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史钩沉-寻根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访抗战时期《江南》办刊人蓝瑛老先生

    江水清清

    深秋时节的一个下午,我们依约叩开了上海康平路一座小院的大门,一对老夫妇笑脸相迎。陪同我们前往的《大江南北》杂志社副总编周挺南老先生介绍说:“这就是蓝瑛、李莉同志。”

    蓝瑛先生现年70岁,1941年曾任《江南》半月刊记者。文革前,他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革后在上海市文化局工作;离休前,任上海社科院副院长。他爱人李莉,曾在《苏南日报》工作。

    我们作为《江南论坛》的现任记者,是带着深深的敬意去拜访《江南》社的老前辈的。抗战时期工作于《江南》社的同志,有的已在战争年代献身,有的已在政治风雨、生活岁月中去世,健在的人为数不多了。

    蓝老身体很健康。他步履稳健,精神矍铄,侃侃而谈。蓝老原籍浙江奉化,1924年出生,13岁加入共产党。1941年1月,受党组织安排,到无锡参加进东社工作。同年6月,因东进社与江南社合并而加入江南社工作。当时,江南社归属中共路东特委宣传部领导(路东指南京上海铁路沿线以东),《江南》半月刊是路东特委的机关刊物。

    当时的《江南》记者就五、六人,年仅16岁的蓝瑛(笔名竺宜俊)就在锡北、沙洲一带任记者。蓝老告诉我们,他们都是穿便装、步行采访,碰到敌情就掩蔽起来。那时当记者,不光是自己采访、写稿。更多的是建立通讯网、约稿,帮别人整理稿件、定稿。由此,也确实培养和提高了一批文化干部。另外,他们还要搞好发行工作。沙洲、锡北都有办事处,差不多每个县都有,每个办事处三个人——交通员、发行员、主任。当时的《江南》半月刊因内容丰富,消息及时、准确,很受地方欢迎,成为江南一带地方和部队的主要消息源,发行量高达4千多份。

    当时的《江南》半月刊是综合性刊物,有工作研究、评论、通讯、速写、文学作品、国内外重要消息等等。叶飞、谭震林、林枫、张英等党政领导都曾积极为《江南》撰稿。蓝瑛回忆说,当时看到谭震林的手稿上还有许多不会写的字,划着圈圈,编辑们就根据文义填上合适的字。

    抗战岁月,既培养和造就了蓝瑛,也使他这位初中没毕业的年轻人有了用武之地。他被大家称为“蓝博士”、“小高尔基”。由于在编辑部工作的原因,他常常较早较全面地获得由无线电收到的新华社和莫斯科的消息。因此,在许多机关人员汇聚的场合,大家就请“蓝博士”讲形势。他不仅讲国内抗战形势,还讲苏德战争形势。1945年9月初的一个清晨,蓝瑛最早从电讯里获得“日本投降”的消息,当即在机关宿营地大喊大叫起来:“日本鬼子投降啦!”“日本鬼子投降啦!”一时间,人们奔走相告,欣喜若狂,汇聚在打麦场上,欢呼雀跃。

    蓝瑛同志在《江南》半月刊工作时间虽然并不长,但对《江南》却有着深深的感情。由于日伪先后在苏(州)常(熟)太(仓)和澄锡虞地区大规模“清乡”,《江南》半月刊于1941年7月被迫停刊,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下,蓝瑛随江南社转移到常州武进,他们10人在竹林里工作了半月,坚持出电讯版,供部队领导看。在战争的岁月里,蓝瑛同志曾在常熟的周庄、无锡的黄土塘、荡口、江阴的北漍等地采访、写稿、编稿、发行。江南的土地和江南社成为他人生成长的第一座阶梯。

    得知《江南论坛》在叶飞将军和新四军老同志的关心、支持下,由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破格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消息,蓝老很是高兴。他仔细地阅读每期文章,对本刊刊载的《抗战时期的(江南)论坛》备感亲切,说:“文章史料翔实,比较准确。”他认为《江南论坛》内容不错,印刷精美,文字质量也不差,并且建议说,内容可以再广泛一些,再增加些趣味性。把《江南论坛》办成以经济理论为主的综合性文化刊物。

    《江南》半月刊是《江南论坛》的前身,蓝老自然是我们的前辈。我们对蓝老说:“这次来采访,实质是‘寻根’。”蓝老谦虚地说:“不敢当,不敢当。”

    告别蓝老时,在他们的庭院里,两代《江南》人合影留念。深秋的夕阳,映照在每个人脸上。

    (载《江南论坛》1994年第6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