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人来说,祭礼是一件大事。
祭祀的对象是谁呢?上古的时候,由于缺乏资料,我们说不清。甲骨文出现以后,从已发现的甲骨文看,主要是先人,如殷人祭“大乙”、祭“大甲”、祭“丁”等等。王国维指出,殷人对于先祖的祭奠极为重视,极为频繁,特别是对于先妣还要举行特祭,可见他们十分尊重母系的血族。(见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殷礼徵文》)例如祭丁的配偶“妣庾”一个月中就祭祀了四次。
周代以后,祭祀的对象似乎无不包了,举凡天(帝)、地、山、川、日、月、星、宗庙、祖先、神直到门神、炉神等等。祭祀的时间,也相对固定下来,如天子祭天地、四方、山川,每年一次,天子春祭户、夏祭灶、中祭、秋祭门、冬祭行等等。
古人之所以重视祭祀,一方面由于这种活动可以加强维护血缘关系,有利于对别的种族的统治;另一方面也由于当时缺乏战胜自然的力量,只有祈求天地、神、祖先庇佑平安,获得好的收成。遇到一些大事,如这年的年岁好不好,这次战争会不会打胜,乃至这位官吏能不能罢免,都要先行祭祀,而后卜问何去何从。所以祭祀与卜问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甲骨文就是殷人记占卜的文字。
既然祭祀活动如此重要,祭祀者当然会毫不吝惜地拿出他们认为最好、最恰当的东西来作供品,其中包括活人、活牲、肉类、菜蔬等及酒。尽管随着时代的前进,供品有所变化,例如杜绝了用活人作供品,用活牲也日益减少,但酒是始终少不得的。根据《礼记》的记载,太古没有酒的时候,人们是用一种黑色的水来进行祭祀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水,今天已说不清了,但《礼记》中称它为“玄酒”。到有了酒以后,人们逐渐以酒来取代玄酒,以至玄酒销声匿迹,而“祭必酒”的习俗由是确立。
祭祀中虽说需用酒,但也并非是酒即可用。甲骨文中有关酒的字不少,如“酋”、“酉”、“酒”、“醴”、“鬯”等。这些字各指的是什么酒,不易准确判断,但至少可以肯定当时已有了多种酒。而作为祭祀用的酒为“鬯”,即用郁金草和黑黍酿造的汁、滓混在一起的酒。这种酒,带有芳香的气味,无疑是比较美好的。
酿造鬯酒,是天子特有的权利,诸侯无权自酿。《礼记·王制》中明确记载说:只有天子赐给了一种玉制的叫“圭瓒”的祭器给某诸侯,某诸侯才可以酿造鬯酒。诸侯不能酿造而又要进行祭祀时,只能从天子那里求得鬯酒。
每次祭祀礼仪结束以后,天子都要开宴饮酒,酬劳与祭之人,成为“饮必祭”之滥觞。
当人们用鬯酒供献给神祖先时,神祖先并没有也不可能真的喝了,事实上供多少酒,祭礼完毕后仍是那么多酒。怎么体现神祖先饮用了呢?于是有了“裸鬯”的作法。《尚书·洛诰》中说:
王入太室裸。
孔颖达疏:
王以圭瓒的郁鬯之酒以献尸,尸受祭而灌于地,因奠不饮,谓之裸。
“尸”是指古代祭祀时替代死者受祭之人。“裸”,即“灌”。裸鬯的做法,大体是用一束茅草,加在玉制的祭器主瓒上。献祭者供上鬯酒,尸将酒倒在茅草束上,酒渣也就是酒糟被茅草阻住了,而酒汁从茅草的缝隙中漉了下去,流入地里,象征被祭的神祖先饮用了。这种以酒灌地的做法,虽说祭礼早已改变,圭瓒类的祭器早被淘汰,但人们仍忘不了在饮酒之前,向地面泼一杯酒或以指蘸酒少许弹向大地,名曰“酹酒”,以表示祭奠。也有以指蘸三次酒,分别弹向上、中、下三方,表示祭天、祭祖和祭地,无疑也是古人祭礼之绪余。
裸鬯的做法,是以神祖先喝掉了酒汁,扬弃了酒糟,来体现他们享用了供品的,我们可以想像,在谷物并不丰富,酒弥足珍贵之时,取汁弃糟的做法,无疑是一种很讲究的做法,充分表达了祭祀者的崇敬,这种去掉了酒糟的酒,大概就是一些古籍中所谓的“清酒”吧。《诗经·小雅·信南山》中有“祭以清酒,从以马辛牡,享于祖考”的诗句。《礼记·曲礼下》中记:“凡祭宗庙之礼……酒曰清酌。”既可斟酌,当是无糟之酒了。
随着生产的发展,谷物逐渐增多,酿造的酒也多了起来,帝王将相也更讲究,饮酒时要去掉糟,只饮酒汁。因为不是祭典,不用圭瓒,当然也不限于鬯酒,所以人们把漉去酒糟的做法,叫“酾酒”、“酒”或“缩酒”。“酾”、“”、“缩”,都有“过滤”的意思。《诗经·小雅》中贵族宴请朋友故旧的乐歌《代木》里,有“伐木许许,酾酒有”的诗句,赞扬去掉了酒糟的酒很美好。酾酒和裸酒一样,都是用茅草过滤。《礼记·郊特牲》中说:“缩酒用茅。”但无论是酾还是裸所用的茅草,都不是一般的茅草,而是一种带有香味、生长在水中的草,《尔雅·释草》中叫“茜”,有的古籍中叫“轩于”、“芦子”。这种草,荆楚一带有产,是诸侯呈给王室的贡品。《左传·僖公四年》中就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如果一时没有茅草,而贵族又要喝清酒,就不得不另想别的办法使酒汁和酒糟分离。《楚辞·招魂》中提到“挫糟冻饮”,“挫糟”,就是提去酒糟。这里不同“酾酒”、“缩酒”之类的词,而用“挫糟”,很可能是不用茅草,而是用别的办法使汁、糟分离的。唐代李白有“吴姬压酒劝客尝”的诗句,证明唐代用压榨酒醪取得酒汁的方法,已相当普遍。
今天,人们饮的酒,除糯米酒(也叫江米酒、醪糟、甜酒粮)和新近恢复生产的稠酒外,全部是去糟取汁的酒。去糟的方法,有蒸馏——如白酒和用机器压榨——如黄酒,早已没有人用茅草了。
祭祀天地祖先,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普遍有的,古老的传统,此外一些地区还有他们一些特殊的祭祀,且多与宗教、纪念等活动连在一起,仅摘几例,可见一斑。
山东:《荣城县之迷信》:
藤将军会。荣城县之东,距城三十里,有成山。山有成山庙,俗称始皇殿。年庙阴历六月初五日,附近各村,群趋赛会,名藤将军会,演戏五日。远近人士,咸来赶会。有拈香者,有售物者,贩夫走卒,奔走喧扰,大有人山人海之观。至于行会各村,有一村一会者,有数村一会者。每会都用姥姆驾,升藤将军神位。驾之周围,遍挂纸宝,旗锣伞扇,为驾前驱,巡行各村,驾到时放炮相迎,神威凛凛。会将到山,庙中道士,击铙鸣钹,名曰接神。迎神至庙,适各会皆至,复群燃香,名曰参神。参神既毕,各会升神驾而回。是曰各村午后,大饯筵席,名曰吃会。赴会者各出钱若干,名曰会印。每年轮推会首一人,主行会及宴客会客等事。考此余之由来,据父老云,昔者荣城东山,海贱出没无常,居民时被劫掠。清道光时,登州藤将军率水师前来剿灭,与贼战于鸡鸣岛,右手为贼所伤。将军忍痛,左手刃贼十八人,卒平海贼。将军亦投海而死。后人感之,塑像于成山庙,定每年六月初五行会,原属纪念之意。
浙江:
《会稽县志》:
正月14日,用巫人以牲醴祀曰白虎之神。祭毕,以红绿线钉画虎于门,谓之遗白虎。
湖南:
《黄闵武陵记》:
武溪山有瓠。每岁七月25日,种类四集于庙,扶老携幼,环宿其旁,凡五日,祠以牛彘酒酢,椎歌欢饮,即还。
民间还流行着许多许多祭祀,如饲蚕的要祭蚕神,酿酒制曲的要祭曲神,出行的要祭行神,驾船的要祭水神,如此等等,但都少不得酒。
为什么祭祀一定要用酒呢?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酒是一种美好的食品,它所具有的色、香、味,惹人喜爱。古人曾把它比作“玉液”、“甘露”、“太平君子”、“天禄大光”等等。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酒劝赞》中,曾大肆赞美:
麦曲之英,米泉之精,作合为酒,孕和产灵。……纳诸喉舌之内,淳淳泄泄,醍醐沆瀣。沃诸心胸之中,熙熙融融,膏泽和风。
当谷物的产量不是很丰富的时候,不要说吃谷物的加工品酒,就是吃谷物只怕也并非像今天一样那么普遍。进入到阶级社会以后,酒成了珍贵的食品,再用弃糟取汁——即“裸酒”的办法进行祭祀,更可以说是一种讲究甚至奢侈的做法。用美好、珍贵的食品,加上讲究的做法祭祀神祖先最能表达祭祀者的虔诚与崇敬。神祖先享用后高兴了,才会庇佑降福。所谓“酒可娱神”是也。这大概可以说是古人为什么一定要用酒进行祭祀的一个原因。
用酒进行祭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酒性的特点决定的。酒中含有酒精,饮用后令人热烈、兴奋、亢进、饶舌,甚至手舞足蹈。按古老的习俗,每次祭礼结束后,都要开宴饮酒,而酒带来的热烈、兴奋,把整个祭祀活动的气氛,推向了最高潮,使人得到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特别是酒精可以使人的大脑抑制功能减弱,从而进入一种神志朦胧的虚幻状态。在科学知识缺乏的时代,这种虚幻的状态被认为是与神祖先沟通的境界,正是人们企望的,所谓“酒可通神”是也。
因为用酒祭祀有这些特点,所以《尚书·酒诰》中说,酒,原本是为祭祀而酿造的。
在今天,一般说酒算不上什么特别珍贵的食品,大概也没有多少要利用酒去“娱神”与“通神”,但凡有祭祀活动时,仍少不得酒,一方面由于它是一种传统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酒可以带来热烈与欢乐。
祭祀中不仅要用酒,据记载有时用量也很大。如甲骨文中就有一次用一百卤鬯酒进行祭祀的记载。用酒量的大小,恐怕与祭祀的规模,主要是参与祭祀的人的多少有关。因为祭祀后要开宴饮酒,参与祭祀的人多,饮用时所需之酒自然也要多些。至于供奉给神祖先的酒,恐怕量倒是不大,这从用酒祭祀时所用盛酒器皿的情况可以看出来。
古人在用酒进行祭祀时,盛酒的器皿也是很有讲究的,必须用专用的器皿。《礼记·礼器》中说:庙堂上的祭祀,夏代用一种饰有云雷纹的大型酒器“冯尊”;周代用饰以象骨、画有风羽的大型酒器“牺尊”。尊贵的人举容量三升的“觯”敬献;插微的人举四升的“角”。天子诸侯的酒尊不用托盘,大夫用无足的托盘,士用有足的托盘,可以说等级森严。
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的发展,知识的提高,祭祀祈福的活动日益减少。今天,称得上“规模”的祭祀,如每年山东曲阜的祭祀孔子,已完全成了“表演”,娱乐旅游者;对陕西黄帝陵的祭祀,已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和做法。但在今天的节日饮酒中,我们却可以找到不少古代祭祀的轨迹。
节日与酒
俗节饮酒,皆古人祭祀之期也。酒诰云:祀兹酒。古人无泛然饮酒者,率皆祭毕而后饮。祭有常期,故饮亦有常时。后世祭礼废而饮酒如故,遂成俗节。
我们今天许多节日的饮酒,都与古代的祭祀有关。
春节与酒
今天的农历正月初一,叫春节,古时叫“元日”、“元旦”或“端日”。都是指新的一年第一个月的第一天。
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刚开始,这是值得庆贺的,按《礼记·月令》的记载,这个月是“立春”的月份,天子要于立春那天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去进行迎春之礼。这个月的第一个辛日,天子要举行祭天之礼,向上帝祈祷五谷丰收。然后选一个亥日,天子亲自装耒耜,率众在“藉田”里耕种。返回后,举行宴会,称为“劳酒”。这种耕藉田的具体做法,虽说后世有所改变,但祭天、开宴,却一直延续了焉,到1912年民国成立后,还有大总统“祀天祭地”的礼制。
正月里天子祭天,群众则祭祖。祭祖的习俗,由来也久,至少在汉代,已形成风气。
今天,人们欢度春节,祀神祭祖的做法已少见,饮屠苏酒、椒柏酒的几乎没有了,但饮酒的习俗却仍极盛行。饮用的酒随人所好,白酒、黄酒、葡萄酒、啤酒等等,无所不可。饮酒时也不再讲从小到老的顺序。但互祝健康,互祝事业有成或恭喜发财之类的吉语是少不得的。酒,确实增添了热烈、欢乐的气氛,最充分地发挥了“成欢”的作用。
龙抬头节与酒
农历二月初二,俗传安眠了一个冬天的龙醒来了,抬起头来了。龙醒来了,就会兴云作雨,而春天里,万物复生,正是需要雨水的时候,所以人们也要举行仪式祭祀。
春、秋社日与酒
社日,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以立春、立秋后的甲日为社日,以后多有变化,到唐代才固定下来,以立春、以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和秋社日。
社日,可以说是盛大的饮酒的节日,是广大农民祈丰年、庆丰收的节日,特别是在元代以前的唐宋时期。
土地神,也叫社神、社公、社鬼,至迟在夏代,已有了祭祀社神的活动。《礼记·月令》、《周礼·地官》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为此还筑有“社宫”、“社庙”、“社坛”或为祭祀社神与谷神用的“社稷坛”;祭祀时要击鼓奏乐,叫“社鼓”,祭祀的迎神赛会叫“社会”;迎接赛会上还要组织杂戏、杂耍,叫“社火”;祭祀中用的酒叫“社酒”;祭祀仪式结束后要升宴畅饮,叫“社饮”。据记载,这一天除统治阶级要举行祭祀活动,开宴饮酒外,一般的百姓也会停止工作,携酒、肉到“社场”——即祭祀的场所去进行祭祀活动,饮酒作乐。就连平日在家的妇女,也会停止针线活,参加欢乐的人群中。
花朝节与酒
农历二月15日,为俗传的花王的生日,也是百花的生日,叫花朝节,也叫花朝。很可能由于各地的地理、气候情况不同,所以有的地区以二月二日为花朝,有的以二月12日或15日为花朝,总之是春暖花开的时候。
这个节,据说唐代已经有了,宋代流行较广。宋人吴自牧《梦梁录·二月望》中记:
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都人皆往……,玩赏奇花异木。最是包家山桃开浑如锦障,极为可爱。此日帅守、县宰,率僚佐出郊,召父老赐酒食,劝以农桑,告谕勤劬,奉行虔恪。
文人雅士,则多在这天赏花、饮酒、赋诗。民间还要做一些游戏,如“扑蝶会”等。
上巳节与酒
上巳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在汉代以前是以农历三月上旬第一个逢“巳”的日子为“上巳”。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不再计是不是“巳”日,所以后来上巳节也被叫做“三月三”。
上巳节是怎么来的,说不清楚,大概当时郑国人已有三月上巳日到水边去活动游戏的习俗,认为有拂去不祥的作用。《后汉书·礼仪志上》中记:
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
上巳节有一个与酒很有关系的活动,就是“曲水流觞”,即在节日这一天,人们坐在弯曲的小流旁,将一种叫“觞”的酒杯,斟上酒,放在水中,任水飘流。觞若飘到什么地方不动了,就由坐在旁边岸上的人端杯饮尽杯中之酒。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曾于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与谢安、孙绰等名流41人,在绍兴的兰亭相聚,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写下了著名的作品《兰亭序》。
寒食节与酒
相传寒食节的由来,是因春秋时晋文公有负功臣介子推引起的。晋文公重耳在国外流亡了19年后,取得了政权,大封跟随他的功臣,独独忘了介子推。到晋文公想起介子推并去找他的时候,介子推却背着老母躲进了深山。晋文公想逼他出山,乃下令放火烧山。但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不见晋文公。晋文公觉得对不起介子推,人们也都同情介子推,就在他被烧死的这一天或一段时间里,禁止生火,只吃冷食,以示悼念,这就是寒食节。
寒食节,作为悼念之日,虽禁生火,但并不禁酒。无酒不成礼,更何况寒食节还有到野外去进行祭祀的活动。
清代文人陆元泓有《过河北刘庵先生墓》诗:曾云归去总天涯,三尺荒坟万古家。若个年年吊寒食,半瓢清酒滴桃花。
寒食节时,不仅人们野祭要用酒、饮酒,宫廷里也是要饮酒的。《卢氏杂记》中记:唐代“寒食内宴宰相,赐酴酉縻酒,即重酿酒也。”宋代诗人王禹有诗:“前年寒食节,待诏直内廷。近臣不敢醉,赐酒空满瓶。”
清明节与酒
清明节,因为时处春和景明之时,枝绿草青,万物欣欣向荣,人们的心情无疑也很舒畅,加之从禁火到出火,从吃凉食到热食,更令人高兴,所以民间的游戏活动,继寒食节后更丰富多彩,踢球、荡秋千、放风筝、踢毽、拔河等等,其中最重要最普及的,是祭墓和踏青。清明节祭墓的活动,不仅与寒食节的祭墓活动有关,其来源应更早,大概与上古祭祀祖先有联系。夏、商、周时,帝王祭祖有宗庙,一般群众没有自己家庭的宗庙,只能到效外先人的坟头上去祭祀。既要祭祀,就少不得酒;祭祀完毕后,照例要饮酒,同时享用已作过供品的食物;此时正当春光融融之时,于是形成了踏青——春游和野餐之习俗。
明、清时,祭墓、踏墓、踏青之风习仍极盛行。也许由于北方——如北京地区气温较低,清明时春意还不是很浓,故而重祭墓;南方——如苏杭地区春意盎然,则成为踏青之最好时光。但无论祭墓、踏青,均少不得酒。明人刘侗《帝京景物略》中瞄述北京清明时说:
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钱,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
《五杂组》中记:
南人借祭墓为踏青游戏之具,纸钱未灰,舄履相错,日暮,幡间主客无不颓然醉倒。
时至今日,清明时扫墓、效游之风仍极盛行。
端午节与酒
端午节,也叫端五节、重五节、天中节、端阳节等,也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而且较盛大的节日。因为它在农因五月五日,所以得名。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线缠之,此二物咬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
不管端午节的来源如何,划龙舟、吃粽子和饮酒的风习,始终不衰。所谓菖蒲酒,唐人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说:“端午日以菖蒲或缕或节以泛酒。”菖蒲,含芳香油,是一味中药,无毒,有开窍、理气、活血、去湿的功效,用它切碎或截段泡酒喝,自有益处。雄黄酒,《清嘉录》中记:“研雄黄末,屑蒲枨,和酒以饮,谓之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主要为硫化砷,有毒,也是一味中药,风祛风、杀虫、解毒的功效。将它掺和在酒中制成的雄黄酒,是不宜饮用的。好在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已认识了这一点,饮用的人大概已不多了。按旧俗,人们除饮雄黄酒外,还“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酒洒之,用涂小儿额及鼻耳间,以避毒物”(《燕京岁时记》)。这样做也许可以杀灭一些虫,便为避免小儿误食,仍以不用为好。
七夕与酒
农历七月七日夜,俗称“七夕”,是古代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相会的时刻。关于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民间流传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大抵都是指牛郎星与织女星在七夕相聚。牛郎星,即天鹰星座的α星;织女星,即天琴星座的α星,这两颗星都很亮,亮度超过了一等星。早在《诗经》中,就说到了这两颗星。《荆楚岁时记》中说:这天夜里,妇女要在一起相聚,用瓜果酒脯等供这两颗星,还要玩穿“七孔针”等等游戏。谁穿得快,就表示手巧,所以妇女都乞求织女星能给她们一双巧手,故而这一天也叫“乞巧节”。这一天,实际上是妇女过的节,所以也叫“女节”。有的地方例如台湾叫“情人节”。尽管各个地区还有一些不同的娱乐游戏,但妇女们相聚在一起,饮点酒,喝点茶,吃点瓜果,做着游戏,自然是十分高兴的。
中元节与酒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
中国人在远古时就有阳世与阴间相隔一道“鬼门关”的迷信。每年七月初一,鬼门关开关,阴间的鬼魂可以到阳间来游荡觅食。七月三十,鬼门关关闭,鬼魂必须在关闭之前返回阴间。鬼魂中若阳间有亲人的,自然有亲人上供祭奠;若无亲人的孤魂野鬼,无人上供,为避免滋事,扰乱阳间,民间也多设供祭奠。佛教传入中国后,则于七月十五举行“盂兰盛会”,以超度亡魂,叫“于兰盆节”。
唐代人韩鄂《岁华纪丽·中元》中:“道门宝盖,献中元。释氏兰盆,盛于此日。”正说明了道、释两家在七月十五的活动。
道教和佛教,在这天的活动,都有具体的规定和做法。民间的祭奠,则相对较自由,供品唯恐不够先人和孤魂野鬼享用,以致引起饿鬼的不满,故而尽量丰盛。祭后,循例要开宴饮酒,充分享用那些供品。由是形成了民间的节日。中元节前几天,市面上就有卖冥器的,卖时鲜瓜果的,卖油饼馅饼乳饼丰糕的,色彩斑斓,叫卖声不绝于耳。还有在水面上放灯的习俗,意为招水中孤鬼来享祭。儿童们玩着纸扎的荷花灯,大的有七八尺,引人注目。到城外去祭墓的,络绎不绝,较之清明节尤胜。
中秋节与酒
中秋节,是一个赏月饮酒的日子。
中秋之时,一般气候清爽,月亮也显得格外明大;酷夏刚过,严冬未临,气候也十分宜人;加之正逢收获的时刻,新禾登场,瓜果飘香,酬谢神祗,开宴饮酒,也是自然之事了。
秦汉之时,继承了前代的遗风,都很重视中秋时的祭月活动。汉代时,天子在八月里还要饮经过多次酿成的“酎”酒。唐代已有了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的活动。宋代太宗时,正式确定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东京梦华录》中记: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梨、枣、栗、葡萄、弄色枨桔,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重阳节与酒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个“九”,故而叫“重阳节”,也叫“重九”节。
“重阳”,在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远游》:“集重阳人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重阳的饮宴了: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这里同时提到了菊花和酒。
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重阳节的活动很多,如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和饮酒等等。
登高、插茱萸和饮酒,互相之间关系密切。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重阳登高》记: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以代矣。”今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因此也。
这本只是个神话故事,但于后世影响深远,以致演化成九月九日登高饮酒之习俗。
菊花,除了观赏价值外,也确是一味良药,其性味甘苦、凉,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之功效。《本草纲目·附诸酒方》中载:
菊花酒,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用甘菊煎汁,同曲米酿酒。
重阳节不仅有喝菊花酒的习俗,也有饮茱萸酒的做法。《济南采风记》:“九月九日,登高饮茱萸酒。”《象山县志》:“重阳,士人登高燕赏,以茱萸泛酒。”茱萸是一种含辛烈香气的植物,也是一味药,有温中、理气的作用,但有毒。《齐氏要术》中说:“舍东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不知是不是由于茱萸含的某种气味能驱除一些虫子的原因。
人们在重阳日佩茱萸,认为可以祛邪辟恶和长寿,据晋代人葛洪在《西风杂记》中说: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可见这种习俗,由来已久,后来发展成为用茱萸泡酒喝。
除夕与酒
除夕是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俗称“年三十”,按旧俗两节之间有些节日,也是要祭祀的,当然也要用酒和饮酒。如农历十月十五日下元节,民间要准备丰盛的菜肴享祭祖先神灵;农历十一月里的冬至节(按阳历为12月21日或22日),按商周时的历法以冬至前一日为岁尾,冬至日为岁首,家人团聚,享祭先祖,庆贺往来,一如过年,以后历法虽有变化,直到确定12月30日为岁尾,冬至日始终是要设酒宴、祭祖先的。12月,也叫“腊月”,还有“腊日”祭祖;23或24日的“祭灶节”(或叫“小年节”),也都要用酒饮酒。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