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武器与战争-电子战、导弹战和星球大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我们介绍了常规武器以及它的发展,介绍了威力强大的核武器之后,就需要讲一讲电子战、导弹战和星球大战了。这是属于新技术和现代军事(未来军事)这一课,对于那些未来的军事家们,尤其要懂得的不是历史,而是今天乃至未来战争的特点。

    电子战

    我们在前面已经叙述,一位退役的英国陆军上校曾说过,1982年以色列在黎巴嫩进行的一场战争,是“明天的战争”。它所以被称之为“明天的战争”,是因为它不但使用导弹战,还使用了预警飞机和电子战。以色列军队空军在叙利亚的贝卡谷地进行的一连串电子“斗法”,使叙利亚损失了三十多个苏制导弹连和近百架飞机。这场激烈的电子战,展现了现代化战争的若干新特点。西方一些军事专家认为“未来的战争将是一场电子战”,“以色列打了一场明天的战争”。

    电子战,是指战争双方利用电子设备或器材进行的电磁斗争,其目的是通过这种交锋,来压制、干扰、削弱以至破坏敌方的电磁辐射能,同时保证自己的电子设备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等,使得军事首脑机构离开电子几乎成了瞎子、聋子,在战争进程中寸步难行,所以破坏了对方的电磁辐射能,就等于把对方变为中枢神经痴呆的傻子,也就贏得了战争。有人说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就像几何学中有三个坐标轴一样,战争也有正面、纵深和高度三维空间。电子战,则使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维电磁频谱,因此人们又称电子战为“第四维战争”。

    电子战也叫电子对抗,主要包括雷达对抗、无线电通信对抗、光电对抗(敌对双方以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光波波段的电子设备进行的电磁对抗)。前苏联军队把水声对抗(海战中双方舰艇在水中进行的探测与反探测的电子斗争),也纳入了电子战的范畴之中。在电磁波控制的现代战场上,电子技术不仅运用到统帅机关,还运用于一切部门之中和绝大部分武器系统之中,指挥、通信系统,预警、监视系统,火控、制导系统,引导、导航系统,以及敌我识别系统,遥控系统等等。一旦电子设备被干扰而失效,整架庞大的现代化机器,就立即处于瘫痪状态。

    在现代化条件下,大规模的电子战和大规模的导弹战,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电子战技术渗透到作战的各个方面,决定着武器装备的优劣,指挥效能的高低,战斗力的强弱,电子战技术装备是“战斗力的倍增器”,这已是不容怀疑的事实了。

    美军1966年轰炸越南的高峰时期,越方平均用10至15枚“萨姆一2”导弹就可击落一架飞机。然而,到1972年美国恢复轰炸时,由于使用了电子战新技术,并采用了电子对抗新战术,越方平均84枚“萨姆一2”导弹才能击落一架飞机。据外刊报道,美军轰炸机的生存率由原来的25提高到7095。

    第三次中东战争,埃及发射6枚“冥河”反舰导弹,六发六中,击沉以色列的“埃拉特”号驱逐舰和一艘商船;而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叙利亚快艇发射50枚“冥河”导弹攻击以色列的巡逻舰,由于以舰装备了先进的电子战设备,不但一发未中,反而在战争中被以军击沉了10多艘快艇。

    在英国、阿根廷进行的马岛战争中,阿根廷参战飞机损失近半,主要问题是空军的电子战装备处于劣势,正如西方的军事评论家指出的那样,“阿根廷打了一场昨天的战争”。但同样是这支空军,由于使用了电子技术先进的“飞鱼”导弹,却一举摧毁了英军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创造了一鸣惊人的奇迹。

    在现代战场的角逐中,敌我双方的电子战,既无形无声,又紧张激烈。新的电子战技术和与之相适应的战术,可以使敌方电子制导武器战斗力锐减,以至完全丧失战斗力;同时也可以使己方电子制导武器的威力成倍成十倍地增加,甚至改变战场上力量的对比。因此,争夺电磁优势,已经成为研究现代战争的重要课题。

    电子战,按其作战性质,可以分为电子进攻(侦察、干扰、摧毁)和电子防御(反侦察、反干扰和反摧毁)两种基本类型。按作战形式,可分为软压制和硬压制两种形式。所请软压制,就是通过电子干扰等手段,使对方的电子战系统在一段时间内降低效能或失去效能;硬压制,则是通过发射制导武器或强电磁脉冲,直接摧毁敌方的电子战设备,使其完全丧失战斗力。

    电子对抗在现代战争中正把软硬两手结合起来,电子进攻能力获得了迅速提高。近期以来,电子对抗领域内陆续涌现出一批干扰与摧毁相结合的新型武器装备,使电子对抗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美国1983年开始装备的“AGM88”反雷达导弹,最大运行速度大于3马赫(三倍于音速);前苏联的新型“KCP11”空地反雷达导弹的射程达170公里。在贝卡谷地战斗中,当以色列利用无人飞机诱使叙利亚“萨姆一6”导弹制导雷达开机后,立即向导弹阵地发射了自制的“狼”式地地反雷达导弹,同时用“F4”攻击机发射了经过改进的“百舌鸟”空地反雷达导弹,彻底摧毁了叙方贝卡谷地前线全部制导雷达和侦察雷达站。马岛战争中,英国“火神”轰炸机也曾发射了;百舌鸟”导弹,破坏了阿根廷军队“TPS43”雷达的天线。

    隐身武器的出现是电子对抗技术的重大突破。它着眼于削弱武器的电、光、声可探测的特点,以降低雷达等各种电学、光学设备对目标的发现距离,使“千里眼”变成“近视眼”。目前,国外正在大力研制高能激光、粒子束以及大功率微波束武器,利用高度集中与定向的电磁能量来破坏或摧毁目标。预计到2000年前后,这些电子战直接杀伤与摧毁武器有可能投入使用,成为对付航天武器和制导武器的有效手段。

    目前,在电子对抗战中,其新式技术、武器装备和战术之多,是难以用几千字的文章交待清楚的,我们只能挂一漏万地作些基本知识的介绍。就拿电子战中的雷达对抗而言,可以总结为三种办法或叫做三种战术:蒙眼术、迷眼术和挖眼。

    雷达俗称“千里眼”,它通过电磁波在显像屏上的反射,能观察到千里之外的飞机、军舰等等。但雷达必须有一架体积庞大、经常转动的天线,它一开机器,发出无线电波,也同时把自己的位置和发射频率告诉了敌人。所以,雷达有两个先天性毛病易被侦察和易被干扰。

    1943年夏,英美联军第八航空队,针对德军的“维尤茨堡”炮瞄雷达,安装了“地毯”杂波干扰机,通过施放强烈的电子干扰,重新夺回了制空权,飞机的损失率减少了50;而德军的高炮群每击落一架轰炸机所消耗的炮弹,则由800发激增到3000发,从而使防空效率下降了74。这样,就等于蒙住了雷达这一千里眼。在越南战争中,美空军继续采用这种“蒙眼术”,在大机群的前面派出一架或几架飞机扭任干扰任务,使越方雷达“失明”。一旦越方的歼击机失去雷达引导,高炮没有雷达瞄准,导弹没有雷达制导,美军的轰炸机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实施轰炸了。

    1943年7月,英军出动746架轰炸机空袭德国汉堡市。机群临空时,天空突然出现许多像鹅毛大雪一样的东西,纷纷扬扬。德军的雷达显示器上出现了像数千架飞机一样的回波,而且越来越多,布满了荧光屏幕。操纵雷达人员张惶失措,地面指挥完全陷入混乱,起飞拦截的飞机只好在失去指挥的情况下作战,使英军得以顺利地完成空袭任务。这一仗,英军仅损失13架飞机。

    等空中漂浮物落到地上,德军才发现这是一种长度为雷达的半波长的金属箔条,它能对雷达电磁波产生强烈的反射,在雷达显示器上出现许多假回波信号。由于它是采取隐真示假的手段,使“千里眼”丧失了辨别真伪的能力,因而人们把这种做法叫作“迷眼术”。由于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迷眼术”也发生了变化。仅从示假的手段来看,不仅投放手段从人工发展到自动空投或火箭发射,而且金属箔条原料本身,也被涂敷金属膜的玻璃纤维或尼龙丝、含金属微粒的树脂汽悬体等所取代。1968年8月20日,前苏联就是利用这种汽悬体悬浮离子云,在布拉格地区广阔的空域形成电离区,使北约防空雷达网的所有警戒雷达荧光屏上呈现一片白雾,掩护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突然袭击。

    所谓“挖眼术”,就是应用反辐射导弹,循着雷达的发射波去摧毁雷达。60年代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军飞机首次装备使用“百舌鸟”反辐射导弹,连续击毁对方数部炮瞄雷达。这就是第一代机载反雷达导弹。这种导弹头上装有专门接收雷达信号的装置,当雷达对飞机发出波東时,“百舌鸟”立即沿雷达波束飞行,直接摧毁目标,达到“挖眼”的目的。

    针对这种“挖眼术”,人们从越南战场和中东战场逐渐摸索出一套反摧毁雷达对抗的新技术。例如,雷达在发现导弹来袭时突然关机,使导弹飞行发生偏差,再如,在距雷达阵地方圆3至8公里的范围内设置诱饵,辐射假的雷达信号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迫使美军从越南战争后期开始,就着手改进“百舌鸟”导弹,增设“记忆”电路,在雷达关机、停止辐射电磁波时,仍可使导弹寻的装置继续跟踪目标;利用精确立位系统对雷达实施准确定位,以指令制导取代被动寻的制导。前苏军也在它的“图一16K”轰炸机上,装备了具有“记忆”跟踪能力的“鲑鱼”反雷达导弹。西方军事评论家认为,以各种先进的反雷达导弹为武器的“挖眼术”,将成为现代战争中雷达对抗的主要手段之一。

    还需要作一下介绍的是核电磁脉冲弹,它的作用比“挖眼术”还要厉害。

    1962年7月,美军在约翰斯顿岛400公里高的上空,进行了当量为140万吨的核实验。核弹爆炸一秒钟之后,距试验场800公里的檀香山岛上的数百个防御警报器顿时全部爆裂,瓦胡岛的照明变压器被烧坏,檀香山与威克岛的远距离短波通信中断。与此同时,距爆心投影点1300公里的夏威夷群岛上,美军的电子通信监视指挥系统全部失去控制和调节能力;警戒雷达故障丛生,荧光屏幕上产生无数回波和亮点;电子战储存程序出现严重误差……这就是这次核试验产生的电磁脉冲所引起的后果。核电磁脉冲弹,就是根据这种原理和作用试制的。前苏联在60年代初就已经围绕探测核电磁脉冲威胁制定了高空核试验计划,并从学术上研究核电磁脉冲弹的使用问题与相应的防护方法。据报道,目前美国正在研制“按需要释放能量”的核电磁脉冲武器,前苏联也在研制5万吨级的核电磁脉冲武器。有关军事科学家估算,当当量为千万吨级的核弹在40公里高空爆炸,可影响整个欧洲。同时,由于核电磁脉冲的电磁波压制频谱极宽(可以从甚低频到高频),几乎现代绝大部分电子设备的工作频率都在它的压制范围之内。

    导弹战

    1944年9月8日19时,朦胧的夜色渐渐笼罩了英国首都伦敦。这个饱受空袭的城市,由于这一天和当晚都没有听到空袭警报,市民们心头松了一口气,心想今天再不会出现德国的轰炸机了。夜晚是过惯夜生活的各阶层人士的娱乐时间,人们可以放心地在家中或各种娱乐场所轻松一下了。

    突然,城市的一角闪出了一片火光,接着传来一声猛烈的爆炸。市民们大吃一惊这个炸弹是从哪里来的呢?要知道,德国人远在英吉利海峡对岸,他们用什么办法把这颗炸弹送过来的呢?难道是自己从天空掉下来的?

    原来,这是一颗德国的V2导弹,是一种弹道导弹。它由火箭发动机送入高空,发动机熄灭后,导弹借助惯性沿一条抛物线下落,飞向目标。它飞得又高又快又远,当时所有的防空武器都无法防御。1944年9月到1945年3月间,德国从荷兰和法国海岸向伦敦发射了一万多枚V2导弹。但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所限,V-2导弹精度极差,仅有一半飞到目标,造成的破坏也有限。

    尽管如此,V2导弹却显示了导弹武器特殊的优越性。在希特勒德国崩溃前夕,苏、美两国都派出部队,突击占领了v一2导弹基地和研究中心,缴获大批导弹,俘虏了导弹科学家。从此,美、苏也开设了导弹研究的新课题。

    核武器的产生和发展,使人们更加注意到导弹的优越性。导弹科学家一时都成了红人。在美国,以V2火箭的发明者布恩为首的一批被俘的德国火箭专家,被带到得克萨斯州的埃尔帕索市,从德国运来的大批V2部件也运来了。这些科学家奉命研制美国的第一批导弹。

    在前苏联,类似的研究工作也在加紧进行。被称为前苏联“导弹之父”的科罗廖夫,利用V2的资料和被俘的德国科学家的帮助,使导弹研制工作赶在了美国的前面。

    1957年10月4日,在华盛顿的前苏联大使馆举行的鸡尾酒会上,参加1957年一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学年会的50名杰出科学家汇聚一堂。突然,一位美国科学家敲了敲放满冷食的小桌子,说道:“我愿意告诉大家一个刚刚得到的消息,有一颗人造卫星正在离地球900公里的轨道上飞行,我愿意为苏联同行们的成就表示祝贺。”

    大厅里掌声骤起,科学家们为人类科学事业的这一新成就的取得感到由衷高兴。

    然而,此时在白宫的当权者们,像吞咽了一个不知道什么味道的果实,一时难以道出酸甜苦辣来。既然苏联能把卫星送入太空,自然也可以把核弹送到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两个月前,苏联宣布试射了一颗洲际弹道导弹,这下子更加证实了。美国,显然落在了苏联的后面。对于相互竞争,谁也不肯相让的两国来说,美国无疑地吞咽了一个苦果。

    弹道导弹,是由火箭发动机、飞行控制系统加上弹头三部分组成的。

    火箭发动机为导弹提供飞行动力。为了使导弹飞得快,打得远,远程导弹一般都有两级或三级火箭。下面一级的燃料用完了,就自动脱落,接着是上面一级点火,使导弹继续飞行。

    导弹有一套飞行控制系统。导弹发射后,控制系统控制着导弹的一切飞行动作,使导弹按预定的弹道飞行。当导弹达到命中目标的位置后,发动机熄火,弹头与弹体分离,然后弹头就像出膛的炮弹一样冲向目标。

    导弹的顶端安装着弹头。战略导弹的弹头都是威力巨大的核弹。战略导弹的弹头可以是单个的,也可以是多个的。多个的叫做多弹头导弹。多弹头又分为集束式、分导式和机动式三种。

    集束式多弹头是导弹飞到目标区上空后,各个子弹头从母弹那里散开,飞向目标,它适合于攻击大面积的目标。

    分导式多弹头的子弹头是一个一个投下的。母弹头到达一个目标后,投下一颗核弹,然后又飞向另一个目标投弹。这样,各个子弹头分别选择攻击相距几百里的不同目标,这不仅使对方防御困难,攻击效果也好。

    机动式多弹头更加厉害,子弹头脱离母弹体后,能在飞行的最后几十公里拐来拐去作不规则的飞行,使对方防不胜防。

    弹道导弹按攻击目标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战术导弹一般打击比较小型的目标,用于直接支援地面战斗,导弹的射程不远,弹头的当量较小,甚至只装一般炸药而不装核弹。战略导弹是指洲际导弹,主要攻击大型的、有战略意义的目标,如大型军事基地、重要城市、交通枢纽、工业中心等等。

    导弹还可以有另一种分类法,即按射程的远近分类。一般称射程2000公里以下的为近程导弹;射程在20005000公里的称为中程导弹;射程8000公里以上的称洲际导弹。所谓洲际导弹,是在地球七大洲间,可以从这个洲向另一个洲发射导弹。当初投掷在日本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是用飞机投掷的,有了洲际导弹后,可以直接在美国本土向日本本土发射。

    战略导弹的射程远、速度快、威力大、精度高,它的射程最大可达14000公里。拥有了它,就可以在本国内,向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发动核袭击。它的速度极快,可以达到音速的十几倍甚至二十几倍,从前苏联打到美国,仅只半个小时,所以要拦击它,真是太困难了。它携带的弹头当量从几十万吨到上千万盹,命中精度在500米以内,精度更髙的可达到200米之内(即距预定目标不超过200米误差)。这对爱好和平的人们来说,实在是极其可怕的事。目前,美苏都部署了大量的战略导弹,战略导弹已经成为一种最可怕的核打击力量。

    前苏联部署在陆地的洲际导弹有:SS11、SS13、SS17、SS 18、SS19等5种型号,共1398枚。SS17、SS18、SS19都是分导式多弹头导弹。其中SS18是目前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洲际导弹,全重320吨,能带810个分导式弹头,每个弹头当量100150万吨,单个弹头的当量为2千万吨,整个导弹长36.6米,直径3.35米,是个地地道道的庞然大物。

    美国目前部署的陆地洲际导弹有“大力神”、“民兵Ⅱ”、“民兵Ⅲ”等型号,共约1054枚。“大力神”导弹射程最远,威力最大。“民兵Ⅲ”是分导式多弹头导弹,可带三枚当量为1733.5万吨的弹头,性能先进。目前,“大力神”导弹正在被更新式的MX导弹所取代。

    部署在陆地的洲际导弹,都装在坚固的地下发射井里,平时有专门的部队进行看守和维护,接到发射命令,可在一分钟之内,打开井盖,点燃发动机,将导弹从井里直接发射出去。

    由于军舰、飞机、坦克乃至火炮,都可以携带并赛射导弹,导弹本身又轻重不一,五花八门,所以,平时我们还能听到各式各样的名称,这些名称是由不同的使用环境和目标而定的。所谓空对空导弹,是空中飞行器上发射,专门攻击空中目标的武器;空对地导弹,是空中飞机上发射,专门攻击地面目标的导弹;空对舰导弹,顾名思义是飞机用导弹打军舰,如此等等。还有空潜导弹、反坦克导弹、地空导弹、地地导弹、岸舰导弹、舰空导弹、舰舰导弹,以及远程巡航导弹、潜地导弹等等,以上大都是战术导弹,在后两种导弹中,也有战略导弹,这要看装备的导弹性质和攻击的目标而定。

    在前苏联,已经开始了第五代洲际导弹的试制工作。以SS25、SS24为代表的第五代洲际弹道导弹,从70年代末期开始研制,1985年、1986年分别开始装备部队。SS25导弹长18米,射程10,500公里,命中精度为260米左右;SS24导弹长21米,射程1万公里,命中精度为200米。这两种类型的导弹除采用传统的地下井方式部署外,还采用了机动方式部署。目前,SS25已以公路机动方式部署了100枚;SS24已开始以铁路方式部署。

    到90年代,战场上还将会出现“会观察”、“会思考”的新型导弹。它们既不用操纵手控制飞行,也不用制导站发出指令进行远距离操纵。一经发射,它就能自动飞向战场方向,到达阵地上空还能“察颜观色”,经过“思考”,自己选择主攻目标。如果是反坦克导弹,它能区别出哪是自己的坦克,哪是敌方的坦克;如果是反舰导弹,它不但识别敌我,还能分辨出攻击目标应当是航空母舰,还是巡洋舰、驱逐舰。这就是目前发达国家正在研制的人工智能导弹。

    星球大战

    1983年3月23日,美国总统里根建议发展反弹道导弹防御,以消除战略核导弹对美国的威胁。尔后,评论家把这一建议称之为“星球大战”思想。

    国防部长温伯格,根据里根的“星球大战”思想,提出发展分层的导弹防御系统。分层的导弹防御包括14架远程战斗机和“不死鸟”远程导弹、“宙斯盾”中程导弹及近程武器系统。所有这些武器都由计算机控制。计算机掌握数十枚来袭导弹的航迹,并引导截击导弹将它们摧毁。这种弹道防御,不是防御几个、几十个目标,而是防御几千个目标。

    由国防部副部长W·保罗·塞耶任主席的“防御技术执行委员会”,制定出分层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方案,即“全球弹道导弹防御”,措施更详尽和具体。一时,“星球大战”防御计划成了美国军界和政府讨论的“热点”。它标志着美国为夺取战略核优势,迈出了划时代的一步。

    这套“星球大战”计划的基本内涵是:用一系列新式尖端武器,组成一个从宇宙空间到大气层内的多层防御系统,将对方来袭的导弹统统摧毁,又保证自己不受到核打击。

    初看起来,“星球大战”要剥夺的是对方的进攻能力,而自己却可以随时打击对方,有点一厢情愿。如果我们具体了解一下“星球大战”的详细内容,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一套有实战意义的防御计划。

    先从导弹飞行的几个阶段来了解“星球大战”的内容。我们知道,导弹飞行分为两个阶段,即主动阶段和被动阶段。

    东西方“星球大战”示意图

    ①发出弹道导弹;②警戒卫星发布消息;③通过远距离通信卫星传播信号,④整个空间防御系统开始运转,由带有X光激射器的卫星组成防御第一线;⑤由拥有化学激光器的地面设施组成防御第二线和第三线;⑥控制辐射线束发射机发出射束,由轨道反射镜反射;⑦瞄向导弹及助推器;⑧亚原子粒子束发射机的运转可以抵御使用轨道炸弹的侵略者;⑨从战斗机中发射导弹对付轨道炸弹;⑩适当的导弹;?用轨道飞机袭击上述防御卫星系统;?使用卫星来拦截高度自动的轨道飞机。(谢钧译自XX年1月6日意大利《时代报》)

    从助推火箭点火,推动导弹加速升空,然后冲出大气层,直到发动机熄火,称为主动段(又称为助推段);发动机熄火后,弹头与助推火箭分离,依靠惯性在真空中飞行,随后脱离轨道,在地心吸引力的作用下加速向下坠落,重新冲入大气层,落向目标,这一阶段称为被动段。弹道导弹在被动段的飞行占了导弹射程的绝大部分。

    根据分导式多弹头导弹的飞行方式,又可把导弹的飞行过程细分为四个阶段:助推段导弹在助推火箭的推动下冲出大气层;后助推段助推火箭熄火脱离后,母弹头作机动飞行,一个又一个地投放子弹头;中途段弹头在太空轨道飞行;再入段弹头冲入大气层,落向目标。

    “星球大战”的防御系统,就是根据导弹飞行这四个阶段,组成四道防线,层层进行拦击。拦击的武器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定向能武器系统;第二类为动能武器系统。

    定向能武器,顾名思义,就是把物质释放出来的能量集聚和控制在一个方向上,以摧毁特定的目标。目前正在研制中的定向能武器分为四类:高能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电磁波定向能武器和等离子定向能武器。

    激光武器有两种部署方式:一种部署在空间,直接射击目标;一种部署在地面。地面激光器发生激光,投射到安装在同步卫星的反射镜上,由反射镜聚焦后折射到目标上。

    由于激光武器是以光束作为杀伤手段,射击速度达到每秒近30万公里,可以在一瞬间将数千公里外的目标摧毁。激光武器连续发射,可以连续击毁多个目标,是一种理想的反卫星、反导弹武器。

    第二种武器系统是动能武器。动能武器的特点是,以高速运动物体的动能直接撞击和杀伤目标。正在研制中的动能武器系统有:电磁炮、碰撞式拦截导弹、火箭密集发射群、精确制导高射炮等等。

    电磁炮是一种依靠电磁场使炮弹高速运动杀伤目标的武器。它根据带电物体在磁场中产生运动的原理,用强大的电流产生电磁力,把炮弹加速到每秒2530公里的速度发射。美国研制中的一种部署在太空的电磁炮,射击距离达10002000公里,每秒钟可发射60发炮弹。

    碰撞式拦截导弹的弹头不装炸药,而是直接迎头撞击来袭导弹。它可以从地面发射,也可以从飞机和卫星上发射。

    “星球大战”设想中的拦击过程是这样的:

    敌方的弹道导弹刚一起飞,立即被侦察卫星发现。在指挥系统的统一号令下,各层拦击系统进入作战状态。

    第一防御层负责拦击助推段的导弹。设在地面的激光器和设在太空的激光器发出高能激光,组成密集的“火网”。从太空基地射出的拦截导弹由上而下,直扑目标,刚刚起飞的导弹纷纷坠地。

    这一阶段助推火箭由于喷出巨大的火焰,易于识别。弹头与助推火箭未脱离,目标集中。而导弹还远离美国,抓紧时机将导弹击落,最为有利。因此,是拦击最重要的阶段。

    第二防御层负责拦击后助推段的导弹。这一段,助推火箭脱落,母弹头上的后助推火箭工作,它释放真弹头和迷惑对方的假弹头。拦击任务主要由设在空间的粒子束武器、激光武器来承担。这一阶段,要尽量赶在母弹头释放子弹头以前将其击落,以图彻底解决问题。

    第三防御层负责拦击中途段的弹头。这时的子弹头在太空中按轨道飞行,还未进入大气层,这一段导弹飞行的时间较长,可用多种武器进行拦击。

    第四防御层负责拦击再入段的弹头。这时的弹头已冲入大气层,呼啸而下,直指目标,情况如千钧一发。设在地面的定向能武器、动能武器组成密集的火网,务必在核弹爆炸前将其击毁。

    美国鼓吹“星球大战”的人宣称,经过层层防御,可将99.99的来袭导弹击落。拥有这种有效的防御手段,前苏联的核武器将成为一堆废铜烂铁。

    围绕这一设想,美国动员全国的科研力量进行研究。数千名科学家集中在美国三大核研究基地夜以继日地工作,其规模远远超过当年试验原子弹的“曼哈顿工作”。

    但是,里根政府的“星球大战”计划一出笼,美国国内和西方国家的反对呼声也十分强烈。

    有人提出,原子战争几十年没有打起来,归根结底是存在双方都能摧毁对方的核威慑。“星球大战”会破坏战略平衡。如果前苏联也搞“星球大战”,实际上反而加剧了核武器竞赛,甚至引起核世界大战。

    有人指责,“星球大战”耗资巨大。里根政府在1985年为该计划拨款14亿美元,1986年增至37亿美元,计划1985年一1990年共拨款260亿美元。全部实现“星球大战”计划,估计要花10,000亿美元,这是一个极为沉重的经济负担。

    有人挖苦,“星球大战”实际上是空间时代的“马歇尔计划”、“马其诺防线”,根本行不通。要想防住成千上万颗核弹头的同时袭击是不可能的。前苏联可能花较小的代价改进技术,就可以突破防御。因为“打破一块手表总要比制造一块手表来得容易。”

    当然,反对最烈的还是前苏联。因为它担心美国会因此取得核优势,苏联会被动挨打;它担心一旦卷入太空武器竞赛,经济上吃不消。因为前苏联经济实力只及美国的一半,搞星球大战,美国尚感困难,给前苏联带来的负担会更沉重。

    另外,不知是真的如此还是舆论宣传,据报道,由前苏联反核战委员会的科学家组成的工作组,对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作了一番调查研究以后得出结论,认为只要以“星球大战”系统1至2的经费制造对付它的武器,即可使该系统失效。

    前苏联的设想,是制造一种“空间雷”或“宇宙雷”的武器部署在“星球大战”系统的空间站附近,在该系统发起防御性攻击之前就叫它失灵。前苏联的科学家们说:美国的空间基地反导弹系统重达800吨,航天飞机飞行40次才能将装置放入太空。如果苏联的洲际弹道导弹装上激光防护装置,那么,美国激光器和引导激光束射向目标的空间聚焦镜直径将增加几位,而空间站的重量也将大为增加,或者把空间站的数量增加至50个。这是很难实现的。

    前苏联一边反对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一边却在加紧研究自己的战略防御武器试验作战卫星、研制航天战斗机,以及激光、粒子束武器。据报道,前苏联的反导弹激光武器可能在90年代中期部署。航天飞机在80年代末试飞,它可以把太空武器送入地球轨道。前苏联的“礼炮”系列轨道站已初步奠定建立永久性航天站的基础。这个人造太空站,其重量将达12吨,能容纳6到12名宇航员,除进行科学研究外,还用于军事监视、目标跟踪和进行空间武器的研究和发展。而在这将于1990年前建成的太空站之前,前苏联已由3人操纵的“联盟七号”太空站,常年在执行一系列军事任务,包括利用激光探测海洋水面的变化,以便发现可能出现的潜艇。前苏联着重利用卫星和“联盟”太空站对海洋进行侦察,企图跟踪美国分布在全球的大型水面舰只。

    无论搞不搞“星球大战”,最新式武器试制的竞争和争夺太空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所以,尽管遭到前苏联的强烈反对,里根政府仍在加快研究步伐。1985年10月,美国“联合航天司令部”正式成立,以作为“星球大战”的统一指挥机构。目前,有些研究项目,如特种激光束武器,碰撞式拦截导弹,能辨别弹头真假的红外线探测装置等,已取得重大进展。

    1985年11月,美苏两国首脑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会晤,中心议题就是讨论核武器问题。美国总统里根表白说:对于人类只能用互相毁灭的威胁来保持和平的想法,我根本不能宽恕。我们的“星球大战”计划,根本不是要攻击苏联,而是维护和平的手段。前苏联首脑戈尔巴乔夫立即反驳道:我不相信。你们肯定想进行先发制人的第一次打击!里根说:我们的愿望体现在行动中,我建议双方把战略核武器都削减一半。戈尔巴乔夫说:如果美国不取消星球大战计划,一切都是无稽之谈……

    诚然,由于苏联的解体,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应当重新研究了。然而,独联体的核武器并未减少,目前,尽管叶利钦声明要减少核武器数量,但并未付诸实行,令世人害怕的是,由于独联体互争核武器拥有权,失控的核武器比控制的核武器更令人担忧。与此同时,由于美苏对抗的消失,五角大楼正在制定秘密方案,像利比亚和巴基斯坦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可能成为美国战略核导弹对准的目标。这些方案是美国在苏联瓦解之后为其庞大的核武器库逸择新目标工作的一部分。其它正在研制核武器和导弹的国家也将列入目标名单,从而使中国、印度、伊朗和叙利亚的军事发射场地成为可能被瞄准的目标,就连以色列这个作为美国盟国的核国家可能也在其中。

    美国并未放弃“星球大战”计划和核威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