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参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依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学习要点

    第一节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正确认识和科学划分社会发展的阶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之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取代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将经历“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列宁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并提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指导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依据。对现实国情和所处历史方位的准确判断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前提。

    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首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我国仍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握初级阶段的要义就在于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长期性的基本特征。这也是中国最大的国情所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这是我国社会的根本性质。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处于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必须要立足于这个实际,不能超越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

    社会初级阶段两层内涵是相互区别、紧密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正确把握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才能对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作出正确的分析;只有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才能作出符合现阶段形势的判断,避免作出错误的决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的特征。这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条件和必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决定的。

    第二节 清醒认识国情与世情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在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国际影响力上显著提高,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非发达国家,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国情的根本制约,也很大程度上受国际环境影响,要将世情作为重要参考;要认清国情与世情的关系,把握变与不变,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即坚持“基本不变”与“具体多变”的统一。

    习近平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第三节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规律,代表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愿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纲。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总依据,最根本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前提和政治保障。“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在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下如何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激励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由中国人民自己按照中国的国情实际去努力开拓和辛勤创造。

    思考题解答及拓展

    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

    答:党的十三大首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这是我国社会的根本性质。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我们必须立足于这个实际,不能超越这个特定历史阶段。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全面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具有重大的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内涵是相互区别、紧密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只有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性质,才能对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作出正确的分析。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就有可能作出错误的决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的特征,这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的历史条件和奋斗目标决定的。我们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就要正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及长期性的基本特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的国情和实际来推进改革。

    2.怎样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一些阶段性的新变化的相互关系?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会呈现出相应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不同发展时期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与特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活力显著增强。但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农业基础薄弱,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面临的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在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还亟待增强。只有正确而辩证地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些新特征,充分认清国情与世情的变与不变,坚持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始终对世情、国情的阶段性新变化保持清醒的认识,我们才能客观地把握现实,推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改革。

    3.怎样理解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直接动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是不可能动摇和改变的。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证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确性。党带领人民群众经过不懈奋斗,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大解放和发展,经济建设取得骄人的业绩,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综合国力明显提升。在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彰显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事实证明基本路线是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决不能也决不应随意改变。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党的基本路线要长期坚持。这也是党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判断。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曾经走过弯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能够分析形势,没有将正确的路线长期坚持。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唯有长期坚持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综上所述,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保持清醒的头脑,牢固树立长期奋斗、艰苦奋斗的思想,以扎扎实实的实际行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延伸阅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其著名的南方谈话中就留下了“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一最重要的政治交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重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起点。这次全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初步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同时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这几点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决定实行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问题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是政治路线问题。“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央高层领导人中最早明确提出工作重心转移的是邓小平。早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视察工作时就深刻地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6]就是在这次视察中,他明确地提出,应当在适当的时候结束全国性的揭批“四人帮”的群众运动,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此后(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到实现四个现代化上来的根本指导方针。在此基础上随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郑重地作出决定:将全党工作的着重点从1979年起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二、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央就已经认识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7]同时,还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明确指出,要通过解放思想,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现在,我们的经济管理工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手续繁杂,效率极低。政治的空谈往往淹没一切。这并不是哪一些同志的责任,责任在于我们过去没有及时提出改革。但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8]邓小平的这篇讲话,实际上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宣言书。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进一讨论了改革开放问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三、在纠“左”中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其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在纠正长期“左”的错误的过程中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针对“两个凡是”,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点是纠正“左”的错误。会议对错误观点的批判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四项基本原则在当时条件下的具体化。这主要体现在批判了林彪、“四人帮”主张的普遍贫穷的假社会主义,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从而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批判了林彪“四人帮”搞法西斯专政的罪行,强调恢复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从而坚持了人民民主专政;批判了林彪、“四人帮”煽动“踢开党委闹革命”的罪行,重申了党的思想政治领导必须以组织领导为保证的原则,从而坚持了党的领导;批判了林彪、“四人帮”歪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罪行,强调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从而恢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面目,在理论和实践上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特别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从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到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和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主要内容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开始形成。

    摘编自邸乘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与发展》,《安徽史学》012年05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