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参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学习要点

    第一节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在古今中外的文明中,都有关于和谐思想的宝贵成果。西方思想史上,古希腊哲学家很早就把“和谐”作为哲学的基本范畴;柏拉图提出了“公正即和谐”的命题;黑格尔用矛盾、差异、对立、同一等范畴深化了对和谐的认识;等等。中国历史上,也产生过许多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比如,孔子提出“和为贵”;墨子提出“兼相爱”;荀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等。上述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明了实现未来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他们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社会主义的发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也是在不断化解社会矛盾中逐步实现社会和谐并走向更高层次社会和谐的历史过程。

    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努力推进社会和谐建设。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进一步突出了社会和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要求之一,明确了社会体制改革的方向、重点任务和具体举措。

    当前,我国社会总体是和谐的,但也存在着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要正确辩证看待这些问题,它们是伴随改革发展而带来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谐社会建设,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确保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第二节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事关把党的根本宗旨落到实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和政府奋斗的目标;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扎实做好各项民生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有以下几项。

    一是努力办好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事关国家未来。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以育人为本,以德育为先,以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扎实做好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并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要通过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引导劳动者转变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健全促进就业责任制度,推动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坚决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四是完善社会保障。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努力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是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要把维护人民的健康权益放在重要位置,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推进各项医疗事业发展。

    第三节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行社会治理方式创新。坚持系统治理,发挥各方力量,形成社会治理合力。坚持依法治理,用法治精神引领社会治理、用法治方式破解社会治理难题。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坚持源头治理,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从源头上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深层次问题。

    二是需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

    三是需要建立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要坚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建立畅通的诉求渠道,正确认识维稳和维权的关系,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要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

    四是需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要建立公共安全体系,建立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完善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分工合作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四节 最大限度增加社会和谐因素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性工作。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内部的、非对抗性的、可以协调解决的矛盾,处理得好,就能激发社会活力,增强人民团结;处理不当,就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给党和国家事业带来不利影响。要深刻认识人民内部矛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统一起来,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得不到多数群众支持的事情都不能做,凡是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决策都要坚决纠正。强化法律在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中的作用,对各类社会矛盾,要引导群众通过法律程序、法律手段解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要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广泛共识,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一是要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巩固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二是要处理好各民族特别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三是处理好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四是处理好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推动和实现全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五是处理好大陆同胞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关系,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要全面贯彻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使一切有利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都能得到尊重和保护,一切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活动都能得到支持和鼓励,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才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正确处理和化解社会矛盾中汇集起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思考题解答及拓展

    1.为什么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答: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的发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历史过程,也是在不断化解社会矛盾中逐步实现社会和谐并走向更高层次社会和谐的历史过程。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努力推进社会和谐建设,丰富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谐社会建设,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是有机统一的。我们既要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又要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确保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所以说,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2.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答:保障和改善民生应重点从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等多方面着手。

    第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要做好就业工作,就业是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并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要靠发展,要通过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努力增加就业岗位。要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健全促进就业责任制度,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

    第三,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社会和谐。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第四,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努力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不断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这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3.如何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答: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一是进行社会治理方式创新。坚持系统治理,发挥各方面协同作用,形成社会治理合力。坚持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从源头上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深层次问题。

    二是需要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要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

    三是需要建立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要坚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建立畅通的诉求渠道,正确认识维稳和维权的关系,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

    四是需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要建立公共安全体系,建立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完善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社会参与、分工合作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案例

    团结湖街道的智慧型社会治理

    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街道是20世纪80年代建成的老旧小区人口密度大,资源短缺。为破解这一难题,街道把“智慧建设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突破口,利用“智慧方式”吸纳各方资源充分运用各种“智慧手段”,优化和改变居民生活方式,在让百姓更“智慧”地生活的同时,也实现政府与社会各方的共同发展。

    一是开发七大智慧终端,打牢服务基础。包括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智慧团结湖”手机平台,微信、微博、微群“三微一体服务平台,智慧网格与交通综合管理系统,智慧安防系统,“一号定位”系统,“3D团结湖智慧家园”系统。

    二是构建四大智慧平台,社会治理智慧化。搭建了街道党政群工商共治大数据科学决策智慧平台,各方和街道、社区的互动智慧平台,居民和党员、人大代表互动智慧平台,智慧养老助残服务智慧平台。

    街道通过“智慧建设”促进了地区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带来了社会治理方式的变革,对地区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一是创新了社会治理模式,群众凝聚力不断加强。智慧信息机拉近了政府办事机构与居民的距离,直观、便捷,提高了居民办事效率。“智慧团结湖”手机平台和微信、微博、微群“三微一体”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推进诚信邻里文化,开辟了社会动员的新方式。冬天的扫雪铲冰活动,因其组织发起方式独特《北京日报》头版进行报道,还有交通公益岗、每周的捡拾白色垃圾等志愿活动和社区文体活动,也通过手机平台组织居民参加,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的热情。

    二是提高了社会管理效率,群众安全感日益增强。智慧交通综合管理平台,动态保障辖区交通管理,及时引导车辆调整行进路线,避免拥堵,节省时间,提高出行效率;辖区安装的智慧安防系统与公安等部门联动,有效提升地区综合安保能力,提高居民生活安全感。

    三是探索居家养老的新方法,特殊人群服务更加贴心。智慧社区建设充分考虑残疾人、老年人和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需求让他们也能共享智慧社区建设成果。一键通电话和动态健康监护仪,成为独居老人的“家庭保姆”,有效保障独居老人人身安全使不在身边的子女不再担心老人发生意外时不知情。“一号定位系统,成为初到辖区人员的向导,提供了即时便利服务。

    四是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居民群众文化生活日渐丰富“3D团结湖智慧家园”平台,突破了辖区地理空间窄小制约的难题,不仅使居民能身临其境感受地区文化及生活资源,也为辖区书画手工爱好者作品展示和各类文体队伍搭建了活动展示的舞台除了视听盛宴,还能享受美食,远在海外的同胞也可随时“回家看看,满足了各类群体的不同需求。

    摘编自:《团结湖街道的智慧型社会治理》,人民网,2014年7月7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