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文史钩沉-打好“江南牌”创造性地开展区域理论宣传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黄胜平

    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领导同志当年批准《江南论坛》复刊时,强调指出:“《江南论坛》不能办成‘无锡论坛’,要立足苏南以至整个江南地区,努力办成真正的江南的论坛。”中共江苏省委负责同志在本刊复刊时致专电,希望刊物“在宣传苏南和江苏,推进我省和兄弟省区市的学术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深入研究和宣传江南地区乃至全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新问题,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江苏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多年来,我们遵照上级的要求,坚持打好“江南牌”,创造性地开展区域性理论宣传工作。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江南论坛》以其鲜明的主题,独特的办刊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被誉之为“学界名苑”。

    一.立足江南,坚持理论宣传的正确定位

    江南地区经济发达,人文荟萃,历来是我国经济文化发达区域之一。苏南及环太湖诸市则是这一区域最富有江南韵味的黄金地带。《江南论坛》在整个区域理论宣传中,把苏南及环太湖诸市作为传播覆盖的内层,在此基础上辐射整个江南和全国其他地区。

    1.注重研究、宣传苏南和环太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共性。苏南和环太湖诸市有着相近的地理、人文及生态环境和经济结构特点。建国后,在所有制结构上,苏南和环太湖诸市都是以集体经济为主。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在这一地区异军突起。苏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和路子被理论界概括为“苏南模式”。“苏南模式”在推动苏南农村实现历史巨变的进程中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江南论坛》则对乡镇企业及苏南发展经验作出了一系列理论上的总结和探讨。进人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和“苏南模式”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问题,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的挑战。对此从1995年起,本刊专设了“乡镇企业研究”、“苏南乡镇领导百家谈”、“经济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研究”等栏目,加大了宣传力度,先后编发了《社区政府退出“微观主体”——苏南乡镇企业世纪之交的选择》、《论苏南乡镇工业转变增长方式的体制约束及创新》、《在城市“引力场”的作用下实现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用初级阶段理论指导苏南改革和发展》等重要论文。这些论文对统一人们的思想,振奋江南人民“二次创业”的斗志起到了积极作用。

    2.着意宣传苏南和环太湖地区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典型成就。只有在众多的问题上捕捉住那些最具典型性的事件,才能在宣传中起到以点带面的效应,才能把两个文明建设的宣传工作做精、做细、做到位。比如,在宣传江南的乡镇企业是如何知应市场,取得成功时,重点选编了《“红豆”为什么这样红——关于江苏红豆集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注重企业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一文,对江苏省第一家省级乡镇集团——江苏红豆集团公司成功之道作了深层的理性挖掘,宣传了红豆集团公司在开拓市场的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该文刊出后,先后被国内数十家报刊转载,《求是》杂志还作了全文转载。再如,本刊1998年第7期刊发了《浙江金洲集团创设精神文明股的实践与思考》一文,成为各地探讨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借鉴。

    3.突出苏南和环太湖地区经济改革宣传的代表性。苏南和环太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同一性,决定了这一地区经济改革的思路和具体措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近几年,苏南和环太湖地区为吸引外资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纷纷兴办开发区,使这一地区成为我国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在宣传开发区建设时,《江南论坛》没有不分轻重地“阳光普照”,而是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开发区作深度宣传。自1994年以来,我刊对江南地区外向型经济搞得最好的苏州开发区作了全面、持续的宣传,先后刊发了《创造环苏州开发区最优化的群体结构》、《开发区建设与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实施开发区带动战略的若干思考和建议》、《从计划安置走向市场配置——苏州新区解决征地劳动力问题的实践与思考》、《试论开发区二次创业的几个基本问题》等系列论文,为苏南和环太湖地区其他城市开发区建设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4.重视苏南和环太湖地区经济理论宣传的前瞻性。早在1993年,本刊就意识到苏南乡镇企业改革绕不过产权问题,为此,较早地组织编发了《产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于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产权改革的初步设想》、《股份合作制是当前苏南乡镇产权制度改革的主体形式》、《苏南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有益探索》等论文。应该说,当许多人还对乡镇企业的发展趋向认识模糊时,这种宣传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引导作用。后来,苏南和环太湖诸市产权制度改革的大规模展开,验证了这一点。本刊的宣传,为这些地区后来的产权制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理论宣传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期刊事业发展迅猛,同时竞争也愈加激烈。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下,《江南论坛》一方面立足江南,利用区位优势,树立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格。在读者群中建立稳定的信誉。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理论期刊的运作方式,逐步建立了灵活、有效的经营机制,为进一步争创名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紧紧依靠苏南和环太湖诸市各级党委政府办好刊物。为了更好地开展理论宣传工作,繁荣党的社会科学事业,《江南论坛》成立了以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嘉兴、湖州7市市委主要领导为主体的顾问班子和7市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为主体的编委会领导班子以及有联办城市党委宣传部同志参加的工作班子。这三套班子为开展江南区域性理论宣传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因而使本刊的理论宣传工作在这些地区开展得有声有色。《江南论坛》定期向苏南和环太湖诸市各级党委及宣传部门通报办刊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指导,从而使理论宣传扎实有效地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为促进江南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理论环境。

    2.组建工作网络,确保刊物区域性理论宣传的质量。一是供稿网络。《江南论坛》每月都要收到大量的自发来稿,但自发来稿与刊物的用稿重点往往有所偏差,难以独撑刊物文稿质量大厦。于是,我们从地方到中央党政部门、社科院所、高等院校中聘请了一大批特约撰稿人,形成了一支质量有保证、常年不断线的供稿队伍’。二是发行网络。我们在苏南和环太湖诸市建立了发行站,选聘了一批市场意识强、综合素质好的发行队伍。三是信息网络。我们先后在苏南和环太湖7市成立了办事处和经济综合部门,建立了较为密切的信息联系。由于我们建立了一系列的工作网络,因而保证了本刊区域性理论宣传的质量,使之在江南地区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3.积极探索开门办刊、联合办刊的新路。《江南论坛》社虽然办在无锡,但它完全不受行政区划的局限,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统一性的研究宣传。经过几年的磨合,它已成为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嘉兴、湖州等7市联合主办的大型区域性省级理论月刊,在江南地区独树一帜,而且逐步走向全国。联合办刊的运作模式为刊物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为刊物拓展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开门办刊以来,我们先后发起举办了一系列区域性理论研讨和理论宣传活动,在江南理论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比如,率先主动与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等市的社联、科协联合举办了4次“21世纪环太湖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与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四市的社联、宣传部、工商局等7家单位联合举办了“苏南地区个私经济理论研讨会”。杂志社还将这两个研讨会的优秀论文结集出版,向社会传播,引起了较好的反响。杂志社还和无锡市经济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名牌工程征文活动;与中共无锡市委农工部组织开展了“苏南现代化的实践与探索”的研讨征文活动;与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联合组织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党建理论”研讨活动。《江南论坛》在栏目设置上也具有开放性、包容性。这几年,与省委宣传部、无锡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无锡市工商局等单位都曾协办过栏目,取得了良好的合作效果。《江南论坛》开门办刊、联合办刊的举措,打破了理论学术刊物蹲在学术圈里封闭办刊的传统局面,改变了理论刊物在学术圈里自我服务、自我循环的状况,使刊物既面向理论学术界,同时又面向社会,面向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广大干部和企事业管理人员,深得好评。

    4.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在杂志社内部引入市场机制。本刊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复刊的实行企业化管理的自负盈亏的全民事业单位。一开始就将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引入单位内部,坚持按劳分配,按劳取酬;在用工上做到举贤任能,量才使用。杂志社与广告、发行等经营人员签订承包责任书,按经济效益考核发放工资奖金。对干部的任用也实行聘用制,一年一聘,可上可下、可进可出,收入可多可少。从而使所有工作人员都既有积极性,又有危机感。

    (作者为《江南论坛》编委会副主任,《江南论坛》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本文载《江南论坛》创刊60周年纪念画册、《江南论坛》2000年第9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