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课题组
摘要:闽台合作培育创新型人才对于福建台湾产业结构优化意义重大。目前福建台湾在人才合作与交流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中仍面临人才资源存量不足,人才资源结构滞后,创新型人才紧缺等问题。通过人才需求分析指出闽台产业优化升级中所需共同培育的创新型人才类型,并提出闽台合作培育创新型人才共促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有:构建闽台区域经济合作中创新型人才培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闽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导向,完善区域产学研合作培育创新型人才;围绕闽台现代产业体系建构,优化创新型人才培育的政策和社会环境等。
关键词:福建;台湾;创新型人才培育;产业发展;合作
Study on Cooperation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to Jointly Promote Industry Development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of HuaQiao University,Fujian QuanZhou,362021;China)
Abstract:Cooperation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oth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At present Fujian and Taiwan have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in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of talents,but still suffer from issues such as inadequate human resource stock,human resources structure hysteresis and innovative talents shortage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Through analysis of talent demand in Fujian-Taiwan industrial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Pointing out the required common types of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and Propos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cooperation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to jointly promote industry development:Construct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Oriented by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Perfecting regional combination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Optimizing the polic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for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around the construction system of modern industry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Key word:Fujian;Taiwan;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Industry Development;Cooperation
一、引言
随着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科技竞争的日趋白热化和人才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在国家、产业还是企业层面都起着关键性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产业的优化升级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和保障。人力资本存量、知识结构和人力资本的空间分布影响产业升级、产业创新、产业转移和扩散,进而影响产业整体结构的调整升级。”2011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成科学发展之区、改革开放之区、文明祥和之区、生态优美之区。这四大战略定位对构建海西人才支撑体系、提升闽台区域人才竞争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要求区域人才结构优化与之协同匹配。在闽台区域经济蓬勃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大背景下,区域合作培育人才将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除了农业特色、工业基础、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的支持外,实现海西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科技和人才,而创新型人才恰好是科技和人才的最佳载体。闽台人才交流与合作是福建省的特色、优势和责任所在,因此从闽台区域合作和海西建设的现状和未来预测,研究闽台合作培育创新型人才共促产业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有关区域人才合作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综述
国外有关区域人才合作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文献较少,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一克拉克定律。Clark[3](1940)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产业集群的有关研究学者认为,通过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联系,创业者能够直接观察与接触到竞争对手[4],同时学习更多知识溢出(Knowledge Spillover),开展集体学习(Collective Study)[5-7]。英国库克提出区域创新体系的概念,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本质上是一个创新人才集聚的网络系统[8]。区域创新体系强调要促进本地创新要素(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的互动,并通过促进创新主体的良性互动对产业发生作用。集群网络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集群式网络内部人才和产业的多样性及其特色正是区域创新体系的活力所在[9]。波特的“钻石体系”框架表现为人才集聚刺激产业集群,牵引需求、相关产业或企业、政府服务等不同元素进行网络化集结,驱动区域整体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型。
国内学者有关区域人才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与区域人才结构的研究,如赵光辉[11](2006)和吴中伦[12](2009)对区域人才结构进行了分类;潘晨光[13](2005)和毛瑞福[14](2006)在区域人才结构评价和优化方面的研究值得借鉴;李瑜芳[15](2010)以闽台区域信息产业人才合作培育为例,提出人才培育的区域合作完善模式,认为人才培育要从自我完善走向区域合作完善。在区域产业结构理论研究方面,孔令丞[16](2003)和张萍[17]等(2009)认为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两个导向维度,即为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区域产业结构协调化;李悦等(2002)界定了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功能内容。另外,如菊莲[19](2007)和罗文标[20](2004)等对区域人才结构优化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进行了互动性研究。
三、闽台合作培育创新型人才共促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分析
(一)闽台人才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1)从人才资源存量的角度分析。
注:①数据来源于《2009年福建统计年鉴》;②表中统计数据均为人均数值(每万人、每千人),即以福建省各年总人口值为基数来计算各项数据。
人才资源存量的大小可以通过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来反映。由表1可见,福建省无论是在学校数、专任教师人数,还是在校学生人数,2000~2008年间均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截止2008年,全省教育财政支出达到233292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排名全国第19位。然而福建省财政性教育支出与GDP的比重呈现逐年下滑趋势。与福建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21]。从数量上来看,截至2008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院校83所、本科院校20所、专科院校63所。从质量上来看,福建重点高等院校数量少,其中仅拥有部属院校1所、“211工程”高校两所。学科建设薄弱,在1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中,没有工科。高校博士、硕士点总数不足全国数量的3%[22]。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福建省整体上人才资源存量不足,素质不高,创新型人才紧缺的状况严重阻碍海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由表2可见,从学校数来看,2000年以来,台湾处于相对稳定期,而专任教师数和在校学生数则缓慢增长。同表1相比,台湾无论是在学校数量、专任教师人数,还是在校学生数量,均比福建高出数倍。福建在办学规模、师资以及受高等教育人才上都远远落后于台湾。尽管台湾高等教育的规模处于全国前列,人才资源存量相对较大,但高等教育总经费投入却因学校和学生数量的增加出现不增反减(台湾每年的教育经费减少了近10%)的趋势。另外由于“少子化”现象带来的生源不足、教育资源过剩等问题造成教育质量和生源质量的下降,这使得台湾较大的人才资源存量出现质的缺陷。顶尖级创新型人才的短缺将成为台湾产业优化和科技岛目标实现的障碍。由此可得出创新型人才资源存量的不足是闽台产业优化升级中共同面临的瓶颈。
注:①数据来源于《2009年台湾统计年鉴》;②表中统计数据均为人均数值(每万人、每千人),即以台湾省各年总人口值为基数来计算各项数据。
人才资源结构可以通过研究和实验发展人员(下称R&D人员)活动的主要指标分析。从表3来看,截止2010年,在R&D活动类型上,福建省人员配备的顺序依次是试验发展、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分别为65218人、8090人和3435人,分别占85%、10.5%和4.5%;三项比值为18.99∶2.36∶1。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福建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R&D人员比例偏低,严重扼制了原始创新的产出,而原始创新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不竭动力所在,这将直接影响福建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推进。从表4来看,截至2008年,台湾R&D人员总数为240867人,在每百万人口R&D人员数指标上达到62.4人。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福建省整体科技实力还比较低,科技资源不足,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将成为海西产业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区域人才合作有助于闽台人才资源结构的优化。
(二)合作培育创新型人才是闽台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
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综合体,是推动产业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力量。从目前产业结构来分析,福建省存在较大的滞后性,表现在第三产业(39%)比重较小,第一产业(12%)、第二产业(49%)比重偏大,第三产业增长效率较低,整体产业竞争力不强,尚处于工业进程阶段中,具有以工业为主导的特征,这严重影响产业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效应(数据来源于《福建统计年鉴2011》)。福建产业化结构升级迫在眉睫,省“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要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扶持发展大企业大集群。从2015~2020年,福建后工业化将稳步推进,知识和创新驱动作用突显,知识密集形产业迅速发展。这一时期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将占全省GDP的50%以上,经济总量与台湾大致相当。福建省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必将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与福建相比,台湾产业结构较为优化,农业(2%)比重小,工业(27%)比重适中,服务业(71%)占据主导地位,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但台湾在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新的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创新型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问题也日益显现。据台“经济部”调查,2008~2010年,硕士级人才研发工作缺口有5000~7000人,其中电子、电机、电控以及物理方面缺口最大。另据台湾电机电子公会公布的报告显示:至2008年,台湾资讯、电机与电子产业所缺人才将达到5.7万人;网络软件公司所需的专业人才更是空前奇缺,台湾的航天工业目前需要从业人员6.5万人,现台湾仅有1.3万人,缺5万多人。台湾长期从海外引进人才,但在与大陆合作培育人才方面有待进一步拓展。目前创新型人才的紧缺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台湾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步伐。两岸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迫切需要闽台两地进行高层次人才的交流与合作,闽台优势互补,合作培育产业优化升级中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将对两地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区域经济合作必然带来闽台人才培育的区域合作
从闽台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十一五”期间,福建累计吸收台资项目2037项,累计合同利用台资57.4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9.2倍,累计实际利用台资(不含第三地转投)78.03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1.84倍。2010年,在刚刚落幕的第十二届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上,仅仅福州一市与台湾企业共签约项目就达56项,利用台资逾10亿美元,比上届增长3.4倍[23]。目前福建省内有马尾、集美、杏林、海沧、泉州五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同时各地都有各具特色的台资企业产业集群。从闽台进出口总额变动来看,截止2010年,福建对台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其中出口比增39.61%,进口比增53.18%[24]。两岸贸易依存度逐年提高,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台湾已成为福建省第二大外贸来源地、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市场。在闽台区域经济合作深度发展和海西建设加快的大背景下,实现闽台产业优化升级、产业对接和区域合作利益的最大化迫切呼吁闽台人才培育的区域化合作。在台湾产业西移过程中由于忽视人才西移,出现台企人才匮乏的状况。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台湾本土人才的优势正在弱化,福建省基础研究能力不断提升,加之大陆本地化人才培育的低成本考虑,闽台携手利用双方资源形成人才培育合力,着力培育能够促进闽台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将成为历史必然。
四、基于闽台产业优化的人才需求分析
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实际上是资源配置关系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过来,人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又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制约因素。从长远来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将推动闽台区域经济朝着互补共赢的方向发展,闽台双方产业的对接、优化调整和升级将迈上更高的台阶,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柔性化、技术化发展趋势将逐步凸显。随着产业升级速度的加快,技术结构的高度化和柔性化,不仅改变着人才需求的结构,也对人才的类型、规格和层次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基于闽台产业优化的人才需求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一)闽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所谓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不断突破原有的界限,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反映的是技术结构以及人才能级结构的提升。改变了人才需求的能级结构人才需求的结构在横向上不断地扩展,表现为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在纵向上反应为能级结构比例的提升。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依存,技术结构代表产业结构的水平,产业结构决定技术结构的形态。海峡两岸产业的相似性和互补性特点使得闽台区域经济合作前景广阔。由于新的经济转型的需要,台湾对闽产业转移由最初的农业、传统制造业逐步向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倾斜,这不仅直接促进了台湾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同时也间接带动了福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台湾对福建的高科技产业投资起步较晚,福建省也错过了台湾IT与IC领域转移的合作时机,只赶上台湾光电产业转移的机遇。但基于闽台“五缘”优势和海西建设的不断完善,福建省已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重点和主要经济增长点,闽台在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方面必将出现新的高潮,闽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趋势不可逆转,这必然要求人才需求的能级结构发生质的转变。
(二)产业结构的柔性化改变了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
台湾已成为福建吸引境外投资的第二大资金来源,福建农业实际利用台资位居大陆各省份之首。从台资企业在福建投资的行业变化上看,福建省台资企业投资总体上呈现出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度的趋势,并积极开展闽台电子信息、石化、机械装备、农业、金融等产业合作洽谈,举办不同主题的经贸论坛和专题研讨等,以入台举办福建商品展为突破口,带动了贸易、投资、旅游、通汇等经贸合作项目的拓展。例如福建积极开展对台招商活动,促进闽台产业对接,促成台塑、台玻、友达光电、东元电机、国泰人寿等一批台湾知名大企业来闽投资,特别是吸引台湾石化、钢铁、机械等重化工业项目和信息、生物制药、环保等新兴产业及生产性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来闽投资,着力推动一批闽台产业合作重大项目落地。与此相适应,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闽台产业结构柔性化的趋势不断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技术密集型产业群需要人才实现多种技术的组合和运用,要求人才的知识结构要具有广延性、复合性和创造性。
(三)产业结构的技术化提高改变了人才需求的层次
闽台产业合作已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知识、技术密集产业链。首先,闽台农业合作项目从引进农作物良种开始,逐步朝种植业、引进农业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由种植业、零星单项逐步向农副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土地成片开发和整体配套方向发展[25]。其次,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机械装配、汽车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形成了较强的配套能力的聚集效应。最后,以物流业和金融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也向多层次、宽领域拓展。比如在农业方面,为了深化闽台农业交流与合作,福建先后建立了各种类型的闽台农业合作实验区。台糖、农友、天福等台湾农业知名企业纷纷落户福建,成为福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和样板。而台塑、统一、东南汽车、翔鹭等大型台资企业也已成为福建相关产业的龙头。知识、技术密集产业链的发展对提高了产业结构的技术化,进而对人才需求的层次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先进技术装备的特点是技术系统的尖端化、集成化和信息化,再加上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和产品周期的日益缩短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人才需求的层次也发生着相应改变。
闽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柔性化、技术化升级改变了人才需求的结构和层次,对闽台合作培育人才带来了新的挑战。目前福建省人才结构状况主要存在着“三缺”、“一低”问题,即高新技术人才短缺、高级管理型人才短缺、各种技能型人才(如高级技工)短缺,人才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其知识结构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低,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类创新型人才的短缺:一是既熟悉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与资源利用五大行业国际前沿发展状况,又有能力制定正确的行业、系统、部门发展战略与对策,推动行业迅速发展的科技“帅才”;二是在基因工程、生物芯片、大规模集成电路、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国际水平的顶尖级人才;三是熟悉世贸组织规则,适应国际竞争需要和能够解决国际争端的专门人才;四是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27]。与福建相比,台湾在应用技能型人才和金融、贸易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型人才方面占有优势,但在以专业技术研发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为代表的创新型人才方面仍比较紧缺,急需补充。
综上所述,为适应人才需求结构和层次的改变,进一步推进闽台区域经济的深度合作和拓展,闽台应加快创新型人才合作培育的步伐,重点培育的创新性人才有以下四个类型:(1)高层次国际化经营管理型人才;(2)高层次技术研发型人才;(3)掌握高新技术知识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复合应用型人才;(4)具有高级专门技能、擅长实际操作的技能实用型人才。
五、基于闽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创新型人才合作培育对策建议。
(一)构建闽台区域经济合作中创新型人才培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闽台区域经济合作中创新型人才培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构建:一是按照闽台产业优化升级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需要,加快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结构,抓紧培育区域内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各类创新型人才,扩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及其后备人才的培养规模,从人才资源的存量和结构上优化区域内人才配置。二是借鉴发达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验,整合闽台双方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互补,全面系统推进闽台教育体系、体制的综合配套改革,切实以创新素质培养为重点加快建设适应于培育创新型人才所需的高素质师资队伍,逐步形成闽台合作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体系和机制。三是着力推动区域内产学研合作及闽台教育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利用两岸优质科教资源,健全闽台创新型人才合作培育的保障机制,促进人才合作培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积极推进闽台人才资源的资本化进程,实现人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有机结合,加速创新产出,为产业持续优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以闽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导向,完善区域产学研合作培育创新型人才
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既贯彻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集素质教育、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为一体,又培养了适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校企合作发展的合理形式。闽台区域内的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和培养有一定的基础,目前福建省共有87所高等院校、各类科研机构1200个、高新技术企业867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81家,5100多家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形式多样的产研合作关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但是在闽台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创新型人才合作培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发挥协同效应,加强人才载体建设,完善区域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下的创新型人才培育属于开放模式,强调培养过程与各种社会资源的共享合作机制。总体而言,为适应闽台产业优化升级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产学研合作需要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拓展领域,突出重点,提升层次,创新机制。
(1)闽台高校立足产业升级重构多层次的创新型人才培育机制。首先,在办学模式上,倡导闽台高校联合办学,广泛开展闽台教育合作交流,包括高校学科间的学术交流和科研项目合作等,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两岸产业优化升级中所需的各类创新型人才,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和进步,以创新机制优化产业结构。闽台高校教育各有专长,福建地区较重视基础研究,对人才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较有经验;台湾地区较重视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对人才的应用研究能力的培养较有经验。因此,为协助闽台产业结构优化,聚集两岸优势教育资源合作办学将从长远上解决闽台创新型人才不足的矛盾。其次,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根据闽台产业升级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调整教学计划,重组课程结构。按照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的整体最优原则及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教学改革方向,闽台高校可以相互引进双方的优势专业和特色课程,共同研发课程,合作编写教材,通过优化课程组合来修订创新型人才合作培养方案。最后,在教学实践上,开展产学研合作,闽台高校通过与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共建、共享等方式,建立应用型实习基地和设计型实习基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保障教育教学中实践环节的有效落实。
(2)加强人才平台和载体建设,完善闽台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力推进人才平台和载体的建设和发展,既符合闽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又符合创新型人才合作培育需要,应坚持在闽台互利互惠的条件下,双向参与,优势互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第一,闽台政府、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应加强合作,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国内国际一流人才载体,形成重点工程技术中心、示范性实训基地、实验室等载体建设与创新型人才和团队培育统筹推进、相互促进的机制,逐步形成产学研合作网状格局。第二,以产业优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闽台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办学,同时与闽台高新技术企业、行业联合成立产学研合作培育创新型人才协调委员会,共同研究和制定人才培养和发展规划,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第三,优化闽台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创业园区、联合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的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重点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和民营企业独立或联合创建研发机构。另外,围绕闽台重点优势产业,依托高新技术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平台,合作培育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团队,打造人才建设高地。
(3)围绕闽台现代产业体系建构,优化创新型人才培育的政策和社会环境。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是闽台合作培育创新型人才的基本保障。首先,闽台官方有关管理部门要在对现有区域内产业体系和人才队伍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合作培育的总体思路、指导方针、政策导向和任务要求,抓紧研究制定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快构建完善的创新型人才合作培育的政策支撑体系,为推动闽台人才资源开发的区域性衔接与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加快建立官方指导和联络协调机制,对闽台人才资源开发中共同面临的政策法规、资源配置、教育科研等重大问题提供合理的制度性安排。其次,全社会应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可以借助大众传媒积极宣传有关人才合作培育的政策制度和人才创新文化,让社会各界了解和认识创新型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动员和促进社会各方支持闽台创新型人才的合作培育,例如可以通过创建环海峡人才特刊搭建闽台人才资源开发与交流的宣传平台,全面优化其社会环境。最后,探索建立闽台人才合作培养的长效机制,创造宽松的人才流动环境。一是设立闽台创新型人才合作培育和交流基金,扩大规模,增加投入,重点扶持闽台高新技术合作项目和引智专项计划,重点支持闽台青年科技人才开展诸如进修、培训、学术研讨会等形式的业务交流,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海峡科技论坛,促进两岸科技、文化与人才的交流。二是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两岸学历、学分的互认机制,在人才评价、学籍管理、资格认定等人才政策上互通互容,为深度拓展闽台教育合作和交流做好政策性铺垫。三是加强两岸人才中介机构的合作,建立闽台双向选择的人才流动机制。例如建立闽台现代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加快实现两岸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市场的衔接,实现人力资源信息的互通和共享。构建人才信息直通车,通过互联网加强两岸人才的联系和沟通,为两岸人才合作开辟广阔渠道,推动人才的合理流动。
六、小结
本文在对当前国内外有关区域人才合作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闽台合作培育创新型人才共促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并通过人才需求分析指出闽台产业优化升级中所需共同培育的创新型人才类型,最后基于闽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创新型人才合作培育的政策建议:构建闽台区域经济合作中创新型人才培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闽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导向,完善区域产学研合作培育创新型人才;围绕闽台现代产业体系建构,优化创新型人才培育的政策和社会环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