的观点,据说在1975年“香港徐福会”成立时,他在贺词中肯定了“徐福是我们日本人的国父”的说法。1980年4月19日,九州岛佐贺县在日本的“天皇诞生日”举行了盛况空前的“徐福大祭”,祭歌中有这样的歌词:“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啊!欢快庆祝神社的祭典,听从秦皇的命令,率领童男和童女,徐福率众在明海的寺井湾登陆,劈开茂密的芦苇向前迈进。”

    但是,也有些人并不承认徐福东渡是确有其事,并举出了一些有力的证据。例如,如果说徐福带领大批童男和童女来到日本,为什么当时没有汉字传入,而是到公元2世纪才传入日本呢?又如,传说徐福把造纸术带到了日本,但秦时中国还在使用竹简书写文字,这种说法明显不符合事实逻辑。因此,这些人认为,“徐福东渡”完全是后人编造的神话传说,日本现存的有关徐福的遗迹,也是当地僧侣伪造的,至于徐福与神武天皇是同一人的观点更是无端的臆想。那么,徐福东渡到底是传说还是史实呢?由于学者、专家至今尚未达成一致的看法,因此这个问题仍将是一个需要继续探索的历史之“谜”。且不论今后“谜底”能否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徐福东渡”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和平共处的历史见证。

    埃及艳后容貌之谜

    电影《埃及艳后》中的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被刻画得美丽绝伦、高贵典雅。但在美国国家博物馆中展出的女王雕壁画中的埃及艳后像却被雕琢得相貌平平,一脸刻薄相。那么,女王的真实容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公元前1世纪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主宰着她的王国。她的传奇人生也成为电影的素材。电影演员伊丽莎白·泰勒、索菲亚·罗兰都饰演过克里奥帕特拉女王这一角色。电影里的埃及艳后是一位绝世美人。在凄美的自杀悲剧上演前她展现了迷人的魅力,让同时代男人们为她着魔,恺撒大帝和安东尼都为她的美貌倾倒。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有人说,影片中美丽绝伦的埃及艳后事实上是五短三粗的丑婆娘。传说她个子很矮,不足一米五,而且身材臃肿,不会穿着打扮,脖子上还有赘肉,牙齿也糟糕到需要找牙医修补的地步。

    英国人的观点

    英国国家博物馆曾推出了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的展品展览,共展出了11尊女王的雕像。在这些雕像中所表现出的女王不过是个相貌平庸、脸部线条分明、一脸刻薄相的女人。

    负责此次展览的英国工作人员说:“虚构的故事通常都是子虚乌有的。”

    从博物馆的展品看来,克里奥帕特拉并不像一个风情万种的美人,倒像是个女学者。据说她的第一语言是希腊语,她还会说拉丁语、希伯来语、亚拉姆语和埃及语。

    坚持“埃及艳后容貌丑陋”这一观点的人认为:在克里奥帕特拉死后,有关她美艳的传奇蔓延开来。但真实的克里奥帕特拉只不过是一个矮胖、满口坏牙、鹰钩鼻子的女人。这不禁让人怀疑:她如此丑陋又如何能够俘获那个时代两位最强势男人的心呢?对于英国人的这一观点,埃及人奋起维护他们心目中的女神。埃及人认为英国媒体是在诋毁克里奥帕特拉,因此,这一观点遭到了埃及人的强烈抗议。有人还将此事联系到几年前英国前王妃戴安娜和埃及人多迪的恋爱故事,一些人到现在还认为那次车祸是英国人的阴谋,因为英国人不想戴安娜这位英国美人嫁给一个埃及人。这次英国人攻击埃及艳后也是同样出于忌妒。为了维护心中圣洁的女神,埃及人进行了一系列反驳。

    埃及人的观点

    埃及大学文物学院前院长布鲁非苏尔说:“克里奥帕特拉脸部的光泽和神韵是无可挑剔的,她挺拔的鼻子和端庄的五官在古今世界女王中是绝无仅有……”埃及吉萨文物局长扎西哈瓦斯博士说:“英国人说克里奥帕特拉丑陋和肥胖纯属胡言乱语,他们应该到埃及卢克索神庙去瞧瞧,这座神庙里有保存完好的克里奥帕特拉的浮雕,如果克里奥帕特拉像英国学者描述的那样不堪入目,那么为什么身边美女如云的罗马的两位盖世英豪会不顾一切地迷恋这位埃及女王。”

    埃及学者除坚持艳后美丽绝伦外,还指出克里奥帕特拉的智慧更在其美貌之上。埃及哈勒旺大学的教授吉哈宰克先生说:“尽管克里奥帕特拉不像她与罗马将军的爱情故事中描绘的那么艳丽,但她却是聪明过人的,她不是用美人计来对付罗马将军,而是用智慧。”埃及亚历山大希腊罗马博物馆馆长艾哈迈德博士表示:“克里奥帕特拉在她17岁时就接替父亲治理国家,她统治埃及是依靠聪慧的头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她与罗马将领们相处的三件武器是:聪慧、泼辣和温柔。”

    埃及人反对《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荒谬报道。举办艳后石雕像展览的英方负责人苏珊·沃克拉女士更明确地表示:“艳后的美是不容置疑的,《星期日泰晤士报》根据残缺不全的雕像,采用电脑技术绘制出来的克里奥帕特拉的肖像是绝对不真实的,他们的这种做法只是想提高一下报纸的发行量。”埃及艳后不但受到埃及人的推崇,在世界范围内她也有着很大影响。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在《思想录》中写道:“要是克里奥帕特拉的鼻子长得短一些,整个世界的面貌就会改变。”海涅与莎士比亚为她写下传世的诗篇和戏剧,而美国著名影星伊丽莎白·泰勒在电影中也展示出了埃及艳后的美艳。

    一本名为《震惊世界的女人》的书中这样介绍克里奥帕特拉:“她有像青春少女那样的婀娜身段,有一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高高隆起的鼻子显得她比普通妇女更高贵。一头乌黑发亮的长发映照着她细腻白皙的肌肤,她裸露的肢体如脂似玉,嘴唇微翘,似笑非笑,蕴藏着一种高深莫测的神秘。她的身上兼具了东西方女性的妩媚与丰韵,可谓天姿国色。”

    对于埃及艳后的容貌,以上这些争论都不无道理,但都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因而它们无法公正、客观地向世人展示克里奥帕特拉的容貌。埃及艳后到底是不是绝世美人这个疑团,世人也许永远都找不到答案。

    罗马皇帝克劳狄之谜

    正史的记载与野史的传闻总是有着天壤之别。比如克旁狄,在正史中,他是一个有主见、有作为的皇帝;但在野史中,他却是一个以“傻”著称的傀儡皇帝。而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公元41年1月24日,人们在罗马城中的街道两旁翘首期盼,还有的在街头巷尾走来走去。元老院议事厅里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的场面已经持续了两天,还没有停止的迹象。原来在三天前,罗马帝国的皇帝盖乌斯在皇宫里被近卫军刺杀,现在元老们正在为新皇帝的人选问题争执不休。突然,元老院门前一阵混乱,人们循声望去,只见皇宫的近卫军官兵正簇拥着一个人走进来,这个人就是已逝皇帝的叔叔,罗马无人不知的“傻子”克劳狄。

    克劳狄登基的始末

    事情是这样的:当盖乌斯被暗杀的时候,当时已五十多岁的克劳狄正好亲眼目睹了整个过程,他吓得躲在窗帘后面浑身战栗。近卫军发现后将克劳狄拖了出来,原本打算杀了他,但看到他没有一点男子汉气魄,便放过了他。当元老院的元老们为新皇帝的人选而争论不休的时候,近卫军就恶作剧般的拥立克劳狄为皇帝。

    近卫军士兵们不断高呼着克劳狄的名字,议事厅里却没了声响,元老们面面相觑,好长时间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近卫军的力量在当时是没有人能与之对抗的,元老们只好照办。尽管内心并不同意,但元老们还是争先恐后地把皇帝惯有的头衔和权力授予了克劳狄。于是,罗马历史上第一个由近卫军拥立的、也是唯一个以“傻”著称的皇帝——克劳狄,就这样在垂暮之年传奇般的登上了罗马皇帝的宝座。

    人们对“傻子”皇帝的评价

    一直以来人们都叫克劳狄“傻子”。公元前10年克劳狄出生于罗马行省高卢的首府——鲁恩,其父德鲁素斯就是这个省的总督。虽然出身高贵,但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克劳狄却并不幸福。无情的病魔不仅让他失去了健康,更毁坏了他的容貌,他的智力也没能正常发育,他的身体弱不禁风,行动迟缓笨拙,不会和人沟通。他长期生活在歧视和嘲笑中,是奥古斯都家族有名的“丑小鸭”。

    不过,史书中对克劳狄的记载却出入很大,不同的说法引发了后人长期的争论。

    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克劳狄不但在学术上有自己的见解,而且在政治上也很有作为。克劳狄当政前的皇帝昏庸无能,罗马帝国已经陷入了危机,国库空虚,很多元老相继去世,整个国家处于崩溃的边缘。克劳狄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在处理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信心、意志和智慧令所有人都敬佩。克劳狄登上皇位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赏近卫军士兵,感谢他们的支持,并因此缓解了皇帝与军队之间的对立。他还以合作的姿态同元老院建立了融洽的关系,下令取消对有关被控叛国罪者的审讯,召回了一些被放逐的元老,并归还了元老们被没收的财产。这一系列“仁政”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创造了一种和谐局面。在外交上,克劳狄归还了以前的皇帝不择手段从希腊弄来的雕像等一些艺术珍品,同时他又御驾亲征,率领罗马军队横渡泰晤士河,征服了一些重要的城市和小国家。克劳狄也很体谅民间的疾苦,一上台就取消了不合理的赋税,向行省居民赠送公民权,提升他们的政治地位,这些措施巩固了帝国统治的基础。

    而当时罗马最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塞涅卡对克劳狄的描述、评价却是前后自相矛盾。在一封信里,他称赞克劳狄皇帝是“恺撒之后心肠最好的人”,但在不久后的一篇讽刺文章里,他说,克劳狄皇帝是一个暴君、傻瓜,讥讽克劳狄会在死后变成一个南瓜。在当时的用语习惯里,南瓜是愚蠢的象征和代名词。后来的历史学家塔西佗等人也沿用了这种说法,一方面称赞克劳狄在统治初年的宽厚仁和,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赢得了人民和将士的敬爱;另一面又嘲笑他是个没有主见的笨蛋,只是按照妻子和奴仆们的意见行事,不像一个皇帝,更像一个傀儡。苏托尼乌斯在他的《十二恺撒传》里写道:“由他(克劳狄)自己决断的事还不及他的妻子和被释奴仆命令的多,因为他总是依他们的意志做事。”总而言之,同时代的历史学家大都倾向于否定克劳狄,把他看做是一个傻子。

    在20世纪上半叶,西方历史学界掀起了对克劳狄个性特征、功过是非的重新评估、重新研究的热潮。这一次,学者们各执己见,但还是无法统一结论。看来要想彻底揭开克劳狄的神秘面纱,只能期待有权威佐证的考古资料的出现,从而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公元54年,克劳狄不明不白地死去,据说是被他的妻子用毒蘑菇害死的。他挣扎了12个小时后,悄然死去了,死后他被元老院奉为神。

    这样,克劳狄传奇的一生就成了一个谜。

    罗马皇帝提图斯的性格变化之谜

    提图斯可谓是最完美的罗马皇帝,因为没有哪位罗马皇帝能在其在位期间让人无法找到任何瑕疵,而他却做到了。最令人惊奇的是,他在即位之前却是个魔鬼般的人物…

    提图斯是以贪婪出名的罗马皇帝韦斯巴香的儿子,但是与他臭名远扬的父亲相反的是,提图斯虽在位时间不到三年,却让人无法找到过失和污点,他在民众中有着极高的赞誉。但提图斯刚上台的时候,人们对他并不信任,甚至是恐惧,而且有人认为他会是第二个尼禄。这是为什么呢?

    少年时代的提图斯

    少年时代的提图斯就表现出超出常人的气质,他在许多方面都非常优秀。他相貌英俊,身体健壮,既威武又和蔼,且精通骑术和武艺。他也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并以超强记忆力而著称,他对什么事情都很感兴趣,而且不用打草稿就能用拉丁文和希腊文作诗。他还有音乐天赋,吹拉弹唱,无一不通。但即使年少的提图斯如此才华出众,罗马公众也并不喜欢他,相反,他们十分憎恨提图斯。

    原来,在年少的提图斯身边簇拥着一大群狐朋狗友,这些人大都是罗马城中名声最坏的人,提图斯却和他们在一起长期厮混。他和犹太国王阿格里巴一世的女儿贝勒尼斯的关系暖昧,甚至据说有和她结婚的意图,人们还怀疑他谋取贿赂和营私舞弊。除此之外,人们还觉得提图斯是一个冷酷残暴的人,因为在他担任禁卫军长官时,只要有人引起他的怀疑,他就秘密地派遣卫队杀掉那个人。在向耶路撒冷发动的最后攻击中,他残忍地用12支箭射杀了12名守卫者。

    登基后的提图斯

    对于这样一个魔鬼般的人物,罗马民众早已经绝望了。可是当上皇帝后的提图斯却发生了蜕变,仿佛换成了另一个人似的。皇帝提图斯充分展示出一个统治者所应具有的王者之风。他一上台就把贝勒尼斯送出了罗马城,对于他和贝勒尼斯来说,这是一个痛苦的决定。在提图斯过去的情人中有一些是舞艺高超的舞女,她们成了舞台明星,但是当提图斯登基后,他不仅和她们终止了交往,而且从来不到公共剧场观看她们的表演。他不愿接受别人的财物,甚至连正当的捐资也要拒绝,更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向民众勒索财物了。

    对于别人的要求,提图斯都尽量去帮助实现。当他的家人说他许诺太多难以兑现时,他却说不应该让任何人在同自己的皇帝交谈后失望地离开。每天晚上,他都会回想自己白天做过的事,有时甚至会因为这一天没有帮助人而难过不已。当罗马发生天灾时,他还出钱救济难民,把自己别墅中的装饰物拿去修饰神庙。

    提图斯还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忍耐和宽容,为了让自己的双手远离血腥,他宣布接受大祭司的职务。他遵从自己的诺言,此后,他再也没有判决任何人死刑。当两名贵族青年被揭发有反叛的意图后,提图斯宽恕了他们,只是警告他们放弃这种念头,因为皇权是命运赐给皇帝的,是不可动摇的。如果他们想要别的东西,他倒可以考虑。而在对待自己的弟弟时,他的表现就更加宽容,自从他继承皇位以来,他的弟弟就没有停止过对他的暗算,甚至公开煽动军队造反。但是提图斯不但没有处死或流放他,还对外宣称他是自己王位的继承人,坚持让他享有从前的所有荣誉。有时提图斯还私下同弟弟交谈,哭诉着与弟弟求和,希望兄弟俩能够继续像从前那样和睦相处。

    公元81年9月13日,提图斯因病在自己的别墅中逝世。噩耗传开后,罗马民众悲痛不已,举国皆哀。元老院的元老们等不及发布讣告,就全部聚集到元老院的议事大厅里,用最美妙的词汇颂扬提图斯,表达对皇帝的敬重与哀悼。总之,一切提图斯有生之年没有获得的荣誉,在他死后都加倍地得到了。

    提图斯年轻时残忍,而且生活散漫,即位后,他不仅没有在权力面前迷失,反而约束了自己的行为,使他和他的政府成为智慧与荣耀的模范。更为幸运的是,他在位只有两年多,时间也没有给他滥用权力和做恶的机会,所以在人们记忆中的皇帝提图斯永远是慷慨、慈爱和宽容的代名词。

    提图斯为什么会从一个人人厌恶的“魔鬼”变成圣洁的“天使”呢?这是英年早逝的提图斯留给世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可惜由于史料的缺乏,还没有人能准确地解释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找到了这个难解之谜的答案,很多教育、个人修养方面的难题也许就会有了解决的方法,也会培养出更多的贤人雅士。

    查理大帝的加冕事件

    公元800年的圣诞节,查理被罗马教皇加冕为罗马皇帝,史称查理大帝。法兰克王国遂称为查理曼帝国。在查理大帝统治期间,他率军东征西战,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域,从而使查理曼帝国盛极一时。

    查理大帝

    法兰克王国是由法兰克人从公元5世纪末到10世纪末建立的封建王国,在罗马帝国江河日下的时候,法兰克人正逐步崛起。法兰克人原来居住在莱茵河下游地区,属于日耳曼人的支系。公元486年,一个叫克洛维的人率领军队把西罗马人赶出高卢地区,并定都巴黎建立了墨洛温王朝。公元8世纪前期,权臣查理·马特逐步掌握了王国的实权。公元751年,马特之子“矮子”丕平废掉国王,自立为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但新王朝最强盛的时期却是由丕平的儿子——查理大帝开创的。

    查理常年率军在外征战,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也在不断扩大。在经历了五十多次战役后,法兰克王国成为几乎覆盖西欧的大帝国:东到多瑙河,西临大西洋,南至意大利中部,北临北海,与昔日的西罗马帝国相差无几。在公元800年的圣诞节,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将查理加冕为“罗马皇帝”,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查理大帝。

    关于查理加冕众说纷纭

    关于查理加冕称帝的问题,历史上有着版本不一的说法,有人认为查理并未想过加冕,那只是教皇一厢情愿的投桃报李行为。在爱因哈德所著的《查理大帝传》中详细记述了查理加冕的整个过程:公元800年12月25日,教皇召集了当地所有愿意参加弥撒的人来到圣彼得大教堂,当晚一切都显得格外隆重,教堂内灯火通明,音乐悠扬。弥撒仪式开始了,查理注视着基督像,全神贯注地沉浸在仪式的庄严之中。突然教皇利奥三世走到查理面前,将一顶西罗马皇帝的皇冠戴到他头上,并向众人宣布:“上帝为查理加冕,这位带来和平的、伟大的罗马皇帝将万寿无疆,永享胜利!”参加仪式的教徒也异口同声:“上帝将西罗马皇帝的金冠授予查理,查理就是伟大的罗马皇帝和罗马教皇的保护人!”

    教皇利奥三世本想用这种讨好的方式给查理一个意外的惊喜,但他弄巧成拙,反而使查理感到厌恶和无所适从。查理认为,“皇帝”这样的封号实在很无聊,自己并不需要被授予这样的荣誉。他更担忧加冕所带来的巨大隐患:拜占庭的东罗马人对于他的皇帝称号肯定会极度不满和仇视,这甚至会对法兰克王国产生毁灭性的后果。查理事后悔恨地说:“如果早知道教皇有阴谋,我就不会在那天去教堂,尽管那是一个伟大的节日。”

    以上所述是爱因哈德在自己的书中记录的情况,照此推测,查理大帝是不愿意被加冕称帝的。如果爱因哈德说的是真的,查理不愿意称帝,除了顾忌拜占庭人的仇视,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他忌讳的是教皇利奥三世。教皇主动给他加冕表面上看来是报恩,但同时也是在趁机索取一些权力。查理虽然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但也不愿看到教会参政,为此,他特意保留了“法兰克及伦巴德国家”的称号,当他的儿子继位时,查理亲自主持了神圣的加冕仪式。

    且不论查理是否愿意接受罗马教皇的加冕,实际上,他已成为古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人和基督教世界的保护者,而这次加冕在中世纪的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教廷和王廷在西欧进行双重统治打下了政治基础,同时也开创了中世纪教皇为皇帝加冕的先例。

    亨利八世离异之谜

    作为英国都铎王朝的第二代国王,亨利八世虽然组建了较为完善的政府和强大的海军,但他却算不上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后人津津乐道的不是他的功业,而是他几番波折的“离婚“闹剧。

    亨利八世于1509年正式成为国王,参与过争夺意大利的战争。因没能成功离婚而与英国教会产生分歧,并于1534年颁布法案,确定国王取代教皇成为英国圣公会的首脑,从而提升了王室在教会中的地位,扩大并强化了王室的权力。

    政治婚姻

    1501年11月14日,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和斐迪南之女凯瑟琳与亨利的长兄阿瑟成婚,凯瑟琳带着一份高达20万德克(约五百万美金)的嫁妆来到英国。1502年4月,新婚不久的阿瑟不幸病故,亨利正式成为王储。英国为了留下凯瑟琳那笔丰厚的嫁妆,同时也不愿终止与赫赫有名的斐迪南的联姻,于是在亨利七世的建议下,凯瑟琳又被许配给了王储亨利。当时亨利只有11岁,虽然不同意这门婚事,但皇室人员以国家民族大义进行劝说,他最终还是同意了。1509年,王储亨利即位,称为亨利八世。6个礼拜过后,王室才公开庆祝这桩婚姻。

    7个月后,凯瑟琳生下了第一个孩子,但孩子刚生下来就夭折了。一年后,凯瑟琳又生了个男孩。正当亨利八世为都铎王族后继有人感到高兴时,孩子又不幸夭折了。接下来,在1513年及1514年凯瑟琳又生了两个男孩,却都同样夭折了。亨利八世感到了绝望,于是就产生离婚的念头。1516年,凯瑟琳生了一个女孩,也就是后来的玛丽女王。1518年,凯瑟琳又生了一个死胎。这样一来,不单是亨利八世,就连全英国的民众也开始担忧。因为年仅两岁的玛丽,当时已许配给法国皇太子,若亨利八世没有儿子继承王位,玛丽将来就会成为英国女皇,而她的丈夫则成为法国国王,若是这样英国就成了法国的一个行省。

    享利八世

    亨利八世“离婚”闹剧

    和其他皇帝一样,亨利八世也希望通过军事冒险完成霸业。当时,法国和西班牙为争夺意大利在欧洲大陆进行激战,亨利八世于1512年参战,支持他的岳父阿拉贡的斐迪南。但在实际战争中,他并没有展示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亨利八世特别信任沃尔西,让沃尔西独自兼任约克郡大主教、枢机主教和英格兰大法官。沃尔西觊觎教皇之位,亨利八世也表示支持。但是沃尔西的内外政策均告破产,使亨利八世的名声也受到了影响。亨利八世企图以自己的无嗣问题转移别人的注意力,从1527年起,他不断提出与凯瑟琳离婚。他说与寡嫂结婚违反上帝的旨意,儿子夭折就是上帝的惩罚,只有离婚上帝才能宽恕他。因为这桩婚姻原是教廷批准的,亨利八世只好向罗马教皇提出离婚申请。当时的教皇完全听命于法国的查理,而凯瑟琳就是查理的姑母,教皇自然不会同意离婚。后来,亨利八世又再次把自己的离婚案提交给教皇裁决,1529年6月21日,亨利八世与王后凯瑟琳全部出庭。凯瑟琳见到亨利八世便俯身下拜,她苦苦哀求亨利八世不要离婚。她请求亨利八世顾念多年的夫妻情分。最后她问亨利八世,她到底做错了什么事。亨利八世把她扶起来对她说,他不否认这是一桩美满婚姻,他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完全是为了皇室与国家。当时主持裁判的费希尔主教出面为凯瑟琳进行了辩护,使得离婚没有实现。

    事实上亨利八世坚持与凯瑟琳离婚,并非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而是他喜欢上了凯瑟琳宫中一个名叫安妮的女子。亨利八世对教廷的裁决极为不满,他索性开始和安妮公开交往。恋爱中的亨利八世为安妮写下了脍炙人口的17封情节。这些情书至今仍珍藏在梵蒂冈图书馆中。安妮为了能够得到合法地位,也希望亨利八世尽快离婚。亨利八世见罗马教廷不肯同意自己的离婚申请,于是请英国国教会裁决,但也未得到受理。这时亨利八世便迂怒于大主教沃尔西,把为他效命15年之久的沃尔西视为异己势力,沃尔西虽未被处死,却被剥夺了一切财产和权力。经过几次请求离婚的失败,亨利八世便产生了脱离罗马教会的念头。1539年克伦威尔上台,主张英格兰教会脱离罗马教会。英国国会于1534年通过《至尊法案》,确定国王代替教皇成为英国圣公会的首脑,这提高了王室在教会中的地位。至此,亨利八世终于如愿以偿地离婚了。离婚后的亨利八世与安妮结婚,但安妮也没能为他生下皇子,亨利八世后来罗列罪名将她处死。1540年7月亨利八世又将扶他登上至尊地位的克伦威尔送上了断头台。在1530年以后,亨利八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1540-1542年间亨利八世先与年轻美貌的卡瑟琳·霍华德住到一起,后来又和温柔的卡瑟琳·帕尔结婚。但亨利八世因疾病缠身,不久便告别了人世。

    伊丽莎白女王终生未嫁之谜

    年轻的伊丽莎白女王,以其优雅的风姿、深厚的学识以及至尊的地位引得欧洲无数王公贵族竞折腰。然而,这位令世人神迷的女王却终生未嫁,是政治原因,还是宫廷生活中鲜为人知的经历……

    1603年3月24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与世长辞,这时她已是70岁的高龄了。然而,这位尊贵美丽的女王却一直未婚,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伊丽莎白是亨利八世第二任妻子安妮所生的女儿。亨利八世和安妮结婚后三个月她便出生了。又过了两年多,安妮因为没生下男孩,被亨利八世罗列罪名而处死。此时的伊丽莎白不到三岁,她从小就生活在没有母爱的阴暗世界里。

    情路坎坷的伊丽莎白女王

    1558年,年仅25岁的伊丽莎白成为英国女王。正值妙龄的伊丽莎白身材细挑,气质高贵典雅,近乎金黄的头发飘逸柔顺。她喜欢打扮,也善于打扮,在宫廷宴会或舞会上,她总是众多男性心中的女神,一位令人痴迷的女性。

    她虽然是主宰人民命运的国王,但她作为女人,当遇到英俊潇洒、风度不凡的男人时也会心动。

    少女时代的伊丽莎白曾与汤姆斯·西摩尔有过恋情,且一度传为宫廷绯闻。后来,西摩尔为了实现其政治野心,暗中密谋夺权,失败后被判处死刑,这段故事也成为过眼烟云。

    伊丽莎白当上女王后,议会和大臣强烈要求女王尽快成婚,因为这是关系到英国的王位是否后继有人以及社会稳定的大事。瑞典国王埃利克、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和法国王公等人都对美丽的伊丽莎白十分倾慕,他们三个人都想入主英伦三岛。国内的王公大臣也开始了明争暗斗。

    伊丽莎白的宠臣和情人不停地变换。其中第一位情人是罗伯特·达德利,后来被封为莱斯特伯爵。他们常常形影不离,朝夕相处。莱斯特可以擅自进入女王寝宫,而且一旦他不在身边,女王就显得很失落。莱斯特早有妻室,后来,妻子神秘死去,他全力以赴去争取他梦想的地位。不幸的是,莱斯特还是以失败告终。

    女王46岁时,突发奇想要远嫁法国的安休公爵,女王邀请公爵到王宫,他成为王宫里的座上客。当时的安休公爵只有23岁,两个人年龄相差23岁。他们在御花园亲热,调情嬉笑,甚至当众拥抱。但是,伊丽莎白绝不是一个轻浮而没有城府的女人,安休公爵最终也没能获得女王的芳心。

    伊丽莎白还喜欢过华尔特·罗利。罗利常陪伴在女王左右,并以他的奉承、机智、英俊和讲述海外的冒险故事来讨女王的欢心,但最终罗利也只是受封为爵士而已。

    女王最后喜欢的一个人是埃塞克斯伯爵,比她小30岁。伯爵身材高大,风度优雅。1601年,埃塞克斯企图夺取大权,他反对政敌威廉·塞西尔,并在伦敦制造动乱。女王一反常态,处决了埃塞克斯伯爵。

    女王为何终生未嫁

    那么,尊贵的女王为什么不结婚呢?

    她的政敌说她根本没有正常的生理功能,不是一个真正的女人;也有人说她有私生子。至于她为什么不让莱斯特成为自己的丈夫,有人说她是怕因莱斯特妻室无故死去而遭怀疑。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女王的父亲三次杀妻、6次娶后的惨痛家族经验使她得出这样的结论:丈夫不会给女人安全感。也许正是这种心理使她拒绝成为一个妻子。

    茜茜公主童话的背后

    著名影片《茜茜公主》为人们讲述了奥地利女公爵的女儿茜茜与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的爱情故事。宛如童话的爱情让人们充满向往,然而她与弗兰茨的婚后生活真的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幸福快乐吗?

    快乐的茜茜

    1837年茜茜公主降生,她是奥地利公国索菲皇太后的外甥女。据说,茜茜公主自小就聪明伶俐,活泼可爱,深受家人的宠爱。她经常跟随父亲打猎、骑马、爬山,所以养成了开朗自信的性格,充满着朝气与活力,极受大家的喜爱,人们都亲切地叫她“茜茜”。

    茜茜公主的姐姐海伦和奥地利公国索菲皇太后的儿子弗兰茨·约瑟夫订有婚约。弗兰茨虽然只有23岁,却已经是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的国王、奥地利的皇帝。1853年8月,弗兰茨为了探望未婚妻海伦来到德国的巴伐利亚,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次探望竟然改变了茜茜的命运。当时的茜茜只有15岁,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女,对男女情事茫然无知,但是她清纯的模样与独特的魅力却一下子迷住了年轻的皇帝。于是弗兰茨力排异己之见,放弃了与海伦的婚约,向茜茜求婚。8个月后,年满16岁,却稚气未脱的茜茜公主同皇帝弗兰茨·约瑟夫结了婚,她站在维也纳的圣坛上,成了“皇后陛下”。

    不幸的婚姻

    然而,这桩皇族的婚姻一开始就存在隐患。一方面皇帝的母亲索菲皇太后是个刻薄的妇人,她看不上活泼而不拘小节的茜茜:另一方面自由散漫惯了的茜茜对维也纳宫廷生活的繁文缛节也有些反感。更重要的是,这桩婚姻明显是缺少深思熟虑的,他们两个人并没有完全了解对方的性格。茜茜嫁给弗兰茨·约瑟夫的时候只是一个16岁的小姑娘,根本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她是否喜欢弗兰茨,这可能连她自己都不清楚。婚后他们开始了在一起的生活,之前暗藏的隐患就如只露出一角的冰山,开始慢慢浮出水面。

    茜茜和弗兰茨截然不同的性格成为他们婚姻最大的阻碍。弗兰茨生性理智果敢,处理任何事情都是认真对待,这同天性散漫的茜茜公主可以说是格格不入的。她向往自由,渴望真正的爱情,精神需求极大。然而,在秩序井然的维也纳宫廷生活之中,她所热爱的那种在丛林中奔跑欢呼、自由自在的生活只能在记忆中追寻,她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慰藉与满足。在婚后最初的日子里,茜茜开始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并开始学习语言。她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和英语,并且对历史、哲学特别感兴趣。同时,她还进行文学创作,写下了大量富有浪漫气息的诗歌,但这些并不能改变她枯寂、不幸的婚姻生活。

    在维也纳的宫廷里,茜茜虽然贵为王后,但却没有自由,她只是被当做一种装饰、一个必要的摆设、一个传宗接代的工具,她的行动均由皇太后亲自安排。婚后10个月,茜茜生下了她的第一个女儿,索菲皇太后以茜茜的性格不适合教育孩子为由,承担了抚养这个孩子的责任,茜茜被完全排斥在孩子的生活之外,她后来生的两个孩子也是如此。紧张的婆媳关系已经让她感到窒息,就连孩子的抚养、教育,她都无权干涉,茜茜被剥夺了做母亲的资格。这样,茜茜在维也纳宫廷中感到更加孤独与绝望。

    这种处处压制的宫廷生活毁掉了茜茜那种天真烂漫的朝气与活力,她的健康也出了问题。她总是剧烈地咳嗽,而且一上楼梯就咳嗽不止。到了1860年,茜茜的病情恶化,她不但患了贫血,而且染上了严重的肺病。这时候,医生劝她到西班牙去疗养,她高兴地离开了维也纳宫廷,来到了马德里。这里迷人的风光和自由的生活方式使茜茜心情舒畅,她也不再咳嗽了。然而当她重返维也纳,只过了四天,便再次开始咳嗽和发烧,而且肺病复发。为了治疗疾病,茜茜又离开维也纳去了卡夫,奇怪的是当她乘坐的船一离开皇宫,她的身体状况就开始好转,几周之后,咳嗽居然止住了。从此以后,茜茜总是以“身体不好”为借口离开维也纳,时常和巴伐利亚的家人聚在一起,而且很少露面。人们对此议论纷纷,并开始关注茜茜的婚姻生活是否美满幸福。

    1866年奥地利的军队被普鲁士人打败,第二年,弗兰茨与茜茜公主去政局动荡的匈牙利访问。在布达佩斯,茜茜与安德烈伯爵产生了火热的爱情。1868年,茜茜的第四个孩子玛丽出世,并在布达佩斯接受洗礼。这一次,茜茜决定自己养育孩子。

    悲惨的结局

    40岁以后的茜茜依旧年轻美貌,但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自己的身材、容貌。她开始了各种健身运动,尤其是坚持散步,无论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她还寻求各种各样可以永葆青春的秘方。由于多年的节食和锻炼,当茜茜57岁时,她的身材仍然像年轻时那样苗条,体重始终保持在50千克以下。

    美丽的茜茜依旧和丈夫难以相处。就在这段时间,弗兰茨·约瑟夫和一个女演员的暖昧关系愈演愈烈。但让人意料不到的是,茜茜对此事并不烦恼,反而很高兴,认为自己外出旅行将不会受到别人的干涉了。后来,茜茜漫游了整个欧洲和非洲。1898年,60岁的茜茜开始衰老,她面色苍白,精神萎靡,9月9日这天,茜茜在日内瓦的一个湖边被人暗杀。

    她为什么会被人刺杀以及她与丈夫的感情如何,这些对于世人而言都是无法解开的谜团。

    沙皇彼得三世死亡之谜

    各国的封建宫延中都存在着阴险狡诈与不择手段的争斗,宫廷政变不断上演。俄国也是如此,作为沙皇的彼得三世恣意妄为,不思进取,也因此使自己最终成为妻子叶卡捷琳娜的阶下囚。

    1725年彼得大帝驾崩后,俄国就陷入了长期动荡中。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的王后叶卡捷琳娜发动宫廷政变,接管了政权。在叶卡捷琳娜登基的同一天,彼得三世在狱中突然死去。彼得三世是怎么死的呢?他的死与叶卡捷琳娜有关系吗?

    不思进取的彼得三世

    彼得三世自幼在德国长大,因此他并不喜欢自己的国家,反而非常崇拜普鲁士的军事制度与文化。他甚至不愿意接受治理俄国的命运。1761年伊丽莎白女皇逝世,彼得三世继位。由于国内政局长期动荡,人们都希望彼得三世能够励精图治。然而刚继位不久的彼得三世却经常以自己的喜好对俄国现行制度和法令肆意改动,他颁布的一些政策损害了教会与贵族的利益,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在对外政策上,彼得三世的所作所为让政界和军界极度不满。

    彼得三世

    叶卡捷琳娜女皇

    叶卡捷琳娜原名索菲亚·奥古斯特,她出生于德国一个贫穷的家庭。当她知道自己成为彼得的未婚妻后非常激动,她和母亲千里迢迢来到俄国首府彼得堡。为了做个称职的皇后,她刻苦学习俄语,并开始信仰东正教,不久她就能用标准的俄语虔诚地朗诵东正教的誓言,在场的大主教和教徒听后都感动得潸然泪下。1745年8月,彼得三世正式娶叶卡捷琳娜为妻。婚后,叶卡捷琳娜发现丈夫是个风流成性的不忠男人,他甚至把情妇带到家中。而同时伊丽莎白女王也对叶卡捷琳娜有所怀疑,并派人监视她,年轻的皇后暗暗地记着这些仇恨,但她并未表现出不满情绪或与之反抗。她一面刻苦读书学习如何治国,一面在军队和政界中扶植一些亲信,并将情夫们都安排到重要部门,为将来夺权作准备。

    1762年6月24日,彼得三世离开彼得堡去奥拉宁堡发动对丹麦的战争,叶卡捷琳娜留守彼得堡。7月9日凌晨5时,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控制了首都,自立为女皇。彼得三世要求与女皇共同执政,但遭到了拒绝。他只好宣布退位,最后向女皇提出请求,希望能归还他的情人、小提琴和一只猴子,以便陪他度过余生。7月18日,叶卡捷琳娜在枢密院正式登基,史称叶卡捷琳娜二世。就在叶卡捷琳娜就任皇位的同一天,彼得三世却在狱中突然死亡。

    彼得三世的死因

    各国历史上封建宫廷中始终存在着夺权的争斗,专制独裁与宫廷政变屡见不鲜,彼得三世正是这种独裁政治的出局者。但彼得三世是怎么死的?第一种说法称他是被人毒死的,据当时法国外交部的档案记载:一些人按照俄国风俗亲吻彼得三世的遗体作为最后的告别,后来那些人的嘴唇却莫名其妙地肿了起来;第二种说法是彼得三世是在酒后与人发生争执被人失手打死的:第三种说法是女皇为绝后患,派人勒死了彼得三世。彼得三世到底是怎么死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有没有对他下毒手?至今仍是一个谜。

    梅林宫自杀事件之谜

    哈布斯堡家族有着无数秘密,梅林宫自杀事件正是这个欧洲王族的众多秘密之一。权倾一时的皇太子为何突然自杀,是爱情悲剧,还是政治阴谋?直至现在它仍然是一个等待破解的谜。

    1889年1月30日奥匈帝国的皇太子和他的情人在梅林宫的房间里开枪自杀了。没人知道他们为什么选择自杀,梅林宫自杀事件也成为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的6大历史谜团之一,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弄清事情的真相。

    悲剧缘于殉情自杀

    从皇太子和他的情妇自杀于梅林宫这一表象来看,梅林宫的悲剧可能是殉情自杀。皇太子鲁道夫在16岁的时候就和比利时公主斯德法妮订婚,然而他们的婚姻并不幸福,尤其让鲁道夫失望的是斯德法妮在生了一个女儿之后便不能再生育了。长久以来,鲁道夫一直都想要离婚,但是奥匈帝国的皇帝坚决反对。有一次,鲁道夫甚至自作主张,在没有征得皇帝同意的情况下,向罗马教皇提出了解除婚姻的要求。教皇没有答应他的要求,而是把这件事告诉了约瑟夫皇帝。皇帝大发雷霆,他把鲁道夫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警告他不要再胡来。绝望的皇太子到处寻欢作乐来麻痹自己,他结交了许多漂亮的舞女和卖弄风情的伯爵夫人,经常夜不归宿,通宵达旦地和那些女人在一起厮混。

    1887年末,在一次波兰人举行的舞会上,鲁道夫邂逅了一位名叫玛丽·维兹拉的少女,玛丽·维兹拉对皇太子一见钟情,疯狂地爱上了他。两个人之间的感情飞速发展,每时每刻都不能分开,因此还闹出了一场丑闻:1888年6月,皇太子夫妇应邀去英国参加维多利亚女皇登基50周年庆典,玛丽在皇太子夫妇之前就赶到了英国,等待和鲁道夫约会,太子妃知道后拒绝陪皇太子前往。约瑟夫皇帝听到此事后气愤不已,最后只得强行命令鲁道夫为了皇室的稳定断绝与情人的来往。

    1889年1月28日,皇太子原本与胡约伯爵和他的妹夫相约一起乘火车去梅林宫附近的森林中打猎。凌晨5点半,皇帝突然召见了皇太子,一个半小时以后,鲁道夫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他立刻写了几封信,分别是给斯德法妮、他的妹妹、他的母亲以及一些朋友的。接着他回到自己的寝宫,离开妻子和女儿独自动身去了梅林宫,很快,另一辆马车把玛丽接到梅林宫。

    鲁道夫在自杀前的那个晚上,他给自己的贴身仆人洛斯谢克写了一张字条,让他去找一个牧师为他祈祷,并要他把“我和玛丽合葬在一起”。后来,人们从皇太子写给妻子的信中看到这样的话语:“你终于从我为你带来的痛苦之中解脱出来了,祝你永远幸福……”人们还从玛丽写给她妹妹的遗书中读到:“你只能为爱情而结婚。我没有这样做,所以情愿到另一个世界去。”因此,很多人认为,皇帝突然召见鲁道夫时一定痛骂了他一顿,并且逼他与玛丽断绝往来,痴情的鲁道夫不愿接受这样的安排,最后选择了殉情自杀。

    政治原因引发悲剧

    还有人认为皇太子的死可能缘于政治原因。鲁道夫作为皇位继承人,自幼就受到严格的教育,他的老师们都是帝国最出色的学者。有一段时间,他居然跟着一位被皇帝长期流放并参加过革命军的祭司学习。因此,鲁道夫在年轻时就曾匿名在奥地利报刊上发表抨击奥地利贵族制度的文章,尖锐地嘲讽说:“那些贵族们愚昧无知,根本不适合担任任何官职。”他的叛逆性格受到了皇帝的关注,他每次外出都有人暗中监视,他的住处也长期受到监视。

    据传说,鲁道夫曾许诺只要匈牙利人起兵造反,他就会宣布其自治,而他可以就任匈牙利国王。因此鲁道夫很可能是因为政治原因自杀的。当然要证明这一点还缺乏有力的证据,不过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说:“我是没办法才要去死的。”似乎隐约能感觉到鲁道夫的死是被逼无奈的。

    皇太子的死讯使整个皇宫紧张起来。官员们、侍从们在长廊里跑来跑去,一些人甚至紧张得不知所措。下午两点,皇帝召集全体皇室成员和大臣们,讨论如何处理这一突发事件。最后皇室对外宣布:皇太子因为极度兴奋,于今日凌晨死于心肌梗塞。1889年2月2日午夜,一辆灵车将皇太子的尸体秘密运回了维也纳,5日,皇太子的灵柩被送往皇家墓地。葬礼规模并不大,不过据说皇帝悲痛万分,伤心欲绝。

    其实整个事件的关键就是28日清晨皇帝紧急召见皇太子的那次谈话,他们父子之间的谈话内容极有可能是鲁道夫自杀的真正原因。

    但是,皇帝对那次谈话缄口不语。当他辞世的时候也将梅林宫自杀事件的谜底带走了,使之成为一个难以破解的谜。

    爱德华八世放弃王位之谜

    俗语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许多人在权力与爱情面前往往会选择前者。然而英王爱德华八世却毅然选择了一段平凡的爱情。是什么原因使他作出如比选择,他所爱的人又是何等的倾国倾城呢?

    1936年12月11日,爱德华八世自愿放弃王位,与一个曾两次离婚的平民妇女结婚,这让很多人瞠目结舌。

    忠贞不渝的爱情

    是什么样的女人可以让一个国王放弃王位呢?她就是沃丽丝·沃菲尔德。她既没有漂亮的容貌也没有超人的才华,可是1931年皇太子在伦敦刚认识沃丽丝时,就为她通情达理、端庄贤淑的风度所倾倒。沃丽丝虽已近中年,但却有着少女般的身材。王子对沃丽丝一见钟情,但是父母、王室、内阁及各自治政府几乎所有人都竭力反对王子的这一举动。病入膏肓的乔治五世曾对首相鲍尔温说:“我死之后,这个孩子很快就会把自己毁掉!”乔治五世死后,王子即位,很快他就宣布要迎娶沃丽丝。首相鲍尔温以及其他大臣们一致反对,而爱德华八世却回答:“我现在考虑的是自己配不配当沃丽丝的丈夫,和她在一起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无论当不当国王,我都要娶沃丽丝,为了达到此目的,我宁愿退位。”由于政治风暴骤然来临,沃丽丝在“存心勾引国王,想要做王后”的诽谤攻击下悄然离去,她不愿看到爱德华八世因为她受到伤害。于是远在国外的沃丽丝写信给爱德华八世,要求分手。可是爱德华八世却说:“即使因为和你在一起使我一无所有,我也没有怨言,比起你来,王冠、权杖和御座都不重要。”爱情高于一切的誓言使沃丽丝在人们的咒骂声中得到安慰。

    1936年12月11日,刚刚继位并且还未加冕的爱德华八世发表了告别演说,他深情地说:“我的朋友们,没有我深爱的那个女人的帮助和支持,我是不可能承担我肩负的重任的。”几个小时后,他便在皇家海军驱逐舰的护送下离开了英国,去和沃丽丝会合了。

    1937年乔治六世继位,爱德华八世受封为温莎公爵。后来,爱德华八世与沃丽丝来到法国结婚,并一起幸福地生活了35年。1972年,78岁的温莎公爵病逝。沃丽丝每天都要整理丈夫的遗物,并一直将它们保持他生前的模样。她在晚年整理了回忆录,并整天听着丈夫喜欢的音乐。就这样,沃丽丝带着对丈夫的思念走完人生最后的14年。

    1986年4月24日,沃丽丝因肺炎在巴黎郊外逝世,享年90岁。至此,这段感人的爱情故事也落下了帷幕,它将永远为世人所铭记。

    人们的几种猜测

    人们对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举动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猜测:有人认为王子是被沃丽丝的美色所引诱:也有人认为王子是为了神圣的爱情而舍弃了王位;还有人认为王子是受“现代派”影响,想通过这种举动来冲击腐朽的君主制度。沃丽丝从来不公开为温莎公爵辩解,更不愿向世人谈及他们之间的爱情,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谁也说不清楚。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能够真正解读他们之间伟大的爱情,能够从已公开的八十余封情书中找到答案。

    日本天皇二战后逃脱审判之谜

    日本是一个君主制国家,在这个万世一表的国度里,天皇是至高无上的精神领袖。裕仁天皇是发动二战的元凶之一。但为何他在战后却未受到审判,他究竟是侥幸逃脱,还是利益集团有意为之?

    日本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个法西斯国家之一,二战期间,日本军队在中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战后许多日本战犯被送上了国际军事法庭接受世界的审判,而作为当时日本最高统治者的天皇为什么没有受到军事法庭的裁决呢?在众多日本战犯被处决的同时,天皇又在哪里,他在做什么呢?

    裕仁天皇

    裕仁天皇也应接受审判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终战诏书》的播出向日本民众以及世界人民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投降后,战胜国、日本国内的部分民众、国际仲裁机构乃至裕仁本人都认为天皇应对战争承担责任。日本国内一些进步群众团体的领袖以及部分深受战争创伤的同盟国呼吁:裕仁天皇作为战争期间的国家元首是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应该以头号战犯接受国际法庭的审判与惩罚,并强烈建议废除日本天皇制,改变日本现存的政治体制。为惩处法西斯国家的罪行,在世界重新维护公正与和平,战后的东京设立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为军事法庭审判长的澳大利亚法官威廉·维著也认为:“如果不审理天皇,战犯则无法进行审判。为了维护法律的公正,他应在国内或国外受到拘禁。”裕仁本人也自知罪大恶极,难以面对愤怒的世人,他觉得应该承担起发动战争的罪过。但是,一次历史性的会面影响了裕仁天皇的命运,也为世界历史增添了些许神秘的色彩。

    历史性的会面

    1945年9月27日上午9时,裕仁头戴大礼帽,身穿燕尾服,与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将军见面并会谈,当时这位大名鼎鼎的将军是盟军驻日本占领军的最高长官。在这次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会晤中,裕仁天皇勇敢地承认:“日本政

    府的每一个政治决定和军事行动……我是最直接的、唯一的责任人。”正是因为这样,裕仁天皇给麦克阿瑟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若干年后麦克阿瑟回忆起裕仁天皇时曾说:“在当时,我感到我面对的是日本第一个当之无愧的有素养的人。”作为盟军驻日占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要求裕仁天皇否定日本注定统治世界的“大东亚”观点,维护世界和平,同时肃清国内黩武精神,此外否定天皇的神圣性,天皇由神回归为人。裕仁天皇都完全接受照办。

    一直以来天皇在日本居于神的地位,受到民众敬仰,保留天皇有利于更好地控制战后日本的国内局势。根据麦克阿瑟的建议,并考虑到政治上的需要,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员以表决的形式作出了裁决:凡涉及到日本天皇的各类起诉,均不予受理。这个裁决是美国基于国家利益及全球战略的考虑而给日本天皇的一块“免死牌”。

    1946年4月3日,远东委员会决定对天皇不予起诉。

    6月18日,远东审判首席检察官基南在华盛顿宣布不对裕仁天皇以战犯论处。

    与美国政府声调一致的远东审判日本辩护团一致通过决议:“不追究天皇及皇室的战争责任。”

    当东条英机等7名日本甲级战犯接受绞刑之时,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最高领袖裕仁天皇却毫发无损。但是日本在二战中犯下的滔天罪行是无法漠视的,战争的阴影深深留在人们的心中,尤其是中国人民的心中。

    肯尼迪遗孀杰奎琳为何嫁给希腊船王

    1968年10月20日,肯尼迪总统的遗孀杰奎琳与希腊船王在希腊举行了婚礼。杰奎琳嫁给船王是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还是为了满足私欲呢?这桩婚姻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轰动世界的婚礼

    1968年10月20日,在希腊的一个小教堂里举行了一场轰动世界的婚礼。然而,这对新人看起来却并不相配:新娘39岁,年轻貌美;新郎62岁,身材矮小,貌不惊人。在他们身后,分别站着两个人婚前的儿女,特别是新娘年幼的女儿和儿子,显得那么茫然无助。这就是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遗孀杰奎琳·肯尼迪和希腊船王——亿万富翁亚里斯多德·奥那西斯的婚礼现场,他们的婚礼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媒体的影响下,几乎可与肯尼迪总统被刺事件平分秋色。这场婚礼因人们的好奇而备受瞩目,许多人都在猜测这桩婚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备受质疑的婚姻

    对于这桩婚姻,欧美甚至全世界的许多新闻媒体都充满了愤怒的情绪。婚礼的次日,媒体就报道了美国民众对杰奎琳的强烈指责。而在美国纽约第五大道杰奎琳的家里,守在那里的特工人员不断收到信件,里面的内容大多是斥责杰奎琳的,他们一致指责杰李琳贪得无厌,还有人认为杰奎琳已经成了国家叛徒。当然也有一些熟悉她的朋友们为她鸣冤叫屈,认为她的选择是一个明智之举。

    肯尼迪总统被刺后,民众对杰奎琳给予同情,她所到之处,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四年多来,她把全部的精力都花在纪念亡夫的活动和抚养一双儿女上。可是后来她却嫁绐了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实在是很难让人理解。由于杰奎琳是个神秘的、让人无法了解的女人,所以她嫁给希腊船王的真正原因可能只有她自己才清楚。

    但是很多人都对这件事进行了猜测,其中大多数人认为杰奎琳嫁给希腊船王完全是由于经济上的原因,她需要一个可以供她挥霍的丈夫。希腊船王奥那西斯是世界著名的亿万富翁,当他在1975年去世时,遗产总数高达十亿多美元。而且杰奎琳是个天生的购物狂,她对物质有极强的占有欲,因此花钱如流水,极为奢侈,肯尼迪总统以及家人都曾为此指责过她。事实上,嫁给奥那西斯之后,杰奎琳就更是变本加厉地购物,10分钟内她可能已进出了世界数家豪华商店,至少花了10万美元。她的这种奢侈行径,连希腊船王都看不下去了,“尽管我是富翁,但我难以理解这个女人为什么一下子要买200双鞋?除此之外,我还得给她买成打的手袋、裙子、睡衣、外套!”从这些可以看出,杰奎琳要想满足自己那无底洞一般的物质欲望,就必须要找一个强有力的经济后盾,所以当她遇到奥那西斯这位亿万富翁的时候,简直是欣喜若狂,于是把自己的终身托付给了这个“只有一米五高”、“既无魅力又不可爱,乏味透顶的老头子”,人们认为她为了钱下嫁给希腊船王也并不奇怪。

    可是杰奎琳的一些密友们和许多女性认为,希腊船王奥那西斯自有他独特的魅力,杰奎琳就是被他的迷人之处所打动并毅然嫁给了他。好莱坞著名影星伊丽莎白·泰勒从女人的角度分析,认为杰奎琳找到了一个“迷人、和谐、体贴的伴侣”,这位“机智的希腊海盗”,以他地中海式的幽默出现在社交场合,他喜欢热闹,善于调情,这种性格吸引了寡居孤僻的杰奎琳。而且,当时社交界的女性也普遍认为船王极具个人魅力,杰奎琳被他吸引也实属正常,并不完全是因为金钱和地位的关系才下嫁给他。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杰奎琳嫁给船王是为了逃避厄运,为了自身和一双儿女的生命安全。肯尼迪家族素有“美国的王室”之称,不仅才俊辈出,拥有数不清的财富,还能够在政坛上呼风唤雨,但同时它也是个多灾多难的家族。杰奎琳因为总统的被刺伤心了很长时间,而且也开始为自己和子女的安全担忧起来。1968年6月6日,肯尼迪的弟弟参加总统竞选时遇刺身亡,再次重演了肯尼迪家族历史上悲剧的一幕,精神一直高度紧张的杰奎琳简直无法承受这一打击。杰奎琳自嫁入肯尼迪家族以来,就没有过过安宁的日子,这个家族的权势与荣耀为她带来的是更多的恐惧和担忧。自我保护意识早已在她的心中扎了根,所以当事情开始向着她所预见的方向发展时,她只好选择立刻逃离这个家族。在葬礼上,悲痛的杰奎琳当众宣布她要离开美国。“我诅咒这个国家,如果他们再下毒手,我的儿女无疑将是首要目标”,人们还没来得及领悟这句话背后的含义,《纽约时报》的头版就已经登出了她将与希腊船王奥那西斯共结连理的消息。

    当然,这场婚姻背后也许还隐藏着更多的秘密,为了探寻事件的真相,人们仍在不断地努力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