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温一壶月光下酒-苏格兰的自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Scotland:The Autobiography 苏格兰人的“美国读本”】

    罗斯玛丽·戈林(Rosemary Goring),毕业于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研究社会与经济史。做过《苏格兰周日报》(Scotland on Sunday)和《星期天先驱报》(Sunday Herald)的文学编辑。

    只要我们相信真理,我们的追求就会成功。

    2014年苏格兰举行了独立公投,最后决定还是要留在英国之内。这件事在我们国内也引起很多的讨论和报道,并引发了一些有趣且重要的政治话题。比如最首要、最有趣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一个已经消失了400年的国家,忽然间会有一群人冒出来,说我们是苏格兰人,我们要独立,要有自己的国家?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显得很古怪。我们会觉得,当一个地区被并入某国国土已长达数百年且互相融合得不错的话,是不太可能发生这种事情的。比如你无法想象忽然从云南来个姓段的哥们儿,说我是大理段氏,今天要重建我大理南诏国[1]。然后你问他:“你凭什么独立呢?”他说:“看招,六脉神剑!”这种事在我们听来是很离奇的。

    所以也就难怪我们的很多报道会带着调侃的语气谈论苏格兰公投,比如有的报道说这件事证明了大英帝国的没落。的确,这件事和大英帝国的没落是有点关系,但又不是那么简单。那它到底还能反映出哪些问题呢?我会陆续通过几本书来给大家详细解释。

    今天先介绍这本Scotland:The Autobiography,书名翻译成中文意思是“苏格兰的自传”,作者是罗斯玛丽·戈林。这本书在英语世界相当受好评,不过对中国读者来说,除非你本来就对苏格兰史感兴趣,或至少对英国史感兴趣,才会看得过瘾;而一般读者读它,则可以对苏格兰这个地方的世界地位多点了解。

    相比其他苏格兰历史书籍,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个读本,收集了2000年来生活在苏格兰这块土地上的一些人所写的文字,包括日记、报道、文章等。这些文字被汇总起来,就构成2000年来苏格兰人自己的声音,所以这本书的书名叫作《苏格兰的自传》,标题起得很聪明。

    从这些苏格兰人自己的声音里面,能看出一些意见上的倾向,它们是现代很多关于苏格兰历史的著作里也常采用的。戈林总结说,其中不外乎两种倾向,一种为了证明苏格兰应该独立,就把描述重心放在苏格兰在大英帝国殖民下非常悲惨的一面。这种角度在大众文化里也能见到支持,例如有一部电影叫《勇敢的心》,是好莱坞明星梅尔·吉布森[2]主演的,在全世界都很受欢迎。看过电影大家对苏格兰人的印象就是,他们脸上涂着油彩,英勇地举着长枪对抗英国人。

    另一种意见倾向,则是反过来强调苏格兰人的杰出贡献,好像现在的世界几乎都是由他们创造的。我以前就给大家介绍过苏格兰启蒙运动[3],不要一谈启蒙运动就只想到法国,其实在苏格兰,围绕着学术中心爱丁堡曾有一群人,他们所发动的思潮和运动也是不同凡响的,深远地影响了我们现在的世界。比如我们都知道的亚当·斯密[4],就是其中之一,还有大卫·休谟[5]也是。这么来看,苏格兰真的是一个光荣的民族。

    而戈林编这本书的意图,是希望将上述两方面的声音都包括进来,因此我们既能看到一些受害者的故事,又能意外地发现原来很多名人都是苏格兰人。

    在那些受害者里,有很多我们可能从来没听说过,但是对苏格兰人来说,却是他们历史上的英雄。比如乔治·威沙特[6],他原是一位教师,后来因异端罪名被迫害死了。这本书里收录了苏格兰史上一位有名的基督徒约翰·诺克斯[7]的文章,他是乔治·威沙特的学生,在文章里记载了老师被宗教裁判的火刑烧死的过程。乔治·威沙特有什么问题吗?他无非是在当时还信奉天主教的英国传播路德神学。他本人出了名的温和,对信仰却又异常坚定。他在受刑之前非常平静,依然对着眼前的大众布道,说你们不要害怕,神会爱你们,只要我们相信真理,我们的追求就会成功。负责点火的刽子手还向他祈求原谅,他回头亲吻了这个刽子手,并说这就是我原谅你的见证,这不是你的错。

    至于苏格兰的名人,比如有柯南·道尔,也就是福尔摩斯系列探案小说的作者。这几年很热门的物理学话题之一“上帝粒子”,又叫“希格斯粒子”,这个希格斯[8]是谁呢?他也是一个苏格兰人,在爱丁堡大学执教。还有获得2013年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男单冠军的英国选手穆雷[9],他其实也是苏格兰人。

    (主讲 梁文道)

    注释:

    [1]南诏国(738—902),是8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

    [2]梅尔·吉布森(Mel Gibson,1956— ),美国男演员、导演及制片人。1995年,其自导自演的《勇敢的心》获奥斯卡金像奖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

    [3]苏格兰启蒙运动发生于18世纪,在文化和科学领域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代表人物有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哲学家大卫·休谟、蒸汽机发明者詹姆斯·瓦特等。

    [4]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著有《国富论》,这本书对经济学领域的创立有极大贡献,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5]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苏格兰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著有《人性论》等。

    [6]乔治·威沙特(George Wishart,1513—1546),从1544年开始成为一名传道者,由东到西游历了整个苏格兰,帮助传播宗教改革家加尔文(Calvin)和慈运理(Zwingli)的学说。

    [7]约翰·诺克斯(John Knox,1513—1572),苏格兰著名宗教改革领袖。1540年改信新教,1559年成为苏格兰发展中的宗教改革运动的领导者。

    [8]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1929— ),苏格兰理论物理学家,因提出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粒子而闻名于世。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9]安迪·穆雷(Andy Murray,1987— ),出生于苏格兰邓布兰(Dunblane),著名男子职业网球运动员。

    【Stone Voices:The Search for Scotland 苏格兰的命运之“石”】

    尼尔·阿舍森(Neal Ascherson,1932— ),苏格兰著名记者、学者、作家,为英国《独立报》(The Independent)和《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撰稿。另著有Black Sea、The Struggles for Poland等书。

    因为700年来它的丢失,意味着苏格兰的耻辱,也象征着一种深入骨髓的乡愁。

    1996年的某天下午,全英国的电视台都在转播一个事件,按理说该是他们国家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事件。英国人开着一辆路虎车,车后面放着一块很重要的石头,它叫“命运之石”。汽车仿佛以丧礼般的速度,缓缓驶入苏格兰的爱丁堡广场,两旁还有英国的皇家卫队护送。然后,这块石头被送入了爱丁堡城堡[1]。

    全英国上上下下都在关注这件事,而现场沿途有一些爱丁堡市民也在看,但他们的表情没有特别高兴,也没有不高兴,只是在默默地看着。那到底是块什么石头?它又为什么重要?如果它对苏格兰有特殊意义的话,为什么苏格兰人却表现得有点淡漠呢?

    给大家介绍这本书,Stone Voices——《石头的声音》,作者是苏格兰现在最有名的记者尼尔·阿舍森。阿舍森同时也是一名公共知识分子、一位史学家,他的历史学著作写得非常精彩。他是2012年过世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师艾瑞克·霍布斯鲍姆[2]的学生,霍布斯鲍姆称赞他是自己所有学生里最出色的。不过,阿舍森完成学业之后并没有接受大学教职的邀请,他去做了记者,然后写出了一本又一本十分精彩的书。

    Stone Voices这本书其实是阿舍森的自传,有点像他作为一个苏格兰人的寻根之作。但和我读过的一般寻根作品不一样,它里面有非常多的历史记录、对各种考古发现的看法,以及他个人的沉思和回忆。书中还带有一种非常忧郁的味道,仿佛作者知道自己所寻找的一切到最后都只是一个神话,都只是虚构的东西。但重点是,他还要相信这些神话和虚构,因为他与它们之间存在着莫大的情感上的联系。

    简言之,阿舍森是通过苏格兰到处可见的一些石头来进行叙述的。是些什么石头呢?是废墟中的石头。一般提起苏格兰风光,我们首先会想到优美如画的湖区和高地,而在那些风景里面,也常常会有一些荒废的修道院或倒塌的城堡塔楼,这类废墟也构成了苏格兰风景的必要元素。此外,苏格兰还存有大量远古留下来的石块,那里的先民曾经摸过它们,甚至在上面做过记录。在阿舍森看来,它们构成了苏格兰人身份认同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块,就是刚才提到的“命运之石”。

    命运之石原本是苏格兰国王坐在上面加冕用的,但在1296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3]入侵苏格兰,将这块神圣的石头抢走了,带回了英国,后来不知怎的又被安放在英国西敏寺大教堂[4]的王座下面。此后,英国女王加冕时都会坐在这块命运之石上面,一来表示英国王室统一了苏格兰,二来也显示对苏格兰人民族精神和国家尊严的打击。

    有意思的是,这块石头被抢走700年后,当年的英国首相马卓安[5]却决定把它完璧归还苏格兰。英国女王也发话说,平时就放在爱丁堡吧,等到我们要举行加冕仪式时,再把它借回到西敏寺大教堂用一用。这是一个很大的事件,照理说苏格兰人应该很兴奋才是,毕竟那是他们丢失了长达700年的国宝。何况到了1996年那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苏格兰人开始有了民族尊严感和民族自豪感,并且想要独立。但为什么命运之石被送回来时,苏格兰人并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呢?阿舍森当时也在现场,他的解释很有意思,他说这是因为很多苏格兰人都不相信这块石头是真的,他们认为石头已经被掉过包了;还有人说,在几十年之前曾有些苏格兰学生把这块石头抢回来了,又恶作剧地弄了块假石头送回去,所以现在被归还的这块当然也就不是真的。

    不过更重要的原因,则是这块石头对苏格兰人来说既重要又不重要。这话听起来矛盾,是什么意思呢?说它不重要,因为苏格兰人并没有一个君权神授的想法,不觉得非要用一块石头让整个加冕仪式神圣起来,国王才变身为国王。只有英格兰人才有那样的想法。它从用途上对苏格兰人来说其实是可有可无的。但另一方面,它又重要,因为700年来它的丢失,意味着苏格兰的耻辱,也象征着一种深入骨髓的乡愁。

    所以当这块石头莫名其妙地被送回来时,整桩事在苏格兰人眼里就显得荒谬而可笑了,大家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反应是好。

    (主讲 梁文道)

    注释:

    [1]爱丁堡城堡是爱丁堡乃至苏格兰的精神象征,耸立在死火山岩顶上,居高俯视爱丁堡市区。它曾是苏格兰王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2]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1917—2012),是享誉国际、备受推崇的左翼近代史大师。有多部专著,其中包括最著名的年代四部曲《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和《极端的年代》。

    [3]爱德华一世,英格兰国王,1272—1307年在位。

    [4]西敏寺大教堂,又名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坐落在伦敦泰晤士河北岸。始建于公元960年,原是一座天主教本笃会教堂,1540年英格兰国王创建圣公会之后成为圣公会教堂。

    [5]马卓安,即约翰·梅杰爵士(Sir John Major,1943— ),1990—1997年出任英国首相。

    【Acts of Union and Disunion 英国错综复杂的身份问题】

    琳达·科莱(Linda Colley,1949— ),当代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伦敦大学政经学院历史系教授,并曾执教于美国耶鲁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另著有Britons:Forging the Nation 1707—1837、The Ordeal of Elizabeth Marsh:A Woman in World History、Captives:Britain,Empire and the World,1600—1850等书。

    当大英帝国处在最辉煌的阶段,受益最大的几乎都是苏格兰人。

    在我最近读的一些关于苏格兰独立的书里面,有一本特别值得介绍。如果你没有太多时间或兴趣放在这类书上,只想找一本小书来读的话,就是这本Acts of Union and Disunion了。书名的用词很有意思,union是“联合”,disunion是“不联合”,到底联不联合在一起呢?通常国际新闻在讲到苏格兰脱离英国的时候,用的是devolution这个词,而不是disunion。这本书为什么要用disunion?作者自有她的用意。我下面会讲到。

    作者名叫琳达·科莱,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苏格兰问题及民族主义问题方面的历史学家,也是一位历史学教授。由于苏格兰独立是国际新闻上的热门话题,尤其在英国是攸关国家命运的大事,所以英国的BBC广播公司就请这位学者去做了一个15集的系列节目,每集15分钟,用大众听得懂的方式讲解苏格兰独立背后牵涉的方方面面问题。这一讲不得了,节目篇幅虽小,但揭示的内容却非常深入。此书便是基于这套节目编辑整理出来的。

    英国这个国家有点特别,作者使用union这个词——意思是“联盟”“联邦”或“联合”,就是为了表明英国的国家性质。英国的组成常常让人感到困惑。比如中文里面对英国有个别称,叫“英伦三岛”,这其实是中国人自己的发明。但细琢磨的话,它指的是哪三岛呢?从地图上看,英国有一个大岛叫“大不列颠岛”,它旁边有个“爱尔兰岛”,此外哪儿还有第三个岛?只好勉强加上中间的一些小岛了,比如马恩岛[1]。

    再来看一下英国的全称,它叫“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北爱尔兰”,顾名思义就是爱尔兰岛东北部那一块,“大不列颠”又是什么意思呢?那个岛也没见有多大,为什么要叫“大不列颠”呢?是因为它有三个组成部分,所以相对北爱尔兰来说就很大了,三个部分分别是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有时人们习惯用“大不列颠”统称英国,但这会让北爱尔兰的英国国民不高兴,因为他们并不属于大不列颠岛。

    英国这个联合王国,首先是一个联合体,有一个被共同承认的王室。但是在这个王室下面,其实是几块不同的地方组成的。比如苏格兰,它先在17世纪和英格兰组成共主邦联,然后在1707年放弃独立,和英格兰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王国。不过,它依然有政治上的一些独立身份,现在更有自己的议会[2],它只是承认英国女王也是它的王。可照这么说的话,又该如何看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呢?它们到现在都还认为英国女王是它们名义上的元首,跟苏格兰又有什么分别呢?还有马恩岛,别看它小,它的议会可是比苏格兰议会还要独立,而且历史非常悠久了。它承认英国女王是它的王,但它不认为伦敦的政府是它的政府。所以你会不会越听越糊涂了?

    其实国家这个政治组织,形式可以非常多样,人类可以进行各种不同的实验。就像我们有“中国道路”,人家也可以有“英国道路”。说实话,“英国道路”确实是个蛮奇怪的道路。琳达·科莱在这本书里讲道,当年美国争取独立的时候,英国国会曾设想过挽留美国的方法,甚至在美国已经宣布独立之后仍在想。他们的想法是,你们北美的殖民地可以派一些代表进入我们的议会,加入到我们的邦联里面,仍然奉我们的女王为元首,这难道不行吗?我们和苏格兰、爱尔兰、澳大利亚不都是这种关系吗?这个想法其实正是英联邦的前身。也就是说,所谓“大英帝国”从来就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而是一个松散的联合帝国。

    举例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也参战了,这两个是独立国家,但它们派去的军队却属于英军的一部分,由蒙哥马利元帅[3]负责统领。这是因为它们名义上还在英联邦之内,仍然奉英女王为元首。这样看来,当时的大英帝国绝不等同于今天所谓的民族国家,它的构想是希望能够统一全世界讲英语的人民,其中也包括美国。可惜美国争取独立时英国正逢“鹰派”当道,绝不容许美国闹事,于是导致了独立战争的爆发,美国也就无可挽回地走了。

    再说回英格兰与苏格兰的关系,琳达·科莱就此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她以一个故事引入: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时,有一个美国大使记录了他在英国伦敦见到的一个古怪现象,就是伦敦的上层社会里颇有些人喜欢在社交场合讲法语。那时拿破仑战争才刚刚结束,按理说英国人该视法国人为寇仇,但其实不,不光很多英国人喜欢讲法语,就连宫廷里的很多生活方式也都很法国化。这说明什么呢?不是英国人崇法,而是英国人有一种欧洲身份认同。在那时,法国的文化标准就是欧洲的共同文化标准,使用法语就代表了一种同根身份,表示“我是欧洲人”。

    然后琳达·科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今天的英国却出现很多“疑欧”心态呢?比如英国至今不肯加入申根[4],而且不太想要完全进入欧盟。更有意思的是,疑欧的人主要出现在英格兰,而不是苏格兰。在苏格兰,那些想要脱离英国独立的人,却说想要加入欧盟。要知道,欧盟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一个准国家了,有自己的主席、议会、外交部等,那为什么苏格兰明明想独立,却又急不可待地加入另一个更大的准国家呢?同样,加泰罗尼亚[5]也想脱离西班牙独立,但又想加入欧盟。从这里面能看出,它们希望有自主权,同时又能接受欧洲身份。这两个诉求看似矛盾,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它们越想独立,就越觉得应该加入一个更大的家庭,好和英格兰、西班牙能够平起平坐。这也能说明另一个政治现象:为什么英国工党的票仓在苏格兰?因为英国工党比较亲欧。

    最后琳达·科莱总结道,苏格兰人想独立,是因为他们在身份认同上出现问题了吗?错了,苏格兰人没问题,英格兰人才有问题。相比苏格兰,英格兰连自己的议会都没有,因为在过去的很多年里,英格兰几乎将自己就等同于整个英国。因此它还会觉得,苏格兰思想家亚当·斯密就是英国人,还有电视一类的发明[69]也都是英国的骄傲。换句话说,英格兰人没有把文化尊严建立在自己身上,而是扩展到整个英国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英格兰人反而容易出现身份困扰,因为如果苏格兰走了,那英格兰是什么呢?又该以什么身份加入欧盟呢?我觉得琳达·科莱的这个观点是非常有趣和独到的发现。

    最后再说一点,为什么一个已经消失了400年的国家,会忽然要求独立呢?是因为苏格兰老被英格兰欺负吗?不完全是这样。实际上,当大英帝国处在最辉煌的阶段,受益最大的几乎都是苏格兰人。在那些来中国赚钱的大班[7]、香港的港督、海外殖民地的官员里面,大部分都是苏格兰人,苏格兰人积极地参与了大英帝国的海外扩张和统治。相反,只有当英国不再打仗、不再扩张了,苏格兰人才有了他们的问题。

    (主讲 梁文道)

    注释:

    [1]马恩岛,位于英格兰与爱尔兰之间的岛屿,是英国的皇家属地。此岛的自治政府有着长远的历史,他们在公元10世纪就已经有自己的国会,首府为道格拉斯。

    [2]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后,苏格兰议会解散,1997年以权力下放的方式恢复成立。

    [3]伯纳德·劳·蒙哥马利(Bernard Law Montgomery,1887—1976),英国陆军元帅、军事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最杰出的将领之一。

    [4]1985年6月14日,5个欧盟国家在卢森堡的一个小城申根签署了《申根公约》,该公约于1995年7月正式全面生效。申根公约的成员国又称“申根国家”或“申根公约国”,成员国的整体又称“申根区”。申根公约的目的是取消相互之间的边境检查点,并协调对申根区之外的边境控制。

    [5]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地处西班牙东北部,拥有750万人口,其独立运动至今已持续100多年。

    [6]人们通常把苏格兰人约翰·洛吉·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看作电视的发明者,他被称为“电视之父”。

    [7]大班,是粤语中日常口语词,最初用于描述19世纪到20世纪初在中国大陆或香港的外国商人,一度泛指“富豪”“商贾”“买办”等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群。

    【The Road to Independence?:Scotland Since the Sixties 苏格兰人究竟为什么要独立】

    穆雷·皮托克(Murray Pittock,1962—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文学教授,并曾执教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另著有Scottish Nationality、Scottish and Irish Romanticism、Celtic Identity and the British Image、A New History of Scotland等书。

    苏格兰人在某种程度上非常开放,绝对不搞沙文主义,也不排斥外来人口,甚至连同性恋运动都去支持。

    苏格兰的身份问题很有意思,总是跟英国整个国家的对外扩张和对外作战息息相关。其实在过去400年里,苏格兰总是要跟伦敦谈分权或要求更大的自主权,有好几次都差点走到像今天搞独立公投的地步,但是每一次又都相当和平,只是社会上辩论一下,然后顺其自然看事情往哪个方向发展。那么以往是什么阻止了独立的进程呢?就是战争和对外扩张,尤其是战争。

    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苏格兰的自治呼声已经非常高涨,但战争一来,立刻枪口一致对外。紧接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又来了,就更加巩固和统一了英国人的身份认同。当时整个英国,包括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都觉得我们要统一起来对抗希特勒的邪恶势力,爱国爱得不得了,也没有人想过苏格兰要独立。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第二次世界大战成功地把英国各个部分捆绑起来了,像一堆筷子一样扎在了一起,后来为什么又渐渐出现离心力了呢?尤其是最近十几年来,为什么苏格兰独立运动的声势越来越高涨了呢?暂且放下这个问题不谈,我们来看另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更有意思了。要知道,世界各地凡是搞分离主义的地方,往往都存在一种很强烈的民族文化沙文主义——强调自己和他们想要脱离的地方是完全不同的。但苏格兰人好像不是这样。虽然苏格兰人也会强调自己的文化、历史,并以此为荣,但是你看,在独立公投运动当中,苏格兰民族党提出的最重要议题都不是文化议题。苏格兰人在某种程度上非常开放,绝对不搞沙文主义,也不排斥外来人口,甚至连同性恋运动都去支持,他们跟一般人们印象中的保守、极右的分离主义者是很不一样的。那么他们为什么要独立?

    给大家介绍这本书 The Road to Independence?:Scotland Since the Sixties,书名翻译成中文意思是“迈向独立之路?——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苏格兰”。作者叫穆雷·皮托克,是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文学教授,也是该校的副校长。皮托克是一个积极的苏格兰独立运动的支持者,他这本书的问号大可以删去,干脆改成惊叹号。他要的就是苏格兰独立。那么在他看来,为什么苏格兰要独立,独立的理由在哪里呢?

    皮托克这本书谈的完全是当代事,即从20世纪60年代到今天。从书中讲述的这段历史里面可以发现,原来整个苏格兰独立运动背后的原因是那么实际,这也就是为什么运动当中不太去谈文化上跟英格兰的区别。原因具体是什么呢?首先,大英帝国逐渐瓦解之后,苏格兰人的地位开始变得可怜起来。在以前,苏格兰是大英帝国非常核心的一部分,可以说若不是苏格兰人的话,大英帝国根本建不起来。而大英帝国的瓦解,就意味着苏格兰人对外扩张的机会减少了。

    另一方面,皮托克说,苏格兰在大英帝国时期享有相当高的社会自主权和福利权,但随着大英帝国瓦解,英国本岛上的政治越来越一统化,苏格兰就被夺走了很多的地方权力。同时,英国政治开始展现出一种和苏格兰传统截然不同的观念,尤其在撒切尔夫人时期达到了顶峰。撒切尔夫人相信的是一套绝对的经济上的自由主义,秉持新自由主义[1]的观念;而苏格兰虽说是亚当·斯密的家乡,却普遍认为一个社会应该要有某种公平分配的机制,让每个人都能得到一些不错的福利和平等的机会。这两种观念产生了冲突,但此时,苏格兰已经失去原先享有的各种自主性。

    所以苏格兰发动这场民族独立运动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出于一种文化乡愁,也不是因为被侵害的历史或光荣的历史。道理其实很简单,是因为在今天的英国,苏格兰人的地位下降了,他们觉得自己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在过去的英帝国时期,苏格兰人可以占据很高的社会位置,也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而现在不行了。伦敦越来越走向中央化,也使得苏格兰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政治系统都受到了损害。在这些前提之下,苏格兰人才觉得他们需要独立。独立背后最重要的推力,其实是出于一种经济和社会上的原因。

    明白这一点,也就可以解释一个奇怪的现象了,就是这本书里说的,如今有很多新苏格兰人也主张苏格兰独立。什么是新苏格兰人?他们其实是英格兰的移民,从小在英格兰长大,现在却跑到苏格兰定居,并认为自己是苏格兰人。另外苏格兰有一个组织叫“亚洲苏格兰人”,他们是一些亚洲移民,其中也包括香港人。这些亚洲人到了苏格兰之后,也说“我们是苏格兰人,我们要独立”。

    (主讲 梁文道)

    注释:

    [1]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是英国现代政治思想的主要派别,主张市场至上、高度私有化、福利个人化等,维护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一种经济自由主义的复苏形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国际的经济政策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