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绿-爨底下村断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京郊最近“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爨底下村,它的民房全部建于明清时代,保存完好,大多空着没人住,白云蓝天,山绿水甜,鸟语花香,很像世外桃源,又像一粒被世人遗忘的珍珠。谁来看看,都会产生许多疑问和联想……

    爨(CUAN)这个字难认难写,简体的20笔,繁体足有30笔划。它的意思好懂,爨,就是灶,分爨就是分灶,分家。

    老作家林斤澜要去爨底下村看明清民居,我们欣然陪同。驱车进入门头沟,山重水复,景色迷人。对北京而言,门头沟是美丽的西山,扩大眼界来看,则是巍峨太行与燕山的结合部,有永定河、清水河两条大山沟和山洪冲刷出来的无数小山沟。别小瞧了这些山沟呀,从前它是帝都北京联系大西北的通衢要道;抗日战争期间是八路军杀敌立功的战场,出过无数英雄豪杰和可歌可泣的故事。

    爨底下村有四奇。第一奇,四面环山,像个瓮城。只有一条潜河横穿村口,向南通往斋堂镇,向北是天津关“一线天”,雨季过山洪,平时走车马,曲折蜿蜒数百米,冷风习习,形势险恶,“一夫当关,万夫莫入”。日寇“大扫荡”时曾进村烧毁几所民宅,却始终不敢越过天津关,关北就是八路军的根据地了。

    第二奇,自然形成的明清民居博物苑。村内70多套山地四合院(房屋高矮错落,随坡就弯而建,像小楼),都是明清时代建造的砖瓦房,石头基础,石头围墙,石板小街小胡同,非常坚固。全村没有一间土坯茅草房,至今也没有一处现代建筑物。您看了也许会问:三百多年了,村里就没有一户穷人?怎么都是富裕人家的砖瓦房?既然富裕,改革开放20年了,为何又没有修建新式农舍?

    第三奇,明清民居的设计高明,结构紧凑,施工精细。院子有门楼,影壁,楹联,壁画,砖雕,脊瓦镇物和窗棂都很考究,简直可以说是雕梁画栋了,而且保存得很完整,一户粉墙上还贴着主人在清朝考中举人的捷报。

    第四奇,这么漂亮的小山村,70多套四合院,现在只有40位村民居住,人都到哪儿去了呢?还有,这个村庄为什么叫爨底下……带着许多疑问,我们挨家挨户地走访,听着韩村长兼导游员十分风趣的讲解。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幸好,我知道明朝洪武、永乐年间进行55年大规模移民的历史,移民出发地就是洪洞县城北的大槐树下——这里有多株古槐,荫蔽数亩,容得下民众车马集合歇憩。现在晋、冀、鲁、豫、苏、皖、陕、甘的民间牒谱、碑文,都有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民的记载。爨底下的村民,就是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

    他们走的是哪条路?无据可考。但是当年的晋商很出名,经销布匹、丝绸、茶叶,东南可出海,西北穿大漠,拥有车船骆驼队,在保定、天津、北京开设成片商号。京都名妓苏三(玉堂春)就是被洪洞县的富商沈洪买回家中为妾,沈妻皮氏毒死丈夫,又贿赂县官,诬陷苏三,屈打成招……“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这唱腔脍炙人口,故事却是真实的。我猜测,苏三去洪洞县的路,就是爨底下移民来北京的那条商道。

    韩村长告诉我,这个村的户主都姓韩,而且是同一个祖先。因此又可猜测:兄弟分家,另建四合院,分灶(分爨)而食,逐渐发展成一个村落,这就是爨底下村名的来历吧?“民以食为天”,在一个灶前吃喝长大的兄弟们,不断分爨,经过几百年繁衍生息,仍然是同村同姓,这种情况,以“爨底下”来概括,是相当准确的。

    清朝的康熙皇帝信佛,有一次得了重病,就拜佛许愿:如能康复,宁可出家为僧。后来他的病好了,可是顺治皇帝当了和尚,康熙帝再当和尚问题就大了!寺庙便为他挑选了一个年龄容貌相似的替身,代替康熙献身佛门。这位替身就是爨底下的村民。因此,康熙大帝亲笔为爨底下村的关帝庙题写匾额,官府也给予小山村多方照顾,减免徭税,使这些擅长经商的山西移民发家致富。这就是村子里没有穷人,家家盖得起砖瓦四合院的缘故吧。

    那么,爨底下的村民哪儿去了?“七七”芦沟桥事变之后,西山就是抗日根据地,小山村爨底下有70多名青壮年参加了八路军,作战牺牲30多人,几乎家家都是军属、烈属。抗日战争胜利后,参军的爨底下人,已经是党员干部了,又投身解放战争,随军南下,大多担负领导职务,落户于江南。另一个变化因素是路。从前,横穿村口的潜河(山沟)就是一条通往大西北的商道,给爨底下村带来勃勃生机。清末,1909年,穿过居庸关沟的京张铁路通车;1955至1984年,穿过永定河谷的丰沙铁路(一线、二线和电气化铁路)相继通车,爨底下村口的古道废弃了,生意萧条,当代的年轻人也纷纷离去,到外地谋生。历史上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由于战争,移民,交通和商情变迁,小山村爨底下经历了它的兴衰荣辱(说到辱,这里至今还保留着日寇焚毁民宅的残垣断壁,以及,十年动乱中红卫兵“破四旧”留下的劣迹)。然而,这个没有修饰,没有拆建,没有工业,没有污染,多数民宅没人居住的小山村,却给首都北京留下了一份极其难得的文化财富——单独的明清民宅并不少见,但像爨底下这样完整的村庄,不说全国,在华北也是独一份!

    “要致富,先修路”。门头沟区投资二百万,为爨底下村修通了旅游观光的公路。现在国内外的游客,文物和建筑学界的专家,无不惊叹这个“自然形成的明清民居博物苑”,正在进行研究考证。文艺界也许是最聪明的,已经以此为外景地,拍过几部影视片了,还把这里纯净的井水大桶大桶地带回城里去饮用。

    独特的历史轨迹,把爨底下村引入了旅游文化的殿堂。现在的40位村民,大多是老人,不乏“高干的父母”,从前是“故土难离”,留守山村,现在就更舍不得这开放的文化村了。他们养蜂售蜜,还雇来一些漂亮妞儿,为游客烹调农家饭菜。中午,我们在一位“局长的姑妈”家用餐,野菜蘸酱,贴饼子炸小鱼,喝林老带来的茅台酒,看主人的老照片——70年前她真美呀,亭亭玉立的富商小姐,现在听她讲故事,仍然是很美很美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