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绿-拭目再看颐和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世纪之末,传来佳音,“东方第一皇家园林”颐和园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沧桑,感慨系之。这是文明战胜野蛮的证明。香港回归祖国,是我们国家富强,洗雪百年国耻的证明。澳门回归祖国,也是我们有力量收回失地的证明。现在联合国(包括百年间两次破坏此园的“列强”)认定颐和园是世界文化遗产,理应受到全人类的珍爱和保护,不也是历史的进步和文明的胜利么。

    颐和园的前身是乾隆皇帝于1750年动工兴建的清漪园,因有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而得名。那时是国家富强的“康乾盛世”,英国曾派百余人的大型商贸团访华,在北京受到友好接待,乾隆皇帝还请他们乘楼船游览昆明湖。一百年后,清王朝政治腐败,国力虚弱,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入侵北京,世人皆知火烧圆明园的暴行,其实,野蛮的侵略军同时抢劫和烧毁了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清漪园的大火就烧了三天三夜。又过了一百年,新中国强盛起来,英国首相希思访华,游览颐和园时惊叹:“原来世上真有人间天堂!”他花费一亿元在园内举办访华答谢宴会,但不知道他是否熟悉颐和园的历史?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慈禧太后挪用海军三千万两白银,部分修复清漪园,更名颐和园,做为她的行宫。破坏戊戌变法的告密者荣禄,就是深夜潜入颐和园来见慈禧的。不久,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割地赔款,无辜的颐和园也蒙羞。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挟带光绪皇帝从故宫逃到颐和园,祈望和谈,不成,继续逃往西安。野蛮的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一年之久,大肆破坏和掠夺,其头目瓦德西还曾经将其统帅部设在颐和园的南湖岛上。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傅作义将军的和谈代表也到颐和园来,因为毛泽东主席就住在这里……颐和园的故事,真可以写一本大书啊。

    建筑凝结着文化。我们不能只让导游小姐批判慈禧,也应向世人介绍颐和园精湛的建筑艺术——中华民族大文化的瑰宝。

    颐和园中有著名的殿堂楼阁、轩宇亭廊、关隘桥塔、馆舫巢藏、寺庙坛舍、园中之园,各种建筑百余处。苍松翠柏,四季花卉,将这御苑装裹得郁郁葱葱,十里飘香。至于金牛金鹤、铜狮铜亭、奇石异兽、文物法器、珍宝绘画、碑铭华章、彩船游艇,更是琳琅满目,数不胜数。它是北京西郊“三山五园”的中心,其规模之宏大,工程之浩繁,工艺之考究,在当时世界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界。遭受侵略军两次破坏,慈禧只修复了万寿山前的部分殿堂。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政府多次拨款,大修佛香阁,重建后山的苏州街,昆明湖清淤,广植花木,让“中华古典园林艺术之集大成者”恢复了青春。

    “三山五园”之首,是康熙年间就开始施工的圆明园。它由许多小型的精美庭院组合而成,清朝的历代皇帝陆续扩建了二百多年,储藏珍宝最多,号称万园之园。借用文学体裁的特点来打个比喻,圆明园很像《聊斋》式的短篇小说集,而颐和园就是《红楼梦》式的长篇巨制了。

    清漪园——颐和园的艺术构思是完整的。从总体设计而言,两千年前的汉朝建章宫里就出现了“一水三山”的造园布局,这又源于我国古老的神话传说,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山上有长生不老之仙药。这正是历代“万岁爷”梦寐以求的呀。因此,昆明湖里点缀上南湖岛、团城岛、藻鉴堂岛,象征那三座仙山,正是我国建造皇家园林的传统和规矩。

    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医学、美学、建筑学)的核心是平衡。在建筑上历来重视“中轴贯通,左右对称”,这在故宫和老北京城的布局上看得最清楚。颐和园虽然是行宫,依山傍水,随坡就弯而建,设计者还是千方百计地弘扬了这种传统和审美情趣。最明显的是万寿山南麓以佛香阁为中心的建筑群:从昆明湖北岸的中央码头开始,经云辉玉宇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这九个层次,层层上升,构成了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两边的殿堂也是严格对称的。

    另一条审美原则是庄重。这就要看佛香阁了。乾隆原定在此处建一座九层宝塔,但是建到第八层,他又下令拆塔建阁。原因就是尖塔不如佛香阁庄重。后人也不难看出,这万寿山是馒头型的,园内建筑物都以浑厚凝重为基调,若在万寿山上突兀竖起一座尖塔,鹤立鸡群,必然破坏御苑的统一风格。此外,设计者很讲究“借景”——从东堤向西观景,远处的香山、玉泉山尽收眼底,浑然一幅完整的图画,而玉泉山上已有一座尖塔,如果万寿山上再建尖塔,势必产生重复雷同的观感,这在艺术构思上是一大忌。现在,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以其庄重浑厚、富丽堂皇的丰姿,座镇山南,君临御苑,就像建筑群的主心骨,交响乐的主旋律,给颐和园定了基调。有了它,任凭你玉带桥之妖娆,知春亭之妩媚,昆明湖之荡漾,谐趣园之猾稽,也不会喧宾夺主,只能给御园添彩增辉。

    颐和园的艺术“绝活儿”颇多,游人必经的长廊就是一绝。且不说廊上一万四千余幅苏式彩画,令人交口称赞;先说建设者的智慧,使您在这728米的长廊中游览时,竟然感觉不出它的起伏和曲折。其实,长廊也是随坡就弯建成的。奥妙在于长廊中间的四座八角亭起到了高低过渡和变向联接点的作用。同时利用左右景观转移了您的视觉观感。因此,地基虽有高低,但不觉其不平;走向虽有转折,但不觉其不直。这真是个魔术般的杰作呀。

    从总体设计来看,长廊更起着联接山水的过渡作用。万寿山南麓的陡坡直抵昆明湖边,这山水之间只剩下一条狭长地带,宽不足百米,最通常的处方就是修筑一条环湖路,走在路上,或登山,或下船,都很便当。然而,如此“直、白、露”的手法,既是作文之大忌,也违反了园林艺术讲究含蓄、不可“一览无余”的美学原则。现在,有一条雕梁画栋的长廊横贯于山水之间,犹如山之彩屏,水之锦帐,花之叶,蝶之翼,缺它不可,巧夺天工,妙不可言。

    十七孔桥东头的廓如亭,是国内最大的一座八角重檐亭子。为什么单单在桥头盖这么一座大亭子呢?此景只可远观。原来十七孔桥是联接东堤和南湖岛的唯一通道。远远望去,桥西是岛,桥东若没有这座大亭子,就会给人“一头沉”的感觉,破坏了平衡、对称的审美原则。十七孔桥长150米,将昆明湖的景观分出层次,消除了千亩碧波尽收眼底的空旷观感,这些都是造园者的神来之笔。

    我不懂建筑。想用写文章的眼光来欣赏颐和园的建筑艺术,除了抛砖引玉,也是希望每天走进园来的三万中外游客,和美丽的导游小姐们,更多地关心它的艺术价值,而不仅仅是“爬山划船,面包汽水”一番,亏待了名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